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范文第1篇

三中全会的《决定》对深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均做出了极具针对性、长远性的宏伟部署,其中,极为关键性的指针,在于强化了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这种走向真正、全面市场化的举措,不仅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的核心,而且为时代性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理念,为此,亟须企业界思想观念的再次巨大更新!

市场经济从诞生至今,已有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与发展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未来发展中,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必将面临一个更新观念、重立操守的现实课题。

从核心理念看,有一个从“以资为本”(或“以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的根本性发展。一提“市场经济”,人们自然想到原教式的理论假设:“经济人”假设。大意即是:人,都是本质上的“经济人”,一切从利己、逐利为本。做“企业”,就是“唯利是图”,一切都服从“企业利润(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可以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在资本强势、自私自利的指使下,拜金主义、权钱交易、假冒伪劣等等社会劣迹纷至沓来,社会风气走向败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羊吃人”现象是其开端。有鉴于此,当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阶段,人们开始怀疑并否定了“经济人”假设,而全新地提出“社会人”假设,意即人均为社会人,人的一切行为,皆为社会人的必需。有社会的各种提供,你才能生存,企业才能成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否则,损人终为损己,毁坏社会,就毁坏了自己生存之本。因此,尊重人、服务于人、构建和谐社会与环境,成为市场经济的新核心理念,这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尽管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尚不能真正实现这一社会理念,但也可看出,他们至少在表面上、口头上,也已倾向这种新的格局。更不要说,新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了!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 发展历程 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对于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成本会计的不断发展,目前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成本会计是将企业的各项费用开支通过整理、归纳以书面形式呈报给企业经理,通过对以往成本构成和成本发生历史情况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及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成本问题是目前诸多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成本是整个企业经济发展的命脉,所以,关注成本会计、研究成本会计也是现代企业经济取得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就成本会计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显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成本会计是如何形成的

自从商品生产出现之后,大部分商品生产商在商品在交换中所获得价值的最大化,就想方设法希望从交换商品后获得的商品价值中补偿其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价值,在商品生产出现后,商品生产商最大的愿望是在交换其生产的商品时,从已得的商品价值里抽取一部分来补偿商品生产时耗费的部分。为了让商品卖出的价值能补偿生产商品时耗费的价值,商品商开始对成本进行估计,为了能使估计成本和实际的生产耗费价值相吻合,开始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统计、计算、汇总,对于数额小的其它费用则按损失处理,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收集整理成本资料的重要性,于是便开始汇总和计算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费用,经过一定时期的演变过程形成了成本会计。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

1. 成本会计的雏形

早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意大利Mcdici家族就已经在他们的毛纺织工厂中对产品的制造工艺设置了具体工艺流程,并对每一道工序的成本费用开支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和计算,这就是成本会计的雏形阶段。到了十八世纪,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开始采用分批成本计算和分布成本计算对产品成本费用进行计算;十八世纪中期,英国人James在他所创办的制鞋厂设计了一套会计分录方案,分批法形成;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人Jhomp son在他的亚麻制袜厂对产品的生产步骤进行费用记录,计算出每一双长筒袜的生产所需费用,这样就逐渐建立的成本计算的基本模式。

2. 成本会计的出现

在十九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后,全球企业的数量便开始剧增。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到市场,并占据市场优势,采取了薄利多销的产品销售手段,使得众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开始关注生产成本,。为了能使成本计算的更为准确,资本主义企业开始让会计担当起成本计算的工作,在会计的工作过程通过成本计算和复式账簿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成本进行计算,形成了初步的成本会计。美国人施劳伦斯是早期研究成本会计的重要人物,他说过:“成本会计是应用普通会计的基础,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来记录企业的各项支出,并确定其商品在生产与销售时产生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这是企业实现盈利高效的重要手段。”这种成本会计是以事后核算和事后控制为重点和出发点,被当今会计学称之为原始的成本会计。

