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环境;内蒙古;经济发展;变迁

一、前言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社会环境就是这众多因素中的一个。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一个政局稳定、经济秩序与治安状况良好、文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意味着企业经营者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转向追求文化娱乐、环境质量等精神生活需求。由此,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每个人的变化从国家或地区的角度上看就意味着社会传统以及文明方式等等的改变。而上述这些方面的改变又会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社会环境因素也会随之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对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将会日益得到重视。

二、内蒙古发展环境的改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得以成功实践,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区域社会环境所包括的内容繁多,本文拟从内蒙古发展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内蒙古社会大局等几个方面对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变迁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自实施五年规划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在自治区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成效。目前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束后,内蒙古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而“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上一层楼:新增公路里程33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100公里,新增民航机场3个,建成8条500千伏电力外送通道。全面加强公路、铁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建设。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470亿元,建成赤峰至通辽、呼和浩特至大饭铺至东胜等一批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赤峰至承德等9条连接区外的高速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65公里,12个盟市全部有了高速公路。累计完成铁路建设投资555亿元,建成临河至策克、包头至西安等30个重点项目,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0789公里。开工建设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赤峰至锦州等35个重点项目,在建铁路总规模5980公里。累计完成民航机场建设投资50亿元,建成鄂尔多斯、二连浩特和阿尔山机场,机场总数达到12个。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内蒙古经济发展初期生态环境的破坏度较低,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治区政府历来都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从而使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去了明显成效: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的规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228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草原建设总规模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78亿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5000多万亩,6000万亩农田和8000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开工建设海勃湾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13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农村牧区58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500万亩。加强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环境治理,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勘查工作,煤田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增煤炭资源储量5500亿吨。

三、内蒙古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

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同,内蒙古在经济发展之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作为社会建设重点工作之一的“民生工程”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作为自治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的“民生工程”建设得到了加强。具体体现在: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2%以内,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

2.财政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累计达1048亿元,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0.7万人和886.4万人,230.9万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20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3.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累计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689.4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78.5万套。内蒙古还建立了被征地农牧民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五七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农牧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盟市级统筹的目标,6个盟市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盟市级统筹。

4.制定了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政策,自治区本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

5.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0613万元,如期完成了“九五”、“十五”、“十一五”各个阶段的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目标,解决了295万农牧民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使自治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民族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镇社区卫生和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储备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气象、人防、档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从自治区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进而内蒙古的精神文明建设日益深入,内蒙古的文化氛围日趋浓厚。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目前内蒙古已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草原文化整体形象和实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其中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以“节庆展示城市软实力”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被评为“十大品牌节庆”。其次《蒙古学百科全书》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四、内蒙古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从成立之初,自治区党委就深刻认识到内蒙古在国家稳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战略目标,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国综合考评中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

(一)社会矛盾化解深入推进

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矛盾化解工作会议,对涉及政策层面的18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化解工作扎实开展。各地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抓手,实施惠民工程,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社会建设管理成效显著

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站、卫生服务站建设,普遍建立起一站式服务大厅,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多种便利服务。加快苏木乡镇(街道)职能转变,逐步强化基层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责。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工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在协同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狠抓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加快基层综治组织和服务平台建设,全区苏木乡镇(街道)普遍建立起综治工作中心,嘎查村(社区)绝大多数建立起综治工作站。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坚持不懈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确保全区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

(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自身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自治区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加强行政立法、执法监督和普法教育,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取得积极进展,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重视源头治理,规范资金运行,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警民共建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做好宗教工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治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内蒙古社会环境的日益改善也必将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杰,姜滢洁.内蒙古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启示[N].内蒙古日报,2011-06-08.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形势;低碳经济;项目建设;特色经济;消费拉动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210-1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大安市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的研究,需要面对新形势,关注全球,放眼全国,立足市情,审时度势,前瞻未来,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的研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建议,才能有益于大安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1 国内外经济形势对大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1 国际经济形势对大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世界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其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我们大安市正具备风能、太阳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对未来大安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1.2 国内经济形势对大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这个新要求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大安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该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上述信息,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十二五时期,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进入新的阶段。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战略,对吉林省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近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这对加快发展吉林、振兴吉林经济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大安市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总之,我国总体经济形势将进一步企稳向好,而且国家仍在强化扩大内需、保持增长的政策措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正在加速向内陆地区转移,特别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必将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立足实际,把掘机遇,乘势而上,全面发展。

