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石油的化学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高职化学实验教学实现有效性改革应有的原则
每一个专业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都有着其内在的规律,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标准。高职化学实验要实现符合其自身、社会要求和教育本身特点的改革,就需要坚持:
1.高职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必须要切实地与化学课程以及其专业特点相结合联系,符合专业和学生的要求与需要,能够通过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学以致用。因而在改革中必须突破化学实验的机械单一模式,转而向深层教学模式转变。
2.突出和提高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是改革所不能偏离的。
3.高职教育的根本方向是就业教育,因而,高职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和内容上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才能体现改革的正确性,才能符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
二、高职化学实验教学实现有效性提高的对策思考
1.通过化学实验,实现“重实践,强技能”的要求。高职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化学理论知识以及其包含的化学基本原理,并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对化学现象作出正确、科学、合理的分析,使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化学实验中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要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坚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将每一项操作和知识点进行准确的展现和演示。这就要求化学实验教师应当强化、细化对实验过程的分解,对试剂制备过程的讲解和演示,对误差的研究与分析,对化学分离方法的介绍与训练等,以达到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和强化,实验操作准确科学的基本能力。
2.完善创新化学教学的内容,使化学实验更加侧重实用性特点。在培养学生实验基本素质技能上,化学实验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我们还应结合高职教育就业为目的这一根本特点出发,使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更加地切合专业以及今后职业工作的需要,更加具有实用性,这才更加地符合并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改进、整合和大胆地创新,将孤立的化学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整合为一个具有连贯性、联系性的化学实验,并引入到相应的专业教学中,使学生在实践性的操作中,将化学实验能够灵活地运用到专业中,并认识到其中的原理作用,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大胆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思维,更好地促进他们今后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3.积极、开放地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中教法的单一性、呆板、缺乏微观和细节过程演示等特点,是不言而喻的。伴随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地在高职院校中的广泛推广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中高职化学教学课件及相关资料的丰富,将这一技术更多地引进化学实验教学课堂,对于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有着辅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兴趣。此外,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将化学实验的反应过程、变化过程等更好地通过虚拟的方式,直观而细致地进行多种情况,多角度的演示,这也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的活跃、充满趣味性,学生也能在其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化学原理,加深他们对化学实验操作过程的认识。
六、产物:
产品产量 g ,物态,颜色,气味 ;
产率的计算
七、讨论及回答问题:
伊犁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有机化学制备实验报告
姓 名 班 级
教 师
实验组数
实验日期
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主要试剂及产品的物理常数
四、仪器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和现象:
关键词:中考题型 化学方程式 教学价值
化学方程式是最集中、最简明表示化学变化内容的一种形式,是化学工作者一种特殊的语言,更是初中化学入门的重要化学用语。因此中考试题中,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考查有相当的份额,并且由于中考除了考查与选拔功能外,还体现了课标制订者与执行者对一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导向作用。所以,研究近几年化学中考有关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题型,即可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教学价值与意图。下面,是我对近几年化学中考相关题型的归纳。
类型一:判断反应类型
(一)命题角度:根据图示或方程式来判断反应的类型。
(二)相关例题:[2011・怀化]图14-1是A和B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
D.参加该反应的原子数为4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单换单”,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双交换,价不变”。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借用媒姻关系来说明:化合是“结婚”;分解是“离婚”;置换是“抢婚”;复分解是“换婚”,使之形象化。此题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进行分门别类,可以提高学习化学的效率。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初浅知识,学生在这基础上能够先建立化学反应的基本分类观,为后续高中化学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学习更高知识的奠定基础,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分类”的观念来认识世界。
类型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一)命题角度:根据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类型等。
(二)相关例题:[2011・福州]二甲醚(CH3OCH3)可由一氧化碳和物质X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4X= CH3OCH3+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2H5OHB.H2O2
C.C2H4D.H2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本题型让学生认识,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也会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能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原子守恒”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定律之一,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学生形成很好的定量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定性的研究转向定量的研究,开创了化学研究的新时代,对学生运用“质量守恒”的观念去分析化学问题,达到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类型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一)命题角度:考查对于方程式含义的理解
