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发展类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要创新精简思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改造”优于“撤并”,把县域相应的分支机构逐步改造成以经营微小企业、小企业和个体户业务为主的专业零售支行,或者将所属县级支行整体移交给当地农村信用社。此外,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一是结合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改造成农村股份制或合作制商业银行。二是进一步强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符合“三农”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三是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适当降低门槛准入条件,通过加强培训确保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四是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县域分支机构,进一步丰富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设置,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约束机制,严格风险监控考核,建立健全风险校正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增强服务功能,根据不同地区发展不同模式;适当采取国家扶植、地方政府负责制。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随着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更高要求,因此,要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一是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县域农业保险体系;二是要拓展县域资本市场,建立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等机构,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连续出台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农村金融业务税收优惠等一系列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扶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创新力度金融创新是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只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金融才能与经济同发展。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金融也要不断创新,以增强其服务功能。要主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切实加大县域金融开放度,实现金融机构类型多样化创新服务。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建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可考虑适当降低税率扶持。二是发挥货币政策的扶持功能,加强支农再贷款的力度;三是发挥农业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四是农业发展银行在大型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适当发挥其政策性作用。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工业主导型产业模式,即农村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产值比重较高,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异军突起的乡镇工业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主导县的金融支持应侧重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植政策。例如,县域金融机构可以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贷款准入门槛,完善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服务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我国服务业主导县呈现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应注重对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首先,县域金融机构应支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综合考虑旅游产业链的资金投向,合理分配贷款资金。其次,县域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满足旅游者的金融需求。例如,实现各银行的联网和拓展针对旅游者的消费信贷。最后,大力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现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个越来越鲜明的特征就是经济金融化,这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县域经济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县域金融作为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环节,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杠杆作用。本文从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匹配发展视角,探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金融对策分析。面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县域金融等突出问题,构建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并针对县域经济中不同产业模式进行金融支持。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县域经济总体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较高的份额,一些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更是在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一共有2072个行政单位被列入到县域经济统计的范围,全部县域单位的人口总数超过了9.6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为4734亿元,和上年相比增长了25.9%,约占全国的2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36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8%,约占全国的4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33239亿元,比上年增长32.2%,约占全国的42%。县域经济的GDP约占全国GDP的60%。2002—2005年,全国县域人均GDP占当年全国平均数的比重不断提高,分别是71%、72.8%、74.8%、77.4%。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整合提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但同时,受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与基础设施,以及行政、财政、金融及整个宏观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一)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即发达的县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落后的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见表1)。由表1可知,全国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在县域人口平均规模、总产值平均规模及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等方面的差异都很大。2006年,全国一共有204个县的地方财政收入预算超过5亿元,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144、28、26和6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的县全国共有118个,主要也分布在东部地区。百强县的分布表现出了同样的特征,主要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内。2005年,县域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67.5%;其中,人均GDP最高的百强县是最低县域人均GDP的16.1倍。(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城乡差别的存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效益农业和兴办乡镇企业县域经济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第一产业比重约25%,从整体上来说,县域经济仍旧没有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工业方面,不少地区还是以生产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尚未形成,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过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3]以吉林省为例,根据吉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共实现GDP总额8577.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GDP总额1050.15亿元,比重为12.2%,第二产业实现GDP总额4417.39亿元,比重为51.5%,第三产业实现GDP总额3109.52亿元,比重为36.3%。三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67.1%和29.9%。可见,吉林省工业特征不够明显,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增长缓慢。[4](三)县域金融问题突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县域金融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县域农村金融体系(见表2)。