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1篇

一、当前高安市地税收入质量与总量现状分析

(一)全市地税收入增长总体情况

“聚财兴赣,执法为民”是地税部门崇高的职责和神圣的使命。近年来,江西省高安市地税局始终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勤征细管,挖潜增收,地税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地增长。2006年至2009年,高安市地税税收收入总量达到11.16亿元,年均增长28%。今年以来地税收入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1-6月份全市累计完成地税收入26279万元,增收6564万元,同比增长33.29%,完成市政府下达奋斗目标52.56%,为高安市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财力保障。

(二)高安市地税收入结构分析

1、全市税种之间增幅不一,差异悬殊

近五年来,江西省高安市税收收入总量呈现出高速度增长态势,但各税种之间的增幅差异明显,进而影响到各税种所占比重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居地税收入的主导地位,营业税近五年来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为30.59%、39.6%、13.6%、25.6%、33.9%,但所占税收比重却逐年下降,分别为45.96%、45.6%、44.72%、45.23%、43.3%;企业所得税增幅分别为50.88%、99.5%、5.1%、18.8%、29.6%,所占税收比重小幅度下降,分别为18.56%、26.46%、24.01%、22.97%、22.66%。

2、全市税收产业结构差异不一,比重悬殊

2006年至2010年1-6月全市第二产业入库地方税收分别为:5870万元、7740万元、9966万元、13365万元、6870万元,占当年地方税收总量的31.87%、29.88%、33.21%、35.86%、26.14%。其中,在第二产业中为税收收入贡献较大的是建筑业、制造业和采矿业。

2006年至2010年1-6月全市第三产业入库地方税收分别为:12547万元、18122万元、19963万元、23812万元、19409万元,占当年地方税收总量的68.17%、69.95%、66.52%、63.90%、73.86%。可见,地税收入中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收入所占的比例基本上在65%以上,稳居榜首。其中,在第三产业中为税收收入贡献较大的是房地产业、交通业和金融业。

二、高安市地税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经济是源,税收是流,税收的高速增长归根结底来源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经济活动不断增加,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才能不断壮大税源税基,促使地税收入稳步增长。

(一)税收增长的经济因素

1、地方经济增长带动税收收入的增长

2006年至2010年6月,高安市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的增长相应地带动了地税收入的增长。从近五年统计资料分析,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升,相应地地方税收收入中的城建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也呈增长趋势,2006年至2010年6月企业所得税和城建税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22.95%和5.92%,而在此期间,高安市GDP年均增长为18.85%。

2、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地税收入的增长

从高安市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看:第一产业基本无税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年均增长分别为23.43%和29.94%。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安市工业园区与陶瓷基地的建设、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更成了拉动第二、三产业收入的增长点。

3、社会投资增长直接拉动了相关税收收入的增长

2006年至2010年6月,高安市房地产行业和建筑行业共入库地方各税收入63629万元,两行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收入总额的46.15%。

(二)税收增长的征管因素

近年来,高安市地税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除经济因素外,还在于高安市地税局严格贯彻执行“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组织税收收入原则,通过加大征管力度,使征管水平和征管质量大幅提升。从2006年至2009年,我市稽查部门查补收入从363万元上升到1002万元,定基增长速度为176.03%,2010年1-6月查补收入180万元。

三、税收收入质量与总量面临的不利因素与原因

(一)地税收入增长面临高基数压力

近年来,我市地税收入都远远高于经济的增长,弹性系数较大,尤其是近五年的收入增速更是越来越高,2006年增幅为31.9%,2010年1-6月增幅为33.3%,2010年高安市政府下达给我局税收收入任务为5亿元,增幅更高达为34.17%,组织收入工作面临不少问题。

(二)税源结构不合理

2006年至2010年6月我市税收收入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房地产行业与交通运输业,三大行业所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特别是房地产与建筑业高度依赖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而今年年初及后期的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政策,已经开始影响我市两行业的发展,随着国家调控的进一步加强,会使两行业部分税收缺失,或下滑,这样较高的税收基数压力将转移到其他行业,必然会使有的不排除部分地区收过头税,不利于税务部分依法征税。

(三)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低

目前,受现行税制、征税努力程度、税收文化等的影响,我市部分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还不高,对税收所持的态度不端正,表现为自私不遵从,为了自身利益,千方百计地偷逃税款。同时,由于不知法,不愿花时间了解税收法律法规,因此不能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四)其它因素的可能影响

现阶段税收任务下达,不是以经济增长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而是按上年的实际完成数,实行“基数滚动”,硬性增长,税收收入任务存在计划性和指标下达的不合理性。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履行政府职能的财力不足,在组织收入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保地方财力。

