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002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

1.1学科基础雄厚,人才培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下属学科,公共事业管理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解决社会发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同层次的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面广,能够为各个行业、领域、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运用理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职业技术准备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具体的管理工作。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实力较强,学术氛围较好,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提供各种软、硬件条件。可见,综合性高校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2社区管理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开始实行分化,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落到社区,社区成为承载政府职能剥落的载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社区已是满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社会空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目前,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职能的下移推动了社区中介组织、各类公益性组织的发展,扩大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领域;社区管理涉及大量的事无巨细的事务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是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1.3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作用凸显

在传统的单位管理体制下,企业不仅承担经济生产功能,还负责单位职工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生活事务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后勤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企业与职工只有工作上的经济关系,职工的所有日常生活服务全部由社会公共事务部门进行管理。“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对职工的社会保障、住房生活、教育、卫生等服务职能剥离到社会的公共事务组织机构,公共事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中介组织、第三部门不仅成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需要的主要生产和提供主体,也成为职工社会权益维护的代言人。随着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共事务管理领域也不断细化,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这也成为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发展是适应时展和社会改革的需求,目前已初见成效,在办学数量、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体制环境、思想认识、办学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阻碍其前进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我国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来开设的,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注重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英语、体育、马哲等;二是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管理类、经济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课程;三是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从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就具体课程门类和课时分类而言,三大模块的课程设计门类宽泛杂乱,专业方向和特色不明显。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把专业等同于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涵盖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社会保障等多种门类,这虽然符合教育部对专业定位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也导致学生似乎什么都懂的“万金油”,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此外,课程体系的课时分配也不和够合理,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注重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专业理论课时占总学时的80%以上,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课时大都在20%以下;专业技能的课程门类也比较单一,以毕业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为主,对学生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能力缺乏系统的课程来加以训练,使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

2.2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之处,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就业率达到87.1%,而2006年下降为76.08%,就业率出现逐年滑坡现象。从具体的就业领域而言,某高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差距较大,在外商、民营、合资企业就业的达到42%,国有企业的占27%,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占22%,自主创业和其他的占9%。2011届该校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低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全国本科毕业生与就业相关度的平均水平(69%)。从工作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学生比例为30%,从事企事业机关单位具体业务比例为2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占13%,从事财务会计的占11%,从事市场营销的占9%,其他的占16%。从历届本科毕业生对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反馈数据来看,约有80%的学生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其他管理类的专业就业难度更大,有59%的学生提出该专业就业局限性大。造成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就业关联度不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存在差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到公共管理相关部门就业。但目前我国该类性质的岗位实行的是“逢进必考”的原则,而且明确提出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更少。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之甚少,更倾向于录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失去优势,专业性质与行业岗位难以做到对口化,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跳槽率高,就业满意度低。

2.3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从专业知识储备来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有两类:一类依托原有的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管理类师资力量开设的综合性院校,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背景,但缺乏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专业性强的知识,对专业方向定位的种类、数量以及教学质量等带来一定的制约。另一类是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专业的职业性强的院校,如卫生、体育、文教等高校,这类学校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但缺乏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背景。公共管理学科是借鉴国外经验引进的学科,在中国缺乏广泛的培育空间和土壤,因此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非常缺乏,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借调过来,这些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公共管理知识的教育,因此难以形成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精神,对专业的发展也难以达成共识。从数量上来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增长率低于专业招生规模增长率,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3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科学进行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体系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是培养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融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的一门管理专业。在科学定位好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后,适应社会需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培训三大模块,合理分配各模块的课时,适当增加社会科学类的专业课程,同时按照学校师资和资源优势体现专业方向特色。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为导向,如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本科生学术论坛、以社区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3.2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体制从属于行政管理体制,因此人力资源的配备和招聘主要受制于政府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很少向社会平等开放,限制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对口专业就业。近几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加快改革的步伐,某些地区部门逐渐向社会公开公平开放,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如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街道办事处部分有编制的岗位实行公开选拔和招考,对有公共管理知识背景和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这些措施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参与积极竞争。今后,政府应放宽对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限制,降低门槛,采取优惠政策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为壮大非政府组织力量提供资金、法律、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使非政府组织真正为我国公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为本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支持性环境。

