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产业发展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入21世纪后,黎塘莲藕迅速进入区外市场,黎塘莲藕从此名声鹊起。黎塘有着悠久的莲藕种植传统,过去在生产上为分散种植,产品销售上大多以零销为主,由于没有固定交易市场,营销价格常常出现波动,从而阻碍了黎塘莲藕产业的发展。1994年10月,在宾阳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和引导下,三李村委雷响第一村民小组投资200万元建立了广西第一家民营蔬菜专业批发市场———黎塘朝阳蔬菜批发专业市场,次年8月竣工交付正式营业使用,市场占地面积约26000m2,建筑面积2000m2,市场内共有铺位68间,经营户180多户,主要交易产品有莲藕、大白菜、萝卜、番茄、香芋类等蔬菜。本着“先繁荣,后规范,先投入,后收益”的原则,为广大农户、客商提供便利的交易环境,为健康价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硬件支撑,保证了营销价格的相对稳定,维护了藕农的经济利益,带动了藕农的生产积极性。1999年成立了宾阳县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后,建立了“协会+基地+农户+市场”产业化模式,同年巧妙地利用不同作物的生物学特点,利用作物不同阶段对阳光、水肥的需求进行套种,独创了莲藕套种晚稻栽培技术模式;2002年开始走向成熟并在全镇示范推广,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莲藕套种晚稻栽培技术,平均每667m2新增粮食350~500kg,新增产值1000元以上,667m2产值达7000元以上,实现了藕粮并举、钱粮双增。2001年以来,黎塘镇莲藕农民专业协会投资40万元,先后从武汉引进了高产品种鄂莲1号双季莲藕、鄂莲3号、鄂莲4号等进行引种繁植示范与推广,莲藕的均产翻了一番,每667m2产量达2500~3000kg,单产创历史新高。在黎塘莲藕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注册了“荷塘月”莲藕品牌商标,使黎塘莲藕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400hm2发展到2011年的1200hm2,成为黎塘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了黎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莲藕产品的营销策略及销售方向
黎塘莲藕以淀粉含量高、藕身粗壮肥大、皮光滑、藕身洁白微带金黄色、味甜入口无渣、炒食香脆、炖吃粉绵、香味浓郁、风味佳享誉全国,深得各地客商的青睐。随着宾阳县黎塘朝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的建立和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的成立,当地不断加强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协会会员,会员人数从开始的48人发展到现有的1170人,涉及周边的和吉、洋桥、王灵、双桥、大桥、古辣等乡镇,并建立了由16人组成的农产品营销队伍,为藕农提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服务,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市场年销售量达8000万kg,成交额9000多万元,产品远销南宁、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市及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并带动了周边的饮食、服务、修理、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了1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民办协会的发展开创了新思路,在同行业中树立了好榜样。
3莲藕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随着黎塘朝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的建立和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的成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创新,黎塘莲藕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并辐射带动周边的和吉、洋桥、王灵、双桥、大桥、古辣等乡镇及横县、邕宁、贵港、来宾等县市莲藕产业的发展,形成2000hm2的莲藕种植区域。创新的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模式,每年为黎塘新增粮食达500万kg以上,全面解决过去“种藕无粮、种粮无藕”难题,其新亮点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节约成本,免耕耙、省工省力,达到经济、生态、环保作用;三是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008年,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模式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为创新技术在全区广泛推广应用,2008年、2009年全区莲藕套种晚稻技术培训班和测产验收现场会在黎塘召开。2009年11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团亲临黎塘莲藕套种晚稻示范基地现场参观指导,莲藕套种晚稻模式得到了中国农业院士“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等院士以及区、市、县领导的好评和赞扬,袁隆平院士在听完套种模式介绍和现场参观后给予充分肯定,并亲自题词“稻藕套种很妙,钱粮双增更好”。2010年11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亲临黎塘莲藕套种晚稻示范基地指导工作。2010年11月13日全国农作物间套种技术研讨会在黎塘召开,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乃至全国高效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2011年实施的《蔬菜高效栽培模式示范推广》项目,荣获广西201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实施的《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荣获南宁市201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进一步增强了科技贡献率。黎塘朝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多次荣获区、市“文明市场”荣誉称号;黎塘莲藕农民专业协会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并多次荣获区、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多次成为区、市、县参观点,有力地带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4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寿光市 农业产业化 对策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与工业、商业结合形成的市场化、一体化经营模式,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寿光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完善,虽然农业产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寿光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于寿光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寿光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立足农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农业转型步伐,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能力相对较弱
寿光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整体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很多产业组织仅仅处于农业产业的最低端,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就直接送到消费市场或者农业品深加工企业。农业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仍属于简单的松散式合作,利益依存度不高,约束力不够,农民找不到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企业找不到稳定的初始产品来源。
2.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
目前寿光市大多数农户还是处在家庭经营为主的分散经营的状态,组织化不高,同时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顾其在从事生产活动,只是随机地抓住市场中闪现的机会,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即使一部分农民依托于农业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组织,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的不规范,农民总处于弱势地位,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3.农村土地流转体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有利于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经营,极大的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虽然寿光市已经有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土地流转操作流程也日趋规范,但现行土地流转机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农民流转土地土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在流转供求机制上,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数量少,服务质量也不高,导致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流转程序上,没有透明的价格机制可以比较,甚至存在强迫农民流转等违法行为,农民土地流转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4.政府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政府职能认识不到位,没有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由于受过去体制的影响,政府仍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农业发展,片面追求规模效应和形象工程,背离了市场运行的规律。政府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了经济运行软环境的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方面还不到位。有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工作成绩,忽视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基地的投入和改造。