四、提高税收收入质量和总量的建议和对策

(一)进一步抓好税源管理

大力推进信息管税和信息共享,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税源管理模式,不断拓展税收综合征管软件在征管中的应用空间,强化税收征管工作。充分利用税收综合征管软件现有的数据,按照综合征管软件的要求加强数据管理,严把数据质量关,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加与外部信息沟通、协调,多渠道、多方面的掌握隐性税源和流动税源的信息,堵塞税款流失,使信息管税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进一步提高地税部门的执法能力

在大力培养广大干部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勤政廉政意识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全面提升全系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企业税收管理的需要。要防范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问题的发生,强化对执法过错行为的追究力度,不断加大对地税执法工作的考核监督力度,对发现的执法过错行为,严格按照《高安市地方税务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对执法过错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

(三)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结合今年开展的“创业服务年”活动,大力宣传税收政策,普及税法知识。围绕提高服务质效,坚持“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的原则,税务部门要树立公共服务观、实效服务观、全程服务观;完善纳税咨询服务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优化受理程序;推行纳税咨询限时回复承诺制度,定期收集和了解不同规模及类型纳税人的需求,积极开展个性化纳税咨询;在纳税申报方面,要采取多元化申报方式,尽可能满足纳税人需求。积极兑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充分营造“建设和谐诚信地税,共创富民高安大业”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纳税人自主办税意识与能力,从而有效提高纳税人遵从度。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2篇

就业

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人民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

【观点】

观点一:“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观点二:如果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观点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一问 更高质量=找份好工作?

记者:就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表述备受社会关注。人们想知道,“更高质量的就业”意味着什么?

信长星: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总体要求,报告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论述和具体要求都是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展开的。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那么,“更高质量的就业”究竟是什么样?如何理解其内涵?

信长星:可以这样理解,十报告中提出的“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宏观层面讲的,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记者:提起“更高质量的就业”,有人认为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对此,您怎么看?

信长星:党的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这样一个就业总方针下,针对整个就业工作的总要求。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要去“推动实现”。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发展,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来创造。

十报告同时还强调,“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常言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政府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劳动者人尽其才。

二问 质量和数量,哪个该先抓?

记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们还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

信长星: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还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们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

从国内看,经济增速趋缓,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劳动者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

记者: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就业数量的增长,每年会确定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如今,在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的前提下谋求“更高质量的就业”,该如何处理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

信长星: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应当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并重,让“量”与“质”协同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过去、现在和将来,解决好就业问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还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

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也是先要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失业率较高,大量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就谈不上提升就业质量。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那么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我们要推进就业“量”与“质”的共同发展,互促共进,良性互动。

三问 就业上台阶,有啥好办法?

记者:在未来一段时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推动?

信长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

从就业工作的角度讲,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千方百计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有效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工作,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

第三,着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助劳动者实现更稳定的就业。同时,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3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拓展扶贫支援成果。和大家分享的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与关注。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一

(一)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为转型出雏型创造良好条件。

抓好疫情防控重点环节和能力建设。

健全疫情防控和风险化解机制。

加强经济调节和政策储备。

(二)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推动基础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

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支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三)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消费回暖升级。

推动外贸增量提质。

(四)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释放蹚新路动力活力。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机制推进太原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实施市县转型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农业“特”“优”发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启动实施城市更新九大工程。

加快推进大县城建设。

(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山西。

深入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

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成果。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八)持续用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拥有高品质生活。

促进就业增收。

构建优质教育体系。

加快健康山西建设。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九)深化“三零”创建和依法治理,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

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山西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旗帜鲜明讲政治。

建设法治政府。

打造“六最”升级版。

推进廉政建设。

狠抓工作落实。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二

(一)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

1.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2.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3.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4.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

(二)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1.全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2.全力打造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

3.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

4.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着力实施高效能治理。

1.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2.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3.注重实施精细化管理。

4.注重提升智能化水平。

5.注重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2.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

3.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等改革。

(五)努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1.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

2.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绿色幸福感。

3.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切实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切实把法治建设推向纵深。

切实把能力建设抓紧抓实。

切实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三

(一)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

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二)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大力支持金融业开放发展;

持续深化4.0版营商环境改革。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以数字化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四)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

开展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

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

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

(五)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深化交通综合治理;

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巩固拓展扶贫支援成果。

(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八)持续改善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不断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积极做好就业增收和社会保障工作。

(九)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首都和谐稳定。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平安北京建设。

(十)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化政治引领;

严格依法行政;

增强政府效能;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4篇

(一)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有能力从事较高层次的经济活动,吸收先进知识和先进理念,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产业,学习并利用新技术。实际上,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具有很大潜能,他们所起的作用涉及许多内容,比如生产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改善企业营销等,而这些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国民素质基础之上。

