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经济的发展

生态经济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经济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经济的发展

生态经济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生态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保护促进,但是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中,一些工厂总要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液体,对城市、乡镇环境都造成了危害,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找到解决策略,才能取得有效进步。

一、生态经济概念

生态经济就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更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二、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一)生态文明促进与融合较为欠缺

生态文明是一个国家整体环境保护效果的一个象征,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文明,环境遭到随意破坏,资源被随意占用,使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出现断裂,造成更多的问题出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无限制地开挖有限资源,对农耕地进行无限制地占有,商业经济得到了提升,却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国一直以来就是农耕社会,我们的哲学思想也是崇尚“天人合一”。西方的快速经济发展战略传到我们国家来之后,我们就似乎忘掉了自己原有的生态和谐观念,一股劲儿投入到商业经济发展中去,这样的局面不适合中国人的发展观念,更不利于对环境的保护提升。所以要想顺利地搞商业经济发展,必须将生态理念文明也提升上来,对更加专业的生态融合技术进行运用,使环境保护与经济进步统一起来。

(二)可持续经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现在来看,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刚刚出现的环境破坏事项也是有目共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后的几年时间内,我们在生态建设上下的功夫还是不够的,国家政府没有将全面的区域经济建设与现有的生态保护手段认识清楚,在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还在摸索着前进。各种理论性的知识不能对区域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比如河流治理、环境绿化、空气过滤等技术都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没有真正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协调它们的进步与提升。

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要想搞经济建设,就不得不破坏相当程度的环境与资源;要想保护环境与资源,就要关闭一些大型的工厂。这样的现状我们有必要进行解决。

(三)生态市区建设存在困难

上面已经说过,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有冲突的,城市的生态经济建设更是举步维艰。现在一些大型城市中出现的大面积的雾霾天气是一个重要的写照,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找到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才能进行有效的改善。

生态城市建设困难原因有许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想要的经济发展进步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能保证积极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进步不可同日而语。

三、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研究

(一)生态文明的渗透提升

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对于现代化的工业建设是非常推崇的。随着世界性的科技力量的提升,原有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我们知道现在的城市化正在不断加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各种商业活动膨胀,这样,经济确实是得到了大跨步的发展,但是对环境的破坏力度也是提升了上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在政府的带动下,树立环境保护与改善的信心,提出生态建设的正确思想,利用先进的宣传力度,开展生态文化的展览会,对于自身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进行全面的剖析,给城市居民讲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但是造成大批的环境破坏,其结果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我们看到的经济建设与环境破坏是成正比的,而要想将这样的情况进行改变,一边开发经济资源,一边又保护现场的环境,甚至在原地建设更好的环境,促进生态技术的提升,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到每个人心中,利用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来促进生态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城市、乡镇中的生态平衡建设显出自己的一份力。

生态文明主要是指对工业文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同时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形成遵循自然发展的整体性运行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双赢。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在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确保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渐变化,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渗透入其他的理论和要求,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以保证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平衡。但是,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来说,由于基础较差,技术资源等支持比较缺乏,因此,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常常会忽略资源和环境等问题,而是将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城市人口和经济方面。资源供应力决定着城市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发展能力,城市规划时,必须要保证城市规划结果同资源供应力维持较为有效的平衡,既要保证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不能由于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实际发展状况,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绝不是被动的满足环境承载力和供应力指标,而是在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寻求双方的平衡点,实现城市规划的最佳效果。

根据农业部及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超过8亿吨,规模化的养殖场每年要产生7.8亿吨的粪便,而农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废弃物没有得到循环利用,不仅导致面源污染严重,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造成了资源浪费。应当利用生物质发电、秸秆还田、发展沼气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循环利用,将其变为生物质能源及有机肥料,以减少废弃物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政府应该对各区域中的相关环境破坏活动进行制裁,限制相关工厂的经济投入,帮助他们寻找到一条更加和谐、更加快速的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还必须克服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的人口膨胀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事项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生态经济建设的提升,在相关的经济发展区域内部,利用先进的技术渗透于各个环节当中去,把握重点,对小康社会的建设与生态平稳发展的联合突出有着较好的帮助。

