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乡镇发展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此,本刊在省委组织培训中心培训部的协助下,对在省委组织培训中心接受“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经验谈”培训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乡镇干部眼中的‘十二五’”问卷调查。
八成乡镇党委书记对奋斗目标的实现很有信心
《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的奋斗目标是,要努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对此,有81%的乡镇党委书记认为这个奋斗目标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景,对目标的实现很有信心。有19%的受访者表示,贵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要全力以赴抢抓机遇,“十二五”确定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也有人对奋斗目标的实现,从自己工作的角度做出了承诺:尽职履责,扎实工作,坚定信心,推动发展。
对于《建议》明确的“‘十二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这个具体目标,只有不到1%的乡镇党委书记认为不能实现。
受访者结合所在乡镇的实际情况,64%的受访者认为其所在乡镇能够实现“十二五”时期生产总值翻一番;35%的乡镇党委书记表示自己所在乡镇将会全力以赴实现在“十二五”时期生产总值翻一番。
受访的乡镇党委书记认为,蓝图催人奋进,关键要看作为不作为、真不真抓,而要有所为,就要真正采取措施打破束缚干部手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一线干部的积极性,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赶超、进位,全省上下需要“背水一战”!贵州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需有“夜郎自大”的精神。
“两加一推”的主基调 既符合贵州实际又顺应国家发展的大趋势
对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这个主基调,100%的受访者认为,符合贵州实际,抓住了我省发展的“牛鼻子”,全面统一,在提出“赶”的同时强调“转”,符合国家大趋势。
对于“快”,有受访者提出建议,要结合实际,吸取一些地方只讲“快”而不讲“科学”,结果造成重大损失的深刻教训;也有人建议,应该完善相应制度,为相关措施的贯彻实施作保障。
创新乡镇“四大机制”建设的背景
创新“四大机制”、破解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五大困境:
思想困境。一是认识不到位。虽然建设服务型乡镇已提出了好些年,但在现实运作中,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却没有真正成为工作重心,乡镇干部的思想观念也没有真正转到服务上来,仍旧是“重管理轻服务、重经济建设轻公共服务”。在具体工作中,乡镇干部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维稳、征地拆迁、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方面,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关注度普遍不够。二是概念不清楚。不少乡镇认为,构建服务型乡镇只要管好、建好服务型的乡镇干部队伍就行了,没有从深层的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致使服务型乡镇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服务型乡镇建设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职能不清晰。在现行政府问责体制下,乡镇政府的政绩评价和乡镇干部的升迁都取决于县级政府对其的工作考核,使得乡镇干部很难把农民需求内化为乡镇的工作动力,以致乡镇政府没有足够动力转变职能,由行政管理型转向公共服务型。
体制困境。从当前来看,服务型乡镇建设的最大问题还是体制方面的问题。一是条块分割、权责失衡。现行乡镇行政体制主要是一种“压力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上级政府将事权下移,将有考核的任务落实到乡镇,将有执法权、处罚权的职能站所向上垂直,分割肢解了乡镇权力结构,减弱了乡镇政府的治理功能,导致乡镇行政管理难以高效运行、县派机构难以约束、权责失衡问题非常突出。二是机构混杂、人员缺编。在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下,乡镇机构设置也搞“上下对口”,使得机构设置过细、过多、过于分散,人员配置复杂缺编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的发展,使其在强化执行功能的同时,忽视了服务职能。三是人员老化、结构失衡。仙居现有乡镇干部中55岁以上占了近20%,45岁以上占了52%,35岁以下的仅占16%,特别是文化、农技、林业、工办等技术专业人员严重老化,其中60%的农技人员年龄已超过50岁,很多人在近五年之内面临退休,基层农技人才“断层现象”非常严重。
财政困境。一是财政收入有限。仙居属全省欠发达地区,乡镇是“吃饭财政”,主要靠财政拨付、社抚费、土地出让金和项目生存。如2012年,仙居地方财政总收入7?郾9亿元,用于乡镇总计2亿元,意味着仙居有限的财力,只能是保乡镇基本运转,难以保障乡镇各项事业发展。二是财政体制弊端、财权缺失。仙居乡镇实行的是“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规范财政支出,但同时也剥夺了乡镇的财政权,造成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乡镇对此普遍反映“不方便、不灵活”,特别是在规范津补贴发放后,乡镇用于激励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手段缺失,干部积极性难以调动。三是负债建设非常普遍。仙居乡镇虽然收入有限但用钱地方却很多,无论是维持机关日常运转,还是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等都需要乡镇配套资金支持。在有限的财力下,乡镇政府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很难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也很难保障公益事业建设的项目配套资金,致使有些必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得不降低标准或缩小规模,从而加剧了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严重匮乏。
服务困境。一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尽管近年来仙居县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但乡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仍然没有改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渴望优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信息服务等诉求越来越强烈,但由于仙居财力有限及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全县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90%以上集中在县城,乡镇对农村公共服务基本处于被动运作和错位的状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是总量不足、投入不足、服务短缺。二是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短缺。由于仙居“扩权强镇”政策没有全面落实,赋予中心镇的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没有授权到位,中心镇仍停留在农村小集镇层面,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和行政审批服务严重滞后,财权、事权、人权严重不对等,导致乡镇治理结构与区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也使中心镇作为区域发展的龙头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严重短缺。
