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离任审计的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管理责任审计 国有资产流失
一、引言
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是会计处理的四大流程,以往的会计处理注重会计的记录,认为会计的凭证和账簿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体现,有利于股东、债权人、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用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新会计准则更关注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三方面的内容,对单列原无形资产中的商誉、根据行业的不同从资产中划分出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金融资产,加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应用比重和合并报表等方面进行了新的界定,表明新准则更倾向于从会计处理的源头和结果上提高会计信息和工作的质量。会计处理重点的转移相应的也对管理和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会计准则对管理的影响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资产管理相联系,新会计准则的颁布透过对财务管理的直接影响,也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管理。新会计准则下各会计流程对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确认对管理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在会计确认上变化较大,资产界定清晰是新准则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这也正是改善资产管理的前提。因为资产管理是有针对性的,不同的资产其管理方式存在差异,重新界定原来分类不够恰当的资产有利于提高管理效力。新准则把以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为目的的房屋建筑屋和土地使用权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区别于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的房屋建筑物和作为无形资产的土地使用权,对它的管理注重获取资产价值变动的信息并确保资产的增值获利;此外,还把不可辨认的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并加大对商誉的管理力度,从而把原来一些国有资产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的现象规范化,大大降低了国有企业中不计、漏评、低评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
2、会计计量对管理的影响。涉及会计计量的会计政策企业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后续计量方法提供的信息不同,反映的重点不同,而这些都是管理的重要依据,会计计量方式重点地变化,也会带给管理重大影响。新准则中提到对商誉每年都要进行减值测试,这使得对商誉的计量更加准确并及时体现减值的迹象,从而有利于企业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分析导致减值的因素,防止企业商誉的大幅贬值,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3、会计报告对管理的影响。新准则出台以前,我国的关联方交易就已经十分严重,存在关联方之间故意压低价格或不计部分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例如,X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Y大酒店有限公司为其下属企业,2004年9月,X公司以其拥有的大厦1至9层楼房屋产权23078000元作为投资,与B企业共同投资成立Y大酒店有限公司,但大楼所占用的土地未进行评估并转作投资。2005年4月,X公司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将1至9层2043.4平方米国有土地使用权无偿转移给Y公司,并由Y委托中介机构对该土地进行了评估,评估总价29247200元。目前,土地使用权证已在Y缴纳土地出让金11698874元后过户至该公司名下。上述行为违反了《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国家土地管理局令第8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1999〕433号)中关于划拨土地使用权投资或转让的有关规定,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新会计准则中把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式采用权益结合法,即按被合并方个别报表中各项目的账面价值入账。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及国际会计准则均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由于我国的企业合并大多涉及同一控制下的国有企业合并,加之我国市场发育不完善,故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衡量净资产,这降低了合并时利用公允价值压低国有资产价格、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04年因管理问题所导致的平均损失金额为3877.7万元,2005年为8960.9万元,较2004年有大幅度增长;2006年的数字显示,这种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得到遏制,2006年平均每个被审单位的损失金额为382.57万元,2007年上半年为367.6万元,与2004、2005年相比,降低约90%-95%,这种大比例的下降以2006年为分界线,而新会计准则颁布正是2006年,这正验证了上述新会计准则对管理的影响。
三、新会计准则对审计的影响
1、会计确认对审计的影响。企业的所有资产的取得和负债的增加都要通过会计确认划分类别,便于日常管理,这也同样是审计的依据。各个科目的审计计划、实施都根据科目的特点有所不同。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确认方式的转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投资由按持有时间划分转为按持有目的划分。第二,商誉被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列。第三,投资性房地产从固定资产中剔除出来。第四,生产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相区别。以上会计确认方式的转变,更加清晰的反映企业所持有资产的构成情况和盈利能力,提供给审计人员的信息结构较以往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审计人员在面对新的变化的时候,就应该重点注意会计人员对资产细化分类的判断是否正确。