(二)相关例题:图15-2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v三w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该题目要求学生从宏观方面的物质变化和质量关系、微观方面的粒子变化和个数关系、反应的条件等进行答题。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很丰富,主要包括的含义有:①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③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些含义在这道题目中都考查到了。这种题型引导并促使学生形成定量分析的观念,要学会从定量角度去分析化学,去认识世界。
类型四:实际应用型
(一)命题角度:由实验或生活生产实际出发,联系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相关例题:氢氧化钙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鲜鸡蛋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会通过蛋壳表面的大量微小孔隙呼出二氧化碳,为停止鸡蛋的呼吸作用达到保鲜目的,人们常用石灰水来作为鲜鸡蛋的保鲜剂,其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这题型要求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是真实化学反应的体现,要遵循客观事实,不能随意臆造。化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新的化学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人与环境、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意识。使学生逐渐建立一些化学观念,并用这些观念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或生活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所做的贡献以及面临的种种责任,形成从化学视角认识问题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课堂要一边抓知识、一边抓化学观念,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渗透一些观念,指导生活。
类型五:信息给予型
(一)命题角度:根据题目给予的信息,结合所给物质的性质及反应条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相关例题:[2011・巢湖]发射通信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作燃料,用四氧化二氮(N2O4)助燃,生成物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摘要:从波兰尼的绒默知识论角度看,英语语言具有显性知识和绒肤知识的特点,但由于绒默知识是内隐的、不易言表的,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绒默知识,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师绒段知识的问题越来越为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所重视。英语教师的发展取决于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获得的实践知识,而实践知识中大部分是绒默知识,因此绒默知识在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起着制约性的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成为优化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在契机。
缄默知识论是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由匈牙利裔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于1958年在他的著作《人的研究》( The Study of Man)中首次明确提出,并在后来的著作如(个人知识》( Personal Knowledge )、(缄默维度》( Tacit Di-mension)等书中深刻论述了缄默知识在科学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缄默知识独特的内隐性,使人们容易忽视它的存在,而缄默知识却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当前有关缄默知识论的探讨已经超越了哲学的界限,在其他方面如心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研究空间。
缄默知识是教师个人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教师整个教学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它会不知不觉地塑造教师的教学行为,但从缄默知识论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英语教师教学行为还有待发掘。本文试图在波兰尼的缄默知识视阂下审视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探求优化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
一、英语—具有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特点
波兰尼首先提出了缄默知识这一术语,他认为人类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他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波兰尼明确指出缄默知识是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你是怎样认出的却说不清。情,但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却说不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骑自行车时可以轻松地前进、拐弯、刹车、保持平衡,但我们是怎样做到的,很难说清楚。很显然,这里有一种难以说清楚的东西在起作用,感觉是一种经验性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我们无法用语言进行清晰地描述,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感觉到它在起作用。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一种工具。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任意的、有声的符号系统;它使得生活在某一特定文化中的人群或其他了解该文化体系的人们能够互相交流或影响;语言是任何一种有声或其他表达或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尤其是有固定意义的文字或手势的体系。综合各种语言的定义,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具有系统性和生成性;语言具有任意性;语言是有声的;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从“语言是有固定意义的文字”这点考虑,就足可以说明语言具有显性知识的特点。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有其特定的、内在的系统和规则,可以用文字明确表述,英语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都是以显性知识的形式出现的,人们可以利用它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流传后世,说明它具有显性知识的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但我们学习英语时没有充分的语言环境,习得英语的过程中就要涉及对显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正如Sharwood Smith说:“学习语言的最终、最高目的是同步地、自如地使用这种语言…”( Sharwood Smith ,1980 )。如何达到自如运用正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而我们学习自己的母语—汉语的过程主要是浸染学习,不需要学习显性的语法规则,也不需要时时刻刻有人纠正错误,也没有人告诉我们怎样说更符合语法规则,只要有正常的语言环境就足够了。我们依靠自然的交流、利用获得的信息和天生的分析能力,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汉语中大量的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知识。英语与汉语习得过程的不同正说明了缄默知识不仅存在,而且起着制约性的作用,缄默知识是获得显性知识的前提。英语与汉语同为语言知识,具有一般语言的共通性,兼具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特点,特殊性在于英语相对于我们的母语,两者显性知识成分与缄默知识成分所占有的比例不同。因此可以说,英语具有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特点。
