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农业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盐池县;黄花菜;农业;增效增收;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S6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024-1
黄花菜又被称为金针菜,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其栽培历史达2000年,具有色泽黄亮和营养丰富的特点,远销国内外。就盐池县的黄花菜产业而言,处于发展的初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形成了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市场生产理念为指导的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以政策资金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黄花菜产业。对黄花菜特色产业进行推广,建立示范园基地,为盐池县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 黄花菜产业市场前景
黄花菜产业已经发展为我国的一个特色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线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黄花菜是一种百合科草本植物,具有味道鲜美、口感青嫩和营养丰富的特点,据测定,每100克干黄花含蛋白质10.1克,脂肪1.6克,碳水化合物62.6克,粗纤维6.7克,灰分6.9克,钙463毫克,铁165毫克,磷173毫克,胡萝卜素3.44毫克,硫胺素0.36毫克,核黄素0.14毫克,尼克酸4.1毫克。同时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花菜性味甘凉,无毒、解烦热、利胸膈,安五脏,煮食治小便赤涩”。有止血,通乳,利尿之功效。现代医学分析认为,黄花菜含钙、磷最为突出,纤维素和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并含有助孕素和生物激素。此外,还有大量的软磷脂,可以起到健脑和抗衰老的作用,同时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可见,黄花菜是一个宝,能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说明黄花菜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黄花菜易于管理,投入不大,但是效益高,对农民的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为黄花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黄花菜产业的发展可以解决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对我国而言,黄花菜产业是一个双赢的产业。
2 盐池县发展黄花菜产业的优势
盐池县发展黄花菜产业具有较大的优势,这对黄花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为黄花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盐池县发展黄花菜产业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政府的支持
盐池县政府从大局着眼,认识到发展黄花菜产业的重要性,因此加大了对盐池县发展黄花菜产业的大力支持,进行了整体的规划,积极的建立黄花菜科技示范园区,同时加强对该产业的财政补助,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种植黄花菜的积极性。同时盐池县加强对黄花菜产业链的发展,重点培养和扶持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晒场、烘干加工设备和产品外包装、信息平台建设,为产品加工销售提供有力支撑,解决黄花种植户后顾之忧。除了在资金和管理上的支持以外,政府还加强了对技术的投入,积极的聘请专业的黄花菜种植人员,结合盐池县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指导。
2.2 盐池县的气候环境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丘陵过渡地带,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农牧业大县。北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连我国黄花菜主产区之一的甘肃庆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296.4mm,年蒸发量2179.8mm,是年均降水量的6~7倍。年平均气温7.6℃,日照时数2867.9小时,日照百分率65.7%,太阳辐射值140大卡/cm2。冬季寒冷漫长,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日照充足、光能丰富、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县内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质地沙壤,结构疏松,通透性好,自然条件十分适宜黄花菜生长。
盐池气候凉爽,境内无工业污染,空气洁净,病虫害种类少,发生频次低,农家肥充足,种植的黄花菜品质好、花蕾大、菜条丰润、色泽鲜亮、味美爽口,是黄花菜的上等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黄花种植示范基地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黄花地理标志认证,申请注册的“惠萱王”牌黄花菜,有“特级金针菜”之誉,92%以上通过订单销往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一线城市,产品供不应求。
2.3 劳动力充足
盐池县的劳动力充足也是发展黄花菜产业的一个有力因素,因为黄花菜的种植需要依靠精心的管理,这就对劳动力有较大的要求,可见,盐池县发展黄花菜产业可以有效的减轻就业难的问题,对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盐池县黄花菜产业对农民和农业的促进作用
盐池县从2011开始发展黄花菜产业,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经开始步入正轨,并且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1年,盐池县进入盛花期黄花1.05万亩,平均亩产干花200公斤,亩产值5600元,农民亩纯收入近4000元。全年完成黄花种植4万亩,其中春移栽1.5万亩,秋移栽2.5万亩,预计三年后进入盛花期,年生产干黄花1200万公斤,预计年产值3.5亿元。
盐池县优良的气候条件对黄花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了黄花菜的产量,并逐步发展为盐池县的特色产业,享誉各个城市,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进而带动了盐池县经济的腾飞。可见,黄花菜产业对盐池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关键词:旅游开发;SWOT分析;宝赠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73-02
一、龙胜各族自治县宝赠村概况
宝赠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西北面,地处湘桂边缘,距离龙胜县城约65公里,有“八百里侗乡南大门”之称。这里山清水秀、古树悠悠、民风淳朴、侗族文化十分丰富、宝赠祭萨节享誉中外,2014年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二、宝赠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宝赠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相对温和,年日照时间为1 244小时,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4.8℃,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湿度为83%,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700毫米。全村山清水秀,峰峦叠翠,林木丰茂,空气清新,水质优良,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70%,负氧离子浓度高,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优良。
