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管理学知识

公共管理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管理学知识

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组织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公共部门输送高水平人才的重任,要提高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同时,由于其需要一定的在公共部门的工作经历为支撑,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个性化教育。可以说,导师对研究生的个性化和应用性的培养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征。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采用的仍然是单一导师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知识结构欠缺以及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够有效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所谓“双导师制”就是一个研究生有两个导师,即校内一个导师,校外一个导师,或者是校内双导师m。2013年11月27日,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并且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视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改革方向上,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以公共部门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官研相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应有相关公共组织的专家参与;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相关公共组织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应不少于1/3。同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鼓励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导师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评聘,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组建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和行(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

二、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双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尽管一直在倡导双导师制,但真正实行的高校很少。在一些高校的“双导师制”实践探索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校外导师的责权利不清,造成他们在培养学生时无法有效地设定目标;校内外导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培养学生的细节上政出多门;学生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与校外导师沟通,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施过程中,许多高校按照有关部门和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在组建由校内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的同时,聘请了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符合学历要求、在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本上是—个学生—位指导教师。导师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其他方面很少过问,甚至缺少基本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主要是校内教师,聘请的校外指导教师少量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多数不介入教学活动。如某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共计125人,其中校内导师73人,校外导师52人。在52名校外导师中只有13人举办过专题讲座,其他人只是参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或参与学位论文开题、匿名评审、答辩中的某个环节。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施双导师制。

2.校内外导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

通过对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校的调查发现,虽然有些高校在部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配备了双导师,但是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环节各负其责、各行其是,导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信息不能在导师之间有效传递,也就使得两位导师都不能做到真正全面了解学生,必然也就不能够做到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

3.客观环境影响双导师制的实施

这里所说的客观环境主要是指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方案,研究生导师的聘用条件、具体责任、考核评价制度等。我国从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虽然类型多样,但是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看多数院校仍然沿袭着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注重校内导师作用的发挥,忽视校外导师的作用。从导师选聘条件看多注重学历、职称、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少关注教师的从业经历、实践能力、所具有的公共组织管理能力等。如某高校选聘校外导师的申请表中就包括发表过多少学术论文和专著、主持过多少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等。也就是说完全用聘用校内导师的方法来选聘校外导师,其结果也必然不会有多少校外导师符合要求。

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大多数高校注重课堂学习过程(虽然授课方式已经多元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课堂讲授等已经贯穿于课堂学习过程),轻视课外实践和校外实践基地作用的发挥。如有的教师把课外实践作为重要授课内容之却得不到相应的经费和组织支持;有的教师没有任何领导经历和组织经验,也没有从事过相关的课题研究,却在为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讲授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分析等课程,其实际授课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实地调研结果还表明,许多高校对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规定的不明确。制定导师工作职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从而规范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承办院校已经制定的教师职责来看,往往叙述得比较笼统,没有清晰地界定校内校外导师各自的责任以及在各个环节的重点工作。

4.主体因素影响双导师制的实施

主体因素是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自身的素质、工作热情、责任心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多数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但是,大部分校内导师缺乏在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组织的实际工作经历,甚至没有与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组织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合作。校外导师的选聘资格大多集中在领导经验、学历水平等方面,而对于其是否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实践和学位论文考虑不多,致使校外导师的教学能力、学位论文指导能力参差不齐,而且没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一些校外导师由于担任领导职务,日常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由此,必然影响到校外导师作用的发挥,也必然会影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

1.应高度重视双导师制的重要作用

我国于2001年正式启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一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15年来,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在注重师资多元化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双导师”型的优质师资队伍。国内外经验表明,师资队伍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灵魂和核心,“双导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熟的标志。

从国际社会来看,将公共管理作为一个专业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诞生于18世纪的德国,但是,把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而付诸实施的是美国4。早在19世纪初,美国就开始进行与公共管理相关的教育活动。至今,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专门为美国各种类型的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级人才。美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由全职教师、兼职教师与客座教师组成,不同类别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锡拉纽兹大学麦斯威尔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研究所、纽约大学瓦格纳公共服务研究生院等知名院校都已经形成了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知识双向沟通的教育方式,同时,注重对校内外导师教学活动全面的考核和评估,以确保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鉴于此,我国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院校应当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按照国家和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多种举措努力建设“双导师”型的教师队伍,以确保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2.通过建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推动双导师制的建设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各培养单位根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需求,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建设和发展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国仍然缺乏一个起主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系统化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指导性的评价机制。虽然明确了 “双导师制”的建设方针,但是各高校对“双导师”的界定不尽相同,并且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一些院校的实践性教师或导师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承担应有的教学任务或研究生一指导工作。

