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黑龙江省水稻栽培技术主要有“手插秧”、“机插秧”,“机械直播种”和“抛秧”等类型。由手插秧和抛秧技术还衍生出“两段育秧栽培”、“超稀植栽培”和“抛摆栽培”等。各类型技术特点不同,生产成本、产量和品质,以及生产效益也有区别。随着黑龙江省水稻又进入高速发展新时期。选用哪种生产技术,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阶段、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状况。
一、积极发展机插秧
机插秧与手插秧相比较,适合大存积的水稻生产,其效率是手插秧的10倍以上,可以减轻插秧劳动强度、缩短插秧期和实现标准化。插秧机投资成本较高,从长远看,3~4年平均机插秧成本已经低于手插秧。我省大平原较多,耕地面积较大,加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生产规模还会相应加大。为此,应该优先发展机插秧。发展水稻机插秧,还有利于解决农户之间种稻水平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实现均衡增产。以机插秧技术为核心,实现整地和收获全程机械化,代表着我省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与黑龙江省寒地气候条件相似,生产规模相近的日本和韩国,绝大多数已经实现机插秧种稻。
目前,我省机插秧面积已经占全省水稻总面积的40%以上。但各地发展不平衡,东部三江平原地区户均经营规模较大,应用面积较多,已经达到50%左右,其中国营农场已经达到80%左右。西部松嫩平原生产规模较小,机插秧面积较少,很多地方才刚刚起步。插秧机有4行、6行和8行等不同机型,适应能力也较强,应“根据当地生产规模大小选择使用。也可以采用“有偿插秧”服务形式,一家买插秧机为多家插秧,以促进机插秧的发展。
二、加强提高手插秧
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省推广以手插秧为技术特征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水稻单产水平,手插秧也成为全省水稻生产技术的主体。但随着水稻机插秧的迅速发展,手插秧面积已经呈减少趋势。目前,手插秧面积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50%左右。主要在中西部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和劳动力相对较充足的地区应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耕地的整合和农户水稻生产规模的扩大均是缓慢变化过程,为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手插秧还将是种植水稻的主要方式。
手插秧种稻一般生产规模较小,农户之间使用的品种、采用的育苗方法生产管理、收获脱粒方式等差距都较大。这是目前大面积生产中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重要障碍之一。手插秧多在劳动力密集地区应用,生产规模较小,生产中以创造高产典型为目标研究也较多。如“宽窄行插秧栽培”、“两段育秧”、“超稀植栽培”和“稻田养鱼”等。生产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技术跑粗走样”问题,如坚持大中棚育壮秧、平整土地、建立合理耕翻制度、及时插秧和确保插秧规格等技术标准。要实现手插秧技术标准化。由于不同农户之间种稻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必须提高手插秧种稻整体技术水平。
三、水稻直播的选择
黑龙江省气候特点是作物生育期短,夏季温度低,年际活动积温变化幅度大。水稻属于喜温作物,低温冷害是水稻生产的最重要气象灾害。直播种稻因为没有保护地育苗阶段,直播稻种苗期又正处于黑龙江省春季温度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为此,直播水稻生育期受低温影响延迟程度明显大于育苗插秧栽培,直播种稻的稳产性明显小于插秧种稻。低温冷害年直播种稻不仅产量低,稻米的出米率等加工品质和垩白率等外观品质也显著变差,这说明直播种稻还不利于优质米生产。另外,直播种稻灌水期早,灌水时间长,用水量较大,这说明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不适台发展这项技术。