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入侵者的例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福寿螺――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以植物为主食,主要危害水稻、蔬菜、慈菇、紫云英和甘薯等作物。不仅如此,吃未煮熟的福寿螺,还极易使人染上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流域。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水产养殖业者将其当美食引进到台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地也开始养殖福寿螺,后因其肉质太松而失去市场,养殖户纷纷弃养,将其抛进水沟、池塘。可不到几年,便酿成螺灾,现已成为我国危害水稻等作物的恶性水生动物。2003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黑名单”。福寿螺的繁殖能力及繁殖速度惊人。一年可繁殖两代,一次产卵数千粒,孵化后的幼螺生长4个月就可产卵。由此,一只雌螺经一年两代可繁殖32万个后代,繁殖速度比本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危害很大。
福寿螺在广西的泛滥成灾,成为外来生物入侵的一个生动写照,再次敲响我国引进外来生物的警钟。
入侵:来者不善
生物入侵的种类几乎包括所有的生物类群,它们的入侵已影响到每一个生态系统和各地的生物区系,使成百上千的本地物种陷入灭绝的境地,从而危害农业生产的发展。
现在生物入侵的途径很多,但都不外乎有意和无意两种。凤眼莲,俗称水葫芦,作为一种观赏花卉植物从南美引入我国,以后又发现它可作为猪的饲料,并可净化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而广为种植。因为它的繁殖力强而且生长迅速,遍布一些河道和湖泊,结果成了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
紫荆泽兰,原产于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1935年在云南南部就出现了。近年来,紫荆泽兰在我国西南地区蔓延很快,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乐园,开始不受节制地疯长起来。在云南,紫茎泽兰的发生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它侵占草场、农地、宜林荒山,入侵经济林地,排斥其他植物生长,从而对发生地的农牧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云南大理洱海原产鱼类17种,它们大多为洱海特产,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由于有意无意引入13个外来种与土著种争食、争产卵场所及吞食土著种的鱼卵等,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目前,当地原有土著鱼类中已有5种陷入濒危状态。
生物入侵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不可弥补的消失,经济代价是耕地杂草滋生,作物产量降低,水域入侵者损害渔业的收入,造成每年几十亿美元的损失,构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威胁因素。
背景:文化之争
近年来,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觉察,生物入侵正成为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生物入侵是指物种向其分布区以外的区域进行永久性的扩展和自由繁衍的现象。一些种对当地的物种和生境产生危害的引进种被称为入侵种,有一些种并没有什么危害,甚至还具有相当大的生态或经济价值,就被称为驯化种或归化种。
有些外来物种在引入的初期生长不错,在短期内得益颇丰,但经过一段时间,当它发展成为入侵种,并造成危害时,要根除或控制它们以减轻其有害的影响就不容易了。南半球大量引入北半球的松树,北半球大量引入南半球的桉树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特别是采取大面积清除自然植被来种植时就更为突出。
生物入侵之所以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文化入侵所造成,而生物文化入侵的直接原因之一竟是令现代人引以自豪的“绿色革命”。人们只看重外来优良的种类,而对自己的物种不重视,知之甚少。毋庸置疑,“绿色革命”的成就是巨大的,它通过在试验机构培育出来的许多高产品种,并将其推广到各地,大大促进了许多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粮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收成,缓和了人口迅速增长造成的粮食危机。
新的作物品种的引入,虽然可望获得高产,但它们的基因单一,在大面积单作的情况下,极易感染病虫害,如果管理跟不上,还会减产,引发病虫害感染。文化傲慢和生态忽略结合在一起,可能会形成极强的破坏力,构成了一种生物文化入侵的破坏力。
对策:生物安全
生物入侵有的是有意引入造成,有的却是无意引入和传播发展起来的。前者主要由于利益的驱使,没有想到或不顾其后果,还有的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利大于弊所作出的决定,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有类似的例子;后者是在不知不觉或不关心的情况下造成的。国际贸易和旅游是最主要的两种途径,每艘轮船、每架飞机、每辆卡车都可能是潜在的携带者,农业、林业、园艺、养殖、渔业、建设项目、宠物、娱乐物种等的交流等,都是难以确定和防止的。
慎重地对待外来种的引入,是防止生物入侵最方便、廉价的方法,应作为优先选择的措施。即使一些可能有潜在价值的外来种,尚未经过科学研究证实,也不轻易让其进入,如要引入,也应有预防的措施。外来种的有意引入只有在证实引入确有必要,得益超过其实际和潜在的不利影响,而且本地种缺乏这种作用的情况下才能被允许。要从国家生物安全的角度加强边界动植物检疫和控制,依法拦截和阻止已知的或可能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有不利影响的外来种引入。万一出现无意的引入,应立即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来根除或控制。
1.培养合作探究精神。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实践表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调动了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时要亲自参与计划,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当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的精神。