三、促进寿光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推动寿光市农业更好的发展,针对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寿光市今后的农业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寿光虽是蔬菜种植大市,但不是农业出口大市,其原因是在于缺少具有优秀品牌的农业企业。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实行低成本扩张,扩展规模经营。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要制定扶持计划,有针对性的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在未来几年内重点扶持2-3家农业企业,尽快使它们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2.加快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政府要加强宣传与引导,教育农民树立合作理念,增强合作意识,让农民认识到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抵抗各种风险,实现高层次富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农民的培训,让农民真正得到实处。根据区域特点重点扶持发展优势产业体系,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经营格局,为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鼓支持合作组织发展。
3.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机制
强化土地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数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健全土地流转网络化管理。同时要培育各类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好的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创新流转模式,探索土地流转新途径,可以探索农业龙头企业以股份的形式吸收农民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管理与分红,企业和农民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双赢等土地流转新模式。
4.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农业产业化服务水平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辽宁桓仁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24-01
桓仁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拥有辽宁省全国较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桓仁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基础,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大幅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桓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产业竞争力已经形成
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实现规模发展。截至目前,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4 666.7 hm2,年产量5 800 t,年产值3 400万元;山参保护地发展到3.87万hm2,年产干品3 t,年产值22亿元,基地规模居全国首位;优质稻米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其中精品稻米基地3 000.0 hm2,年产量2.2万t,年产值1.8亿元;林下山野菜发展到9 866.7 hm2,年产量4 000 t;以香菇、滑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2 110万袋,年产量1.5万 t。
1.2 “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农业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近年来,桓仁县培育和发展了下甸子蔬菜专业村、荒甸草莓专业村、大青沟香菇专业村、回龙滑菇专业村、四河优质米专业村、川里香菇专业村、长春沟冰葡萄专业村等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全县直接从事“一村一品”生产的专业户发展到3 061户。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1]。
1.3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模式渐趋完善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在不断扩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县葡萄酒产业投产和在建酒庄企业达到51个,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93个,优质米加工企业达到18个,其他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带动农户达到1.5万户,重点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明显。
2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基地集约化程度较低
在和现有土地经营机制的束缚下,农户发展产业依然是小规模分散经营,没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相对集中连片。由于统筹规划不到位,桓仁县大部分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还存在定位模糊、主导产业不清的问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2.2 精深加工水平相对落后
初级产品较多、产品档次不高,还存在经营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受限于加工水平和经营理念,在精品小包装、高档礼品装等方面开发力度不足,产品附加值还有极大地提升空间。
2.3 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形成
主要差距体现在农产品研发、展示、交易等服务平台建设上,虽然近2年在葡萄酒、人参产业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导致桓仁县地产优质农产品难以跨出县境,走向辽宁省和全国市场。
2.4 产业化组织服务能力较差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和服务作用,数量不少,作用不大,等同虚设。桓仁的大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力较弱,管理松散,影响力和拉动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活动缺乏统筹安排和有效引导,还没有形成带动农民主动增收致富的良性运行机制[2]。
3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专业化
要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发展定位,做好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专业化发展格局。当然,也可以是“几村一品”“几乡一业”,但必须符合区域发展实际,要充分调研,科学论证,避免盲目跟进,一拥而上,要符合集约发展要求。
3.2 推动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
要继续推进“一县一业”,确保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要全力打造“中国山参之乡”,确保山参保护地发展到5.07万hm2;要加快发展生态渔业,确保水产品养殖水面达到1.03万hm2,年产量突破1万t;要提高优质稻米种植水平,确保特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精品大米年产量达到4万t;要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确保以种苗、干坚果、工业原料林、药菜保护地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发展到16.00万hm2。要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全县特色农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3.3 推动生产经营实现组织化
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前提下,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或村内能人牵头,按照“民办、民有、民营、民管、为民服务”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分散的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农民从过去“会什么就种什么”转向“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要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引导、协调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技术支持、信息、定单组织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提升农民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进入集约化、组织化的健康发展轨道[3-4]。
4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5):4-8.