二、缄默知识与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在联系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把英语作为必修的教育课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等时代特征,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英语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使英语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在我国,除汉语以外的语言教学通常称为外语教学,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各级各类学校中英语课程的学时数和学习年限成为仅次于母语的课程。英语学习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纵观两百多年来的外语教学,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更迭的同时带来的是各种关于语言学习理论之间的论战。论战的焦点就是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统治性的语法知识上。1922年,Palmer首先意识到这两种知识的不同作用,他把知识划分成同步(sputaneous)知识和研究(studial)知识,同步知识相当于缄默知识而研究知识相当于显性知识。他认为这两种知识都是掌握第二语言不可缺少的。Bloodfield同意Palmer的看法,依据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创立了虽然简单但却相当有说服力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模仿、重复、记忆来形成习惯(habit formation ) [33,因此隐性知识的教学开始占主要地位。二十世纪中期有关两种知识的争议再一次被Krashen的监察器理论(Monitor Theory)引发出来并推向,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Krashen的监察器理论认为:“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有意识地使用语法规则,就会导致对监察器过多使用,无法自由使用语言表达,而相反,忽略语法又会使学习者得不到有意识的学习来补充语言的习得。”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对英语教学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入理解,通过不断积累和领悟自己的英语教学经验,通过对身边优秀教师的观察、模仿,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合作等渠道,形成了丰富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缄默知识是来自教育经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混合体。教师的实践知识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依靠个人感悟或经验获得的无法用语言表述的缄默知识,是在复杂而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经过观察、分析、领悟、反思和反复实践而获得的。 英语教师的缄默知识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有关英语学科内容的缄默知识。例如,英语教师已经完成了英语语言中某些与其教育教学相关的显性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缄默的对所学英语知识的领悟与整合达到了运用英语的目的。波兰尼认为:“在语言拓展人类的智力,使之大大超越纯粹默会领域的同时,语言的逻辑本身—语言的运用方式—仍然是默会的。”言说本身就是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具有缄默的特征。其二是关于英语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缄默知识。英语教各项训练,并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如果一位英语教师缄默地认为“我的职责是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那么这位英语老师会将备课、上课、提间、小组讨论、布置作业、辅导、考试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这个任务展开,如带领学生背单词、练语法、接触各式题型,大量做题等等,从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这说明缄默知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正如斯腾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利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英语教师的缄默知识与其教学行为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对其教学行为起着制约和决定的作用,成为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三、彰显缄默知识,促进英语教师教学行为优化
经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大多数英语教师都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习得与运用的缄默知识,加上职前的英语理论方面的显性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够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由于英语课堂教学更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性,因而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多变的教学情景,迫使英语教师要立刻做出决定,这些决定多数是根据其自我经验做出的,往往是教师头脑中早已存在的“理论或依据”,也就是教师早已经获得的缄默知识。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行为是由其缄默知识决定的,缄默知识如影随自己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却难以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波兰尼认为,人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的缄默知识对人的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作用,缄默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前提。教师的缄默知识总是在不知不觉地支配着教师的行动。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否把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相结合。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同一时间开始教学生涯的教师,为什么有的人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优秀教师,而有的人教学效果平平,有的甚至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个体对于从日常教学生活中获得的缄默知识及其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影响作用的认识程度不同。有的教师对于将观念性的缄默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显性知识知之甚少,因此也就难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自如地运用于实践。有学者曾说,知识犹如一座冰山,显性知识只是山尖上的那一部分,大部分是函待开发的缄默知识。