水资源是生产投入成本之一,用水量大也不利于水稻高效益生产。直播水稻根系不发达,抗倒伏能力差,苗期病害多,这都是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直播种稻的优点是不需要育苗,可以节省育苗成本,但综合对比来看,直播种稻优点少,缺点多,在黑龙江省的寒地气候条件下,不论是稻谷产量,还是稻米品质均明显不如插秧种稻。世界直播种稻的国家也不少,但主要是在温度较高、活动积温较多、生育期较长的地区,而寒冷地区大面积应用的很少。能够购买插秧机的农户,要优先发展机插秧种稻;经济条件较差,暂时不能购买插秧机的农户,可以继续沿用手插秧种稻;只是既不能购买插秧机,又无法解决插秧劳动力的农户,才可以选择直播种稻。直播种稻属于一种临时性过渡性技术。
四、改变抛秧种植方式
抛秧种稻是针对手插秧移栽效率低和劳动强度大问题提出来的。与一般手插秧相比较,抛秧在用秧钵育秧提高秧苗素质、抛栽提高移栽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上有突出的优点。但大面积生产中抛秧种稻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主要是对整地质量要求过高,如稻田的平整程度,稻田泥浆松软程度等,这些条件在大面积生产中很难达到的。抛秧要求条件过严,如大风时不能抛,风大抛秧易造成漂秧;整地后泥浆沉降时间不适宜不能抛,水多不能抛和水少不能抛等。稻根部入土深度不一致,主要是入土深度过浅,产生浮根,影响水稻分蘖生长和加重倒伏。秧苗分布不均匀,秧苗入土深度不一致,导致水稻生育整齐度差,由此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秧苗分布不均匀,也不便于除草和收获等。由此看出,大面积生产中,多年平均结果,抛秧种稻的稻谷产量、稻米品质和生产效益决不会比插秧栽培好。1990年前后,我省曾做过抛秧栽培大面积示范推广,因这些难以克服的缺点,此项技术并没有发展起来。目前,手插秧的缺点可以靠插秧机来解决,机插秧又不存在抛秧栽培的缺点,所以应该发展机插秧而不宜再搞抛秧。
关键词 绿色水稻;产地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适时移栽;肥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080-01
绥化市北林区水稻种植面积66 666.7 hm2左右,其中33 333.3 hm2是草甸黑土,土质肥沃,境内有呼兰河、诺敏河通过,水资源充足洁净,没有工业污染,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天然基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北林区水稻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健康食品的需求,笔者从2002年开始对绿色水稻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由多项技术优化组装而成的配套技术。此项技术科技含量高、增收幅度大、效益显著。截至目前,北林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认证面积已经达到41 333.3 hm2。
1 产地与品种选择
产地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的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稻区[1]。远离市区、工矿企业和交通要道,并要求周边5 km内没有污染源。产地环境质量达到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标准。根据当地积温等生态条件和绿色食品水稻对品种的要求,选用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综合抗逆性强的中、早熟品种,种子质量要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适合北林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有绥粳4、垦稻12等。
2 培育壮苗
2.1 播前准备
育苗田要求选在地势平坦、无污染、土质肥沃、背风向阳、靠近水源、排水良好、土壤偏酸、无病虫杂草的田块[2]。秋做床,建高于地面50 cm的苗床,统一大棚管理。施入过筛无害化优质农肥10~15 kg/m2、沃必达壮秧剂125 g/m2,与备好的过筛旱田土混合拌均匀后,撒施在苗床上,厚度为10 cm左右,pH值达到4.5~5.5,浇足底水,使土壤水分达到饱和状态。
