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医疗市场调研

智能医疗市场调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医疗市场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医疗市场调研

智能医疗市场调研范文第1篇

豪华的“夺食”阵容

智能电视、智能电器、智能灯光、智能开关、智能插座、智能厨卫、智能温控、智能安防、智能音响、智能空气监测以及智能路由器等等,浏览智能家居的大家族,我们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家”正在成为科技要接管的下一个重镇。特别是伴随着4G网络的覆盖与普及,WIFI 的渗透与辐射,人们对建立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上的智能家居的操控变得更加简单而快捷。

科技量能支撑下的智能家居产业即将迎来最为火爆的“黄金时期”。据市场调研公司Jupiter Research的预计,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到2017年将达到600亿美元,复合增速为19%。而另一家市场调研公司IDC则认为,智能家居届时将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如此巨大的商业空间和市场回报,引来了各方大佬云集,并不断加大竞争的筹码。

继年初斥资32亿美元收购了互联网温度计和烟雾报警器制造商Nest之后,谷歌日前又发动Nest出资5.55亿美元一举拿下了家庭安防设备商Dropcam,两起收购让谷歌强势站到了智能家居产品的制造阵营之中。几乎同时,谷歌宣布结盟惠而浦和灯泡制造商LIFX,其谋求对方产品与Nest恒温器和烟雾探测器整合的目的昭然若揭。不仅如此,在2014 谷歌I/O 大会上,谷歌了智能电视系统Android TV,联系到先前推出的Google TV,谷歌接下来将会举力打造智能电视操作系统,进而推出智能家居设备的标准平台。

与谷歌相比,苹果圈占智能家居市场的脚步并不缓慢。在前不久召开的WWDC开发者大会上,苹果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该软件允许用户使用iPhone和iPad,更加方便地通过应用和Siri语音等服务来控制家居灯光、门锁和音响等单品。当然,苹果并不满足提供智能家居的软件平台,其已经组建了一支硬件团队,针对“主流”智能家居市场推出数款硬件产品,同时,前不久苹果收购了高级音响系统制造商Beats Electronics。在智能家居领域,苹果依然秉承一贯的软硬结合理念,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硬件产品与软件服务的深度整合。

在三大科技巨头中,微软做智能家居虽然最为低调,但却起步最早,其在15年前的“维纳斯计划”中就提到了家庭智能化的概念。虽然该计划后来流产,但比尔・盖茨的智能豪宅却让人大开眼界。及至今年年初,微软正式公布“家庭操作系统”白皮书,再度踏入智能家居市场。前不久,微软宣布与家庭自动化设备制造商Insteon建立伙伴关系,目的是把流行的家庭自动化网络充分融入到Windows生态系统;而最新消息是,微软日前已宣布加入All Seen联盟,据悉,All Seen联盟由Linux基金会带头,高通、LG电子、夏普等全球50余家科技巨头共同组建,目的是共同制定电子恒温器等智能家居设备的统一行业标准。

已经在智能电视、智能洗衣机、智能冰箱和智能电灯等多款产品身上做得风生水起的韩国三星自然在智能家居领域不甘屈于“外行”之下,其最令同行尖叫的就是不久前推出了智能控制任何家电的Smart Home智能家居平台,而且该平台是开放的,允许第三方加入。此外,三星正在大力推进Tizen系统的落地,欲通过产品硬件的庞大销量,打造一个全新生态圈。重要的是,据汤森路透对美国专利商标局自2000年以来收到的关于家庭自动化方面的专利申请的统计发现,三星在过去14年中提交了将近150项相关专利,其竞争智能家居市场的软实力可谓极其厚实。

家门前的布阵

相对于国际市场上智能家居已有30年的历史而言,智能家居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近10年的历程,但其所呈现出的商机却格外撩人。据国际物联网贸易与应用促进协会的《2013年度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未来3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增速将不断提升,到2016年预计可达到29.17%,到2017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将达80亿元美元。无独有偶,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认为,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1396亿元人民币。

