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展望

宏观经济展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展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展望

宏观经济展望范文第1篇

2011年,在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国际经济持续动荡的情况下,我国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较为稳妥地处理了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回落、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的良好态势,巩固和扩大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失业率稳定在4.1%左右,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回落到2.5%左右。一是物价涨幅见顶回落。按照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的要求,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2010年四季度以来,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4.5个百分点,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2011年11月份广义货币同比增长l2.7%,狭义货币增长7.8%。同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弱。我国居民消费价格7月份达到同比上涨6.5%的峰值后,涨幅呈现回落趋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也开始高位回落。商品房限购政策和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使房地产投资需求得到抑制,限购城市房价涨幅有所减慢,部分城市房价开始下跌,按照商品房销售额和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的全国平均房价涨幅从2011年7月份开始逐月回落。从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的周期来判断,始于2009年8月的这一轮物价上升期的峰值已过,其后将逐步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水平虽超出年初4%的预期目标,但仍然处于温和可控状态。二是经济增长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减速是抑制物价上涨必然付出的代价。2011年,经济平稳减速,没有出现大的起落,一、二、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9.5%和9.1%,预计四季度为8.8%,全年增长9.2%左右,略高于9%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三大需求也不同程度出现下降。前1l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4.5%,增速与上年同期大体持平,实际增长l6.9%,低于上年同期3.9个百分点。制造业及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受汽车购置税等补贴政策退出的影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ll.4%,比上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1.1%,比上年同期低l0.7个百分点,但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高。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月,全国经济增速超过l3%的l8个省区中,东部地区仅有3个,除天津外,增速前l0名的均来自中西部地区。从城乡结构看,得益于农民工工资增长、农产品价格上涨、各项惠农政策实施,2010年以来,农村现金收入和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相对收入差距缩小。从需求结构看,贸易顺差不断减少,内外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善。从产业结构看,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信息服务、文化等高端服务业提速。

二、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当前,世界环境更趋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大、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结构性就业压力大等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引发经济下行的新问题和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暗淡,我国对外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各国刺激需求增长的政策空间有限,发达国家债务规模高且不可持续,财政政策处于紧缩状态,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政策几乎没有效果。新兴经济体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难以轻易放松其经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部分国家为保护国内市场和增加就业,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本国货币汇率实施干预。全球新增长点尚不明朗,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新型产业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对经济的引领作用还未出现,传统制造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各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压力,无法实施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如金融体系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等。按照联合国的最新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0的4%和2011的2.8%下滑至2.6%以下,其中美国经济预计增长l.7%,和2011年持平;欧元区经济可能从2011年的l.6%降至零增长;日本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仍然低迷。其次,我国实体经济运行困难加大。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资金偏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利润减少,经营困难,活力不足,对就业带来压力。一是在货币政策收紧过程中,金融企业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实际贷款利率和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对实体企业形成挤压,2011年前三季度,上市金融类企业利润增长27%以上,而非金融类上市企业利润增长不到18%。二是实体经济中的上游行业相对下游行业利润增长加快,上游企业大多是垄断行业,其初级产品的成本上升基本通过价格上涨转嫁到下游行业,导致下游行业利润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利润基本集中在资源性行业中。三是大企业利用其容易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的优势,发挥影子银行的作用,以更高成本对其关联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利润形成挤压。此外,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出口减慢,部分行业如纺织、家电、钢铁等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行业产能过剩。再次,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长期化。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成本推动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趋于长期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上升期。电、水、天然气的价格和环保收费长期偏低,也需要进行调整。我国现行的小农家庭经营方式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稳定和提高农业产量难度加大大,难以满足因城市化率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对食品的需求.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存在。第四,金融财政的风险和隐患增加。当前,金融财政领域潜在的风险隐患比较突出。一是金融资产质量风险,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发展过快,缺乏有效监管,部分资产质量不高;二是民间借贷风险,部分地区金融秩序混乱,非法集资现象突出,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地方融资平台负债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总额超过l0万亿,大多依靠土地收入支撑偿还,2012年将迎来还款高峰,一旦建设工地价格下跌过大和经济下滑过快,局部地区会面临一定偿付压力;四是房地产风险,如果房价较大幅度下降,银行、地方政府都将面临巨大资金压力。这些风险与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相互作用,处理不好将影响经济发展,使潜在的风险变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三、2012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等新问题,2012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就业和社会大局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党的十召开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1.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结构性减税提高经济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是应对需求收缩、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预计2012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为9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增加和可支配财力有所下降,中央财政可代地方发行3000亿元地方债并纳入地方预算。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重点由政府扩大开支转向结构性减税,切实落实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降低服务业的营业税税负水平,促进专业化细分结构升级;加快部分服务业的增值税扩大范围试点,解决现行营业税重复征收问题;资源税由原油、天然气扩至煤炭等重要资源,同时通过适当降低部分行业增值税税率,稳定税负总水平。