2.2 温湿度管理
播后至出苗前密封保温管理。出苗后,无风晴天9:00—15:00开始通风,棚温控制在25 ℃。2.5叶以后,温度控制在20 ℃,做到昼揭夜盖。移栽前全揭膜,炼苗3 d以上。遇到低温时增加覆盖物。秧苗2.5叶前基本不浇水,有利根系生长;以后苗床缺水在早、晚及时浇透水,利于植株生长。床面有积水要及时晾床。
2.3 施肥用药管理
根据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稗草出土后,在水稻1.5叶时,可用20%敌稗乳油10~15 mL/hm2对水250 kg喷雾,喷后立即盖膜。预防立枯病,可在秧苗一叶一心期时,用35%清枯灵10 g对水,喷雾30 m2苗床。秧苗2.5叶时发现脱肥,根据NY/T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可用硫酸铵1.5~2.0 g/m2、硫酸锌0.25 g/m2,稀释100倍液叶面喷肥,喷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叶面,以防肥害。起秧前6 d撒施磷酸二铵150 g/m2,可促水稻移栽后成活快、分蘖早,有利于高产。追肥后喷清水洗苗。
3 适时移栽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 ℃时,在5月15—25日即可插秧。插秧规格:30 cm×13 cm,每穴插3~4株。插深不超过2 cm,否则影响分蘖。
4 肥水管理
4.1 本田无害化施肥
根据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增施有机肥,限量、限品种使用化肥,农肥要腐熟无害化使用,禁止使用硝态氮肥,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不能超过1∶1。可施充分腐熟有机肥30 t/hm2,结合旱耙施入;结合水整地,施磷酸二铵75 kg/hm2。插秧返青后每公顷追施尿素75 kg/hm2,7月上旬水稻倒三叶露尖期追尿素15.0~22.5 kg/hm2,一般不施粒肥,防止贪青晚熟,影响产量和品质[3]。
4.2 洁水灌溉,浅灌为主
本田地要求有单排单灌设施。用符合引用标准的河水和地下水灌溉,禁止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灌溉,保证灌溉水洁净无污染[4]。浅水增温,提高米质。返青保持水层3 cm,增温促蘖;茎数达到450~500个/m2时,晒田2~3 d,控制无效分蘖,然后保持寸水;灌浆期浅水灌溉;乳熟期采用干干湿湿的灌溉方法;黄熟期自然落干。井水灌溉区要设晒水池,延长渠道,提高灌溉水温。早、晚灌水,减少温差。
5 病虫草害防治
化学药剂的使用必须符合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生长期内只许使用1次[5]。
5.1 防病灭虫
及时清除带病植株及杂草,控制温湿度,也可用稻田养鸭来除虫[6]。化学防治:优先选用生物农药。防治稻瘟病用生物农药2%春雷霉素粉剂30~50 g/hm2对水1 000倍液叶喷。防治负泥虫,清晨人工用扫帚或树枝扫叶片将虫扫落水中淹死。防治水稻潜叶蝇,发生时采取浅水灌溉,避免叶片与水面接触,同时除掉潜叶蝇寄生的池边草。
5.2 除草
以人工除草为主,插前耙地灭草,池埂封闭灭草,插后以水层深浅交替来控制杂草,7月10日前人工除草1~2遍。化学药剂除草:在水稻返青后,草荒地块用60%丁草胺1.0~1.2 L/hm2加10%草克星100~150 g/hm2,毒土法施入。保持水层3~5 cm持续5~7 d。
6 适时收获
完熟达到90%收获。做到单收、单贮,使绿色水稻产品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7 参考文献
[1]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2] 苏美霞,李晓雨.肇东市AA级绿色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9):68.
[3] 杨前进,龚平.绿色食品稻米生产技术研究初报——水稻无公害栽培稻米卫生品质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5):598-599.
[4] 冯淑杰,刘佳东,韩冰.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109-110.
