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总结过去五年的发展之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化,进一步认识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不仅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利益主体多元现象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和滞后。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促使世界经济朝增速减缓、结构调整、制度重建时期过渡,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需求相对收缩,世界经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经济、科技领域竞争更趋激烈,各主要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规模和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度变革和调整,面对正在全球展开的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我们只有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紧紧跟上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形成国家发展新引擎,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遵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取得突破,为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必须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推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47-03
一、创业型经济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
(一)创业型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创业型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现代管理学之父美国彼得·德鲁克提出。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创业型经济是一种通过创业活动,以创业型中小企业为依托,以知识创新、创意和创造力为核心要素,以知识外溢和扩大竞争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管理型经济相比,创业型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更加注重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新是创业型经济的本质和灵魂,它与创业的互动融合构成了创业型经济的基础力量。企业家的创新、创意和创业活动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2)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物本”经济,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特征,具有极高的物质依赖性,经济增长建立在物质的大量投入和规模的持续扩大的基础之上。而创业型经济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作用,重点发展以技术产品、知识产品、创意产品和信息产品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解决传统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产品低质化的瓶颈问题,促进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3)更加依赖中小企业作用的发挥。创业型经济需要通过创业活动来实现,而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对创业、创新和就业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了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小企业是创业型经济的微观基础和重要途径。(4)高风险性。中小企业是初始创业的主要方式,而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配套政策不完善和市场竞争环境差等问题又恰恰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使其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向创业型经济
国外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国内市场需求巨大但消费不足,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更加突出,绿色贸易壁垒增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具有创新性、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创业型经济就成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创新型经济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要解决国外市场需求缩减和国内消费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弱化或者纠正原有的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向国内市场的培育、开发和扩大,实现向扩大内需的转变。实际上,扩大内需的实现必须创造更多新产品、培育新需求和促进尽可能多的人实现充分就业。创新型经济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方式。(2)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抢占世界经济发展主动权和推动国家创新的重要依托。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向了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以巩固和扩大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中国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掌握更多主动权,也必须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实现新突破。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在这种背景下,只有依托创业型经济进行全面创新,才能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保障。(3)发展创业型经济有利于扩大就业。就业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对于当前就业渠道和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有限的中国而言,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践也证明,创业型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具有巨大作用。据统计,仅5%的成长型创业型企业可以创造77%的新就业机会。
二、创业型经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创业型经济要求中小企业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创业型经济的核心特征,又是其推动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发达国家对科技创新核心技术的争夺,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竞争中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作为创新型经济微观经济形态主要载体的中小企业,虽然在技术创新中取得较大进展,但相对于成熟的大型企业而言,其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掌握上明显处于劣势。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传统产业或者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新产品开发有限,主要依靠模仿大品牌产品或集中于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通过“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主要是其技术水平落后导致的结果。在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形成新的需求领域,是创业型经济赋予中小企业新的历史使命。