2 “十二五”时期大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大安市“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应在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实事求是地予以确定。

2.1 突出项目建设,扩大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不大是我市的基本市情,扩大总量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一要集中力量谋划储备申报项目。二要集中精力打造新兴能源基地。依托我市能源优势,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推进安白百公里新能源综合开发景观带、风力发电、石油开发、火力发电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进程。三要集中管理强化对项目的服务。

2.2 突出培育特色,发展农村经济

有特色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效益。农村经济要围绕“特”字下功夫。一要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顺应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扩大烤烟、瓜菜、美葵、圆葱、大荛子、红干椒、粘玉米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种植区;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畜禽品种改良和防疫工作,推进牧业向园区舍饲、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要突出良种繁育,积极抓好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大力搞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生产逐步向育种、繁种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农业效益。二要建设优质粮肉基地。重点抓好牧业园区(小区、家庭养殖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专业村屯、典型大户,不断扩大畜禽总量,使我市成为精品牧业大县。三要建设绿色食品城。围绕无公害瓜果蔬菜、有机肉蛋奶粮、野生鱼虾蟹蚌等一批质量好、叫得响的特色农副产品,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种经济主体开发绿色食品,搞好品牌注册认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使大安成为绿色食品城典范。

2.3 突出提速增效,提高工业化水平

一要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明确开发区的合理定位,根据调整后的规划,尽快收储土地,多方筹措资金,把开发区规划建设成机械制造、嫩江湾湿地旅游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园区。二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坚持“一企一策”原则,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加快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争创有影响力的行业品牌、自主品牌。三要注重抓好节能减排。积极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支持开发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和企业节能改造,推广使用节能新产品、新装备,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3篇

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被广泛认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发展理论。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涉及到发展的目标、价值、代价、主体、动力、条件、模式、战略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从不同角度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分析和阐述,应抱兼收并蓄的态度去解读、领会和掌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期所载《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实现十个转向》一文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民本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这是发展的根本要求;(2)全面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发展的多元内容;(3)协调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要求的相互适应、有机配合、优势互补与彼此促进,这是发展的基本原则;(4)可持续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生态、环境与资源相互适应,这是发展的重要体现;(5)统筹发展,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发展的战略指导。

《领导科学》2004年第6期所载庞元正:《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与科学发展观》一文,则提出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什么是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2)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做出了科学分析;(3)对于“怎样才能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探索;(4)对于“怎样评价发展”做出了科学判断。还有《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所载吴振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文章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发展的本质和目的、发展的中心、基本内容和根本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2)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3)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4)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就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5)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还有些学者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他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三句话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是用反思传统发展观的结晶,体现了学说的精髓;这三句话还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容:第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或哲学指南,是它的灵魂,第二句话的三项要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第三句话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由上述三句话组成的科学发展观正是的哲学、探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波澜壮阔实践中的展开,因此而精彩。(注:《当代思潮》编辑部:《时代的哲学行动的指南——就“以人为本”有关问题答读者问》,载《当代思潮》2004年第6期。)

总结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维护国家及,离不开发展。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载《经济日报》2004年3月1日。)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外汇;业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5)02-0020-03

金融支持下外汇业务管理要从新常态出发,发挥外汇资金的管理作用,提高外汇资金的利用效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要利用经济增长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外汇业务环境,为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投资环境良好,劳动力市场优势比较明显的今天,我国外汇业务要和金融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金融与外汇的联动机制,为外汇的综合性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同。

