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后备人才培养 体教结合

举世瞩目的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中国竞技体育要创造新的辉煌,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势在必行。本文从体教结合的角度对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分析和思考。

一、“体”“教’分离的现状

体育系统属下的各类体校和教育系统属下的普通学校,为了追求各自的成绩目标,分别存在“重训练,轻文化”和“重文化、轻训练”现象。

前者主要体现在:有的体校根据已有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情况,虽开设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课程或中专课程,但因为训练、损伤、比赛等原因导致学生失去了很多文化学习时间,再加上传统模式和普通模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生文化成绩不高。有的体校没有条件开设文化课,就把运动员学生寄读在临近的小学或初中.每天半天时间训练,半天时间上课。这些小学或初中的教师按照全日制普通教学的模式和原班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教学。体校生去上课,则是随到随学,碰啥学啥,严重影响了体校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有的体校也考虑到让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采用挂靠、函授等方式让运动员上大学,但实际上大多数运动员并没有认真学习文化知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再深造”几乎成了一种形式。还有个别体校的学龄队员完全没有接受文化教育,学生的文化学习几乎成了空白。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得不到保证,较大地影响了他们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影响了他们全面发展以及他们的就业;再加上竞技训练的高淘汰率等其他原因,许多家长不愿意把子女送到体校来,导致体校生源逐渐减少。

后者主要体现在:普通学校虽也提出学生要全面发展:开设了体育课。但面对升学率的指挥棒,体育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它常常作为“副科”而被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瓜分和挤占。为了应付小学和初中毕业前的“体考”,有的体育教师在临考前两三个月内进行突击训练,甚或有个别干脆在体考时通过作弊来蒙混过关。学生因体质不好而时常生病、在各种场合昏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普通学校向业余体校输送的体尖生也逐渐减少。

二、“体”“教”分离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缺乏大教育观、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律认识不够,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个人或局部经济利益。一种看法是,业余体校只要运动训练出成绩,运动员就是体育苗子,就是体育人才,体校就可以生存、发展;运动员、教练员还可以因此得到物质上的奖励。而运动员文化成绩的好坏无关紧要。另一种看法是,普通学校主要是看升学率和及格率,只要学生成绩好,升学率高,生源就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大,学校就兴旺。而学校体育抓不抓也就无关紧要了。

(二)有关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有关部门没有形成把“体育训练”与“文化教学”同等重视、齐抓共管的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体育主管部门对所管辖的体校的文化教学,以及体校对文化教学管理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激励措施。

抓体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考核等还不够科学。教育主管部门对所管辖学校的体育训练,以及这些学校对体育工作的管理力度不够大、要求不够严;对体育课教学、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体尖生和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等抓得还不够。

(三)业余训练体制不够完善。就省(市)体育行政机关办学而言,没有充分发挥举市体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省(市)没有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进行“一条龙”文化教学的省(市)级体校,对运动员缺乏系统而又有针对性的基础文化教学。二是与当地省(市)教委以及有关社会团体的协调与联合、指导与帮助开展体育业余训练工作的力度不够,导致大多数普通学校只进行了体育普及训练,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来设立和发展特色运动项目;再加上青少年俱乐部等社会团体发挥得作用不大,导致在最广泛的、最基层的层面上的体尖生和业余体育爱好者数量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塔基”没有得到有力夯实。

三、“体’、“教”结合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领导,深化改革,为“体教结合”提供有力保障

1、成立领导机构,请省(市)政府支持并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成立由当地省(市)政府有关领导、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各区县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等有关人员联合组成的领导小组;省(市)各区县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成立分管青少年业余训练、竞赛、学校体育工作的综合业务处,把青少年体育工作列入有关工作的重点,纳入到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形成省(市)政府分管市长带头抓,体育局分管局长亲自抓,教育局有关领导配合抓,分管处长直接抓,有关人员具体抓,上下联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2、加强政策引导。以备战全运会为契机,省(市)体育局与当地教育局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办法,切实加强对“体教结合”工作的指导,为省(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政策支持。

3、深化业余训练体制改革。继续探索管办分离的青少年业余训练管理机制,使省(市)体育局业务部门与项目管理单位(部门)在业余训练与文化教学、竞赛组织、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调研、宏观指导、业务监督以及优秀运动队各线队伍建设等方面既协调一致,又各行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有关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