(二)中小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型经济是对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以牺牲资源、环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纠偏,它通过开发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技术产品、信息产品、创意产品,形成低碳化、高技术化生产销售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增长。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短期效益增长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小型企业应实现产业选择的新转向
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处的一般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以及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往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利润微薄、竞争力不强。而具有先导作用、高竞争力的知识型和高科技型企业则相对不足,金融保险业、咨询业等新型服务业发展缓慢。创业型经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应实现新的产业转向,由传统行业转向知识性、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既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
三、创业型经济发展背景下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方向及路径选择
中小企业与创业型经济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需要中小企业的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环境,而且缺乏中小企业的支撑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实现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其必须选准转型基点、把握转型核心、优化好转型路径。
(一)转型基点: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需同时兼顾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创业型经济的本质所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利用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关税、强制性绿色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反倾销、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市场准人等方式限制、阻止国外产品进口的趋势必定更为严厉。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履行更大的保护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才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掌握更多的竞争主动权。中小企业所处在的传统行业和产业链低端,是最容易产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环节。中小企业由于技术水平落后,过于追求效益的高速增长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往往对资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重视不足,这就出现了企业效益短期增长与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的局面。企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管理资源不足等问题往往是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增长的高速度、跨越性造成的,甚至还可能会带来倒闭的风险。0而现实中,中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其不仅体现在资源环境的保护上,还体现在产品质量低下、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权益上。当前社会出现的毒奶粉、毒胶囊、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既损害了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权益,又给企业带来了罚款、停业整顿甚至倒闭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既要考虑企业的利益,更要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其转型的根本立足点。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增强消费者权益、商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意识,正确处理好企业高位增长与长远发展、企业短期利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关系。改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原材料和废弃物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企业由“高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二)转型核心: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基石。技术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产品缺乏是导致中小企业在竞争处于劣势的关键所在,其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实现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企业内部而言,首先是要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业型经济以企业家的创新和创意为基础决定了企业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彻底改变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并将创新思想和意识传送给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贯穿到各项管理工作当中,不断培育和发展企业的创新文化。在政策制定上,要加大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在创新方向上,既要改进和完善传统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又要加大对绿色、低碳、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力度,力争在新技术领域掌握更多主动权,以适应未来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在创新方式上,坚持企业内部创新人才培养与外部引进、企业独立研发与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企业与技术优势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构建技术研发联盟,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生产力能力,开发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企业外部来看,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创新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在直接资助、财政担保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构建强有力的创新扶持激励机制,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核心技术瓶颈难题。持续推进产学研联盟、合作基地建设,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合作水平。完善知识产品保护制度,在发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作用的同时,要加快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咨询机构和无偿救援组织等,为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业务咨询、纠纷调节和维权创造良好环境。
(三)转型路径:低成本化转向高质量化、单独分散竞争转向联盟竞合、多元化转向专业化
