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第1篇

由于2006年前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公布的指标范围和内涵不同,所以数据分析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56.5亿元增长到2010年3883.5亿元,经济总量的逐年增长反映了浙江省海洋经济的不断扩大;GOP占全国GOP比例从2006年的8.73%,增长到2010年的9.81%,表明浙江省海洋经济在全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且作用越来越显著;从GOP占全省GDP的比重中可以看出,由2006年的11.8%上升到2010年的14%,对全省的生产总值贡献越来越突出;在GOP三产比例中,从2006年的7.4∶39.7∶52.9到2010年7.4∶45.4∶47.2,一产保持稳定不变,二产逐步壮大,三产略微下降,但仍高于二产,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2004年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上的一个突破点。2003年8月第三次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目标。浙江依托海洋经济强省、八八战略、港航强省等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推进陆海联动、港口开发开放、产业结构调整、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海洋综合管理和区域海洋创新,浙江海洋经济在发展方式、规模、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将错综复杂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几个因子能有效地代表数据的基本结构,并反映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5]。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选取的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是:选取所需变量,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提取因子,进行旋转,得出因子得分,计算各地区综合得分并排序,最后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分析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对建设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提出相关建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选取海洋经济发展21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X1—海洋生产总值(亿元),X2—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X3—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元/人),X4—海洋第一产业比重(%),X5—海洋第二产业比重(%),X6—海洋第三产业比重(%),X7—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X8—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X9—沿海地区财政收支比(%),X10—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元),X11—海洋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X12—海洋就业人员占全国海洋就业人员比重(%),X13—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X14—沿海地区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X15—沿海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万)t,X16—沿海地区治理废水竣工项目数(个),X17—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X18—确权海域面积(hm2),X19—海域使用金(万元),X20—沿海地区海洋站(个),X21—海洋执法检查次数(次)。

结果分析

第一主成分特征值6.549,方差百分比31.184%;第二个特征值5.703,方差百分比为27.157%;第三个特征值3.129,方差百分比14.902%;第四个特征值2.606,方差百分比12.412%;第五个特征值1.179,方差百分比5.616%。5个特征值都大于1,方差累积百分比为91.270%,已经对大多数数据给出了充分的概括,所以提取前3个主成分,如表2所示。第一主成分与8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二主成分与7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三主成分与3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四主成分与2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五主成分与1个变量有较大相关,如表3所示,每个因子与原始变量相关系数没有明显差别,需要进行旋转。

使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使用Quartimax法旋转,经5次迭代收敛。主成分1与海洋就业人员占全国海洋就业人员比重(%)关系达到0.924,因子关系较大,海洋生产总值(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关系度大于0.85,反映了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表现为沿海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命名为海洋经济效益因子。主成分2与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和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都达到0.97,海洋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达到0.961,与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元/人)、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关系度密切,反映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命名为海洋经济规模因子。主成分3与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关系度达到0.895,沿海地区财政收支比(%)和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元)关系度在0.85左右,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关系度较大,反映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命名为海洋产业结构因子。主成分4与海域使用金(万元)关系密切达到0.861,与海洋执法检查次数(次)达到0.621,与海洋第三产业比重(%)、确权海域面积(hm2)、沿海地区海洋站(个)关系度较大,命名为海洋管理能力因子。主成分5与沿海地区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关系达到0.888,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沿海地区治理废水竣工项目数(个)、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关系密切,命名为海洋生态保护因子。根据各个沿海地区因子得分和公因子权重加权求和,得到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强省(市、区)发展强弱得分,综合得分值按降序排列。