3.3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根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实际情况,合理配备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达到互补和优化组合,发挥专业教师的整体知识效应。其次,要加快引进相关专业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政府机构聘请具有相关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再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建立教师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责任感,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2]米艳玲.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路政管理; 经营性高速公路; 行业管理

Abstract: Highway funding diversification lead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ain highway management, while the highway as public goods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of its public nature, requires motorway operators can not be limited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benefits chasing big intooriented. Highway management agencies as highway management body in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highway operators industry must people team. In this paper, from the necessity of the highway industry management, explore implementation covering the entire transport sector (except for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road administr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of operating highway industry.Keywords: road administration; operating highway; industr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要求高,配套设施多,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来进行建设,一条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需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仅靠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来解决,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近些年来,我国坚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由最初的以交通部门投资为主、银行贷款为辅的模式,逐渐发展为国家投资、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社会集资、引进外资、转让收费权等多渠道筹资模式,这种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势必导致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而根据《中华人民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经营性高速公路的经营者不但拥有高速公路收费权、服务设施经营权、高速公路广告经营权等权益(以下简称高速公路经营权),还承担高速公路养护、水土保持以及收费、通信设施维护等义务,是事实上以营利为目的高速公路运营服务主体。由于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恰恰是高速公路运营服务的主要内容,既关系高速公路使用者的权益,又是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实施行业监管的对象。本文拟从高速公路综合路政管理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实现有效实施对经营性高速公路的行业管理。

1加强对经营性高速公路行业管理的必要性

经营性高速公路是指由特定企业经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高速公路,它是与政府直接管理的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相对而言的。加强对经营性高速公路的行业管理,是由多种客观因素决定的,例如:高速公路的公益性,法律的规定性,多主体的矛盾性,双方权利和义务等等。

1.1 高速公路的公益性与高速公路经营者的利润最大化存在矛盾

高速公路作为国家交通主动脉,现阶段已构成我国交通运输最重要的基础环节,其主要为经济服务,为其他产业服务,为高速公路同行者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的公益性特点十分突出。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享有经营权的高速公路经营主体的唯一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过分强调经营获利而忽视或者漠视所承担义务,势必造成了高速公路“不安全、不畅通、不高速”等后果。因此,通过行业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才能将各经营主体纳入到这一轨道上来。

1,2法律的规定性与管理实际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六十六条明确规定:经营性公路的养护工作,由各该公路经营企业负责,同时,又要求经营主体在经营期间应当按照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作好公路的养护工作,在转让收费权的期限或经营期限满时,公路应当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而事实上获得高速公路经营权的经营主体,在利润相对固定以及国家通过各种绿色通道、节假日免费等政策,减少其利润空间的情况下,各经营主体只能通过怠于或者不履行所承担的高速公路养护、维护等义务来实现或保持例自己的利益。为达到这一目的,防止经营主体为追求个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损害公共利益,就需要对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工作有一个完整的监督、管理、制约机制,而进行行业管理是最适合的机制。

1,3 经营主体多元化与监管主体不足的矛盾

由于筹资模式的多元化,导致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主体与经营主体并存,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股份制上市公司、有限责任制企业、合作制企业、外资企业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协议,对高速公路实施着管理和经营,而很多省份,同一条高速公路上存在着两家甚至数家管理、经营主体。而根据《公路法》经营高速公路监管主体是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而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由于受体制和编制、技术的限制,事实上又不可能实施有效监管,只能委托高速公路管理家机构具体监管。大多数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多是管理与运营的综合体——既有行政管理职责,自身又具有养护、维护等运营职能,行成了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尴尬位置。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相互掣肘、工作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就不可避免。因此,加强行业管理是必然的选择。

2经营性高速公路行业管理的运作模式和发展思路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锅炉;水处理;节能减排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vestig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Shaoguan City industrial boilers water treatment, analyzes the problems from all aspects of the device configuration,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and management,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treatment work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Key words: industrial boilers; water treatment;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 : TK22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锅炉用水,是水资源利用的一个方面,锅炉水处理既关系到锅炉的安全运行也关系到锅炉的节能减排。水质管理是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保证。因水质不良出现的问题,并不像锅炉某些构件出现问题那样,立刻明显地暴露出来。这就是锅炉水处理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由于水质不良对锅炉的危害往往是一个积累过程,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发现,但这时通常已经达到不可挽回的局面。为了防患于未然,对于锅炉应加强水质管理工作,其中包括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

