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经济发展

当代经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代经济发展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知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社会造就知识经济,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并不排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反却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只不过是所占比重差别较大而已。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最重要的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传统经济为基础,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术基础和一定的硬件条件。产业革命必须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为特征。因此,发达工业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竞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机电设备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产品质量的自动化体系或使用揉性生产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传统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在知识经济推动下,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乃至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出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建立新产业,而且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唯一可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高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建立在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产业,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产业中。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离不开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兴起。传统产业通过注入高新技术可以发生裂变,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向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注重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出水平,特别是提高工农业等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运用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市场需求迫切又有产业化所需条件的项目,重视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不应仅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的发展上,而忽视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不仅应重视少数显示度高的技术,还应特别重视实施产业化的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工农业基础的建设。

当然,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知识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持续投资得到持续经济增长而不降低投资回报,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学密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中,GDP的增产是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中,在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续下降的。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高技能化。因此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有助于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做好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文章。

三、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来促进、来提高,必须依赖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因为技术创新就其行动内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组成,但就其价值取向看则有明确的商业赢利目标。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形态,都需要通过源源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因为,当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结构调整的优化特别是比较效益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工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当今世界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现已达到70%以上。这一切完全归功于普遍重视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必然引起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增长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一是微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企业规模的扩张;二是宏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宏观经济的增长。这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技术创新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使原有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导致原有固定资产结构的优化。

(2)随着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相继出现,微观的生产组织和宏观的经济调控、各种管理技术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决策技术的应用将引导投资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3)技术创新作为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直接动力,必然影响生产要素的构成,导致劳动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进而从宏观上影响投资结构的优化。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然而,从目前中国范围来看,中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仍然比较落后,其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整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中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无论是从地区生产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还是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中国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与东部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受区位、资源和交通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部县域经济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目前,中部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则更加不合理,且各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较低。农业是中部大多数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但农业大而不强,多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有些偏远的县域经济机械化程度很低,农业生产依然依靠人力和畜力;土地经营分散,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农业深加工能力不足,增值效益难以提高;省际、农户间结构趋同,比较优势难以发挥。第三,思想观念落后,县域经济开放程度低,发展软环境亟待提高。一方面,中部地区享有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和国际市场需求趋旺的有利时机;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多处于内陆地区,接收的信息有限,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如此,中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便不难理解。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软环境业已成为限制县域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亟待提高。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分析

中部地区虽然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不发达。究其原因,固然有地理环境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县域经济自我封闭、缺乏合作、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需求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县域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趋向于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综观中国全境,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工作的重心或者说是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局面,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建国之后,政府以大力推进工业化形成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为依据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各类农村经济赖以生存的资源的吸取,以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农村市场的扩展的结果。当然,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工业化对农业资源的吸取以及工业化对农村市场的扩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工业化过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由于受到因向城市经济输送廉价资源而受损的环境条件和城市工业品的大量输入盘剥的县域经济显然是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不利因素势必造成县域经济自身发展的资本缺失、人才流失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不利局面。第三,由于区位劣势造成的县域经济边缘化问题。“有利的区位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部地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照在区位和交通方面存在不利影响的地区而言,一些占据着优势地理位置的地区地位的发展总是先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旦优势地位得以巩固,诸如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将会进一步流向优势地区,并形成集聚效应。如此,先前处于劣势地位的县域便再难以与存在优势地位的县域从经济发展方面竞争了。贫困县域的不利经济状况将不可避免。第四,资源环境、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瓶颈化与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内的各种因素随着市场效益的变动而流动是一种常态。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便是通过扩大包括人才、技术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经济发展因素的投入以形成县域经济的产业集聚,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无疑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对人才、资金、技术和资源等经济发展必要因素的要求极高。而这些种类的资源发展因素也恰恰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缺少的。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长时间的发展停滞,从而又造成了县域经济资本积累能力的低下,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第五,县域经济特色化过程和资源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基于县域内已有的自然资源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模式。这种以自然资源开发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模式往往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极大影响。这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破坏较大的工业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引导其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如此,以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县域产业与县域经济生态化建设之间便形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连锁便利店 不足 发展 创新

十年前,连锁便利店还没有大规模兴盛的时候,有很多购物的问题困扰着消费者。比如明明只需要购买很少一部分的生活必需品,超市的付款等待时间却比购买时间还长;或者大卖场离家太远,来回一次需要很长时间,购物成了一种负担。而随着便利店的不断发展,顾客们惊喜地发现,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这不是连锁便利店的最终形态,而仅仅是一个开始。本文从连锁便利店的现状,不足以及解决方法三个方面出发,阐明连锁便利店如何更高效有序地发展。

