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专业的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
农经管理人才是指为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中,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品与服务,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的人才。从其职业岗位来看,农经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经纪人、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会计、专业化经营的职业农户等,这些经济管理类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要更多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在农村经济各条战线上发挥积极作用。
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是农经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农经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各类农经管理实用人才,需要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发展
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影响
专业教学离不开对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分析。职业的变化、技术的变迁和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农经管理职业教育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经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
对职业的研究是专业教学核心内容和教学法研究的起点。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应熟悉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相关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农经管理职业的工作内容与知识、技能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经管理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产业链延伸,分工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减少;另一方面,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型人才增加。如江苏、浙江等地水稻生产已出现提供统一供秧、统一插秧、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等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当前全国各地专业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也呈快速发展态势。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960个,从业人员26.8万人。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活跃着大批的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储运商和农产品营销员。据
(一)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专业教学法是专业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传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可视为为实现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在农经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师生间的互动形式、教学内容的传递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的途径及教学方式的总和。新时期,农经管理的工作、技术和劳动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岗位进一步细分,新兴的农经管理岗位任务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二)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教学方法要为培养新时期农经管理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与其他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不同,市场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农经管理类职业人才大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充当决策者的角色,如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员、专业种养农户、专业服务公司或合作社管理人员等,他们的职业活动与市场交换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其职业生涯时刻充满选择或决策过程,如对生产技术的选择、生产产品的选择、销售对象的选择等。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其面对不同情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也要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农产品营销渠道选择的教学中,应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掌握决策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须注意的关键事项,从案例中获得经验性、策略性知识的增长。只有符合职教农经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专业教学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职业教育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因此,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应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新的农经管理职业岗位及其发展趋势,在完成岗位任务过程中,获得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与传统的讲授、反复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案例分析法、考察或调查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一方面,农经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更多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行动,主动获取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对目前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较多采用的讲授、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改进,加入行动导向的元素,成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在传统的讨论教学中适当穿插卡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方法要体现从职业真实环境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的特点。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技术,职业教育教学重视从真实环境的工作过程出发,通过分析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对学习情境进行整体设计,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真实的职业环境出发,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如结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环境,以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岗位的任务为例开展模拟教学或角色教学等,提高教学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选择的原则
应从职业、技术、劳动组织发展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推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从学科知识体系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转变。总体来看,在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符合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与职业或职业领域以及职业或职业领域里的行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经管理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决定了职教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更多强调应用性,要求学生思维开阔,知识面广,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强。农经管理类的专业课程知识多偏向文科性质,与理科知识科学严密性、假设严谨性、结果唯一性、操作论证性等特点不同,多与实际联系紧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呈多元性等特点,答案是开放性的,不具有唯一性。因此,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设计和选择应以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为核心,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理论,构建有别于农经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以促进农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农经管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根据德国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这说明职业能力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还应具有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以农村会计岗位为例,过去的会计工作工具是纸质的账簿、人工记账、算盘计算,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农村会计人员随技术的发展更新技能和知识,同时各类不同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也有所区别,要求该岗位从业者还需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跨专业的能力。因此,对农村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一般会计原理知识,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学生通过行动体会会计知识在不同岗位上的迁移,真正学会做好不同岗位上会计工作的要点,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重视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职业教育和教学方面有许多先进理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德国主流的职业教育思想,该思想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在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学者将职业能力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融合,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不仅要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对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开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德国学者认为,能力产生于受理论引导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方法不应被理解为是孤立的,针对简化、复制的模型作调整几乎不能给学生打开行动空间的授课技术,而应是以情境和范例的形式去做安排和设计。从事职教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也应重视设计导向思想在专业教学法中的应用。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真实的职业环境与学习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对职业行动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j].科技信息,2007,(9):41.
