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危机管理重在“防”,这样可以花少量的钱做大量的事。预防公共危机就是要及早善于发现和查找可能引起公共危机事件的诱因、征兆和隐患,防止其蔓延扩散。地方政府要重视公共危机的预防,做好公共危机的“预防员”。
构建危机预警系统,防患于未然。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充分暴露了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上的漏洞和能力的欠缺:被动式、回应式的管理,停留在亡羊补牢的层面,缺乏对危机的事前防范意识。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破坏性、突发性、不确定性、扩散性等特征,因此能否及早发现与控制公共危机成为政府能否及早采取行动、消除危机的关键。处于公共危机前沿的地方政府应建立一套能够感应危机来临的预警系统,提前发出危机警报,尽可能地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与抗危机能力,形成全民防御的文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公民的危机意识与抗危机能力是危机预警和防控的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氛围使得人们缺乏危机意识,对能够引起公共危机事件的诱因、征兆和隐患缺乏敏感性,以致漠视星星之火可能导致燎原之灾的公共危机的发生。地方政府要做好公共危机的“预防员”,就要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社会成员模拟危机情景反复演练,通过全民的危机教育、灾难自救培训、实地演习,增强政府与全民的危机意识和抗危机能力。
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做到有章可循。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加强地方性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为全国构建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提供实践依据。
二、地方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员”
信息化社会中的客观信息非常重要,它是社会及其成员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使危机信息管理贯穿于危机管理全过程。
加强公共危机信息的过程管理。公共危机爆发前,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加强信息处理,以用于危机预警和危机防范。公共危机一旦爆发,地方政府必须对危机现实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掌握具体的地点、危害程度、扩散状况、所需资源等,以增强危机管理的针对性。建立具有知识库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和分析能力对危机管理决策进行支持,并集中专家资源,制定最有效的应急方案。提供监督和评估方案的执行情况,确立调整方案的流程。为避免谣言,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与信任,及时公共危机信息。在公共危机结束后,信息管理工作进入到善后处理阶段,加强信息跟踪反馈,收集危机破坏方面的信息,做好危机损失评估工作,得出全面而准确的损失汇总信息,以提交上级部门和向社会公布。制定灾后重建计划,完善危机治理预案,全面总结公共危机的经验与教训,加强地方危机预警工作。
与此同时,构建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地方政府应急联动中心、地理信息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资产和后勤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知识系统等,为战胜公共危机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三、地方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消防员”
公共危机的突发性、破坏性以及与此相连的紧急性要求地方政府迅速履行公共危机管理的消防员角色,即一旦危机事件形成或者爆发,政府应该快捷、准确、有效地控制危机。
快速反应,展现地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应急能力。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管理学家福斯特将快速反应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特征。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主要领导亲临现场进行指挥,控制局面:同时快速开展紧急救援,实施控制隔离,紧急疏散居民,评估灾难程度,进行社会动员,向公众及时报告危机状况和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安全保障等,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坚持宁快勿慢原则,切忌拖拉敷衍,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机关报告,并通知同级机关,切忌因为事件对本部门或本地区不利就采取相应的隐瞒和遮掩措施;二是进行本地区全民社会动员,力戒全能政府思维和政府单打独斗,要充分发挥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作用;三是要依法进行紧急处置,避免。
四、地方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善后处理者
危机的结束不等于危机处理的结束,当公共危机被有效控制而趋于稳定并逐渐消除后,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重点应该转向对公共危机的善后处理。恢复民众的生产生活秩序,使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尽早地从危机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第一,有步骤地恢复重建与危机后果评估并行。公共危机逐渐消除后,为了减少恢复时间,减轻人们的紧张心理,地方政府应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使危机反应和恢复行为更加切实可行,有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于恐怖危机、骚乱危机及主要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危机造成的损失,由于与政府的监测、预警、预防措施不到位直接相关,政府有必要为此而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关社会或商业保险理赔也应及时跟上,这样有利于维护地方稳定,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公共危机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本文针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进行探究,就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助于双方合作的举措,以应对各类公关危机。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非营利组织
引言:
由于我国公关危机呈现的高发性和频发性,政府的职能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公众仅仅依靠政府的应急管理行为,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具有必要性,有利于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进行合作的必要性
(一)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只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难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高效性和协调性。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政府的工作效率较低
政府的工作上按照一定的层级进行分配,但是这也导致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效率较低的情况出现。在公共危机管理是中央与地方、横向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和协调的过程,其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政府的职能进行分配后,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播,不符合危机管理中对其高效的要求。例如在应对SARS的危机中,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导致了职能部门在权责体系中无法对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调动,由于这种情况,SARS的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进一步的传播与扩散。
2.高成本的全能政府
由于公共危机的破坏性极强,其涉及的范围也相对较广,政府要想建立全能型的政府,必须投入较高的成本才能实现。公共危机的事先演习工作和应对危机的培训工作以及公共危机发生后的修复工作,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对公共危机中的成本造成了一定的加重。政府在危机的管理中具有主导地位,在“全能型政府”的理念不断深入下,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给社会治理带来了高成本。
3.政府工作的灵活性相对较差
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多重性和高变化性,给政府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政府的工作无法适应公共管理的多样化和弹性化的需求,不能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征进行专项的管理工作,比如在汶川地震事件中,政府在前期的工作中表现出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后期的工作当中,政府并没有对受伤群体的安抚工作,无法对受伤害的人群进行心理辅导。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优势
1.反应高效,动作及时
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紧急性,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公共危机发生后,非营利组织要积极的发挥自治性的特点,让组织内部能够对信息进行准确、快速的传递,组织成员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顺利的开展工作;另外在组织的外部,能够与民众建立紧密的联系,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及时的动员志愿者和慈善机构,建立自发性的求助活动,有效的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工作。
2.专业性强,涵盖面广