一、我国连锁便利店的特点与分析

首先,就目前而言,我国连锁便利店的商品结构和经营模式极其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概括的说,首先连锁便利店销量最大的还是食品类商品,包括饮料、休闲食品、速食类食品等,占所售商品比重为65%上下。其次是杂货,以洗浴等日化产品为主,达到销售额的15%左右。再接着是烟酒两项,各占销售额的10%和7%。最后是其他类物品,如电话卡、报纸、杂志等,所占比重为3%。

该种商品结构和销售比重是较为不成熟的。它只是普通零售商店的一个延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连锁便利店应该扮演的角色。

其次,我国连锁便利店发展十分迅速,但各地区发展参差不齐,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便利店发展十分迅猛,已经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化。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停滞不前。

这种不平均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有物流行业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当地本身经济水平发展的原因,还有消费者的认可度,生产企业对连锁便利店是否重视与配合,选址的科学性等,这些因素都在连锁便利店的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最后,我国目前的连锁便利存在定位不明确,经营雷同化的问题。

我国连锁便利店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忽略了连锁便利店与超市、零售店的区别,没有完全体现出连锁便利店的特点,使得连锁便利店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或者沦为超市的一个补充性存在。同时,连锁便利店在选址中不注意科学,造成很多连锁便利店扎堆严重,网点过密,经营的品种毫无差别,也制约着连锁便利店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代连锁便利店存在的不足

1.经营地点太过于单一

以目前来看,大部分连锁便利店的经营地点都集中在居民小区附近,网点太过于密集。过于密集的下场就是几家相近的连锁便利店要在同一时间内面对同一生活区域内的消费者,也就是交叉的目标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竞争难度并且显而易见得影响了连锁便利店的经营效益。

2.物流系统十分薄弱,缺少现代化管理

当代连锁便利店的管理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粗放简单的管理层次上,甚至有些还处于纸笔记录的经营方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连锁便利店已经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办公网络,在连锁便利店的实际营业中作用微乎其微。而国际先进的信息收集,库房整理和数据交换软件,如EDI系统,POS系统等在连锁便利店更是罕见。

3.缺乏自创品牌意识

便利店不应该仅仅满足于销售供应商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如英国,主要超市和连锁便利店的自有品牌产品达到了总产品量的30%,最高的甚至达到了54%。美国也毫不逊色,在美国的超市里,40%以上的商品都为超市自有品牌。在我国,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4.连锁化程度较低

连锁便利店目前在国内发展得十分迅速,不过与国外先进企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各地区的连锁便利店各自为营,没有全国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的连锁便利店龙头企业。而全球知名的日本连锁便利店巨头7-11自从1973年开始发展连锁经营以来,已经在全球开设了45,314家分店,它的加盟连锁店达到了比重的90%。

5.商品缺少特色

连锁便利店的销售形式应该是以小巧、方便、实用为特色的,它在商品的选择上应该集中体现“急需、必需、速食”的特征,这是连锁便利店区别于超市等其他零售模式的最大特点。而现在许多连锁便利店经常忽视这一点,选择的商品类型和大卖场、超市等大同小异,不能有效得体现出连锁便利店区别于其他零售业态的特征。

三、当代连锁便利店如何实现高速有效发展

1.选址科学化,多元化

在传统的便利店选址的基础上,首先要科学化。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人口居住密度和日均人流量。同时也要考虑到竞争对象离自身的物理距离和对自身的冲击,不能仅仅考虑人口因素一个方面,周边是否有大型超市和多家同类型的连锁便利店,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人口年龄和文化结构,这些都必须纳入选址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中。其次要多向其他方面拓展。局限于居民生活区和城市大型商业圈的选址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不可避免地会与竞争对手发生正面碰撞。如何另辟蹊径进行店址选择成为当下连锁便利店杀出重围的关键。笔者认为,规模较大的加油站,大型医院和大型院校附近,车站,旅行景点附近,度假村附近都可以列入店址选择的考虑中。

2.服务多元化,创意化

便利店不仅出售商品,也提供各种服务,如邮政服务、银行服务、票务服务、收费服务、速递服务、快印和复印服务等。服务的多样化和便利性是便利店区别于其他零售业态的重要特征,也是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以便利店要长期立足于发展服务多元化的战略。

3.商品组合应多元化

商品组合的多元化,意味着要根据所在地区和城市的不同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商品和服务结构,以周转速度快的日常必需品为主。便利店根据所在位置顾客的需求和消费特色,开发富有特色的专营产品,通过整合供应链促使供应商生产适应便利店销售的商品和服务,并逐渐培养开发自有品牌产品的能力。