1 韶关市辖区水源概况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表水源水质呈现出流域特征,2011全年各流域水源硬度分析见表1。硬度基本上是碳酸盐硬度,且基本上硬度小于等于碱度。

表1

韶关市的地下水硬度一般在2.0mmol/L~10.0mmol/L,基本上为碳酸盐硬度,但某些区域地下水含较多的硅、铁杂质。韶关市自来水多取自武江河,软化处理后水硬度被除去,碱度基本与原水硬度相当。

2 韶关市工业锅炉水处理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韶关市工业锅炉水处理节能减排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2.1 水处理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偏低,再生比耗高

目前韶关市工业锅炉水质管理上存在三低的现象:即锅炉配置的水处理设备合理配置率和利用率低,水处理作业人员的配备率低和锅炉水质达标率低。部分企业领导层不重视水处理,不理解水处理与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密切关系。企业在锅炉管理方面存在空白、漏洞。水处理设备存在运行周期短,再生盐耗偏高,排污水量大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

2.2 锅炉给水杂质含量较高,锅炉结垢问题普遍存在

韶关市约60%的工业锅炉采用钠离子交换一级软化处理的水作为补给水,软化水只除去了水中的硬度,没有除去水中大量的阴离子杂质,本身是一种不纯净的水,加上一些单位水处理作业人员缺乏,水处理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差等原因,工业锅炉结垢率腐蚀率很高。一般水垢平均厚度达到1.5mm时,锅炉效率平均降低5%[1]。锅炉工作压力越高,水垢的导热率越低。水垢越厚,燃料浪费越大,见表2、表3。

表 3

2.3 软化水做补给水时锅水pH超标现象普遍

2.3.1锅炉水汽质量指标之间关系[2]

以下只简述碱度与CO32-、 HCO3-、OH-以及碱度与pH间的关系。表4、表5。

表4

值得一提的是,表4是根据CO32-水解反应达到平衡时得出的,较符合封闭系统的情况。对于蒸汽锅炉,由于CO32-水解后产生的CO2随着蒸汽逸出,从而使得平衡朝水解方向进行,甚至会发现水解很彻底。实际工作中会发现即使是工作压力较低的锅炉,锅水中OH-所占比例也大大超出表4中所列数值。

表5

锅水的碱度主要是指CO32-、 HCO3-、OH-之和,而锅水的pH值反应的是H+或OH-的含量,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一般情况下,pH会随着碱度提高而增大,但取决于OH-碱度占总碱度的比例;区别是:pH值的大小只取决于OH-的绝对含量而碱度的大小反映了构成碱度的各离子的总含量。因此,对于工业锅炉来说,有时pH合格的水,碱度不一定合格,反之,碱度合格的水,pH也不一定合格,两者不能互相替代。

2.3.2 钠离子交换后水质:硬度降低,碱度不变,含盐量略有增加

按照标准[1],锅炉压力1.0<p≤1.6的锅炉,如果按最大允许排污率10%,未安装排污扩容器,同时冷凝水未回用等前提条件计算,则补给水允许的最高碱度为2.2mmol/L,按表4以及表5查得,CO32-水解率为40%附近,此时pH应该在12,但由于CO2随着蒸汽逸出,CO32-水解实际上通常会比较彻底,实际的测量的pH往往已经达到12.3以上,接近12.4了,不得不加大排污以控制锅水水质指标,为了使锅水符合水质指标,如果不放宽标准[3],此时排污率需要提高到20%。