关键词:同仁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农牧民合作社是最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这种组织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所以受到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为了积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本县着力于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并采取多种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 同仁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
1.1 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
由于同仁县一些合作社创办时间短,严重缺乏发展资金。加之乡镇企业贷款较困难,在建立基地、扩大发展规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及购置新设备、组织产品购销方面存在着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生产规模的扩大[1]。大多数合作社自身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实力很弱,很难从银行那里获得发展需要的资金。现阶段,只有一小部分合作社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此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也未全面落实到位,农村土地、电力等各方面的使用限制影响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1.2 社员整体素质偏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受到同仁县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以及区位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合作社经营管理者的法人理念不够先进、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所以发展速度缓慢。加之社员整体素质偏低,合作社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化经营规模也较小,所以市场竞争力较差,缺乏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且很多合作社缺乏专业的财会工作人员 ,财务制度不完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极度缺乏一大批懂技术、善于管理且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1.3 农牧民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低,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农牧民合作社的水平较低,很多合作社和农民自身的利益联系不紧密,只是向农民提供简单的技术信息、种苗养禽以及产品回收等服务,很少提供深加工和运输外销的服务,致使农牧民合作社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小”、“弱”、“散”的现象。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不强。加之,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约和保护制度,没有形成共享利益以及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没有走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2]。
1.4 创办农牧民合作社的目的不明确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主要有3个:首先,是为了争取到国家的优惠政策,普遍存在着 “等、要、靠”的思想,缺乏自身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其次,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信心不足;最后,局部地区创办合作社主要是为了取得国家项目资金以及银行贷款。很多合作社产权比较模糊,运营管理制度不健全。
2 同仁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引导构建良好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
需要从财政、税收以及信贷等各方面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把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管理,加强对村民技术方面的指导,不断提高村民的诚信意识,促使松散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向着现代化市场组织的形式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民主决策,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从而构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2.2 完善财政扶持政策
积极争取农牧业建设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合作社扶持力度,壮大组织规模,努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放宽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条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完善符合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际发展需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免税以及补贴政策让村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直接受益。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拓宽担保渠道,政府要引导更多信贷部门把资金投向合作社,鼓励农村金融部门减低对合作社的准入门槛,从而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进一步放宽贷款贴息项目中的申报要求,对发展形势较好的合作社放宽贴息贷款额度。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壮大[3]。
2.3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技术水平
加大培训力度,培训一批勤劳致富的农牧民带头人,从而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全县各级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每年安排培训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农牧业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使他们了解到农牧民合作社的性质、意义以及作用,增强组建以及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农牧民把土地、草场向专业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转移劳动力,加快推动农牧业专业化、集约化的进程,提高土地草场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牧民收入。最后,结合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在保障草畜平衡的前提下,实行草场流转,逐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增产增收、减人减畜的生态畜牧业建设目标。
2.4 推广先进技术,建立一支技术队伍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宣传培训、技术交流及观摩学习力度,切实加强对理事长、财务会计和营销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社员素质,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具体的农牧民项目,加强培训,农牧民合作社要定时讲一些农民想听的、听得懂的专业知识,把先进的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传达给农牧户,建立一支专业技术性强的、和农牧民利益密切相连的技术推广队伍,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提高经济效益[4]。
3 结语
总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同仁县农牧业发展,增加了同仁县人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对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员整体素质偏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需要最大限度地加强引导,构建良好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完善扶持政策,拓宽资金渠道,才能进一步推动同仁县农牧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权炳钧.探求青海农牧民专业合社健康发展的路径[J].新西部(下半月),2009(02) .
[2] 胡卓红.借鉴国外经验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之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07) .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40-02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土地流转的相互推动作用分析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土地流转的推动作用
1 优化资本组合,提高了土地流转的绩效。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流转的平台,在整合生产要素,组织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把零星的土地从农户手中集中连片,按效率原则重新配置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具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而且解决了土地细碎化、土地利用率低和土地闲置问题,改变了以往农户分散经营的缺陷,使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土地流转的高效率性、高收益性,为更多的土地参与流转提供了保证。
2 增加参与土地流转农户的收入,促进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今天,一家一户的传统土地耕作模式已经束缚了农业的发展,存在较多弊端:生产规模小,效率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低。推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后,农户将土地参与流转,一方面改变了土地经营的传统方式,实现了由分散经营,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的转变,促进了农民土地的有效集中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收益率。另一方面在组织的带动下,土地集约经营有了竞争力,能够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和市场风险,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3 加强了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自主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优于一般性的公司化或私人承包方式:即农民自身在其合作经济组织之中,可以按照合作制原则“民办、民管、民享、民受益”,同样也可以在自己的承包地上打工,增加收入,所不同的是,土地实行了规模化经营,种什么、怎么种、产品如何加工、销售是专业合作组织做主,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作为土地使用权主体,在处理经营权时,有更强的自主性,在主要考虑安全性和获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会选择以土地为资本与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或以土地人股开展股份合作经营,或以其他更有利于自身的方式参与土地流转。
(二)土地流转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推动作用
1 土地流转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提供了土地保障。土地经营权的灵活流转,通过租赁、人股、转包等多种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盘活了土地存量,使土地逐步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济实体集中,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经营及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土地保障。
2 土地流转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农民转出自己承包的土地,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改变原先“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的兼业化状态,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安心地从事其他第二、三产业及外出务工。这就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力资本。
3 土地流转增强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土地流转会使集中土地经营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筹资金,自带技术、信息、人才投资土地综合开发,修道路、兴水利、建科研基地、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这不仅坚实了组织自身发展的基础设施,而且增强了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土地流转结合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土地流转结合总体概况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土地流转改革的不断进行,使二者的结合成为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的合理流转,有大部分的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土地流转的前提下建立的。另一方面,土地流转需要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载体的支撑,部分流转效用的发挥需要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来实现。