目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在我国尚属空白,亟须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成熟、有效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建立,可以明确各个培养环节的考核指标和评价参数,为“双导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指明方向。

3.完善相关制度以明确导师的职责

正如前文所说,我国多数培养院校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制度中虽然都表示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视角出发,要建设“双导师”型的教师队伍,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没有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即使对于各自的职责有所描述,也缺乏具体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为此,应当重新审视已有的制度和教育教学方案,明确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工作职责,对于各自应承担的任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当达到的基本标准,应当如何加以监督和考核等,都应当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以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来约束教师的行为,引导他们按照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流程进行工作。

应当充分认识到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践基地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都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然而,实践基地所发挥的作用却有着较大的差别。为了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培养院校应当在相关的制度中明确校外实践基地应发挥的作用,要定期检查实践基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具体的实施主体要定期汇报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实践导师的作用、取得的绩效、今后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等都应当纳入监督考核体系中。

4.通过多种举措建设高素质的“双导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影响和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在“双导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增强校内导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建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到政府部门或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任职的机制。当然,要实现这1点需要承办院校和公共组织达成共识,并加以着力推动。

建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到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任职的机制,是填补教师与授课对象之间“知识鸿沟”的重要方式。院校应当为从事教学活动的校内导师创造在公共部门挂职锻炼或从事实践活动的机会,推荐他们到政府机构或其他公共组织担任一定的管理工作或进行实践调研,在具体的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掌握政府管理、公共决策等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升他们对于公共组织的管理水平,由此达到缩短课堂教学与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距离。这一举措的有效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校内导师的“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即能够适时把握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前沿,掌握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国际社会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所谓“立地”,则是校内导师密切与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联系,通过项目合作研究、政策咨询、项目评审等多种方式,加强与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的沟通与合作。

在着力提升校内导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校外导师的聘用和管理。我国承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院校的现实情况表明,许多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的校外导师数量明显不足,未能达到每个研究生配备一名校外导师的基本要求。因此,首先要加大聘请校外导师的力度,聘请国内外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的资深管理者和高层领导者担任校外导师,充分发挥他们公共管理实践经验丰富、有较好的公共组织管理能力的作用。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联合组建实训基地、担任教学实践环节的导师、参与学位论文指导等,实质性地融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5.畅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

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及时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仅要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更要在学位论文的写作阶段。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伍德威尔逊学院特别强调教师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沟通的重要性5 ,认为应当通过教会学生精湛的分析技术使其具有熟练地分析复杂问题和评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也十分重视教师与研究生的沟通与交流,许多培养院校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工作计划。对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位论文写作阶段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位论文写作的进展情况,及时纠正论文写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和方向的偏离。在保障学位论文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的同时,全面提升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

6.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双导师制”的运行效能,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对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应有不同的考核指标,不仅要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而且要考核其实践能力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要监督和考核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形式和多样化的指标,实现对教师全方位的考核。

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高职;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培养、输送高等实践性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对我国的社会建设与发展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为视角与出发点,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是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小方面来说这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从大方面来说这还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建设与发展。

一、公共管理理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意义

(1)体现和巩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公共管理指的是在政府公共部门的领导下,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力量,通过法律、经济、政治、管理等方法手段,来谋求公共利益。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中,最为受重视的便是个人的主体地位与价值,所以“以人为本”便成为了现代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人都必须要得到尊重,得到价值体现,并得到对应的利益。与之相同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将公共管理理论应用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无疑是从更加宏观的层面肯定了学生的本位,这可以进一步体现和巩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发挥出学生在管理工作当中的价值与能动性,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中受益。

(2)树立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

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下,所有的管理措施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在为社会大众服务,使社会大众获得根本利益,这与行政管理存在很大的区别。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是行政化的,没有为学生服务的这么一种思想意识,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符,学生的地位、利益都得不到保障。而将公共管理理论应用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则可以树立起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确保所有的管理措施、手段与方法都能满足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真正保障学生的地位与利益。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

(1)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本质

以公共管理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是要明确“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本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我们当今社会系统当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个人的价值需要得到尊重,个人的利益也需要得到保障,所以必须要以学生主体利益的实现,来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如今,学校的服务角色、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校不仅要服务于社会,更要服务于学生,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各种现实需求,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身心保护,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能够从中实现更加良好的主体性发展。