2、会计计量对审计的影响。会计要素的五大计量方式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资产减值、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及通过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式取得的资产。尽管新会计准则中对广泛推展公允价值做出了论证,认为我国存在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不确定性,在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中,公允价值的选择和估计都会因会计人员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被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而影响财务报表中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多种计量方式的运用,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判断计量方式选择的正确性、资产价值的准确性。为解决上述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审计的重点应该由价值审计转向数量中的所有权审计。
3、会计记录对审计的影响。此次会计记录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主要是会计确认、计量等其他会计处理过程的变化对会计记录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中提到企业可以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的情况下,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计科目,一企一制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一些特殊行业,例如金融行业、生物行业等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会计科目,也要求审计工作有更强的适应性。
4、会计报告对审计的影响。会计报表是审计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料,会计报告公允与否对审计有直接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报告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会计科目的变化和利润表中项目的调整对审计提出的要求。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应付款这一项目实际上是长期应付款账户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的余值,这更加公允的反映了企业的负债。利润表的变化在于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作为营业利润之内,使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得以准确体现。
此外,从合并报表编制上来说,非同一控制下子公司报表项目应该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因为子公司的报表是依据账面价值记录的,所以在合并报表时,要将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结构发生变革,给审计带来了风险。
四、目前我国企业资产管理审计的重点
通过上述对管理和审计的讨论可以看出,长时间以来,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相关法律法规、职业准则和企业机制中存在的缺陷,导致在企业的资产管理中,会计对资产信息的控制作用逐步失效。审计作为一个企业监督者,应该改变以前仅仅依靠会计信息执行价值审计的审计方法,而应该数量审计和价值审计相结合,建立更加完善的审计体系,弥补会计对资产信息控制的不足。
1、加强对资产数量的审计。以往对企业资产的审计主要是对其价值的审计,审计师往往只审核账面价值,实地盘点是否账实相符,但是随着公允价值在资产计价中的大范围应用,仅仅靠实地盘点并不能说明资产的价值是否真实、公允,因此,对资产的实地审查,要从价值审计转到数量审计上来。审计资产的数量是否真实,更加有据可依,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对资产进行数量审计,重点是对资产所有权的审计。只有企业拥有的资产,才是企业的资产。虽然有些资产在企业管辖范围内,但是企业并没有取得资产所有权,那么该资产不属于该企业,例如经营租赁的固定资产、受托代销的产品等。对所有权的审计应重点关注审计实施前是否有大宗异常款项入账、账款的来源;与应收类资产相关的存货的减少是否真实;取得实物资产的所有权证明是否齐全等。
2、改变价值审计方法。在以往的审计中,审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复核会计人员的账表,检查是否真实、合法、有效。而目前会计信息已经不能准确、公允的反应企业的真实情况,单凭对会计资料的复核已经满足不了审计目的的要求,因此,改变审计方法迫在眉睫。重新计算简单的来说就是依据被审计单位的真实业务和已选会计政策,通过对有关数据以人工或计算机辅助技术重新执行计算,与先前会计资料中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的一种审计方法。该方法是建立在会计资料不真实的假设前提下的,所以,不存在因会计资料的不准确而误导审计判断的现象。重新计算在固定资产折旧审计中应用比较多,同样也适用于对数量的审计。但是,重新计算带来的工作量普遍很大,最好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
3、合理规避风险。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审计,审计人员不可能把利用公允价值虚增或虚减资产的可能性降为零,那么,审计人员应该在尽可能搜集相关证据、资料进行资产公允价值合理性审计的同时,凭借相关部门出示的对公允价值合理性的担保,转移风险,把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内。例如,上面提到的房屋管理机构出示的房产证、证券等金融机构出示的股份认购书、销售货物或购买资产的发票等都是审计人员要重点检查的证明、依据,虽然这些证明、依据不能帮助审计人员完全降低风险,但是可以把风险转移给证明出具单位或个人,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
【关键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我国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只有两年左右,其作为审计的新领域,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前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强化生态文化建设以此来全面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提升自身的政绩的同时,要充分的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确保生态的健康。可以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述