但是目前二者的相互结合水平仍然比较低,只在小部分地区出现了规范化的发展,而在大部分地区二者结合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土地流转中部分农户及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法律意识不强或法律知识欠缺。致使流转行为不规范或不合法。出现了诸如合同内容不规范、合同的具体细节不明确、权利义务不对等。其次,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在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违约现象,其自身的技能水平往往也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再次,部分专业合作组织不尊重农民的意愿,随意改变承包土地的用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不当。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土地流转结合方式
1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即通过租赁经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包流转土地。这种模式是农户将其承包土地以收取土地租金的形式租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开发、农业生产经营。租赁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农户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专业合作组织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农户负责。这种形式对农民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了明确的界定,农户手中持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是独一无二的,权属是明确的,没有争议的。农民真正地认为自身拥有土地,这样可以避免土地流转不会出现权属纠纷。
2 “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即实行土地人股,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土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这种土地“股份+合作”流转模式的运作、管理、经营和分配机制是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组织,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组织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这是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将土地作为清偿资产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的合作组织。
3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挂靠龙头企业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在这种模式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助推器,不仅能为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而且企业发
展规模越大对土地的需求越大,农民土地流转的面积就越大,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拉动也就越大。
三、实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土地流转有机结合的对策
1 加强宣传,搞好培训。加大宣传培训,普及专业知识,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少地方还是空白,覆盖面小,这与合作组织知识不够普及有很大关系。土地流转的实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相当滞后。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只在一小部分地区取得了进步。因此,要宣传普及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及合作组织与土地流转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土地流转意识。要加强对相关干部、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民经纪人进行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懂专业合作组织知识、懂土地流转知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和管理队伍,促进二者快速健康发展。
2 因地制宜,发展形式多样的结合方式。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劳动力素质以及土地条件和土地用途也各不不同,土地流转的形式也不可能一致,所以,在探索专业合作组织与土地流转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选择专业合作组织与土地流转协调发展的有效结合形式,以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专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结合模式,实现“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营模式。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村土地的供给主体(农户)和需求主体(专业合作组织)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一方面,负责农村土地承包、承包合同及土地流转的管理和中介工作;另一方面,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供相关信息咨询,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服务包括指导土地流转规划、收集土地供求信息、项目推介、流转程序、指导和协助办理土地流转手续、档案保存以及调解处理各方关系,搞好各项服务工作。
关键词: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前景;科技人才;课堂教学;国家政策调整
我国自古就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正在朝着工业化国家迈进,但是我国仍然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农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大量劳动人口走进城市,留在农村的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生产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大多数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思想;同时我国各地的职业高中、高校中的农业专业的毕业生不希望回到农村工作,大多数毕业生都向往到大城市去,有怕吃苦、嫌农村待遇低的思想,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目前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乐观的现状。
应该说我国农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宣讲农业知识,以及农业生产中对种子的生产经营的基本理论知识,农业经济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对农业相关的农药的使用等,并且培养与农业相关的工作部门或单位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等。应该说农业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加之我国政府近几年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所以学好农业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具有很好的就业、发展前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培养好农业科技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样可以为我国的工业建设、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现阶段农业专业学生的现状
现在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可以说所有的青年学生都希望到大城市去工作,希望脱离落后贫穷的农村,同时由于涉农单位大部分在农村,其工作环境差,每天都需要到田间地头去,风吹日晒,并且待遇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所以造成了我国与农业有关的学生的就业非常困难;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力度越来越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对农民的粮食种植进行补贴,农民购置大型农机产品给予补贴,提高粮食收购的价格等,并且现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也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作用,开始改变靠天吃饭的思想,传统农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农学类专业都呈现出蓬勃的上升之势,就业面也越来越广,社会地位和声誉都在提高,农学专业及其毕业生的就业都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必将踏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涉农专业的学生必将会有一个崭新的发展前景,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必将会大有作为。
二、具体工作及策略
对于我们职业高中中的涉农专业,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和教学重点也应该随之改变。首先应该确立新的培养目标,根据我国的农业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内容和专业的调整。我们应该知道,农业培养的目标是与农民、农业相关,让农村的孩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帮助农民致富,特别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大力促进农业集团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与农业生产、农业服务和技术管理应用能力等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我们职业学校应该加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充足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所以我们职业学校可以围绕当地的农业生产,有选择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充分地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适应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能够随时根据生产实际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及时进行反思,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职业高中的农业教师更应该首先进行改变,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也应该积极进行农业生产的实践操作,积极开展农业科研工作,密切联系当今世界的最新农业科技理论和科技成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农业生产的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
我们学校应该为我国农业生产培养实用性、创新性的人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进行参观实习,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模式、管理方法和技术,了解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前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并且能够对知识进行合理综合运用,提高知识的利用率,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创新型人才。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温室建筑力学基础、工程测量、园艺植物栽培原理、园艺设施学、设施环境工程学、温室设计与建造、设施园艺作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病理学。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设施农业的生产技术、工程设计、管理、教学和科研方面工作。可选择的单位主要有:农业教育机构、教学单位(高职、中专学校)、科研单位、农业管理部门、信息咨询公司、蔬菜花卉及果品企业、大型温室及种子种苗公司、农产品外贸公司、现代农场及现代化高科技示范园等。
另外,如果想继续深造还可选择攻读园艺学、蔬菜学、农业建筑环境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也可在植物科学类、工程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如作物生理生态、设施设计与改良、设施环境工程与调控、设施生产技术、无土栽培、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深造。可在涉及农业、设施、生物或综合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推广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推广和经营工作。
也可通过选干或公务员考试进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还可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农业、设施、环境工程等部门从事科研、开发、推广及生产经营工作。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兴的专业,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就业率高,我国目前设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只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几家,个别学校只开设专业方向或选修内容,其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