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第1篇

《省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注重发展壮大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作为“湘北门户”的**市,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在边界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笔者于近期对鄂赣边界地区县市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这些县市在金融经济发展环境上与我省同处边界地区的县市相比存在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借鉴外地经验,发挥边区优势,推动边界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查总结,我发现鄂赣边界地区县市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状况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一是地方财政收入相比较富。XX年,**市和修水县分别实现财政收入8.2亿**5.5亿元,并且,主要是来自于地方的工业税收。而**市同期财政收入仅为2.96亿元。二是园区经济发展相比较快。XX年,**市和**市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38亿**56亿元,上缴税费分别为4.35亿**1亿元,上交税收过千万的企业分别达到8家和3家。而**市仅实现了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上缴税费只有0.4亿元,上交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也只有1家。三是企业信贷投入相比较大。**市和修水县XX年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39亿**28.2亿元,当年新增贷款分别为12亿**10亿元,其中9成以上都投放到了中小企业。而**市XX年各项贷款余额仅为21亿元,当年新增贷款为8.6亿元(XX年各项贷款余额为13.3亿元,新增贷款为零),投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仅有1.4亿元。四是经济发展环境相比较优。**市自XX年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县实行了全县中小企业“一卡制”收费,修水县对中小企业的证照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而**市虽然大力加强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但由于历史原因年度考评一直位居**市的中等。

笔者认为,我省边界地区在金融经济发展环境上与邻省边界地区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在四个方面:在发展理念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都十分重视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均由省社科院或综合性大学负责编制,还聘请第三方专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善于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园区错位发展,做好支柱产业发展文章。比如,**的旅游业、**的水产品养殖和加工业、修水的钨矿产业等都成为了全国很有影响的产业。在行政效能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在实行“县财省管”的同时,均实行“乡财县管”,大大减少了行政管理性支出。同时,这些县市早在3年前就实行了县(市)委书记由省委直接任命。特别是**市委书记由**市委副书记兼任,**修水县委书记还进入了**市委常委班子,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推动力和执行力。在优惠政策方面。邻省对其边界地区县市的政策支持都相当明显。比如,**省在XX年和XX年连续两年下发了支持省际边界县市优先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税收、土地、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支持,特别是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其省际边界城市的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很大,市、县也有较多的资金配套,这一扶持政策使不少中小企业受益,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融资平台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及各种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也较为健全。比如,**市有花旗银行,**市有商业银行,修水县早在XX年就组建了村镇银行,等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研究,结合**实际,要实现边界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着力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在实现县财省管的情况下,边界地区县市要稳步推进“乡财县管”,加快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要理顺工业企业管理机制,整合工业管理行政资源,形成由主管(县)市长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的工业管理新格局。二是要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省委、省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省际边界地区县市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财政、税务、土地、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要予以政策倾斜。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断加大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金融发展的奖励力度,着力完善涉农贷款奖励制度,促进代币信贷合理投放。三是要大力构筑企业融资平台。边界地区县市要尽快组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从源头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组建商业银行。大力引进外资商业银行或组建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四是要切实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要大力整治社会信用,加大金融生态城市和信用乡镇、村(社区)创建力度。要尽快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大力开展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信用社贷款清收、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以及金融胜诉案件集中执行等工作,促进社会信用环境根本性好转。要规范融资评估和中介行为,降低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成本,扩大信贷需求。要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坚持科学招商引资,大力倡导“回归经济”,促进边界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外经济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 发展失衡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不可避免,虽然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经济发展中的内外经济失衡,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如不及时进行调整,必然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我国陷入经济危机之中。想要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必须正确认识内外经济失衡,分析失衡原因,对内外经济结构做出优化,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内外经济发展失衡成因分析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现状来看,不得不承认我国经济存在严重的内外经济失衡问题。中国内部经济失衡表现为:投资过热、消费不足、贫富差异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外部经济失衡表现为:进出口不平衡、进出口收支不平衡、国际贸易不平衡等。想要治理内外经济失衡,必须探寻造成内外经济失衡的原因。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成因:

(一)内部经济失衡成因

中国经济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消费不足、投资过热。消费的大小和收入有着直接关系,通过对我国资金流量表可以看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失衡,居民收入普遍低下,城乡贫富差异明显,收入分配仍停留在生活自足阶段。另一方面,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配分现状来看,企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上涨三个百分点,再分配中上升四个百分点。而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却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再分配降低了七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制约了消费增长,这也是造成国内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消费率的下降直接造成了内部经济失衡问题的发生。除了国民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外,我国劳动者报酬的降低也是造成国内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劳动者报酬下降主要是由企业支付劳动报酬下降所引起,报酬的降低也制约了消费率增长。