关键词: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24-1
1 东港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东港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速度加快,现代农业生产逐步向“三品”农业方向发展,迫切需要在全市内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生产基地,带动全市农业设施生产条件更新改造,辐射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向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和性质,规划了五大科技示范基地。
1.1 东港市农业中心水稻科技示范基地
该基地位于新兴区土房北村,共有水田面积300hm2,过去产量在6000kg/hm2左右徘徊。自从水稻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以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引进、示范、应用了水稻常规新品种、杂交稻、超级稻及土肥、植保、栽培、无公害生产等各项新技术,使水稻产量超过9000kg/hm2(全市平均产量6750kg/hm2),为全市中低产田改造树立了样板,并辐射到周边地区,拉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为全市水稻产业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该科技示范基地每年承担国家、省、市及自拟的试验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2010年科技示范基地试验项目12项、示范项目6项。
1.2 东港市草莓研究所草莓科技示范基地
该基地位于新城区单家井村,一直致力于保持和强化全国最大的草莓科研单位和最大的草莓脱毒组织培养生产势力之地位,占地面积6.7hm2,种苗繁育基地5.3hm2。作为丹东地区草莓产业化发展科技“龙头”,集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草莓脱毒苗生产于一体,拥有脱毒组培工厂、种苗气调库、原种示范场等近千万元资产,带动全市7万户农民种植草莓,为全市0.6万hm2草莓种植提供技术指导,为草莓产业做大做强并在全国树立“东港草莓”品牌做出了突出贡献。
1.3 东港市蔬菜科技示范基地
该基地设在椅圈镇荷兰黄瓜科技示范园,占地面积27.2hm2,建有55栋大棚,主导品种以“荷兰康德黄瓜”品牌为主,完全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家及地区。在近十年的科技示范生产过程中,带动全市发展荷兰黄瓜生产面积达到200hm2以上,成为全市农业支柱产业,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路。
1.4 东港市果树科技示范基地
该基地位于十字街镇,占地面积6.7hm2,是集果树新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研发推广和蓝莓树莓试验研究为一体的果树科技示范园。通过系统开展果树科研与技术推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使栽培品种结构得以优化,使全市0.3万hm2寒富苹果生产基地成为丹东地区优质果品生产出口基地,果品远销国内外,带动了全市果树产业和相关产业高效发展。
1.5 东港市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
该基地设在前阳镇,占地面积6.7hm2。近年来引进或自提的滑子蘑、香菇和平菇等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达1300万盘,出产鲜菇2000t,指导培训万名农民从事食用菌产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达1亿多元。
2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东港市生产的稻米和草莓等农产品品质非常好,其县域经济特色突出,经济地位十分重要,但相比其他产业和外地区情况,品牌宣传工作滞后,影响了名优特农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农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东港市每年十几万t草莓上市,基本上都以2-5kg/箱的简包装上市,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草莓价格低5-10倍,主要原因是缺乏精深加工、精包装和保鲜处理,草莓附加值低。
2.3 科技力量和科技投入有待加强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肩负繁重的社会公益服务和科研工作任务,但当前高科技人才非常匮乏,需要吸纳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高端人才,为产业注入新生力量。同时,科技投入还不能满足示范园区发展需要。
3 东港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展建议
3.1 强化品牌宣传工作
可在东港市政府网站增设“农产品产业网”,运用网络推介更多东港农业产业科技信息,把示范基地名特优农产品介绍给国内外朋友。
3.2 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选择与生产
科技示范生产基地应避开厂矿、医院,建在无工业“三废”污染的远郊区及非地方病高发区;上游无对基地环境与水源构成污染的污染源;基地距主干公路200m以外;生产基地的土壤、水、大气经专门机构监测合格,通过产地环境认定。在生产基地农产品安全控害方面,应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协调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病虫害。
3.3 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推广应用先进的保鲜、精深加工、精包装和贮运等农产品处理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采取先进的营销手段,培育一批港城农业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使之能够进入标准高、要求严的国际市场。例如,充分利用东港草莓品牌的潜在价值,筹建现代化草莓保鲜精包装工厂,实现鲜果草莓精选分级分等、选果机械流程、运贮低温等商品优化目标,还可利用草莓资源优势进行精深加工,提高草莓附加值,增加农民生产效益,推动全市草莓产业化进程。
3.4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1.高度重视,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
1.1成立领导组织 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王亚晖、市长杨洪波为组长,以市委副书记梅丽娜、主管农业市长王刚为副组长,农业局、财政局、气象局、水利局、牧业局、林业局、农业银行、农村发展银行、农业开发办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同时成立了技术领导组,组长由农业局副局长傅国担任,副组长由市直技术推广单位领导和农业局相关人员担任,成员由市直技术推广单位和乡镇农业站长担任。
1.2落实工作责任 农业部和省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责任人分别是市委书记、市长和主管农业市长,由市农业局全面负责组织实施,示范片乡镇政府配合。市级其他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由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农业局负责技术指导。对于农业部和省级的28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市农业局组织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种子管理站、农药监督检测站、植保站和市农广校进行技术包保。在市里统一进行技术培训、发放玉米、水稻生产技术模式、发放粮食高产创建技术手册的同时,各包保单位还针对各自示范片的特点,分别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