行政区划困境。一是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由于区域行政分割,造成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错位,阻碍了资源合理配置、要素自由流动,这种“单打独斗”、行政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区域行政格局,损害了区域整体形象和利益,削弱了区域竞争力,也使地区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往往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地域的垄断性。以仙居水利设施为例,各镇内可能能通过“一事一议”解决,但跨镇区的道路建设和水利修复就难以顺利开展。二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仙居现有乡镇街道20个,原来有行政村723,目前调整到403个,全县近50万人分散居住在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意味着仙居有限的财力,如果不以中心镇为平台,集中集约投入使用,很难在全县范围内均衡配套生产生活设施,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
构建服务型乡镇的具体实践
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实现乡镇从“失衡型”向“均衡型”转变。一是理顺条块权责关系。我们坚持权责一致原则,创新性以分类对待方式理顺县与乡镇、乡镇与站所、乡镇与部门的事权关系,建立和完善乡镇党委统一领导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优化基层站所和县派驻机构的管理机制,落实乡镇街道应有的工作考核意见权和人事任免建议权。建立与乡镇街道职能相适应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分类竞赛活动。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区域特点、经济社会发展和三产比重等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设置考核标准,实行分类考核,减少部门专项考核事项,切实减轻乡镇压力。二是合理设置机构。根据各乡镇人口面积、经济水平、产业特色和职能需求,对全县乡镇街道内设机构进行重设和理顺,打破上下对口的传统设置模式,分类确定、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变原来“七站八所”为“五办三中心”。改革整合乡镇事业单位,今后乡镇不再设立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过合理调整,全县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360多个减少到160多个,乡镇工作力量也明显集中到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服务方面。三是优化干部资源。根据当前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全县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进行重新核定,考录亟需的城镇规划、文化、农技、安监等专业技术人才,切实解决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加大干部队伍培训力度,对全县800多名包括领导班子成员在内的乡镇干部分批开展“全员轮训”,根据基层需求和干部自身实际,设置“1+5”技能培训、开展“1+1”导师带学,力促干部转型。
创新财政管理机制,实现乡镇从“吃饭型”向“发展型”转变。一是调整县乡财政分成比例。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提高乡镇财政超收分成比例,鼓励乡镇创收的积极性。按照“确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办法,以近3年乡镇地方财政实际收入的平均数为基数,凡完成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基数的超过部分,剔除上交省财政20%以后,实行全额分成。对一般乡镇适当提高乡镇分成比例,对中心镇凡超过基数部分,做到全额返还。对城建税、配套费等各项规费给予乡镇一定比例返还,中心镇土地出让金按100%比例返还。二是完善乡镇激励机制。实行让利于乡镇、放权于乡镇的财政分类管理机制,设立乡镇长奖励基金,按乡镇在职人数和一定的标准确定基金控制额,主要用于乡镇的临时性、突击性、重点工作的奖惩考核,进一步激发乡镇工作活力。三是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充分发挥各个乡镇的产业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一镇一品、一镇一业”为主的特色经济,特别是结合仙居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当前开展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林业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植和挖掘乡镇新的财源。
创新审批服务机制,实现乡镇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是建立审批服务平台。开展“扩权强镇”改革,在横溪、白塔、下各三个中心镇设立办事大厅分中心,将23个职能部门的153项审批事项下放到中心镇,进驻中心镇审批服务中心,使中心镇在发展决策、城镇规划、项目审批、社会管理、综合执法、财政分成等方面有更大的权限。二是构建新型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改变传统以县域为主体,组织和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供给模式,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中心镇为基础,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以及交通、通信、水务、养老等资源创新发展模式,采取集团化管理、连锁式经营、市场化运作,向中心镇延伸,形成以中心镇为单位的纵横交错的新型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三是优化乡镇便民服务职能。建立县乡村纵向服务链,以“强基惠民村村帮”工程为抓手,重点围绕三改一拆、四边三化、黄皮屋整治等中心工作开展组团帮扶,服务乡村两级。建立乡村横向服务链,以便民服务中心为抓手,为基层群众提供全程代办、维稳调处、科技指导、农村信贷、劳动用工等服务,对39项贴近百姓的服务事项落实、委托给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直接办理,使便民服务中心能够独立承担三农事项办理和上报审批服务,有效解决了为民服务事项效率低、手续繁、环节多的问题。
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实现乡镇从“分散型”向“融合型”转变。一是建立协作区机构。根据中心镇和周边乡镇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沿革及发展需求,成立以中心镇为核心的三个协作区,分别由三位常委兼任,每个协作区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提出组建方案和运作机制。二是突出区域协作重点。跳出以往行政区划大拆大并的传统思路,以政府主导模式探索建立跨镇域的联合协作机制,由协作区来统筹区域内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口集聚、审批和公共服务。三是强化区域协作保障。成立加快协作区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县协作区发展工作,研究设立协作区发展专项基金,对协作区在土地出让金分成、财政分成、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
构建服务型乡镇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社会转型与政府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建立服务型乡镇是新一轮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基于仙居县探求服务型乡镇建设的具体实践,我们建议:
着力构建服务型乡镇的服务新理念。针对当前乡镇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缺乏公共服务理念,忽略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建议要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及时转换工作职能,树立“优质、高效、便民、廉洁”的服务型乡镇的新理念,把思维从管理转向服务,把为农村社会、为农民服务作为乡镇政府运行和发展的基本目标,改变以往乡镇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状况,把政府职能转换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