不错,中国智能家居的确存在着非常强大的需求能力。目前,中国富有阶层正在形成,若按家户算,约1400多万的家庭户均年收入在18.6万元以上,人口约4460万人,占我国城市总人口的10%,概算下来,主要针对这部分人的智能家居市场总量为1400万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最近两年来,智能家居的销售数量和总销售额呈现出连续攀升的势头,年均增速至少在20%以上。正是捕捉到了智能家居市场的巨大需求与增长空间,从家电制造巨头到IT运营商,从手机制造企业到软件开发商,都不约而同地加入到了“抢食”的行列。

在前几年推出“海尔Uhome”的基础上,海尔前不久又了“海尔U+”计划,在U+系统中,用户未来可以通过微信控制家中设备,同时能够将不同家电品牌置于同一个网络环境中,达到网络联动。不仅如此,U+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合作平台,海尔会开放SDK、API标准,各品牌品类均可接入。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气象局公众气象服务中心、百度云、腾讯微信、活法儿的体质检测以及乐视TV、大金、本来生活网、创新工厂、宝洁、高通等各不同产业方都已加盟海尔。与海尔同步,美的推出了“1+1+1”战略,即“一个智慧管家系统+一个M-Smart互动社区+一个M-BOX管理中心”,同时,格力表示将以能源和环境为中心着力发展智能家居。

作为国内网络安全领域的老大,奇虎360绝对不会放过与自己紧紧毗连的巨大商机。据悉,360已与东方网力牵手成立了合资公司奇虎网力,主要向市场推送以“360家庭卫士”为品牌名的智能摄像机,剑指智能家居行业的家庭安防地带。紧跟360的脚步,不久前乐视集团与当代置业在香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乐视集团还联手华贸地产正式进军房地产,乐视的战略布局是,将乐视TV超级电视打造成智能家居重要承载终端,并最终延伸到智慧社区、智慧酒店、智慧体验中心等整个智慧互联网领域。

与360和乐视集团跨界联姻不同,小米则试图单枪匹马闯入智能家居市场。不久前,小米正式推出了小米路由器,路由器都预留了和智能家居产品互联的接口。小米的设想是,将路由器推广到用户家里,然后构建一个集硬件和软件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为此,小米正在研发Wi-Fi芯片,一旦未来小米路由器采用了自己的芯片,它就成为中控设备,所有的家庭设备先连接到小米路由器,在小米路由器识别之后再连接到网络。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小米的Wi-Fi芯片是一个“重”方案,除了需要强大的研发团队外,小米的芯片生产还要找厂家代工,毕竟小米还缺乏硬件生产能力。

如果说360、小米等IT企业针对智能家居的运作还处于蛰伏时期的话,那么京东商城则已进入实操阶段。日前,京东了名为“京东云助手”超级APP,该款产品涵盖家居云、健康云、车载云和个人云四个领域,可为硬件厂商提供智能芯片解决方案、操作方式以及数据分析支持。而用户只要在京东购买装有兼容京东协议智能芯片的任何品牌的家电产品,并用手机下载一个“京东云助手”,使用京东账号就可以实现对所有家电的控制。据悉,海尔、海信、美的、TCL、华为、联想等制造巨头以及博联、庆科、利尔达等物联网芯片厂家都已成为“京东云”的合作商,同时“京东云”还吸引了国家体育总局、物联网产业联盟、闪联等政府机构和行业组织的加入。

标准缺失之忧

历经30年的发展,智能家居已经不再停留在只通过一个单独遥感器实现对单品的操控阶段,APP也不是仅针对单一目标实现控制,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家居将是一个能够在中控终端调控下的大系统,以满足人们“智能、感知、互联、分享”需求,从而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居住环境。

从目前来看,支撑智能家居的技术已然成熟,除去硬件开发生产技术不论,计算机系统方面,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音视频技术都相当完善,同时包括KNX/EIB,RS485,电力载波在内的传感遥控技术也日臻强大,仅无线控制方面,就有RF(315M/433M)、ZWave、ZigBee、蓝牙、WIFI、红外等多种控制方式。但是,如果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各个单品或者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并不相容和互联,如空调排斥电视,家电系统不兼容声光系统,再强大的技术也只能是英雄气短,而且这种彼此隔离的状况也不符合智能家居的本意。

