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发展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第1篇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户合理地持续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子孙后代生产的需要。

1.农户是农业资源的占有者和使用者。我国自从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来,农村的农业资源大多为农户占有和使用,农户的经营行为对这些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构直接关系到它们的可持续利用,如果农户的经营行为趋向理性化,则可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反。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户的积极参与。由于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而且分散,具有超小规模的特点,针对这一国情,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较多地体现出规模化和协调统一的特点,这就要求有农户的积极参与,否则是难以成功的。

3.农户经营行为的优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前所述,农户是农业资源的占有者和使用者,也是农业经营的最小和最基本的单位,农业资源的不当利益和农村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从这一最基本单位开始的。同样,组织、策划和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计划、目标、政策和措施时,须着眼于这一基本点,重视农户经营行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注意调动他们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关系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21世纪的农业发展

二、农户经营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农户经营行为是指在一定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与法规、资源结构条件下,农户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选定经营方向、经营规模、经营方式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过程。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对农业中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土地、资金、能源、技术、生物等)进行配置和利用,不同的经营行为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因此,农户经营行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1.经营目标的求稳性,影响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农户作为一个“经济人”,既要追求收入或利润的最大化,又要追求收入的稳定性和风险的最小化。但由于小农意识的存在,加之农户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往往不全、不准、不及时,农户虽有根据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安排生产的愿望,但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在经营目标的选择上倾向于收入少但风险小的目标上,在生产经营上力求“小而全”。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不敢为人先,“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跟风”现象普遍,在结构调整上总是慢人一步,从而导致结构的“同构化”,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投资,使农业资源在利用和配置上出现了很大的浪费,缺乏应有的效率。

2.农户经营行为的短期化现象严重。在解决温饱和致富欲望的驱动下,许多农户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对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只取不予或取多予少的掠夺式经营行为普遍存在。如有些山区的农户,为求温饱,陡坡垦种,往往“小山开到顶,大山开到腰”,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在平原地区,有些农户在承包田(地)挖塘养鱼,建房从事第二、三产业,有的劳动力转移户撂荒土地,造成耕地资源的总量减少。农户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实际措施运用上,为追求高产,偏重于考虑“经济再生产”,忽视“自然再生产”,即认为自然资源无价值或生物资源用之不竭,对其承包地重用轻养,滥施农药、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近年来,我国农田中的蚯蚓、青蛙和益鸟不断减少均与乱砍滥伐森林、滥施化肥、农药有关。由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林病虫害的发生更加频繁。

3.农户的兼业行为使农业出现了粗放经营的现象。由于农业经营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户为追求其收入的最大化,必然将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中的一部分投入到非农产业。由于农业行为的增收效应缺乏弹性,而兼业行为的增收效应富有弹性,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偏好兼业行为,并形成了对农业的替代,不过农户用兼业行为替代农业行为在社会总体上并没有形成完全替代,对大部分农户而言,即使农业行为的增收效应缺乏弹性,农户还得依靠土地搞饭吃,只是农户在农业活动中要么尽可能少地占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例如不愿对承包土地进行投资,要么尽可能地使用不适合兼业活动的经济资源,如在农业活动中使用妇女和老人。这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与优化配置。而且我国农业科技及其推广应用没有相应跟上,则必然导致土地生产率下降,加上我国本来人均土地就少,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农户经营规模小,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我国农业经营具有超小规模的特点,全国有2亿多农户,每户平均规模不到1公顷,这样的超小规模给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农业科技具有公共物品、保密性差及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紧密相关的特点,农业科技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必然会出现在其他农户对某项技术的采用上“搭便车”的现象;农业生产由于是大田生产,生产者又是由千家万户的农户组成,这种生产方式使农业科技成果的保密成本加大;当一种技术同资源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时,就存在外部效应,如病虫防治技术、水土保持、渔业和林业资源保护等。

5.农户投资行为乏力。由于我国土地使用上,承包地“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现象普遍,农户不能对土地形成预期,加上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较大,而且农业的投入产出周期长,见效慢,农户对农业投入较少,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投资少,其投入主要集中在短期能见效的生产要素上,如农药、化肥等。农户投资在全部农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近十多年来一直很低。无力兴建甚至无力维护农业基础设施,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严重缺乏后劲。