(二)外国经济失衡成因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产品加工地和区域产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造成了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第三次产业革命后,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不难看出,现今美国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最强大,是高新技术聚集地,已基本完成产业调整,经济已迈向知识经济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滞后,融入世界经济较晚,技术相对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在世界经济中只能发挥自身劳动力成本低优势,这使中国成为了国际产业链中的主要加工国,产品加工后则多出口发达国家,这造成了中国产业结构不协调,导致中国外部经济失衡。

二、实现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对策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造成内外经济失衡的原因具有一定复杂性,想要短期内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很难实现。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从根本上治理中国内外经济失衡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预防性储蓄,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保持内外经济平衡发展。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实现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对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导致我国产业不合理,出现外部经济失衡与我国经济发展中过于追求增长速度有直接关系,虽然在这过程中我国经济确实实现了高速增长,却也造成了内外经济失衡问题的发生。想要真正解决当前我国内外经济失衡问题,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环境,将出口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协调经济模式,改变我国加工国家的定位,加强与其他国家多层面合作,促进我国经济走向知识经济阶段。

(二)扩大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消费、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增长。有消费需求才有投资,有投资经济才能流动,人们消费能力才会提高。因此,治理内外经济失衡的着力点应放在扩大消费需求上。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保障工人平均工资的实现,目前我国百分之八十二的工人达不到平均工资标准,收入无法保障自然无消费能力,保障居民收入是促进消费的有效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势在必行。另外,我国应尽快调整民国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国民收入的调整,改变消费不足现状,从而逐步实现我国内外经济均衡。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58-02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类从地理大发现开始逐渐步入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世界各国都深深地卷入了世界市场,各国在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逐渐走向一体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世界资源的争夺和矛盾日益突出和激烈,包括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格局不断变化,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加剧了这种动荡。中国虽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间不长,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要明确很多意识和思想,因此普及相关的知识是尤为重要的。

《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作为经济学门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框架,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知悉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为以后其他各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应当对教学的形式进行改革。传统地按照教材从理论观点到数据图表演示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了。比如在介绍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时,如果仅是单纯从观点上去说教,学生是很难深刻领会的。所以一般要把历史的一些经典情况进行还原和说明,再结合有关国家的发展史来说明每一个历史阶段上所发生的事件。有时许多经济事件的发生与政治、军事行为密不可分,这时也要简要地向学生介绍相关国家当时的状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这部分内容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石油危机一共有几次,每次的起因,持续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认知,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这种改革还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补充,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终极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喜欢这门课,并通过这门课夯实经济学基础知识,提高能力。

二、《世界经济概论》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特点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在国内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例如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仰恩大学都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做了不少有效的改革和尝试,使得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了。如仰恩大学的刘政永主张以“把握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还重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改革和探索。武汉大学已经将本门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多以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为主;二是授课以多媒体方式进行,以便对资料和数据进行演示;三是考核方式摆脱了以考定成绩的做法,选择能考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如通过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给出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三、《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一)课程内容体系扩展动态化

《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大跨度时间段内的问题,所以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涉及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前沿性的内容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以及相关的争论。又由于世界经济涵盖了众多的领域,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事情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因此只讲历史是不完整的,只讲问题也是不全面的,只有三者都结合了才是完美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池元吉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为蓝本,协调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编排教学内容。不断地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介绍前沿问题时,博采众长,不只讲一家之言,应该让同学能了解不同人的不同思想,自己进行评判。允许解放思想,各持己见。

对于某些课堂上涉猎而不能一一介绍的内容给学生列明书目或是直接提供电子版的阅读、视听材料,提倡学生自己赏析。

(二)教学方法灵活化,手段多样化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教师的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老师给出知识点,学生先记笔记后背诵。这样老师讲授,学生听受,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应“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好的教学方法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教学气氛轻松;二是知识掌握牢固;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教学核心以引发思考,培养思想为重。丁学良教授在北大的《何谓一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在21世纪,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由此可见,大学是培养思想家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到大学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个更智慧和更会思想的头脑。世界经济的历史已经不能重演,我们只能从过去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作好准备,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所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养成思考的习惯和爱好,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