另外,智能家居也并不能局限在室内,而应当是一个“大家庭”空间,即室内系统与屋外系统的互联互通,如用户可以进入车载系统,在汽车上实现对家电的控制和监测,包括连接车辆的GPS数据后,应用程序会提醒用户关掉离家时未关掉的空调,在到家前,用户也可以在车里远程打开家里的恒温或制冷设备。这种基于物联网技术背景的智能家居与车联网的结合应当是未来家庭智能化的重要趋势。

不仅如此,大数据时代的智能家居还不仅仅是住宅智能化,而是应当辐射和扩展到用户的诸多生活领域,覆盖衣食住行,如已经开始试行的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智能家居,选择路线,预约停车,预约挂号,远程诊疗,再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付费,这样,智能家居就可以从卖产品,跨界到卖服务,更多领域也得以参与到市场培养与分享上来。

实际上,互联网的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无论是家中单品与单品、室内设备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互联,还是室内系统与车载系统的互通,或者是产品系统与服务系统的互应,都有赖于智能家居有一套统一的游戏规则,即智能家居产品与服务的行业标准。

扫描时下,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企业围绕着智能家居展开的竞争基本上出于各自为战的生态。在国内,建设部、公安部和信息产业都对住宅小区的定位各有侧重,行业管辖权各持己见,市场出现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智能家居产品标准;在国际上,同样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导致智能家居企业采用的技术标准与协议都不同,市场上智能家居产品千奇百怪,上下游的产品都无法兼容。标准的缺失,不仅给用户使用与操控智能家居带去了极大的不便和烦恼,同时让厂商生产和推销产品左右受困,最终掣肘智能家居行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的进程。

智能医疗市场调研范文第2篇

百年沉淀,科技领先

在技术革新层出不穷的显示领域,拥有百年科技积淀的NEC一向站在行业革新的潮头,其显示产品拥有“品质之源,影像之巅’”的美誉。此次会规模之大,格调之高充分体现了NEC对自身产品的自信,与决胜显示市场的勇气和决心。在会中谈到NEC专业显示器的市场表现时,NEC高层领导显得颇为自豪。凭借精湛的显示科技,现今NEC专业显示设备已在企业、政府公共事业、金融、能源、医疗等行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行业用户提供了多种先锋实用的解决方案。经过多年努力,现今NEC已在北美与日本市场取得了骄人的营销佳绩,获得了优良的市场口碑。这也再次印证了NEC以技术铸实力,以智能赢“视界”发展路线的明智与远见。

会上纵横飘舞的显示技术流对这一点进行了完美的诠释,P701、P551、X462UN、PA241等新品一露面就引起了参会嘉宾的极大关注。据NEC技术人员介绍,作为多功能型工程液晶显示器,P701、P551品质坚毅、性能卓越,拥有极佳的整机稳定与超长的使用寿命,其在网络中控、图像色彩、防残影等方面有着绝佳的表现。可很好地满足工程、交通、安监、数字标牌等专业行业的应用需求。NEC专业显示器一向以其强劲的显示性能与均匀的色彩表现著称,会上露面的X462UN就把这一点演绎到了极致,作为X461UN的全新升级产品,X462UN率先搭载NEC独有的“EDGE COMP”“匀”处理芯片和NEC独有的视频墙校色系统,能显著改善单体显示器色彩差异和整体视频墙颜色不一致现象,为显示器拼接墙的整体色彩均匀性提供坚实的保障,此外该设备还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与智能化操控功能,可把显示器的拼接应用带入一个新的层次。

匀拼接实现拼接墙色彩一致

智能医疗市场调研范文第3篇

2009年,美国印刷市场总额跌至1407亿美元,但此后开始有稍许复苏。2012年市场总额估计为1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将会增长到1550亿美元。

也有人预测到2020年,美国印刷业市场总额会降到1450亿美元。这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印刷不断被电子媒体取代;其次,邮寄印刷材料相关的成本不断增加—在美国大约一半以上的印刷品是通过美国邮政服务来交付的;第三,环保人士认为印刷是环保的敌人,虽然事实上所有的印刷品中大概有60%被回收,但这点也会促使印刷产值有所下降。

