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山区农产品;市场链接;低效循环

1 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现状

1·1 山区农产品生产现状

山区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实施分地到户以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在优越的农业区条件下,山区农产品生产迅速发展。由于最初农户是为了获得农产品实物而不是以生产商品化的农产品为目的,所以,尽管缺乏现代化商品农业所需要的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关键条件,且农业生产都是以单个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农产品产量仍不断增加,种类也不断多样化。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开始注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并将其作为追求目标。当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时,农户开始重新考虑如何组织生产,如扩大或缩小规模,放弃已有品种或引进新品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务工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山区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外出人员增加,务农人员减少;农户从多种作物同时种植转变到以单一作物为主,多种作物为辅;单一作物产量增加,产品种类减少;产业化生产只在少数山区的少数农户中进行,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了解市场行情,农产品生产缺乏技术指导,导致农户不知选择种植何种作物,不知如何从事生产;虽有丰富的特色产品,受交通不便的影响,产品出不去,客商不愿来,农民又无法自行拓展市场,造成农产品滞销积压,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1·2 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

(1)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通讯成为瓶颈,交通运输不通畅,公路密度不及平原地区的40%,运输工具效率低下。

山区运输以公路为主,大部分山区境内没有高速公路,部分乡村公路尽管是水泥路但依然曲折狭窄,过境干线(省到或国道)单一并且距离乡村公路较远;运输工具以机动三轮车和小四轮拖拉机为主,速度慢,运量小,成本高。

(2)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缺乏。一些山区尚未建立农产品集散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和经销企业等流通中介组织,有些地方虽已建立,但机制不健全,功能尚未发挥。主要表现在,总体力量较弱,成立时间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竞争意识及其自身的素质与见识面的局限性,导致农民对农业中介组织的参与意识不强,降低了组织效率;管理水平不高,农业中介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多数来自于头脑灵活、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民,他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必要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企业和组织运行机制不灵活、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低。(3)物流缺乏系统的流通体系,农户个体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如图1)。

图1 山区农产品流通形式示意图1·3 山区农产品销售现状温表 近年来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其实农产品“卖难”对于山区农村来说已不是特殊现象。一方面,流通渠道闭塞是边远山区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致命障碍,流通不畅致使农产品输出困难,造成成本增加,规模缩小,对农产品保质保鲜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市场匮乏。边远山区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与郊区和平原地区相比,存在着先天不足。从内销方面分析:第一,边远山区农村人口分散造成消费能力分散;第二,通过购买来消费的人群较少,家庭多能自给自足;第三,山区县城的消费半径仅局限在县城附近的农村,且消费人群有限。所以,边远山区农产品内销市场极其狭隘,无法承担起帮助农民致富的重任。从外销的角度看,受远离市场和农民开拓能力的局限,山区农产品运往大中城市的运费负担沉重,国家大型农产品基地多在平原地区,边远山区缺乏生产销售的典范,山区农民一直徘徊在外部市场之外。

没有政府的帮助,边远山区农产品在打开外部市场上困难重重。

对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现状不能孤立地看待,分析其原因还得从链接内部着手。农产品生产、流通与销售中任何一环受阻,将会导致整个链接不畅或中断。

笔者认为,销售环节是该链接的关键,一旦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必然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信心,迫使农民改变生产计划,从而又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种类和品质。

当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而不能成为农民致富的手段时,农产品销售环节的问题就无人愿意去解决,而这些问题又重新影响农产品生产,这样就出现了山区农产品产销的“低效循环”。(如图2)图2 山区农产品生产销售低效循环示意图图2清晰地反映了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的现状,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可以发现是销售终端最先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生产环节的问题与流通环节的障碍形成合力,加剧了销售困难。因此,要解决山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走出低效循环,就必须从销售环节着手。先帮助农民解决市场问题,再扫清流通环节的障碍,最后才能鼓励并引导农民搞好生产。

2 山区农产品链接市场的政策建议

2·1 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城市“绑定”农村,拓展广大支线市场与销售终端

建立稳定的主市场的具体措施是实施城市“绑定”农村政策。在坚持利益最大成本最小原则的基础上,将边远山区农村划分给就近的大中城市,这些大中城市负责消费所划分农村的外销农产品,将农村“绑定”在城市上,使城市成为所“绑定”农村的主销市场。

为山区农产品建立一个稳定的主市场,是立足于先从销售环节着手而采取的措施。一旦为农产品建立了稳定的主市场,就消除了农民对农产品“卖难”的担忧,只需一心一意地忙生产。城市“绑定”农村应作为一项惠农政策,依靠行政力量来保证实施,也是先富地区帮助后富地区致富的一项举措。