1.3制定工作方案 市里统一制定了《公主岭市2012年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市农业局制定下发了《公主岭市2012年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技术集成方案》、《公主岭市2012年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技术集成方案》、《公主岭市2012年粮食高产创建资金使用方案》和《公主岭市2012年粮食高产竞赛方案》,下发到局直属各相关事业单位。各技术包保单位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集成方案》要求,并结合各自包保的示范片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
2.科学实施,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2.1落实了示范片 全市共建设55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其中:国家级万亩示范片20个(水稻1个,玉米19个),省级8个玉米示范片,市本级27个玉米示范片。农业部的20个示范片,分别落实到二十家子、南崴子、陶家屯、刘房子、范家屯、响水、大岭、怀德、杨城子、玻璃城子、毛城子、秦家屯、八屋、双龙、大榆树、朝阳坡、黑林子、桑树台、双城堡、环岭等20个乡镇,30个村。各万亩示范片中分别设立了不低于150亩的高产攻关田。省级的8个示范片分别落实在二十家子、永发、黑林子、朝阳坡、双城堡、杨大城子、怀德、陶家屯等8个乡镇,11个村。据统计,全市共落实万亩示范片551694亩、高产攻关田9250亩,参与农户33000户,落实在62个村,玉米种植品种主要有郑单958、先玉335、银河32、银河33、农华101等,水稻品种主要是吉梗88和吉梗83。
2.2开展了技术培训和指导 全市共办培训班121期,印发资料27000份,培训人数42000人次。
2.3抓了集成技术的田间落实 今年,在万亩示范片上,做到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赤眼蜂防螟、种子包衣和等离子处理等重大技术全覆盖。还重点推广了增施农肥、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苗带重镇压、低残留短残效药剂除草等技术。攻关田在集成常规技术的同时,重点集成目前条件下还不能全覆盖的膜下滴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探索“合作社+高产创建”、“龙头企业+高产创建”、“种粮大户+高产创建”等有效运作模式,通过攻关田的典型引领,逐步使高产创建向更高层次推进。此外,各技术包保单位还根据各自职能特点应用了相关技术。市农业技术总站在高产攻关田进行了耐密品种增肥密植技术、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技术、水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市植保站在高产创建示范田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达120公顷。
2.4抓内业管理 市直5个技术包保部门,对各自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建档立案,并将情况及时报送市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各种文件、三田落实情况、技术应用情况、各示范片作物长势等及时归档立卷,并设立了专柜,专人管理。
2.5抓示范引导 通过召开技术培训班、发放宣传单、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更好地了解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相关政策、好经验和好做法,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高产创建中来。同时,在粮食高产创建地块交通便捷的地方,设立醒目的标示牌。为了更好地发挥标示牌的作用,把上级要求制作的标志牌由4米×2.5米改到6米×3米。做到技术反映全面、内容醒目,让百姓一目了然。此外,还在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积极组织农民集中到田间参观学习,扩大高产创建田的示范辐射范围。
3.抓创新,确保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
3.1探索了统分结合的管理方式 公主岭市是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市,万亩示范片部级、省级、本市级达55个,涉及全市24个乡镇。根据示范片多、覆盖面大的实际,市农业局确定了局属5家事业单位对示范片进行全程包保,农业局统一进行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制作标示牌等,各单位根据各示范片的技术特点,对农民进行分类指导,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3.2成立公主岭市高产创建科技服务团 成立了以省农委农业处副处长郑清为团长,王立春、靳锋云等省级专家为副团长,公主岭市专家为成员的市级科技服务团,科技服务团在关键农时分区分片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层层开展技术培训,把整建制推进示范片建成专家的试验田、农技人员指导服务的样板田、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平台和鲜活教材,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3.3制定了玉米、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 根据全市生产实际,聘请省农科院、吉林农大等专家和我市农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公主岭市玉米和水稻高产创建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并以明白纸的形式下发到每个农户。
3.4加强部门合作,统筹整合项目资金 公主岭市已经形成了水利、国土、发改、综合开发共同参与高产创建的良好局面。在高产田应用的膜下滴灌,水利局无偿打井,示范片要集中地块,土地部门、乡镇政府主动协调。发改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集中向高产创建田倾斜。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已经整合了保护性耕作项目、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地膜玉米推广补贴项目、水稻“双增一百”项目、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五项”重大技术补贴项目、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等。如响水镇示范片是公主岭市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黑林子、朝阳坡分别是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区。通过集约项目,集中使用资金,切实把高产创建活动推向深入,起到应有的作用。