(1)由低成本化转向高质量化。依托低成本优势和资源的高度消耗是众多中小企业获取市场空间和利润的主要方式,但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低成本策略并不是创业型经济所倡导的,其或许可以为企业创造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建立持久的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无法与成熟的大型企业竞争,实现长远发展。在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下,依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服务优势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中小企业必须向“专、精、特、新”的产品的高质量化和服务水平的高水准化发展。加强技术研发,依托和强化自身优势,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转移,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塑造产品品牌,通过提高产品和企业品牌形象及知名度增强企业发展竞争力。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突出服务特色,以高效、优质、特色服务优势构建企业新的竞争点。(2)由单独分散竞争转向联盟竞合。技术水平有限、资金不足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决定了中小企业难以与同行业成熟企业进行抗衡。而社会经济发展也逐步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竞争”转为“合作”。未来时期,中小企业如果继续沿用“单打独斗”的方式将难以奏效,实现联盟竞合才是明智之举。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分析企业资源、优势、能力和发展定位,通过企业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合作。一方面,接受大型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依托大企业的资源、资金、技术优势解决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等瓶颈问题,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组建战略同盟。利用自身的技术、生产或者服务优势与其他企业参与合作,通过风险、成本分担,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成本和风险,提高产品和企业综合竞争力。(3)由多元化转向专业化。实践证明,受制于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中小企业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并不足取,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企业必须专注于优势领域或价值链环节。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进一步根据市场细分和经济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和调整市场定位,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机制创新等方式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对于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或者环节,应予以外包、出售、切割或关停,集中技术、资金和人力发展核心业务。
注释:
宽松政策悄然展开 “保增长”成首要目标
11月8日,央行将一年期央票利率下调1个基点,这是自28个月以来首次下调一年期央票利率。
王琦分析指出,在日前召开的G20峰会上,主席表示,各个国家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增长。而我国央行这一行动传达的信号,也是政策转向的开始,“保增长”或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政策的主要目标。
从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两大动力,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工业化,未来这两个根本的动力还有很强的推进空间。“未来,政府将有很大的施展空间,经济蕴含的体制改革和创新方面也会释放出很大能量,从各个维度来看,中国经济本身是健康、具成长性的。换言之,从基本面来看,A股市场目前仍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王琦如是表示。
稀缺性凸显刚需强劲资源行业迎入场良机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资源约束和瓶颈也日趋明显,供需矛盾突出。王琦表示,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中国经济必不可少的要素投入。未来随着行业集约度的提升,资源企业抵御周期波动的能力越来越强,在整体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资源企业将能够长期享受超额收益。
王琦同时指出,受全球经济放缓、局部地区危机影响,前期金属价格暴跌使得泡沫已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释放,基本金属价格已经开始在新的平台震荡整固。未来随着政策的转向,预计宏观经济将进入筑底过程,此时正是介入资源板块的良好时机。
此外,四季度是传统的煤炭销售旺季,预计整个冬季煤炭价格都将在高位徘徊。短期来看,受资源税影响,板块估值下移,但上游企业成本上升将自然而然向下游企业转移,调整反而提供了介入良机。
正在发行的银华中证内地资源主题指数分级基金跟踪标的为中证内地资源主题指数,该指数的成份股均为各个资源行业的龙头企业,被视为大宗资源品的集中营。中证内地资源主题指数成份股由沪深两市资源主题行业的50只资源龙头个股组成。全面涵盖了煤炭与消费用燃料、基本金属、黄金、白银、多种稀有金属等各项资源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自然资源需求的持续上扬与供给瓶颈日益突出,因此,从长期来看,稀缺资源的投资价值日益凸显。随着“十二五”规划的不断深入,资源行业整合力度不断加强,具有资源优势的龙头企业将长期利好。
指数显示高弹性特征 分级运作彰显交易性机会
Wind数据显示,中证内地资源主题指数过往表现出高弹性特征,这为分级基金提供了较好的交易性机会。Wind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0月27日,中证内地资源指数近5年来累计收益率达147.99%,而同期沪深300收益率为82.51%,上证综指收益率为34.52%,其大幅跑赢沪深300、上证综指等指数同期收益率。而按照分段数据统计显示,2005年1月4日至2007年10月31日的整体上涨阶段,中证内地资源主题指数涨幅高达惊人的814.94%,超过上证大宗商品股票指数614.42%的涨幅,更远超上证指数370.18%的涨幅。
王琦表示,从指数历史收益情况来看,中证内地资源指数体现出较高的弹性,波动空间较大,可交易性较强;同时,成份股平均508亿的总市值规模决定了其大盘指数风格,近年来其周期性逐渐弱化,而体现出了较强的长期成长型,显示出较佳的攻守兼备性特征。
关键词:扩大内需 消费主义 消费方式
扩大内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消费和出口成为拉动经济迅速增长的“三驾马车”。 其中,与消费相比,投资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长期占据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凭着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低汇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尤其在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企业与日俱增,从而使我国形成了对外需有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的特色经济。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波及,仅靠单纯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实现本国经济的长远和跨越式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来推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扩大内需是大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的经济最终仍需通过拉动内需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战略时期,已经进入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关键期,国内市场存在着广泛的市场需求,无论在提高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方面,还是在改善和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暗藏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扩大消费需求,党的十报告也明确地提出了“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因为对于我国现阶段而言,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据统计,我国的消费率即消费额占GDP的比例自2000年以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只有48.2%,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也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落后了30 多个百分点(赵振华、尹依灵,2012)。内需乏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之一,只有加大消费需求力度,才能实现消费与投资、进口与出口的良性循环,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我国当前的消费实际来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率,也要视具体情况做出科学选择,提倡理性消费、科学消费、节约资源。值得强调的是,扩大消费需求不是提倡消费主义,更不是提倡浪费,无论是政府消费还是居民的个人消费行为,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适可为止。