但是,我国县域融资难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县域经济的金融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在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与此同时,一些商业银行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县域经济的分支机构开始退出市场,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这些都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严重不足。2.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农业发展银行专营农副产品的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农产品的开发、农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扶持。3.农村信用合作社融资能力较弱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但这种本身就是高风险、低收益的任务在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中没有得以实现,又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待遇的情况下,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融资能力趋于不断弱化。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实力。此外,县域企业还普遍存在着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有些企业信用能力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的贷款条件。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银行“难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两难局面,县域金融生存发展环境不容乐观。[5]
金融视角下的对策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县域经济结构的构建和调整,需要金融部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金融部门支持构建合理的县域产业结构,必然要依托于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县域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进一步优化县域投资环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即与金融业的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其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打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需要在地方党政班子的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运作的整体工程。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建立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逐步探索建立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推动金融生态建设进程。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制环境。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是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的前提;金融法制化是建设和谐金融生态的实质内容,是金融立法、执法与司法的综合体现。三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重点要放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上,加快信用立法进程,实现信用市场的有法可依;加快整合银行和有关部门的信用资源,避免信息分割与重复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积极培育各类信用市场主体,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二)构建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需求由于我国县域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性与不平衡性,使得经济活动主体的层次特征明显。因此必须构建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社区互助金融相结合的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需求,强化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1.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体系,合理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机构改革与支持县域经济的关系。国家应通过不同渠道引导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纠正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严重偏离农村的倾向。要创新精简思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改造”优于“撤并”,把县域相应的分支机构逐步改造成以经营微小企业、小企业和个体户业务为主的专业零售支行,或者将所属县级支行整体移交给当地农村信用社。此外,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2.大力发展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一是结合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改造成农村股份制或合作制商业银行。二是进一步强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符合“三农”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三是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适当降低门槛准入条件,通过加强培训确保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四是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县域分支机构,进一步丰富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体系。3.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设置,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约束机制,严格风险监控考核,建立健全风险校正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增强服务功能,根据不同地区发展不同模式;适当采取国家扶植、地方政府负责制。4.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随着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更高要求,因此,要积极拓展县域非银行金融体系。一是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健全县域农业保险体系;二是要拓展县域资本市场,建立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等机构,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5.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县域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连续出台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农村金融业务税收优惠等一系列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扶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6.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创新力度金融创新是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只有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金融才能与经济同发展。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金融也要不断创新,以增强其服务功能。要主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切实加大县域金融开放度,实现金融机构类型多样化创新服务。(三)县域经济中不同主导产业模式的金融支持从以上的分析看出,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支持,但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获得的金融支持不能满足旺盛的金融需求。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产业发展模式各异。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分析县域经济中不同产业模式的金融支持。1.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农业主导型产业模式,即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属以农业主导型产业模式为主,随着县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基础产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以商品性农业生产为龙头,兴办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从农业主导县的经济发展来看,应着重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合作组织的金融支持。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建设,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可考虑适当降低税率扶持。二是发挥货币政策的扶持功能,加强支农再贷款的力度;三是发挥农业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四是农业发展银行在大型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领域适当发挥其政策性作用。2.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工业主导型产业模式,即农村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产值比重较高,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异军突起的乡镇工业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主导县的金融支持应侧重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县域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植政策。例如,县域金融机构可以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贷款准入门槛,完善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3.服务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是我国服务业主导县呈现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旅游产业的金融支持应注重对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首先,县域金融机构应支持旅游产业链的发展,综合考虑旅游产业链的资金投向,合理分配贷款资金。其次,县域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满足旅游者的金融需求。例如,实现各银行的联网和拓展针对旅游者的消费信贷。最后,大力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关键词:保定市;县域经济;时序差异;空间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49-03