浙江省总得分排名第六。可见,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体水平在全国沿海地区中属于中间水平,并不具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从海洋经济效益排名来看,浙江省位于第四位,比总排名提前两位,说明海洋经济给浙江省带来经济效益乐观,海洋经济已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动全省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6];从海洋经济规模排名看,浙江省的海洋经济规模处于第八位,说明浙江省海洋经济的规模还达不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所需规模,也还不适应浙江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在产业结构排名中,浙江省位于第三位,表明浙江省的海洋产业结构较为科学合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洋管理能力排名浙江省位于第九位,说明浙江省海洋经济管理还存在疏漏,不够系统完善;在生态保护排名上仍是第九位,趋于劣势,表现出沿海的废水污染、垃圾倾倒缺乏治理措施或管理保护力度欠佳,海洋生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富营养化趋势仍未缓解,海洋赤潮频发[7]。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浙江省海洋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浙江省海洋经济总量较小,比重较低,海洋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较短,深加工产品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一定程度的无序开发和局部过度利用,也出现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陆域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难度大,沿海开发活动增多和涉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浙江省在海洋管理与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统筹陆海区域协调,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陆海统筹是在陆地与海洋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之间建立一种协调的关系和发展模式,要求更注重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特色,围绕沿海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临港产业和园区建设布局、近海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海洋资源的时序利用以及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渔、港、景、油、涂”等优势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浙江省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优先发展新型环保海洋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精品渔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休闲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完善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其次,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三,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高等教育 创新 互动发展

海洋是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近几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5160亿元,增长9%,连续1 2年领跑国内;海洋运输、海洋油气、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态势强劲: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油气为主体,海洋船舶制造、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海洋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广东省是全国海洋与水产科研院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和广东省水产学校两所培养海洋与水产科技人才的专门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多所中央驻粤从事海洋与水产科研工作的机构,还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等设有海洋与水产相关学科的高校。

尽管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广东省所拥有的科技智力优势尚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充分拓展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创新,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使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宝库成为推动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完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广东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应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在类型结构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海洋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设备优势,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人才,逐步形成海洋综合型高校、各专业高校、普通高校海洋类学科专业、在职培训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在层次结构方面,从广东省海洋事业发展的实情出发,海洋高等教育应以本科为主,按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海洋开发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专业人才和提供开发海洋的尖端技术。

在科类结构方面,首先要面向广东省海洋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改造升级的需要,建设一批与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应用性技术类学科专业,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专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的学科专业,如海洋渔业科学技术、轮机管理等学科专业,把它们建设成为支撑广东省科技进步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次,要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在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加工、海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应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抢占制高点,为广东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及奠定技术基础i第三,要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与海洋人才结构所呈现的广泛性与多样性特征相适应,海洋类学科专业的结构应涵盖农、工,理、贸,文等多学科专业,使它们成为迅速提升广东省产业层次的支点和高校学科专业的生长点。

1.2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海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适应21世纪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此,海洋高等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突破口,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的创新,二是适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三是从招生到就业指导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为此,应把为地方海洋经济,科技、文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作为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开放的培养模式转变、从过分专业化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转变、从专业规格化的统一的培养要求向突出个性的因材施教的培养要求转变。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又能反过来为海洋高等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深挖高校创新潜能,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2.1扩展服务功能

海洋高校及综合性高校的海洋类学科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海洋开发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一是开展技术服务。海洋高等教育凭借着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除发挥育人功能外,还可以发挥海洋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咨询服务等功能,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通过服务锻炼队伍,反馈信息,检验和壮大学术成果,进而提高学科专业的造血功能,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二是开展教育与培训服务。主要包括为海洋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为广大海洋从业者开展现代海洋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开展二、三产业岗位培训,为广东省渔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服务等方面。

2.2促进海洋科技园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与知识产业的发展,围绕大学形成许多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如美国的硅谷和1 28号公路,日本的筑波科技城、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大学的海洋科技园是产学研综合体,它不但是高校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窗口,而且是培训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是高等教育与区域海洋经济互动的纽带。海洋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求海洋高等教育面向经济主战场,多出成果,而且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孵化使其成为产品:为了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还需要资金和科学管理,然而这恰恰是高校自身的弱势,因此今后必须积极吸引社会的参与,特别要重视与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知名企业联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2.3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

改革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体现机制创新的新模式。实行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联动,按“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动员金融、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融资,引进外国风险资本。高校借助于自己的地域优势、学科优势,通过共建、联合办学、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

合作,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2.4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高校科技成果的积累与转化必须以社会及海洋产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为首要前提和牵引,有重点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而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通过成立专门从事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的成果推广机构,成立一系列为社会、产业服务的发展研究机构和工程中心,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全面的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和创新。

3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互动平台

3.1建立有利于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科技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重点支持广东省内海洋高校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在海洋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中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支持的重点应从原来单纯的政策倾斜向推动海洋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方向转化,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领域共同参与海洋事业人才培养与再教育的渠道和机制,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加主动适应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要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地方海洋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咨询的组织与机制,增强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劲。