(三)生态立市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生态立市,顾名思义,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相关环境的保护与促进,将生态系统中的建设标准认识清楚,使城市居民与相关的商业发展能够和环境和谐统一。资源的合理保护相联系,大家都认识到完美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生态文明的建设意识,再从内容上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找到如何以全新面貌对待现代的经济发展现状,如何用最有力的经济建设手段突破难关,在生态保护上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需要我们自己有所领悟,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城市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这需要政府来进行全面的辅助,带动城市内部的发展策略实现有效的进步,才能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一些经济学家在大量的经济理论上,突出了城市经济大开发的重要性,却忽略了这个城市的经济进步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辅助这一重要理论。所以我们要看看环境调查数据,观察现在的生态环境是否真的适合搞大生产、大建设,如果经济建设影响了生态的和谐进步,则是对生态立市思路不利的,那么在整体的规划过程中,就不应该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否则就会产生与预期目标相反的情况。否则,环境遭到大量破坏,土地被随意占用,破坏了众多的和谐环境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再占用土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树立生态经济建设的信心,从细节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将生态立市的观念渗透到每个市民的心中,可以促使我们对整个城市形成一个重要的生态发展信念,使整体的建设方案切实符合生态经济的发展进步。

四、总结

将生态经济重视起来,必须对城市、乡镇中的商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融合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升,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找到适合我们发展的途径,为环境保护、资源健康利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姜雪梅,柴江,张月辰.河北太行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科技理论创新分析[J].生态经济,2011(06).

[2]李臣波.诸城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生态经济的发展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那么,何谓“生态农业”?它有什么特点?

据农业专家解释,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渐进发展的经济模式

 

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耕地有限与人口众多的矛盾。例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hm2,只占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4%。可以看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体现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美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6,加拿大的1/5,俄罗斯的1/8。目前,我国的土地总面积中,山地占66%,可大规模耕地的平地只占34%。在土地用地中,工矿、城市、难利用的土地、交通用地、可利用的农林牧土地占74%。在这74%的土地中,还包括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土地。

 

除此之外,我国还面临着劳动生产率偏低与农民收入急需增加的矛盾。占据全国46%的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却只占总消费支出的37.7%。2013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数为8249万人,每一个劳动力养活的人数为3~4人,而美国一个劳动力却能养活75人,德国一个劳动力能养活67人。

 

根据我国自然资源匮乏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偏低的现状,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应该采用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应该是点、线、面二级阶段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时候通常强调可行性,并且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首要任务,在经济效益方面有一定的倾斜,在坚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或者以经济效益来推动生态建设。在这种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经济效益是目的也是手段,是通过经济效益的激励杠杆,推动经济发展与实现生态目标,获得“双赢”。

   这一种渐进式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序列应该从乡村的一个个点开始,并且在吸收传统农业向空间要经济效益的经验,利用生物种群互养、互补的特点,达到最有效地利用农田的一切资源,达到促进单位土地生产力提高的目的。迂一种生态经济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套种、间种的耕作制度。还有一种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的布局特点是垂直空间的形式,通过各种要素的优势互补,形成一种资源的良性循环。基、桑葚、鱼塘、菜基等不同的物质循环型与养殖业、种植业、沼气等结合为空间物质循环形状。通过这种循环模式,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级地循环采用,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互相融合。同时,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强调互相之间的协调,建立一种“线”上的资源循环,拉长产业链,从而引导农业资源中的各个要素,多角度、多层次、立体扩展到平面,从而促进农林牧渔与种养类的互相结合,推动农产品多次增值转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的共同提升。构建可持续的、可行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能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结合与良性发展。

 

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在空间和格局上是复杂化与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从南到北,分布在热带、赤道带、亚热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等维度,以及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农业生态经济从东南向西北开始,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湿润、半湿润等地区。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东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占45.2%,西部地区占25%,中部地区占30.2%。这表明,农业生态经济在各个地区的差别很大。因此,农业生态经济活动应该坚持分类引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生态经济模式与生态空间互相配合,避免“一刀切”的线性思维方式,以及简单挪用外地经验管理模式。任何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只有与本地具体的生态空间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因此,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来自于区域之间的互相比较与分析,以及系统结构功能的持续发展与整体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本地优势资源向优质产品转变,让生态资源成为维系农业经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生态经济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效发展;林业经济;循环发展;建设策略

林业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展林业经济时相关人员需要从生态理念出发,注重它的循环性与科学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林业发展,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平衡发展,为人民群众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发展过程中坚持从生态角度出发,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整个林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以达到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1 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相对单一