(二)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众所周知,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没有消费,产品就无法转化成财富,而消费包括两种类型,一种属于低质量的、保守的、基本的消费,另一种属于高质量的、扩张型的消费。当然,第一种消费不能促进经济的实质性增长,第二种消费趋势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消费市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生产出高技术、高质量的产品;二要形成高素质的消费群体;三要形成理智而超前的消费心理。通常来说,消费的增长往往依赖于经济增长,但是只有拥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促成高质量的消费群体,从而拉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三)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力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心。一般情况下,在经济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就显得非常有效,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国家迅速摆脱困境,从而寻求新的发展动机。如,在具体的金融危机中,如果全国民众能够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积极面对困难,促使政府快速进行经济改革,不但可以摆脱经济危机,而且能够恢复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良好的国民素质有利于摆脱经济危机。

(四)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尽管优胜劣汰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器,但是也要建立在较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向经济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优秀人才,甚至会形成优秀人才过剩的局面,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优胜劣汰,从整体上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竞争力。当然,如果一个国家的优秀人才过剩,经济竞争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同时还会使政府更加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终身学习氛围;对于个人而言,在这种强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必定会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发奋学习和努力工作。

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对策

(一)转变国民思想观念

不同的时代,都有自身的时念,且占据社会发展的主流,相比资金和设备,观念的转变更加重要,领先的思想观念是产生不竭动力的源泉。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国民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转变国民素质的意义,不断摒弃“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建立知识资本的新型财富观,将国民素质看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文化知识第一”的时代观,这也是把握社会发展、顺应经济增长的基本要求。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国民思想观念,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改变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不良情形,最大限度地形成经济建设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良好体制。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三个方面的科技主体,一要使国立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成为科学创新的主体,将研究重点放在重大基础科学理论上,不断走向国际科学技术的前沿,这样才能为中国科技发展与创新提供科学支持;二要使从事技术应用的科研院不断走向市场,联合企业一起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经济增长提供技术支持;三要使企业逐步成为产品创新的主体,以便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并为科技的进步提供物质支持。因此,只有真正改革了这三个层次的科技主体,才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倡导国民终身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倡导国民终身教育,实现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型办学体制,以便加快国民教育发展的步伐,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首先,需要在推进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经济后备军的创新素质和创造性能力;其次,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成功经验,使我国国民的终身教育变成人才竞争的自觉手段;最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知识、科技和人才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深化改革,进行知识更新,实现就业者和待业者的终身文化知识教育,才能改变国民素质的现状。如,可以通过电大、自大、函大、成人技校、其他成人教育等业余教育模式,从根本上为青壮年创造理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三、结语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 农业院校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11-02

1 引言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一书中划分了教与学目标类型,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功能性融入某一具体领域的能力,这当中包括培养和发展学习者融入公共社会、职场、教育领域和个人生活领域的能力。这一目标应显现在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培养要求及其培养手段中。[1]王守仁教授曾指出,高校要以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使命,既要保留大学英语“人文性”的本色,也要挖掘其“工具性”与“行业性”的特色。[2]可见,中外学者专家都高度重视英语在实际场合中的运用,并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向国家输送现代化、国际化、高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其向地方及国家所输送人才的质量。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因此肩负着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及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因此,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如何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相区分,如何发展农业院校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来突显农业特色,其人才培养如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 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往来愈发频繁。随着对外开放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放宽,具有高水平并能胜任市场需求的英语人才极其紧缺。在区域及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高素质、高水平,懂专业英语人才及其需求的现状下,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依据和参考《教学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具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有助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趋势,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亦有助于为企业和公司输送具备一定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角度来讲,探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2.2 农业院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必然途径

党的十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更高质量”则成为最亮眼的词汇。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安全保障加强等因素。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已然成为连接我们国家和世界的纽带。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掌握就业岗位所具备的英语技能,具备实际工作中英语运用的能力,如可以与国外客户进行常规的贸易往来,可以阅读和理解国外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可以用英文推广企业所研发的产品,可以与外商洽谈并拟定书面合同等。因此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指导性意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条主线,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研究对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及实现农业人才的高质量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3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

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是一贯国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的支持为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也为农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保证,为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质量的农业人才将成为拉近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差距的中坚力量。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思路,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农业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注重并充分利用r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所带来的机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来设置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使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鉴于此,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并逐渐形成服务“三农”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相呼应,如何适应国家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大学英语课程将如何根据需求进行适当改革,都是农业院校英语教学必须研究思考的问题。因此,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化视野的拓宽及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为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实现农业院校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此研究对于扩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帮助学生提高国际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培养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探讨实现英语和农业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此研究对于农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对英语教学来说是个有利的契机。探讨如何把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结合,培养学生就业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完善,同时有助于教师尝试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提出为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和依据,其实施有助于加快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2).

[2] 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