2.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必然要求。2012年M2增长目标可设定在14%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控制在14万亿元左右。信贷资金会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的支持,防止半拉子工程。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操作,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变贷款利率和民间借款利率、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利率间的巨大差距,必要时可通过利率的非对称操作来缓解这一差距。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和债券市场,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扩大内需是稳定经济的首要任务,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财政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条件。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要保持适度投资规模,重点抓好在建和续建工程,确保国家已经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增加就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要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点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特别是粮食稳定增产是经济平稳发展和稳定物价的基础条件。合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将农业财政预算优先用于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渡通状况,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4.能源价格体系改革是2012年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多年来,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滞后对经济运行的冲击越来越大,价格偏低导致资源使用浪费,能源约束不断强化,油荒、气荒、电荒频繁发生。应抓住我国物价处于周期性下降阶段的机遇,加快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完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调整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建议一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3%,就启动能源资源的价格改革进程。5.促进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土地和房地产的格局,银行和民间信贷也深深介入了房地产,房地产已成为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日本、美国等国家房地产市场泡沫引发经济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机性购房占比过高,必将带来房地产泡沫,最终引发经济危机;但短期内,如果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销售大幅下降,也会打破财政、金融的脆弱稳定状态,形成系统性的经济风险。要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切实发挥好住房的居住功能,需要实行中性住房金融政策,严格限制投机、投资住房比重。短期内,应继续实行限购政策,同时,应逐步改革财税制度,加快推出房产税,更多地用经济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

四、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会小幅回落,国民经济继续处于软着陆之中,财政金融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1.经济增速继续小幅放缓,不会出现硬着陆的局面从出口看,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多国家对人民币不断施压,国内劳动力、资源等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国家有意识有组织地对我海外资源利用、领土安全等核心利益进行打压,出口将明显减慢。但是,我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明显好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已明显高于加工贸易,表明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正在顺利进行,出口竞争力较强。预计2012年出口增长12%左右,进口增长l5%左右,比2011年分别下降近l0个点;贸易顺差1300亿美元左右,比2011年减少250亿美元,下拉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左右。从投资看,2011年投资能保持较快增长,得益于分别占投资总额35%和25%左右的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的高增长,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将有所回落。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增长较为密切,出口下降会抑制制造业投资增长,实体企业经营困难、利润增幅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会影响投资,2012年制造业投资预计增长20%左右,低于上年l0个百分点左右。房地产限购政策尚不会放松,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待售面积处于较高水平,意味着商品房投资将会明显放慢,保障性住房建设数量比2011年减少300万套,也影响住房投资,2012年房地产投资增长不会超过20%。2011年,由于清理地方融资平台、核电站建设暂停、高铁建设大检查等原因,占投资总额25%左右的电力、交通、水利、环境等基础设施投资放缓,前期投资不足导致我国电力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十二五”规划中交通、环保、水利等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和融资平台融资,为防止半拉子工程,防范融资平台资金链断裂,国家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和基础设施债券等手段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预计2012年基础设施投资有望从2011年增长9%左右升至20%左右。总的看,201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考虑到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减慢幅度不大,下拉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从消费看,受刺激政策退出、汽车限购、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减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明显放缓。目前,汽车销量处于底部回升阶段,2012年有望恢复正常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将促使农村消费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预计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l7%左右,实际增长高于上年,上拉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左右。综合分析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和结构的变化,预测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8.5%左右,比上年减慢0.7个百分点左右,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9%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速的合理范围内。虽然经济增速适度减慢,但由于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环境好转,不会对就业造成太大影响,新增就业会达到900万人。同时贸易顺差减少,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产能过剩行业兼并改造会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速,产业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投资回升会带动中西部地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宏观经济展望范文第2篇

(一)、宏观经济运行走势将好于上年

2000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1999年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99年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2000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1999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 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

抓住城市化就抓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提高三条补助线,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就是降低城市化的门槛,就是加速劳动力商品化,货币资本化的催化剂。因而2000年中国城乡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速度将有加快的态势。利息税的出台、遗产税的酝酿、国有资产运营方式的深化改革都将有利于预算内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和合理的使用,必将增加公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的信赖,消费、投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都将好于1999年。

四、2000年将是中国由政治型、计划型农业向效益型、市场型农业真正转变的第一年,农业种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将是2000年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20多年来农民的农业纯收入增长的70%靠提高农产品价格,靠粮食生产以外的多种经营,粮食生产并没有真正纳入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种植、计划收购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粮食生产能力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发展、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了巨大提高,而经济效益提高甚微,致使农民和政府财政为此两败俱伤。1998年、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加重、粮食积压、财政损失加重的严酷现实,迫使我们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提到日程上来。这将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生机,新的变革。2000年从春耕开始,农业的结构调整将出现新的气象。以效益为中心,就是以市场为中心,虽然风险增加,为此要付出一定代价,但一个农民、政府双盈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诞生必将在总量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财政的损失。农业体制实质性的变革必将加快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使农业企业化的进程。自2000年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建立在更加坚实、协调的农业基础之上,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将有所缓解,发展和运行的势头将好于近两年。

宏观经济展望范文第3篇

一 2008年中国经济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2003~2007年,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表现明显好于此前30年的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更加活跃,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根据主要因素变动趋势分析,构成这一轮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面因素2008年没有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外环境仍然较为有利。