(2)构建关注学生成长的管理服务体系

学生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体系,主要涉及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政策制定、实施和落实,以及管理组织的职能定位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健康成长,解决学生在个体发展阶段将要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预防学生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1]。

(3)坚决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不论是以公共管理为出发点,还是以法治为出发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都必须要坚决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为此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来为学生管理提供合理、合法的操作依据,例如要完善和规范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结合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在管理过程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官方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从而实现对学生利益的有力维护。

(4)增强学生管理组织的服务职能

为了使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学生成长与发展,我们必须要增强学生管理组织的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的学生管理组织,强化服务意识,真正实现“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例如,应当强化学校官方组织的服务职能,加强学生管理部门的日常协调,完善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学服务和督导,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的建设,发挥出学生自身在管理工作当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2]。

三、结语

在当前,我们必须要以公共管理为基本视角与出发点,来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利益,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其能够在社会建设当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第3篇

最近,新疆阜康矿难中有8名哈密煤矿技工学校毕业生遇难,在调查了解这一事件中发现,该校在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着生产实习教学疏于管理,随意调整教学计划,以及煤矿将学生允当劳务的情况。这类情况在一些技工学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为加强技工学校生产实习管理,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加大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力度,强化生产实习的组织和管理,杜绝将学生充当劳务的问题发生。一经发现未按标准收取费用,或只收学费不上课、多收学费少上课,将学生充当劳务的情况,要严厉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和直接管理者的责任,并停止其招生,情节严重的可撤销其办学资格。

二、严格执行规定的教学计划,规范实习,教学内容和学时。新设专业(职业)学校自行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须经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技工学校不得随意调整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课时比例,如需调整,须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三、统筹安排学生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生产实习教学。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一般在学校进行,生产性现场实习教学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并要在保证学生已经掌握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学校要与实习企业共同制定生产实习教学计划,做到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同时,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和教学,实习带队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深入生产实习现场,随时掌握学生实习训练情况,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生产实习安全管理。学校要配合实习企业完善安全责任制,双方要签订实习安

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机房;机房维护;科学管理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机房是高职院校开展各类计算机课程的重要场所,比如办公自动化课程、FLASH教程、CAD绘图等。伴随着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高频率使用,随之而来的是公共机房管理难、维护难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加强公共机房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维护。

一、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使用现状

1.承担的任务重

公共机房承担着高职学校各种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重任,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专业都需要使用机房的设备,学校每天都有大量的计算机课程,公共机房的使用率非常之高。因此,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2.软件维护难度大

公共机房计算机通常要使用一些保护程序的软件,以使计算机不受病毒的侵扰,这些保护计算机程序正常运行的软件是高校公共机房计算机的绿色屏障,是计算机的守护神。由于不同专业的课程不同,导致计算机会出现各种软件齐上阵但又不兼容的情况,这就需要安装各种杀毒软件以及一些插件,来满足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能够安全、顺利地使用公共机房中的计算机。因此,软件的更新工作量大,维护困难。

3.硬件故障频繁

计算机的频繁使用,使公共机房里面的各类硬件设施比较容易出现故障,对于机房管理者来说是非常头痛的问题。首先,显示器对于整个公共机房的环境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维护不利是极易损耗的。其次,主板也是容易损耗的硬件。再次,由于高职教学中各个专业的课程比较多,学生的数量比较大,所使用的U盘、CD、移动硬盘等较多,难免会携带病毒感染机器系统,造成系统崩溃,使得整个机房的计算机都无法正常运行。

二、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管理

1.机房的环境管理

针对以上的几点问题来分析,科学优化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环境是刻不容缓的,是有力保障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同时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制订完善科学的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例如《机房管理员职责制度》《学生上机守则》等都是必要的措施。要严禁学生违规操作,乱插乱拔有关配件,以及盗窃有关的主要部件等。

2.计算机硬件的维护

公共机房里面的各种计算机硬件设施需要定期维护,机房管理人员应当努力做好机房设备的保管、维护与保养工作,发现机器损坏,做到及时报修,做好维修记录,确保机器设备的状态良好。定期对机房的所有计算机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教学软件的使用

1.设置防火墙

设置防火墙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防护系统,可以将校园网与WEB互联网进行有效隔离,让机房的计算机尽量避免受到病毒的袭击,以及一些黑客恶意干扰破坏,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也为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2.数据备份与恢复

