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域文化传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橱窗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体现其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是学校人文环境教育的耀眼平台;是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环境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宣传阵地,更是彰显全校精神风貌、交流思想文化的一扇窗口;是校园文化观念和校园行为规范的显现和外化,是人们感受校园行为规范最直观的通道,是校园的重要传媒,是对师生实施教育的重要阵地。
2016年9月29日,国务院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是必要的,是构建特色“人文校园”的关键。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都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陕西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典籍、文化遗存丰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陕西丰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许多瑰丽独特的民俗文化。
以陕西的民俗文化为主要视窗,辐射全国各地的民俗风土,既可以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打开视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是建设“人文校园”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 设计思路
以陕西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透视陕西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而部分内容辐射全国其他地区的特色地域性文化。
二、 内容形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域文化 电视传播 原生态 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全球化也随之成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一面,而民族文化,特别是原生态地域文化可能会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走向灭亡,这样的退化或者消失已然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应如何来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使其在淡出人们视野之后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之中,从而使人类文化向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文化特别是各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构建我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特别是保护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已成为当今一项重要任务。
当今社会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利用媒介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不失为拯救即将消失文化的一项有效措施。而怎样利用现代传播载体,强势推动地域文化传播使之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地域文化的效果,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在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的众多媒介中,电视作为当前的主流媒介,自诞生以来就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发达时代的今天,电视已经占据了大众传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人类传播信息的中介系统,更是当代社会文化消费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以电视传播为平台,把我国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融入电视节目之中,尤其是文艺节目之中,可以有效实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比如在众多的大型综艺节目中,中央电视台的《欢乐中国行》无论是从策划还是节目宗旨方面,都以其独有的以宣传地域文化为内涵追求的鲜明特征而超越了一般综艺节目的文化意蕴。它着力于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尽情展示祖国各地风采,通过节目的展示,民族地区的文化底蕴被搬上电视舞台,并通过电视传媒向全国进行传播,从而使全国观众了解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另外,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与《魅力12》栏目是对各民族各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一种传承和保护,经电视传播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推广效果也比较好。
电视:民族地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在商业文化大大压制了原生态文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迫切需要得到传播和保护。于是,各种媒介运用它们不同的方式,对地域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并希望借助这种传播,让人们更加关注地域文化从而使其得到保护。
在众多的媒介中,“电视传媒是一种以电视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伴随着人类对于电视的运用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的社会现象,是传播的二级系统”①。根据电视的特点,“电视传播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其传播内容涉及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它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视听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②,它视听兼备,传播迅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电视传播的价值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富有肯定效用意义方面的含义,它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发挥本质、传播信息。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③的确,在认真考察人类的媒介发展史中,各种媒介对信息传播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电视诞生并普及后,迅速成为如今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视传播也便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其次,在电视传播价值关系中,传播者和受众都是主体,而电视传媒则是客体,在电视传播的社会实践中,人类本身才是电视传播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因此以人为本,在传播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是电视传播最重要的价值。而以人为本也正符合地域文化传播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播学;基本视角;类型描述;传播介质;民族文化遗存形态;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126-05