(一)国际经济环境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首要因素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究竟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我们认为,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加大,但不会严重危及世界经济。从次级债的规模看,据估计,美国的次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总值约7500亿~12000亿美元,通过抵押担保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方式,大部分次级贷款被证券化,并被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基金、银行等持有,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被高度分散。按照目前的次级贷款违约情况,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估计贷款损失约为500亿~1000亿美元,穆迪估计损失为1130亿美元。如果全部经济损失由美国承担,会使美国经济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如果经济损失由美国、欧洲、日本等共同承担,会使世界经济降低03个百分点左右。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已经对稳定市场预期起了一定作用,国际金融市场基本稳定。美国连续降息后,次级按揭贷款的浮动利率也会相应下调,次级贷款违约状况会有所改善。当然,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会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扩散,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下跌,房地产财富效应将影响美国消费增长,美国经济难以出现明显好转,欧元区和日本也会受到一定牵连,从而拖累全球经济。经济危机都有一个逐渐传播的过程。历史经验表明,人们在危机之初往往容易低估危机潜伏的风险。如果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和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经济产生较大影响,那么难免会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是国际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增大。由于近期国际油价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突破每桶90美元后继续走高。如果美国经济在趋于减速的同时,又因高油价的影响而不敢明显放松银根,那么美国经济受到的影响会更大,并有可能波及日本和欧洲国家。虽然俄罗斯等依赖石油输出的国家经济增长会较快,但由于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与美国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石油价格过快上涨总体上不利于我国经济和出口的增长。此外,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等问题也会威胁世界经济。

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有利因素仍然较多。首先,支撑新一轮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性条件没有变化。从2003年起始的这一轮世界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源于支撑增长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经济全球化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已度过了产业转移初期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艰难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天和航空等高附加值产业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失业率纷纷下降到较低水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双赢”的局面,这是新一轮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根本因素。2008年这一基本格局不仅不会逆转,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其次,2007年世界粮食有望获得丰收。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的初步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增长48%,2008年世界粮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不大,有可能出现高位趋稳甚至小幅回落的态势,这将有利于世界各国消费价格的稳定。第三,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火车头。2007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一半。2007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在72%以上,连续4年保持在7%左右。印度经济在2006财政年度达到了过去18年来的最高增速,增长了94%,2007年增长率将在85%左右。不同于以往几次金融动荡,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次级债危机中没有受到明显波及,经济运行较为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这一新变化,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了世界经济抵御发达国家经济放缓连带影响的能力。第四,全球流动性不会出现匮乏。虽然次级债危机爆发后,市场上出现了暂时的流动性不足,但是各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灵活和务实,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进行调整。2007年8月份以来,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国还降低了贴现率和联邦基准利率。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全球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全球货币政策开始从适度偏紧调整为中性或中性偏松,这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金融市场恐慌情绪消退后,流动性将会逐渐恢复。

总体来看,虽然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但2008年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仍将强于不利因素,因此世界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基本因素没有变。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与2007年大体持平,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18%、23%和18%。预计2008年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增速在8%和7%左右,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率将由2006年的92%下降到7%左右,2008年世界贸易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

(二)国内经济环境

2008年国内体制政策环境、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等因素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党的“十七大”将指导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朝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方向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进一步优化。2007年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在2008年将显现更加积极的政策效果,有利于缓解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连续几年经济和投资增长保持高位将使经济运行保持较快的增长惯性。近5年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2008年将大量投产达产,这将大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供给保障能力。以能源为例,2003~2006年共新增原煤开采能力63908万吨/年,天然原油开采8174万吨/年,天然气开采373亿立方米/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5亿千瓦。2007年1~9月发电量增长164%,原煤产量增长11%,能源生产总量增长104%,煤电油运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情况如图1所示。国内劳动力供给充分,储蓄率保持高位,科技进步加快。充裕的国家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回旋余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有所增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有望继续保持基本平衡的状况。

当然,2008年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的不确定因素:一是粮食连续4年丰收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紧平衡状态和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正在逐步改变农产品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农产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二是连年货币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所需的货币条件早已客观存在,2007年居民和企业对价格上涨形成一定预期,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新涨价因素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三是证券市场已经积累了较大风险,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超过历史高位和海外绝大多数市场,一定程度透支业绩预期,下一阶段可能发生较大震荡甚至持续调整,如何在化解证券市场风险的同时减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将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严峻考验;四是出口减速可能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对新增就业、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都有不利影响。

二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及宏观调控需要

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问题国内外经济环境对我们的发展越有利,经济社会发展越顺利,我们越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越要正确认识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从近几年宏观调控的实践看,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贸易顺差过大等已经由短期矛盾演变为中期问题,在“三过”矛盾没有有效解决的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从经济运行中新旧矛盾发展看,2008年宏观调控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际操作偏松,经济长期在偏快与过热的边缘运行