1.金融支持下建立外汇增长业务模式创新

外汇储备可以有效的协调世界经济资源,但是外汇储备量过大同样会给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好外汇,确保外汇业务模式创新化管理,提高外汇资金的综合利用效率。针对拥有一定规模的外汇需要进行有效的经济运行管理,确保经济模式能够符合外汇全面优化管理的要求,提高外汇的综合管理水平。

1.1金融支持下外汇业务货币政策管理模式优化

金融支持的环境下,外汇货币政策要进行全而的优化,确保货币管理能够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外汇多的情况下,兑换后会造成货币的被动增加,尽管央行会采取一定的对冲措施,但是多余的货币如果能有效的业务管理,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如果对冲量激增,那么政府所承受的利息成本会很高。因此在金融支持下外汇货币业务政策需要进行实时更新管理,确保符种业务资金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必须要进行资本项目的综合性管理,按照货币化的要求,积极稳妥的推进项目的综合化管理,提高资本的综合运行水平。新增外汇储备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让短期投资资金和长期投资资金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金融支持下外汇货币业务政策调整,可以有效控制资金流动,合理使用资金,全面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1.2金融支持下外汇资金运行效率优化

高额外汇储备是从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因此要从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出发,实现对外汇资金的综合性管理,全面提高金融外汇资金的管理效率,为金融外汇资金的全面优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外汀:资金需要从多方面经济发展情况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国民经济的全方位监控管理,提高金融资金的综合运行效率。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会面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必须要从外汇资金管理的角度出发,发挥金融政策的积极作用,提高金融资金的利用效率,为金融资金更好的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外汇资金的利用效率提升是提升金融质量的重要策略,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提高金融资金的综合管理水平。

1.3金融支持下制定避免外汇贬值风险的策略

外汇资产在资金运行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确保外汇资金的保值增值,为外汇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资产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对其风险形成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对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金融资产的综合性管理水平、为金融资产的综合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金融资产的多元化管理,为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外汇贬值风险最典型的情况是美元贬值问题,如果我国长期持有美元储箭,如果因经济等问题美元贬值,我国外汇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在进行外汇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考虑风险因素,确保外汇储备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2. 金融支持下外汇业务管理机制建设的思考

外汇管理是个系统性工程,必须要从外汇的管理策略出发,按照金融政策要求,稳定外汇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外汇管理水平。通过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达到优化外汇管理的最终目标,为外汇全面有效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2.1金融支持下外汇储备需挤出投机性资本泡沫

外汇储备管理优化的过程巾,需要通过金融手段不断挤出投机性资本泡沫,通过有效的资本运行管理,提高外汇资产的运行效率,为外汇资本的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二外汇资本管理必须要从国家经济的基本面出发,通过对各种资金管用模式进行比较,确保资金管理能够符合外汇储备管理的要求,提高外汇储备的运行效率,为外汇储备的全方位控制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金融支持下要对外汇资本运行的游资压力进行系统性分析,确保外汇资本的管理符合资本运行预期,全面提高外汇资本的管理水平。外汇资本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汇率改革的主动性原则,通过对各种资本改革的模式分析,实现对资本效率的全方位分析,为资本的全面有效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

2.2金融支持下坚持限度开放资本账户政策、对外汇进行多样化管理

金融支持下外汇储备政策要符合货币资源管理的要求,通过有效的外汇成本管理,可以降低外汇储备成本,提高外汇资本的利川效率,为外汇的管制效率提升营造良好的条件外汇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升值预期等方面出发,积极稳妥的创造条件为外汇管理创造条件,实现外汇管理的多样化处理。在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外汇储备问题比较突出,必须要从风险性管理出发,对各种隐蔽的风险进行分析,有效遏制破坏性风险,为外汇资产的安全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外汇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投融资的角度出发,按照金融资产的多变性管理要求,提高外汇资本的综合运行管理水平,为外汇管理的创新模式形成营造良好的条件资金链实现的过程中要形成交互的管理模式,提高外汇资本的运行积极性。