现代的传播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以后,随着人际交往扩大而形成的产物,其学术背景是现代大众传媒,它以现代都市化大众为关照对象,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媒体对信息的传递与系统的控制。而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扩展了现代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从历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文化传承、技术发展的角度对民族文化信息传播的行为及活动规律、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进行现代建构。因此,研究民族文化传播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而且建构民族文化传播学,也将是极具创新性的,它是对历史与现代的连接和传递,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特色传播学的学科建设研究。
20世纪开始,科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边缘学科的兴起,跨学科研究的成果丰硕。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属于“传播学”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的范畴,同样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国内外研究来看,从事“民族学”、“民族文化学”、“人类文化学”、“少数民族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人不在少数。但当我们从传播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民族文化时,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基本视角
民族文化传播学科的建构,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沿革;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的形成;民族文化传播学学科建立的意义。本文在基础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寻找和梳理民族文化传播介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突破口,或者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点进行研究。研究包含民族文化类型研究,即民族宗教文化传播、民族服饰文化传播、民族建筑形式的传播、民族语言文化传播、民族艺术传播、民族手工艺传播 、民族习俗传播、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等。同时还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现代媒体、多媒体泛滥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弱势文化、非主流文化,由于文化的定性、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手段的落后、原始,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而备受关注。西方学者斯宾格勒形容人类文化像田野里的花,是在一种崇高的无目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说明文化具有天然的多样属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意义,所以本文最终的立足点是文化安全,对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和保护,提出就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以此作为立足点,民族文化传播学在凸现了民族文化传播学学科性质的同时,又超越了学科本身的范畴与属性,这是由该学科的对象性、可操作性、现实性、科学性所决定的。另外,在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忽略新媒体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当今社会作为民族文化承载者的村寨,许多居民也在使用新媒体,变为网民,变为微博和博客的接受者和者。所以对民族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的研究,对民族文化活形态和今天存在的民族文化形态的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活形态与现代传播的关系研究,也显得很重要。
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人的传承,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人的传播,人作为文化的媒介,成为传播的终极介质。人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终极介质,而由于对人的传播研究推到文化场的研究,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研究,即民族文化生存的环境研究,使得民族文化研究有了逻辑性和推理性的意义。
二、民族文化传播学类型描述
民族文化传播类型分为宗教文化传播、服饰文化传播、民族建筑传播、民族语言文字传播、民族艺术传播、民族手工艺传播、民族习俗传播、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等几种类型,我们选择几类进行描述。
1.民族宗教文化传播
民族宗教文化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本土产生的,与不同民族原初生存状态密切相连的原始宗教;二是从异地进入的,沿着古道、大海等通道传入民族地区,并产生深刻影响的人为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民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特征即多元并存。比如拥有25个少数民族的云南地区,多数民族并不奉行某种单一的宗教,而往往是兼收并蓄,或以一种为主、多元并存,或不分主次,多元并存。第二,多形混融,即表现为多种宗教形态混合后产生出新的融生宗教,这是宗教混融最明显的体现。第三,表现为宗教功能的混融,宗教不仅行使自身特有的超自然向度的功能,而且同时具有审美功能、政治经济功能、社群伦理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历史传承功能,而且民族地区的宗教往往与世俗生活混融一体。
可以说渗透进了各民族传统生活的所有领域,民族文化同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往往是同宗教的传承与传播结伴而行的。各种各样的宗教祭祀活动,既是宗教仪式,同时也是宗教教育,内容与形式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是统一的。正如美国著名文化学者杰姆逊所说,没有宗教,就没有文化。
2.民族服饰文化传播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独具特色的衣装服饰,服饰是区分民族之间的标志。少数民族服饰隶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范畴,所以说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文化符号传播的表征,是一种民族性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是出于纯粹状态中的无声语言和标志。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总结归纳了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的公式:人―利用符号―创造文化。按照他的说法,人是“符号的动物”,拥有“符号化的思维”,并且利用“符号化的行为”去创造文化。他认为:首先,人是符号的人,人具有对符号运用和表达的倾向性,具有思维的符号性抽象。其次,人利用符号生活在一个由符号构筑起来的文化世界之中。也就是说,自从人类社会产生和拥有文化之日起,就与符号密切相连,人也就进入了一种符号化的时代,符号赋予了人类能动的创造能力,并且为人类构建起了一个超越于现实物质实体的、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人的符号和符号能力不是人主观地、偶然地创造出来的,符号的发生、形成是人类物质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物质实践的结构功能和主体性在人精神上的内化和积淀。符号是实践结构和功能在人观念领域的形式化和纯化的结果。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被极端符号化的少数民族服饰,其发展的演变展示了少数民族符号化思维的演变。民族服饰就是我们第一个认识不同民族的、最初的符号和最本质的符号。