着力构建服务型乡镇的行政管理新模式。一是针对当前乡镇政府这种“无权、有责、无利”的现状,建议县级政府有必要适度放权让权给乡镇,合理配置乡镇人权、财权、事权和经济社会管理权,尊重乡镇政府相对自主的地位,加强乡镇事务责任规范,使乡镇有权行事,有钱做事,有人办事。二是针对当前条块分割、条条垂直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理顺县与乡镇、乡镇与部门的关系,有选择、分类型向乡镇下放权力,赋予中心镇相应的县级经济审批权限,改革现行乡镇事业机构,合理界定县、乡镇、部门事权,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政府职能泛化、机构林立、事务缠身的问题,充分保证乡镇政府职能行使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三是针对当前乡镇机构冗杂、人才匮乏、结构失衡的现状,县级政府应整合行政资源,合理调整机构和人员,根据各乡镇人口、面积、经济总量、产业特色、社会管理等综合指标,因地制宜、分类设置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积极创新干部管理机制,改变传统用人机制,实行干部使用向乡镇倾斜,规范乡镇干部借调,加大乡镇干部交流力度,优化乡镇干部考核和评价方体系,激发乡镇干部活力。
着力构建服务型乡镇的财政运行新体制。一是科学界定乡镇的财权和事权,让乡镇政府享有财政分配参与权、建议权和决策权,建议将面向乡镇和适合乡镇管理的人、财、物等权力下放到乡镇,改变“财权在上,事权在下”、财权制约事权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做到“乡镇人乡镇管,乡镇事乡镇办,乡镇财乡镇理”。二是合理确定县乡财政分成比例。坚持事权与财权相配套原则,建立新的财政收入奖励机制,明确县与乡镇的财政收入划分,可继续按照“确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办法实行,基数可以近3年的乡镇地方财政实际收入的平均数,凡完成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基数的超过部分,剔除上交省财政20%以后,实行全额分成。三是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应考虑县和乡镇的合理负担比例,有的不该由乡镇承担的,或者纯粹是上级“开单”的,县级要主动承担起来,避免增加乡镇不必要的负担,使之陷于左右为难的困境。
着力构建服务型乡镇的绩效考评新机制。一是打造提高服务能力的“培养链”,促干部素质提升。建议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多层次、分批分期的“全员轮学”,重点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政策法规、产业发展、工作方法、实用技术、驻村工作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乡镇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为农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打造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链”,促干部活力提升。改变传统的干部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建议干部使用向乡镇倾斜,待遇保障向乡镇倾斜,工作支持向乡镇倾斜。三是打造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挥捧”,促乡镇职能转变。探索乡镇差异化的科学发展,改革现行乡镇考核评价机制,根据乡镇不同类别,实行分类考核,破除唯GDP论,淡化GDP考核,更加突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考核内容。同时,优化乡镇干部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建议建立上下结合、以自下而上的农民参与监督为主的考核和管理机制,可借鉴仙居县对驻村干部实行“4S”服务等级评定的办法,切实提高乡镇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工作热情。
【关键词】 乡镇 OLT 承载
一、乡镇OLT上联承载方案对比分析
场景一、裸光纤承载
某区域共3端OLT,分别是四联、城伯和西后津,最远OLT距离BRAS为21km,3端OLT有独享纤芯单向6芯、双向12芯。用户增长率按每年10%递增测算;光缆按照每芯每公里420元测算;单用户带宽按照1.8M测算,下同。
由表格数据可见,中短距离、跳纤点不多的场景下,裸光纤承载可以提供成本和可靠性的合理平衡,且能够灵活适应后续上联端口速率升级,可作为优选。
场景二、裸光纤+OTN承载
某区域共11端OLT,分别是西万3端、邗邰2端、西向2端、义庄、紫陵、后庄和清河,最远OLT距离BRAS为44km。建议在西万、义庄部署OTN设备,分别开通2条工作波道承载周围OLT业务。
由表格数据可见,在长距离传输场景应选择裸纤与OTN的组合承载,以缩短裸纤传输距离。OTN虽然是较好的传输承载技术,但建设初期投入较大,对汇聚节点机房有全面的要求,需要分批次逐步部署到位。
场景三、IP RAN GE环承载
某区域共2端OLT,分别是晁召、招贤;晁召有1台交换机,招贤距离汇聚交换机10km。上一期IP RAN工程规划 GE环:晁召-温县张寺移动-温县树楼移动-招贤-温县辛庄二队移动-温县作礼村-祥云镇-温县王召移动-晁召。
由表格数据可见,IP RAN GE环带宽无法满足家客业务单线带宽要求;不建议使用GE环路承载OLT业务。
场景四、IP RAN 10GE环承载
某区域共6端OLT,分别是南张羌、陈家沟、徐堡、北冷、东梁所、东马口,最远OLT距离BRAS为22.5km。
现有GE环:中心机房-南张羌-陈家沟-赵堡-武德-徐堡-北冷-东梁所-中心机房。
由表格数据可见,建议升级GE环为10GE环来解决此类型问题。考虑到后期宽带用户的发展、用户带宽的增长,此模型方案只能为OLT承载的过渡方案。
二、小结
四种乡镇OLT上联承载方案对比如下:
总结:1、裸光纤承载适用场景。1)OLT与BRAS路由距离低于40km;2)OLT所在局点路由方向不少于2个;3)OLT所在局点纤芯资源不低于4芯;4)建议在城区周边部署。2、IPRAN GE环承载:不建议承载。3、IPRAN 10GE环承载,适用如下场景:1)现有环路具备整环升级条件;2)接入环上节点不超过10个;3)接入环上下挂OLT所带用户数不超过2000-3500户;4)短期承载,不建议大规模部署。4、裸光纤+OTN,适用如下场景:1)距离OTN节点不超过20km;2)附近有条件较好的机房满足OTN装机条件;3)符合网络演进方向,建议分年度持续、分步部署到位。
参 考 文 献
年龄结构老化,学习积极性不高。农村党员年龄普遍较大且文化程度低,少部分农村党员还不识字,特殊情况者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加之子女大部分都在外务工经商,家庭责任较重,学习积极性也普遍不高。另外撰写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等环节对农村党员要求过高。建议在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时,对农村党员撰写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等要求可适当放宽,同时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到农村党员当中。
外出流动党员较多,开展活动难集中。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人数较多,而且分布范围广,开展活动很难集中,学习很难做到全覆盖。建议在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时,按“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的原则开展活动,流出地主要采取邮寄资料、电话交流、网络平台等方式,配合流入地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同时组织在职在家党员与外出流动党员结对帮扶。除寄送学习资料外,还要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学习进度等情况。
文化层次差距较大,学习效果难保证。部分乡镇支部党员人数较少,有的支部党员总数不足5人,分开组织活动人力、物力消耗较大;党员知识文化层次差距较大,乡镇机关支部部分党员已具本科文化程度,农村党员文化程度大都在高中以下,学习活动效果难以保证。建设在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时,将党员人数较少支部的学习实践活动纳入乡镇机关支部或采取就近原则纳入党员人数较多支部进行,同时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党员进行分类指导,指出不同要求,既能保证了学习效果,又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年工作情况