由于速食品毛利高、周转快,且具便利性,速食品是便利店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在开发速食品时要注意速食品关联设备的放置地点,方便顾客自行操作;需要慎重选择诚信可靠的供应商并应考虑其物流配送能力。除少数国际性品牌能保持持久畅销外,其他商品需定期检查,不断调整结构。以联华便利为例,在近80平方米的店铺内,销售30个大类2000多种商品,即食品有联华定牌的茶叶蛋、棕子、面包、蛋糕和豆奶等,门店设有蒸包机、冷热饮料机、加热锅等食保温设备,即用品有烟酒、洗涤化妆、生活日用品等,同时还引进了20 多种报纸、50 多种杂志、200 多种图书出售。

非食品类的销售金额占便利店的营业额虽然不高,但要求品种极多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非食品类的保存期较长,报废损失的可能性小,门店应及时对重要品项缺货和卖不出去的商品作出快速调整。对于非食品类商品中的必备商品应确保供应数量和品质,注重培养顾客对商店的忠诚度。

4.以特许加盟模式为基础提升品牌形象

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我国的便利店还要加快特许加盟步伐。世界最强大的便利店7- 11 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利用特许加盟方式。7- 11 便利店开展特许经营的一个重要策略是集中开店。集中开店是指在某个重点区域内以密集开店的方式,迅速达到规模效益的目的。零售业是一种以规模出效益的行业,小型便利店要取得一定的规模,必须走连锁经营的道路。便利店由于所需投资相对较小、经营相对简单、市场竞争激烈,因而更适合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形象。

5.“反超市化”趋势

中国的便利店发展至今,仍存在近一半的亏损,究其原因,业内专家认为创新不够是症结所在,尤其便利店仍然与超市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异,是问题的关键。事实上,便利店与超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零售业态。首先,便利店与超市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超市是经济不景气的产物,世界性经济危机催生出了超市,它的目标顾客是消费大众。便利店是城市繁荣的产物,它的目标顾客是即时消费者。而在我国,便利店无论店铺选址、经营商品、营运管理、物流配送等都带着超市的痕迹,甚至有点像“迷你超市”。

因此,“反超市化”将成为便利店一种发展趋势。即重点在“便”与“利”上不断拓展广度与深度。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便利店,发展“生鲜型”、“时尚型”、“服务型”等多样化的便利店业态。根据各地的实际市场环境,形成各种便利店模式,如依附于社区的传统便利店,主要依靠便利、亲和力和低成本取得效益;借鉴国外模式的标准型便利店,倡导便利、时尚、即食等概念;以经营生鲜食品为特色的生鲜型便利店,新鲜、廉价、方便是其特色;以经营专业化商品为主的专业化便利店等。

综上所述,当代连锁便利店的持续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如商品结构简单粗放,网点选址重合交叉,营业方向偏差,办公系统落后等。因此,在连锁便利店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选址,经营方式,商品结构等多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便利店本身的优势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筹划,只有这样才能使连锁便利店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春霞:便利店营销五策[M].现代营销(经营版),2010

[2]刘树兴:我国便利店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J].市场研究,2007

[3]娄万锁:贸易便利化理论根源探析[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当代经济;计算机技术;网络经济;发展

当人们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推进下,人们正在朝着信息社会时代进步。在以前近两个世纪以来,因为无线电、铁路、电视、电话、电影、内燃机、喷气式飞机和微电子技术的研发及作用下,加快了世界经济的进步,并有效改进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在以后的百年当中,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或许会有非常大的改变。而值得人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研究的课题有很多。比如经济学家普遍关心的本世纪的世界范围经济发展的格局、全球经济化逆变、世界主治贸易体系、政府因为经济的综合管理及分散化管理、数字经济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资源。

美国的经济从发展角度而言,大多依照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拥有这个经济命脉的后盾,使美国成为了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我国的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兴起,人们正在这场日益竞争的环境下经历着全球性科技革命。

一、当代经济与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关系

1.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加快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最近2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创新可谓是十分迅速的。美国大型计算机通过40年的发展才产出10多万台;小型机用了20年的时间就产出了100多万台,而微型机仅仅在10年时间产量竟然高达1000多万台。而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互联网被研发出来后就以暴跳的速度迅速蔓延。

现今流行且时尚的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单指内容而言,实际是Internet Economy或Internet Economics ,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指的是经过网络执行的经济活动。这类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它是同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网络产业,不但包含网络贸易、网络企业、网络银行和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含了网络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议、生产及提供等经济活动。