我国林业类型比较丰富,但林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却相对单一,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提升它的经济价值,降低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我国许多林业资源都是以采伐和粗加工为主,没有形成成熟的、精细化的产业经济模式,不能增加林业产品附加值,不利于林业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面对我国可用林业资源逐渐下降的情形,这种单一的利用方式会增加当地环境负担,再加上林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林业资源浪费严重,进而不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1.2 林业经济优惠政策力度较小

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这样才能提升林业发展质量,给予它更多的发展空间达到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但是现实中许多地区没有意识到林业经济优惠政策的重要性,给予他们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林业的建设、生产、开发、管理工作得不到有力保障,进而影响到林业的正常发展。

1.3 林业资源利用技术水平落后

林业资源在开发中要有强有力、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从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林业产品发展状况来看,林业资源利用技术相对落后,不能有效提升林业资源的利用率,给当地林业经济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林业资源利用技术水平落后,还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无法与世界林业经济发展接轨,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市场占有率。

1.4 现代林业经济模式不够健全

现代林业经济模式不够健全也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依然遵循传统模式,采伐加工能力较差,生产处的林业产品仍为低端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许多粗加工后的材料被丢弃,造成林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当地经济发展压力。

2 提升生态林业循环经济建设质量的策略

2.1 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拓展资源利用方式

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林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林业生产经营的管理,逐步提升林业资源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林业生产经营管理问题,政府部门首先要优化当地的林业产业结构,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林业产品,拓展本地区林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其次,政府部门要拓展林业资源含义,比如,将林业资源用作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当地林业旅游,不仅有利于当地林业产业的开发,同时可以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当地环境的破坏,找到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最后,创建本地名牌林产品,增强林业企业市场竞争力,赢得更好的林业经济发展市场,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2.2 做好政策优惠工作,提升经济保障力度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政府部门需要做好保障工作,给予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更多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比如,建立健全林业经济发展体系,鼓励可持续发展型林业产业,提高该类型经济的发展质量。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要做好经济服务,给予他们更多的技术支持,培养更多林业循环经济专业化人才,将高新技术转化为林业成果,开发出更多生态化的林业产品,以带动整个地区林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3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好生态防护建设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林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好林业生态防护体系建设要建立规范、科学的生态监测系统,实时保护林业资源,这样才能提高林业生产效率,促进林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防护体系建设中林业部门管理人员要做到以下2点:第一,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比如,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做好日常林业资源数据搜集工作,发现病虫害时及时防治,降低树木死亡率,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林业资源储备。第二,建立防火监督系统。林业资源发展中最怕火灾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该灾害出现后损失较大而且火势不易控制,影响当地林业循环进的良性发展。所以,在今后发展中需要建立防火监督系统,相关部门做好消防体系建设,发现隐患时及时排除,最大限度保障森林资源,提高资源安全性。

2.4 完善循环经济模式,推动林业经济发展

在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时,相关人员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人手,构建完善的林业经济体系,实现内部的良好循环,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好地推动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构建完善的林业循环经济体系,首先,转变林业企业原有生产模式,真正做到“清洁生产”,从原材料到最终林产品都要做好循环利用,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生产污染和材料浪费。其次,建设良好的林业生态园区,更好地推动林业资源的循环流动。生态园区内积极引进先进的林业企业,利用科学技术提升林业原材料的加工水平,拉长林业经济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高林业用地的利用率,尤其是做好林下经济建设。比如,形成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檎模式,拓宽林业发展思路,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生态经济的发展范文第4篇

一、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的农业状况中,现代化水平相对于城镇化、工业化滞后等问题还非常明显,农村发展的速度依然滞后,城乡不协调成为屏障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农业基础发展还有待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底子差、物质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保障滞后于城镇、农民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且组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当今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引导调整农产品结构合理、供需动态平衡、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

2.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流失严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耕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随着农民大量离家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已进入季节性短缺与相对过剩并存阶段,出现农忙时人手不够、科技人才的稀缺、新农村建设缺少实际的专家等等问题;农村金融类服务及设备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多、收入少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建立城乡平等交换体系和合理调配机制的需求问题已迫在眉睫。

3.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由于农村规模化生产上不去,农业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相当艰巨。

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经过对两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将从如下方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

1.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种结构,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提高单产水平来得以实现。

2.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机化进程,提倡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能力,不断壮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培育农业农村新兴产业。

4.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主要有: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基础前提下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帮助培训并引导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

5.加强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等公益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6.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由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生态经济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 低碳经济 农业城市

