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就业 试点学院 软件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5-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要求,就是不仅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而且是高质量的就业。这就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内涵式发展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供需双方存在的“两难”现象。我国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高校的入学率约为15%,2011年我国高校的入学率约为26.9%,今后这一数字还会提高。随着入学率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容乐观,现在社会岗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各个行业当中都广泛存在“两难”现象,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人难,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
第二,“高质”与“高量”之间的矛盾问题。现在高等院校普遍关注于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而往往忽视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即仅仅实现了“高量”,而没有足够的重视“高质”,导致毕业生就业之后,也不能安心工作,频繁“跳槽”,还有部分毕业生的发展后劲不足。
为了实现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部和各个高校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进一步明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首先就是要“坚持内涵式发展”。[2]二、以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以育人为核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协同创新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教育资源、挖掘可利用的教育空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3]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信息产业的世界结构调整日益明显,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也必须顺应改革的要求,加快“两个转变”,即从原来的主要以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升效率为主要特点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件指标的显性增长向提升内部软实力的隐性增长转变,在加快转变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协调,统筹安排,科学发展。哈尔滨理工大学在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同时,成立了校教学督导办公室,独立于教务处,由校长办公室直接领导,监管全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状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同时各个教学单位又外聘有自己的教学督导,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督导和专项检查;我校近期又出台了“教学事故、教学差错认定办法”,对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听课、教学次序、考风考纪等都做了的明确处理规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完善规章制度,引入评价机制,保障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只有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完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机制,改革和创新考核方式,建立基于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才能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提升。[4]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入软件企业普遍采用的CMM思想,对教学过程实施过程管理,建立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对本科教学实施定量管理和定量评价,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完善教师考评制度,采用督导考评、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的“三位一体”评价制度;对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为增强教学的效果,以制度规定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提倡学生实行“面向工作的学习”;定期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座谈会、交流会以及学习沙龙、兴趣小组等形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这些措施都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下来,有效地保障教学次序,保证教学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工程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全面推行CDIO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的现代工程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复杂的工程产品、过程及系统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提倡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做中学”等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实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内涵式发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完善就业政策,把实现高质量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各级政府机构和高校管理部门,要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各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促进就业者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在推进就业工作中实现“高质”和“高量”,实现“量”“质”协调发展。在就业工作中以贯彻促进毕业生就业为主,自主创业为辅的就业政策,根据学生自身条件进行合理选择。落实政策保证就业,继续做好就业指导、实习见习、就业援助的“三支一扶”工作,对于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实现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利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利用国家制定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全程提供学生就业的质量保证,让大学成为学生学习深造的场所。我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专业指导委员会,软件学院为推进校企深入合作,建立长期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学院和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学院设置了“实训中心”,在模拟企业环境下,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蓝本进行学习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工程化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企业文化认知、软件开发规范等各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以期达到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实际上岗培训时间的目的,从而迅速适应未来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改变就业观念、合理引导,实现多渠道就业
高质量就业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高质量就业是充分的就业、优质的就业、稳定的就业、符合自己意愿的就业,劳动关系相对和谐,基本能够满足劳动者的工作要求,最终体现为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满意度上。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首先要拓宽就业面,扩大就业方式。在国家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高校层面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实现多渠道就业。在学校的教育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工作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基本的职业规划,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一些基本的“智力测试”“个性测试”“兴趣测试”“心理测试”等,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让学生一入校就明白毕业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样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三)面向企业、联合培养,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为了让毕业生尽快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融入企业、投入实际的工作当中,我校形成面向企业的“定制式”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式。积极进行校企协同,形成特色鲜明的“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将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院内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工程能力;建立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业化素质。通过“定制式”和“两段式”的人才培养,达到了专业建设、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三赢局面,在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和学生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实现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四、结束语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是黑龙江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1年我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荣誉称号就是对我校就业工作的肯定。但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后继的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会坚持内涵式发展,寻找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突破口。
[ 注 释 ]
[1] 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4-9.