土地、森林、矿产、生物及水等都都属于自然资源,其在原始状态下即具有价值。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辖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开发和和保护情况的评价。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资产作为公共物品,政府作为其管理者,需要承担着公众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对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的自然资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管理行为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行审计,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通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进一步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自然资源浪费现象发生,而且有利于强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
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建议
1.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在领导平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开展之前,可以通^开展试点,以便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步骤的便捷性和有效性进行确定。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在选择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来进行试点,同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对自然资源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案。
2.将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机结合
我国各级政府换届时间相对集中,这也会给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如果在短期内进行离任审计也很难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将年度审计与离任审计有效结合,通过适当的开展年度审计,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年度审计还要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保持同步,以此来对历届领导干部环境责任进行合理划分。由于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全面推行年度审计也不切合实际,因此可以以2―3年作为一个滚动期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借鉴经济责任中的滚动式任中审计的做法,使自然资源年度审计成为常态化工作。
3.建立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由于自然资源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特点,这也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针对于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构建自然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集中对各类自然资源数据进行管理,有效的保障各项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得出客观和公正的审计结论。
4.探索运用“先审、后离”模式
目前我国的离任审计,一般都是“先离任、后审计”的模式。而离任审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环境责任,以作为组织部门绩效考核、人事任免的依据。如果在领导干部已经发生人事调动甚至办理升迁手续之后,再实施相应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非但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反而会给审计人员带来压力。因此,为了达到离任审计效力的最大化,可以考虑将审计关口前移,逐步推行“先审计、后离任、再任命”的审计模式。通过任前、任中、任后审计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审计成本。
5.运用风险导向,审计重点资源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政府部门的审计人员也十分有限,很难对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全面审计。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社会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比如,对那些公众重点关注的自然资源进行重点审计,而对于其他的非重点自然资源资产,则可以采取抽样的审计方法进行常规审计。对部分种类、部分地域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重点审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6.与各政府部门协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自然资源资产的复杂性决定了审计机构必须加强与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自然资源资产的具体信息掌握在各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得到它们的配合审计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特别是与国土、水利、农业和环保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它们已经完成的基础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结束语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充分的结合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及管理情况,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我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但随着该项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审计人员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探索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新思路,从而更好地促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对资源环境的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
[1]林忠华.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J].审计月刊,2014(6).
(一)离任审计实施难,审计建议难以落实
