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发展前景

新农村发展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农村发展前景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 介绍了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西瓜上架与苗寨农家游之间有机结合发展农村经济的新途径

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以苗族为主的聚居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所在地,其苗寨农家风情游发展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等为观光立架西瓜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礼品西瓜以其形体美观小巧、肉质细嫩、汁味甜、品质极佳、生育期短、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适合现代家庭消费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城郊农家乐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无限商机,也为礼品西瓜提供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两者的有机结合为双方发展起到了互助的推动作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新途径。

1 立架礼品西瓜生产概况

2007年,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娱乐山庄种植了礼西瓜,面积7 344 m2,每公顷产量为32175 kg,总产量2.36万 kg;每公顷产值8.04万元,总产值5.9万元礼品西瓜种植有红小玉、黄小玉、金福、小凤仙、礼品3号5个早熟西瓜品种.通过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立架引蔓、网袋吊瓜等栽培技术,西瓜产量、产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2西瓜上架促进苗寨农家乐风情游发展的原因分析

2.1种植新颖,吸引游人 观光立架礼品西瓜与人们常见的爬地西瓜不同,西瓜悬浮于空中,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开阔眼界,实现观赏品尝的需心。前来游玩的城市游人90%以上是第1次见到吊挂悬空的西瓜,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新颖的栽培方式能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欣赏苗寨风情和观赏园风光。

2.2提高景区知名度 观光立架礼西瓜与旅游业相结合、交叉后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打破了产业界限,既能提高当地礼品西瓜知名度,打响礼品西瓜旅游品牌,促进产品销售,拓展产品增值空间。实现产品增效;并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当地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必兴旺发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又能为苗寨农家乐推波助澜现在到巴拉拉河游玩的游客80%以上都知道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山庄有礼品西瓜,到山庄游玩的每个游人都会带上几个礼品西瓜给家人或朋友品尝,既提高了苗寨的知名度,又实现子西瓜的增效。

2.3增长农业科学知识苗寨种植礼品西瓜其销售是以游人采摘为主的方式进行,因参与性较强而深受旅游者欢迎,既有成人,也有少年儿童,特别受中小学生喜爱,礼品西瓜集中住7~8月成熟,正好是学生放暑假之时,而多数学生都喜欢到时大自然中去一边游玩,一边了解各种自然知识,礼品西瓜恰好迎合学生的这种要求,是中小学生在游玩中得到农业启蒙教育和普及现代农业知识的好地方,这种种植与观赏采摘的方式,即可提高游人的农业知识,又能使其欣赏苗情苗寨。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4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农业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5农业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以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系统,从下行角度建立顺畅、有效的远程调控管理机制,从上行角度建立及时、准确的基层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6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销定产”、“什么赚钱种什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各种生产技术、经营信息的缺乏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结构调整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推进农业信息化,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撞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大批农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能人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迅速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7参考文献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目标战略

现代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就是金融,而金融的发展基础则是经济,因此,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的金融发展,必须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然而,由于在整个改革中农村信用社在主题思想上较为模糊,改革涉及的对象也较为复杂,推动难度也较大,同时在金融改革的认识和目标定位的意见上也存在严重分歧,从而对金融改革的脚步造成了很大束缚。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金融环境的优势和劣势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金融环境的优势

首先,农村信用社具有较低的金融信息成本。农村信用社这种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其主要是对当地的农民和企业进行服务。这样的环境较为的封闭,致使金融信息具有非常通畅的流通渠道和较快的传播速度,且信息具有一定的公开性,这对农村信用社了解贷款对象和项目、风险等级等信息上有着很大帮助,获取成本也普遍要低一些。而且它还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在监督贷款人和贷款项目的实施上对信贷工作人员都有着很大帮助,从而让贷款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确保。

其次,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各个乡镇甚至村庄上都有着服务网点,而且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而在城乡的各个地方都有农村信用社,也为人们进行存取款等业务带来了一定便利,其优势非常巨大。