3.民族的建筑文化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民族文化系统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筑文化具有外显性,但在物化的实体之中又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外显与内在的有机结合体。民族建筑形态的丰富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与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相一致的、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联系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与丰富多样的生计方式相适应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民族建筑的文化意蕴,首先表现为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中华56个民族的建筑材料多取材于自然的土木竹石,进而使整个建筑也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相融契合,如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摩梭人的木楞房。其次,建筑的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环境,遵循着与自然环境协调相融的原则。
建筑另一种形式就是敬神祈神的民族宗教建筑。这类建筑中重要的不是人的位置,而是神的位置,不论是傣族轻盈动感的缅寺和佛塔,还是藏族喇嘛寺敦实厚重的殿宇和玛尼堆,都力图营造出一种信仰世界中的神圣空间,从而唤起人们的宗教意识。在民族建筑中,同时还体现规范社会秩序的伦理观。建筑不仅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民族建筑的空间布局,尤其是内部空间的分隔充分表达了民族村寨或家庭内部严格的伦理秩序观念。
4.民族语言文字传播
民族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主体所创造、传承、使用的有意义的、符号的集合体。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符号结构、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表达、交流与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它不仅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也影响着一个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认知。另外,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之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无比丰富的内容,或者换句话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主要就是依靠语言文字传承。
语言也是人类最早交流和传播的介质之一。人们为了能够相互沟通,获得信息,最初人们是用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思想与感情,并逐渐发展成为语言。就语言而言,其产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先产生出一些表达思想感情的音符,再对这些音符经过确定与组织,最后形成共同使用并明确其意义的语言。
文字的产生,使信息符号得以稳定在固态的物质材料上,为信息的间接传递创造了条件。文字的使用扩大了信息的交流范围,满足了人类远距离、长时间信息交流的需求,将人类的信息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表明人类社会交流的增多,活动范围的增大,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出现了专职的信息传播者,如云南纳西族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那1400多个单字符号较好地记载和传播了纳西族文化。纳西族东巴称自己的象形文字为“司究鲁究”,即“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的图画象形文字,其含意为’留记于树木岩石上的印迹”。
5.民族艺术传播
民族艺术传播即通过对少数民族留存下来的绘画、雕塑、剪纸、乐舞等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包含、积淀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播意义。
民族文化传播中,艺术传播是民族文化传播的最早、最普遍、最常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样式。现代,少数民族中,还有艺术形式和艺术的活形态的存在,并仍然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传播。而这种传播行为还往往同他们的生活、生产有一定的关系,解读或了解他们的传播行为、生存状态,对于解读和认识、了解、研究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艺术传播中,绘画手段的传播是十分丰富的,如宗教绘画,如藏族的唐卡,驻足长留在不同寺庙之中,传播着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东巴教的《神路图》卷轴画,一幅长10~20米的长卷《神路图》是东巴专门为开丧超荐时用的,内容与佛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相似,但更显原始纯朴。《神路图》画有天上、人间、地狱三界,并绘有360多个人、神、鬼,以及70多种奇禽怪兽。画面造型准确、色彩丰富、内容繁杂,反映出了现实与精神相交错的广阔场景。东巴画是纳西族古代绘画中一种最原始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遗产。
另外就是剪纸,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乐舞指的是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类早期的乐舞与先民们的狩猎、畜牧、耕种、战争等多方面的生活有关。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迄今所知可估定年代最早的记载。《尚书・益稷篇》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画面仿佛使我们看到先民们在原始乐器,如骨笛、陶哨、陶埙、石磬的伴奏下,欢乐歌舞的情景。 另外,民族文化传播还包含民族习俗文化传播、手工艺文化传播、现代影像传播等等,不一一而述。
三、“人”――民族文化传播的
终极传播介质 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人,人也因此成了民族文化传播的终极介质。不同的民族,正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承载体,从外在的,到内心心理的都体现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浸润的人都在表现和传播着不同文化。从这个意义来说,民族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关系到中华56个民族,关系到中华文化的生态建设,深层次上关系到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定,进而是对民族情感和民族权利的最大尊重。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西方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之一。的确,传播介质,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也是“人”的文化进程进步与发展的标志。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也是“人”自我表述的载体,从这个意义来说,传播介质是“人”的延伸这一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本身就是介质,就是传播的主体。
民族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基点一定是“人”。民族文化传播发生在不同的族群中,传播行为就被生活化、仪式化了,从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传播也成为仪式化的民族生活行为。
文化通过物质载体直接服务于人类社会,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文化向来把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看作根本,上升到观念形态,便是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的思想。民族文化传播也就是人的传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我的文化属性的传播。因此,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中,研究的基点是“人”,是人对民族文化的彰显,以及人应用技术手段对文化的传播。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应该理解为创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播理论,要以人为本,这正是对于传播理论元点的复归。