我国当前的消费主义倾向
消费主义始于19世纪,随着物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告别短缺经济而进入生产过剩时代,逐步从以生产为核心的社会过渡到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对消费的依赖越来越重要,消费不仅决定生产,还决定着循环和再生产,资产阶级为了刺激消费,攫取更多利润,不断更新各种促销手段,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进入消费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强大影响力,消费主义开始蔓延到世界各国角落,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0世纪80年代后,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随着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消费主义逐渐开始影响我国。
消费主义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在行动上强调占有的实践方式,是观念与行为的结合,其核心在于过度的占有和消费,并以此获得社会身份的认同与文化的认同。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中,消费的目的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身的需要和满足,而是幻化为一种不断膨胀的欲望与消费热情,消费的对象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主义所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基础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按照西方消费社会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中国现在仍未进入消费社会,消费水平是由国民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来决定的,那么从反映国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人均GDP来看,有数据显示,美国早在1890年人均GDP已经达到3396美元,到2012年已经达到36300美元,而中国在2012年才达到4700美元,再加上我国广泛存在的城乡差距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国内的人均GDP并不能够反应人们真实收入水平,但是在中国,消费主义确实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单就拿奢侈品消费来说,中国已俨然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官方报告蓝皮书》称,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孙郁婷,201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消费主义不是在大众层面上发生的,而是由一些特殊群体推动的。
笔者认为,中国当代的消费主义主要是由三类群体构成的:
第一类群体是由各级党政机关的中高级官员和重要行业的国企管理者,以及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亲属等构成。对于这类群体而言,体制性的漏洞造成了权力的过分集中,及权力向利益的转化,从而造就了腐败性消费的基础。特别是公款消费领域的腐败,不仅助长了整个社会的的奢靡与享乐风气,更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消费不公,激起民众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与长久。
第二类群体是由目前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行业中的私有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以及投资者构成的。对于他们而言,各种形式的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及浪费性消费都是屡见不鲜的生活方式,在对全球的奢侈品消费做统计的数据显示,2011 年中国奢侈品市场价值达到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25%,位居世界第二(孙郁婷,2012),全球的奢侈品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消费市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富豪特别热衷于奢侈品消费。
第三类群体是国企中、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的会计师、律师、医生及其他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并且大部分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或是海归人员。他们是中国目前规模还不算大的中产阶级的主要构成者,由于他们有文化资本的优势,又处于身份区分的需要,也更加容易接受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同时,大众传媒源源不断地为他们提供着和新的阶层结构、新的消费模式相联系的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他们是当代中国消费主义的实践者。
如上所述,中国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主要存在于高收入群体以及一些特殊群体中,但是他们所推崇的这种生活方式正在被其他社会民众所接收和效仿,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正在由高收入群体向其他社会群体所扩散,给中国当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不可避免地带来影响。
由于消费主义是由中高收入者所推崇和实践的,社会上的相当一部分居民并不能维持那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落差,有些收入不高者甚至是青少年因为痴心于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在没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实施犯罪行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我国媒体报道的相关荒唐事件就足以说明消费主义给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冲击。
而且,由于消费主义所推崇的是一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挥霍型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它使消费突破了需求的有限性,形成过度消费,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进而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此外,消费主义风气的盛行更加剧了人们的精神危机,消费主义将人生的意义价值与他所占有与享有的物质财富等同起来,必然会导致人们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享受而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虚,这实质上是否定人的内在价值,把人变成没有灵魂,只知道追求物质的单向度的人,所以,面对消费主义潮流,我们应该少一分盲从,多一份清醒和思索。
遏制消费主义的同时促进科学消费
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随着大众消费的兴起而发展的一种将消费看做是满足自我和实现人生最高目标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上一直都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无论是早期的“圈地运动”“羊吃人”等残酷剥削,还是今天的生态环境危机、消费害人等现象,无不是资本主义国家重经济轻社会、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利益的结果,当前,全球化浪潮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发展独领,经济贸易高度繁荣,然而,“一派繁荣美景下却暗藏着资本主义危机: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和失衡,全球财富分配日益不均,少数精英追逐巨利,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由于过分追求效率,公司大幅裁员,社会福利制度面临崩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文明的根基发生动摇,道德沦丧,既有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理查德·隆沃思,2002)。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也使消费主义发展成为必然,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陷入了深层危机,消费主义的肆虐更加剧了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消费模式,已经进入了死胡同,使人类陷入了奴役之境。