[2]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8-15.
关键词:农业 产业化 对策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成框架,但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产经营组织分散,多数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未能从根本上起到带动农业发展的作用,导致基地化建设速度慢,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一体化经营力量薄弱;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不够正确,选择的发展模式未能取得最好的比较效益;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产供销未能很好地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约束机制,使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得不快。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不利因素和深层次的矛盾。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提高规模效益的矛盾等。因此,在现阶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好有利条件和优势,采取积极的对策,克服问题和不利因素,才能有效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主要对策如下:
一、深化农村改革,建立集约经营体制
是亿万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它给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举世瞩目。但从另一方面看,经过三十多年我国农业经营制度的演变,农业和农村改革已到了推向纵深的时候。以农民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作用已日益显露,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难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因此,深化农村改革,建立集约经营体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生产要素的集中,为集约生产创造条件
1.要实现土地资源的相对集中。一是鼓励一部分具有稳定的非农业收入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促进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二是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使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鼓励农业大户、农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支持以家庭为主体的承包经营,促进家庭农场的迅速发展。三是推行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资本参加和兴办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兴建合作农场。四是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加工业的区域化布局和各种农业投资项目的兴建,引导并推动农业土地资源的集中,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2.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集中。在集约经营项目中,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中,鼓励人力资源入股,开拓农业产业化中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3.要实现技术要素的相对集中,以科学技术提高集约化的比较效益水平。
4.要实现资金、生产工具等的相对集中,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节约农业生产成本。
5.要努力探索公有制在农村的实现形式,使产权制度有所突破。农村要形成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体所有、私人所有、外国资本所有及其他形式所有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群。
(二)改革政府农业管理体制,将产、供、销各环节工作部门、单位划归政府农业综合部门领导、管理
由农业综合部门按照市场需求和生产要求统一制定各种计划,实现"政府组织引导农户生产(或经营实体生产)服务组织销售企业销售加工、开发新产品"的农业发展路子。农业专门部门要转变职能,向技术有偿咨询、技术合作和技术开发、综合服务上转变。镇政府一级的行政管理人员,应分流一部分进行农业产业的综合开发,建立农业经营实体,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示范作用。
(三)提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集约化经营意识,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
要依托市场经济的条件,培育各种市场要素,不断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农业商品生产的比较效益。要把农民从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小农经济格局中解放出来,使其提高市场经济意识,效益观念,在利益的驱动下,走向联合,推动商品基地建设和集约化经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实现"规模生产占领市场产品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开发形成主导产业"的集约化农业开发路子。
二、发挥资源优势,确立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和发展经济产业链
资源优势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最大优势。确立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必须体现资源优势特色。要按照"立足资源,面向市场,规模发展,培植产业"的发展思路,培植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一是要从传统特色产业出发,二是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三是要注意开发名优新稀产品。要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雷同现象,以实现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同时,要按照地区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人文资源优势、农业基础优势等,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综合开发,合理分工,拓展经济产业链条。广东省茂名市针对农业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业结构遵循"完善布局,优化种养,深度加工,推进服务"的方针,在全市范围内抓好水果产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产业、北运菜产业等,并较好地发展了水果产业链、蔬菜产业链、水产产业链等,使农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培育了该市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以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经营开发为突破口,兴办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专业化发展步伐
实践证明,培植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是提高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在发展龙头企业上,要坚持"高位起步,多元投入,扶优扶强,制度创新"的原则,选择那些经济实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外向型、带动及辐射力强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及外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一是要调整农业企业的发展思路,要以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储运、销售为主攻方向。把发展农业企业与实现贸工农、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结合起来,形成:①加工企业龙头型。即"工厂+农户"。②流通企业龙头型。即"公司+农户"。③企业集团型。即实现生产基地化,产品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二是实行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外资一齐上,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多方面形成龙头。三是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改制、改组、改造,扩大规模,增加其经营活力和带动能力,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四是以发展股份合作制为重点,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资本和增大农业的开发力度,使资本合作与劳动合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发展的有利资源要素充分调动起来。