3.2 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整体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应从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开始,构建成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集成体系,互动发展的格局。宏观上,以“科技兴海”和“海洋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基础,设计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海洋高等教育等战略统筹集成的体系,明确战略分工及战略互动的结合点:在微观上,以海洋重点产业为导向,统筹兼顾与科技领域中的重大项目、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学科的战略互动,带动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3 加快海洋科技信息网的建设

当前,信息缺乏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有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建立由政府牵头、迅速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信息网络,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合作。

3.4 积极筹集海洋开发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未来的海洋开发竞争,实质上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竞争。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资源利用从低效益向高附加值转化,实现海洋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成本高,风险大,效益高的特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以产权或资本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弘扬创新海洋文化,引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4.1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积淀而成的一种滨海地域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一体。其内涵极其深厚。高校历来是继承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连接的桥梁。充分发挥高校的这种桥梁作用,是时展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广东省高校尤其是沿海地区高校应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优秀海洋文化资源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自觉把海洋文化融入大学文化体系当中,寻找一条与优秀海洋文化相融合、塑造校园文化精神的途径,帮助师生正确认识本土的历史环境的优势和障碍,领会人类海洋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师生热爱校园、建设家园,振兴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4.2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海洋文化中无形的方面,如价值观、人生观等,是其深层的内蕴,不能自发形成,需要通过深层次的研究来加以倡导。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高校专门的研究,对海洋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阐释,从而为海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高校又能以海洋文化的研究开发为载体和渠道,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

4.3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地方高校主要是为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4.4发挥高校的文化幅射功能,引导海洋文化健康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第3篇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可持续发展起源于环境保护,但它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其实质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持续的和谐统一。核心是健康的经济发展需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追求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个人得到自由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不会威胁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它所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不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海洋可持续发展就是处理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把海洋可持续发展定义为:通过合理利用法律手段、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并留给后代人一个良好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海洋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含海洋经济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海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和海洋社会可持续。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必然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片面追求海洋经济的速度、产值和规模,损害了海洋的可持续,则会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把海洋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技术———开发———保护”体系的基础上。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表现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能高效、和谐地自我调节。在海洋经济开发发展中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不超越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证,但是,人类对海洋资源过多的需求和有限供给形成尖锐的矛盾。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观念、方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四是社会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社会是由个体人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人的需要来定义的,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问题。要以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和世代的公平性,要求当代人不应从事通过消耗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基础以支持目前的生活水准,而把比当代人更贫困的前景和危机留给后代的实践活动。这四层含义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四个方面融合统一构成海洋可持续的整体内容。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现实海洋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

(一)日趋减少的陆地资源要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来弥补成为必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高峰,这意味着到那时中国必须接纳比现在多出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人均占有资源将相应地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此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经济较快的速度增长来满足其生存需要,而经济的增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陆上的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必然要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而海洋资源尽管丰富,但她一样不是聚宝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不考虑合适的方法和方式,也一样终有一天会枯竭。因此,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日趋严峻的海洋环境需通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来改善成为必然海洋是环境的调节器和净化器。然而,由于海洋综合管理机制不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使海洋资源与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浪费,沿海经济发展和海上开发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突出的问题一是海岸侵蚀现象比较突出。海岸侵蚀造成吞没陆地,破坏公路桥梁和海底电缆管道,毁坏海堤、防护堤、防护林及各种护岸工程,加剧港口与航道淤积等。海岸侵蚀同时也破坏了景观旅游资源,如沿岸林带、炮台、古城墙、古建筑、优美的地貌景观和浴场等。这在秦皇岛、辽东半岛、厦门岛等地时有发生。二是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目前,进入海洋的污染物正急剧增加,海洋污染已成为目前海洋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世界范围估计,目前污染海洋的物质有70%以上来源于陆地,海运和海上倾倒则分别占10%左右,而且这些污染物中只有很小部分扩散到陆架区以外的海洋中,大部分滞留于沿岸和近海区。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发展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基本条件,世界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目前已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某些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瓦解或消失;海岸带与近海总体生物资源量降低;近海海区富营养化,赤潮现象频频发生;海洋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资源结构趋向简单化等。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促使科技推广改变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来实现传统的海洋开发战略方式,只注重海洋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保护工作,海洋经济的发展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海洋产业依次是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矿业分别比上年增长53.9%、30.1%、25.0%、19.5%、18.4%、16.7%、15.3%、14.5%、12.4%、7.9%、0.5%。从同比增长的情况来看在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增速有了较大提升。但从所占比重而言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我国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4/5多。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仍为传统型,海洋经济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经济。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主要原因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科学技术水平低,同时产业结构空间配置趋同化明显,地区产业缺乏特色,降低了结构功能作用,影响宏观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应用的高附加值海洋产业结构尚未形成。新时期的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推广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建立有效的海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着重开发的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深潜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洋化工和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等使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与海洋产业化相结合,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使海洋科技成果尽快地向生产力转化,尽快提高传统的海洋产业科技含量,使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