当前我们提出扩大内需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方针,值得注意的是扩大内需并不等同于多消费、多浪费,将扩大消费需求等同于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是对扩大内需的极大误解,我们应彻底扬弃与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以人的真实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
扩大内需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原则。要顾及自然的承受力度,从人与自然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奢侈浪费行为归根结底就是对资源的浪费,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一年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这种“舌尖上的浪费”的行为任其泛滥必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必然会损毁人类生存的根基,最终导致人类社会大厦的倾覆。
扩大内需要坚持以为民、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内需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扩大内需的目标应该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扩大内需尤其要注意改善广大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状况,要满足这些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之过上更好的生活,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与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建设等措施,在全社会中构建消费政策体系,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等,扩大居民消费能力,改变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质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办事,杜绝公费浪费和政府浪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
扩大内需要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消费满足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扩大内需的需应该是合理健康之需,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更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有利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消费方式,充分合理利用自由时间,进行精神文化的需要,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愉悦心情,增长见识,扩大社会关系,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少群.当代中国的消费主义现象:消费革命抑或过度消费?[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黄茂兴.扩大内需:从权宜之计到战略基点[J].经济学家,2012(10)
4.赵振华,尹依灵.关于扩大消费需求的若干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2(11)
5.本报评论员.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N].人民日报,2012-12-16
一、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世界经济增速回落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月份估计,按照购买力平价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0%,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估计,按汇率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2.4%,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1.9%,比上年放缓0.9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1.6%,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014年1月份预计,2013年欧元区经济下降0.4%,降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经济增长1.6%、4.7%和1.9%,增速分别比上年放缓1.9、0.3和0.6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增长2.4%,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
(二)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
20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2.7%,比上年放缓0.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增长0%,放缓1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增长5.9%,放缓0.1个百分点。
(三)世界贸易持续低迷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估计,包括货物和服务在内,2013年世界贸易量增长2.7%,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发达国家进口量增长1.4%,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进口量增长5.3%,放缓0.4个百分点。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回升。2013年,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波动中明显回升。1月4日为706点;9月24日回升至2021点,这也是2011年11月以来该指数首次突破海运业盈亏临界点(2000点);12月12日升至年中高点2337点;年末略降至2277点。
(四)三大经济体中美国、欧元区居民消费略有起色
2013年,美国零售额增长4.4%,连续4年实现增长。欧元区零售量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0.8个百分点。日本零售额增长1.0%,增速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五)全球价格水平走低,但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加大
2013年,世界消费价格(CPI)上涨3.2%,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发达国家CPI上涨1.6%,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CPI上涨5.8%,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和俄罗斯CPI分别上涨10.1%、7.0%、6.2%和6.8%,涨幅比上年扩大0.3、2.7、0.4和1.7个百分点。
(六)三大经济体中美日就业市场持续改善
2013年,美国失业率为7.4%,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欧元区失业率为12.1%,比上年升高0.7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点;日本失业率为4.0%,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
(七)国际金融市场继续波动