2000年,美国有39000多家印刷企业,2012年这个数字是27977家;12年内减少了28%。这种变化不仅减少了美国印刷企业的数量,还造成大量二手印刷设备充斥市场,极大地影响了新设备销售。

2007年,美国印刷设备和印刷耗材市场总额42亿美元,2012年为25亿美元,6年间下降了40%,但现在趋势有所企稳。另外,数字和喷墨设备仍然对美国的印刷买家极具吸引力。

去年,NPES委托《经济学人》杂志研究部门做了一个印刷市场调研。这个调研以2011年为时间基准,对50多个国家的印刷市场进行数据调研,而且对2016年的印刷市场进行预测。如图,大家现在还只看到11个国家的数据。我们预计到7月份会有50多个国家完成这个调研报告。如图显示,美国在印刷市场总额方面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约为1450亿美元,随后是中国、日本、印度。

另外还有耗材方面的销售数据。2011年,美国油墨市场年销售额是45亿美元,跟随其后的是中国、日本、德国。这个数据里面不包括电子油墨和墨粉。胶片和印刷版材的销量在全球受到数字扩张的影响,美国这方面的市场总额只有10亿美元,随后是中国和日本,分别是5.8亿美元和4.6亿美元。

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的印刷细分市场,很惊人的相似。包装印刷在美国印刷市场占比46%,在中国占比48%;商业印刷在这两个国家的占比都是13%;出版印刷在中国占比18%,在美国占比14%。

未来印刷企业的发展将转向提供更广泛的印刷产品,像宽幅印刷、包装印刷、标签印刷、账单印刷、直邮等。除了提供印刷产品,印刷企业还会慢慢转型成为营销服务提供商,比如做网站开发、数据库管理,甚至社会媒体战略。未来几年,喷墨数字印刷、电子印刷、3D印刷以及与医疗相关的印刷拥有巨大潜力,印刷企业要在商业模式和思维上做出重大转变。

一项关于未来两三年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印刷服务调查显示,彩色数码印刷居于领先地位,包括可变数据印刷和宽幅印刷。新兴的领域还有网络印刷、网络店面、跨媒体销售、设计、数据库管理等。

智能医疗市场调研范文第4篇

设计艺术是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科技的进步促使艺术设计专业同样也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过程之中。首先充分认识设计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个性,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并创设一种新型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

就拿设计中的纤维设计来说,它的历史由来已久,并且现有的服装课程或染织课程里面的编织设计就隶属于这个范畴。但是纤维设计的研究对于国内的设计领域却是一个较为新鲜的动感地带。首先来说服装设计专业或染织专业的学生对于纤维设计的认识是其对专业发展的提高和延伸必不可缺的。不仅如此,纤维设计的范畴之广泛,程度之深入也是其他设计类学生所应了解和掌握的技能之一。从这一点上讲,有个完善且适用的教学纲领是绝对必要的,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有个非常好的基础和铺垫。其次,现在设计类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动手能力的问题,举例来说,服装专业的学生不只是能做一件衣服,而是怎样把衣服做好、做新、做得有创意,还要同时有市场价值。

纤维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的比例正逐年加大,是一席不容忽视的的市场领域。它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保护、时装、智能纺织、体育、医疗、运输、家居、建筑、地质……可以说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现在国外市场对于纤维的研究正处在研发阶段,从教学中就有很充分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就直指市场,不仅是现在的市场更是未来的市场。而国内对此也正是用人之际,会为更多既全又专的人提供空间,也是为我们设计类的大学生今后用以展示自我能力,增加就业的一个大好时机。

目前我国的纤维艺术设计教学大部分课程的内容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缺少创新,缺乏活力,更主要的是缺乏与市场的联系,沟通途径有限。所以对于纤维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如何让学生学好课程、掌握并能主动应用。主要包括对于纤维设计和实践之间的结合,改变传统或陈旧的较为极端的设计模式,弥补设计中欠缺的理性思维,更好地分析市场、了解市场、利用市场;什么是实践,什么是结合,怎样实践,怎样结合;在实践和结合的过程中怎样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市场是什么,需要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未来是什么……这些都是应当列入教学改革的项目内容,用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指导方式来缩短与国际纤维艺术设计的差距。

