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新阶段

经济发展新阶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新阶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新阶段

经济发展新阶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形势;经济发展;金融改革;金融结构调整

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因其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虽然我们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但是不可避免,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趋势。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不逃避。尽管国际经济呈现衰退的形式,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我国金融阶段的新趋势,新面貌,并进行合理而有针对性的金融改革,即便大环境下现象不容乐观,但通过我们实事求是的金融改革,我想我国的金融经济一定会朝着稳步,稳定发展的方向所迈进!对此,我们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展开论证与分析,并做出对策,一是我国金融经济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二是对于这样的金融形态,我国经济将进行怎样的金融改革,以及怎样的金融途径来迎接经济挑战。

一、我国新阶段下面临的金融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融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

面对着经济快速的发展趋势,我国老式的金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新形态的金融经济的发展,金融业面临着迫切的改革。首先,基于我国庞大的领土面积,造就了我国金融资源得不到合理而又均衡的分配,东部地区占领的金融资源达到总共的一半以上,而中西部却相对较少;其次,融资结构相对经济发展而言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于是融Y渠道单一,手段陈旧,大部分依托于银行的帮助,这样使得金融在发展的道路上经济支持远远不够;第三,金融贷款的受理对象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与之而来的贪污受贿现象时有发生,而且他们受理的对象一般都是国有企业,或者是比较大的集团企业,这样一来小型的企业得不到银行的支持,因而拖慢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第四,银行内部也存在着结构不均衡的现象,模式落后,结构也比较单一,最重要的是银行本身面对金融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二)金融业发展后备力量供给不足

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于居民的日常消费,而我国的消费能力比较弱,这样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不能提供相应充足的后备供给动力。而且我国的金融发展仅仅存在于最初的起步阶段,相对而言金融产品种类稀少,金融结构也比较单一,而主要支持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的支持也仅仅局限于居民的住房贷款,这样小型正在发展的企业得不到有利的经济支持,一些很有前途的小型企业往往扼杀在发展的摇篮里。

(三)互联网金融对于货币金融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互联网发展的新环境趋势下,互联网作为新型的金融形态,因其开放、平等、互利互惠的优势特点,使其迅速成为了金融发展行业中的一个新产业。它的诞生促使我国传统的金融业面临的挑战更加庞大,一些得不到发展,而且不能随之改变发展模式的企业就此倒闭,而且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促使一些新的交易方式的出现,比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再比如腾讯的微支付,这些金融交易的发展与变革,都对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挑战。要想在金融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随之市场形式的不断变化,而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我国新型金融形势下的金融改革途径

(一)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促进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众观我国金融经济所面临的新阶段,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升级发展。1.我们应该优化贷款渠道内部结构,确保它能面向社会各个阶层进行资金支持,并且加大对传统金融业的投资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在新环境下转变模式,顺应发展趋势,从而赢得发展,而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科技产业,让这些前景很好的企业能够继续发展,寻求进步;2.将客户的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将原先用于大型企业,或是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大部分抽调出来,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改革,使得我国经济中的各个企业,无论大小,都能得到稳步的发展,并且优化贷款内部条件与流程,进而不断优化金融服务;3.拓宽金融消费渠道,将金融消费渠道进行适当的转型和升级,从而适应国家新经济环境下的金融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难,消费狭隘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从而范围金融风险

对于新阶段下的金融经济来说,一定要做到防忠于未然,规避金融风险。而要想恰到好处的规避金融发展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一定要有一个健全而又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通过法律的效力,来约束金融经济发展中的不当行为,从而稳定金融经济发展的市场秩序,确保金融业能够在有法可依的环境下稳定发展。除此之外,还应拓宽民间的融资渠道,将融资结构变得合理化,大众化,并且在法律的约束下更加明朗化,让企业可以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发展、进步。同时要重视金融机构的质量问题,确保金融机构能够有效,正常的运行。最后,要通过对金融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将金融体制与当下的金融经济相切合,进行必要的金融体制改革,从而规避金融经济中的金融风险。

(三)调整和改革货币政策框架

针对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常态,我们必须实施积极而又稳健的货币政策,以适应经济过快发展的趋势,当然,也不能盲目进行,要坚守适度的原则,确保货币政策能在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下稳步实施。首先,要确保货币政策的流动性,要随时了解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将货币政策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通过使用各种货币调控工具,或是调控手段,让货币市场能够始终保持一个稳定发展的市场形态。其次,要进行一些相应的经济调控政策,从而对基础货币做出调控与优化,并且对相关的信贷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货币政策,从而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对那些发展的薄弱环节,不要想方设法的规避,要正面它,并且进行大量的投入,确保这些薄弱的环节也能够跟上金融经济发展的步伐,一起前进,一起发展。最后,对于货币的发展渠道进行必要的拓宽和优化,让多种货币政策开展起来,以顺应不同的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拓宽贷款渠道,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同时,也要完善我国的基础货币政策,让货币能够正常的流通,不阻碍市场经济的大幅发展。