近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稳健不足、实际偏松的现象。财政政策在执行上过于宽松,一是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阶段,经济运行的自发扩张动能强劲,从刺激经济的角度看,目前已经不需要实行赤字财政来刺激社会总需求,但中央财政在连续多年超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保留赤字财政安排。二是各级财政在超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基本上都超收超支,地方政府甚至用超收资金和土地储备资金“四两拨千斤”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用于刺激投资,地方财政“赤字”规模惊人。财政政策执行中比积极财政政策时期更加积极,政府投资和政府利用可配置资源调控的投资规模过大,成为经济偏快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同样存在稳健不足问题,在货币信贷连年过快增长的基础上,2007年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继续过快增长。2007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季度末高1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2207%,增幅比上季度末高11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34%,比上年同期高出1个百分点左右。货币政策在2007年中期以前过于倚重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手段,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手段力度不足。从出台时机和力度来看,提高利率的时机有些偏晚,并且调整力度偏小,调整幅度跟不上价格上涨幅度的变化,不足以及时扭转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由于实际利率严重偏低,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加快,抵消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效果,未能通过有效调节资金的使用成本来抑制投资过热,客观上也助长了经济趋热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过慢,对出口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这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资源类价格和税费改革相对滞后,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意识到资源类价格调整和税费改革的重要性,也有相关的政策预案,但必要的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多次错过价格调整和税费改革的有利时机,从而导致能耗过高、环境压力增大的局面没有改观。在国际市场油价和国内居民消费物价相对较低时错过了燃油税出台的时机,国内成品油、电力价格调整力度不够,对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不利;资源税税率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上调幅度有限,导致资源开采企业存在巨大的盈利空间,出现资源开采领域过度投资的状况,也间接导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投资出现较快增长。在目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时期,价格调整的难度加大。2007年由于经济增长高位加速,1~9月份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02个百分点,使得能源消耗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3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1~9月份工业生产增长185%,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同期内发电量增速为164%,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不降反升。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差甚远。2007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24%。全国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环境压力已经非常沉重。

(三)贸易顺差过大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加大了我国经济受外需影响发生波动的风险

  2007年前3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570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5%。其中,出口87824亿美元,增长271%;进口69259亿美元,增长191%。前3季度累计贸易顺差为18565亿美元。2007年我国在连续5年外贸出口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很多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偏高,使我国一些商品受到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和指控,频频引发贸易摩擦。近期,国外针对我国产品质量问题加以炒作,掀起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1~9月份外贸顺差比上年同期增长689%;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全年这一比重有可能提高到85%左右,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偏高,我国经济受国际不稳定因素影响的潜在风险加大。

(四)资产价格上涨呈现泡沫增大现象,财富再分配扩大收入分配差距

不可否认,近年来股指、房价快速上行局面的出现,有诸多因素的支撑:我国宏观经济多年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等各项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步伐加快,企业和家庭资金充裕,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存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等。这些因素为我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也不能忽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现象。从股市看,2007年上半年,大量业绩平平甚至亏损的上市公司在各种题材、消息的作用下,股价攀升较快;下半年,本应发挥市场稳定器功能的大盘蓝筹股则发力上涨,并带动指数迅速攀升。统计数据显示,10月8日至10月15日期间,计入指数的沪市市值排名前十大公司,合计推动上证指数上涨41589点,对上证指数贡献率高达8704%。从年初至10月16日,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涨幅分别达到1277%和19123%,个股价格涨幅普遍较高。评论员文章《警惕非理性博弈放大市场风险》,2007年10月17日《上海证券报》。2007年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较2006年有所加快,并呈现逐月加快的势头,5月份到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4%、71%、75%、82%和89%,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6%、74%、81%、9%和10%。不少城市涨幅在两位数以上。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供求矛盾比较突出。2007年1~9月,全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1%,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9%,销售面积是竣工面积215倍。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呈现泡沫增大现象,这种有钱人通过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使财富迅速升值的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明显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部分城市过高的房价挫伤了多数依靠劳动收入购房的购房人的信心,望房兴叹中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成效普遍存在意见。

三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在国内外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中,2008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物价总水平涨幅趋缓,就业状况持续好转,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一)三大需求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需求结构更加协调

1消费品市场延续偏旺增长态势

受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和零售物价持续走高的共同影响,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呈现逐月加快的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家具类增长38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03%,金银珠宝类增长415%,汽车类增长381%,以住和行为热点的消费结构升级成为带动消费品市场活跃的主要动力。

展望2008年,连续多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率仍将保持高位。此外,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也将会对国内市场销售产生“奥运景气”推动作用。我们开发的消费品零售额先行指数在2006~2007年持续小幅走高,根据先行指数领先于消费品零售额一年左右的经验,可以初步判断2008年消费品零售额可以保持较快增长。根据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潜在增长率研究,与10%左右的gdp增长率相匹配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潜在增长率大体在12%左右,2006~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已经超过12%,2008年进一步提速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降低对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有一定影响,名义增长率可能稍低于2007年,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55%,比2007年低07个百分点左右,但实际增长为127%左右,基本与2007年实际增长率持平,仍为正常偏旺。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

2007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29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247亿元,增长264%。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6814亿元,同比增长303%,住宅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28%。我国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在20%以上运行已经78个月(6年多),目前尚未显示出疲态迹象。2008年,促使我国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在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加快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2007年1~9月,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17万个,同比增加18万个,比上月末增加2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0309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67个百分点,比1~8月提高7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271%,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比1~8月提高26个百分点。第二季度之后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呈现逐月提高的势头,为2008年投资提供了增长惯性。从国家调控政策方面来看,为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需要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2007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从以需求侧调控为主转向增加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加大了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支持,2008年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增加较多,房地产投资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0但是,2008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限制因素。由于近期中央银行频频提高利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将起到抑制作用。由于房地产市场积累了一定风险,加之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银监会等管理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查力度,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其他审慎贷款政策将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资金来源产生一定限制。同时,高能耗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可能使这些行业供求和价格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投资回报预期降低。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们估计,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偏快区间运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对高能耗建材出口的控制将使建材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有所改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涨幅由2007年的上升走势转为平稳回落。受价格因素影响,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35%,比2007年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4%,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下降0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25%,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与上年持平。