(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综合国力是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作为人类未来的重要生存空间,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焦点。当今世界,国家的利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国境线内,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及其影响。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各国利益直接交汇点,也是直接表现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场所。可以预见,未来海洋权益的斗争将更加激烈,只有海洋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才能实现增强综合国力的目标。加大海洋经济开发的力度,通过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其国人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通过认同感的弘扬可以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其国家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考虑的主要相关因素

(一)沿海区域人口的因素海洋开发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二重性。人既是海产品的生产者,同时又是海洋生产物的消费者。消费又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而生产消费本身就是生产过程。要多少海洋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才可以支持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将生产控制到何种程度,才可以相应减少海洋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这些都决定于人口。目前,世界60%的人口挤在离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16个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人口趋海移动已经是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会达到14.2亿左右,其中可能有60%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毫无疑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海洋逐渐被公认为是资源扩充的有效途径。所以,人口的多少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除了人口数量以外,还有人口结构,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等构成状况,以及人的素质,包括体质、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等也会影响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环境资源的因素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海洋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海洋为人类所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无须赘述,而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间内也是有限的,海洋资源利用的状况和配置效率将直接影响海洋经济开发的持续性。在海洋可再生资源当中,渔业资源是最重要的。渔业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渔业资源对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数理经济学家霍特林(Hotelling)的经济理论,分析表明,必须按照霍特林定律确定的最优路线进行消耗。同时,海洋环境是海洋资源得以存在和开发的环境场所,海洋环境的好坏对海洋开发活动有重大的影响,海洋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不是单纯的经济形态问题,它还与社会、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还要兼顾后代人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并创造某些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造环境,与海洋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才有利于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因素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在科学技术推动海洋开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两种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科学技术越进步,就越能够成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武器。美国制定了《1995—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法国颁布了海洋科技《1996—2000年战略计划》,俄罗斯在实施《2005年前海洋、北极、南极综合研究科技计划》。所有这些规划和计划都旨在发展本国的海洋科学和技术,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能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合理与否决定着海洋经济整体素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新兴海洋产业强化,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重视“循环经济”意识,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海洋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大,环境污染小,应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扶持,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开发利用海滨砂矿、海洋生物以及海水资源的新观念,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另一方面,应加强科研攻关,为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并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海滨砂矿、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水综合综合等技术的产业化。

四、新时期海洋开发需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模式

(一)以发展临港产业群,增强海洋经济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当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汽车、造纸、能源、电力等临港工业产业集群。这类企业科研能力强并且资金雄厚,因此,加强该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保持该产业的技术有利地位。鼓励这些企业在创新时,瞄准世界最新技术,紧跟国际发展水平,构建竞争型的管理体制,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将有助于创造有本地特色和国际、国内竞争的优势;鼓励临港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引入各种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并吸引集群内的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同时,鼓励促进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从而形成一个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通过临港产业集群中企业的自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企业层级较为丰富,市场结构较为完善的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体系。

(二)以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使海洋经济与社会、环境全面和谐发展,应大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将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使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一是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对新兴海洋产业,应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必须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在重视发展海洋高新科技、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的同时,把高新科技的成果应用于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提高整个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研究优良养殖品种的培养、性别控制、病害防治及养殖新技术、海洋生物优良品种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水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技术等。此外,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开发海洋清洁能源和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制药工程、海洋环保工程等重要领域的市场产业化。

(三)创新海洋科技体系,有效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不十分协调,这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海洋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一是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为中心环节,促使海洋综合开发,从而提高其水平和效益。二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海洋功能产品开发、海洋医药产品开发、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研制、海岸带区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重点放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宽松适宜的制度平台。政府应制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项法规政策,建立科技创新的价值评价体系和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国家海洋科技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力争重点领域有突破性进展。