发达国家股市回升,而发展中国家股市停滞甚至下跌。2013年,摩根士丹利(MSCI)发达国家指数累计上涨24%,而新兴市场指数下跌近5%。美国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2013年50次创新高,全年累计涨幅为26.5%;德国股市涨幅为24.6%,日本股市上涨54.0%。汇市明显波动。与年初相比,2013年底美元兑欧元贬值4.2%,兑英镑贬值2.3%,兑日元升值22.1%。2013年5月下旬至年底,印度、印尼、巴西、南非及土耳其等“脆弱五国”(Fragile Five,简称BIITS)货币兑美元分别贬值了13.6%、25.5%、15.4%、10.7%和15.1%。
(八)景气指标总体向好
据OECD统计,2013年12月份,以长期趋势为100,OECD国家整体先行指数达100.9,连续12个月上升,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达101.0、101.1和101.4,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此后半年左右时间内发达国家经济前景看好。第四季度,全球及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及其中的新订单指数和出口新订单指数均有所回升,新兴市场制造业这三个指标均重回景气区间;全球服务业PMI受美国服务业PMI大幅下降的拖累比第三季度有所回落,但仍处于景气区间且显著高于上半年。12月份,全球制造业PMI升至53.3的近32个月最高水平,已连续第13个月高于50的临界点。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4.7,仅比11月份的近33个月新高略低0.1个点。
二、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一是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首超发达国家。IMF最新估计,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3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的50.4%(汇率法为39.4%),历史上首次超过发达国家,预计2018年将提高到53.9%。二是发展中国家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2012年下半年高达91.9%,2013年上半年降至82.4%,预计2013年下半年降至74.6%。
(二)主要经济体形势继续分化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分化主要表现为新兴经济体和美国强、欧日弱;2013年则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扩大:发达国家内部继续分化,美国继续温和复苏、进入持续复苏轨道,量化宽松政策(QE)迎来转折点;日本货币和财政刺激“猛药”起效,经济复苏加快;欧元区艰难摆脱衰退,但全年仍为负增长;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而脆弱五国(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南非)受制于内、外经济失衡,加上资本外流的冲击,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三)贸易保护加剧
2013年,不仅诸如保障、双反、进口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以及政府采购、自动配额等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有增无减,主要经济体还竞相组织排它性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并力争主导权成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从2008年以来,美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东线”,以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为代表的“西线”和以TISA(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服务贸易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中枢”。从截至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TPP有望于2014年上半年率先达成,TTIP和TISA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中,美国主导的新型贸易规则的影响力已经初步形成。以GDP占全球份额衡量,TPP、TTIP和TISA分别高达40%、50%和65%,其对于全球贸易的影响巨大。
(四)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取得进展,发展中国家进展迟缓
“过度的杠杆化”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家庭、企业、金融业、政府部门“去杠杆化”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美国企业和家庭部门债务负担已降至长期水平之下,政府财政赤字已从2009财年10.1%的二战后峰值降至2013财年的4.1%。欧盟通过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遏止了财政赤字上升势头,通过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以及欧洲稳定机制等措施打破了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的传播链条。欧元区15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009年的6.4%降至2013年的2.9%。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杠杆刺激后,正在逐步转变宏观策略,朝着去杠杆化的方向发展,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才刚起步。
(五)发达国家政策调整是导致世界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一是美国政策调整牵动国际金融市场。2013年初,美国政府面临“财政悬崖”,2013财年后7个月850亿美元的“预算自动削减措施”于3月1日正式生效。2013年5月下旬美联储释放可能提前削减购债规模(即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信号,由此至8月份,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逐步退出QE的预期导致发达国家长期利率上升,促使国际投资者对于资产重新估价并调整资产组合,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流出。由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未能在9月30日的最后期限前就政府预算方案达成妥协,陷入国债上限僵局,美国联邦政府被迫在10月1—16日关门16天,这是17年以来的首次停摆。10月17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为政府拨款”的议案,该协议将美国举债能力延长到今年2月7日,并为政府机构提供资金到今年1月15日。2013年12月17日,美联储决定从2014年1月起,将月度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少到750亿美元。
二是日本激进措施和欧元区稳定经济措施起效。“安倍经济学”政策已经实施一年,其内容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三支箭,其中前两支箭效果显著,推动日元快速贬值(以带动出口增长)、价格稳定上涨进而提振民众信心。欧元区实施稳定经济的各项措施,包括放宽对部分成员国财政紧缩的要求,于2013年5月3日和11月7日将主要政策利率(再融资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至目前的0.25%,7月5日欧洲央行承诺在较长期内维持超低政策利率的前瞻性指导;年末欧元区推出将银行业纳入统一监管的计划。
三是美国政策动向对发展中国家外溢效应巨大。美联储提前削减QE的预期已使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撤出,造成相关国家本币大幅贬值、输入型通胀压力上升,五国央行在经济疲弱的情况下被迫连续升息来加以应对。其中,巴西在5月30日起的半年内5次升息,累计升息250个基点;印度在9、10月份两次升息,累计升息50个基点。
三、对2014年世界经济的初步判断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经济增长动力略有增强。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将有所加快。
(一)经济增速将略高于上年
按照汇率法计算,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二)全球贸易增长将有所加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4.5%,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6%,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
(三)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级产品价格低位徘徊
英国共识公司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消费价格将上涨3.0%,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将下降0.6%,非能源价格将下跌2.6%。
(四)美国和日本失业问题将继续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