(一)生态市建设进展良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二是科学编制生态市县规划。市政府批准实施《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各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组织的专家论证,经各县区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三是突出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临沂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四是积极推进生态县区建设。对全市各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度,初步制定了生态县区创建计划,并上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兰山区率先建设生态区,罗庄、莒南、郯城等多个县区争取生态县创建先进县。五是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各项生态工作。六是加快*—*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完成。对责任书各项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梳理,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对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进行了督导落实。
(二)积极准备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组织各县区环保局分管局长、科长去日照、章丘等地学习生态示范区创建先进经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
(三)快速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一是全面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因镇制宜,根据各乡镇发展定位,紧紧抓住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各乡镇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镇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对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环境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程和项目,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年共编制62个乡镇环境规划,并全部通过论证,经县区人大或县区政府批准实施,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强资金扶持。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创建活动,应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市环保局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进行资金扶持。对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每个乡镇2万元;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5万元。三是落实责任。为加快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临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并组织部分乡镇及县局去青岛学习创建经验,*年上报沂水镇、郯城镇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上报61个乡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居全省首位。四是梯次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市环保局结合临沂实际,*年制定了《市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目前,全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形成市级、省级、国家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向村庄延伸,使村庄成为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创建内容,由各级文明办和农业、环保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提出了全市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目标:到*年,全市1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到2010年,全市4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力争到2020年,把全市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生态村先进典型。*年4月,在临沭县召开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创建活动全面铺开。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已建设规划538个,基本建成201个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模为促进,以建设生态示范区为主体,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拉动,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了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类型的典型范例进行总结推广,按照好、中、差划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不同创建标准,实施了以“三清五化”(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了以“六通九有”(通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村庄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及活动器材、有文艺队伍、有图书阅览室和小康电子书屋、有宣传栏、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有村民学校、有卫生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一池四改一利用”(沼气池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市建成了生态家园型、文化特色型和生态经济型等不同类型的文明生态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下发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沂水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二是认真准备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基础工作。成立了临沂市环境保护局土壤污染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摸清并上报了全市土壤污染调点对象基本情况。三是加强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夏秋收季节,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根据对国家环保总局利用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对全国主要麦收地区的焚烧作物秸秆火点进行监测的结果统计,夏收季节全国共计火点2982个,其中山东省430个,临沂市22个,占全省的5%。