认识和理解教学生活中缄默知识关键的一步就是要使它们“显性化”,从而才能够对它们加以检讨、修正、或应用。从性质上看,使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种语言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作为一种语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决地克服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习惯;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将那些难以说清楚的知识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如概念、关系、图形等表达出来,从而对它们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检验。作为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包括自己对于学生、教学、课堂管理以及一些具体学科的缄默知识。作为英语教师就要反思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已经获得的听、说、读、写、译的学习技巧、思维方法、如何达到熟练运用缄默知识,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照,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缄默知识,使之显性化,并将其提升为能够向学生传播的显性知识。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认为缄默知识是能够显性化的,他认为将缄默知识显性化仅仅意味着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同时,也要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使之成为行之有效地支配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将缄默知识显性化,将显性知识缄默化,实质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项目教学 行动者网络 知识与技能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蔡丽芬(1970-),女,浙江台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艺术设计;王伟(1963-),男,辽宁沈阳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艺术设计。(江苏南京 21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国家一般项目教学课题“职教集团主导下的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JA080058)的研究成果之一,以及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1JSJG322)、2010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以‘项目’教学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41-03
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自2001年引入我国以来就备受国内学者关注。项目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有结构的项目、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性项目。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项目化课程中的项目指的是有结构的项目,是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的、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对于纯粹符号层面的知识讲授来说。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把知识学习与技能习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目前,各职业院校纷纷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项目设计的范围较小,难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连接,发展完整的职业能力;项目教学实施过程流于形式化,缺乏合理的实施流程设计和相应的管理与指导,严重影响了项目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制定符合职业教育需求的项目并优化其实施过程,提升实施效果,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项目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对高职项目教学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与优化的思路。
一、项目教学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1.ANT及其理论创新。行动者网络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卡隆(Michel Callon)、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和约翰,劳(John Law)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行动者网络中的每个行动者就是一个节点,节点之间通过某种关系连接,共同组成一个科学知识形成的网络。这一网络中的行动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网络中心,也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参与科学知识形成的自主的“行动者”。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了时间纬度。第二,使用了黑箱的概念。这里的黑箱是指已经被承认并接受为真实、准确和有用的科学理论、科学事实和科学仪器。第三,转译概念的引入。转译是链接行动者网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在构建科学的行动者网络时,构建者正是通过各种转移的手段或者说是模式使得自身和被转移者一起构建成一个无缝的行动之网。
本文尝试把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对高职项目教学进行系统解读,其主要步骤是:首先,确定高职项目教学的行动者网络构成要素;其次,分析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并形成联结之网;最后,探讨各行动者及节点之间的作用,分析所涉及的各个行动者以及这些行动者如何互相影响,哪些因素促进或制约了整个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并为进一步改进与优化项目教学提供比较可行的对策或思路。
2.高职项目教学的构成要素。高职项目教学的行动者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个人。包括学生、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专家以及其他辅助人员。教师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相应的项目,制定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及考核标准等。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获得相应的学分,最终目的是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可以提供技术与经验的支持。
二是组织或团体。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和企业。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承担者,推动项目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项目教学的实施与评价、奖励等。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应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为项目教学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指导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成立专项基金、制定教育政策,鼓励和扶持高职院校实施项目教学,并将成功经验作为示范在其他院校进行推广。中介机构则可以发挥牵线搭桥的特殊作用,把社会力量引入到项目教学中来,比如帮助高职院校寻找合适的项目等。