(四)加强海洋环境持久治理和保护海洋生态对于海洋环境污染持久治理与海洋环境保护,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一要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水平,把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二要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近海海洋灾害预测模型技术、湿地和红树林保护技术、大规模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及治理技术、城市污水离岸排放扩散模式及污水处置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技术;三要加强海岸环境预报,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增强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能力。四要扩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他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五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治理,开发和利用环境生态生物技术,解决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问题。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改善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海水养殖环境,减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通过技术改造和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生态养殖模式。综合各项技术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发展,达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选择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关键:一是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循环经济创造发展空间。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依托循环经济创新技术,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实行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协调统筹、依法管理。三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四是重点领域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以有效缓解我国及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构建海洋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海况、海洋环境及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海洋通信及导航、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等。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高技术成果,发展海洋卫星遥感、卫星观测、卫星导航定位、海洋及海岸数据采集与分析、海上通信、海上定位等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相应的通信技术,研制可布设于沿岸、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五、有效发挥政府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组织规制和管理海洋管理就是海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海洋公共政策作为国家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的海洋目标,是国家发展海洋战略以及实施海洋权益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的海洋工作和海洋事业的行动准则,海洋公共政策的实施则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托。而在履行对海洋公共产品的生产组织规制、管理方面,要在发挥好“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之外,对于那些政府可以逐步将生产职能交出的公共产品,例如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海洋环境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具体标准等,政府涉海部门要将生产权真正移交给企业,而将自身职能切实落到管理者的定位上,积极作为更好地在生产与消费中间发挥组织、管理和规制功能。

(二)政府要倡导有限制地适时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政府管理之本,这是海洋经济时代资源的稀缺性对政府管理的根本要求。海洋相对陆地有着极其丰富资源,但也远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时代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就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之;要对海洋开发进行严格的规划,要创造一个海洋生产领域既能充分保护海洋环境又通过竞争来促使公众降低资源消耗增加经营效益的环境。在政府的设计框架中要全面体现这样一个规律,即竞争是为了淘汰资源成本过高的生产者,或者迫使其降低消耗成本。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结构调整

在广东陆地空间基本耗尽的背景下,海洋为广东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广大的空间。理论上,在海洋强省的战略下,海洋经济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海洋GDP应占到GDP总量的30%~40%。2013年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仅占广东生产总值的18%,尽管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发展空间较大,可是广东海洋经济却呈现出增长乏力、结构调整困难以及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本文梳理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并从发展基础、发展空间、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横向比较了广东与其他省(区、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提出政策建议。

一、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稳步上升,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自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稳步上升,2012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2013年约达1.13万亿元。然而,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经济REFORMATION&STRATEGY2017.4增长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广东经济发展速度度呈现出高度相关性。(二)广东海洋就业人口数量、万吨级泊位数量逐年增加2008—2013年,广东海洋就业人口增加了70多万,每年吸引新增就业人口10万多人,这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奠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广东沿海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8—2013年新增万吨级港口泊位数60个,平均每年增长10个,万吨级港口泊位数为第二和第三产业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广东未开发海洋领域比例较高,2008—2013年广东海洋养殖面积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0%多,未来海洋新生物品种养殖具有很大空间。单位海岸线海洋GDP呈现增长态势,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较大。2008年以来,广东单位海岸线GDP已由2008年的1.4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742亿元。但2011年起,广东单位海岸线GDP的增长速度放缓。