四、民族文化遗存形态与
民族文化传播学 唯物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着自身特定的物质属性,它的价值也是在事物的复杂关系结构中被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的构成同样具有关联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民族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文化。基于对民族文化这样的一种认识,我们提出了民族文化遗存形态这个概念,它更注重民族文化构成的在场性,尤其关注民族文化信息依附于其中存储的诸多介质的生存环境。民族文化遗存形态既有物质的存在,也有非物质的存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对于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今人类来说,其价值意义都源于对历史文化存留信息的重新认识与阐释。从文化遗存形态的角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信息的存储介质,诸多介质之间的关系。文化信息通过这些介质的传播方式,这些传播方式不仅仅是形式同时也是内容,指向的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民族文化信息存储介质的总体生存环境,这也是我们当前应该着重保护的对象。
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各个民族由于自身生活的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环境不一样,会形成独特的,完全不同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中都深深地沉积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就像有色气体一样,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着的精神力量,它烙刻在民族心理上,不可抹灭。传统影响着各民族人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等,使民族社会与自然环境共生和谐。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定首先必须从文化的历史价值开始,换句话说,就是从对包括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价值认定开始。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对多元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对人类大文化系统的维护与回归。
笔者认为,对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研究,需要解决学术层面的问题是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价值认定及对其存在形式的探究;需要解决的实践层面的问题是怎样使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保护与发展与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谐同步。目前,中国在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民族文化遗存形态正在被现代化的双刃剑砍得支离破碎,现代化与民族文化遗存形态以及文化传统产生剧烈的矛盾,甚或是对立。因此,这个问题的提出显得非常的重要。
五、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安全思考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执政之基、立国之本、力量之源。同时,文化作为“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逐步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逐渐被外来异文化取代本土文化地位而失去了自身文化个性和文化传统,将面临着精神、文化层面的被奴役和被统治。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以及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争相展开了文化软实力的比拼,在国际关系中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逐渐取代军事和经济力量成为当前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中,谁占领了文化制高点,抢占有更多思想文化阵地, 就意味着在未来国际影响力的比拼和较量中掌握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今天, 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并已成为全球经济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势不可挡,文化的大冲突日益突出,“文化安全”也应当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一样,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而进行研究,并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来。
当国家安全开始从传统的政治、军事、经济安全领域扩大到文化等非传统的安全领域,各国在扩大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战略时,也开始改变过去在其他领域的固有思维,呈现出一种“隐性化”的倾向,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之为“隐性文化侵略”。“隐性文化侵略”是一种潜藏的对思想意识和文化的侵略行为。它依附在各种文化载体上,从深层次渗透到人们思想意识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它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不易发现的,但影响力却是更为巨大和深远的,并且影响涉及很多方面,在体制上它借助了新兴的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电子传媒,其传入途径为:输入文化形式,引导价值观改变,影响生活方式;同时,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还有其传播输出方式:经改造后的民族文化会被误导、谬传、歪曲,最终导致民族文化资源破坏、丧失以至消亡。“隐性文化侵略”伴随着经济而来,区域经济的过度开发,使文化承载力降低,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和丧失,甚至导致文化失传。“隐性文化侵略”具有文化侵略的所有性质,它的背后是一个国家通过文化浸润对他国进行的文化入侵。它是在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变化的语境下产生的,它改变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加大了人们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最终实现文化同化,甚至征服其他民族的目的。它是冷战后文化侵略存在的必然演化体,只要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和政治的竞争存在一天,文化侵略及“隐性文化侵略”就会存在一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加强,作为国家文化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安全正在遭受种种威胁和挑战。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安全,一方面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特质的坚持和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不同民族文化元素、文化资源的使用和保护。由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的复杂性特点,强势文化随意使用“非己文化”来为自己创造价值和卖点早已泛滥开来。而“文化侵略”、“文化掠夺”、“文化交流”、“文化全球化”等词汇,包含了更多经济因素和文化产业化因素。所以,维护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维护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安全,防止隐性文化侵略,应该跨越“交流无界限”的因素而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层次和产业化的经济因素去考虑。
[参考文献][1][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美]萨默瓦,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0,7.