三是项目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场所与资金等。在实验室或教学工厂中进行的项目教学需要一定的设备和场所,设备折旧与场所维修应及时跟进,尤其是一次性耗材的磨损与更换。而对于在室外进行的项目教学、经贸类的市场调研等,需要交通费、餐饮费甚至专家咨询费等资金支持。这些都是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进去的。
四是知识与技能。这是项目教学的核心,知识分配结构直接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的顺序和水平及其职业迁移能力,也影响项目实施的效果,此外还有教学中课时的分配问题等。学科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递进性和系统性,而项目课程教学主要利用项目设计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偏重于知识的横向联系。项目设计恰当与否,知识结构分配的合理与否,都将直接影响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
构建高职项目教学的行动者网络正是要把这些不同类型的行动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来考虑,能够更为全面和系统地考虑高职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效。如何有效实施高职项目教学提高高职项目教学实施的成效、如何平衡解决好高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单个行为主体的利益和项目教学整体实施效果之间的关系、如何判别和评价高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非人的物质和意识范畴因素的影响、如何避免高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目前高职项目教学研究过程中有待解决的。
3.高职项目教学的行动者网络分析。高职项目教学的实施和运行是否有效也要看能否成功构建一个与项目教学执行密切相关的行动者网络。高职项目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行动者因素很多,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将其分为三组:知识与技能、学生与教师、高职院校与企业。尽管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其制定的政策对项目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设备、仪器与资金也是项目教学所
必需的,但为了突出项目教学中关键行动者的作用,我们把政府和设备仪器、场所等因素隐含在行动者网络分析之中,而没有直接在行动者网络分析图中显示出来。
本文着力于讨论高职项目教学本身的实施成效而不是具体某个项目的执行和实施,所以我们更加关心项目教学执行的整个流程。高职项目教学行动者网络的简图列出了高职项目教学执行过程中主要行动者之间的结构与关系(见143页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目教学处于行动者网络的核心位置,然后朝六个不同的方向延伸出相应的行动者。教师与学生是项目教学的共同承担者,学生通过完整的项目教学,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教师对项目教学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高职院校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一是制订完整可行的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最主要的途径是成立项目教学专家委员会,吸纳骨干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共同制订项目教学计划;二是提供相应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比如课时安排、对指导教师的岗位津贴等;三是对项目教学进行评估与奖惩,对优秀的项目教学承担者要进行表彰,对存在缺陷的、实施效果不佳的项目教学要进行督促和改进。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人才的接纳者,应积极参与项目教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对项目教学提出要求,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派出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或者提供项目教学所需的场所和资金等。最为重要的是项目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匹配问题。选定拟开设项目教学之后,就要通过项目分析来确定胜任这些项目的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对每一项能力所应达到的水平,如工作条件、质量标准等,进行简要的文字描述。通过专项能力分析,将各专项能力分解为学习步骤、必备知识、所需工具设备、要掌握的特殊技巧、工作态度、安全事项、防护措施等。这里的知识需要进行条目式的细化,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知识结构跨度过大、知识覆盖面过宽、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或掌握效果不佳等问题,从而影响项目的实施效果。
确定了项目教学的内容、实施方案、保障措施以后,高职项目教学的执行人即学生成为高职项目教学行动者网络的核心。在项目教学执行过程中,项目教学小组的具体运作、各子项目教学之间关系的协调、项目经费的使用等,都是项目教学的执行者与其他行动者进行问题转译的具体方式,最终目标是项目教学研究能圆满完成。
二、高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优化的相关建议与思考
通过行动者网络分析,我们建构了高职项目教学的理想模型,然而并非每一个网络节点都是顺畅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影响项目教学效果的阻碍因素。我们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对所需知识和应培养的技能认识不清,导致整个项目教学的目标定位出现偏差;其次是没有充分重视企业与中介机构的作用,导致项目实施流于形式,影响实施效果。笔者认为需要改进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吸引企业人员和中介机构参加项目教学。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与项目教学相关的公司或者中介,它们有一整套的工作流程、先进的管理制度和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经验技巧,这也正是高职院校教师所极为缺乏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项目教学能否取得实质效果,取决于企业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企业参与项目教学的直接动力,应通过合理的利益补偿,鼓励企业和中介机构参与项目教学。
2.对项目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与整合。项目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完整项目的实施,培养和提高职业技能。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这些都需要在项目教学中进行明确,也是考核的标准。有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清单,学生在项目实施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把知识及时地“转译”为技能,遇到难题时向项目指导老师请教、咨询,做到有的放矢。
3.保障措施一定要及时到位。与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同,项目教学中的行动者更为复杂和多样,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在户外进行的项目教学,师生人身财产安全、项目实施的动态管理等都需要引起高度关注,需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另外,如何化解经费问题的制约是项目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专项基金,支持项目教学。专项基金可以通过竞争性申报获得,既能促使一批方案设计合理、实施效果良好的项目教学脱颖而出,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项目教学,利用项目教学培养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