3. 近代成本会计出现的背景与形成

二十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也开始变得愈发地激烈。以时候核算作为重点的成本会计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于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泰罗制,该体系首次将预算控制、标准管理等管理方法用于会计。它将事前控制职能运用在成本会计之中,顺理成章地将事前控制推广到了整个成本会计之中,这样就形成了近代成本会计。

4. 现代成本会计的完善与发展

上世纪四十年代,二战全面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众多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能在经济特殊时期占据更多的市场,于是大肆地建立工厂,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并且采用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战争所带动的科学技术大量运用到生产之中,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这样的生产经营环境之下,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开始反思该如何适应这样的状况,并且要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一方面需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与时俱进,时刻掌握外界经营环境的变化,市场的发展动态等等。这就需要成本会计要与管理相互融合,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成本控制为核心,进而促使现代成本会计的形成。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界定界定的必要性

民营经济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陌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对它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份,更没有对民营经济的一个全面统计。理论界对民营经济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认为民营经济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是从经营者的角度讲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从所有制角度讲的,民营和非公有制有很大交叉,但二者不同。非公有制经济中应包括外商投资部分,而民营经济中不应包括这部分,民营经济中包括国有民营的经济成分,但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包括。第二,认为民营经济是除国有、集体以外的其他所有经济成分。在这种理解中,集体经济过去可以归属到公有制经济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多集体经济已经由过去的集体所有通过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民营化了,而且集体经济民营化是其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将集体经济列为民营更符合经济的发展趋势。第三,认为民营经济就是个体、私营经济。其实民营经济最初提出时就是指个体、私营经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进行,民营经济的范围开始扩大,这种狭窄的理解越来越不符合现实。

虽然民营经济最初是为了避免“公有”和“私有”的争论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它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才提出的特殊概念,但它并未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结束而消失,反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断壮大、成熟,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气象,这充分证明了民营经济旺盛的生命力及其顺应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的特点。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使命,民营经济概念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成分,但在当时这种模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随着姓“资”姓“社”争论成为历史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让这种模糊延续,应该是澄清民营经济的含义、给予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概念的时候了。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及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认为民营经济应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它应是国民经济中除国有(包括国有控股)国营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的组合,包括城乡集体经济(包括乡镇经济)、股份制经济、联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根据港澳台地区的社会性质和经济运行方式,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列为民营经济的范围应该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我认为我们所指的民营应是“我国民间经营”,外商投资的性质虽与港澳台投资的性质几乎相同,但它不应包含在民营经济的范畴中。因此随着国有经济成分的不断减少,多种经济形式的不断涌现,民营经济的范畴也应从传统意义上的个体、私营经济扩展到了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以外的全部经济成分。从国家对民营经济(准确地说应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变化来看,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给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界定就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民营经济是目前国民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速度最快,也是发展前景最广阔的一部分。民营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处,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变化(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事实表明,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市场就完善,哪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就高,哪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就越富裕。据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为2.15亿人,其中有70%都是被非公有制经济吸纳。2004年广东、浙江等省份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70%。据估计推算:2004年广泛意义上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的产出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总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对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整体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活力。

其次,民营经济是我国未来市场发展的主体。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经济的主角非民营经济莫属。这是由民营经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性、充分的追求赢利性、充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它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民营经济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与市场充分地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民营经济最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市场经济就应有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必然的。

最后,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具体说应是当前及今后矛盾突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民营经济的发展和调整会有效地促进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成为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着重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强劲、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而且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体。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域不断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国民经济的发展受民营经济的作用就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民营经济的结构就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国民经济的格局和产业结构就越来越取决于发展速度最快、渗透力最强、最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那一部分,这部分无疑就是民营经济。另外,从部分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来看,民营经济也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带动源。以私营经济为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张厚义论文《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期货市场;交易所;期货公司;套期保值;发现价格

【论文摘要】期货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产品工具,是表明市场经济发育阶段的重要标志。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期货市场的概念入手,对其发展历程、目前发展状况、前景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引言