一、保定市县域经济时序差异分析
区域绝对差异是一定时期内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绝对量的非均等化现象。区域相对差异是一定时期内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变化速度的非均等化现象。其中衡量绝对差异的指标有离差、标准差;衡量相对差异的有极值差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离均差系数、加权离均差系数、泰尔(Theil)系数和基尼(Gini)系数。本文以保定市2000―2013年各县的GDP和人口数量(《保定统计年鉴》2001―2014年)作为测算的基础数据,用标准差和泰尔系数来衡量保定市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一)绝对差异指标
标准差值越大,表示区域经济差异越大。标准差计算公式如下:
S=
式中S是标准差;Xj是区域内j地区的人均GDP,X是区域的人均GDP,N是区域内子区域数量。基于此式计算的人均GDP标准差(如图1所示)。
(二)相对差异指标
泰尔指数是一种具有空间可分解性的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区域差异总体变化过程、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变化的情况以及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变化对区域整体差异变化的影响。其值越大,表示差异越大。泰尔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T=[×log()]
式中T是泰尔指数;Gi是区域内第i个子区域的GDP值,G是区域的GDP总值,Pi是区域内第i个子区域的总人口,P是区域总人口。基于此式计算的人均GDP泰尔指数(如图2所示)。
(三)时序特征
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使用标准差测度保定市各县人均GDP绝对差异总体呈上升趋势,十四年来扩大了3.34倍。以2003年和2008年为界,各县绝对差异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以前上升较快;2003―2008年上升较为缓慢,甚至2003―2004年出现小幅度下降;2008年以来各县绝对差异呈现明显上升速度加快,且保持稳定上升势头,2012年比2008年增长68.97%。整体来说自2000年以来保定市各县经济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使用泰尔指数测度的保定市各县人均GDP相对差异总体上呈现相对平稳局部小幅度变化趋势。以2003年为界,各县相对差异分为两个步骤:2003年以前,各县相对差异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2003年以后,各县人均GDP相对差异呈现下降趋势,且2007―2008年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3.5%,而后开始呈现小幅度下降,虽然2011年略有增长,但是并未改变整体下降趋势。
由以上分析表明,保定市县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2003年以前呈现同步上升变化,但是在2003年以后,保定市各县绝对差异呈现继续扩大趋势,2008年之后差异变动趋势进一步拉大,而相对差异则呈小幅度下降趋势。
二、保定市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一)研究方法
量图分析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其计算步骤共分五步。
第一步,选取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计算该区域每个指标的平均值Xj和各子区域每个指标的值Xj,再计算每个指标的标准差V。
第二步,计算各个指标中等组的上下限(见下式)。
上限=Xj+ 下限=Xj-
第三步,根据中等组上下限确定子区域每个指标的类型:高于上限为优,在上下限之间为中,低于下限为劣。
第四步,确定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得优指标数大于或等于得中和劣指标数之和为先进类型;得优和中指标数之和大于或等于劣指标数为中等类型,其余的为落后类型。
第五步,计算判断系数(见下式)。
K=1-(S+T+)
式中S为先进子区域得劣指标数之和,T为落后子区域得优指标数之和,Si为中等子区域得劣指标数之和,Ti为中等子区域得优指标数之和,Y为样本值总个数。K>85%时说明评价可靠,K
(二)指标体系
在考虑数据可得性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非农产值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收入(元)、人均GDP(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城镇化水平(%)、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元)、农业产业化率(%)等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取值为2009―2013年各指标平均值。由于2010年保定市把原高碑店市的白沟镇划为白沟新城,考虑到数据统一和计算方便,把白沟新城数据并入高碑店市。
(三)数据分析及空间特征
采用图量分析法,计算得到指数值,然后计算判断系数,得K=86.40%>85%,说明选取的指标是可行的,评价的结果是合理的。
1.县域经济差异十分显著。首先是不同类型县域数量差距大,先进类型与落后类型县占比较大,先进类型的有9个,落后类型的9个,而中等类型的县仅仅有5个;其次,不同类型县域的之间差距大,先进类型中高碑店拥有6个优势指标,1个中等指标,而落后类型的唐县却全部是劣势指标,两者之间差异过大。
2.多数县自身发展不平衡。满城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名第二,但是城镇化水平却排名第二十;涞源人均财政收入排名第一,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农业产业化率都排名倒数第一;保定县域自身发展表现出极其不平衡。
3.部分指标表现出县与县之间差距过大。如容城城市化率为唐县的4.35倍,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安国则是徐水的11.68倍。
根据计算结果,用ARCGIS10.3软件做出保定市县域经济差异图(下页图3所示)。整体上来说,保定市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南弱,东北强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雄县、高碑店、涿州、容城、高阳,中部的市区,南部的定州和安国以及西部的涞源。
三、保定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保定县域经济时序差异产生原因
1.经济基础。原有经济基础对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着重要影响。高碑店、涿州市、安国市自古以来就是名城。高碑店与涿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安国市始建于汉高祖时期,素有“天下第一药都”之称。
2.政策因素。2003年之后,由于受非典影响,加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促使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大量国家政策的出台,使得保定部分县市发展迅速,故绝对差异进一步拉大,2008年的金融危机,促使国家部分政策进行调整,也对保定部分县域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故2008年之后县域经济绝对差异进一步拉大。相对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的趋缓主要来自于国家对落后县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二)保定县域经济空间差异产生的原因
1.资源禀赋。资源禀赋即自然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直接决定着各地区农业的生产类型,又间接影响到其前后续行业。保定市西部及北部的县区(包括涞水、阜平、易县、唐县、曲阳)为山区或半山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交通不发达,社会经济状况受到很大的影响。
2.区位因素。区位因素也是产生社会经济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对区域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的实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四、保定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保定各县市尤其是西部山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通讯设施少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或社会多元化筹资等方式加快西部山区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山区旅游业、农业和小工业的发展,缩小县域经济差距,进而促进全市县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发展各区域特色经济
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如安国和易县的中草药产业,曲阳的雕刻产业,阜平的大枣和核桃,满城的草莓,高碑店的箱包,安新的水产养殖等都有其特色之处。加强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全面提升保定市县域经济竞争力。
(三)依托历史文化,提升软实力
县域软实力是建立在发展理念、县域文化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县域对内整合力、对外吸引力、发展竞争力的综合运用。保定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很多县拥有悠久而独特的特色文化传统,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做大做强县域文化产业,对发展县域经济软实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胡月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开发研究,2014,(2).
[2] 吴建民,孙博,李旭波.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1,(9).