3.5逐步探索专业化服务模式 公主岭市把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业合作社发展和土地流转有机结合,把探索专业化服务作为高产创建的重要内容来抓。如朝阳坡的示范片,通过合作社,采取统一区域布局、统一种子、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实行订单种植的“四统一”模式,农资统一采购,确保了农资质量,降低农资价格,减少农资购置成本,同时推进全程机械化。黑林子镇万亩示范片,通过黑林子镇林西众营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20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的90%。公主岭市正在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实行土地流转整村、整屯推进,扶持农机合作组织等卓有成效的办法,确保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3.6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考评奖励办法》,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考评奖励。对在高产创建中基础设施建设好,资金投入大,建设标准高的示范片,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市里还要对基础设施和建设单位进行重奖。此外,今年还要开展高产创建竞赛,在万亩示范片中评选种粮状元,通过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促进工作开展。
4.下步工作
关键词:清远市;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成效;建议
广东省清远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清远市积极践行“产业要兴旺,科技是支撑”的理念,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在推动清远农业产业发展中,主要表现在农业品种的选育研究、示范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1.1农业品种的选育推广,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
1.1.1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为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打下了基础近年来,农技部门积极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种选育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仅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近年选育并已申请审定或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就有4个、玉米品种2个,申请品种保护的花生新品种2个,选育和繁殖禾花鱼F2代优质苗种200万尾,选育家禽品种清远黄羽乌鸡种鸡1000套,保护清远麻鸡原种100套,为进一步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打下了基础。1.1.2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连南县引进广西毛葡萄品种在石漠化山区试种成功,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推广,推动建设了毛葡萄酒加工厂,为石漠化山区发展特色产业开辟了新的途径;连州市结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广泛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菜心品种,推动连州菜心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值达10亿元;阳山县推广适宜旱地种植的西洋菜品种,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旱地西洋菜产业和品牌,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3万亩;清新区推广桂花鱼养殖,养殖面积占广东省桂花鱼面积的25%,使桂花鱼产业成为清远市的优势农业产业。英德市推广种植高香型茶树品种英红九号,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把英红九号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占英德茶叶总面积的85%,并助推英德红茶品牌发展成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品牌价值达23.63亿元,茶叶从业人口超过13万人,英德红茶生产企业中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英红九号成为“一个品种撑起一个产业”的典范,有效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
1.2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
农技部门通过研究、引进和推广适宜清远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为清远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在清远北部地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先后成功试验出稻鲤(禾花鱼)、稻虾(澳洲淡水小龙虾)高效高产模式。该模式下稻米平均亩产700斤,禾花鱼亩产150斤,澳洲淡水小龙虾亩产110斤,亩产值达0.6万~0.8万元,是当地稻渔平均产值的2~3倍,成为清远稻田综合种养的典范。英德市通过示范推广现代化机械化茶叶加工技术,目前已在英德境内基本实现红茶机械化加工全覆盖,其中大型加工生产线超过10条,实现茶叶加工全程不落地;同时,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落户英德,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茶叶类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先进技术的推广有效提高了红茶科技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连山县长期致力于优质稻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先后承担建设了连山有机稻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展示了有机稻生产技术6项,制定和颁布了有机稻种植规程2项,培训了获得《有机水稻种植专项技能证书》的技能人才590人,助推全县8个水稻种植基地获得有机认证,认证种植面积达1万亩,使全县实施有机稻综合技术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连山县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国家级有机水稻种植综合技术标准化示范基地,有效打造了连山有机稻品牌。
1.3现代新型科技的引进融合,推动了现代农业进程
清远积极开展现代农业装备和新型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和运用,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进程。一是把现代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中融合应用。广泛推广无人机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推广水稻耕种收一体化,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8.9%。英德市引进建设智能化茶叶加工装备,实现了茶叶从进厂到出厂都无需人工触碰。二是把农业物联网和信息化科技融合到农业生产中。在基地安装可视化检测设备,接入室内数据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基地的气象、土壤墒情、生长情况等,为精准安排农事生产提供了便利;清远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并成立了清远市智慧农业研究院,把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成为智慧农业,并已成功申报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先进科技手段的融合加速推进了清远农业现代化进程。