2.丰富学生的阅历和情感体验。语文综合实践是语文自身的综合,又是语文向课外,向其他学科延伸。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时要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去亲眼目睹大自然的神奇和社会的丰富多彩。这些形象化的感受是语文课本中无法感受到的,学生的积极参与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在教朱自清《背影》时,我为了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笔下浓浓的父子情深。布置学生回去观察自己家庭中同样温馨的画面,并用自己的笔把这感人画面记录下来。通过活动,有学生说夏天父亲坐在他旁边为他驱赶蚊子的,有说父亲为他煮早饭的,有说父亲为他挟菜的。他们通过自身体验,不仅加深了对课文中父爱的理解,也能写出自己亲身感受到浓浓的父爱之情。事实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3.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写作必须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了生活体验写出来的内容才真实感人。就不会有学生在写《我的同桌》时出现:“新学年开学后,班级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安排他和我同桌,日子久了我们的友情也越来越好,后来他不小心打破了我的心爱的花瓶,我们的友谊破裂了。最后因为他要去出国,他送给我一个新的花瓶。我感受到了我们的友谊之深”,这类脱离了生活实际的作文。
一、依据教材挖掘课程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利用课本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现在的农村学生大多数性格外向,崇拜明星、韩剧,对生活充满热情,向往能有舞台展现自我的机会。他们对学习普遍感到苦与累,对课堂听课热情不高,但参加活动的热情普遍开涨。语文学科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开展话剧表演、演讲、诗歌朗诵等一些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课文,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人物形像。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把课文改写成话剧,直接让学生来进行表演,学生的热情参与,整节课课堂笑声不断,讨论人物性格水到渠成。教师只是成为了这节课的组织者。在上《威尼斯商人》时,直接利用多媒体,把《威尼斯商人》的话剧直接搬上影屏,直观再现了课本中的人物,夏洛克的刻毒、贪婪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
2.由语文课向课外生活延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这种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只是经过编者选入课文的典型代表篇目,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的许多的问题和生活联系密切,需要学生经过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认识。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无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这时,需要教师正确指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去观察、访问、调查寻找答案。在教初中语文八年上册《生物入侵者》时,通过课本解读,学生虽然对生物入侵的现象有所了解,但还是停留在片面的理解上。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走进自然进行调查访问,了解自己身边有没有生物入侵的现象。通过调查和家长的配合,学生发现原来自己每天在田野中看到的“非洲蜗牛”、“福寿螺”都是生物入侵者。也亲眼目睹了“非洲蜗牛”、“福寿螺”对于水稻产量生产和贝类养殖造成具大的危害。教师根据学生调查后的图片制作成课件,然后在班级中进行交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生物入侵现象无不惊叹与震惊。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达到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也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3.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的文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学生获得的知识已不再单纯地来源于课堂,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已不再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如:教师介绍作家、作品时,有些内容学生了解的信息比教师讲得还多,教师讲授时已不再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应在考虑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从学校图书馆、报纸、广播、网络等地方得到的信息,及时加以分门别类的归类。如:把收集到的图片按主题分为“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神奇的植物”等类型。把语言文字分为“景物类”、“人物类”、“事件类”等类型。然后,让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评议,让学生共同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挖掘乡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探究性精神,将生活中的语文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怎样利用地方资源丰富农村孩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考虑实践活动时应该关心的问题。我校位于仙游榜头,自古以来仙游就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称,有蔡襄、李耕等历史名人,有中国工农一0八团的革命诞生地麦斜岩名胜古迹、有闻名全国的“仿古家具之都”。这些丰富的地方资源不亚于其他地方的名胜古迹,为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提供场所。如:让学生走进仿古家具工厂对某一工艺品进行综合实践,学生亲眼目睹了工人细心工作的场景和家乡红木传统工艺的生产流程,听到了木材机器独有轰鸣声,闻到了红木散发出的清香,摸到了红木家具的细腻与光滑,体验到了艺术的无穷魅力。这样的体验是难得的生活素材,是一切课本中所没有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写作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也为学生的艺术追求打开一扇窗。还可以让学生采集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向学生家长了解有关于天气的民间谚语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发挥地方的优越条件,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2.挖掘农村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