在项目实施方案、方法和具体计划中我认为首先是调整教学内容的课程结构,做一件衣服不难,需要的人才也不仅是裁缝。所以启发思路,扩展思维,充分学习纤维艺术设计的核心,掌握尽量多的科学技术,了解市场,创作市场……这就需要时间让学生从无到有,由浅及深,从繁到简。

除了应用现代手段进行教学之外,与实践挂钩是重中之重。这就首先要让学生对于市场有所了解,那就是市场调研。而调研的范围也决不仅仅只是专业范畴,要对更多领域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较深入的调研,便于今后在设计中更深入地研究。同时注重科学技术的指导力量,真正把科学和艺术设计相结合,让设计更人性化、智能化,把设计真正驾驭在未来之上。

任何设计的进步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对于我们发展中的国家尤为明显。设计离不开市场,市场又是由若干个领域组成,做设计决不能只在单一的艺术领域里进行。但现在情况是国内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还是有很多脱节现象,所谓的“隔行如隔山”成为相互“不介入”的理由。比如设计中的各个专业方向之间的脱节体现在有想法不知道怎么实施,在哪实施,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实施的必要性。所以说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积累和体会。

实施的范围可以先从本专业的学生开始,因为同属一专业的知识相比较其他专业进入的状态要快而且容易掌握。有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影响,自然可以带动其他专业学生的兴趣,进而逐渐变得专业。这里的专业是指通过其他专业的深入了解更好地为各个本专业服务,使各个本专业从深度和宽度上都有所提升。那么最终的成果应该是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对本专业的运用中更统筹帷幄,在专业里体现包罗万象,在万象中尽展一技之长。

对于目前的一些困难应该正视,积极主动是可以找到解决方法的。所以我认为纤维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改革乃至整个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是必然可行的,收获不在今日必在将来。

智能医疗市场调研范文第5篇

>> “知未病,治未病”是强身壮体、延年益寿的根本出路 爱情不再是传说 “分”,何时不再是 不治已病治未病 饮食习惯是关键 开源盈利不再是传说 何时调控不再是浮云 治未病 养生治未病 导引“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 “治未病” 浅谈“治未病” “爱情体操”,让欢乐不再是传说 黄渤让丝逆袭 不再是传说 欢迎迷恋哥。哥已不再是传说 “农地入市”何时不再是海市蜃楼 “分”,何时不再是学生的“命根儿” 养老何时不再是沉重话题 行长的贷款权何时不再是点金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治未病”何时不再是传说 “治未病”何时不再是传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罗屿")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量化自我 可穿戴设备,如今已逐渐渗透进医疗领域,让构建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成为可能。

德国青年菲利普・卡尔维斯从3年前开始热衷“量化自我”。他某一天量得,自己走路7361步,头一天夜里只睡4个小时,其中一个多小时是深睡眠。

卡尔维斯花99美元购得一条装感应器的束发带和一个苹果应用程序,戴着这个束发带睡觉就可以获得与睡眠相关的数据并把数据传送到苹果装置中。而他的体重计则具备无线传输功能,可把体重和脂肪等数据即时传进电脑或手机。

在全世界,和卡尔维斯一样,坚信“测量方可改善”的人不在少数,而他们的最初涌现,源自一项“量化自我运动”。

2007年,美国人加里・沃尔夫、凯文・凯利(《失控》一书作者)在旧金山创办“量化自我”网站,倡导“通过数字了解自身”。如今“量化自我”已从美国的民间活动,发展到全世界有500个群组的交流组织,其倡导的是让普通百姓通过可穿戴设备感知自我并分享心得。

通过卡尔维斯以及他众多“量化自我”同好者的故事,可以看到可穿戴设备如何从一个民间爱好的小众应用,慢慢进入医疗级应用的过程――几千年来,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识自己。每个人的生命都将被数字化:基因、健康、用药、生活习惯,等等。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技术的革新。一如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信息管理专家、《大数据》《数据之巅》作者涂子沛所说:“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医疗、健康工作和服务。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测量和记录,数据将成为未来医疗的决策依据、发展基石和创新平台。”