三、优化农户经营行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产权主体不明。虽然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属农村集体所有,但在农村存在乡、村、村民小组三级集体经济组织,究竟谁是真正的所有者却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法律规定非常含糊。二是各项权能界定不清。农地承包制度虽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使用权归农户,但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责、利都没有明确规定。正是现行农地产权安排的这两大局限性导致了农业经营中短期行为的盛行和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延续。一方面,由于所有权主体不明和所有权边界不清,所有者随意干预和侵占经营者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经营权能边界模糊,使经营者对未来缺乏稳定的预期,难以形成长期投资、长远经营的积极性。上述局限性是导致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滥垦滥伐,破坏生态,使农业长期走不出不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制度根源。加速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一是必须明确界定农地的所有权主体及其利益;二是必须明确界定农地的各项权能,明晰土地使用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三是完善土地承包制度,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克服农户短期行为,加速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2.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联结生产与市场的桥梁,是把分散经营组织成社会化生产的重要途径,是农户走向市场的有效渠道。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加强农户与市场的联系,减缓市场波动对农户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降低市场风险,减少农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今后:(1)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收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当地农户,对农户的生产经营进行适当指导。(2)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加速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保证信息质量。(3)发展信息咨询业,在各乡(镇)、村设咨询点,提供信息服务,尤其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服务,从而将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针对农业家庭经营规模狭小,不利于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问题,政府要主动肩负起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任。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如农田水利建设是投资巨大,回收周期长的事业,不可能依靠农户的市场行为加以解决,政府要通过农业专项基金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力兴建水利、更新农村电网、成片改造中低产田、组织宜农荒地开发等。

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第2篇

1.1从产业结构上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主要涉及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多种形式.由于多种产业结构分布不均匀.政府扶持资金不足.使得农业标准化程度低.特别在养殖业方面,养殖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技术创新和发展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分散.无法实现产业化经营.

1.2从农业技术方面分析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就目前来看.在养殖技术方面,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养殖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养殖设施装备发展滞后.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一些专业养殖技术人员缺乏.还有一些个体养殖农户,因缺乏技术水平.整体素质和经营能力.导致其无法推动养殖技术的发展,也与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1.3从市场经营方面来分析

养殖技术水平低.致使养殖业过于分散,大多依靠个体农户,没有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养殖业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差.相对于国际市场,养殖产品规模化出口产量少.农户养殖规模小,养殖业产业化水平低.另外,养殖户对市场经营策略认知能力低,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养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收益不稳定,风险性高,而且养殖专业化组织能力相对薄弱,对养殖户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力弱.经营方式仍以个体为主,导致养殖产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发展缓慢.这些问题不仅仅只局限于养殖产业,只要在农业范畴内的产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相似的问题.

2提高养殖技术的措施及作用

2.1政策方面

建立完善的养殖技术管理组织结构.对养殖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养殖技术建设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应当地养殖业的技术标准.积极鼓励养殖技术人员自主创新技术水平,引进外资.扩大养殖技术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设备.加强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巩固发展现有的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新的技术.促进养殖业产业化发展.进而推动农业发展。

2.2养殖技术方面

研发推广适合我国不同种类养殖的养殖技术,并建立完善的配套设备.提高养殖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措施.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各地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幵展养殖技术培训、养殖知识.职业素质培训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养殖室.棚建设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养殖产品的安全质量监测,确保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符合产品安全质量标准。

2.3经营方面

拥有好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这也顺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在积极引导养殖业规模化.狙织化发展的同时.要将养殖技术传授给一些养殖技术水平低的农户,摆脱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建立完善产业链.提高养殖专业化水平.建立科学有效的养殖产业信息网络,加强养殖产品销售信息的研究和利用,促进产品销售的畅通和衔接,改善养殖户经营方式.从而解决养殖户销售难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

3养殖技术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

(1)养殖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广大养殖户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也推动了市场供需量的发展.同时,养殖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强化了我国农业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需求.增强了我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2)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改进和发展养殖技术,是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依据。

(3)搞好养殖业生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还能促迸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业出口产量.因

此,养殖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现代农业良好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4结语

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第3篇

【摘 要】利用福建农村统计年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来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当地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及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等;但也会造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地资源利用率下降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受阻等等。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发展;福建省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和必然产物。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变革带来深刻和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对农村社会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对农业发展不利的一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

1.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结构存在显著的影响。通过查阅福建省统计年鉴,2000~2010年,福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196.3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了2025.59元,贡献份额达48.27%,而农业收入增加了1279.42元,贡献份额仅30.49%。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已开始占据重要地位。

2.加快当地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入,一部分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纷纷在城镇安家落户,这客观上促进了城镇消费需求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增加和建设规模的扩张,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了空间。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3.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体现在:一是减少了依靠土地养活的人口对土地的投入成本,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推动了农业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事实上,随着耕地资源的减少和农村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增加,在耕地资源极度匾乏、人均占有量过少、加之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的情况下,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从事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对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非常排斥,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很低。通过转移富余劳动力,人地矛盾得到缓解,从而突破传统的分散经营和粗放经营的方式,农业规模经营成为可能。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自福建农业劳动力发生大规模转移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主力军,他们不论是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都是农村劳动力中的强者,而留守劳动力多为妇女和老人,于是劳动力转出的农村家庭缺乏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农业生产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一是劳动者年龄结构偏大、劳动能力相对较弱,农业生产梯队“老龄化”加剧。二是留守的绝大多数是女性劳动者,男女比例不协调。