2.4 锅炉排污率偏高

排污是保证锅水水质达标,保证蒸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大多数工业锅炉用软化水做补给水,CO32-水解使得pH易于超标,加上有的锅炉运行过程中添加无机阻垢缓蚀剂,造成锅水的溶解固形物含量很高,有的甚至超标,使用单位为了保证锅水水质,就通过提高排污率来降低锅水杂质浓度。绝大部分工业锅炉没有安装排污水热量回收装置,排污未实现自动控制,排污随意性大,造成热量的极大浪费。很多锅炉排污率在10%到15%之间有的甚至达到了30%。有资料表明,排污率每升高1%,锅炉热损失约增加1.2%到1.3%。

2.5 凝结水回收利用率低或因污染严重无法回收利用

凝结水热量可达蒸汽总热量的20%到30%,且压力、温度越高,凝结水具有的热量就越多,占蒸汽总热量的比例也就越大。回收凝结水的热量并加以利用是提高锅炉的热效率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工业锅炉凝结水很多没有回收利用或利用率偏低,造成了热能和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软化水作为补给水的锅炉凝结水因含有CO2,酸腐蚀严重,凝结水含铁量高,水发红发浑,这种水若进入锅炉不仅会在受热面结生水垢,而且会引发受热面炉管电化学腐蚀。这种水不净化是不能回收利用的。

2.6 给水除氧率偏低

热力除氧需要耗费大量蒸汽,使锅炉有效利用热量减少,因而有些厂家将热力除氧器当做了摆设或根本就没有按规定配备热力除氧器。运行中的除氧器因补水量较大或运行管理不到位,除氧温度达不到要求,除氧效果较差,一般除氧温度每降低1℃,出水氧浓度会增加0.1mg/L。据调查,90%的工业锅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氧腐蚀。

3 节能减排对策与措施

3.1 改进锅炉水处理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锅炉水处理技术的进步,通过改进锅炉水处理方式达至防止锅炉结垢的条件已经具备,实践证明,采用锅外水处理和锅内加药水质调节结合的方法是防止锅炉结垢的最佳方式。补给水方面,有条件有实力企业可以采用离子交换降碱或离子交换除盐或软化加反渗透替代传统的软化或单纯锅内加药。目前反渗透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高,适合于工业锅炉给水处理,采用这种方式,去除了原水中大部分盐类杂质,极大降低了结垢速率和排污率。采用这种水处理方式时,运行阶段锅水不用控制碱度指标,只控制pH即可[4]。

3.2 尽量回用蒸汽冷凝水

冷凝水相当于蒸馏水,不仅水质接近于纯水,而且温度较高,因此蒸汽冷凝水回用是一项既节能又节水,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措施。冷凝水回用作锅炉给水的优点主要有:大大减少补给水量,降低水处理费用和废液的排放,节水效果显著;回水温度高,可显著降低燃料消耗,节能的经济效益更为显著;提高给水温度,减少给水溶解氧含量利于除氧,减缓锅炉的氧腐蚀;回水纯净,杂质少,不但可提高锅炉水汽质量,而且可降低锅炉排污率。适宜回收利用的冷凝水应当尽可能回收利用。如果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率达到58%,其它条件不变,则本文2.3.2小节提到的例子的排污率就可控制在10%。

3.3 合理排污

在保证水汽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应科学合理地排污。锅炉有连续排污且排污水量较大时,应该安装连续排污扩容器或排污水换热器回收排污水热量。工业锅炉可安装自动自动排污装置合理控制锅炉排污率。锅炉排污量应根据锅水溶解固形物含量的大小来确定。每次排污前应检测锅水溶解固形物的浓度,不得盲目排污,锅水溶解固形物控制在GB/T 1576规定值的80%~95%为宜。对原水碱度较高的水源,应通过排污率的测定,确定是否采取锅外降碱处理,或提高凝结水回收利用率,当锅水指标超标时,应优先采用加药进行水质调节处理,不宜经常经过排污来降低。

3.4 定期对锅炉除垢[5]

对于工业锅炉,当水垢厚度达到1mm及以上或受热面严重锈蚀时,应进行除垢。工业锅炉的除垢方式有化学清洗和物理除垢,化学清洗有酸洗除垢、碱煮除垢和运行除垢。正常情况下,清除受热面1mm的水垢可提高锅炉效率3%-5%。