(二)多向思维,多管齐下,为“体教”紧密结合拓宽渠道

1、加强普通学校的体育工作建设,抓好青少年体育的普及。普通学校要采取系列措施,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体育普及上下功夫,处理好学生群众体育与学生体育特长培养的关系,既上好体育课,又开展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切实培养竞技体育初级后备人才。

2、加强各区县业余体校的“体教结合”工作,抓好业余体育训练的网点建设,根据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和各学校的实际,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发挥优势的思路,将该省(市)竞技体育项目分为优先发展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三类,在区县重新布局,成立体校,分类指导,加强管理,特别扶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使各体校做到有师资、经费、场地、器材和队伍,努力打造该省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精品工程,建立和健全全省(市)业余训练网络,实施“千人苗子,百人尖子”的培训计划,培养竞技体育中级后备人才。

3、抓省(市)级体校的龙头建设,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整合体育人才、设施、训练和教学等资源,成立集教学、训练、科研为一体,且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进行“一条龙”文化教学的省(市)体育学院。对各阶段的学制做适当调整,使科研与文化教学、训练紧密结合,确保运动员学到系统的文化知识,吸纳和培养优秀业余队员、专业队员进行文化学习,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竞技体育高级后备人才。

4、完善后备人才输送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基层训练单位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对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做出贡献的教练员、文化教学工作者、基层单位,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考核,在其工作量评估,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以及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加强管理,完善机制,为“体教结合”、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认识,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加强学习,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纠正各种片面认识,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使有关人员明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提高对运动员文化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素质教育理念以及体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在普通学校中狠抓体育训练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调研,制定政策,建立并完善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目标、措施及步骤,加强对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教师等的管理和考核,保证中小学生从小享有体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外,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抓健康教育,培养健康意识和体育强身、兴国的观念,为学生从事和爱好体育运动提供精神动力;二是在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业余活动内容中加入群众爱好广泛的运动项目(如球类运动);三是对群众爱好不太广泛且开展训练存在较大困难的运动项目(如重竞技项目、射击),采取定点、定时,相对集中或走训的形式进行训练,以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四是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有关比赛及奖励,充分发挥比赛的杠杆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训练。

3、在各级体校中狠抓文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学训”双优.首先,加大体校文化教学教研改革力度。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备战各届全运会、奥运会的有关要求,结合体校学生实际,对重点运动员和非重点运动员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确保各类运动员学有所获;在具体的文化教学中,适当增删教学内容(包括尝试编辑校本教材),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探索适合体校生文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真学、真懂。其次,强化学生的日常教育和文化学习管理。充分发挥党在思想工作方面的领头作用,利用各种组织(班、团、运动队),运用各种有效载体(如集会、主题活动、文娱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和学习意识;探索、建立对学生的入口、出口以及文化学习、考核、评价、奖励、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方面的科学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第三,狠抓教师队伍和教练队伍管理。采取系列方式,建立可行制度,加强教师与教练的工作沟通;把文化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成绩分别纳入对教师和教练的业绩考核,激励他们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采取措施,促进教师和教练养成终身学习、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批政治责任感强、业务水平高,具有奉献精神且一专多能的教师(教练)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总之,通过各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整合各种资源,积极优化“体教结合”内外部环境,创新投入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努力营造“体教结合”的良好氛围,促进各省(市)教育与当地体育相关工作的“取长补短’,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专业队员、二线队员、业余队员成倍数增长,确保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不断产出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IMl。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王健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龚德贵,李艳翎,张坦等。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IJ]。体育与科学,2002.23(3)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金秋十月,清风送爽。来自海内外的各界有识之士,相聚在美丽的渤海之滨,共同举办首届曹妃甸论坛。首先,我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我们今天所在的曹妃甸,是中国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也是中国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在这里举办以可持续发展为永久主题的国际性论坛,打造一个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展示中国可持续发展成果的高层互动平台,对于汇集全球智慧、促进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届曹妃甸论坛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为主题,抓住了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相信,论坛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广泛交流、凝聚共识,对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同舟共济,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开始缓慢曲折的复苏。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也带来了巨大冲击。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从容应对。既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注重把握国际金融危机蕴含的发展机遇,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了总额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多次降息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大改善民生力度。经过努力,基本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1%,其中二季度增幅回升到7.9%;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我们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切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也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们刚刚隆重庆祝了60周年。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为此,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一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精心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形成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三是狠抓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高效节能新产品开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快开发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不断增加森林碳汇,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在前不久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诚意和努力。