此外,农村信用社具有灵活的经营方式。农民是农村信用社主要服务对象,而在资金需求上农民都没有太特别的格式,而这种随意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否则多农民需求很难做到满足[1]。据相关实践调查显示,相关的信用社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农村人,甚至和用户是同村人,因此他们非常的了解农村的生活状况,这便于更好的服务大众。通过结合农民生活状况和需求的不同,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最合适的服务方式体现出来,从而较为容易别农民接受。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金融环境的劣势

首先,农村信用社相对于商业和股份制等银行业务上全国通存通取的方式,其由于在先进计算机设备上的严重缺失,很多计算都是靠人工手账来进行,这对工作效率造成了严重降低,而且在资金存取上农村信用社是一种隔离状态,这给人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客户上每年都会损失很多,而较差的硬件设备也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束缚。

其次,是在抗风险能力上较为薄弱。任何金融机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要承担一定风险,而在金融机构中,抗风险能力是与其资金成正比的,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上不具备较强的规模,从而也致使其抗风险能力较为低。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最为主要的作用,这也说明其在农业上的投资也同样不是小数目,面对各种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如果仅仅只是依赖于以往的基础,自然而然就会降低抗风险能力,一旦发生,则必定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农村信用社外部金融环境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外部金融环境的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就当下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实施了相应改革,挪用了大量资金,投入到了农村信用社产权的改革和创新上,从而也进一步的让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的资金得以充实,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让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机构得到了扩大。

(二)农村信用社外部金融环境的劣势

在最近几年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贷款渠道也越发多了起来,很多人都开始在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中进行贷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抢走了农村信用社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生力军[2]。而随着局势越来越严峻,农村信用社就必须对改革力度进行加快。然而,很多农村信用社在遭受民间金融的威胁下,都普遍将另一个服务市场给放弃,这种做法虽然会带来一时的稳定,但对其长期发展会造成严重阻碍。

三、农村信用社金融目标的战略定位

(一)“三农服务”的选择

结合当下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现状来看,在改革目标上,农村信用社金融目标的战略定位应该始终坚持对“三农”的服务。当下农村信用社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三农”的服务,从某个方面上看,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可以说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它具有着“主场”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也为其奠定了基础[3]。此外,当下我国正在重视和扶持“三农”,农村信用社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将以往零散的小资金慢慢的转化成生产资金,从而让自身实力得以壮大。

(二)具有较差的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

农村信用社不管是在软件条件上,还是在硬件条件上,相对于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来说都存在着很大距离,因此,农村信用社只有坚持服务“三农”,切实、有效的为农民服务,才能有效的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全方位定位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让其市场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再结合对“三农”服务战略目标的坚持,才能够对农民的资金需求做到有效满足,从而促使自己可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彦朋.农村信用社金融环境分析及目标战略的定位[J].中国外资,2013,02:24.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循环经济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缺少足够的财力支撑,环境治理难度更大,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落后,消费习惯和生产方式的落后,环境问题更加明显,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张红凤(2009)对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刘兆征(2009)专门研究了当前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表明农村环境问题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已经越来越明显。所有这些研究表明,解决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一点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尤为重要。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和经济的特点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低度开发的落后或边缘地区,其内部发展缓慢且受到外部的抑制,经济发展尚未突破“起飞”转折点。从经济的内部条件和内部循环来看,“低水平陷阱”仍然存在,从外部环境和外部循环来看,中心-边缘的不平等关系也起着作用。

(一)环境污染状况严重

农村污染主要是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使用,已经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