3.5 优化锅炉除氧方式

真空除氧是一种节能型除氧方法。同传统的热力除氧相比,真空除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氧水的温度与锅炉给水温度(20℃ ~60℃)相匹配,采用真空除氧代替热力除氧,真空除氧器维持在8Kpa时,给水温度达到60℃就能达到除氧目的,节约了蒸汽,减少了排烟损失。同大气式热力除氧相比,真空除氧更能发挥省煤器的作用,它扩大了给水和省煤器的温差,降低排烟温度提高锅炉效率。对于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的锅炉应采用真空除氧技术。对于蒸发量小或采用机械除氧有难度的锅炉应采用添加化学除氧剂的方式。

3.6 加强水处理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国家出台了TSGG 6003-2008《锅炉水处理作业人员考核大纲》,并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要按新大纲的要求加强对水处理作业人员培训,加强对持证上岗的管理力度,提高企业水处理的技术作业水平和水处理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广东省特种设备行业协会 主编.锅炉节能减排知识问答.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0.

张辉 主编.工业锅炉水处理技术.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9 ISBN 7-5077-2371-2

TSG G5002-2010 锅炉水(介)质处理检验规则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文科;示范性;专业发展;困境解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9-0005-05

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分类和各高职院校系部的实际专业配置情况,高职文科一般是指文化教育大类、公共事业大类和法律实务类的若干专业。自2011年起,高职文科专业的招生出现转折性下滑。为了对高职文科专业的发展困境作基础性数据分析,选择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2010—2012年的三年招生专业人数、专业和课程建设情况作为统计样本。

一、100所高职国家示范院校文科专业发展情况统计

(一)系部设立及招生情况

系部及专业总体情况。在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设有独立文科系部的院校有53所,占53%(其中2012年招生专业超过三个,招生人数过120人的有42所,占77.8%,占百所院校的比例为42%);没有独立系部但又有文科专业的院校15所,占15%;既没有文科系部又没有文科专业的有32所,占32%。

招生计划增加情况。53所有独立文科系部的高职院校中三年招生数据可查的院校有25所。其中三年计划逐年增加的有4所,占16%;比较稳定的有8所,占32%,减少的有13所,占52%。计划增加的4所院校中招生专业有增加的为3所,分别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增加应用韩语专业;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增加公共关系和行政管理、应用泰语专业;四川建筑职业学院增加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则是每个文科专业招生人数的小幅增加。

院校总体招生的占比情况。就2012年招生人数占该校总招生规模比例的数据看,68所有文科独立系部和文科专业的院校中有数据可查的是65所。其中,文科专业占院校总招生规模比例小于5%的有24所,占36.92%;比例为5%~10%的有30所,占46.15%;比例为10%~15%有7所,占10.77%;比例大于15%的有4所,占6.15%。

(二)专业建设情况

专业数量在院校中的占比情况。在68所设有独立文科系部和文科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文科专业个数占全校专业个数比例小于5%的13所,占19.12%;比例为5%~10%的35所,占51.47%;比例为10%~15%有10所,占14.71%;比例大于15%的有10所,占14.71%。

专业数量较多的院校。专业个数比例大于15%的10所院校主要分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有订单培养特色。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法律文秘速录订单培养、天津职业大学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订单培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语言类专业群订单培养。二是专业设置具有地域特色,方向明确。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英语专业设国际会议与展览方向、海事英语方向;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涉外旅游和社会工作专业、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广西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越南语专业。三是院校本身有明显的行业背景。如,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建设成果情况。这68所高职院校中文科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示范重点专业6个,其中语言文化类4个,分别是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群、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泰语专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秘专业群;公共事业管理类2个,分别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省级重点(特色或教改)专业13个,其中语言文化类8个,分别是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日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日语、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应用韩语、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英语和番禹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公共事业管理类3个,分别是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家政服务,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心理咨询;文化传播类2个,分别是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新闻采编与制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传媒策划与管理。市级专业3个,其中语言文化类专业2个,分别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旅游英语、番禹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日语;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1个,即天津职业大学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课程建设成果。在能查到精品课程信息的53所院校中,有国家级课程的9所,占16.98%;有教育部教指委课程的5所,占9.43%;有省级课程的14所,占26.42%;有市级课程的2所,占3.77%;有院级课程的18所,占33.96%。53所院校中建成的国家级课程有22门,教指委课程6门,省级课程40门,市级课程6门,院级课程98门。