通过城市“绑定”农村,建立稳定的主销市场,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仅仅依靠类似于计划经济式的城市“绑定”农村的政策是不行的。山区农产品在立足于主销市场的基础上,应向其他市场延伸,建立一个以主销市场为主,同时拥有广大支线市场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这些支线市场是没有行政作保证的,凭借市场竞争去开拓。

2·2 完善自我,建立新型流通机制

2·2·1 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道路、运输工具、农产品集散地是农产品流通的载体,是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整个链接的关键环节。如何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山区农产品流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农产品集散地问题并保持农产品流通顺畅,值得我们探讨。基于山区农产品流通现状,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拓展乡村公路,缩短村级公路与干道之间的距离。因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村落分散的现状,使道路曲折局面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加宽路面提高运输速率,从而拉近乡村公路到干线的时间距离。

(2)政府连同其他组织出面或牵头,组织运输人员和运输工具建立农产品运输队伍。克服和扭转单个农户无力解决的农产品运输能力分散和运输能力不够的局面。

运输队伍应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统一调度,运输成本由农户承担,但国家应给与予补贴。

(3)建立统一的农产品集散地,统一收购,集中运输,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2·2 强化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的流通主体地位

(1)以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等为中介,取代农户作为流通主体并承担流通任务,活跃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同时搜集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配合政府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寻找卖点、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农民进入大市场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

(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虽是农户自发形成的自主组织,但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帮助建立办公场所,配置农产品流通设施。解决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等问题,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增强其社会公信力。

2·2·3 简化中间环节,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体制

把山区农产品从产地向消费者输送,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本地机动车运输、城际卡车运输、铁路运输、货运等。农产品经营销售者所选择的运输配送方式,就决定其要承担的物流成本,从而也决定了所经营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山区农产品流通呈多重循环格局:一是自循环或微循环。也就是农民的自留消费和使用以及周边城镇居民的消费,这是山区农产品消费的主体。二是县域、传统区域范围的小循环和省域范围的中循环。这是由流通成本、边际效益和信息局限所决定的优先级循环,它保证了区域内城镇非农居民和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给,是进入消费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循环的主体部分。三是省际间的大循环,也是域外循环和全局性的循环,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要求和信息驱动性,是保证大中城市和非农产区的农产品消费供应和农产品战略性调配的循环。分析以上3个循环类型的具体情况,在确保山区农产品拥有稳健的主市场之后,还要统筹考虑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后农产品销售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运输配送方式。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产品集贸市场中心的形式建立并完善山区农产品集散地。主要功能是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克服以单个农户面向市场力量薄弱的缺陷,为山区农户、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2)加强农产品集散地与农产品批发零售地之间的联系,或直接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目标市场建立批发地,确保销售终端畅通,为农产品批发商、加工者、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3)鼓励外部大市场微型化移驻山区。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大中城市农产品经销企业在农村建立农产品集散超市,统一收购,集中运输,包销所在地的农产品。通过外部市场主动直接与农户联系,可以避免农户由于信息闭塞无法找到市场的问题,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成本。

通过以上措施改变原来单个农户面向大市场的局面,建立“农户———农产品集散地———市场”为主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机制。

3 结语

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流通和销售则是生产不断延伸和发展的动力,是山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关键。国家和社会帮助山区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环节的难题,优惠政策向山区农民倾斜,并承担山区农村发展的部分成本,为山区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消除担忧,提供保障,这样,山区农产品可以顺利走向市场,充分发挥潜在的经济效益,使山区农民致富就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程言清,黄祖辉·农产品流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山区油菜;简化栽培;有效建议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77

1 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的优势

传统油菜的种植需要精耕细作,是一种各方面投入要求相对较高的产业,但它的产出有时与投入是不成正比的。与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需要利用现代技术对油菜种植栽培简化,讲究实用与效益。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2 当前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对新技术推广意识不够。因为所处地区主要是在山区村民相对信息滞后,观念落后,认识有限,所以对这种新技术的推广责任主要集中在了县乡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身上。他们受专业指导少,先进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跟新,所以对农村农民的培养传授技术也得不到实时有效的更新。山区本来地广人稀,人员也较难以统一集中培训指导。综合上述原因,主要还是人们意识观念比较浅薄。

生产油菜的成本高,资金落实不到位。种植油菜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山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又跟随近几年物价涨速很快,致使种植油菜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花费内容节节攀升。给农民造成不小负担,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对农民种田有专项补贴或扶植性政策,但是实际资金运转并不规范,有的地方上购买种子发放与农民手中,这就算是把事情解决了。后续的一系列跟进与指导都不会进行。