[2] 刘善堂,成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与提升策略[J].江苏高教,2014(1):133-134.
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城市规模为主的城镇化;2013年3月份,在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国务院总理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且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将城镇化的涵义由粗犷的外延发展过渡到以人为本的内涵发展上来。
一、农民高质量就业的涵义
十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就业观。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就业?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认为,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宏观层面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合理的就业结构。
具体到农民就业的微观领域,高质量就业就是要保证农民有业可就,就业中没有行业歧视和不公待遇,能够和城市居民公平的分享就业机会;就业后能够享受到《劳动法》所赋予的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包括工作时间、工资待遇、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和卫生权、社会保险等权利,通过就业领域的和谐推进社会的和谐。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高质量就业的障碍因素
(一)公共就业的财政支出不足
增加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为此,政府必须有相应的财政支出,来保障由劳动保障部门代表政府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在统计数据上,我国以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涵盖的就业总财政支出低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平均值。2003―2008年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年平均支出占财政收入的7.42%,而国外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的平均支出占财政收入的平均值都高于30%(见表1)。
我国学者在就业实现途径的调查中,验证了农民就业大都是自组织就业,没有借助于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如劳动科学研究所“城乡统筹就业”课题(2007年)的调研显示,自组织就业是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主要方式;而赵树凯(2012年)在调查中显示,超过90%外出农民的就业是通过自组织形式实现的;而在黑龙江省的现实调研可以发现,农民的就业主要是通过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依托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自组织就业形式,形成了外出务工人员在某几个行业的集聚化就业的态势,如建筑业、矿产业、纺织业、服务业。
(二)农民的知识体系和就业技能不适应产业结构变革需要
当前,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的农民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非熟练的劳动力就业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不能把握产业向中西部城镇转移的历史契机,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在2012年2.6亿务工的农民中,仅1/4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超过六成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在许多行业都并不具有竞争力。因此,转移就业的农民迫切需要就业技能的培训。
(三)实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不足
由于征地后公益岗位的限制,农民就业的安置率不高。但是,城镇化的推进必须要相应的更注重质量的产业来引导,来吸收就业。而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经济工作来抓,也反映了目前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产业支撑不足的依然是制约经济增长和地区就业的重要因素。例如,在黑龙江省,绝大多数私营企业是通过艰难的创业历程逐渐发展起来的,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利润微薄;尤其是县域经济中私营经济发展落后,多数集中在生产加工、餐饮和商贸服务领域,企业经营规模小,能够容纳的从业人员少。还处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用于扩大再生产。所以,能够吸纳的就业人员有限。
一是健全多元考评主体。
建立考评专职部门、主管部门和专业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估机构相互配合制约的考评主体结构,充分发挥党政智库、社会组织、技术支持部门等社会力量在政绩考评中的作用,在特定考评环节合理使用公众评议和专业第三方评估,探索建立以数据为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多方参与的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信息系统,实现考评信息的综合性、连续性和开放共享,保障第三方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是优化考评组织管理。
探索建立政府绩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单位,设置议事职能机构,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的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政绩考核与评估工作。建立专业化政府绩效评估部门,明确主体责任,界定评估范围和评估内容,统筹协调政府各部门与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政绩考评与政府绩效评估工作。