2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不健全
除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英德市农科所、连州市水果技术推广总站、连山县农科所、佛冈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具有相对完整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外,其他地区配备的农业科研机构不健全,部分农技单位有名无实,农技推广体系不完整。
2.2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一是科技人才少。市、县两级农业科技部门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匮乏,部分重点产业仅有1个专业技术人员,形不成研究团队。县级农业科技部门人员总数在10人左右的单位仅有3个。二是科研人员断层现象严重。县级农技部门的科技人员绝大部分年龄较大,在未来5~10年内基本达到退休年龄;中青年科技人员非常少,人才断层严重,造成老一辈科技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得不到传承,原有的科研基础得不到持续跟踪。三是技术人员抽(借)调情况较多。基层农技人员常因工作需要被抽(借)调至其他部门工作,难以投入精力到农业科技工作中,导致大量农业科研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2.3财政支撑农业科技强度弱
一是科研经费无保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经费有限;部分单位虽有科研经费,但仅能满足科研基地的日常运营,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部分单位为争取科研经费,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项目申报、绩效考评等工作,分散了精力;且项目经费往往不具备持续性,使用完后又缺乏继续投入,造成科研质量低、成效差。二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差,留人困难。县级农技部门薪资待遇普遍较低,难以招录年轻有能力的科技人员,已招录的科技人员也常有流失,难以长期留在基层开展一线科研工作。
2.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部分农技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推广体系,农技推广常局限于小型示范基地的示范、简单的授课培训、短时的现场咨询等,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推广质量不高、形式重于质量等弊端,导致农业科技不能充分、系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
2.5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度不高
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很多中小型农业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常局限在现有知识框架和经验中发展农业生产,生产经营理念保守,对新的农业品种、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甚至拒之门外。部分农户虽经过新技术培训但难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难以打通科技入田“最后一公里”,对产业发展贡献力有限。
3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农业“3个三工程”和“3+X”产业体系总体部署,结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瞄准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如柑橘、茶叶、清远鸡、优质稻、连州菜心、水晶梨、鹰嘴桃、旱地西洋菜、黑山羊、桂花鱼、稻田鱼等,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科技推广,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3.2加强品种资源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品种基础
一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品种资源库。广泛收集和保存本土农业品种资源,如清远鸡的原种鸡、本地繁育的水稻品种、本土野生茶树资源等,形成本土农业品种资源库;结合清远气候地理条件,针对性引进优质高效的外地农业品种,作为品种资源库的重要补充。二是加强农业品种的选育研究。在农业品种资源库的材料中,对有发展潜力的品种资源进行选育筛选、提纯驯化,培育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质高效品种。
3.3加强农业科技力量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机构建设,加快完成县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改革整合,组建相对完善的农业科技机构。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配备。结合全市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招录农业科技人员;积极通过省农科院清远分院等机构建设,柔性引进农业科技人才驻点开展农技研究。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方式,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上升空间。加强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争取财政部门加大对农技部门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技研究能持续深入开展;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确保科技人员能安心扎根一线开展农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为农业产业发展作贡献。
3.4加强市级综合性农业科研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科研基础
以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为主体,整合现有科研力量和技术基础,建设一个800亩以上连片的市级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示范基地[1],并与当地旅游、教育、农业农村等资源结合,形成集农业品种资源保护、农业科研试验、智慧农业展示、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实验室、农旅结合、科普教育、对外展示等于一体的能推动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农业科技支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