经济发展新阶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GDP发展阶段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实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国各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我国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各种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将借助对各地区信息服务业政策发展阶段系数这一新指标的引入和分析,探讨我国地方政府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具体定位。

2 信息服务业各产业领域的经济环境分析

信息服务业是典型的生产行业,它一般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向社会提供各种信息产品或服务。因此,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密切相关。与之对应的,不同地域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文献[2]中,通过对我国各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内容分析,解析出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发展信息服务业的24个热点区域。为方便进一步分析,首先计算各产业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如表1所示:

其中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及“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7省市(北京、黑龙江、湖北、江苏、陕西、上海、浙江),2007年人均GDP分别为57 431元、18 463元、14 733元、32 985元、12 843元、65 473元、35 730元则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这一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为其算术平均数33 951.14元。

文献[2]将信息服务业24个发展热点领域按照东中西部省份的关注程度不同以及产业层次的不同,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划分为5大类,即“东部应用类”、“中西部应用类”、“网络基础类”、“政府基础类”和“数字内容产业”。通过表1可以看出,东部应用类和中西部应用类所涉及区域的人均GDP差别最明显,分别位于表的前后两端。网络基础类和政府基础类处于中段,但网络基础类所涉及区域的人均GDP依然普遍高于政府基础类。基于表1的数据,进一步使用每一类产业领域中各热点领域GDP的平均水平估算了5类热点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值。表2显示了上述4个类别所包含的产业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情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即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人均GDP高的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传统信息服务业领域,如物流信息服务、中介信息服务等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同时,这些地区已普遍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北京、上海等地区更已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在这些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初具雏形,本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产业布局决定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能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软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高渗透性和高附加值特点的软件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信息服务业等成为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欠发达省份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期或中期,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尚占据较大成分,因此,旨在推动农业和制造业发展的三农信息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地理信息服务、科技信息服务、信息咨询与信息中介等产业领域成为地区发展信息服务业的迫切需求。此外,受到中西部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居民信息素养不高、可获取信息资源有限等实际情况的制约,大力发展社区信息服务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成为这些省份制定信息服务业政策的考虑因素之一。3各地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的政策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提出的发展信息服务业热点领域,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政策侧重点具有明显差异。这提示我们,信息服务业各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这一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指示了这些领域所处的信息服务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进一步从政策分析的角度估算各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系数。具体方法是,用各地方省份的产业政策中涉及的信息服务业领域的人均GDP的均值,表示该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指数。从这一指标的具体含义来说,一个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越高,说明这一地区的信息服务业热点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水平越高,也就是说,这一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与高度发达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相近。

在之前的研究中,通过对“十一五”规划中相关政策表述的内容分析,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中的热点区域列举,如表3所示:

将各产业热点领域所涉及地区的人均GDP值代入计算,可以得到各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如表4所示①:

从表4可以发现,就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而言,从地区间横向比较的角度看来,当前我国各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系数并不相同,反映出各地区间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的差异比较显著;从地区内部经济运行情况与产业发展阶段系数的对比来看,我国各地区的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地区的信息服务业滞后于经济发展,有些地区则领先于经济发展水平。以下使用定位图的分析方法,并以发展阶段系数为纵轴,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为横轴,描述我国不同省市自治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系数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的比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中,四个象限的划分以我国各省市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系数和人均GDP的均值为界限。由此,可以将我国各地区的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策略划分为4类:

第一象限中,一些发达省市,包括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5省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都很高。表明这些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和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即经济发展的高水平推动高附加值、高感应度的信息服务业领域,如软件信息服务业、金融信息服务业等的发展;而这些产业领域的发展,又会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和产业升级。

第二象限中,少数中西部欠发达省份,如重庆和湖南,其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但是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很高。这些省市的地方政府制定的信息服务业规划中,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热点领域更加偏向于第一类发达省份。这说明,这些地区的政府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采取了一种超前发展的策略。其目的在于:通过超前发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相同或相似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创造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良好环境。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先发展高精尖的信息服务产业领域,达到提升本地区产业层次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发展与东部产业集群相匹配的信息服务业,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引东部发达省份和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入驻本地区。

第三象限所包含的省市区个数最多,这些省份大多为我国中西部较不发达省份,且其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也比较落后。其中,四川、湖北、河南、黑龙江、安徽、山西、陕西、海南8省市的策略非常接近,在图中形成了一个密集区域(虚线圈出),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非常接近,其政策指定的基本导向也与重庆和湖南两地相似,即试图通过大力发展先进信息服务业,创造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