3对外贸易顺差增速明显下降

2007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57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8782亿美元,增长271%,加快06个百分点;进口6926亿美元,增长191%,回落2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58亿美元。为了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2007年我国出台政策力度之大、频次之多均超过前几年。在上半年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形势下,7月1日起我国对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并进一步改进了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管理办法。8、9月份,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初显,我国出口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8月我国出口增速由7月份的342%回落到227%,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个百分点;9月份贸易顺差为2391亿美元,比前8个月的增幅减缓151个百分点。

2008年我国出口将呈减速态势,一是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特别是炒作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对2008年的出口负面影响较大。二是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大,次级贷款危机造成美国金融机构惜贷现象可能影响到消费信贷资金,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减弱也降低消费者信心,多年来建立在信用经济和财富效应两大基石上的美国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可能减速。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主要以消费品为主,美国消费减速将对我国出口不利。三是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明确显现,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

相反,由于国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关税逐渐下调使国内外比价关系变化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加上国家其他鼓励进口的政策,2008年进口增速将基本保持稳定。如果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和其他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的态势延续到2008年,这些产品的进口额受价格上涨的影响也将呈现加快上涨的情况。

初步估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9%,进口增长18%,贸易顺差规模大约为332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61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增幅由2007年的527%下降为225%。

(二)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加强,经济增速高位趋稳

受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国内需求旺盛的拉动,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的势头比较明显。gdp增速由2006年的111%提高到2007年上半年的115%,其中第二季度增速高达119%,6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94%。针对这些情况,中央加大了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主要是8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发行特别国债,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反征出口关税、扩大加工贸易限制列产品目录等,这些政策措施对抑制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季度,gdp增速回落到115%。根据宏观经济先行合成指数走势、季度年度经济预测模型测算和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第四季度工业和经济增长率将小幅回落,预计2007年全年gdp增长114%,略高于上年。

2008年的三大需求中,消费稳定增长,投资增速略有回落,净出口增速放慢,总体影响是社会总需求的强劲自发扩张势头稍稍减弱,如果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稳中偏紧的取向,将使得2008年经济增速呈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gdp增速将从2007年的增长114%回落到2008年108%,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增幅与2007年持平;第二产业增长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5%,增幅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放缓,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势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提高,从3月份开始持续超过3%的年度调控目标,7、8、9月份连续三个月突破公认的可承受通货膨胀率界限值5%,8月份当月同比涨幅达到65%。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居民消费价格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非食品cpi涨幅比较稳定,年初以来在05%与07%之间,当前的物价波动仍然属于农产品局部供求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物价上涨性质。我国商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不存在出现全面通货膨胀的市场供求条件。下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对稳定价格预期、控制物价进一步上涨将起到一定作用;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没有改观,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客观存在,居民和企业通胀预期走高,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难确定,对控制物价十分不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7%,比2006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受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较2007年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将引导农民和企业增加投入和生产。根据近10年来的经验,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存在大约3年左右的短周期,据此估计,2007年第三季度将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高峰期,年底之后将开始回落,2008年将延续下行走势,消费价格涨幅呈现稳步回落趋势。考虑到我国资源类价格改革的迫切性和2007年下半年严格控制出台政府调价措施的后续影响,2008年下半年有条件和需要出台的政府调价项目较多,综合考虑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和政府调价合理幅度,我们估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回落到4%左右。

国内资源类产品价格与其他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要求我国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调整步伐,这将对2008年生产资料价格走势产生影响,使得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提高。初步预计,2008年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43%和30%,比2007年分别提高03和02个百分点。

四 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08年,为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另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一)财政政策真正回到稳健操作,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小幅回落,企业收入增速将难以保持2007年的高增长,再加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企业所得税增幅将会有所下降;增值税改革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值税收入增长将受到一定影响;进出口贸易增速也会有所回落,进口环节税收增速会出现回落;证券交易印花税将难以保持2007年的高增长。考虑以上这些减收因素,并结合数量模型测算,初步预测,2008年财政收入将增长20%左右,达到59723亿元,比2007年增收10000亿元左右。2008年为了避免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同时为了给将来财政政策再度扩张留下空间,财政政策应该真正回到稳健的轨道上来,建议不再安排预算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当年平衡。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2008年财政支出增速只要控制在18%之内,就可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建设投资应全部转为预算内资金安排。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和一些已批准的建设规划重大项目,特别要从严控制各级政府楼堂馆所项目重新抬头。应出台严厉政策控制地方财政实际上的“赤字”规模,对政府负债经营城市建设的做法加以规范管理,控制政府投资扩张势头。

(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运用价格型政策工具

从防止经济运行从偏快转向过热和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等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2008年货币政策应明确适度从紧的政策取向。在货币政策执行上,要保持前瞻性和主动性,注重预调和微调,调控重点从之前的供给调控转向需求调控。2008年gdp同比增速达到108%,cpi同比变化率在4%左右时,考虑到m2流通速度的因素,2008年m2同比增速控制目标定在16%左右为宜,考虑到企业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规模扩大,2008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应控制在32万亿左右,从总量上真正体现适度从紧的控制力度。2008年在利率调控上,要从国内经济运行需要出发,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有必要选择自主加息,来消除负利率,使利率水平不断趋近均衡利率。为防止贷款利率过高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冲击,可选择不对称加息,即暂时维持贷款利率不动,仅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实现存款实际基准利率由“负”转“正”。坚持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的监控。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检查,加强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的管理,严格控制短期外债规模,控制短期外债的结汇。建立健全对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监测监控体系。人民银行、外管局、证监会、建设部等职能部门应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密切关注短期资本流动的新动向,形成监管合力,摸清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渠道、方式和规模,及时制定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防范投机资本的冲击。