2.农地资源利用率下降。通过查阅福建省历年的统计年鉴,发现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均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面积从2001年的1625.72千公顷下降到2011年的1226.79千公顷,下降了24.5%。非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1089.52千公顷,下降到2011年的1001.41千公顷,下降了8.1%。劳动力转移后,农业生产劳动力大幅地减少,土地利用水平逐年下降,出现农地抛荒、耕地锐减的现象。农地资源利用率下降,加剧威胁着福建省的粮食安全。

3.农业技术推广受阻。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相对而言大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而留在家里务农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弱残者,他们的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接受科技成果的意识淡漠、积极性不高,并且学习农业新技术的能力也有限,他们宁愿因循守旧以求稳妥,也不愿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效果。我国目前大约有70%的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文化素质过低。

参考文献

[1]邓楚雄.劳动力转移下沪郊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基于1135户农户的问卷调查[J].农村经济.2008,(8):41~44

[2]张思军,吴仁明.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2,(1):36~39

[3]黄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第4篇

在化肥的施用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对化肥的施用有更高的要求,化肥的施用同时也是和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一般原则。首先化肥的施用需要提升土壤的可持续承受能力,只有保证土壤的资源的丰沃,才能够真正不断的向农作物提供必要的能源和物质需求,其次是肥料的施用需要有较高的性能要求,不但要突出化肥的施用率,同时需要强化高新科学技术的肥料使用研究情况,投入更少的成本收获更多的产出。三是化肥的施用需要和资源、环境以及生态发展的持续性相结合,减少化肥对土壤、空气以及水资源等等污染。四时化肥的施用需要将公平公正的要求一同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不要为了现世短暂的利益而伤害了长远的后世子孙的利益。

一、合理施肥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

土壤全在地壳中属于最表面一层,其是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以及生物圈交接的地区,也是各个生态圈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枢纽,土壤和土壤上的植物共同构成了植物-土壤运行操作体系,与人类的日常活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人们在施用化肥入土壤的过程中,虽然对会补充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可是对生态土壤系统也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从而对整个的生物圈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影响,肥料是生物同化的物质,如果使用过程中保证有序合理,不但能够提升土壤的肥力,还能够让土壤这一不可再生资源永久利用。因为合理的施用化肥,能够获得单产的目的,就能够在较少的土地资源上生产出更多的农副产品,几处耕地轮番耕种休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

二、错误施肥对可持续农业发展造成的影响

1. 氮、磷、钾比例的失衡降低化肥的有效利用率

化肥对于农作物的增产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在长时间的化肥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化肥施用呈现出的态势却相对低下。在化肥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使用的是低浓度的单质速溶化肥,化肥养分实际的释放速度并不是人为力量能够掌控的,若是释放的速度过快,农作物还没有吸收就没有了,浪费化肥资源。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辽宁的当季化肥利用率氮的利用率是30上下%,损失至少45%,磷的使用率为25%左右,钾的使用率为50%上下,这些水平和国外的平均利用率50%有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辽宁省的化肥施用一般集中在氮肥上,磷肥和钾肥占据的比重比较少。从下图中能够发现,在化肥的实际施用工程中,氮肥的施用占据了53%的比例,而钾肥和磷肥的使用率只有8%以及9.5%。但是因为长时间的你、化肥施用局限在缺钾少磷的范围内,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营养调节,造成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断下降。在最近几年,石油的价格不断攀升,造成化肥的价格也在同步上升,假如还是使用粗放型的施肥方式,势必会增加农民的成本投入,造成农民只增产而不增收的局面出现。

2. 错误施肥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错误的施肥方式,会加重环境污染的出现,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是会污染空气,因为氮肥进入至土壤之后,除了被农作物吸收的和残留在土壤中的之外,另外有一部分滞留在空气环境中。像是氨态氮的挥发和硝化效果出现的氧化亚氮排放至空气中,水稻土壤中的甲烷排放等等都会多空气造成相对严重的污染。另外一方面是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氮和磷伴随着地表的水流向江河湖海之中,对水资源造成污染[2]。另外一个就是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大面积的使用磷肥,会造成大量微量元素消逝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因为磷矿粉中同时含有砷、镉、铬、汞、铝等等有害物质,使用太多的话,会诱发土壤中毒。