二、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省(区、市)的比较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比较1.海洋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发生分离。我国11个沿海省(区、市)中,广东海洋经济总量稳居首位,这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广东海洋经济规模与其经济规模存在高度相关性。速度方面,2013年广东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仅有7.40%,低于广东GDP的增长速度,在11个沿海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五,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排名前三名,天津、广西和海南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意味着广东海洋经济与广东外向型经济的高度相关性,世界经济冲击影响了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2.广东海洋经济结构相对合理,海洋经济占GDP比重及海洋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与个别沿海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业结构方面,广东海洋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基本呈现出第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均衡发展格局。但广东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海洋经济占GDP比重及海洋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与个别沿海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天津、上海、海南和福建的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要高于广东,其中,2013年天津达到31.7%,上海接近30%,而广东还不足2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广东经济规模大,另一方面是天津、上海属于直辖市,而海南和福建本身经济体量小。此外,广东海洋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占比低于上海和海南,上海海洋经济第三产业主要体现在港口现代服务业,海南主要体现在旅游业,这说明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3.海洋经济提质增效的空间较大。2013年广东单位海岸线GDP排在11个沿海省(区、市)的倒数第五位,且2008年以来一直是第五位。关键问题是与天津、上海比较差距太大,天津和上海单位海岸线的海洋GDP接近每公里30亿元,是广东的15倍左右。不仅如此,相对河北、江苏和山东,广东也还有较大差距,它们是广东的1倍。广东海洋经济规模、结构具有先发优势,速度呈现出中等态势,但相对于天津和上海,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效益弱势较为突出。因此,未来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更要注重质量,提高单位海洋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空间比较1.广东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空间相对充足,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广东海洋养殖面积和可养殖面积比仅为20%多,而河北、辽宁、江苏和山东养殖面积超过可养殖面积,这表明广东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2.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过小,而且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沿海区域平均增长水平,广东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海洋生物品种培养还有很大空间。广东海洋原油产量逐年增加,产量位居天津之后,2013年达到1345.3亿吨。广东天然气产量位居沿海省(区、市)第一位,海洋化工产品产量低于天津、江苏、山东,特别是山东,已经超过1000万吨,而广东还不到100万吨。广东风力发电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较大。3.广东港口平台较多,航运物流发展潜力较大。广东万吨级港口泊位数居全国首位,2013年达到270个,远多于上海156个、浙江196个。然而,广东港口货运量小于上海、浙江,货物周转运输量不仅低于上海、浙江,还低于江苏,江苏万吨港口泊位数仅为44个,这说明广东发展航运物流的潜力较大,未来海洋经济增长的空间也较大。4.船舶制造业还处于落后位置,海洋第二产业不强。2008—2013年,广东船舶工业处于全国第七的位置,明显落后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广东第二产业基数较大更多是原油产出量,近年来原油保持1400多亿吨,处于第二位,位于天津之后。(三)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比较1.科技力量仅处在全国沿海11个省(区、市)中等水平,而且与上海、山东等海洋科技力量领先的区域相比差距较大,科研投入亟待增加。广东海洋经费收入相对于其他沿海省(区、市),还是存在研究经费收入不高的问题,2013年上海和山东的海洋研究经费收入分别超过30亿元,而广东不足20亿元。研究经费收入增长速度方面,2008年江苏几乎是广东的50%,2013年江苏研究经费收入超过广东,且突破20亿元。广东海洋研究经费内部支出与经费收入呈现相似特征,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支出小于上海、山东和江苏,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存在较大差距。2.广东海洋专利拥有总量小于上海、山东和辽宁,海洋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海洋科技成果、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过长。广东的科技产业多元化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亟待完善,海洋经济人才层次太低,科技兴海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2013年广东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527项,只是上海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广东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也远远少于辽宁省。2008—2013年广东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如江苏由2008年的46项增加到2013年的201项。根据前面分析可知,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特点之一是海域确权工作的力度较大,这可能与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有关,因为辽宁海洋研究的政府投入明显不足。与全国相比,广东海洋创新能力处于前列,大部分指标排在第三名,核心问题是广东与前两名的差距较大,而与排在后面的差距较小。因此,总体而言,海洋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海洋经济创新能力与广东经济以及海洋经济规模不相匹配。(四)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能力比较1.广东海域确权工作要滞后于江苏、辽宁和山东。2013年辽宁和山东每年海域确权面积分别达到14万公顷和12万公顷,江苏也达到5万多公顷,而广东仅有6000多公顷。关键问题是,2008—2013年辽宁、山东和江苏海域确权不是增长,就是基本保持稳定,而2008年、2013年广东的海域确权面积明显减少。2.广东海洋保护力度不及辽宁、山东和海南。广东海洋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增大。2008—2013年广东海洋保护区数量减少14个,保护区面积减少近2000公顷,而辽宁省海洋保护区面积依然保持9860公顷,山东海洋保护区面积一度下降后,自2009年保持上升态势。海洋经济开发和海洋保护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保护并不是平行推进的,且落后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这说明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陆地经济发展以及海洋保护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加大海洋保护力度、提高海洋治理能力是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三、新常态视角下广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困境