2.授课方式的选择应视授课内容而定。《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有这样三部分构成:对历史的评述,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探讨。由于历史上东西现在的人基本已经有定论了,所以可以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辅之以数据和视频材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对于现在出现的问题就应在介绍和了解时事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讨论,甚至是争论来得出结论,主要是分析这种局势的影响,然后找到对策。对于学术前沿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应介绍学术大家的经典文章或是组织同学们收听、收看其学术讲座来掌握学术动态,之后可以用提交论文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并拿出个人的观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世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貌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以充分关注和参与具体问题,对其发表个人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填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经济学的许多问题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因素在教材或是学术文章中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述,无法详细说明当时的实际背景。如果只是单纯讲授,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可以通过填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国崛起》、《货币战争》、凤凰卫视的《经济制高点》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可以提供给学生供其在课后观看。对于比较热点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专家学者们的讲座或是演讲视频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4.在校内网站上建立交流学习互动平台。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下学习和复习,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公共资源,通过下载可以使用,例如课件、资料、电子书籍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学生上网的便利性增加,在课下复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看到上课用的课件和其他辅材料,将极大地提高授课效果。上课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展知识储备,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一对一的问答和讨论。尤其是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可以设定题目,让学生通过留言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思考成熟的观点提交上去,没有课堂上面对面讨论的拘谨,可以畅所欲言,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将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考评能力化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成绩考评如果采用传统做法是很难考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对此也有一些成熟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务管理部门的要求,我们将考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布置作业作为期末成绩的10%;布置一次学习论文作为期末成绩的10%;平时签到作为期末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利地增强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习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世界经济概论》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点讲透并结合实际进行有力地分析。再进一步结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喻教于乐,从喜欢学到乐于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要素流动;世界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史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经济呈现着各国独立发展的状态。在世界市场形成之前,区域贸易出现在了世界经济之中。但是各个贸易区之间并没有联系,一直到航海技术以及科技革命后,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逐渐体现。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跨国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增加和规模增大使得直接投资(FDI)的流入量也不断增加。笔者经过分析发现,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直接投资波动幅度明显加快。受到投资本身特性的影响,以及其波动与跨国公司数量的关系密切,所以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中的活跃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整体的趋势进行分析能够发现,直接投资的增长率比国际贸易要快,目前,国际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现阶段,转型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流入量显著提升,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可以说,转型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吸引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就目前的发展形式来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已经完成了国际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转变。这使得对世界经济增长受到要素流动影响进行重新的分析更加重要。

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要素观的应用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为经济体的想差异性和真实收入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的原因。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广大经济研究学者探讨的重点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增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机理会随着世界经济运行特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都成为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动力则来自于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工人由于分工的不同,进行专业化的操作也有所不同。通过工人的反复操作,提升了物品的产量。在不同的工艺制造中,进行有效的劳动分工,能够使得劳动生产力得到成倍的增长。同理,在不同的国家,劳动生产率不尽相同,使得国际分工产生。不同的国家专门进行某一种专长的业务操作,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了生产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新古典增长理论是在索洛和斯旺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假设了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中发挥调节作用的是价格机制。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指出,资本与劳动可以互相替代、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技术的进步是外生的。结合道格拉斯函数能够得出:第一,经济最终总会趋向均衡增长。第二,短期的经济增长受到储蓄率变动的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由技术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第三,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可能会存在趋同。在内生增长理论中,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该理论中假设了人力的投资、资本积累知识外溢会影响技术的进步,对其产生推动的作用。所以,能够实现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相比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于要素有了更多的要求。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不仅需要要素的量变,还要求着要素的质变。

三、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分析

(一)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分析

人均实际产出持续的、稳定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在目前跨国公司的数量以及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素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作用为:要素流动有效提升了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在实际的生产中,有多种的要素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了生产过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中,包含着技术、资金、管理等等要素,可以统称为资本K。所以,要素流动的过程可以由资本流动的过程进行直接的体现。为了分析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可以进行如下假设:在生产过程中,只包含着资本K以及劳动力(可以用字母L进行代替)。这就意味着,资本K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就是要素的流动。对于资本K的流入国来说,新流入的资本结合学习效应,能够完成对L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资本K与新的L相结合,在保证了原有生产效率的基础上,由于科技含量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原有的边际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对于资本K的流出国来说,剩余K的边际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使得L逐渐转移到资本部门,有利于新的资本K的生成。由此能够得出,要素流动对于两个国家的要素边际生产效率都有所提升。可以说,要素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中观效应分析