有些单位接任领导认为离任审计与己关系不大,敷衍了事,要求被审单位提供的资料和文件难以满足,审计调查取证难。离任领导大多任职时间长,少则3-5年左右,多则8-10多年,审计期间跨度大,资料繁多,业务量大,在此期间有关政策及财务、当事人变更频繁,新来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实不清楚,这些都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使其无法深入进行,无法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也有些企业只看到领导在位时的业绩,对其存在的问题不重视不追究,只是一味让后任去处理,这样导致继任者积极性不高、甚者不理前任的遗留问题也不采取有效措施,听之任之,导致审计结果利用率低,削弱了审计效果,这样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有甚者,审计者与被审计者的领导层次不清,往往出现同级审计,或者是被审计人员甚至将变成审计人员上级,使审计人员在离任审计伊始就处于困境,存有顾虑。诸多因素,导致了离任审计实施难,审计建议难以落实。
(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审计质量缺乏保证
离任审计是一种综合性的业绩评价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可以借鉴,而且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懂工程、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具备查帐技能,还要具备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但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由会计、审计专业人才担任,对工程及法律知识不够精通或知之甚少,这样就无法胜任离任审计工作。由于专业胜任能力的不足,内审人员往往采取传统的内审方式方法来做离任审计工作,就无法查出深层次的、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也无法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透彻的、综合性的分析,导致无法发挥离任审计应有的作用,削弱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针对离任审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思路
(一)科学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离任者选择不同的审计类型
离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业绩,对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为组织部门的干部任免与选拔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应该提倡“先审计后离任”的工作模式。但如果对所有的离任者都采取统一模式不仅费时费力也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对不同的离任者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于转任、调任、升迁的领导干部坚持“先审后离”,让其最大限度的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如果真的查出了问题,视问题大小合理进行处理,即可避免干部任用方面的失误也可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并可进一步提高内审部门的威信,提高审计效果、成果。对于辞职、退休或不再安排新的领导岗位的干部可以视情况采取“先审后离”或“先离后审”,这样就可以让继任者尽快投身于工作,避免由于前任离任前无心工作而让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影响。
(二)协调内部审计与组织、纪检部门的关系,加强离任审计工作的配合
离任审计要在审计领导干部主持工作期间的重大财务收支、遵守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果的同时,还要重点审计其对重要资产处置、基建工程建设、重大物资采购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与实施结果,提出客观评价,增强其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其治企能力。组织部门应将离任审计结论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并将审计情况写进考察材料并进行任前公示。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率先垂范、廉洁自律的重要凭据纳入廉政档案管理。
(三)提高效率,确保离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各部门应增强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将离任审计引入干部管理与监督之中。组织和纪检部门也要监督审计结果的执行情况,对于审计中查出来的问题,其整改责任均应由现任主要负责人承担,并作为对其考核升迁等的依据。审计方法上要大胆改进,对于管辖单位多,时间跨度长的离任审计,必须采取适当的抽样审计和重点审计。从账户入手,结合座谈、走访等账外调查法,全面真实高效地拿出审计结果;推行“双保证书”制度,即被审计单位或个人签订向组织提供真实资料保证书,审计人员签定审计质量责任保证书,以相互监督和制约。为了降低风险保证审计质量,也可以尝试由多部门联合参加的任中专项审计,这样就有利于解决离任审计时间仓促、工作量大、突击性痕迹突出的缺陷。离任审计还要充分利用内审部门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收集到的资料和外部中介结构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深挖管理层舞弊及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行为。审计部门还应实行审计公示制度,促使审计人员履行程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同时与被审计领导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员必须申请回避。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力量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常常忽落了离任领导干部的书面材料,或是对其重视不够,造成离任领导干部的书面材料经常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要重视离任领导干部的书面材料。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第九条明确规定:“审计通知书送达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要求,及时如实提供有关资料,领导干部本人,应当按照要求写出自已负有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事项的书面材料,并于审计工作开始五日内送交审计机关”。然而在实际操作当中,由于审计人员和被审领导干部对书面材料重视不够,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大多未能按照要求按时写出书面材料,有的在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数日后,为了应付差事写个支言片语,敷衍了事;有的虽然扬扬洒洒数千言,却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的让财务人员只写出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还有的甚至在审计组都已结束审计,归档时还没有被审领导干部的书面材料。