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五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以更大的决心、更坚实的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借此机会,我愿提出以下主张。

第一,把绿色增长作为我们共同的追求。绿色增长既是当前世界经济摆脱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应把绿色增长作为共同的目标和追求,积极制定全球绿色发展路线图以及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规划,有效协调政策和行动,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世界各国应把推进绿色增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取向,通过各种可行的调控手段,加快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城市建设,把经济发展进一步引向绿色增长的发展道路,使世界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二,把节能减排作为我们共同的责任。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节能减排是主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每个国家、城市、企业和个人都应以对人类长远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世界各国应积极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动节能减排,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要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同时考虑各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历史责任、人均排放等诸多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切实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带头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也应尽最大努力,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把科技交流作为我们共同的抓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世界各国应把科学技术特别是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的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科学技术的传播不应以国划界。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应采取新的政策和机制,既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又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发达国家应在可持续发展核心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开放市场,降低人为的技术转让壁垒,尤其要加强绿色技术领域交流与合作,确保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绿色技术,避免形成新的“绿色鸿沟”。

第四,把对话合作作为我们共同的行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世界各国应展开交流、增进理解、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生态建设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援助、减免债务等重点问题上切实采取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曹妃甸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一颗耀眼明珠。这里拥有港口、区位、资源、产业等得天独厚的集成优势,是中国能源、矿石等大宗原燃料集疏港,是环渤海地区崛起的重要引擎,也是辐射京津冀区域、沟通“三北”(华北、东北、西北)、联接东北亚、走向世界的重要枢纽和对外通道。近年来,曹妃甸开发建设取得可喜进展,基础设施配套更趋完善,产业集聚步伐明显加快,国内外对曹妃甸的关注度明显提高,项目投资明显提速,目前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集聚、逐步产生效益的关键时期。首钢京唐钢铁厂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已投产,一个以循环经济和绿色增长为特征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基地正在快速崛起。随着开发建设的推进,未来的曹妃甸将形成绿色港口、绿色产业、绿色城市协调发展的三大空间布局。中国政府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使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曹妃甸发展的支持力度。围绕建设绿色港口,支持曹妃甸建设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的世界一流国际大港。围绕发展绿色产业,支持曹妃甸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围绕打造绿色城市,支持曹妃甸打造一座“世界一流、中国气派、唐山特色”的国际示范城市,建成一座未来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发展可持续,世界更美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必将成为全人类更加美好的家园。让我们勇敢应对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创造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各位同事:

很高兴在洛斯卡沃斯同大家相会。首先,我谨对卡尔德龙总统和墨西哥政府为本次峰会所作的精心准备和周到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戛纳峰会以来,在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保持复苏态势,增长前景有所改善。同时,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突出,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全球总需求依然不足,一些国家债务问题突出,国际贸易增速明显回落,保护主义抬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上述情况表明,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新的风险又在形成和积聚。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既要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又要稳中求进,探索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为此,我愿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坚定不移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当前,二十国集团成员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保增长、促就业、促稳定。我们应该继续本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认真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共商妥善应对之策,巩固和增强来之不易的复苏势头。我们应该继续以建设性、合作性方式支持一些欧洲国家解决债务问题的努力,推动这些国家经济早日迈入稳定增长轨道。我们应该认真落实以往峰会承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充分考虑各国国情和合理关切。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创新潜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从源头上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反对将价格上涨简单归因于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

第二,坚定不移深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对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十分重要。我们应该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入,当务之急是落实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中方赞同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源,提高其应对危机和紧急救助能力,以更好履行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职责。我们应该提高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遴选程序的透明度和合理性,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我们应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使金融体系更好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使用并改善其货币篮子组成,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第三,坚定不移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应该重视当前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共同营造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全球贸易环境,消除贸易障碍,增强贸易发展动力。我们应该坚定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恪守历次峰会承诺,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授权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机构加强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的监督。我们应该保持各种双边和地区自由贸易安排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之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促进力量。我们应该维护并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多哈回合谈判。我们应该关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链问题,使贸易统计标准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各国从贸易中获益情况,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所谓贸易失衡问题。