[3] 谢磊,李景保,何仁伟,等.宜春市县域经济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7).
[4] 贺亚峰,韩增林.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及成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0).
[5] 张禧,李建强,王晓青.宜宾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动态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4).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投入。本文以县域资金供求状况为重点,从县域资金来源及现状、县域金融主要问题等方面对县域金融供求情况进行客观分析。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现状
为加强农业和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和县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县域集体和个体投资乏力,加之县域资金外流等原因,县域资金供给明显不足,与县域资金的现实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缺口,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县域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县域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型金融抑制。
1.供给型金融抑制。金融体系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为了掌握和控制金融资源,我们国家自上而下制造了县域的金融机构。县域金融体系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使我国县域金融的供给型金融抑制表现为双重供给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的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大撤退,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减弱;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功能萎缩,支农作用弱化等。2.需求型金融抑制。农户的信贷需求是构成县域金融市场的重要方面,农户信贷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将会直接影响县域金融市场供求的均衡。产生需求型金融抑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风险控制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消费信贷滞后,压抑了农户的消费性需求等。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工业。以山西为例,山西有119个县(市、区),其中产煤县91个,占县域总数的76.5%。煤炭及相关四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山西长期煤炭能源基地建设和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主要就是高度依赖煤炭及相关产业。
山西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保险业按商业化模式运行,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覆盖率偏低、规模偏小;当地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较小,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产品结构不完善;金融资源价格整体偏高;民间金融服务市场缺乏规范;金融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山西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转型,必须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省管县改革;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升级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增点;完善社保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必须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通过城镇化带动、规范、实现县域转型。
三、强化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县域金融支持,就两者的互补局势必须把握全局,政府机构要肩负起维护金融支持健康发展的重任。县域经济的稳健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大局,基层央行需肩负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梳理县域银行组织架构
1.加大扶持地方性商业银行。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保障为经济服务的地方性银行能健康成长,让这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成为帮助县域金融持续增长的主力军。2.深化改革国有银行。纠正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偏离农村服务的倾向,正视机构改革与支持县域经济的关系。3.全面改革农村信用社,同时落实扶持政策。解决信用社遗留的不良资产占比较高的问题,增强信用社的实力。
(二)控制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确保满足县域资金需求
1.延伸金融触角。解决县域金融供需关系是金融体系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地区结构性和区域性“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普遍。2.调整信贷投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银行适当增加再贷款额度、种类、期限,用于扶持和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拓展信贷市场。同时利用信贷行业投向来调整信贷策略,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3.监管信贷指标。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有指标约束,以防县级国有银行的资金被上级银行抽走,明文规定50%以上全年新增存款需投入至当地地方经济主体之中,对于未能达到管控指标的银行在其他业务中进行惩罚性指标约束。4.建立权责考核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支持贡献纳入考核,提倡管理和经营权责对称。
(三)县域金融机构多元化满足县域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适时完善和健全。首先,培育县域农村的资本环境,建立证券租赁机构和信托投资机构等满足农村的投资需求;其次,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保险机构及保险产品应当多元化,配合经济发展提升金融需求。所以在县域经济环境中必须注入新元素,如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等。合理的机构搭配可以优先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保障经济稳步发展,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四)开展金融创新提高县域金融的服务水平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较快,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增速高出轻工业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集体企业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股份合作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股份制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其中,股份制企业增长较快,原创: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
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月份,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达到。前七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亿元,同比增长,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同比提高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拉动强劲。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建设项目投资亿元,占到全部城镇投资的。分产业看:一产完成投资万元,同比增长;二产完成投资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工业投资万元,同比增长;三产完成万元,同比增长。月份,施工项目个,较上年同期增长了个。新开工项目个,增长个。
——物价涨势温和平缓,消费需求稳中趋旺。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累计比上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居住价格上涨,农资价格上涨,其他类商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所下降。
随着物价涨势的日趋平缓及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市消费市场日益活跃。前八个月,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同比增长,增速较上年提高了个百分点。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分销售行业看:月份,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餐饮业实现亿元,同比增长。
——出口需求继续下滑,利用外资形势喜人。月份我市累计完成出口总值亿美元,同比下降,在前个月的基础上又下降了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实现较快增长,月份,外商直接来衡投资万美元,同比增长,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形势稳定。
月份,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月末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减少亿元。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体来看,前八个月我市经济运行情况良好,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整体经济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诸如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企业亏损较多、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强化投资导向作用,提升经济发展的后续能力。继续优化投资环境,放宽投资领域,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民间和外商投资,在保证二、三产投资的同时,加强对一产的建设投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培植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渐形成一个以主导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全面发展的项目建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