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国际期货市场自1848年在美国出现以来,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货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等。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结构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企业风险管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基本法律法规框架监管下、在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由四家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货公司组成的、由市场各主体参与的、能顺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期货市场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我国期货市场将进入一个质变式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期货市场的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机下的启示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期货市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伦敦开设的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使用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期货市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勒说过:“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缺少期货市场的经济体系”.没有期货市场的市场经济,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的场所和工具。因此,一个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离不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是买卖期货合约的市场。这种买卖是由转移价格波动风险的生产经营者和承受价格风险而获利的风险投资者参加的,在交易所内依法公平竞争而进行的,并且有保证金制度为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期货市场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3金融危机中期货市场角色分析

期货市场的不完善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完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风险对冲或转移的有效工具,但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质。这次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他通过“蝴蝶效应”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共振,其影响还在扩散和深化中。这场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金融风险,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机。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被发现得很晚,这是因为新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了相关机构风险评估的极限。一些评估机构对于新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没有经验,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由于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不亚于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场危机进行反思,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现代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创新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各种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因此,在金融创新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如何有效地监管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严峻的课题。

4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反思我国期货市场发展

4.1加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市场制度的稳定性。二是市场交易的公正性。三是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四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上述四个条件的形成和确立,首先取决于对风险处理的能力。如果市场本身缺乏风险管理体系,显然谈不上市场的稳定性,市场不稳定,就难以正常有序的运作,市场公正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保障不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市场就会风险不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4.2期货市场应实行法制化管理,用发展的思维统领监管工作

2003年以来,仅仅北京地区先后出台《期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指导意见》、《公司经营管理风险防范指导意见》等,充分兼顾了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深受北京地区期货业欢迎。

4.3走稳健发展之路

我们看到,近年来,证监会积极推进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稳步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更新监管理念和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了期货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强化了期货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为期货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次金融风暴下,我国期货市场之所以运行正常,是有许多期货市场发展和监管的经验值得全球借鉴,比如我国期货公司防火墙的设计更为坚固、我国对衍生品的推出更为谨慎、我国期货市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采取的逐步渐进策略。相信在中国证监会的热心服务和正确监管下,期货市场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启亚.金融衍生产品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2]周俊全.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8年第5期

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家;江淮汽车;企业家作用;企业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已经由原来的三种扩充为四种,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能力。历史表明,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对我国来说,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企业已经步入正轨,保持着活跃向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原因,而企业家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育和造就我国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能够比较全面地承担起经营企业的重任,运用各种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方法去创造更大的市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因此,正确认识并注意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采用了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了企业家在企业持续发展各个阶段中所呈现出的作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家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案例背景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9月30日成立。公司占地面积405万平方米,总资产53亿元,员工总数7000人,股本总数2.3亿股。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年汽车生产能力12万辆,拥有各类设备近2000台,拥有机加工、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生产流水线40多条。公司多次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安徽省百万职工跨世纪赶超工程功勋集体、安徽省百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由此可见,江淮在各个方面是符合持续成长企业标准的,所以我们选取这样一个企业进行案例研究是十分恰当的。

(二)发展历程

1990年,江淮汽车厂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推到了生死攸关的叉路口,企业当年的汽车销售量已经降低到了不足1000台,销售收入不足3000万元,是一个零资产、负利润、资不抵债的濒临破产企业。自现任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左延安担任厂长后,顶住压力,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战略来改变江汽的状况。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江淮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取得了连续多年增长率超过50%的骄人业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显现出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

(三)数据资料

我们通过对江淮领导集团的访问和一些网站如江淮汽车网等,获得了江淮集团的基本数据资料。下面将江淮汽车公司自20世纪90年以来连续十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过程用图1来表示:

三、案例分析

(一)持续成长模式的形成,企业家作用的阶段发挥

根据图1所表示的江淮发展历程中的明显变化,结合我们的相关调研,大致可以将江淮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91年之前):1991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那时我国南方最先改革开放,大量的内地劳动力开始流动,加大了对交通运输能力的需求,中型客车成为抢手货。但中型客车没有专用底盘,只好用卡车底盘代替,既笨重又不舒服。考虑到此时江淮汽车并不具备直接抢进中型客车的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左延安决定集中企业全部资源,开发自主品牌客车专用底盘。