Ghost还是一款非常好的数据备份与网络功能恢复的软件,现在机房里面都使用硬盘保护还原卡来确保系统里的软件运行安全。倘若机房有一台计算机的系统坏了,可以运用这款软件进行系统还原,可以实现FAT16、FAT32、NTFS、OS2等多种硬盘分区格式的分区及硬盘的备份还原。另外,由于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设施容易损耗,许多的重要信息可能会因此丢失。在日常管理中,工作人员可以运用Ghost软件进行一键修复,并使计算机里面存储的信息最大化的保留与备份。

四、给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一点建议

1.加强机房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保持优良的机房环境

众多专业学科都与计算机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与研究的学生越来越多。在确保各种硬件设施的齐全与完好无损的同时,也要保证整个校园网的网络环境是安全优良的。

2.建立学生上机刷卡制度,科学高效地管理

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机房,可以实行学生上机刷卡制度,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学生对号入座,即使是出现关于硬件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比较容易找原因。学生刷卡上机,减轻了工作人员的手工劳动,实现了管理的科学与高效。

公共管理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钢筋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随着现浇钢筋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日益普及,钢筋施工质量对建筑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钢筋工程属隐蔽性工程,混凝土浇筑后,钢筋被包裹起来,钢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易发现,在建筑物中埋下隐患。因此,钢筋施工质量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下面结合本市高等学府学生公寓的建设,谈谈钢筋施工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及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1、工程概况

该学生公寓为七层建筑,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11354平方米,天然基础,采用的钢筋种类有Ⅰ级钢筋8mm和10mm,Ⅱ级钢筋18mm、20mm、22mm和25mm。该楼底层架空,作为单车停放场地,二至七层是宿舍。

2、钢筋原材料的质量管理

2.1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1.1进场钢筋没有提供生产厂家的出厂合格证明文件,产生原因有:⑴施工单位所采购钢筋的生产厂家、供货商为非正规厂商;⑵施工单位资料管理混乱等。

2.1.2钢筋进场后没有及时进行取样送检,原因是见证取样送检制度未完善。

2.1.3钢筋发生严重生锈情况,原因是钢筋保管不善。

2.2管理措施

2.2.1认真核实进场钢筋的出厂合格证明文件。

2.2.1.1组织建设、监理人员(必要时可增加设计单位人员),对施工单位拟采购的钢筋生产厂家、供货商进行比较,选择1至2家钢筋质量、性能稳定的正规生产厂家或信誉好,供货及时的正规供应商,作为项目长期钢筋供应厂商。

2.2.1.2安排专人负责检查进场钢筋是否有出厂合格证、合格证上的产品批号、出厂日期、钢筋牌号标志等信息。

2.2.1.3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如需更换钢筋品牌,必须征得建设、监理单位的同意。

2.2.1.4坚持钢筋没有合格证明文件不能进场。

2.2.2建立钢筋见证取样送检制度。

2.2.2.1安排专人,对进场的钢筋按照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等规定,对新进场的钢筋进行现场随机截取,标上“见证取样”字样,送往有资质的试验室做相关的材性试验。

2.2.2.2坚持钢筋“先检测,后使用”,即进场钢筋须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2.2.3督促施工单位做好钢筋管理工作。

2.2.3.1做好钢筋防雨、防潮工作,避免钢筋露天摆放,应将钢筋存置在料棚内;钢筋不能直接堆放在地面,应用木枕或混凝土垫块将钢筋垫起15~20cm,避免潮湿。

2.2.3.2应缩短钢筋保管期。做好钢筋采购计划,各批次钢筋分类存放,做好标识和记录,使钢筋先进场,先使用,避免钢筋长期放置。

3、钢筋加工的质量管理

3.1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3.1.1施工单位将已生锈钢筋未经处理直接用于工程中,原因是施工单位想减少钢筋除锈成本或避免钢筋报废的经济损失。

3.1.2施工单位私自代换钢筋,原因施工单位因故未能购得设计所需规格的钢筋,为避免窝工,图省事私自进行钢筋代换。

3.1.3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合要求,原因是施工人员对箍筋弯钩弯折角度认识不足。