侗族文化特色突出:宝赠村为特色侗寨典型,民族风情浓郁。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侗族大歌、芦笙舞、多耶舞等享有很高的声誉;村寨独有的祭萨节、合拢宴、传歌节等节庆地方特色突显;村寨建筑样式丰富、造型美观、廊椽毗连、青瓦若鳞、鳞次栉比、美如画。“在居住格局方面,侗族村民遵循的原则是:藏风聚气、祈福纳吉;聚族而居、喜聚憎散;依山傍水、负阴抱阳;方便耕作、舍远求近。这些文化逻辑和文化规范制约着侗寨的形成、衍生、发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侗族传统文化与村落空间实践的互动机制与侗族村落文化模式。”[1]
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调查发现宝赠村的旅游资源可分为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共5个主类,10亚类,19基本类型。宝赠村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侗族文化资源、休闲度假资源、健康养生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突显出来。
(二)劣势(weaknesses)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交通、能源、水利、通信、教育和卫生等是农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发财致富的前提和基础。宝赠村目前没有大型停车场,没有公共厕所,没有大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安全信息系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市场营销力度不足:宝赠村除依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祭萨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外,外界对其的认识几乎为零。红糯、生姜、百合、茶叶、红薯和养殖的禾花鱼等农产品绿色、生态、无污染,为健康饮食之佳品;其独有的侗族特色文化丰富较具吸引力,但因为旅游市场开发和宣传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宝赠村旅游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旅游开发人才匮乏:经过对宝赠村贫困户调查发现,2015年宝赠村共577户,初中以上学历户主占总户数的65%,全村人口质量不高,相关技能培训力度不够,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高学历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是宝赠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机遇(opportunities)
旅游政策扶持力度较大: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旅游的政策的颁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旅游精准扶贫、全域旅游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出台,广西成为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而国务院及自治区政府先后颁布的一系列支持桂林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宝赠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旅游客源市场前景广阔:龙胜县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53.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16亿元。随着健康养生旅游市场、民族文化旅游市场、休闲观光农业市场、营地休闲度假市场、山地户外运动市场等备受关注,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品牌影响力较大、宣传促销力度大的龙胜将会迎来越来越大的多样化市场需求,宝赠村也将会依托自身侗族文化及特色村寨打造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特色产业开发潜力巨大: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是我国现代农业和世界农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宝赠村拥有特色的红糯、茶叶、生姜、百合、红薯、禾花鱼等特色资源,依托龙胜旅游大循坏公路建设,创意农业开发潜力巨大。
(四)威胁(threats)
周边同类侗族文化产品竞争激烈:与周边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皇都侗文化古村和龙胜平等镇广南村等侗族文化相比,宝赠村侗族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知名度,但资源等级不高、优势不明显、政府支持力度与竞争力相对较弱;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能力、产品宣传等方面与周边同类景区也相距较远,市场竞争激烈。
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潜在破坏威胁:在宝赠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宝赠村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将面临被污染被破坏的潜在危险,对侗族古建筑群的保护也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淳朴浓郁的侗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将越来越偏离和改变其本质核心成分,宝赠村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一定威胁。
旅游开发利益主体关系协调威胁: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利益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矛盾。政府、企业和村民三者利益主体关系的协调好坏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关系着村寨旅游开发的长远健康发展。如果在宝赠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居于主体开发地位的村民没有得到合理的对待,久而久之就会对发展旅游怀有不满情绪,严重时可能会采取抵制旅游开发的措施,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三、宝赠村旅游开发策略分析
结合宝赠村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大方面分析,为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宝赠村旅游开发的优势,把握机遇,回避威胁,减少并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提出SO策略、WO策略、ST策略和WT策略四大旅游开发策略。
SO策略是在对宝赠村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政策、旅游客源市场前景、特色产业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重在充分利用宝赠村旅游开发所处的内外环境与优势,对宝赠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以“串珠成线”形式多层次开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养生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品牌,并通过食、游、养、娱等相结合渠道,为游客提供深度领略侗族古寨风情的途径。