2.当代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发展,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但需要强化网络建设,通过TCP/IP来创建一个多功能的公共通信服务的网络互连,加强web功能;还应强化相关软件技术的研发,以切实达到构筑新形态商务活动应用环境的要求,比如xml技术、Java技术和组件技术等等。并且,网络安全问题对电子商务等活动构成了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快网络安全建设的进程,快速创建全面的网络安全体系,将数据进行加密,创建各类认证体系,以便网上交易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安全准确的进行。

3.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实体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当代经济的进步,二者已经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实体。在如今的经济范围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前沿工具。比如创建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分析库、应用和统计等等。当代经济也是网络经济能够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两者的发展相互并存,互相激励。

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仍将继续

现如今,全球都处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这是一项创世纪的工程,它不但会成为全球的神经中枢,还会让人类居住的地球如同一个拥有高智商的“大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势呢?这是因为:首先,预计以后20年,半导体芯片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倍,被叫做“摩尔定律”的发展局势还会继续。而与其相较量的处理技术让计算能力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到2006年计算能力已提升到每秒千万亿次级。其次,信息产业已变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全球电子产品市场形式已提升到1.3万亿美元。再次,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急速加快了脚步。全球互联网用户由1996年不到4000万户变成现在的2.6亿户,据有关数据表明到2005年底已经超出10亿用户。以后的10年,全球国际贸易可能会有三分之一经由电子商务达成。

三、计算机网络发展对当代经济的影响

世界信息网所引起的涟漪效应已经超出网络的范围以外,而且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引起了一波又一波新的浪潮。这不是媒体业界所遭遇的巨大影响,也不是人际通讯的新奇物品,而是经济结构的全新转变,和整个社会框架的改变。

在国际贸易上,贸易大国都很关注知识产权维护,“电子数据交换”又推进了全球厂商达成信息服务一体化的目标,而电子商务的推进更是引发了国际贸易的机制彻底的变革;在国际金融上,电子金融服务等“虚拟银行”正在取缔许多传统的银行,银行同客户之间的交易会更多的使用电脑、电话、自动柜员机(ATM)等电子技术手段进行,并且,电子金融期货交易也正式运行;在国际投资上,网络金融正在吸收更多的全球投资者,他们正在尽可能争夺新一轮有利的国际投资地位,并把国际投资的重点目标引导了新兴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这些发展让传统的投资模式发生转变。

四、充分利用、发展计算机网络,促进当代经济更加繁荣

1.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普及到生活的所有角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形式,可以说是20世纪最关键的科技创新,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几乎融入到每一个经济部门,并且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更快进步和创新。因为由于网络经济的进步,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的深入性发展,一系列网络和计算机问题随之显现,比如多媒体传输问题、网络安全和网络速度问题等等都有待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便达成经济发展的要求。

2.企业要关注自身网络的建立,开拓新的营销渠道

由于网络用户群的扩张,互联网成为了商机无限的关键市场,各企业应该关注网络营销的新形式,创建自身的网络系统。近年来更多的企业开始加入互联网,就连过去不看好互联网市场的微软公司也在1995年底突然觉醒,总裁比尔・盖茨提出了“我们要全力拥抱并拓展因特网”。

近几年来,实力强大的企业都在开发内部网络结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际上是网中之网,不但可以独立成网,还可以连接国际互联网络,一题多解,优越性很大。内部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数据库、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管理方式、工艺流程、市场营销、技术反馈、售后服务等,会发生无法预测的影响。

3.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

网络经济建设的基础是人和电子工具的紧密合作。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工程,网络经济所涉及到的人才包括所有方面,有数据标准化建设和处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关、贸易、税收、工商、交通运输等多种行业。网络经济目标的扩展、确定、组织规划的实现都是在相应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文背景下通过各类人群共同确立的。离开电子设备目标、规划、组织的研发者或缺少这类的人才,网络经济是无法运行的。网络经济是当代信息技术利用的产物,没有一定实力的技术人才是无法办到的。网络经济的具体运行过程是商务实践、商务理论与电子工具的有效组合,也需要很多实施网络经济的综合型人才。

可是,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当前还是个薄弱环节。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注重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当前对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充分关注,并积极加大关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4.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变革,为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条件,并且也引起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造成许多以前社会发展中没有出现的问题。法律是社会关系的协调者,法律的进步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约束。国家当前已经明确地感觉到传统的法律在处理新型的信息技术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时的滞后性。所以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是网络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保障。

当前,网络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法律问题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电子交易的安全性问题、电子合同的法律保障、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电子数据交换的法律支持等等,以上都急需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网络经济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趋势;现状