三是完善政绩考核法治化建设。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法定,细化各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构建程序公开、标准公开、结果公开的政府政绩考核工作体系,健全考评全流程监督机制,加快完善政绩考核工作的法治保障。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常州改革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积极投身“三大一实干”、合力种好常州幸福树,发展的动能显著增强、质效不断提升、环境更趋优化、成果普惠共享,形成了稳中向好、稳中更优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工业开票销售、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双双迈上万亿元台阶,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大关,特别是重大项目、企业上市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文明城市,在全省设区市中唯一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这一年,让我们感受最为深切的是,全市上下党群一心、政企合力,精气神充分提振、好势头充分彰显,团结奋进、实干为民成为了常州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劲旋律。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今年是开局之年;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是关键一年。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动员全市上下以“重大项目增效年”为主题,坚定把增创发展新优势、种好常州幸福树“六大行动”引向深入。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必须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精神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践,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提高政协协商议政质效,把职责履行得更实,把作用发挥得更好,共同种好根深叶茂、硕果满枝的幸福树。
种好幸福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改革开放。革故鼎新、敢为人先,一直是常州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魂。这些年,我们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向改革要动力,以开放拓空间,持续推动了“苏南模式”常州升级版的探索实践。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开放也远远没有止境,我们必须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开放倒逼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面对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带来的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坚持效果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发挥好全面深化改革“四梁八柱”的支撑带动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着力激发市场主体的更强活力和民间蕴藏的巨大潜力;要强化大开放理念,放大视野、敞开胸怀,在国家大布局中找准常州位置、拓展常州路径,集聚一切优势资源、优质资本、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紧紧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产城融合综合改革、“不见面”审批、开放型经济发展、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精选课题、深入调研,精准把脉、对症献策,多提一些真知灼见、多出一些实际成果,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动全方位开放增创新优势,为常州转型发展积蓄新能量、释放新活力。
种好幸福树,我们必须坚持不懈提质增效。常州靠制造业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这几年,通过连续开展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持续实施“三位一体”战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我们的制造业还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转型跨越仍处在“推着石头上山、到了半山坡”的关键阶段,发展中各个方面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作为鲜明导向,乘势而上、尽锐出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的高质量。特别要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着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系统发力,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迈入量质齐升的良性轨道。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围绕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推进金融改革服务、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等重点,多谋良策、多出实招,议政协商、监督落实,助推常州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种好幸福树,我们必须坚守初心为民尽责。幸福树需要由大家一起栽种,果实也应该由所有人共享。这些年,市委、市政府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连续五年财政支出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三优三安两提升”等民生实事得到了群众认可。民生千钧重,责任大于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加快富民增收步伐、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优化生态宜居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爱常州”成为全市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民履职、为民尽责,继续抓住老百姓最急最烦最忧的问题,反映群众所盼,参谋党政所需,助推各级各部门办好更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年轻人成就事业、让年老者颐养天年,把所有常州人共同建设美好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关键词:顾客价值博弈营销策略
企业的发展策略经历了许多的阶段,从最早的关注产品质量、价值链管理、组织流程再造到企业文化等,但是企业所关注的往往是其内部改进以及自身的经营,而不关注企业外部的市场,即顾客价值营销。
过去企业认为企业的外部市场是不可控的,与其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关注市场的变化,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内部改造中。然而,近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只有关注市场,提升顾客价值,才是企业持续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顾客价值内涵
早在1944年,著名的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就提出了“顾客让渡价值”的概念,即顾客购买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总价值和支付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顾客的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等,而顾客的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成本等。