如何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工作实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乡镇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评价较难。若离任领导干部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对审计组提出详实可靠的书面材料,有利于审计部门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存在问题给予明确的指出,对其今后提高领导水平,推进经济发展和廉政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审计组通过书面材料还能够初步掌握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有利于审计组在审计工作当中准确把握审计重点,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工作量,有效降低审计成本。
区15个乡镇6个街道做事处,乡镇指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触及面广、任务量大,要做到具体掩盖比拟坚苦。因而,在审计项目标布置上,执行全区总量节制、分类审计,理论中逐渐构成了“四种形式”。一是“绑缚式”,即乡镇长和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一并进行,已完成的7个乡镇指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有6个项目执行“绑缚式”,占85%左右。首要有书记离任、乡镇长离任;书记任中、乡镇长任中;书记离任、乡镇长任中;书记任中、乡镇长离任等四种形状的审计。二是“统筹式”,即经济责任审计与乡镇财务决算审计或专项审计查询一并进行,这种形式占10%左右。三是“抽审式”,这种形式占5%左右,即对曾经过经济责任审计的乡镇,对书记或乡镇长的离任,依据需求对其离任者进行需要的抽审。四是逐渐履行“交代式”审计。对一些以财务拨款为主、预算外资金量小的乡镇直接采用离任交代替代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首要是做好离任交代中对资金、资产、投资、未决事项和交代记载等的搜检判定任务。
综合运用上述“四种形式”,区审计局在对乡镇财务施行年度审计或专项审计查询时,从乡镇可用财力情况、财务支出构造、账表里当局欠债状况、资产购建措置状况、当局投资合规状况等几不吝啬面,对乡镇财务运转状况作具体查询,并对获得的根本数据和状况进行汇总和梳理剖析,将一些共性、遍及性的问题提醒出来,从微观层面深化剖析问题本源,然后将涣散在各个乡镇的单个、孤立的问题上升成面上问题,进步乡镇指导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
二、加大协分配合,构建监视系统
区审计局展开乡镇长(书记)经济责任审计,一直发扬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成员单元的效果,经过按期召开区委、区当局指导和有关部分指导参与的联席会议,向联席会议申报审计任务展开状况,增强横向交流和信息反应,促进成员单元间的共同协调,出力处理审计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效果获得充沛应用。
一是审前查询时,由组织、纪检、监察等部分自动供应被审计指导干部的相关状况,并就审计顺序、内容、重点等提出建议。二是施行审计时,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结合召开被审计指导、被审计单元及职工参与的审计。组织部分宣读审计托付书,解说审计的目标和要求,纪检监察部分提上班作规律规则,审计组传递审计的内容、顺序和工夫布置,一起听取被审计指导干部的任务总结,听取干部职工对单元指导的状况反映。三是展开审计时,实时向联席会议成员单元反应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碰到的坚苦,自动争夺区委、区当局和纪委、组织部、监察、人事、财务等部分的支撑,增强对审计任务的指点,一起研讨宽和决审计任务中呈现的严重问题,为审计任务的有用展开奠基根底。四是审计完毕时,由区审计局向联席会议成员单元传递审计后果,组织人事部分根据审计后果状况作出响应处置。对一定性的审计后果,赐与表扬、奖励或选拔重用;对存在问题的审计后果,区别状况处置;对问题较多但不存在党纪政纪处置的,组织人事部分对被审计指导干部进行说话诫勉;对因任务掉误形成严重经济损掉的,组织人事部分对被审计指导干部进行降免处置;对严峻违法违纪的,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置。
三、改造审计理念,深化审计内在
乡镇长(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首要表现于效劳新乡村建立,维护广阔农人的正当权益,以报酬本,存眷民生政策的合理和落实状况。因而,区审计局在乡镇长(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审计内容、评价方法作了勇敢探究,跳出传统的财务财政进出审计形式,结实树立“悉数当局性资金”审计新理念,实在深化乡镇指导经济责任审计
内在:一是具体精确界定悉数当局性资金进出规划,做到不重不漏,客观反映乡镇悉数当局性资金的进出全貌。二是依据资金性质对悉数当局性资金进行合理分类,强调前后年度
分类口径的一致性、可比性,在收入项目上重点存眷地盘等资本类收入,在支出上重点存眷农业、农业财产搀扶、乡村根底设备投入。三是增强对乡镇欠债的审计,尤其是指导干部任期内新增欠债和消化债权状况,促进乡镇财务进出均衡。四是经过对乡镇指导任期内悉数当局性资金的进出构造剖析,具体反映指导任期内组织财务收入的正当性,支出布置的合理性。凸起对乡村根本建立项目治理状况、乡村社会保证政策的落实状况、触及乡村农人的严重经济决议计划状况及乡村经济开展状况等四个方面,以资金走向为线索,以财务进出和经济运转状况为根底,以指导干部在新乡村建立中的职责为根据,重点进行监视。
在审计评价上,从职责角度精确界定书记、乡镇长的经济责任。乡镇党委书记的评价重点环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内部节制准则建立的评价;二是对严重经济决议计划及其
结果的评价;三是对廉政建立状况的评价。乡镇长的评价重点凸起四个方面:一是对财务预算执行的评价;二是对乡镇当局本级行政经费进出的评价;三是对内部节制准则和经济
决议计划执行状况的评价;四是对廉政建立状况的评价。
四、标准审计顺序,进步审计质量
为了不时进步乡镇长(书记)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质量和结果,区审计局连系审计署6呼吁的规则,进行了一系列准则和办法立异,提拔乡镇指导经济责任审计程度。一是
执行审前查询讯问准则,辨别寻求组织、纪检、等单元定见,将查询讯问状况作为编制审计施行方案的根据之一,列入经济责任审计顺序;二是施行审计布告准则。一切乡镇长(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均执行审计布告。依照一致的审计布告花样和内容,在被审计单元进行张贴。三是执行“三同”准则。审计施行阶段,与组织、纪委监察部分同进点、同测评、同座谈,同参加反应定见,构成监视合力,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四是执行无记名民主测评准则。对乡镇指导干部“民主决议计划、科学决制和清廉自律情况”,分好、中、差三个品级进行民主测评。五是履行审计后果公开准则。执行审计后果公开,对审计后果经过乡镇指导班子会议、全体干部会议等方式进行传递。六是执行审计督查回访准则。对乡镇指导经济责任审计中查证的一切问题进行回访,将审计整改状况向联席会议进行报告请示。经过以上审计顺序的落实,确保乡镇指导经济责任审计从开端到完毕全进程的通明,对审计任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