1 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起步较晚,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广大园林设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园林景观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方面,做到了与世界接轨。但是多种原因的存在使我国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着许多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看,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还存在缺陷,设计理念比较陈旧,规划设计的手段、方法还很落后,导致城市园林规划缺乏科学性,整体设计水平较低,再加上部分城市对已经形成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严肃性不够重视,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这就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水平。

1.2 园林景观建设缺乏技术创新

园林景观建设行业在我国还是新兴产业,在建设上仍采用过时的施工技术、手段、措施与方法,技术的创新力度不足,不能运用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材料来解决和改善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就

不能满足既美化环境,又改善生态的双重需求,因此无法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整体效果。

1.3 城市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效用缺乏统一性

一些城市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缺乏经验和相关技术,只把园林景观当作城市景观的辅助,忽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在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忽略了园林景观作品对整个城市景观所起的美化作用。就算是考虑到园林景观的规划,也只是从园林绿化规划的形式上考虑城市广场或公园的观赏价值和艺术表现力,单纯强调视觉上的整体对称以及冲击力,却放松园林改善环境的设计要求,更不会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特点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园林艺术作品。

1.4 园林规划选择的植物品种存在不合理性

有的城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没有尊重生态学关于植物种类多样性的种植原则,要么品种单一,没考虑植物品种的多样性,要么一块园林中种植上百种的树木,而且一味追求名贵树种,只是简单地增加树木的种类,而没考虑这些树种的具体生长情况,很难形成稳定的植物生存环境,不利于保持园林生态结构的稳定性。

2 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西方现代城市园林普遍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注重场地特征、空间塑造、时空效果、地域文化特色,强调简约和个性化设计风格的潮流下,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还停留在抄袭模仿西方城市园林大搞形式主义,注重实体景观而忽视空间塑造,强调张扬和人工堆砌的设计手法上,这显然是因为对现代城市园林发展趋势缺乏深刻认识。未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树立符合当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生态园林理念

按照当代化城市发展要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做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应该走生态城市建设之路,使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既达到美化城市、推动旅游、增进经济效益的目的,也要以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以开放式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工业园区之中,让城市不再是一个个绿色区块,而是弥漫于园林城市整体的“绿色液体”。政府要主导,民众要参与,家家要栽花,户户要绿化,使阳台、屋顶、甬道、墙面、门前、屋后,无不披上绿色的盛装。

2.2 立足当代城市整体发展要求规划长期目标

所谓当代城市建设,是指通过最优秀的人才激活最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材料与工艺,降低城市建设与运转的各类成本,提升城市的各项配套系统功能与效率,增强城市的经济价值与经济发展的活力,节能、低碳、环保、绿色、高效、宜居。园林景观的设计者们要把现代城市的建设理念、发展总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做到布局合理,设计出满足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体系和方案,做到城市的景观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发挥园林景观对城市正在进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有的推动作用。

2.3 遵循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

以注重生态优先为原则,在园林生态景观设计上,遵循生物多样性,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生态与景观兼顾,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协调植物间的关系,增加生态效益;以注重适地适树为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讲求科学,适地适树,宜草则草,宜树则树,努力形成城市个性化的园林绿化特色;以注重因时绿化为原则,紧紧抓住春季重要时节,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建设,防止园林绿化建设反季节施工,避免严寒酷暑种植绿化影响苗木成活率和绿化生长效果。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植物群落,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

2.4 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三者间的必然联系

一是在生态城市园林建设方面,要遵循“以小为主,中小结合”的原则,空间绿化要与绿地建设相配套,进行多层次的绿化。以城市规划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理论为支撑,应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进行种植,使城市生态建设向草坪、植被、乔木、灌木等多层次立体混交发展。二是城市园林绿化在重视整体环境的同时,要逐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重视生态小区的建设。三是生态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关系。

2.5 明确人性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主题

以人为中心,关注园林景观的使用者,设计出人性化、使用便利,让人产生愉悦感的园林景观,是园林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要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要体现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2.6 多学科高度综合应用性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

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园林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园艺、林学、文学艺术等自然与人文科学高度综合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城市园林设计师不仅要用感性的眼光,更要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去观察和研究自然与环境,要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城市园林建设。园林设计师还必须密切与资源、生态、生物、水保、哲学、社会学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学者们的交流与合作,产生新观点与新思路,博采众长,以不断提高整体规划设计水平。

3 结语

我国的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起步较晚,整体规划设计水平还不高,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未来的园林景观建设已经是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和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使人们修身养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应本着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建设成为一项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参 考 文 献

[1]陈满.论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