农村劳动力呈不足状态,难以满足大面积专业化作业需求。经济的发展,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年轻人多以外出务的形式工流转到城市工作,乡村都剩下一些孤寡老人以和留守儿童。他们本就不是主要劳动力,所以在农村种植油菜也就面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各方面新技术的学习与配套完全跟不上大面积种植与推广的步伐。

3 结合实际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如何在山区得到有效推广的建议

从国家层面讲对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与政策扶持。油菜是世界4大油料作物之一,是生产食物用油的关键性产品,所以它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推广的政策性扶植力度,且派专门的人监督察看,保证政策资金等都落实到位,通过广播、新闻报道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惠农政策的宣传,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保障它们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使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各个环节切实得到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作为一项现代高新化技术,使种植人认识到想致富必须依赖新技术,传统的自给自足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市、县、乡各级农业部门逐步落实推广技术,服务步步跟进及时对农民进行有效指导。想要获得高的收益,需要从源头保证品质,引入优质的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种植的品种进行推广。可以先采用小范围试验种田,起示范性效果,从而逐步调动和辐射周边地区。

山区耕种油菜时注意事项。由于油菜产量容易波动,所以目前油菜的播种情况以被转移到贫瘠的土地上,让位于其他农作物。所以针对这种底肥贫瘠的情况,耕种前要施足底肥,提高土地质量。肥料的配比要合理,对土地进行过科学合理处理过后,再根据当地气候开沟深度合理,防止出现发病和倒伏。

针对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状况,在推行山区油菜直播技术时,我们为了起到更有效的管理,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如实行区域化管理,设置专人负责技术方面的问题,防止油菜生长会出现各的种问题,确保生长的顺利进行。这种区域化的管理方式不仅减少人员需求也便于集中解决问题。对老龄化的劳动力要给予多的帮助,技术上要多耐心讲解。适时提醒老人观察油菜苗的生长,警惕病虫害的发生影响作物的生长情况。

4 总结

农业作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它的有效发展对我们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更有效的农业使用技术投放到实际操作中,以山区油菜直播简化栽培技术为例,结合农村发展现状 ,投入技术改善农村种植状况,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勇.直播密植油菜品种在丘陵山区县的推广现状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8):30.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内涵发展 专家库 “1+1”培训平台

我所在的凉山州盐源县地处西南山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境内彝族、蒙族、藏族、摩梭族的比例占总人口数量的62%,是典型的少、边、穷县。虽然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改观,通过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业调研,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一是年龄结构普遍“年轻化”,多是最近几年才招考的特岗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多是“生手”型教师。据调查,我县县城、平坝、山区35岁以下的教师的比例分别是46%、61%、73%。山区教师断层现象严重,学校负责人普遍反映:山区学校留不住骨干教师,基本是成熟一个走一个,教师年龄层次停留在老和少两个阶段,老的是即将退休教师,年青的是教龄不超过5年的新手型教师。教师结构青黄不接,断层严重。

二、农村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

一是教师的职业精神下降,职业自豪感减退,农村教师安心工作的不到60%。二是进取意识弱化,教育观念呆板,对暂时落后、学习有困难或是有情绪的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堪忧

我县地域辽阔、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人居分散,很多艰苦山区学校教师的交通、生活条件恶劣,环境闭塞,生活单调乏味。教师们想方设法要调进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学校,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而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证。我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像发达城市一样吸纳更多的人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此,我有如下建议:

一、建立教师培训“专家库”

可以由县教育局主持建立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的“专家库”,“ 专家库”由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人员、基础教育教研人员、城市骨干教师组成培训团队,对农村教师实行“订单”式、“临床”式培训。

1、深入农村,获得真实的培训需求。“专家库”团队中的教师培训人员到农村听课、评课,与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互动式研讨活动,同时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和教师的需求进行调研,根据农村教学现状和教师需求“订单”来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服务。

2、开放“专家库”中城区骨干教师的课堂,根据“订单”预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听取该教师针对问题的突破方式,使农村教师能在生动具体的场景中感悟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送教下乡,同课异构。以“专家库”为核心,每个科目建立2至3个送教下乡团队,由农村学校选取课题,优秀教师和本校教师上同课异构课,同时由培训团队专家作点评,使农村教师能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二、夯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搭建多维学习平台

教师的培训离不开学校,作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学校,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1、落实有效备课

落实有效备课,重研讨,轻形式化的抄教案,重在提升教师解读教材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可采取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个人备课”指年级主任在放假前把下一册内容分到每一位教师,每位老师重点备一个单元的内容。“集体备课”是指开学后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先由主备老师谈自己的备课,再由组内老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等进行探讨、优化,提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备课方案。这个方案作为上课的共性教案,每位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再根据自己的风格、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