五是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在现阶段,家庭农场的发展条件比较成熟,有利因素较多。政府要制订、配套好相关的政策,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家庭开办家庭农场,承包农场经营,以家庭农场的发展为突破口,形成新的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农村集约化的经营步伐,从而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四、发挥城乡对接优势,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发挥城乡各自的相对优势,实现城乡的有机结合,是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要鼓励城市工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进军农业,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鼓励商业、外贸企业进入农业产业领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二是支持城市个体、私营企业投资开发农业,发挥私营企业的创业优势。三是吸引城市资金、人才、资源向农业靠拢,壮大农业产业化开发的实力。四是鼓励城市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下乡服务,开发农业,支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五是发挥城市信息资源、市场资源、销售网络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社会化进程。六是要发展与大城市相适应的农村主导产业,同时积极为城市第二、三产业配套,使产业链不断拉长。七是要注意在机制上拓展城乡互补空间,搞活城乡企业。八是实行户籍管理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差别,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五、大力发展农业专门服务组织,推动农业内部分工,实现农业产业链条效益和利润合理分配
大力发展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推动农业内部分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水平,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又一重点。一是要通过提供科技水平较高的专业服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二是对重点专业服务项目、骨干服务企业,政府要在资金、设备、技术上给予扶助,从而提高整个专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促进农业与各方面的有机结合和联系,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兴办社会专业服务实体,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和实现农业内部的合理分工。四是发挥农村供销社的网络作用,使之成为农业产业服务企业的龙头。政府要支持农村供销社做好"三农"服务(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农村供销社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企业的可靠力量。五是以服务组织发展的农业产业链,必须以紧密型为重点,注意利益的联系,实现利润的合理分配,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使农业的比较效益稳步提高。
六、加快内外联合,促进社会资金向农业产业方向流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8
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深度开发和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养生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正确抉择。因而它是一件兼顾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事。
1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彭水县历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多年来广泛调研、深入总结,确立了一套符合彭水县情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战略措施。在政府的领导指引和农业部门的全力配合下,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实力由弱到强,组织形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到规模化集中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朝气蓬勃。彭水现有龙头企业55家,其中以苗妹香香、群英、喜润烤烟为代表的市级龙头企业21家。彭水县将红薯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力打造“中华薯业强县”。彭水苕粉已获批地理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岩东乡、鞍子镇、郁山镇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但客观来讲,彭水农业产业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就彭水县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科技含量低、装备水平落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农业产业存在规模较小、效益不高、品牌较少、竞争力不强、销售面窄等问题,具体原因和表现如下:
1.1 规划体制不健全,组织散、乱,统筹不够
农业产业体质脆弱。尤其是以种养和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受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而防灾抗灾体系仍然有待健全。因此,彭水县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经营主体多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实力较弱。这些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组织散漫,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变数较多,缺乏统筹性和长远性。农业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也严重制约了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
受客观条件限制,产业规划缺乏持久发展性。由于前期资金匮乏,基础薄弱,彭水农业产业长期以来以农产品种植和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种类单一。随着市场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产品生产、贮藏、运输、加工和销售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精深加工技术空白、设备投入不足、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逐渐显现,并越来越成为限制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的桎梏。
1.2 主导优势不突出,链条单、短,效益不高
具有规模性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少,主导产业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彭水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烤烟、红薯、畜禽、魔芋、油茶、蔬菜等产业。烤烟产业优势最突出,2015年全县种植烤烟8000hm2,种植农户3956户。受灾害和计划严控影响,量产下降,但在全市烟草行业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是红薯产业,年产鲜薯48万吨,加工以粉丝粉条为主,红薯酒、烤薯条、方便粉丝等产品生产空白,产品单一,产值较低。魔芋为彭水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高、发展潜力大,近期才引进建成第一条初加工线。2015年发放黑山羊2万只、中蜂1万群;栽植速丰林3300hm2,经济林2000hm2。但各产业均存在产品单一、加工链条短、企业效益不高等问题。
1.3 龙头示范不强大,企业弱、小,带动不力
县域内大型加工企业较少,产品种类单一,规模不等,加工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龙头企业刚刚起步,技术难关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存在管理不善、技术设备落后、员工素质不高等问题。个别企业要么投机取巧,以套政府财政资金为目的,搭架子、摆样子,缺乏实干精神和创业热情;要么浅尝辄止,依靠政府扶持资金维持运转,缺乏探索力和创新精神。
1.4 产品销路不畅通,品牌杂、乱,竞争不强
农业企业往往缺乏品牌打造意识,企业组织散漫造成同类产品品牌杂乱;而加工能力和水平差异也导致同一品牌产品品质不一。企业间交流渠道与平台较少,缺乏抱团发展意识,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品牌故事缺失,品牌宣传不到位,难以造就强大品牌效应。
市场培育与调控机制不健全,销售市场拓展问题较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产品销路狭窄、不畅,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过剩问题突出。