第四,坚定不移推进发展事业。实现共同发展是世界经济持久增长的根本之道。我们应该重视有关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外溢效应,推动国际社会在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繁荣进步、缩小南北差距方面下真功夫并见到实效。二十国集团应该加强同联合国的合作,支持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继续在发展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国际金融机构推动发展和促进减贫功能。我们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支持,切实解决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在贸易领域的关切,尽快实现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的免关税、免配额待遇。我们应该在粮食安全、基础设施等发展问题上加大投入,着力破解导致南北发展失衡加剧的难题。

第五,坚定不移倡导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增长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机制保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充分考虑各国发展绿色产业面临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能力水平差异,支持各方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加强有利于绿色增长的国际技术传播和合作,避免产生新的绿色贸易壁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将召开,我们应该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主渠道地位,推动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

各位同事!

今年以来,中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保持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中国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同事!

世界经济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任重道远,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二十国集团的作用和影响,牢牢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同心同德,协调合作,共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共同推动世界发展繁荣!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一)经济转型的分类

经济转型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划分方法:

1、按转型的状态划分: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

体制转型。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体制转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制度创新。

结构转型。是指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因此,结构转型又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等。

另外,有的学者把经济转型的状态分为四类: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型等。我们认为,无论怎么划分,经济转型都不外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两种类型。

2、按转型的速度划分:分为激进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

激进式转型。指实施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数学者把俄罗斯和东欧“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称为激进式转型。激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终极目标。

渐进式转型。指通过部分的和分阶段的改革,在尽可能不引起社会震荡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的目标。多数学者把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改革称为渐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过程。

(二)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探讨经济转型之前,应分析“转型”一词的词义。“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献中,对经济转型的表述及研究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中文文献往往以“改革、转型、渐进和转化”来描述。

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

(三)经济转型的特点

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在谈到经济转型时,我们往往把某个时期经济在体制和结构的变化称为经济转型。因此在制定转型计划时往往会以时间多长、经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来衡量是否完成经济转型。其实,这只是阶段性的经济转型。但是从长期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经济本身时时刻刻都在追逐着质和量的提高,这种质和量的缓慢变化本身就是经济转型。习惯上我们把某个时期经济发生的较大变化称之为经济转型,即段性经济转型。

渐进性和激进性的交叉。经济转型往往表现为时而激进,时而渐进,在某些领域激进,在别的领域渐进。

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的同步。经济体制的变化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经济体制的创新。

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互动。在经济转型中,政府和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基本动力,而实现经济转型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两者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

区域性和国际化的结合。经济转型通常是区域性经济发展措施,而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又不得不考虑国际经济发展潮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经济转型必须紧跟当前科技发展步伐,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动向。

(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持续性指的是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以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经济本身应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经济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具有“匀加速”或“加加速”前进的能力,将来不会出现因“加速度”急剧下降而产生经济衰退现象。其二是经济具有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能力。即经济发展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要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虽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但要同社会进步相协调,不能以损害社会、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所谓的和谐经济就是经济结构要合理,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要与国家政策和谐、与社会发展协调、与环境承载能力适应等。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并分析参照追赶新型经济体的成功之路,预测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已逐渐显现回落的趋势,未来五到十年,将降至7.8%左右。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总量基础庞大,虽然经济增速趋降,我国资源、能源安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仍将逐年日趋增强。

因此,中国乃至世界共同面临着持续发展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通过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才能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互协调,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富强,提高全人类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的根本途径。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如果继续沿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采取大量消耗当期资源为前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方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可以说已绝无可能。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可以说是历史空前的,因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只能走低投入、高效率、少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寻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尽可能好的发展方式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条路已不是中国主观是否选择的问题,而是早走与晚走,被动走和主动走的问题。

企业和企业家应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追求利润最大化毫无疑问是企业的核心目标,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经验证明,企业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追求经营的持续性目标,追求基业长青,永续经营,所以企业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法律、伦理和公益性等责任,成为实现社会进一步进步的载体。

以下三点值得企业和企业家们思考:

一,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认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一个国家经济技术指标先进与否,实质上是取决于该国企业群体经济技术指标优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与否,实质上是取决于企业群体投入产出的方式的效益,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实质上取决于社会资源配置在企业的效率。企业及企业群体无疑是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推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