2、重视课例研修

重视在真实的状态下,在随堂的状态下进行实实在在的课例研修。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我们提倡农村学校力求不做假大空的课题研究,而立足于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比如针对彝族学生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计算教学的研究、概念教学的研究、情境创设的研究、课堂提问的研究等等。

3、搭建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1+1”平台

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以其独到的优势、优秀的网络资源、精典的培训课程,深受山区教师的喜爱和好评。它为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成为引领山区农村培训的一面旗帜。山区农村学校以此为契机,把“国培”大培训与立足教师教育现场的校本培训小培训结合起来,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本土化”、“草根化”的校本培训小平台,把网上学习和线下研修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做成一项“1+1>2”的培训。引领教师“知行结合”,鼓励教师围绕“国培”远程培训的相关内容,探索如何将学到的理念、方法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并逐步内化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我们意识到教师内部心态的复杂性、教师素质、科研能力、参与性等的参差不齐,真切地感受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工作,是一个不断生成和修正的过程,山区农村教育是一个太需要思考、太需要智慧去解决的难题。我认为经验不可以被简单复制,任何措施的推进都必须立足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情,要切实提高山区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认真地审视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构建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县级培训机构方法的创新和特色培训模式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 孔繁成 《农村教师培训现状调查与问题解决策略探讨》教育探索2012(3)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4篇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贫困人口比重增加,农村贫困面大,农业基础条件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二是县级财政收支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扩大;三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艰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十分有限,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科技队伍素质有待加强;四是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山区农民的收入,已经成为玉龙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贫困山区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

玉龙县是一个以山区、半山区为主的农业大县,“三农”问题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地理条件、可有效利用资源相对匮乏和广大农村群众整体素质还较低等因素的制约,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困难,是长期以来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受地理条件及人口因素限制。玉龙县贫困山区普遍处于20__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山区农民的田地绝大部分为坡耕地,没有得到改良,农田浇灌十分困难。同时,这些山区旱、涝、风、冰雹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御灾能力弱,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另外,贫困山区教育文化和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人才短缺,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生产投入,生产经营模式落后,大大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对现有特色资源利用不足。玉龙县地处“三江并流”和汉、藏、白、纳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蕴涵,独特的人文、地理等旅游资源潜力十分巨大,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开发空间及优势。但目前玉龙县总体来说还只是一个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三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当今市场上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低及规模已成为其在市场上占有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我县的农产品发展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要想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在特色、优质、高效上狠下工夫。

三、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是稳定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贫困山区农民的积极性。玉龙县95是山区,9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因此,要把全面贯彻落实和稳定党的农村工作政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抓,努力把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支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规范农产品市场,重视农产品营销,发展各种形式的流通组织,不断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加大贫困山区扶贫力度,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要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科技到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扶贫投入,进一步加大小额信贷开发式扶贫的工作力度。同时,继续抓好科教扶贫、文卫扶贫、计生扶贫等工作,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要继续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山区人民的文化素质,转变传统观念。必须要加大对贫困山区的教育投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教师的待遇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同时,在贫困山区要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改变老百姓“读书无用”的老观念,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贫困山区的教育。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以乡镇为依托,以集贸市场建设为基础和重点,把有条件的乡镇建成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全面改善山区投资和发展环境。如玉龙县西部的黎明、塔城和东部的宝山、大具等乡镇,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投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以吸引更多的开发投资商。

四是充分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农业经济链条,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认真研究农业产业的合理化布局,努力探索适宜高寒山区的农产业开发项目,做到分类指导,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结构创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积极发展贫困山区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建设生物资源创新基地,在山区大力发展花卉、山嵛菜、青梅、魔芋等产业并在巩固、完善、创新、提高上去下功夫。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进程中,社会道德建设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影响,这些影响具有初期性、非主流性、产生更大影响的潜在性和应对措施的不成熟性等特点.对此,政府、学校、企业及农民家庭应联合起来,采取媒介宣传、技术培训、文化开发、强化监管、重点引导等多方面措施,积极应对互联网影响,不断推进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

互联网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国农村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2007年底,农村网民数量己经达到5262万人,其中新增网民2917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据笔者实地调查,即使山区农村的经济和地理条件很差,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互联网在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影响也日渐突出,并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影响的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

