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认为应着重领会贯彻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总基调、两个目标、三个平衡、四要、五项任务、八个更加注重、九大趋势性变化。
一个总基调 坚持“稳中求进”。
两个目标 明确“改革”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个平衡 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要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
五项任务 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八个更加注重 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九大趋势性变化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47-02
考察一个经济战略的优劣,不仅要研究它的指导思想理论是否科学,还要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否代表时代经济前进方向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形成,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理论准备外,通过实证分析,还可以得知其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的。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顺应了世界经济战略转型大趋势
从世界经济战略发展来看,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造就了人类300年来的辉煌,但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综合征。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思考。“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对世界118个国家进行生态现代化定量评价后认为:2004年有15个国家处于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37 个国家处于中等水平,40个国家处于初级水平,中国等26个国家属于较低水平。可以预料,未来20 年,世界会有更多的国家生态现代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世界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趋势已不可阻挡。”[1]15无论从当今世界还是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在朝着生态化方向迈进,推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与此相适应的现代经济正在向绿色转变,使绿色经济成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各国的现代化大都以生态现代化为主题。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这已成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在这样的世界经济战略转型背景下的生动选择,也正是中国政府在生态经济建设中,敢于承担责任作出对世界的庄严承诺。生态经济将决定着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前景,也决定着世界的未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是抢占世界生态经济发展先机的生动实践。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是顺势而为。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态势及自身准确定位下的必然选择
我国区域广泛、生产力发展又极不平衡,因此,必须采取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大的区域有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工业区、中部地区等,各种特色区域发展格局呈现雨后春笋,以功能区域划分促进经济发展,成为重要战略态势。因此,把鄱阳湖作为一种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大势所趋。鄱阳湖,从所处地理位置和生态特色、流域面积等来看,具有发展区域经济的优势,承载着特殊的历史发展使命,从而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也是历史的必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鄱阳湖经济区科学分析后,作出了“三区一平台” 的准确定位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它将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对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是绿色经济实践基础上的有益探索
从国内经济发展实践来看,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却面临了工业发达国家同样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制约等问题,显然,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传统工业化模式必须转型。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环境友好型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崭新理念,在其引导下,我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取得可喜成绩和初步经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从全国绿色经济发展来看,呈现从发展生态农业到生态工业;从建设生态省到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与示范区;从生态城市到生态文明村的态势。“目前,我国共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13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00余个,遍及全国87%以上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绝大多数都实行“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使我国一些省、地区、城市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这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形成是立足江西特色的务实之举
(一)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江西发展战略的继承与创新
江西历届政府在发展战略上进行了努力探索,紧紧抓住了生态建设这个纲,坚持了既继承又创新。1983年,针对我省山区毁林开荒、湖区盲目围垦和滥捕等短期行为,我省作出了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贫”这一全新的生态修复和发展模式。“经过20多年的努力,使江西的森林覆盖率由37%提升到60.05%,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近三分之二,鄱阳湖体面积增加40%,成为全球恢复植被的典范地区”[3],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高度评价和支持。进入到21世纪,继续以山江湖工程作为新世纪实现江西崛起的奠基工程,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战略。随着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新一届江西领导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认识到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成为江西人自觉的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配套行动。2008年,江西作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决策,经过近两年的艰辛工作,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鄱阳湖迈向了生态经济建设的快车道。
(二)立足江西省情
1.生态是最大的省情。“全省五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Щ类水质常年保持在80%以上,2010年要力争达到90%;有一流的空气,全省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0年力争县以上城镇全部达标;有一流的生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05%,居全国第二位,鄱阳湖地区以占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我省经济密度最高、承载能力最强的地区,是我省最有条件、最有潜力实现重点突破、率先崛起的地区,也是最有实力、最有希望支撑中部崛起、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地区。”[4]绿色生态成为推动江西发展的内核动力,因此,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立足江西生态特色,是更好利用自身优势的务实之举。
2.面临的现实问题。“20纪80年代,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原因,当时的江西,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50年的52.7%下降到31.2%;鄱阳湖面积由1950年的5 050平方公里萎缩到3 283平方公里。”[5]因此,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成为迫切需要。江西又正处在人均GDP2 000美元向3 000美元迈进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实践表明,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矛盾凸显期,必须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同时,江西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尚未根本转变,作为欠发达地区,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根本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必须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出发,保护江西的青山绿水,为未来赢得更多的发展权利、更大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江西原有经济发展战略的继承、提升和创新,是立足江西特色的务实之举。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形成,是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的,是一项应时而生、顺势而为、前景光明的重大战略。它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代表了时代经济潮流,落实了中央指示精神,契合了江西发展实际,因而是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发展战略。认知到这一点,对于增强我们信心,从而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及如何去实施都是十分必要的。只要有科学的良心,探索的勇气,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变成现实行动,我们相信历史决不辜负4 400万江西人民,江西也必将迎来生态经济发展的辉煌未来,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态经济的发展做出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社科院课题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欠发达地区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模式的探索[J].江西社会科学,2008,
(8).