在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吸纳不同层面的技术性人才,因为非营利组织自身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非营利组织能够配合政府的工作,有效的做好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将政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弥补,更好促进公共危机的高效处理。
3.公信度较高,号召力较强
由于非营利组织是非政治性的组织,在民众面前具有较高的公信度,民众大都愿意接受,亲民的特征相对较强,另外非营利组织在办公程序上较政府简单,另外工作的透明度相对较高,深受民众的认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二、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举措
1.转变政府的职能,建立合作的理念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要树立好合作的理念,在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要转变职能,不能对职能进行独揽,逐渐培养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意识,将一些事务的管理工作让给非营利组织来管理,政府在精神上与物质上给予非营利组织更多的支持,形成共同应对危机的局面,从而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资源整合
在日趋发展的社会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营利组织由于分散性和无序性的特点,为了促进公共危机管理的,需要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对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组织性和协调性进行强化,增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沟通,共同应对危机。
3.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探究,首先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充分利用新型的技术将两者之间联系起来,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通过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将应急消息通道建立起来,准确地向信息传递给政府并进行反馈,有利的保证信息的畅通性。
4.建立组织协调的机构
为了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可以建立组织协调的机构,将非营利组织纳入到应急管理系统当中。在协调结构上,需要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应急性的指导工作,与政府的工作相连接,促进两者的有效合作。另外还可以增设两者的演习工作,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有一定的突发性,为了更好的促进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必须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与探究,从而实现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民众的健康发展,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促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为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治理。
作者:崔兆杰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蓝杬.公共危机管理中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2,05:64-67+79.
一、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具有争论性的话题,国内外广大学者对其的定义也是不尽相同,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概况、特点、重要性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展开分析。
(一)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概况
农村公共危机,从广义上来讲,是特指一系列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危害农村社会安全、经济发展和正常活动的社会现象。农村公共危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冲击力很大,破坏力也很强,正因为如此,农村公共危机需要专门的部门或者工作与之对应。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则是指在针对农村公共危机而设定的一项预防、应对以及处理的公共管理事业。
(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由于农村地区特殊的交通环境、自然差异而存在着自身的一些独特的特点。首先,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之所以会成为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社会以及各级政府的关注,是由于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公共服务不足、公共生产下降等相悖。其次,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面对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公共性、威胁性、非政治性、复杂性、危害性等特征的农村公共危机的发生时,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好这些突发的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从而很容易给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安全带来消极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引发社会骚动或者动乱。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在农村公共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农村安全的晴雨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该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的好坏。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四)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相比起城镇公共危机管理来说,其差异性很大,这也就造成在农村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生活上,体现为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不能得到足够的满足,在休闲上,体现为人民群众的娱乐诉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思想文化上,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上的重要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人民、社会乃至政府的足够重视,这也就直接导致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工作等都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一系列的工作的展开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也就造成了在面对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的传播等一些重要的问题时,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工作的及时展开效率相对有限,这也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匮乏上面。
二、人才的引入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时代,人才对任何一项工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公关危机管理这样一项对人才有着较高要求的公共事业,人才的引入对其的重要影响力就不言而喻了。
(一)高水平人才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的角色
高水平人才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首先,高水平的人才在这项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当在该农村地区发生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时,高水平人才就能够体现出其重要的影响力。他们能根据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影响力做出判断,对其做出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并果断的将其执行下去,力求使得突然出现的公共危机扼杀在摇篮里。其次,高水平的人才能够在这项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预防者的角色,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结合所在农村地区特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需求,充分的了解掌握当地的公共活动、人们的思想动态,将可能出现的公共危机料想到,并妥善的预防之。最后,高水平的人才能够在这项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着先锋者的角色,当有如地震、传播疾病等公共危机出现时,他们不但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安排,还能够发挥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工作在第一线,给大家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正能量,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关爱和照顾。
(二)如何做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的引入工作
关键词:政府 公共危机管理 管理模式 制度规范 危机教育
全球化浪潮来袭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日益增多的公共危机管理事件,我国政府应当从哪里寻找突破点来应对这些公共危机事件?为了优化和完善危机管理工作,政府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以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呢?