3. 农产品的品质降低影响公共食品安全

错误的施肥会造成农作物的品质严重降低,作物容易出现各种生理病害,对农作物实现增产增收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如今,辽宁省的化肥施用的最多的是氮素化肥,大概为76万吨左右,基本上全省的平均农田的施用量超过了13千克,尤其是蔬菜、水果以及一些经济作物等等,氮素的每亩使用量已经超出了全国的平均施用额度。我国规定的A级蔬菜标准是:在种植生产过程中,可是使用磷、钾等化肥,可是不能够使用磷酸盐化肥[3]。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食用有机绿色蔬菜也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项目标,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尽量的满足此项目标标准。

参考文献

[1]辽宁省统计局遍.2007.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现代农业发展;检测设施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课题,是保障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在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才能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并且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因此,为保证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应充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性,了解当下现状,探寻优化措施。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1.1为农业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在现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监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农产品质量检测是农业监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农业监管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测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在安全检测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足,为农业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使相关的监管部门能够结合农产品的实际情况对监管工作进行调整。

1.2实现对有害生物科学防治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力度可以让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更多发挥的空间,有了安全检测技术的支持,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更有规律可循,种植人员在防治工作中,对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会更合理,从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最佳的条件。另外,在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防治的过程中,由于实现了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所以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会更安全,这对于周围环境的保护也是极为有利的。

1.3维护市场秩序

行业的发展依赖于稳定的市场秩序,对于现代农业而言,农产品市场秩序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以往,由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忽视,导致不良商家投机取巧,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巨额暴利。这种现象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使食品安全问题一度成为社会普遍问题,很大程度上扰乱了食品市场的秩序。市场的混乱直接阻碍行业的发展,而混乱的出现主要源于监督的空缺,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够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及时监督,最大程度保障农产品的安全,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从而维护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1.4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消费者的信任息息相关,而若想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就必须为消费者创造安全放心的食品环境。安全的食品环境必须依靠完善的市场管理,对商家的不法行为进行监督与制裁,而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技术为农产品市场实现无死角监管提供了最大的技术支持。而安全的食品环境能够直接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1.5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经营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食品发生安全问题,容易造成社会的恐慌,甚至扰乱稳定的社会秩序。随着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产品市场规范管理提供了最佳保障,从而维系了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运行。消费市场的稳定将直接带动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

1.6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开展

有机肥和农药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恰当使用相关产品,能够使农产品更好的成长,但其使用量必须格外谨慎。一旦发生用量过大的问题,导致农药残留,会直接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埋下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够确保流入市场的农产品都是合格安全的,有效避免安全隐患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农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将会带动消费者的消费心态逐渐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从而为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2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完善和途径

2.1扩大人员培养机构和提升人员素质

为了解决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对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人才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以高标准要求执法人员,确保其职业素养能够符合规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另外,还需建立严格的执法监督体制,对今后的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进行严密监督,保障每个检测流程都能够遵守规定,为人民负责,提高农产品质量。

2.2完成相关设备设施的升级换代

农作物内可能存在新型或更复杂的物质,检测设备也必须及时地进行升级换代。按照当前检测的最新标准,对检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及时改善检测条件,使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更加全面。检测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检测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创新优化,确保检测工作与检测设备都能够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相符合。更要有未雨绸缪的心态,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对未来检测设备设施的情况进行展望。

2.3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效率还需要加大检测资源的投入,完善当前尚不完整的市场体系,为检测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以当前的机制为基础,这是更高水平的质量检测体系。由于检测工作的开展与资金投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对于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及有效投入要进行把控,确保每一分资金都能够花在刀刃上,每一分资金都能够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问题作出贡献,以大局观的眼光来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发展,保障每项检测措施都能够有效落实。

2.4构建完善检测体系

为了使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能够有效开展,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检测体系,结合当前的检测机构,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未来的检测工作方向,积极开展农产品的检测工作。要对县(区)检测中心的建设格外重视,因为这是当地农产品检测的标杆,政府要鼓励当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积极建立质量检测室,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尽快落实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法律法规,使检测工作能够有法可依,加大检测实验室的公信力度,提高检测结果在市场上的分量价值。

3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3.1检测趋向小型化、智能化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开始向小型化、智能化发展,纳米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机械系统等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系列新型识别材料的研发,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既快速又准确,这些高科技的应用必然会使农产品质量检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2风险评估趋向系统化、精细化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是信息时代下很多行业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在这项工作中,数据挖掘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时代,数据就是一切。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无效的数据资源进行过滤,使有效的价值信息尽快地被风险评估机制所获取,这样既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中获得想要的数据信息,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3.3过程控制技术趋向精准化、定向化

从根本上来讲,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这是由于农产品本身属性就是生物活性,所以自然生产特征以及供给时效都是能够影响质量安全控制的因素。农产品质量检测过程中,通过对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的研发,可以确定污染源,避免污染源对农产品造成更恶劣的影响。另外,定向化的研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危害农产品质量的因子,可以实现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推动,为精准农业的实现提供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