[3]郑晓云.全球化与民族文化[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4]张文勋主编.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在我国广袤辽阔的西部,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一些穷乡僻壤,边远落后地区的农牧民群众收看到了图、文、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的声光之美紧紧吸引着受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离不开的“精神食粮”,随着数字电视的推广和普及,西部地区的群众对电视的认识有了“眼花缭乱”的感觉,相应地也提高了观众的观赏水平和审美层次,对县市电视台文艺节目的要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作为县市级电视台文艺节目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强抓发展机遇,拓展生存空间,使电视文艺节目办出质量和水平,是当前不可回避,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立足西部厚重的
历史文化资源
电视文艺节目素有广播电视节目的半壁江山之称。从广播电视诞生之日起文艺节目便一直是广播电视宣传的主要内容,很多电视台都是从文艺节目和新闻节目的播出开始,逐渐增加服务性,教育性节目,构成一个完整的节目系统。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着广阔的的电视文艺创作资源,丝绸之路人文荟萃,独特的地理环境,多样的民风民俗,各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是电视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皑皑雪山的神秘传说,美丽天池的动人故事,都将随着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机遇,摆脱远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地,走上亮丽光鲜的荧屏,与大千世界紧密沟通。
发挥西部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
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贯穿西部,带来了贸易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部,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集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西部的发展就是由此而来,其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古老的歌舞、服饰仍在质朴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现代文明的传播与扩张并没有使这种古老的文化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是代代传承,绽放异彩。西部文化所表现出的活形态,或者是原生态的特点,具有浓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就要求电视文艺工作者立足本土,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一席之地。做品牌栏目,构筑西部县市级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是近年来逐步形成的成熟办台思路。衡量一个电视台办台水平,品牌栏目和品牌节目是重要的因素,品牌栏目的建立和营销也同样是县市级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栏目的影响力和它的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是电视台的拳头产品,是提高收视份额的有力武器,品牌节目生产必须要面对市场,转变思路,充分实现品牌价值,这是电视台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所在的甘肃省张掖市甘州电视台在工作中着力探索和寻找品牌、市场、节目三者之间的一个切合点,前年,正值甘肃丝路春酒业集团公司的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我们及时与丝路春集团取得联系,双方就如何结合市场、产品、节目三者进行有机融合,策划,创意一档既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又使产品取得不俗业绩的栏目。