[2] 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授牌仪式暨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EB/OL].http://most.省略/tpxw/200812/t20081209
_66125.htm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推进纪实[EB/OL].http://jx.省略/news/2009-03/05/content_15863010.htm.
股市需要长期投资者的支持当前我国股市整体估值不高,风险相对较低,从全球经济看,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好,因此当前养老金体系配置我国国债和股票类权益资产比较合适的。从全目前,各国养老金对股市都有投资,我国股市也需要这一长期投资者的支持。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孙立坚
把养老金这块蛋糕做大随着城市老龄化现象不断升级,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未来的老年人谁来养,便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与美国相仿,我国当前也遇到了人口结构的问题,要把养老金这块蛋糕做大,已不能仅仅依靠人口红利,而应通过资本市场的红利来解决。
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分析师 孙
符合成熟资本市场大趋势养老金入市,符合成熟资本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大趋势,对长期稳定市场,尤其是稳定大型蓝筹股有好处。但管理层的这番言论,从建议到真正付之于行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难以改变当前弱市格局。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戴相龙
地方养老金部分用来买股票还是可以的“十二五”规划已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对于国务院有关部门酝酿建立基本养老保险机构投资运营机构,表示“非常支持”。地方养老金如果收上来,有一部分用来买股票还是可以的。
知名财经评论家 叶檀
绝不能因果倒置社保基金入市,从来不是大牛市的前提,而是市场健康发展之后的结果。我们绝不能因果倒置,因为股市低迷而推进中国版401K计划出炉,而应该在市场根本性制度改革之后,让社保基金入市,让更多的国民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中国社科院 郑秉文
出现亏损后果谁都无法承担养老金的建立有且仅有一个目标,就是要使受益人的受益最大化,任何利用养老金托市,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说法都是错的。养老金的运营独立于政府,没有哪个政府敢利用养老金托市,如果出现亏损,其后果将是谁都无法承担的。
北京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赵晓
用养命钱来救市极其危险十分反感养老保险金及住房公积金入市,以引水之策,救中国股市的做法。过去,我们已经圈了股民的钱,来为国企解困,现在又要将中国人未来的养命钱用来救市,是极其危险、极其不负责任的“国家机会主义”的做法。
今天的社会是分裂和多元的,依靠大趋势和普遍经验,很难深入地看待它。小趋势是对社会生活变化的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分析,而正是这种细微变化往往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大方向。我们所看到的大方向只是一个最后的成果,但社会组织结构,制度的变化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与政治态度这些小趋势才是决定这个成果的前提。
――陈志武(耶鲁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双周视点
国进民退将恶化中国收入分配
最大问题是国有企业享有特权。在一视同仁的制度下,如果国有企业是垄断的话,那也应该是国家管理的,垄断企业的分红如果跑到政府手里,应该用于减税、补贴穷人,或者分红后直接打入医疗保险基金,但现在整个方向是相反的。因此现在不是手段的问题,而是一个方向的问题。国有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投资、收购私营企业,甚至海外扩张,实际上是在建立自己的帝国。
(黄亚生)
中国需要第二次改革
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使中国从生存型阶段开始全面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将逼迫中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这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第二次“转型”,直接依赖于第二次改革。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成功与否,更关系到中国今后30年的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
(迟福林)
唱诗的孩子提前看到了权力的骄矜
正如民间段子写的,“罚款和创收在……一起、听证和涨价在一起、改制和鲸吞在一起、考察和观光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续个尾巴:“官员和赞美诗在一起。”不是官员需要赞美,是自由的权力需要恭维,借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那些有机会给局长唱赞美诗的孩子,提前看到了权力的骄矜与傲气,对未来的反省与建设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宋桂芳)
公务员是职业不是政治身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透露,国家将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力度。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低耗;环保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03-01