WO策略是在充分分析宝赠村旅游开发外部机遇和深度挖掘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深度挖掘、市场营销力度和旅游开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之后提出的,要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多渠道进行融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对原有侗族文化、农业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活动。
ST策略是在充分挖掘宝赠村旅游开发内部优势和分析其与周边同类侗族文化产品竞争、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潜在破坏威胁、旅游开发利益主体关系协调威胁的前提下提出的,注重于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回避存在的威胁,要求启动区域间旅游合作模式,加强互利互赢合作,避免单打独斗而无法有效开拓市场、限制自身开发的局面出现。
WT策略是为能减少旅游开发劣势和回避存在的威胁而提出的,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加强旅游市场的体制管理,加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监管力度,做好旅游形象宣传、环保宣传等工作;要加大力度引进与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为专业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平台;尽量规避与周边同类产品的竞争,争取化竞争为合作,共同实现共赢共进目标。
四、宝赠村旅游开发建议
科学合理规划指导建设:加强科学的规划管理,寻求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最佳途径。规划可以旅游共享经济、全域旅游等理念依托宝赠村现有侗族文化、生态环境、森林资源、农业资源等,以保护与传承侗族文化为目标,以“天赠宝地 风情侗寨”为主题,以民俗文化体验产品为核心,以生态旅游、养生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等产品为辅,建设集参观、学习、游玩、美食、摄奇、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
村民有效参与得到保障:村民既是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载体,也是旅游资源的产权所有者之一,村民的广泛参与是村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保证,建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性,如开办家庭旅馆、经营农家乐、制作和销售民族手工艺品、参与歌舞表演、节庆活动等。
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强:政府要建立旅游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和领导机构,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培养引进政策和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旅游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继续加大广西第一书记扶持力度,加强对村民的各类培训和教育。
营销新理念引领新突破:结合宝赠村实际充分使用营销新理念进行市场开拓,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发现游客感兴趣点,并设计相应的创意图片、软文或者视频、微电影,在微博、微信、旅游网、手机APP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营销、推广,提升当地旅游品牌知名度,扩大旅游影响力。
共享经济理念引领发展:共享经济是指以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人们的闲置资源并实现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来获得经济利益并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2]。宝赠村旅游开发可充分借助众筹模式、O2O电商模式和美食、空间、交通、服务、物流、媒体、人才共享市场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实现经济社会的共建共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互推互进。
参考文献: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还是要以人作为主体,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培养对于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的新型农民。就现代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从经营方式、技术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技能培训,让农民自身更加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要加强义务教育的力度,争取培养出具有更高学历的人才,争取让农民能够科学种田,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在粮食产业稳定增产的前提下,本着优质、生态环保的理念来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经济效益更高、更加优质的作物,提高生产管理的规模和标准。加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作物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支柱,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由于国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所以可以适当建设农产品的加工园,将一些当地种植具有较强优势的作物经过自身加工包装,转换成具有产业和产品优势的产业,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影响也逐步走入农村,加上现代农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说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势在必行。要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强大作用,大力的宣传信息网络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方便之处,让农民对信息网络首先产生兴趣,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网络知识。政府部门要给与一定的帮助,下派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给农民进行现场演示指导操作,以最简明的方式向农民展示信息网络能够起到的作用,可以展示在网络上进行作物市场价格的查询,以及市场需求等,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能够到给他们的好处。让农民接受并学会使用信息网络,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更加适合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4总结
【关键词】蔬菜;新特蔬菜产品;现状;问题;对策