在经过充分的讨论,酝酿和反反复复的研究,策划后,将这档电视节目定名为《甘州风情》,下设《八声甘州》、《甘州人家》、《甘州风韵》、《今日甘州》、《在甘州》等6个子栏目,定位为电视文化旅游类栏目,推荐人文甘州、文化甘州、引导休闲旅游、展现甘州锦绣风光和历史文化积淀,荟萃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聚焦甘州人才俊杰,弘扬优秀丝路文化。同时,丝路春酒业集团也推出甘州风情系列产品,节目由丝路春酒业集团独家冠名赞助,节目的栏头语定为“看甘州风情栏目,喝甘州风情美酒”,节目形态上突出旅游、时尚、休闲等元素,整个节目形式活泼,内容定位准确,风格迥异,在每期节目的创意上,突出甘州的地域特色,同时,台里也将经费、设备,人员进行了适度的倾斜,使栏目播出后,立即受到了张掖人民的喜爱,一些耳熟能详的传说,遗存,古迹,历史人物都通过这个窗口,走向了千家万户,勾起了人们的思古悠情,逝去的记忆和甘州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的深切感受,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作为冠名赞助的丝路春酒业集团,随着栏目走向千家万户,人们对甘州风情系列美酒的认知程度大为提高,当年甘州风情系列白酒在张掖市场上实现了不俗的业绩。由电视台作为文化主体去挖掘,展示地域文化,企业开发相应的延伸产品投入市场,两者共同联动,追求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作为电视台来说,在引导舆论和舆情的同时,推出品牌栏目和品牌节目,展示地域风情,挖掘地域特色,提高收视份额,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作为企业来说,参与到了文化类节目中,而不是单纯投入广告费用,而是通过地方品牌栏目造势,产品得以无限延伸,得以占领消费市场,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二者之间的合作,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栏目的创建要突出地域特色,要有一定数量的观众群,通过不懈的努力,培养观众对节目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用他们身边的故事和历史,文化来吸引大家的重视和注意,保证节目风格的形成,同时积极向下延伸品牌栏目的产业链,增加产品和节目的营销,达到电视台与企业、观众之间需求的多赢。
KBS放送公司为韩国最主流的广电媒体机构,KBS World Radio为韩国官方唯一的国际广播(简称“韩广”)。从1953年8月起,它开始以“自由大韩之声”之名首次播出节目。在1973年3月,台名改为“韩国广播电台”(Radio Korea);又于1994年8月改为“韩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 Korea International);2005年3月,再将英文名改为“KBS World Radio”。
韩广从每天播出15分钟的英语节目,发展为目前用英语、中国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阿拉伯语、韩语、日语等11种语言,面向全球播出约90个小时的节目。从韩广中国语节目的编排特点和播出方式,不难看出其在韩国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韩广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韩广中国语播音每天一个小时,节目内容编排精细,除“新闻”、“韩国语学习”等固定内容外,每天都有不同的专题栏目融入。“新闻广角”及时报道与韩国有关的政治、经济、文体、科学资讯,并涉及朝韩、中韩关系。“今日首尔”介绍在首尔市发生的最新事件。“经济透视”设“经济焦点”和“企业望”子栏目,分析韩国经济的最新动态,展现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未来。“时事焦点”聚焦本周的韩国热点事件。
“时尚韩国”介绍韩国最新的影视剧、美食等“韩流”动态。“漫话国乐”介绍韩国传统音乐、乐器和演奏家,增进中国听众对韩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
“走向未来”报道近期的朝韩局势。“亲近Korea”由“玩美韩国”和“多彩人生”两个单元组成,是韩国教授与中国嘉宾的访谈节目。
“听众信箱”是为与中国听众互动而设。“韩流冲击波”是为中国听众奉上最新的韩国音乐和介绍韩国歌星动态的栏目。“韩流在线”是对韩国演艺明星进行专访的专题栏目,下设“明星档案”、“明星在线”、“韩流动态”、“电影集锦”等子栏目。“文化长廊”介绍韩国的旅游和人物故事等,设“姚莱的首尔观光”、“韩人世界”、“体育世界”等单元。