(一)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较为缓慢1.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调整速度缓慢。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由3.8%下降到2013年的1.7%。广东海洋第二产业稳中有升,2013年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0.7%。2008年广东海洋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49.5%,2013年该比值为50.9%。2.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出现增长乏力困境。以造船业为例,2008年广东修船完工量是112艘,造船完工数量是39艘,2011年修船和造船数量达到最大共512艘,此后该数量开始下降。2013年造船和修船完工数量仅有353艘。此外,石油开采原油产量每年约1400万吨,占广东海洋GDP的比重较大。2009年广东海洋第三产业达到52.5%,高于2013年水平。3.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临海产业依然处于落后状态。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是新兴产业或高端临海产业。尽管广东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集群,以及以粤东、粤西海洋生物育种和海水健康养殖产业集群,但广东还没有反映海洋生物医药专门的经济统计数据,这说明广东海洋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新能源方面,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风力发电虽然得到快速发展,2013年风力发电仅有180万千瓦,规模偏小。(二)海洋研究投入需要增大,海洋创新能力亟须提升1.海洋研究经费投入不足。2008年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还不到10亿元,2009年则更少,不到5亿元,2013年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还是不到20亿元。在研究支出少于收入的背景下,2008—2013年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仅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6%~1.8%,达不到创新驱动研究经费投入的标准。需要说明的是,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就是研究经费的支出。如果按照人均来计算,广东海洋研究人均经费更少。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广东海洋科研人员数量是逐年增加的,2008年广东海洋研究机构有2253名研究人员,到2013年有3250名研究人员,6年增加近1000人。2008年人均研究经费为40多万元,2013年增加到60万元,扣除劳务费用后,真正用于科研的费用更少。2.拥有海洋发明专利总量不足。2013年广东拥有海洋发明专利的总数为527项,比2008年增加160项。总体而言,发明专利拥有总量与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大省不匹配,与海洋经济强省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发明专利,海洋研究专利拥有量明显不足。(三)海洋管理和保护的效果不明显,海洋保护任重道远增长与保护均衡协调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粗放式经济增长使得广东海洋生态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如果长此以往,海洋经济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还可能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源头。1.海洋生态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生态监控区基本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海洋监控区的生态多样性较差,需要保护的物种达20多种。2008年广东海洋保护区有64个,2013年减少到50个,海洋保护区的面积也由2008年的5701公顷,减少到2013年的3820公顷。2.广东海洋确权面积逐年减少。海洋确权是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保护的重要条件,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是,大量海洋资源被闲置,海洋资源产权不清,对海洋资源管理能力下降,上述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3.海洋污染治理能力和海洋管理能力制约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海洋保护和管理不足是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问题,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思路已经影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未来必须加大海洋保护力度和提高海洋管理能力。

四、广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海洋经济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战略定位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苍南县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既有港口岸线和海涂资源相结合,适合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综合条件,也有海岛岩礁、港湾沙滩和景观环境相结合,适合滨海旅游和海洋渔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虽然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其潜力远未得到合理挖掘,空间很大。

1、苍南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苍南未来发展的空间在海洋,潜力在海洋。苍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早于2004年就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县”的战略构想。“十一五”期间,全县围绕“后发崛起、全面跨越”发展战略,着力推动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培育壮大海洋经济,积极构筑现代海洋经济体系,为海洋经济强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全县加速推进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围区总面积4.34万亩),于2010年底实现堵口合拢,着手推进围垦区吹填及软基处理一期工程,已完成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审批工作。加速启动巴曹作业区、霞关作业区建设,巩固提高龙江作业区港口吞吐能力,生产用码头泊位达到 31 个,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33.62 万吨。启动“6+2”标准渔港体系建设,完成巴曹内港护岸修复工程和炎亭二级渔港工程建设,顺利启动巴曹一级渔港、石砰二级渔港和霞关一级渔港二期工程建设。此外,全县加速道路交通、引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完成78省道改建工程,启动彩虹大道、珊溪水利枢纽平苍引水工程、龙港污水处理厂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甬台温高速复线、南金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1.2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