七里河区位于兰州市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城市建设在不断拓展,常住人口和占住人口逐年增加,流动人口更是与日俱增。依靠区域优势,蔬菜产业是我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发展我区蔬菜产业上新台阶,如何形成自已的品牌蔬菜,如何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蔬菜发展之路, 区委区政府经过对我市蔬菜市场的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市蔬菜市场上虽然特菜种类已增加不少,但基本上是从外地引进的,且成本高、价格贵。我市的特菜种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发展前景广阔。按照“农户+基地+技术员+合作社+销售企业” 的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并形成七里河区品牌的特菜商标,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发展城郊特菜,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特菜”种植将成为七里河区农村致富新亮点,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型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
1 新特蔬菜产品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七里河区新特蔬菜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七里河区大力发展种植特色蔬菜,建基地,培育品牌,如具有地方特色又驰名全国的“兰州百合”,还有兰州最有名的地方品牌菜七里河的“韭黄”、八里镇的“毛芹”是七里河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之一, 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的农产品,是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优质保健新特蔬菜品种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市场要求新特蔬菜科研单位及生产者不但要种好、也要研究如何吃好新特菜,才能卖好新特蔬菜,更能突出新特蔬菜丰富的营养和食疗保健作用的优势。新特蔬菜不但要供应中高档宾馆、饭店等餐饮业的需求、而且还要供应中、高级超市的需求,来要满足不同市民的需求,才能发挥出新特蔬菜的五特,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使特菜生产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1.2 新特蔬菜的兴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消费观念的变化,新特蔬菜符合了蔬菜消费的潮流,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蔬菜产销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引进国外新特蔬菜、开发稀有乡土蔬菜和人工栽培野生蔬菜,蔬菜种植以 “生食型”、“礼品型”、“保健型”、“功能型”、“ 彩色型”品种的方向发展,以生产出新、稀、特,优质、高档蔬菜,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多元化需求。为此,我们必须要掌握新稀特蔬菜的概念及发展前景,了解国内稀特蔬菜的种类、来源、营养状况、发展前景及发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结合当地蔬菜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种植,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来发展生产新特蔬菜,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1.3 新特蔬菜已成为蔬菜种植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蔬菜生产的迅猛发展,市场对蔬菜的需求正在向质量消费型过渡。为适应市场,蔬菜在种植花色品种上出现了多样化生产方式。随着科技发展,南北蔬菜区大面积蔬菜基地的建立,商品蔬菜全国性流通市场的形成,加剧了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由于广大蔬菜区蔬菜产品的成本远低于城市郊区,因此蔬菜区蔬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此前提下,城郊菜区为了赢得产品的竞争优势,纷纷建立蔬菜高科技园区,利用技术、信息、资金、市场优势,寻找品质更佳、档次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新颖蔬菜产品。特菜比一般蔬菜要求较高的栽培技术、较严格的质量管理、更能展现高新技术,也更符合三高农业发展方向,能获取更高经济收益,因此特菜的引进和生产受到了高度重视。
2 新特蔬菜发展的前景优势
2.1 区域自然条件优势
我区位于兰州市郊,耕地面积10160hm2,其中水地3660hm2,旱地6500hm2,人均耕地0.1hm2。境内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差异较大,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海拔在1521~3121m,年平均气温7.8℃,年降水量334~594mm,蒸发量1499.4mm,无霜期92~174d,由于积温高、温差大、日照长、光照资源充足,其自然环境条件适合发展绿色富硒新特蔬菜。
2.2 新特蔬菜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具有发展前景优势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蔬菜需求量很大,加之每年6~9月,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自然灾害性天气较频繁,蔬菜生产受到抑制,供给严重不足,价格上涨。南方蔬菜很难满足当地市场需求,销量大的蔬菜品种有菜花、莴笋、大白菜、甘蓝、西芹、西红柿、辣椒、胡萝卜等,此时正是“兰州高原夏菜”大批量集中上市季节,从空间和时间上可弥补南方市场需求。而我区水地少,旱地多;平地少,坡地多。蔬菜总面积小,城市占用面积大,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小,不具备与其他县区市场竞争“兰州高原夏菜”的优势,我区要走出自己发展蔬菜的新路子,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我区市郊优势,发展种植新特蔬菜,采用特殊的包装,形成特殊的销售渠道,打造自已的新特蔬菜品牌,如节假日礼品菜,采用精美的箱式组合包装,供应超市,并以兰州各大酒店、饭店、宾馆为销售市场,大力发展新特蔬菜,加之城郊农民蔬菜种植经验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
2.3 市郊新特蔬菜区域优势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的加快,蔬菜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安全保健、品种多样的特色蔬菜更是需求量与日俱增,同时,发展种植新特蔬菜也成为市郊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市郊新特蔬菜产业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高增长带动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随着新特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缓解城乡居民就业压力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促进市郊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城市供应,成为支撑市郊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新特蔬菜的经济比较高,发挥了显著的市郊区域优势,对市郊农民增收的作用十分显著。
2.4 经济收入效益对比优势