1.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公共危机的影响涉及面广,对于一个社会系统的行为准则和基本价值观会产生严重威胁,以于社会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同样会产生相应的威胁,所以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共同努力,通过关键性决策来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最终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目的。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就是指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控制和协调处理,对于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和监督处理的管理实施过程。对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而言就是政府以相关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在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危机化解以保障公共利益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工作过程。
2.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在应对各种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表现出高效的管理能力,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相关危机管理工作的经验。但总体上说我国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问题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首先公共危机情况出现较为复杂而政府管理则相对有限。对于破坏性、规模性大以及涉及面广的公共危机处理它所消耗的人、财和物力资源都是相当大的。对于危机之后的应对以及事后的恢复重建同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和人力。所以尽管政府在各类资源上享有足够的优势,但对于危机过后复杂情况应对问题上还不够全面和具体。因此对于出现较为复杂的危机情况,政府在管理方面还是相对有限的。
其次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不健全。法律制度规范是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尽管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我国有相关的法律文件,但是相对规范和专业的法律制度还是空白区。为此在对已有相关法律进落实和执行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对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相关立法工作。
最后官僚体制的效率低下,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亟待解决。官僚制的规则之上,层级节制以及职能分工都是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所具有的优势与资源。但是这也是导致政府危机管理中无效率和责任缺失的主要因素。因为官僚制组织结构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各个层级遵循固定的指挥线条。
3. 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途径
为了使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还需要探索和寻找更加合适的途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方向的牵引,也离不开方法的指导。
首先对政府的管理模式和层级结构进行完善和优化。为了实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先要从管理模式和层级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做起。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在公共危机表现突出的今天已经不能与之相适应,需要管理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来实现更新替代。管理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主要指的是对公共危机的系统管理和过程管理,它在管理实现过程中更加强调的是对公共危机的处理和应对的过程,除此以外它更多的是强调危机的预防、恢复和重建,换句话说就是强调决策机构在公共危机应对中的关键作用和发挥。所以对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和结构的优化是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其次加强合作从而使协调机制更加完善。为了实现协调机制的完善工作,作为政府要能够与非政府进行合作,从而达到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的目的。在应对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非政府组织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服务导向性。非政府组织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它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所以它在技术和专业队伍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二是非政府机构组织较为灵活。
第三加强对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政府危机管理工作离不开法律依据,所以在对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上还是要给予更多的重视。纵观国际危机管理经验可以看出完善的法律和法规才是政府危机管理机制重要的制度保障,所以对危机管理的专业立法工作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第四加强危机教育工作。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工作不是由政府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强化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工作实施。为了全面应对公共危机还需要提高公众的社会成熟度,所谓社会成熟度就是要求社会公众在公共危机面前临危不惧,能够及时地寻找办法来应对危机化解危机。通过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工作可以提高社会的成熟度,还可以提升政府的管理效果。所以政府要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对公众进行危机教育以应对各种公共危机的来临。
4.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个国家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公共危机事件,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类危机事件,也可以实现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控制和预防。所以对于一个国家的危机管理能力的权衡既可以从政府应对危机时的管理处理能力看出,也可以从该国的社会公众的社会成熟度看出来。因而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要想落实好,还需要政府、非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急管理;公共财政;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56-02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连续爆发了一系列的突发公共事件,如“9·11”事件、“卡崔娜”飓风事件、印度洋海啸事件、SARS事件、“5·12”汶川大地震等。这些重大的突发事件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势在必行。而财政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最后防线,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各种应急机制得以有效运作的财力保障。所以,公共财政是贯穿于整个应急管理过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现今的学者大多数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评述我国的财政应急机制的优缺点方面,可是笔者关注,对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是否可以引入私人组织呢?私人组织提供应急管理的资金是否有效率呢?本文利用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的理论,着重于从公共财政的重要性、利用公共财政视角分析应急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上述两个问题给予否定的答案,说明公共财政在应急管理中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我国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及其作用。
一、公共财政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
就我国而言,每年因公共危机损失严重,据统计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 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 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 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 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2004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 550亿元。仅就自然灾害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且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见表1)。据民政等部门统计,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 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
通过上述数据表明,公共突发事件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应急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公共危机越来越频繁爆发的趋势以及其产生的严重的后果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公共危机的性质并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其不利影响。