3.2管理措施

3.2.1及时掌握施工现场钢筋存放情况,根据钢筋锈蚀程度不同,可采取不同处理办法:一是水锈,即钢筋表面呈黄褐色,一般可以不处理;二是陈锈,即钢筋表面呈红褐色,在钢筋表面已有铁锈粉末,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一定要清除干净;三是老锈,即钢筋表面呈深褐色或黑色,钢筋表面带有颗粒状或片状的分离现象,这类钢筋未经检验部门重新检测合格不得使用。

3.2.2加强施工单位钢筋采购计划管理工作,尽量避免出现设计所需规范钢筋不能及时购得;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5.1.1规定:“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范需作变更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如遇钢筋需要进行代换,施工单位应将的钢筋代换方案报送监理、建设单位,经设计单位审核,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文件后方可进行钢筋代换。

3.2.3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5.3.2条规定:⑴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⑵对于一般结构,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⑶对于一般结构,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本工程有6度抗震设防要求,箍筋弯钩按135°/135°、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的形式加工。

4、钢筋安装的质量管理

4.1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4.1.1板钢筋网受力筋与分布筋上下位置颠倒,主、次梁与板钢筋交叉处,钢筋摆放位置混乱,原因是施工人员对该部位钢筋摆放位置关系概念模糊,操作疏忽等。

4.1.2钢筋接头位置集中或放置受力最大处,原因是施工人员在钢筋加工时没将钢筋接头有意识地分散,结构受力概念不清晰。

4.1.3箍筋接头安装位置不合理,原因是施工人员操作疏忽,或对箍筋接头安装位置理解不到位。

4.1.4钢筋外露,原因是施工人员没有放置钢筋垫块或垫块数量过少。

4.2管理措施

4.2.1督促施工单位对钢筋安装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板受到的作用主要是弯矩作用,钢筋作为板内主要受力材料,其抵抗弯矩的能力与其有效高度成正比,换句话说,钢筋在保护层内离板中心越远,越有利于钢筋作用的发挥。分布筋只是起固定受力筋和使受力趋于均匀,属构造性配筋,作用次于受力筋,受力筋应位于保护层内的最外边。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板面,单向板的短边为受力筋,双向板双向受力,一般短边受力较长边大,因此,短边钢筋应放置板的保护层内的最外边;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摆置在上,次梁钢筋居中间,主梁钢筋在下;当有梁垫或圈梁时,主梁钢筋在梁垫或圈梁钢筋之上。

4.2.2督促施工单位在钢筋下料时,就应考虑到钢筋接头的问题,有意识地将接头的位置错开,避免接头集中或受力最大处: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根据梁、柱受力特点,梁上部纵向钢筋接头宜尽量靠近跨中,梁下部纵向钢筋宜尽量远离跨中,可设在梁箍筋加密区外且离支座ln/3的范围内,柱纵向钢筋接头宜尽量远离柱端;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纵向受力钢筋接头不宜设置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梁类、板类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25%,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如发现时钢筋已安装完成,则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对绑扎钢筋加焊帮条,或更换有问题钢筋进行处理。

4.2.3督促技术交底和旁站监督。

4.2.3.1督促施工单位对钢筋安装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⑴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布置在两根架立钢筋上,悬臂梁箍筋接头布置在下部;⑵柱的纵向钢筋至少每隔一根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4.2.3.2在钢筋安装时,施工人员应相互提醒箍筋接头交错安装,现场管理人员应加强监督检查。如出现位置同向,可解开部分箍筋,调整方向,使接口方向相互错开。

4.2.4要求施工单位制作预埋有铁丝的水泥砂浆垫块,厚度同保护层,在梁、板底层钢筋、柱钢筋骨架外侧垫上砂浆垫块,保证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板钢筋垫块数量可按1m×1m网格进行承垫,梁、柱可按外边框纵向1m间隔进行承垫。

5、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钢筋保护的质量管理

5.1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5.1.1钢筋位移和变形,原因是施工机械振动及施工人员在钢筋网上行走,踩压变形等。

5.2管理措施

5.2.1钢筋绑扎好后,要尽量避免人员在钢筋网上行走,防止钢筋被碰撞踩踏造成变形,特别是板的负弯矩钢筋、雨篷、挑梁、阳台等悬臂梁板被踩变形;钢筋绑扎后,可在钢筋网上搭小马凳铺跳板,避免人员直接在绑扎好的钢筋上走动;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专门钢筋工人跟进浇筑,对在推斗车、振动捧等施工机械作用或浇筑混凝土人员踩踏下,对钢筋产生位移或变形影响及时进行调正修理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