(三)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升值,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

2008年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适度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不仅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更要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实现小幅升值。在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大于弊,对外可以降低进口成本,促进国内企业更多利用国外技术设备、资源和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内可以提高出口门槛,压缩国内落后产能通过出口继续生存的空间,加大推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为了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要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尝试人民币境外融资。扩大国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构范围,允许人民币出境使用,必要时,可允许发行人民币商业票据。尝试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使人民币融资逐步国际化。

(四)多管齐下抑制物价上涨,不失时机地推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和税费改革措施

一是加大对农业、畜牧业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力争粮食稳产增产。二要充分利用国家储备吞吐量调控农产品市场,积极增加货源,保证市场供应,维护食品价格稳定。三要全面研究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从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等多个环节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反馈共享机制、应急反应处置机制,增加财政对农产品价格稳定基金投入。四要大力维护市场秩序,坚决打击相互串通、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以次充好、合谋涨价等行为。五要打破垄断,在一些垄断型行业,积极引入竞争因素,迫使垄断价格下降。2008年价格工作在以稳定农产品价格为重点的同时,必须把握时机,适时出台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相关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措施。

宏观经济展望范文第4篇

在全球经济几近萧条时,中国经济能逆风飞扬吗?环视周边国家,其经济成长颇多沧桑,亚洲危机爆发时跌入深渊,却又随美国新经济的强劲而急剧反弹,其颠簸之剧烈如承冰火。在亚洲危机爆发后,中国曾在外贸零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的背景下创造了199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同样,今年上半年我国7.9%的GDP增速尽管与去年同期进行纵向比较,应该说还有所不如,增幅约低0.3个百分点;但如果与世界上其它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则用“一枝独秀”来描述,也毫不为过!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却保持了与去年同期基本相等的增长速度,这表明经济增长格局早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变化。

1、更宽裕的小康诱致“自主性”经济增长引擎隐现,这样的亮点可望得以中期性维持。我们一度认为,我国经济的战略困局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的“自主性”经济引擎已经从视野中消逝。但现在已出现了某种转机,这就是更宽裕的小康所导致的一系列投资和消费,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再度活跃引人注目。

2001年上半年我国外贸的失色大致为消费和投资的增色所抵销,外需黯然失色,内需稳健爬升。甚至国家统计局得出了今年经济增长93%靠内需,7%靠外需这样令人咂舌的结论来!(1)、就消费而言,1-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17915亿元,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9亿元,增长11.6%;消费品零售总额6706亿元,增长 8.1%。可见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新经济光环破裂后的寒意。(2)就投资而言,上半年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99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加快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8928亿元, 同比增长17.9%,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5%;基本建设投资4685亿元,增长11.8%,更新改造投资1776亿元,增长26.9%,房地产开发投资2123亿元,增长28.2%。和意料之中的国有经济投资的异乎寻常的增长,和同样并不奇怪的欲振乏力的民间投资相比,房地产投资的急速增长显然是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鉴于房地产投资升势强劲,我们不能不细探究竟。在2001年5月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因住宅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强力拉动而增长了17.6%,增速比去年同期平均加快了8.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尤其引人注目,2000年我国完成房地产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比基建、更改和其他投资增幅分别高13.4、6.3和1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2%。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着繁荣势头。2001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2300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出20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35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1057亿元,同比增长3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38.5%;而办公楼投资则继续保持负增长,同比下降4.3%。可见此次房地产创1998年以来景气的最高点,和1992年以后那一波的房地产狂热有根本区别。区别一在于当年房地产泡沫的吹大和开发商获得银行大量融资有关,而此次则是最终消费者获得银行消费信贷扶持有关。更可贵的是:早在央行禁止“零首付”之前,各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部已警觉地将个人住房按揭从8成降至7成。二是当年房地产泡沫和写字楼、楼堂馆所的无序膨胀有关,而此次则是和住宅业的异军突起有关。不仅85%的住宅为个人购买,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决定了买了新房就意味着装修,意味着家用电器等等的更新换代。回顾我国消费,不难发现明显的轮次更迭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个十年的“大三件”都有不同的内涵;回顾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人曾经说“亚洲人的财富都挂在身上”,戴着劳力士,喝着XO,坐着奔驰,却住得局促不安,这样的炫耀性赶超性生活方式显然面对经济危机时将脆弱不堪。也许我国住宅业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而表明国民正形成新一轮的,和“后短缺经济”的轻工制品消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追求,此需求的启动可望得到中期性维持。

2、国际乱局难以扰动我国公众的乐观预期心态,这样的情绪因为申奥成功和入世在即也可得以中期性维持。在世界经济增长失速时,我国政府、和居民对未来乐观预期基本稳定,这对上半年经济增长平稳也功不可没。美国新经济之所以突然褪色,和其消费和投资信心从季度乐观到悲观的突然逆转有关。反观我国,企业和居民预期不仅没有逆转,反而随着即将到来的7年的“奥运经济”和“入世振荡”而得以强化。