表1 1994—2005年中国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及其
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6.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严重威胁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其一旦发生,就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灾害性和破坏性。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时间压力极大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做出关键性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应急反应机制。公共安全是最重要的一种公共产品,提供公共安全服务、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现代服务型政府必须承担的一项基本职能。财政是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的最后一道屏障,财政应急反应机制也就成为国家应急反应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为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提供财力保障。同时财政应急反应机制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一系列要素构成,如应急目标、应急手段以及应急程序等。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否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二、利用公共财政视角分析应急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首先,应急管理属于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提供。
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危机产生的影响是普遍性的,因此,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是面向该地区的所有人员,而且想要排除某人不接受应急管理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上的受益的非排他性。而且,由于应急管理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利益外溢,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应有的损失补偿。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私人部门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本身,无法使受益者付费或使受害者获得补偿,从而导致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差异的产生。这些就造成了应急管理收费的不可能性、市场失灵等特征。所以,应急管理工作属于一种公共产品。
因此,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的政府,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其身份和性质也决定了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这一角色必然要求其承担起管理危机的重要责任。
其次,公共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以及灾后救治的长期性等特征,要求应急管理工作必须有公共财政的保障和支持。
由于公共突发事件爆发的突然性、紧急性和不可预料性,所以,当危机发生时,为了遏制突发事件的蔓延和控制其危害,需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应急治理,从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应急治理的支出属于短期性的支出,但资金需要突然,必须及时供应。私人通常都不会有大量闲置的资金供给应急管理,其筹集资金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弱,而且私人还会有一些其他客观的原因或者个人情感等问题,都会导致私人提供应急治理的资金会产生低效率的现象发生。因此,只有公共财政才能做到迅速筹措,保障供给。
有些突发公共事件对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像地震、洪水会大面积地破坏房屋、桥梁、道路等公共设施,战争的破坏也是如此,因此,危机发生后的重建任务也是相当繁重。为了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积极的挽救和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同样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这些资金属于对突发公共事件后期治理的支出,一般具有长期性。虽然在危机刚刚发生之时会有一些私人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自发的对灾区人民以及灾区的应急工作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但是,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私人组织都不愿介入其中。因为灾后重建的任务繁重,经济效益相对微弱,而且对于灾后重建工作的资金供给也不像危机发生时的资金援助那样可以获得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对于提升私人组织的形象的效果也相对减弱。因此,私人组织都不愿提供突发公共事件后期治理的支出。这样,这一繁重的任务就只能由公共财政负担。
另外,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通常都会造成灾区乃至全国的人民产生一种恐慌的心理,容易造成社会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从而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因此,当危机发生之时,政府需要投入一些政治上的或者政策上的资金支持,用以安抚公众并且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例如,为了扶持遭受突发事件冲击的行业和劳动者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经营活动,必须及时出台一些财政救助政策,尤其是对财政收入下降的重灾区行业,更需要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加以救助。
三、我国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
公共财政应急机制是一种在社会非正常状态下(即危机状态下)保障人民生存权利的体制,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财政制度安排。应急机制所体现出的体制优越性、政府信任度、国际影响力等是一国最宝贵的财富。积极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急公共财政的模式,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和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6年国家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等规定了财政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职责和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程序,如财政部门负责中央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的准备,中央财政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等。还有,我国现行《预算法》第32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以上相关的法律及政策规定是目前财政部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的基本依据。从抗击雪灾、“5·12”汶川大地震时财政的应急反应中可以看出,灾害发生后,我国财政部主要在资金、政策和措施三个方面,通过资金拨付、减免税费、节支和贴息等方式应对公共危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中央财政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灾害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等工作;(2)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应急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需求,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支持应急队伍建设;(3)支持国家防汛抗早、抗展减灾、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核应急、公共卫生、公安、反恐怖、反劫机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能力的建设;(4)财政部门初步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财政部门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原则,在应急管理机构的统一部署下,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完普规章制度,明确财政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在此基础上,财政部门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建立健全部际协调机制,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协调有序地开展,保障应急管理资金的及时拨付到位,满足应急管理工作的资金需求。
尽管如此,我国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仍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法律依据不足;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分散,政策的总体效果不明显;预算费的功能弱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职责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等。因此,仍需要在现实工作的基础上,再通过更多学者专家的努力,探索更适合我国转型社会发展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1] 施绵绵.公共危机的财政应急机制探讨[J].现代经济,2008,(9).
[2] 冯文成.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政府投入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3,(9).
[3] .突发事件与公共财政[J].理论与现代化,2004,(2).
[4] 苏明,刘彦博.我国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
[5] 管泽锋,郑佳.公共财政背景下应急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