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急剧上升和环境恶化。据环保部和中国工程院(2011)估测,中国有超过3亿人使用的水受到污染,1/3的水未达到政府规定的安全标准,约有1/5的农田受到重金属污染。中国环境规划院(2010)连续7年的环境经济核算结果表明,中国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压力日益增大,7年间的环境退化成本从2004年的5118.2亿元提高到15389.5亿元,增长2倍,占GDP的比例从2004年的3.05%增至2010年的3.5%。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能源浪费导致严峻的社会问题:少数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少数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GDP的增长牺牲了后代的蓝天碧水。因此,作为发展后起之秀的农业城市不能再重蹈旧辙,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经济发展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与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型农业城市。

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四领域”的总体框架。生态文明的发展就是通过使经济活动基于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方式来保持自然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发展否定传统的“重增长、轻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资源消耗观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容要求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低效率、低产值”模式转型为“高效率、高产值”的模式。因此,对于农业城市来讲,只有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才能建成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生态文明城市。

农业城市一般都属于限开发区域,部分农业城市还担负着保护水源区、保护区等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这决定了农业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低碳型、不污染环境的,农业城市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既要担负生态资源的承载力,又要保护好生态资源的质量。因此,建设绿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农业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和必然要求。在生态经济理念下农业城市要建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倡导建设绿色环境,削减碳排放,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污染,保护好本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理念下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低碳经济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协调发展,它是通过低碳化进程得以实现。低碳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通过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化和采取节能措施,在碳生产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可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因此,低碳化进程也就是农业城市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生态文明理念下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调整农业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模式。首先,合理布局农业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设置。农业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相对较大等方面问题。农业城市的主体功能定位是粮食主产区,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这要求农业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经济健康、环保。我国大部分农业城市都位于中、西部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讲,农业城市一般环境承载力有限,特别是水资源有限,使得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矛盾。农业城市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经济发展与低碳约束之间的矛盾以实现生态理念下的经济增长,就必须科学设置产业结构。科学设置各门类产业结构从理论上讲既可以实现农业城市经济产值的最大化又可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

其次,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布局工业发展增量。农业城市普遍水资源总量充足且水质良好,植被状况良好,大部分是适合养生的城市,因此需要维护好绿水青山环境。但另一方面,很多农业城市面临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困境。因此,农业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安全生态体系。一方面要稳步地发展工业经济,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水资源及其他各种资源环境的生态循环性,打造与“低碳”相关的战略品牌,同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环境基础。此外,各农业城市应依据各自发展特点研究本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探究现行工业体系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将环境承载作为经济发展的潜力,并以此作为约束,在现有工业体系的基础上,以其对环境的污染排放作为存量,以最大还可容纳的排放量为余量,合理布局工业发展增量。

最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配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农业产业,一方面是农业城市响应和支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所在,另一方面也是农业城市发展的优势所在,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各种农业作物的经济价值不同,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相同,发展农业经济则要求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还需要调整现行的农业作物种植结构。由于农业作物对资源的使用不同,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不相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兼顾发展农业经济与维护生态文明的双重任务。

为确保农业城市的发展战略地位,农业城市一方面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在盘活现有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存量的基础,通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降低水资源消耗,减少TN、TP、COD等污染物排放为条件,实现农作物的调整,建立各种农业生产作物的规模发展指标,以此指导农业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以秸秆回收利用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城市。首先,加强秸秆回收体系建设。以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企业为龙头,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县、乡镇政府监管,建设若干秸秆收贮中心,形成“一点对多源”的多级秸秆收集贮存体系,具体做法是以农业城市城区为中心,在全区各县区建立回收贮存中心,在各乡镇建立回收站,形成网络回收系统。并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济人为纽带,一头连接千家万户,一头连接秸秆利用企业,形成“多点对多源”的运输利用模式。鼓励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建设秸秆存储设施,积极推进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秸秆回收利用的重点是创新回收物流系统,建立以企业回收和社会参与的运输体系,要将社会资源引入秸秆的运输系统中,将农业城市及附近各县市的物流公司和社会车辆整合起来,鼓励他们参与秸秆的运输业务。