(六)加强自然生态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建成了莒南马鬐山、临沭苍马山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协调各方积极进行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云蒙湖、沭河源、跋山水库等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创建工作,与市旅游局联合转发了省旅游局、环保局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的文件,上报蒙山风景区等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有关制度的支撑。生态保护职责难以真正落实,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方面责任大、权力小、措施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则性规定,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保部门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二)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现实中生态保护很难与污染防治并重。当前污染防治任务异常繁重,环保系统内难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态保护。另外,围绕怎样促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还没有找到明确的、马上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三)生态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有资金支持,有明确的政策,有顺畅的渠道。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生态保护工作,单纯环保部门自己的事情很少,大多工作主要是别的部门负责,有的还重复。比如,环保部门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农业部门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类似;发展有机食品、沼气工程等农业部门更具有优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等等。
(五)生态保护自身的制约性,反过来也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比如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按规定绝对不能随意开发,《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也特别明确的针对在自然保护区违规旅游等提出了处分规定,另外还需经费维持,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资金非常紧张。有的部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是花钱买“套”,积极性不高。
(六)县级环保局生态管理队伍水平偏低。缺少培训,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少,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年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局部署,学习兄弟市先进经验,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中心,健全组织和资金保障,加强各类生态示范创建,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务求实效,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大进展。
(一)做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原先计划*年9月全市包括12县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各项前期工作均已开展。通过认真落实《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计划*年全市整体分别通过省局预验和国家总局验收,率先建成全国人口最多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继续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建立生态市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调度。计划*年兰山区率先建成生态区。
(三)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计划*年建成10个国家级、3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落实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2万元,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5万元,鼓励各县区也出台相应奖励政策。加快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配合市文明办、农业局搞好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
(四)加快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年是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最后一年,确保我市责任书考核成绩能确保合格,并能进入生态市建设先进市考核B组前三名,取得生态市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制定《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做好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督导落实和检查考核。
(五)认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国家、省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创建有机食品基地,推广有机食品认证。加强规模化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开展对规模化禽畜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创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认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总局、省局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符合我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七)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成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沭河源头区、云蒙湖、跋山水库饮用水源地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3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及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生态市建设财政支持制度。协调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市建设事项,争取制定生态市、县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全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为试点,争取建立全市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九)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最近于*年5月1日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开展全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评价。
四、建议
(一)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议省里出台专门的生态省建设考核奖惩机制。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建议省里出台文件,进一步明确生态省、市、县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的规定,做到必要的资金保障。对生态示范系列创建落实配套支持资金,省级及以上级别创建,省里应给予部分资金扶持。三是加强法制保障。建议省里制定相应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措施,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基层环保部门有法可依,有明确地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