顾客让渡价值实际上就是顾客价值,当顾客进行商品购买时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实际利益,即所获得的总价值最大而支付的总成本最少。可以得出,顾客是否最终购买该商品并不是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花费的成本,而是顾客价值最大化,所以,企业应调整其经营策略,不要一味的生产质量高的产品或产出价格低廉的商品,而是要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基准,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在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顾客与企业的博弈模型
(一)博弈参与方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是理性经济人,其行为动机是经营获利以及持续发展,在利益最大化以及所处环境、形势的驱动下,企业有可能采取某些违规操作,例如生产质量较差的产品,借以获得竞争优势来实现企业的目标,获取较大的利益。
顾客同样是理性经济人,顾客在进行商品选择时往往希望以较低的支付成本来获得较高的商品价值。
(二)博弈假设前提
博弈假设前提包括:企业的策略空间为生产高质量的商品和生产低质量的商品;顾客的策略空间为选择购买或不购买;当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被顾客购买后被发现,则企业将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以及顾客价值的损失;企业生产低劣产品获得的利润全部来自于顾客价值减少的效用部分。
(三)博弈得益矩阵
博弈得益矩阵见表1,其中,A、B为顾客购买企业高质量产品时顾客、企业获得正常收益;顾客在不购买商品时效用为X;B-D、B-C是企业在顾客选择不购买商品时生产高质量商品和低质量商品所取得的效用;F是顾客选择购买低质量商品时,企业增加的收益,而增加的收益全部来自于顾客损失的收益;A-F、B-C+F分别是顾客选择购买低质量商品时顾客、企业的收益;(A>X>A-F,B-C>=B-D,F-C>0)。
顾客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一)单次博弈模型分析
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可知:A>X>A-F,B-C>=B-D,F-C>0,进而发现该矩阵可以达到纳什均衡,当顾客选择购买行为时,由于B-C+F>B,所以企业一定会选择生产低质量的商品;当顾客选择不购买行为时,由于B-C>=B-D,企业仍然会选择生产低质量的产品;所以企业无论怎样都会选择生产低质量的商品。当企业选择生产低质量商品时,由于X>A-F,所以顾客倾向于选择不购买行为。所以,最终的纳什均衡则是顾客不购买,企业生产低质量商品。
通过上述分析,在单次博弈中,由于顾客和企业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各自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唯一的均衡是顾客选择不购买,而企业生产低质量商品。容易看出,在短期利益的趋势下,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欺骗顾客,达到“双输”的结果,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考虑顾客利益为其提供高质量产品。(二)无限次重复博弈
但是,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上述矩阵存在一些问题,它没有考虑到当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被顾客购买后被发现,企业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以及顾客价值的损失(R),所以在改进的博弈矩阵见表2。
考虑到R后,若B<B-C+F-R,则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仍然是(不购买,低质量产品)。
若B>B-C+F-R,则存在着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顾客选择购买行为期望:PQA+P(1-Q)(1-F)=PA-PF+PQF
顾客选择不购买行为期望:(1-P)QX+(1-P)(1-Q)X=X-PX
解得:Q*=(F-A+X)/F
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期望:PQB+(1-P)Q(B-D)=QB-QD+PQD
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期望:
P(1-G)(B+F-C-R)+(1-P)(1-Q)(B-C)=PF-PR-PQF+PQR+B-BQ-C+QC
解得:P*=(D-C)/(R-F+D)
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Q*=(F-A+X)/F;P*=(D-C)/(R-F+D)。即当顾客购买行为的概率P>P*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生产高质量的商品;当顾客购买行为的概率P<P*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生产低质量的商品;当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商品的概率Q>Q*时,顾客的最优选择是购买该商品;当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商品的概率Q<Q*时,顾客的最优选择是不购买该产品。当Q=Q*时,顾客可随机选择购买和不购买行为。
顾客与企业的博弈对策
在市场经济中,(不购买,低质量产品)的纳什均衡无论对于顾客、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环境都是有害的,应尽量避免其发生。具体来说,就是让广大企业主认识到顾客价值的重要性,审慎对待企业制造劣质产品而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以及顾客价值的损失(R),尽量使B<B-C+F-R,即R足够大。使广大企业主了解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和区别,认识到顾客价值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将顾客价值同企业目标、企业文化联系起来,实现企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不仅要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同时要尽量降低顾客在购买过程中的成本,如提高顾客购买商品的便利性;改善购物环境,使其成为顾客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员工素质,建立优良的售后服务机制,用优质的服务提升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和品牌知名度。
在市场交易中,虽然顾客具有最终选择权,但实际上企业处于更具优势的地位,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宣传产品信息和服务,引导顾客进行消费,创造顾客价值,将企业和顾客紧紧联系在一起,引起顾客共鸣和顾客忠诚,提高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最大化往往要求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导致成本增加,有时还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所以在实施顾客价值最大化的策略中,存在一个合理的界限,即收益下限和成本上限。一味追求顾客价值最大化是不理智的,只有在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