(一)初期性

互联网对山区农村来说,由于普及率还相当低,因而影响面较小。在道德方面,人们主要是看到了对青少年的影响,而较少看到对成年人的影响。从区域上看,目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心及周边少数农户,其他未开通互联网的农村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在农民外出打工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进城或到乡镇中心上网与农民工联络。显然,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非主流性

从有关调查情况看,目前山区农村的主流媒体是电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村已经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没有有线电视的村,用上了卫星电视接收装置。人们在劳动之余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此外,农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现代道德观念通过电视和外出打工经历逐渐传入山区农村。相比之下,互联网还是非主流的影响途径。

(三)正负混合性

人们经常将互联网比作双刃剑,就是说它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在山区农村,网络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课外阅读等教育活动以及农村基层行政工作中,在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民主法制观念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课外上网,以网络游戏为主,既耽误了学业,又朝着网瘾发展,进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言语粗鲁、顶撞师长,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至出现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学校是否进行教育引导以及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的性质。

(四)产生更大影响的潜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区农村青少年中,有较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的农民,他们现在受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农村人口的道德价值观念.一些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树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在互联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如暴力游戏导致的青少年暴力倾向、网络黄和视频导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倾向、网络诈骗现象导致的青少年诚信意识淡化等等。

(五)应对措施的不成熟性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各地党政部门都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农村建设试点为依托尝试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对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当前应对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的措施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山区农村各类人口对互联网的认识模糊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有的没有看到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联网为何物,有的则简单地将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而山区农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联网知识,要么只看到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只有少数受到了学校或家长的教育引导而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文化监察大队等机构权力有限,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条件有限,难以贯彻有关管理制度。

二、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将应对互联网影响作为山区农村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价值,积极建设山区新农村道德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媒介宣传教育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在山区农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一味拒绝和隔离互联网并不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久之计。因此,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让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有的农民通过电视等渠道间接地了解到互联网的有关情况,但往往只有两个事实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深刻印象。一个事实是,有的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得了经济效益;另一个事实是,许多青少年上网导致学业无成或道德败坏。从笔者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山区农民对有网瘾的子女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要么因高压控制而导致激烈冲突,要么因自由放任而导致青少年网民越走越远,成为互联网消极作用的产品。可见,教育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是解决青少年网民道德教育难题的关键。由于山区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很难从切身体验中掌握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的方法,所以只能通过电视等现有主流媒介教育他们如何认识互联网,如何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先期受益者的积极性和示范作用,做好互联网推广过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以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正确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不会使用互联网,就谈不上对互联网的真正了解,也就难以在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方面做到得心应手。因此,对广大山区农民进行有关技术培训,既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步骤.当广大山区农民自己学会了使用互联网时,他们就能够了解青少年网民的内心世界,找到共同语言,开展有效沟通,在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正确上网上取得新进展。技术培训的形式,可以采取商业化运作,由互联网经营企业在乡、镇、村开展宣传和培训。也可以采取政府组织培训队伍,建立起农村基层信息员制度,由点及面,逐渐渗透,对乡镇及村级信息员进行道德教育培训,指定有关责任。还可以采取学校为中心的培训机制,以家长会为依托,定期对农村家长开展计算机技术、网络运用常识、网络文化与道德知识培训。在各种培训中,尤其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突出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如了解新闻、了解市场和就业信息、学农技、学法律、学政策等。

(三)以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占领山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

从目前山区农村整体道德建设水平看,山区农村道德价值体系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崇尚劳动、诚信好客、尊敬长者、亲缘团结等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受到挑战,改变现状、恋爱自由、以富为荣等新的道德观念被青年农民广泛接受。与此相应,山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当医乏,搓麻风气往往盛行.在互联网影响还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多途径地丰富山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其效果必然非常显著。工作的主要方向,应该是继承、发扬和挖掘民间艺术和传统道德营养,引进外界优秀的艺术形式和思想道德观念。以电视节目、放电影、农民艺术节、旅游文化节等形式,切实做好文化下乡工作,占领山区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节日、歌舞、民间故事、风景名胜、民族特产等民族文化更是一种值得挖掘和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此方面,湖北省巴东县等一些地方政府己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以积极主动的监管措施有效控制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缺乏有力的监控和管理措施是当前互联网在山区农村产生各种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约束已经有了依据,但由于山区农村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有关措施难以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山区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要求网吧拒绝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禁止网吧通宵营业、公安部门实施网监工作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乡镇以下的网吧容易失控,二是还没有应对网络家庭化趋势的相关准备。因此,积极主动的监管措施应以农村基层的监管为重点,加大监管队伍建设和监管技术开发的投入,解决工作人员编制问题、工作经费问题。对于网络家庭化趋势,应以行政手段要求网络运营商提供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瘾控制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