2.3金融支持下外汇储备要适度放宽流出管制

金融支持下外汇储备要对资金流进行有效的管理,发挥资金流的综合管理效率作用,为资金的全方位控制管理营造良好的条件。金融支持下外汇储备管理需要从多方面的因素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金融模式创新,为外汇资金的流程化管理创造平台。金融支持下外汇储备的规模要进行全面的分析,确保外汇储备规模能够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保证外汇储备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外汇资产运行与外汇资金管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必须要从资产投资的角度出发,保证资本配置能够符合综合性经济管理的要求,积极稳妥的实现外汇业务的综合性管理。外汇资产的配置管理是流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从资金流的综合性态势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外汇资本的全面管理,实现外汇资本的流人和流出管理,提高外汇资本的运行效率。外汇储备通过有效的资本配置,可以保证资金能够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为金融资产的有效配置和科学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外汇资本管理必须要从外汇储备的角度出发,对外汇投资的模式进行优化,建立完善的外汇资本管理制度,为外汇资本的全面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外汇资本管理需要从外汇储备的规模出发,进行有效的金融政策引导,提高外汇资本的综合管理水平。外汇资源对经济运行中的宝贵资源,必须要从金融资源化管理的思想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金融模式创新,为金融资产的科学化配置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要适当用好外汇储备,从多方面提高外汇资本的投资效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外汇资本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外汇业务的多样化管理,提高外汇资本的综合运行效率,为外汇资本的全方位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外汇管理优化的重要内容,必须要贯穿到外汇管理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外汇管理水平。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5篇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与“九五”和“十五”时期相比,“十一五”时期国内国际环境将发生一些重要变化,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经济环境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特点: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第二,从整体状况看,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加速转型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进展。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的“双刃”作用和公共安全等不稳定因素,使我们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有所增加。这三个方面的重要变化,对于“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会发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总体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将更为复杂、更为严峻。但由于多年积累的政治与经济优势,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客观条件,“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是主流。

一、“十一五”时期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基本特点

(一)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所处的阶段和特征

河北省人均GDP目前已接近1万元,GDP结构已经达到15:52:33的较好水平,就业结构为50.5:26.6:22.81,消费结构不断提升,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左右,城市化水平已超出30%。根据上述指标判断,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

1.在这一阶段河北省经济社会表现出三大特征。一是经济发展的粗放度较高,一方面,较为突出且顽固的“三农”问题,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资源型工业比重高,而满足最终需求的轻工业、重加工业比重低,为较强的资源偏重型结构,资源性传统产品占1/2,全国为1/3。二是具有较高的内向度,经济发展的需求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主要来自于投资,主要来自于大规模、长时间的项目建设。三是在重化工业主导下,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关联高度紧密,致使经济发展容易跟随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出现明显波动。

2.在这一阶段河北省经济社会突出存在三大产业问题。首先,农业发展不理想。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仅为57.6%,农业发展基础较差,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水平低,传统粮油品种竞争力弱,比较效益低下;蔬菜果品虽有规模,但质量结构效益差;林草中草药等效益前景好的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高产稳产田呈减少趋势,水资源困乏;农业组织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市场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其次,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整体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粗放经营问题突出,高新技术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二是产业结构相似水平高,企业规模小而散,集约化程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普遍。三是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程度比较高,地区工业行业趋同严重。再次,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如批发和零售贸易服务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一般、发展后劲不足。

(二)“十一五”时期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特征

1.所处的阶段。受需求和投资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看,预计“十一五”后两年,我省重化工业比重将继续扩大,经济实力继续增加,但上述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不会得以较大程度地解决,很可能延续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另外,国内权威部门和专家基本确认我国自2003年已经开始全面进入重化工业化时期。根据工业化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这正是工业化中期的主要标志,且将持续最少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涵盖了“十一五”时期。据此初步推断,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一五”时期,仍将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只是起点更高、基础更好。