可以说,在互联网的席卷性力量下,医疗理念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革。

可穿戴设备:“顺人性+刚需”

那些曾经只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尖端技术――可穿戴设备,如今已逐渐渗透进医疗领域,让构建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成为可能。

医疗可穿戴设备大体可分为运动健康类和病患监测类。运动健康类,主要功能是用来监测运动量、消耗热量、心率、睡眠等;病患监测类,主要功能是用来帮助慢性病患者监测血压、血糖、脑电等。

然而,据德国消费调研公司(GFK)在2014年10月份的一份有关可穿戴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有1/3的可穿戴设备用户在买到产品后6个月内就将其“丢弃”了。美国《连线》杂志也撰文指出:超过半数的美国健身跟踪设备客户已经不再使用可穿戴健身设备,1/3的客户使用不到六个月,就把这些设备扔进抽屉,或者送给朋友。

可穿戴设备为何用户黏性差?在智能行业媒体智东西联合创始人、总编辑张国仁看来,用于医疗的可穿戴智能产品如要被用户接受并长时间使用,必须是真正的刚需,同时在使用上更人性化。

何为刚需?

“一款满足用户刚性需求的产品,这需求一定是用户提出来的,而非创业者或大公司臆想出来。同时在刚需产品里,也分为‘有需知所求’和‘有需不知所求’两类。”而所谓“有需不知所求”,在张国仁看来,正是很多产品创新的源头。他以针对婴幼儿的体温监测智能产品为例。“年轻的父母一定对监测婴儿体温变化有需求,只是他们不知道更为便捷可靠的方式是什么。而在2015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上,一款名为TempTraq的体温贴,采用了安全的材质和一次性设计,有效时间为24小时,能够与智能手机连接,只需贴在宝宝的皮肤上,即可跟踪体温并反馈数据。另一家名为Pacif-i的公司则选择在婴儿的安抚奶嘴中加入体温传感器,让体温数据在婴儿玩耍时自动反馈到手机里。”

至于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市场机会,在《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一书中张国仁表示,其产生的需求基于三个社会发展趋势和现状。其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其二,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问题;其三,慢性病的治疗需求。

而在智能穿戴产业专家,科技、财经作家陈根看来,可穿戴设备最大的市场空间正是尚未被真正重视的慢性病患者群体所带来的刚需市场。

与陈根说法形成呼应的是这样一些数据――据2015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癌症、心肺疾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全球最主要死因;目前,中国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达到了2.6亿人并呈“年轻化”趋势。有调查显示,有65%以上的劳动人口患慢性病,这个群体年龄段为男性16岁-60岁,女性16岁-55岁,69%的高血压和65%的糖尿病都发生在上述年龄段。

这些数据或都表明,慢性疾病管理将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庞大的潜力市场。陈根在其文章《慢性病人群:可穿戴设备的刚需市场》中,还另外提到一组慢病数据:以糖尿病为例,据2012年11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联合的一项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导致的直接医疗开支占全国医疗总开支的13%,达到1734亿美元(250亿美元)。糖尿病患者医疗服务的使用是非糖尿病者的3-4倍(包括住院和门诊次数都大大增加)。另外,糖尿病患者的医疗支出是同年龄同性别无糖尿病者的9倍。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医疗开支较病程1-2年的患者高460%。病程超过10年的人家庭收入的22%用于糖尿病治疗。

陈根之所以特别提出这组数据,原因是,在他看来慢病治疗需要频繁的复查、长期的诊疗和药物的支持。这需要患者保持持续稳定的就医习惯,包括时间和金钱上的巨额成本。而可穿戴设备在未来医疗领域内产生的一大价值,就是可以降低医疗成本。

张国仁同样认为,通过可穿戴智能产品进行慢性病远程监控等,可降低总体医疗费用。同样以糖尿病为例,张国仁表示,“对美国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远程监控可以使医疗费用降低40%以上”。