(三)专业名称和开设情况

以2012年招生计划数为依据,68所院校中有46所院校能在一个文科专业招收两个班以上规模,所占比例为67.65%。这些专业名称和开设院校的数量分别是:商务英语专业30所院校,文秘专业16所院校,应用英语专业12所院校,人力资源专业6所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法律事务、应用韩语专业均有4所院校,旅游英语专业3所院校,法律文秘、应用日语专业均有2所院校;其他能招收两个班的专业如商务日语、应用阿拉伯语、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传媒策划与管理、信息传播与策划、婚庆服务与管理等均只有1所院校开设。

二、对高职文科专业发展困境的解析

从以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科系部及专业的整体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目前高职文科发展出现的困难不是单一性的,而是一系列深层次困境。

(一)职业素养培养低效,专业技能落后,导致文科专业市场吸引力变小

高职文科专业招生遇到的困难与现今考生优先选择技术技能强、薪酬起点高的职业直接相关。许多高职文科专业,职业素养不是通过参与职业活动来培养,而是通过纯粹的知识学习来灌输;专业技能作为被一些文科教师认为是“形而下”的功利工具而被轻视。同时,近些年高职文科专业建设对现代服务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高,具有高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特性也没有作出及时的反馈,服务性职业特有的应变、决策和工作设计等职业能力也没有很好地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大多职业实训还停留在强调语言文化的职业素养内涵的层次。

根据以上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招生统计,一些院校文科专业招生规模的增加、稳定,说明虽然目前国民经济整体还没有实现转型,机电制造、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第二产业的行业特色较重,但这些行业对相关服务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同时,在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50%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对应现代服务业岗位的高职文科专业也迎来发展的良好机遇,例如文科专业占全校比例大于15%的10所院校,积极应对城市中第三产业结构增加对相关职业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设新型文科专业或专业方向,提升专业吸引力。

(二)新专业开发滞后,导致新型文科专业群建设乏力

在统计数据中,文科专业数量超过4个,招生计划超过160人的国家示范院校已不到一半。能够把一个文科专业招到两个班规模的院校也只有2/3,能够形成文科专业群的院校更少。文科专业发展在很多高职院校更多呈现一种分散、单薄的状态。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受传统高等教育以学科分类的框框所束缚,二是现代服务业对网络信息化、服务混业经营化的需求不能及时被吸纳到新专业开发中。

高职教育的专业划分原则是以技术、职业性和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但现有的很多高职院校包括国家示范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中,受制于学科分类的条条框框,把文科专业只理解成类似普通本科的语言文化类、法律类和公共事务管理类专业。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再加上职业分工细化等因素,使得单纯独立设置文科专业的市场需要逐渐减少,交叉复合型专业设置需求增加。如文秘专业可以向呼叫中心运行管理、网络营销客服、网络舆情分析和商务信息管理等职业群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可以向网络社区架构技术、项目管理、家庭早教、婚姻关系经营、文化创意与策划等岗位群开发;应用英语专业可以向旅游传媒、休闲服务创意、会展策划、涉外客服外包等技术群开发,都能建立起相当规模和职业需求前景的新型文科专业群。

高职院校按职业群、岗位群、技术群建设专业群,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也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新型文科专业群的建设需要学校在师资配置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打破原有系部的学科界限和教师的学科归属,依据专业群的职业岗位,通过组建专业教师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化建设。

(三)培训偏重学术科研,轻视技术和职业信息,导致文科专业诊断力不强

在高职文科专业发展每况愈下的形势下,许多专业面临着被学校关、停、并、转的命运。另外也有一些院校在压力和困难中依然对专业进行探索,如订单培养、国际合作、学历提升等,其中学校专业带头人对专业的诊断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专业诊断力,就是依照正确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科学客观的方法收集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态势、新职业的核心能力结构及对应的专业实施方面真实、有用的信息,遵循职业教育和行业、职业共生互动的规律,对专业中长期的发展进行诊断,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专业发展规划和改革行动计划,激活“双师”教学团队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和愿望,整合和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推动专业建设在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方联动中自主发展。