2.基本特征与主要问题。“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将是,重化工业逐步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经济的外向度随着产业与外资的更大范围链接而不断提升外向水平、加工型工业比重的上升使产业经济对调控政策的适应能力获得增强。

在这一时期,预计三次产业比例调整、第三产业发展等问题将得以明显改善,但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建设、国际化发展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仍然任务艰巨。

3.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发展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十一五”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我省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适当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完成上述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协调与和谐为目标:(1)区域之间的协调。一方面,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之差距逐步缩小,地区产业分工的合理化、地区之间合作的加强和地区之间利益转移机制逐步形成;另一方面,逐步消除城乡一体化的制度障碍,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实现城乡统筹,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干净饮用水供给等方面享受的服务水平的差距,以城市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的现代化,以农村的现代化支持城市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使社会各阶层都能从发展中受益,收入差别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各阶层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合作。(3)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进行。同时还要求妥善处理好近期和长远之间的关系,追求适度的增长,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4)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协调。(5)开放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调。一方面,要尽量获取对外开放的好处,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五”时期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主要机遇

1.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融入全球化的主要标志是履行“入世”承诺,执行世贸组织规则,这不仅有利于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有利于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维护自身权益,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竞争,有利于为长期发展构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将大大有助于我省产业扩大对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东亚各国将迎来经贸合作的新时期。随着东亚地区经贸合作的日益深入,中日韩和东盟将逐步建立范围更大、贸易总额更高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届时,东亚足以和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鼎足而立,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体系。河北省与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区域间贸易日益增加,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可挖掘潜力,“十一五”期间要充分认识到东亚地区外部市场的重要性。

“十一五”期间,国际资本市场规模仍将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都在寻找新的制造基地。经济快速发展,现实和潜在的市场巨大,对河北省扩大吸引外资规模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近年来,河北省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并购投资比例不到10%。这对我省更大规模地引进外资,改变多是通过创建新企业来引进投资这种单一的形式,通过收购兼并、重组上市、关闭破产等多种形式,调整和改变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外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是我国产业与世界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绝好机会,有利于我们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加速海外人才回流,并以较低的费用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从而能够低成本发展高技术产业,成为世界产品制造基地。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国外产业的大规模进入,将加重发达国家对我国廉价资源、劳动力、市场、环境的开发。

此外,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崛起和渗透,为河北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重要前提。网络经济是一种基于高科技、互联网,将服务经济和信息经济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的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利用信息增加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形式。网络经济是一种具有互动性、互依性、互约性、开放性的经济,将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的经济组织结构,使其不断趋向简单化,由此导致经济活动越来越直接。网络经济的最大魅力在于,将会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性重新分工。抓住网络经济发展的初期,及早培育超前性的网络产业,将有助于我们及早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2.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从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看,“十一五”时期虽然会比“十五”时期略有减弱,但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潜力依然巨大。首先,中国人均收入仍然处于世界下中等国家的水平,以汽车和房地产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正方兴未艾,占人口总数70%以上的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将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增添巨大的动力。也就是说,以住房和汽车为主要内容的国内消费需求将有一个大的提升,进而将继续扩大钢铁、建材、水泥等重化工业的发展,这对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河北省来说,是极其有利的。其次,从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看,我国加工制造业体系正在进行全面调整,重化工业化的特征日益突出,社会生产结构迅速复杂化,规模空前扩大,工业制造业对城市的依赖程度迅速提高,工业经济提速推动城市经济提速,带动农村人口加快转移,推动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这一过程必然带动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再次,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明显下降,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将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鼓励区域开发的政策措施也将更加完备。与此同时,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呼之欲出,这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机遇,将对推动河北省成长为环渤海经济圈乃至中国北方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速,我们将面临国际市场的尖锐竞争,各种新型贸易壁垒将加大我们的出口难度,而国外大量商品和服务的涌入,特别是严格履行“入世”承诺,将首当其冲地使省内企业更加直接地面对国外竞争者,增大其生存和发展的压力。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和发展,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将更具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依赖性会有所增强。这对河北省尽快提升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此外,经济全球化还要求我们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把企业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尽快地归还企业,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加快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和完善;还要求我们建立新的产权结构,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持所有制结构的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外国企业到国内投资的需要。