1.5 基地特色不鲜明,土地陡、贫,先天不足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特殊的山区地形,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不便。土地瘠薄、旱涝难测,立体气候差异大,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先天不足。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发展,农业生产难以有效保障。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少,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和改良力度不够。
1.6 农业信息不对称,劳力老、弱,热情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沟通交流平台有限,信息闭塞,农情信息、科技信息、市场行情不能及时传送,使有干劲有想法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错失创业良机。现有家庭式作坊,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只能从事简单的初级加工。而实力较强的大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往往存在对政府的依赖倾向,缺乏解决问题和深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出路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针对彭水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实施
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农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精准实施。结合地理位置、土壤环境、水利条件等自然要素和地域特色、市场需求、区域发展等社会要素的综合情况,规划农业种植和发展方向。
彭水县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但常年光照偏少,春秋冬多阴雨,夏天多伏旱,且气候立体差异大。因此,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引进或选育适合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耐寒、耐旱、耐涝,抗贫瘠、抗病虫的作物新品种。完善抗灾减灾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彭水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全县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作物及品种,划定重点发展的产业对象,合理安排种养布局、新型农业主体分布及规模。积极发展资源耦合共生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建设一批集成式产业园区、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进连片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全力解决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和辐射广度,引进新技术和先进流水线,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实现各种要素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加工能力,打破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激活产业生命力。
2.2 发展主导产业,拓展产业延伸链条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一方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在烟、芋、薯、畜、林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着力发展烤烟、红薯和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等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物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转化,实现增值增效。
2.3 壮大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良性带动
2.3.1 继续遵循“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思路
更加重视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
2.3.2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高标准的质量意识
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注重产品包装和储运,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标准和要求实行产业化开发;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企业间要形成良性竞争,通力合作、抱团发展。采取股份制等形式,使农户、基地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切实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好生产、加工、销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3.3 创新企业文化,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一面旗帜,也是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拓宽产品销路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积极打造创业故事,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产品特点以及地域特色,制作朗朗上口、内涵丰富、深入人心的宣传标语。树立创业典范。以葛先萍为代表的出色的农民企业创办者,有热情、有魄力、有智慧,应树立其创业楷模,激励企业积极上进,获得更大发展。
2.4 注重品牌打造,开辟市场扩宽销路
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首先要以产品质量为基础,把住生产环境、加工环境安全关,更要凭借品牌打造和宣传占领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走远,产品必须展示在市场舞台的聚光灯下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设立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专业批发市场、销售公司,打造一支专业销售队伍。积极开辟外部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变化,利用市场信息引导生产,通过市场流通链条带动生产。
2.5 加强基础建设,扬长避短突出特色
加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沟渠,做到旱涝保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加大对加工厂房、储藏库建设的扶持力度,实现初加工在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推广小型农机器具的应用,改变肩挑背扛、徒手装卸,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现状。
农业开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因此要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发展绿色经济。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努力念好“特色产业经”。根据当地发展情况,细化发展策略,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等示范基地。继续优化工业园区规划,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园区优惠政策,加强规范化管理,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优势企业。
2.6 拓宽信息渠道,鼓励企业自力更生
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同农户和企业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拓宽信息沟通渠道。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点在于科技信息真正传达到田间地头。更要彻底改变农民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观望态度,提高其对新型农产品的接受度、对科学技术的信任度。让农业新科技示范实例成为种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让农业种养新方法、新观念成为农民茶余饭后的常新话题。鼓励农业企业自力更生,消除依赖心理。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带头人,才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助推我县摆脱贫困面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限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能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寻求真正的出路,为“科学发展、富民兴彭”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2]熊学刚.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6).
[3]叶顺法. 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方法的浅见[J].杭州农业科技,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