但纵观近些年高职国家、省级专业带头人研训计划,包括高级访问学者、领军人才、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内容中,都没有涉及对专业带头人专业诊断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养。文科专业的研训大多围绕学科学术前沿动态、教学科研素养、专业技能方面进行,对行业企业和新职业的信息、技术传递非常有限,特别对如何整合和调动教育资源,推动政、行、企、校的联动方面实战性指导非常少,不利于学员专业诊断力的培养。因此,当文科专业在2010年开始遇到困境时,很多院校领导和专业带头人既不能客观研判生源需求形势,也不能依据行业职业信息对专业作出前瞻性诊断,导致专业得不到及时改造转型,以致在错失发展良机,直至面临专业被取消的境地。

(四)从众工科模式,教学与工作实境耦合度低,导致课程改革进展缓慢

从统计数据看,与文科专业建设情况基本一致,已建成的国家、省市级精品课程中语言文化类课程居多。这些课程大多属非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或项目实施结合不深,课改进展与工科相比明显缓慢。

我国高职课改自20世纪末开始,期间学习借鉴了德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国家的经验,但不管是学徒制、双元制、CBE课程,以及当前正在许多高职院校推行的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化课改,都是以工科专业和课程为典型经验和分析对象的。而文科专业由于就业岗位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主要是人、事务和社会关系,工作对象和内容的个别化、复杂性和心理能动性无法做到情景的真实、重复性再现,经验或案例基础之上的角色模拟或工作情境仿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预先假设和人为控制的痕迹,“教、学、做”整体化效果与实际岗位情况仍有一定差距,课改难度实际上比工科大很多。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总结提炼出“实境耦合”模式,结合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在三年中设置若干项目,保持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学校生存环境与服务体间持续、系统、交互影响的耦合状态,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通过与工科其他“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比较,“实境耦合”模式更适应高职文科专业。

高职文科文专要在项目教学“实境耦合”方面进行大胆突破,突出特色技能,运作实体项目,让学生或有“外显”的一技之长,如会议速录、庆典主持、文化礼仪、职业形象塑造、摄影摄像编排;或者具有综合项目开发、执行的能力,如,商务活动策划、项目设计开发、客户关系维护与拓展等能力,让文科专业课程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五)“校企合作”保障不足,“双师”制度支持少,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乏力

实现教学与职业环境“实境耦合”,不仅仅是课程改革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赢”运行机制、“双师”团队和教学经费分配政策、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等系统框架问题,既需要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也需要中观、微观层面的功能平台和操作执行。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整体实施:在宏观层面(决策层或理念层)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政策,为“实境耦合”培养模式提供适宜、宽松的政策、资金环境。在中观层面(管理层或制度层),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提供信息,促进企业和学校双方交流,为“实境耦合”培养模式提供规范、便利的制度、信息和交流环境。在微观层面(操作层或执行层),核心是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模式类型、师资配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考核、实习就业等细则,操作过程中要求体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结合、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双师资的结合、课堂和现场双场所的结合、课堂学习和现场学习双过程的结合。

反观许多高职院校文科系部及文科专业,既没有学校政策制度方面推进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也没有“双师”团队建设方面的资金和经费支持,更没有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等评价促进机制,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实施过程一直处于“自在”状态,缺乏“自我”状态的内在动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驱动长期乏力。

三、结语

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类研究、分类规划管理和评价,从高职教育大类中分出文科高职子类进行科学管理和指导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当前的危机和压力下,高职院校文科专业教育者需要放下知识教学的惯性,引入各种市场需求量大、适合高职层次学习的新技术、新技能,通过项目化教改大刀阔斧地进行专业改造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寻求文科专业新的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1]柴福洪.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8(22):22-25.

[2]李焰,武文.“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及框架浅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7-31.

[3]苏志刚,等.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机制策略创新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47-151.

[4]陈年友,柴福洪.高职专业建设“群”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6-28.

[5]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21):52-54.

[6]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J].江苏高教,2012(2):146-148.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Liberal Arts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Data of 100 National Demonst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I Ping

(Nanjing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3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