第四象限中,个别发达省份,以广东为典型代表,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却不高。这说明,这些省市区的信息服务业政策制定与其他省市相比而言,具有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特点。当然,这种滞后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其政策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需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以广东为例,虽然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江苏、断江等地持平,但其省内除珠三角以外的广大腹地经齐发展水平并不高,故在其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中,还着重强调要发展三农信息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等为广大欠发达地区提供支持的具体领域。此外,山东、辽宁、福建、内蒙古4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目前言息服务业发展阶段系数较低,这说明上述4省区的言息服务业发展尚有较大的政策提升空间。以内蒙古勾例,该区近年来以能源为导向的工业发展非常迅猛,下一步,需要通过扶持和培育一批优秀的面向能源和刚造业技术改造与信息化的信息服务企业,以保障该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新阶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利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管理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10—04

一、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

为了研究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我们有必要研究各种红利空间的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对需要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所处阶段进行准确判断,并概括总结该阶段的新特征。

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观点分为三类:(1)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生产结构的变动,通过设置结构性指标体系划分经济发展的阶段,代表人物是霍夫曼和罗斯托。(2)总量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最终是一个总量扩张的过程。因此,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方法是采用诸如人均GDP等总量指标。代表人物是西蒙·库兹涅茨。(3)综合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应该是唯一的,而是若干指标的综合。代表人物是井村干男。另外,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内容因划分的阶段数不同,各阶段的顺序和名称也不尽相同,分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和六阶段论。而中国正处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总体扩张状态,长期看来,宏观经济发展已经逐步由利用外生经济机会向利用内生经济机会转变,为了对这个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准确界定,本文依据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总量标准、经济结构标准、制度水平标准和创新水平标准,构建了一组指标体系来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见表1。

通过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来计算经济发展度,其中经济发展度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权重计算出各年的经济发展度并进行阶段划分得到结论: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第一,当前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制度变迁”的特征,一方面完成由贫穷落后向富裕状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加速实现传统工业化的同时迎接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挑战;第二,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等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第三,以知识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均呈现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第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公共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第五,经济发展中短期需求因素的作用在下降,而长期供给因素的作用在进一步提升。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中国体制转轨红利、投资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外资红利和外贸红利等六大红利变化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要求。这些红利空间的变化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处在红利变化的大背景下,而且红利的增加或减少都是经济发展至特定阶段的产物,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变化的红利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更新的要求,一些红利的消退也为新红利空间的创造提供了现实条件。

红利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经济结构变化速度快、物价波动不稳定的局面,又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双重制度变迁”“结构调整”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系列供给约束:第一,生产技术滞后造成技术供给缺乏,技术供给可以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从而约束经济增长质量,不仅表现为高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滞后,还严重表现在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领域,因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技术创新的要求迫在眉睫;第二,生产要素的供给约束,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电力供应紧张、部分行业劳动力缺乏等;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超过30岁的农民工比例高达61%,其中41—50岁占比24.7%,50岁以上农民工占14.3%。劳动力供应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十年民工荒的原因。制造业和服务业最需要的是年轻农民工,而劳动力蓄水池中绝大部分是中老年农民工。第三,制度供给缺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效益不能完全发挥;第四,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在资源环境问题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红利变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求管理的局限性

经济发展新阶段范文第4篇

一、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即21世纪头20年,

放。到2000年底,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到处可见,严重影响经济潜力的发挥。进入新世纪,改革还要求有新的突破,即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深化企业改革、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理顺分配关系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取得成功,将最有力地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开放也要有新局面,即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发展新阶段范文第5篇

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角度看,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体现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导思想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导思想上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奠定了基础。观念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具体又是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的。要提高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首先要改变投资结构,通过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提高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要求我们切实把握扩大消费需求与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力转变之间的关系。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之一。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是要纠正我们过去主要注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忽视消费拉动作用的某些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有其客观性的。通常在一国经济起飞阶段,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投资的增长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扩大,特别是“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以轻纺工业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将会迅速增加,这时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得到明显提升,使经济增长转向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国内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这时,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并且消费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力。这是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角度看,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体现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导思想。因为扩大消费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没有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扩大,改善民生就没有了实质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是我们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不是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目的,不是以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为成本,不是以影响社会和谐为代价,而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因此,把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既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般规律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何有效地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需要观念的转变来推进。发展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深化的表现,主观的认识越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就越能够有效地推进经济合乎规律地发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导思想上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奠定了基础。观念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具体又是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的。因此,要把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政策导向。

一是从供给的角度看,要提高对消费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力度,特别是提高对服务业的投资。要提高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首先要改变投资结构,通过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提高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