全县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出99.54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32.7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8%。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为海洋产业五大支柱产业。海洋渔业稳步发展,结构继续持续推进,远洋渔业迈出坚实步伐,水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浙福边贸水产城交易额位列全国同行业前五位,实现海洋渔业总产值16.16亿元。临港工业快速发展,“十一五”年均增长 28.4%,临港产业基地启动区于2009年正式引进一批临港产业项目,陆续实现产出;海洋船舶工业企业超过十家。

1.3海洋电力方面

装机容量达5800KW的鹤顶山风电场实现产值1400万元,建成霞关、皇帝坪风电场,启动罗家山、燕窝等风电场建设。华润苍南发电厂、江南海涂围垦、大渔湾围垦以及霞关风电场、皇帝坪风电场等项目推动海洋工程建筑业快速发展。

1.4滨海旅游业方面

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渔寮AAA 级滨海旅游景区,加速蒲壮所城金乡卫城等旅游景点和星级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年滨海旅游接待人次达216.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57 亿元。

2、苍南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围绕“海洋经济强县”目标,承接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要求,全力打造浙江省对接海西和台湾地区的桥头堡、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南翼的重点开发区、温州南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主平台,提升苍南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的地位。

2.1浙江省对接峡西和台湾地区的桥头堡。

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两岸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等重要战略机遇,发挥地理区位、“五缘”等优势,着力推进对台贸易、现代产业、文化和社会事业、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投资区、霞关对台物流贸易园、文化产业园等平台的策划与建设,强化合作共赢、产业合理分工、重大设施共享,努力打造浙江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的桥头堡。

2.2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南翼的重点区。

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速建设、温州沿海地区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重点开发区为契机,强化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努力构筑海洋经济大平台、引进发展大产业、努力集聚大企业、落实推进大项目,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建设苍南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带南翼的重点开发区。

2.3温州南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主平台。

依托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大沿海地区开发和海洋经济培育力度,聚焦于重点海洋经济集聚区和涉海项目建设,强化龙港和灵溪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着力培育船舶修造、不锈钢等临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海洋新兴、滨海休闲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高海洋批发与零售、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工程建筑等传统产业,努力成为温州南部地区新的增长极。

3、加快现代海洋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提升现代海洋渔业,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深入构建产业先进、功能齐全的发展新框架,形成全县海洋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主导力量。

3.1培育壮大临港(临海)工业

重点培育海洋能源、船舶工业、临港工业和海洋生物医药等工业发展。海洋能源工业,加快推进华润苍南电厂一期建设,科学发展海洋波浪能、海洋潮汐能、海洋风能等海洋能源工业,建设罗家山等风电场,探索海洋风电场、大渔湾潮汐能发电等新能源基地建设,科学推进苍南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形成以苍南电厂为主体,风力发电、潮汐能等新能源利用为重要补充的能源体系。海洋船舶工业,科学引进游艇制造企业及零部件企业,重点发展游艇、客轮等特种船舶制造及船用设备。注重游艇产业与滨海休闲旅游业的相互结合,积极培育游艇俱乐部,策划一批游艇商务活动,带动游艇产业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利用港口、滩涂、岸线资源,建设临港产业基地,引导发展机械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新材料等临港工业,积极鼓励效益型、科技型、成长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龙头”项目入驻,推动临港工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3.2做强海洋交通运输业

围绕把苍南港区建设成为温州南部地区的港口集疏运中心和温州枢纽港的重要骨干港,加快巴曹作业区、霞关作业区开发和龙江作业区异地改造,面向成品油、石油等液体散货,煤炭、铁矿石等干散货,以及集装箱运输等重点领域,强化物流设施建设和海洋运输船队、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加快巴曹作业区和崇家岙作业区开发,建设巴曹作业区成为能源进口、内外贸物资中转的综合性港区,为浙江南部地区内外贸以及煤炭、建材、粮食等散货运输提供服务;霞关作业区规划发展为以大型船舶中转运输为主,具有大型散杂货、物流仓储区、对台贸易等功能的综合性港区;龙江作业区近期适当保留港口货运功能,远期随着巴曹作业区基本建成后,逐步转化港口岸线成为城市生活岸线。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海洋运输企业落户苍南,扶持组建以散杂货运输为主的海洋运输船队,着力提高海上运输能力,积极探索集旅游、观光、商业为一体的海上客运产业。积极促进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强化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培育。

3.3提升现代海洋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