2、第二阶段(1991~2001):1995年前后,左延安开始推广“甩图版工程”,设计方法的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产品开发速度和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1996年,江淮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系统――CIMS工程正式启动。1997年是江淮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两年之后,“汽车关键零部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MRPⅡ的成功应用使得江淮汽车建立起了一套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2001年年底,江淮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正式成立。

3、第三阶段(2002~2004):商务车产品的系列化开发和新产品引进。2002年3月18日,第一辆国产化率达到了70%左右的商务车“瑞风”,在江淮商务车公司正式下线了。江淮股份有限公司商务车分公司承担了这次试点的ERP部分,而商务车分公司、卡车分公司和底盘分公司则共同承担了CRM系统的试点。

4、第四阶段(2004年以后):江淮积极适应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利用我国加入WTO为产品出口带来的机遇,实施面向全球市场的发展战略,加快拓展整车、汽车零部件的国际市场。同时,采取主要配件出口组装、技术和品牌使用权入股等多种方式,逐步在海外建立轻型载货汽车和客车底盘的组装厂,稳步推动公司国际化经营。

对于江淮汽车四个阶段的总体演进过程用表1做出总结。

(二)关于企业家作用与企业持续发展关系的讨论

1、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效益的提高与企业家能力有关。要使企业效益最大,需要激发企业家能力的最大发挥和持续增长。企业家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企业家,作用于企业表现为企业效益。充分发挥企业家能力,不断改造、完善、提高企业经济及竞争能力。企业经济与企业家是一个统一体,企业家无疑是在企业经济中生长出来的。而企业家的生长、发展、成熟,又使企业经济不断得到改造、完善,提高竞争能力和扩大对市场的占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历程都表明,企业的发展在根本意义上是取决于企业家的智慧、才能和魅力。

2、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持续发展。(1)创新精神。是否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决定了企业能否具有核心能力和持久的竞争优势。(2)敬业精神。真正的企业家不仅对潜在利润机会高度敏感,而且有能力实现这一潜在利润。这种把方案加以落实的能力,称为“敬业精神”。(3)合作精神。现代企业通过合作使信息流通更加顺畅,同时加快观念、技术、知识传播,缓和经济利益冲突,减少交易障碍从而获得集体效率,也有助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建立保持企业兴旺发达的企业和企业家精神,使之成为全体职工的行动准则。

培育鲜明独特的企业精神,树立完美高大的企业形象,是每一个企业家终生追求的重大目标。一个有作为或者说是卓越的企业家在他所领导的企业中必须建立起一种保持企业兴旺发达的企业精神,并且使这种精神成为全体职工的行动准则,化入灵魂和意识之中。企业精神实质上是企业家精神的表达,企业家的形象往往就是企业的形象,企业家的魅力就是企业的魅力。

3、企业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只有不断保持并加强企业的学习力,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通过追求企业文化来调动工人积极性,实现利润。企业家通过将知识形态、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这三种基本形态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作用,使其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具有独立特点的综合性文化。

4、企业家决策与企业持续发展。宏观决策决定了企业家及企业运行的方向,企业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宏观决策的制定,发表自己的主张和建议,特别是在决策的调查研究阶段、政策成型阶段、政策执行阶段和政策反馈阶段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对宏观决策有清楚透彻的了解和分析的同时,企业家可以对企业的发展、经营、调整、联合、兼并等做出正确有效的微观决策。总的来说,企业家就是企业的决策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而这个主导地位必须以企业家的智慧、牺牲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为基础。

四、结束语

“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而企业家则是这两个轮子中间的轴。”没有这个轴,两个轮子无法转动,即使转动起来,也是速度不一致,极不协调。这种比喻,既形象,又深刻。由此,也可以看出企业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全部经济结构的主体。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企业家在创造企业财富方面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洪心忠.中国企业家探讨[M].改革出版社,1990.

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潘光鼎.论企业家才能[J].中国工业经济,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