(1)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
(2)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
(3)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甚至高达五成的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
(4)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中国能否从经济大国跃升为经济强国,与能否很好地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息息相关。
低碳节能的大趋势对中国传统高能耗产业产生的最为直接影响,是如何大幅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已成为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企业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同时,这一大趋势也催生了新兴的行业和商业模式以及革命性的新能源方式,为中国企业跻身世界领先企业行列创造了新的机遇。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为了更好的降低碳的排放量,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开始你的"低碳的一天":将碳足迹减半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中有很多小的"不后悔的选择",可以帮助减少每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方法的使用者可能来自澳大利西亚、欧洲或北美洲——这是历史上造成全球变暖的几个主要地区,采取以上方法有可能将人均排放量从38公斤减至14公斤。
这些建议对人们生活舒适造成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同时也可能部分地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和人有关,因为他们的碳足迹正在急剧升高。
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是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的,例如我们的驾车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
在余下的个人难以控制的50%中,有大约一半间接来源于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能源,有10%以上来源于对基础设施和政府部门的维护,剩下的大约20%来自于商品的生产。
应怎样开始"低碳的一天"呢?在你关掉发条闹钟后,穿上日晒干燥的衣服,接下来的刷牙和早餐应该怎么做呢?请考虑以下几方面:(1)选择非电动牙刷将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用烤面包机烤面包,而不是用15分钟的烤箱,这样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3)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4)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显示器,将使这些设备造成的排放减少1/3;(5)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公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
2.碳生活,应从小做起
出门尽量骑自行车,少用洗衣机和冰箱。应该做一个布袋,随身携带,这样就能少用塑料袋,如果非用塑料袋不可,要尽可能多用几次,直到把它用破了,才可以扔进垃圾桶,要向这个外国家庭学习。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叫作《18楼的垃圾桶》。18楼的6户人家中有一户是外国人。她家的垃圾桶旁边有一堆衣服,王太太拿起来闻了闻有一股香水味,她想:这不是要扔的衣服么,怎么还这么清香,干净呢?第二天,他碰见了那个外国人,他正把自己的书拿出来放在垃圾桶旁边。那个外国人告诉王太太,自己要回国了,这些东西都用不到了,带也带不走,他希望把这些东西送给会珍惜它们,爱护他们的人,王太太找来一位打工的小青年,这位小青年都有点不敢相信,一分钱不花就能带走这些好东西,所以他问那个外国人:"你不要个最低价的嘛。"那位外国人说:"不了,我只想听你说,你很喜欢这些东西,很需要它们这就够了。"那个外国人的儿子把玩具都送给了这位小青年,并介绍了功能和特征,并希望他能够和它们在一起睡觉,小青年发誓他一定会的。王太太很感动,第二天也这样做了,不久,这些变化影响了邻居,大家都不吭声,却暗暗地效仿起来。18楼的风气渐渐好起来了,这件事被管理员发现,他的宣传,让整个小区的风气好起来。
3.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它的出现和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是由高碳经济体系到低碳经济体系的重要转变。这将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生态文明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系统,而是一个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整体系统。"因此,生态文明社会,是在以低碳生活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状态。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前期工作就是引导民众进行低碳生活,从宣传、教育、更新民众的理念入手,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判断何为低碳生活,何为生态文明,让人们清楚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低耗能、低消费、不浪费的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就要求人们理性利用自然资源,与其它物种和谐共处。只有这样,符合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