张国仁甚至认为,在可穿戴设备推出后,国内外糖尿病管理模式会发生重大变革。他以国内提供糖尿病管理的“糖护科技”产品为例进行分析。张国仁将“糖护科技”解读为“智能血糖仪+医生端App+患者端App+远程服务”。“该糖尿病服务模式以‘智能仪器+App+医疗服务’为核心,定位于辅助治疗和自我管理,医生端App做辅助治疗,患者端App实现自我管理,智能血糖仪硬件设备提供检测,形成O2O闭环。医生版App,在医生进行诊断开具处方时起辅助作用,为医生提供更为详细的患者健康数据,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管理患者,降低患者迁徙率,同时为医生导入区域内的患者构建地区化医患沟通,缓解医患关系。以患者为中心的糖护用户版App,利用娱乐、互动以及游戏等手段改变患者行为习惯,提醒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提供运动和饮食干预、普及糖尿病管理知识等服务。”

虽然诸如“糖护科技”这样的慢病管理产品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但张国仁认为,移动互联网和慢性病管理的结合为慢性病的管理提供了新方向。“目前来看,未来慢性病管理的发展方向可能会由院内转向院外,由单纯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

至于医疗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方向,在陈根看来,一种可穿戴设备最好只专注于一个功能进行研发,比如只针对患慢性疾病人群的血压、血糖、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测量。张国仁则表示,可穿戴医疗产品将朝两个大的方向发展,一是如何解决更多细分领域的问题;另一个则是在产品本身,让可穿戴设备无穿戴感。“只有让可穿戴设备无感地存在于我们身上,佩戴才不会成为累赘,我们才会坚持使用,进而所有关于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逻辑才会成立。”

如何去掉可穿戴设备的存在感?其实科学家们早有动作。

在2015年全球科技大会上,GoogleX实验室生命科学小组负责人安德鲁・康拉德称,Google正在开发一种纳米磁性粒子,这种粒子可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进行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Google在2014年初了血糖监测隐形眼镜,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则研发出一种比头发更细的可植入计算机纤维皮肤网络,能够从里到外监测人的身体状况……

类似以上这些愈加小型化、无感化的可穿戴产品仍有很多在不断发明测试完善中,正如张国仁所说,“伴随传感器、植入式设备等发展,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医疗物联网的时代。但不管是高深的植入体内的GoogleX实验室机器人,还是简单的能测量心率的智能手环、手表,其真正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

当基因检测遭遇“物联网+”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提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这更像是现代人所提到的健康管理,而与健康管理密切相关的现代手段,除了可穿戴设备或许还有基因检测。

在奇云诺德CEO罗奇斌看来,“治未病”是健康管理的第一道“关卡”,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未病先防,一个是已病防变。而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是人的行为数据,基因检测收集的则是人的遗传信息。“从这点来看,这两部分需要整合在一起,同时通过传感器收集周围生活的环境数据,通过体检和医疗机构收集医疗记录数据,这些数据就构成了互联网医疗的整体数据集。”

关于基因检测,国内最为熟知的故事就是关于影星安吉丽娜・朱莉的“医疗选择”。朱莉通过基因检测确定带遗传缺陷基因BRCA1,医生估测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颇高,分别为87%和50%,她因此选择双侧乳腺切除术保留,降低患癌风险。

朱莉的故事并非特例,欧美国家其实已经形成规模化的健康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大众自我健康管理教育。美国在1994年率先在医疗机构中开展肠癌基因筛检,一年以后英国也制定了全面的基因筛检制度。2002年欧盟超过70万人进行了基因检测,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基因检测的国际标准。2005年,美国已有近500万人次接受了基因检测,通过预知和医学干预,使大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了90%,乳腺癌的发病率下降了70% 。

如今在美国,一个叫“BabySeq Project”(新生儿测序计划)的活动正在进行,通过基因检测让基因数据陪伴婴儿的一生,成为新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指南针。

可以说,基因检测不仅能准确检测出人体的基因信息,还能在此基础上依靠生物信息技术计算出人体罹患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从而进行早期预防与精准治疗。在罗奇斌看来,正是基因数据的加入,医疗和健康之间的界限会被打破,未来的医疗将是针对个体进行伴随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的监控和预防。

当互联网拥抱基因科学,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