外国人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万事达卡亚太区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显示出,大陆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处于持续增高的状态,其79.1的信心指数成为自1997年万事达卡在全球举办调查以来的最高记录,列亚太区第一位。在亚太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低迷到低于50的焦灼不安的悲歌中,中国大陆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却继续攀升并在亚太区独占鳌头。不仅如此,和2000年12月的那次条长相比,我国大多数大陆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经济状况和固定收入等项的反映尤其良好,这几项的指数分别达到90.9、88.2和83.4,此外,就业情况方面的指数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61.1,而去年12月,这个数字是54.8。上述调查显示出:我国经济成长既和众多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轨迹并不雷同,也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完全同步,从从1997年来,我国已经悄然步入培育内需之路并渐收成效。

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公众乐观预期如是看:2001年5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4月份97.5的基础上,微降0.3点;同期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7点,比一季度降低了1.3点。这使得我国内部需求中的投资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也保持相对平稳。6月份,上述两个指数双双平稳攀升。不仅如此,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我们的结论是:外部需求中,外资流入的增加,内部需求中,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和公众预期的平稳乐观,构成了200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如果我们比照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我们很难说中国经济在衰退中,因为7%以上的数字已经十分骄人;如果我们比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井喷式”膨胀,则这种增长速率似乎低于公众所预期的。加上中国经济处于“过大关”的“尖峰时刻”,不能不依赖快速增长靠新成果化解旧。无论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度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同一条路,中国经济正拖曳着渐进体制改革的沉重包袱,艰难地爬坡,期待着击水三千里的驰骋,但路虽清晰行进却难,致使人们感觉到了“蓝灯区”的寒意。

四、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狭路相逢智者胜

预测之一:中国经济体制处于微妙的深层变革时期,200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将“微妙地”平稳。从根本上说,世界经济陷入大乱局,使得我国面临自1997年以来最为严峻的外部局势,但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深层调整也从1997年开始就悄然展开。大国经济的化,不可能完全沿袭小型开放经济体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旧巢穴。故世界经济动荡不休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损害程度还是相对有限的。(1)、“微妙”一词,于外部局势来说,是下半年世界经济能够多大程度上收拾乱局很微妙。据美国总统首席经济顾问林赛预测,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成长将趋近于零,三季度可能到达1%,四季度则有望进一步扬升至2%。另据联合国、OECD等预测,美国今年GDP增长约在1.7%-2%之间,稍高于上半年。而近日欧盟财长会议上,各国财长们也对欧盟在下半年出现复苏充满信心,这也许是哀兵鼓勇之辞,但毕竟,世界经济增长陡然失速后,可能于下半年有所回稳,舒缓我国的外需氛围。(2)、“微妙”一词,于内部局势来说,是我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热宏观”上的“冷微观”十分微妙。高通货膨胀和双位数的增长,和基本无通货胀威胁的适度增长之间孰优孰劣还难下定论。总体,今年下半年对我国经济不利因素的要略大于有利因素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GDP增长幅度约在7.3%左右,比上半年约低0.6个百分点,全年增幅约为7.6%。全年出口增长维持在约6%左右,外资流入约450亿美元,国际储备可能突破2000亿美元!为什么公众和企业却普遍感觉中国经济在蓝灯区运行?甚至这种“冷”感觉让政府决策部门也产生了寒意?这显示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性的阶段,从中期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潜伏已久的战略性问题几乎已经开始要进行总决算了。

预测之二:和上半年的增长相比,下半年经济增长的稳中滑落为体制改革提供了恰当背景。2001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仍然会平稳但稍有滑落。理由如下:一是下半年国际经济格局仍将基本维持旧观或回稳,但此轮美国经济的调整将是和10年来新经济的超长景气相对应的中期性调整,因此不能期望外部环境会出现一个意外的外部需求来刺激我国经济。去年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对GDP的拉动作用为0.47个百分点,而2001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急剧上升可能使GDP多增长0.3-0.5个百分点,因此资本内流的急增大致可以抵销外贸滑坡的。二是经济增长中,显性的不稳定因素基本消除,甚至到2003年以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外部显性不确定因素,例如加大对外开放,国有改制、阶层稳定等,均已无大碍。而隐性的则又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是公众预期平稳依旧,而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尽管繁荣,但却是市场自主性的内需启动,中期内不会大起大落,就算十五计划末,我国以住房消费贷款为龙头的消费信贷达到2万亿,在整个贷款中的比重也不过10%。四是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城镇就业状况的加速恶化和农民总体收入增长的持续下降等等,对GDP增长的负面扰动冲击不大。因此,有理由相信,2001年下半年,甚至在中期角度,中国经济都有可能在7%-8%的箱体内宽松运行,而不是紧运行。这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进行重大变迁时比较恰当的战略背景。