其次,加强秸秆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在加强秸秆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方面主要有五种渠道:一是秸秆饲料化。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结合建设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建设秸秆育贮、氨化设施,形成“种植业—秸秆—养殖—粪—还田”,“种植业—秸秆—养殖—沼气/沼渣/沼液—生物质能/还田”等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设施、物流的生态循环;二是秸秆肥料化。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提高秸秆收获还田。改善秸秆留茬还田的机械化水平,积极探索发展秸秆反应堆技术,推广过池(沼气池)还田、醇肥还田等技术,实现秸秆的深度肥料化利用;三是秸秆能源化。在秸秆资源丰富地方发展纤维乙醇,实行乙醇、沼气、发电、复合肥联产。在新型农村社区开展试点,优先建设一批秸秆沼气工程和沼气集中供气试点;四是秸秆原料化。积极发展秸秆生产板材、木糖醇和活性炭,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生产包装材料、餐具和编织品;五是秸秆基料化。依托当地或借鉴外地的食用菌生产先进技术,筛选适宜不同作物秸秆种植的高产、优质菌株,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形成“种植业—秸秆—食用菌—菌渣—生物质还田”等循环模式。

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现代农业城市能源产业体系。在加快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方面,农业城市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供应体系。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支持在产业集聚区、旅游集中服务区、大型商业区等区域建设集冷热电一体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积极发展风电、水电和光伏发电。加快推进主干电网建设,完善地区性主干网架和城市电网,积极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建设各级电压匹配,运行安全可靠灵活的智能化电网。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

在加强农村能源系统的建设方面,由于农业城市一般人口比率较大,能源消费量较大,因此,在改善整体生态环境方面,可将农村作为能源系统改造的试点,建立以实施沼气工程为核心,通过构建区域、村庄、农户三个层次的循环系统,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水平。具体模式如下:第一,区域大循环模式。依托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大型沼气工程,构建“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气发电/生活、生产用能”、“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等循环链条,形成区域范围内的养殖、农户、企业、种植相结合的大循环格局;第二,村庄中循环模式。以养殖业发达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为主题,对畜禽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建设中型沼气工程,沼气经管道供应农户,沼渣、沼液还田,形成养殖集中地区村庄和农村社区的中循环模式;第三,农户小循环模式。以养殖农户为主体,因地制宜推广农户自建小沼气池,形成沼气供应农户,沼渣、沼液还田的农户小循环模式。

发展环保事业,建设农业城市的生态文明。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方面,农业城市应尽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建设。改造回收站点,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专业分拣中心,逐步建设一批分拣技术先进、环保处理设施完备、劳动保护措施健全的废旧商品回收分拣集聚区,加强重点再生资源回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做好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纸等传统再生资源的回收,提高回收率。创新回收方式,强化监督管理,推进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企业、废旧轮胎、包装物、废旧纺织品等物品的回收,推动废铅酸电池、废镉镍电池、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废弃农药包装物等有害废物的回收。

在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方面,农业城市应围绕生产及生活领域产生的报废机动车、废旧机电、废电子电器、废旧金属、废塑料等可再生资源,开展产品再制造和资源再生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循环利用。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鼓励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推动装备升级。支持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快形成覆盖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着力加强深度加工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再生资源清洁安全利用,确保生产环节清洁安全和再生利用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调整

加强农业城市对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农业城市应充分发挥农业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以保护水源区、保护区等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为契机,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支持本地低碳经济重点项目的发展,优先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项目,对低碳经济重点项目帮助协调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增加地方财政对低碳经济建设的投入,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中列入重点项目并为高效循环经济成果转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农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涉及面广、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单一的投资机制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努力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在加大低碳经济的财政投资方面,农业城市应依据地区特点,突出重点,采用灵活的资金使用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创新财政贴息贷款模式,鼓励银行支持低碳经济项目和碳排放权交易发展。在建立地方绿色税收制度方面,部分农业城市应尝试适时开征碳税、环境税,鼓励农业运作过程中增加节能减排投资。在建立地方政府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方面,农业城市应着重考虑优先支持低碳环保项目发展和环境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

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属于排污权交易,它是将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具体的实践做法是由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排放权。政府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买卖,可以尝试在一些地区建立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统一排放权市场,通过引入竞价机制充分发现价格,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同时,农业城市应促进碳排放交易中介的组织建设,增加买卖双方信息的对称性,提供专业的中介服务。

建立协同的农业城市低碳经济创新机制。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是低碳技术研究和低碳管理机制的结合与创新。农业城市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需要协同社会资源与力量,积极吸收高校、科研院校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工业生态化理论、产业生态学研究、产业循环规律等研究,促进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此外,农业城市还应建立和发展社会群团、中介组织,鼓励支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会、学会和产业协会及咨询服务等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群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参与循环经济政策研究、法制规定和技术推广与咨询服务,组织社区公众和志愿者参与,以便最广泛地推动生态理念下低碳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