蔬菜产业的效益在农业生产中仍处于较高的位置,其效益虽然还比较低,但与粮食及其他相关作物相比较还是高,新特蔬菜生产比常规蔬菜生产的效益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按照目前的生产水平和市场需求,在市场正常用情况下,每667m2常规蔬菜(以菜花为例)生产的收入在3000~5000元不等,扣除成本因素后,蔬菜生产的667m2纯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而新特蔬菜每667m2收入在6000~15000元不等,扣除成本因素后,蔬菜生产的667m2纯收入在5000~12000元之间,部分蔬菜产品的纯收益更高,实现了蔬菜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2.5 品质好、市场需求优势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对新特蔬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我区昼夜温差大,利于蔬菜作物养分的积累。所以新特蔬菜商品性好,营养丰富,可溶性固形物高。另外,我区后山二阴区空气、土壤和水质无污染,新特蔬菜不仅长势好,产量高,而且外观鲜丽,菜嫩色鲜,口感好,具有很好的商品性。如今年在彭家坪镇周岩坪示范种植新特蔬菜品种如黄秋葵、紫叶生菜、抱子甘蓝、紫菜花、宝塔菜花、青埂松花菜等商品性好。深受消费者青睐,是菜商们看好的新特蔬菜,市场前景广阔。
2.6 交通便利、销售渠道畅通,价格优势名显
我区地处兰州西大门,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相连贯通,航运也方便,为新特蔬菜产品运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新特蔬菜采取多品种栽培、小批量生产、多茬次安排、常年均衡上市供应的市场策略,不但供应兰州市场,同时也供应南方市场,同时也要抓住每逢过年过节有利时机,就能获取较高的价格优势,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 新特蔬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群众基础知识薄弱,对新技术的认识不到位
我区后山二阴区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年人外出打工,余群众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够,信息意识、科技意识、市场经营理念跟不上,在吸收转化农业科技等方面有一定的限性,物资投入少,经营效益不稳,跟不上发展需求,对先进技术、新成果、利用不够,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因而生产管理粗放, 没能充分发挥出区域性种植蔬菜经济优势。
3.2 没有蔬菜冷藏保鲜加工龙头企业,严重制约新特蔬菜产业的发展
全区虽然建设了一批新特蔬菜生产基地,且初具规模,但基地较分散,生产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始终未能形成拳头产品,主要是没有蔬菜冷藏保鲜加工龙头企业,种植蔬菜村社仍是以自产自销为主,新特蔬菜生产还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发展水平,即一家一户生产,而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蔬菜收入不稳定,农民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
3.3 农业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弱
在后山二阴区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基础条件比较薄弱。而土地以山地居多,平地较少,地块破碎,如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较多,水、旱、冰、冻、霜等自然灾害频繁。多半停留在传统农耕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落后,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心理素质非常脆弱,怕担风险,不敢应用科技成果,严重制约着本地区经济发展,也使蔬菜产业化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3.4 土地流转不畅,蔬菜种植规模化程度低
大部分农户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进行蔬菜生产,分散种植,效益较低。一些农户在外务工,宁愿种一些“懒庄稼”但不愿调换或对外承包,影响了蔬菜种植规模化发展。土地流转、返租倒包渠道不畅,影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4 新特蔬菜发展的相应对策
4.1 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投资,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在每项事业的发展中,都离不开政府的投资和扶持,因为农业是一项弱势产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应更进一步从资金、物资、技术、市场、信息等诸多方面投入,并努力改善山区的基础设施,交通建设,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才能使当地群众早日脱贫。其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强化各种服务措施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与农民增收直接相关的项目建设上,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4.2 加强技术宣传培训
围绕项目技术实施方案与科技入户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全过程开展技术培训。首先,培训各示范基地的技术人员、生产人员与种植农户。其次,在项目实施区大力进行技术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时”的培训原则,做到“宣传不漏人,培训不漏户”,坚持专题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课堂讲解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同时办好七里河区农民田间学校,注重解决农民在种植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与科技素质,使他们顺利完成实验示范任务。
4.3 抓质量、树品牌,不断提升标准化程度
要加大品牌推介宣传力度,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强化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名牌的意识,以品牌增效益、以品牌谋发展,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进程。根据我区区域经济优势,露地和设施日光温室种植相结合,合理安排好播种期,以多品种、多茬口、梯次层的种植,建设西果园镇堡子村,彭家坪镇牟家大山,黄峪乡周岩坪村,魏岭乡狗牙山村,阿干镇深沟掌村等5个新特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并以七里河区稀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销售企业为龙头,种植品种芥蓝、红莴笋、紫菜花、金黄菜花、宝塔菜花、秋葵、金瓜、丝瓜、太阳果等二十多个品种。通过建立露地和设施富硒特菜蔬菜基地,以特色品牌去占领市场,在质量上实现突破,花色品种上突出了特色,立足于大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使农民经济收入进一步稳步提高。