4.内部深层次矛盾带来的挑战。首先,“三农”问题将继续困扰现代化进程。一是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十一五”时期,不能期望有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的大多数仍将滞留于农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难以显著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由于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难以解决,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难以快速增长,农民收入难以快速提高。这将影响农村消费能力的提高,从而通过影响消费总需求的增长影响经济增长。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急需突破。与城市相比,农村不仅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展更为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公共医疗保健体系的建设、农村养老制度的再造等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其次,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十一五”时期,就业不足不仅表现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劳动者的就业难上,更为严峻的是,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速度迅猛,各种民办和中外合资高等教育发展较快,就业的不足还将表现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就业难上。就业不充分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再次,战略性资源约束日益强化。“十一五”时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于资源需求的增加,人地矛盾将继续加剧,森林和草地资源将继续呈减少之势;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土质污染、草原退化等问题将日益突出。河北省水资源短缺形势将更为严峻,水资源污染问题更加严重,治理水污染将需要更多投入。而随着我省重化工业化特征的积蓄放大,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需缺口有可能继续扩大,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

三、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以提升综合实力为目标完善主体战略

“十一五”时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应确定为科教兴冀、开放带动、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

科教兴冀战略的重点:是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方面,通过教育网络建设,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开发来缩小河北省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提高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加强河北省产业经济竞争力。

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是积极利用省内外两个资源,大力拓展省内外两个市场和主动融入经济圈建设。要继续把吸收省外直接投资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跨国经营,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促进本省成熟产业和过剩生产能力向外转移,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提高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此外,要研究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途径与未来,结合本省实际,超前谋划,主动沟通,找准在经济圈建设中的定位,全力打造积极的基础和条件。

城镇化战略的重点:是把“三农”问题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增强城镇的容纳能力和发展能力,切实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城镇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是首先要推行科学技术进步和确立全球化条件下的资源观和资源战略,搞好可持续的能源和生态技术开发,促进能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以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次,要注意主导产业发展的梯度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保证整体经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多重应变能力。

(二)以促进产业集聚为目标推进结构调整

具有较强外部性或溢出效应的企业、企业创新或生产区位的选择,往往具有集中的趋势,也即产业集聚现象。产业集聚现象是区域产业组织的一种形式,产业的空间集聚对产业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产业空间集聚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容易捕捉的机会,企业能够更方便地接近市场,了解顾客的消费倾向,减少企业的学习成本,强化企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技术进步,加速企业的产品创新。世界上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实际上是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区。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正导致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地变化着,并日益集聚于有个性的地区。而国内结构性过剩矛盾将继续存在,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市场化,以短缺经济和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基本完成,继续靠产业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基本结束,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趋势日趋加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盲目竞争问题十分严重。这客观要求我们,必须按国内经济形势的新要求和新变化,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必须尽快进行地区产业组织的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为此,我们必须用产业全球化的思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应更多地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即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从近期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从长期看,随着技术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新兴产业将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政策上讲,除少数重要产业外,应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其次,应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在产业全球化中,抢占某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某些生产环节,占领某些方面的技术和生产的制高点。随着世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河北省的比较优势除了有一批具有整体比较优势的产业外,相当一部分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完整地占领某个产业,而最具可能的是部分占据产业中的某些生产环节,可以根据产业内分工来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再次,要根据全球化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变化,汲取国际经验,及时调整产业政策。

(三)以构建新型政府为目标加快职能转变

建立服务型政府,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经济层面上说,政府存在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主要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加强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应该直接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或者依靠垄断特权与民争利;从政治层面上说,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包括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的治理而不是统治;从社会层面上说,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等,确保社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