1.对国家要素结构的影响。在国家的要素构成中,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就是国家要素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由该国家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国家要素结构中,各个要素的比例以及要素的总量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在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下,要素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尽心更直接投资。由于经济增长会使得要素以及要素结构得到更新,所以要素的差异是无法消除的。这就会使国家的要素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结合直接投资的调整形成新的国家要素结构。例如,在发达国家相互投资时,由于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更好的刺激了相互投资。2.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产业结构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的调整。不同的要素结构会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也影响着经济的增长,所以,要素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进行的。可以说,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产业结构与要素结构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在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规划时,除了要对该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考量,还要将要素结构纳进考虑的范畴。在要素流动后,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级。对于要素的流入国来说,因为流入了高端要素,所以产业结构与要素结构都得到了优化;对于要素的流出国来说,资源不断的流向高端的产业,实现了产业的升级。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率;居民消费水平;经济增长

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国民支出总额或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国民经济总体的消费率,是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它高低主要受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和积累率的高低的影响。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反映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消费所起的作用大小。由于居民消费一般占最终消费的80%以上,居民消费率的高低决定最终消费率的高低。

总体上看,世界各国消费的增长与GDP同步或略高于GDP的增长,平均消费率稳中趋升。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率通常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然后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国际消费率比较,我国的消费率显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长期呈下降趋势,明显偏离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标准结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率自1981年以来呈逐步下降趋势,到2008年下降至48.6%,大大低于世界平均70%以上的水平;特别是居民消费率,2008年已经降至35.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60%以上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投资率却始终趋于较高水平。并且呈持续上升态势,从2003年到2008年已经连续6年在40%以上,大大高于世界平均22%∽23%的水平。

我国投资持续上升而消费日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源于政府主导投资的体制性冲动,另一方面源于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对消费增长的制约,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经验和数据都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一直保持了稳定增长,从增长速度的国际比较看也是较高的,因而既不能说存在消费不足的问题,也不能通过政策刺激消费爆发式增长。国家所提倡的消费率增长或许和所共识的消费率增长之间存在差异。

其一,居民消费率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概念,不是单纯的扩大消费问题。没有消费率的提升,过于依赖投资的增长方式不仅难以改变,也难以持续。我国目前的问题在于消费的增速尽管较快,但长期低于投资增速,或者说投资增长更快。

其二,即使单纯从消费增长率来看,总体增长较快不能掩盖消费结构方面的问题。必须看到,近年来代表消费结构升级的汽车、电子通讯业务以及住宅消费高速增长的同时,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还有5000多万人有待脱贫,如果按照联合国贫困水平的标准,我国还有更多的人消费水平依然在贫困状态。

其三,提高居民消费率不是一个短期经济刺激政策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中长期战略问题,是关系发展方式转变最终是否成功的问题。因此,不能指望通过爆发式增长完成这个目标,但扭转消费率持续下降并逐步提高是从现在起就必须要做的。

对于我国较低的消费率,并不能从单一的角度说它是绝对的偏低,根据我国国情,并与国际形势进行多方面比较之后,得到几点启示:

第一,逐步提高消费率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我们应当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优化消费的制度环境,使消费保持同步或略高于GDP的增长率,稳步提高消费率,使居民消费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经济贸易大国尤其应该内需外需同时并举。“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出口下降,并引发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扩大内需政策前后反复,收效甚微,居民消费更趋疲软,至今仍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泥潭。而德国,由于市场开放度较高,高出口与高消费率并举,其受外部打压和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自身适应和调整的灵活性大,所以贸易摩擦相对较少,马克升值并未给德国经济带来大的冲击。

第三,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增强经济的稳定性。2000年美国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次年又遭遇“9.11”事件的巨大冲击。为了应对危机,美国一方面连续多次降低利息,另一方面大幅度减税,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消费,在投资和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的较快增长为支撑美国经济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促进消费以稳定经济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四,低消费率不一定与人口大国直接相关,关键取决于工资收入水平和消费制度环境。印度消费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其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高,伴随经济的增长劳动工资水平增加较快。同时由于中国多年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并不愿意花费更多,而是多希望投资于一些保值增值的领域之中;二是其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较不健全,政府公共消费发展虽然相对平稳,但是受教育程度不高,范围不大,并且保障制度不能够让居民在退休之后没有顾虑,因此大力改善此方面的建设,对我国提高消费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五,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居民吃穿类消费比重显著下降,住用类比重显著上升,住房、汽车、交通、通信、教育、旅游、文化娱乐和服务性消费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应当顺应这一趋势,促进住房、汽车等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使上述新兴消费热点成为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殊.我国当前消费率偏低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