4.4 抓好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新特蔬菜产业发展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采取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种植的方式,规模化生产基地。选择合适的稀特蔬菜品种,分期播种,分期收获,周年生产,周年供应。打破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式,以试验示范为起点,着力于社会化服务,坚持实施“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上市销售,努力为农户提供完备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服务。尤其在生产过程上,农业技术人员要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试验示范,优化种植模式,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推动我区新特蔬菜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4.5 抓好新特蔬菜生产基地的展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全力打造彭家坪镇周岩坪特菜生产核心示范基地展示园,使核心示范基地展示园建成为集旅游观光、采摘、试验、示范、垂钓于一体的新型现代高科技农业展示园区。通过宣传报道,我们以特菜基地为展示平台,及时有效地把名、优、特、新、奇蔬菜集中展示给农民,如菜花的“五朵金花”、辣椒的“五彩椒”、茄子的“五彩茄”及芦笋、红莴笋、红芹菜、黄秋葵等品种,还有地域品牌特色的佳菜韭黄等,充分发挥展示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开阔农民的视野, 为效益型农业发展树立样板, 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使农民对这些新特蔬菜有了认识,有了信心。新特蔬菜品种展示区内各种新、奇特蔬菜,现代高科技农业,真正成为展示七里河区农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4.6 抓好蔬菜龙头企业,带动新特蔬菜产业全面发展
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蔬菜的产业化发展, 蔬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农产品品质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具有较高的产品质量。因此,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会大大促使基地农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加快我区蔬菜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支农新理念,坚持“三个取向”
一是坚持“三农”取向,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民的银行、农村社区的银行和零售银行”,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二是坚持市场化取向,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坚持“双效”取向,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控制信贷风险,实现农村信用社自身效益,达到社农双赢。
(二)确立信贷新投向,实现“三个转变”
新时期的信贷支农要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民向支持现代农民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新农村转变。
(三)转变支农新策略,突出支持“三化”
在支农工作中,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以“三化”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创新举措,扎实履行支持新农村建设责任
(一)积极发挥信贷导向作用
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支持地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方式。例如,山西泽州信用社倡导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核心的“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大力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逐步实现生猪、果蔬、花卉、林牧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规模化和产业化,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帮助农民增收
一是“多予”,即要积极扩大“三农”贷款的总量。农村信用社要努力扩大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确保每年新增“三农”贷款的比例不低于70%,不断扩大贷款的覆盖面,充分满足农民合理的资金需求。二是“少取”,即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对用于“三农”的贷款,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适当控制利率浮动的幅度,尽可能给农民以利率优惠,千方百计减轻农民利率负担,做到让利于农。三是“放活”,即要灵活放贷,方便农民贷款。要灵活确定“三农”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尽量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要采取灵活的信贷经营方式,方便农民贷款;要加强“三农”贷款的风险控制,确保“三农”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促进“三农”贷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三、创新产品,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贷需求
(一)拓展基础性信贷产品
一是在巩固现有支农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拓展信贷服务对象,支持农户从事多种经营,通过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力争在当地农村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基地化的优势农业项目,充分发挥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的链条作用,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二是因地制宜调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对符合新农村规划的农户建房贷款,村镇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应予以优先支持,以改变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二)创新多元化信贷产品
一是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工作,扩大助学贷款扶持对象,支持更多农村贫困学生就学。二是开办支农金融超市,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开设收付电话费、水电费、学杂费、保险费以及各类扶贫项目款项和退耕补助等中间业务,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先进的金融产品,便捷的金融服务,改进农民的理财观念,提高农民经济生活品质。
四、创新环境,形成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深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培育诚信风气
农村信用社要依靠信贷杠杆,深入推进“信用村镇”及“信用农户”创建评比工作,通过建立、完善客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加强跟踪调查,尽快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并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诚实守信者予以信贷支持,对失信者予以信贷制裁,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