预测之三:和难以量化入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一样,至今我们也并不确知所谓“奥运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度,对此宜冷静不宜热衷。这样的否定式预测也许经典预测相去最为遥远,但却值得警惕。下半年的两个外部提材,一是入世在即;二是申奥成功。入世冲击之所以量化,就在于其不仅可能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体制提出了新范式,更在于也许政府不能不经历痛苦的涅磐,形成以权力制衡为基础的“政府内部治理结构”。同样地,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国家统计统计局到经济专家们对“奥运”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预测也是千奇百怪,从拉动GDP的0.3%-1.0%等各种说法都有,这提醒我们对“奥运经济”需要保持清醒和理智。

我们不妨简单剖析一下一则被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大小媒体,国内外众多网站争相传抄洋洋洒洒三万余言的所谓“奥运经济”,看看这种“奥运经济”类的研究东西是如何接近荒谬的。彼“专家”将“奥运经济”之显赫效果列项,我们也就不妨挑出若干显示“奥运经济”已有白热化趋势。(1)、所谓奥运会的“直接收入”,据说包括:电视转播权;国际奥委会的合作伙伴计划;中央和北京政府补贴;组委会赞助商等等。更据说国际奥委会与各大公司的签约已经到了2008年,(PTO)计划4年的合同金额为5~6 亿美元,北京将得到10亿美元左右的分成。按照1997-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各项收入比例一下北京举办奥运的收入,大约30亿美元。直接收入竟然包括了中央政府的补贴,既如此,岂非政府补贴越多,“奥运经济”就越富强?除了北京得到的10亿美元之外,另外20亿是天上掉下的馅饼?(2)、所谓奥运会的“间接收入”,据说汉城1988年奥运会收入比例,北京此项电视转播权总收入为54亿美元,450亿人民币。而此项“间接收入”岂非是所谓“直接收入”已经计算过?(3)所谓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及全国的派生收入”,据说包括了食宿、特种服务(指如饭店的总统包间,特种参观游览等)、观光等。据说估计在奥运会准备期7年当中,每年旅游者可以增加20%,旅游收入每年增加2 0亿美元,7年140亿美元左右,接近1300亿人民币。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50亿美元,相当于400亿人民币,仅仅由于奥运会增加的旅游需求为1 700亿人民币!且不说特种服务按此种估算已经被包括在食宿和旅游观光中,也且不说对运动员和辅助人员的食宿是支出而不是收入,竟然“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旅游,50亿美元”?一般奥运会的运动员加辅助人员加记者充其量也就4-5万人,另外97万从何而来?住在何处(北京奥申委承诺了2万多个房间)?难道为其增设一次性宾馆?这97万又为什么将在北京化掉人均5000美元?

宏观经济展望范文第5篇

风险之一:次贷危机开始深化并扩散

IMF认为,一方面,次贷危机的影响将可能更广、更深、更持久。目前危机正从次贷领域向优质房贷、消费信贷、公司信贷等领域蔓延,并很可能演变成全面的信贷紧缩,拖累宏观经济。另一方面,次贷危机有从美国向其他国家扩散的可能。一些房价偏高、企业和个人资产状况偏紧的发达国家以及严重依赖外资拉动国内投资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较高风险。预计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动荡将造成近万亿美元损失。

风险之二:美经济衰退将拖累全球

经济衰退将带来美国国内需求下降,使全球贸易出现萎缩,预计日本、欧盟和一些亚洲经济体的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此外,美国为应对危机不断降息,将导致全球宏观调控政策、各国间货币政策产生冲突。

风险之三:粮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由于全球经济风险加剧,大宗商品市场热钱涌动,投资组合变动和资金无序流动增加,带动食品和能源价格出现上涨,给全球通胀和金融形势带来了更大压力。对新兴经济体而言,通胀是目前经济的最大威胁,可能比应对美国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放缓挑战更大。由于很多新兴经济体此前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过剩产能已被充分利用,资源供给压力陡增,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将导致这些国家普遍面临很重的通胀风险。

风险之四:贸易保护主义或升温

美国正值大选年并发生经济减速,欧盟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加上产业转移等因素,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升温,贸易冲突可能性增加,并将使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难以推进。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全球经济出现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总会抬头。

去年底《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所作的联合民调显示,58%的美国人认为全球化对美国不利。今年2月份,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和奥巴马都认为:若人当选总统,应考虑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可见目前经济民粹主义、贸易保护等已成为美国大选的热门关键词。

风险之五:新兴经济体将受影响

虽然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经济的依赖性有所降低,但还不具备很强的独立性,亚洲仍依赖欧美的最终产品市场。因此,随着美欧金融风险外溢和经济减速,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将面临很不确定的前景。预计今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9.7%降至8.2%,中国和印度今年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9.3%和7.9%。

专家看法: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亚洲的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区主管戴维・伯顿(David Burton) 近日在《经济学家》上撰文,阐述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看法,并分析亚洲经济的前景,他认为:

亚洲经济前景整体仍然较好

伯顿表示,种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正在向其他金融资产和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蔓延。但对大多数亚洲经济体来说,次贷危机仍然有些遥远。亚洲的经济增长仍然强劲,亚洲各国金融机构也未遭遇其欧美同业类似的厄运。许多亚洲国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其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市场状况已不像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那么脆弱。一旦真的出现全球性衰退,亚洲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与手段。IMF在其4月份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中也指出,过去15年来,美国经济对亚洲经济的推动作用比较温和,大概的比率是,美国经济衰退1个百分点,将拖累亚洲经济放缓0.25至0.5个百分点。

2008年,对亚洲充满挑战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