此外,韩广还在不同时期,设置“走近韩国历史”、“韩国语讲座”、“金博有约”、“看韩剧学韩语”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这些节目不仅生动活泼、亲切自然,还可以增进中国听众对韩国各领域文化的认识,尤其是其中的语言、文体、娱乐等文化类栏目,更易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韩广的收听方式多源化、便捷化
听众除可通过收音机的相应中波、短波频段接收每天四次的华语广播外,还可通过上网收听节目。因广播接收效果并不稳定,为进一步改善海外地区的收听效果,韩广于1997年11月开设了互联网广播。韩广网站同样设有11种语言的界面,听众可以通过该网站,回听各语种的节目;韩广还设有专门的韩国音乐节目,24小时不间断回放。
中国语网页主要设“新闻”、“节目”、“关于韩国”、“关于我们”、“收听方法”五个板块。其中“新闻”、“节目”两个板块覆盖了韩广每周播音的全部内容,不仅图文并茂,还可以在线收听相应栏目,或回听以前的节目。
“新闻”的内容要比播音的节目更为详细,不仅按照政治、经济、国际、国内、文化、体育等细致分类,还设置“今日新闻”、“视频新闻”、“新闻焦点”、“图片新闻”等子栏目供中国听众随时浏览查阅。
“韩流在线”栏目配有大量视频、图片,便于听众直观地获取韩国娱乐信息;“亲近Korea”节目也配有现场嘉宾和主持人讨论的视频,这都是通过传统收音机收听无法感知的。
“关于韩国”板块是对韩国地理、气候、历史、民族、语言、宗教、旅游等国家基本情况的概述,有助于浏览网页的中国人更快地了解韩国。此板块还收录“韩国语讲座”新、旧两个版本的课程内容,点击后可进入配有单词、课文、汉语翻译、授课录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韩语教学情境。
“关于我们”板块有关于中国语广播组工作人员的介绍和韩广每季度有奖问答的情况、联系韩广的方式等。“收听方法”板块详细介绍韩广中国语节目的内容和广播时间、频率,以及其他新的收听方法等。
韩广可以通过收音机、互联网广播、播客(Podcast)、RSS客户端等多种方式收听和下载部分节目,“与KBS一起学说韩国语!”、“韩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手机软件也可免费下载。
韩广通过开发和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已经成功超越了传统广播的承载功能,更细致、直观、高效地传播了韩国的文体资讯、语言文化等,也让更多的中国人感受到韩国文化的绚烂多姿。
韩广中国语节目注重在细节和形式上贴近中国观众
韩广中国语组不仅聘请了大量在韩中国人负责部分节目的播音,还经常邀请中国人作为嘉宾,录制一些访谈类节目。如“金博有约”、“亲近Korea”等。
“亲近Korea”是新近录制的视(音)频节目,通过韩国教授与中国嘉宾访谈的形式,介绍韩国传统和现代社会的文化和生活等习俗以及现代韩国流行语,并展现中国人在韩国的生活情况及其人生经验,话题如“韩国夏天的面食”、“河回假面具”、“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等,在轻松活泼的讨论中,让听众增进对韩国文化的理解。
韩广中国语广播还重视与听众的互动交流,如“韩流冲击波”节目设有“大话韩流留言板”,为年轻的中国听众交流情感提供平台;听众还可以通过写信和电邮的方式,与韩广交流,每周日的“听众信箱”栏目设有“韩广动态”、“来信选读”、“生日祝福”、“你我共勉”、“专题讨论”、“有问必答”和“点歌台”等单元,中国听众的信件将有机会在节目中播读,为亲友所送的祝福也可能在异国的电波中得以实现。
此外,该节目中,还公布幸运听众和“韩广每季度有奖问答”的获奖者名单。值得一提的是,凡是在来信中索要韩国语讲座教材的听众,韩广节目组可以免费赠送。笔者就曾收到韩广赠送的一套《Let’s learn Korean》汉语版教材和CD光盘,与韩广录制的“韩国语讲座”内容一致,以国际挂号信形式邮寄,内附韩广的宣传册和收听调查表等。面对全球如此庞大的听众群体,韩广竟能做到一一邮寄,足可见韩国政府和国家媒体在传播韩国文化上的热忱和不遗余力。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达,离不开对韩国文化的保护、建设和传播
韩国KBS World Radio作为国家媒体负起了它应有的担当。高科技新媒体的应用、传播手段的更新,势必进一步深化韩国文化对外国听众的影响。这种对本国文化成功的传播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一方面,我们需要传播那些立足本土、融民族传统和现代性于一体的优质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传播策略,使海外听众更快地感知和热爱我们的文化。这也应促使我们尽快转变粗放的“产业化”思路,重视对“文化”本身的观照和心存温情。
参考文献:
①韩国国际广播电台(KBS World Radio),http://world.kbs.co.kr/chinese/program/
②隋欣:《智能时代的韩国广播发展》[J],《中国广播》,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