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非点源污染是导致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农业非点源污染贡献率最大。全球有30%-50%的地表水体受到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率达到了70%以上(Dennis,1997)。美国60%以上的地表水污染问题是由农业污染引起的(贺缠生等,1998)。在拉丁美洲地区和非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呈现此消彼长的互补关系,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Batie,1989;Norton and Alwang,1993;Ellen Wilson,1994)。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最大且利用率极低和严重过量的国家,残留和扩散污染严重,来自农业源的CH4和N2O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0%和90%。每年因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300亿元以上。据统计,我国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万洪富,2005),平均为35%,农业生产中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的则流失到空气、土壤并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中(万洪富,2005)。散失在自然环境中的大量农药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参与生态环境系统循环,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水体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在环保总局对省会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的检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20%-45%。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调查显示我国畜禽粪便年生产量约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来自畜禽粪便的COD排放量已经达到7118万吨,远远超过我国工业与生活废水排放量之和。据测算,到2005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已经达到固体废弃物的4倍以上。到2009年,这个数据又有了大幅度增长。

对淮安市而言,生产污染方面,主要污染源有化肥、农药、农膜、秸秆燃烧、畜禽粪便等方面的污染。根据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的数据,2008年末,全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分别达到6944吨、343191吨、5543吨。据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的调查和测算评估,我国乡村人口人均年人粪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产生系数分别为:0.812吨、0.255吨和22吨。淮安市农村人口314.6万,年人均排放人粪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分别为:2554552吨、802230吨、6921.2万吨。

淮安市农村住户炊事使用的能源主要为柴草。其中,主要使用柴草的有77.73万户,占81.7%;主要使用煤的3.27万户,占3.4%;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13.24万户,占13.9%;主要使用沼气的0.42万户,占0.5%;主要使用电的0.46万户,占0.5%;使用其他能源的0.01万户。由于大量秸秆被用于作为燃料,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同时燃烧秸秆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二)环境污染处理设施严重不足

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的结果显示,2008年末,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镇只有总数的13%,有垃圾处理站的镇只有26.1%,实行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只有8.8%,有沼气的村只有28.4%,完成改厕的村只有37.8%。由于环境污染处理设施的严重滞后,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同时大量畜禽粪便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从而导致农村水环境的急剧恶化。

(三)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为滞后。表现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较低,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较高。2008年年末淮安市户籍人口536.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55.0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1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7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657元。

二、现有促进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

制度创新理论充分肯定了制度对于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现状是将精力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方面,对于由此造成的资源短缺、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关注度不高。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另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的专门涉及到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方面的制度非常缺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相关专门制度缺乏

我国现在关于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比较缺乏,现有的制度主要是从全国性的角度设计的。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制度缺失,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更加缺乏。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自身特点,无法完全参照适用于全国的制度执行。结果导致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环境资源状况日益恶化。

(二)现有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许多地区环境保护监督部门明知到有些单位、有些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的严重性,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的角度考虑,往往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更是如此。

(三)现有财政、税收制度的缺陷

现有的税收制度使得绝大多数的税收集中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越是基层政府,财力短缺状况越是严重。由于财权上收,而办事还要实行地方政府自筹资金,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政府由于资金的缺乏,只能放任本地区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而集中精力抓本地区经济增长。在这种思路指引下,许多经济欠发达农村基层政府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作为本地头等大事,往往引进一些发达地区淘汰的、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结果更加加重本地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

三、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制定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财政投入制度

目前我国乡镇政府欠债运营的状况非常突出,有资料显示,我国平均每个乡镇政府欠债达到40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然经过努力有所改观,但是并没有根本解决。各个省市政府应该针对本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资源与环境现状,从财政投入上加以保障。如可以规定每年要拿出多少经费,从哪个渠道支出等,用硬性的制度约束来保障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能够获得充足的财政经费,治理当地资源环境问题。

(二)制定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而言,经济增长目标应该区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已经不是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而言,农业还是当地居民收入的主渠道,所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政府的考核应主要关注当地资源环境指标。这样说,并不是否认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指标的重要性。只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而言,不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三)加大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土地制度创新步伐

以淮安市为例,农村地区平均每人耕地不足1.5亩。现有的土地制度使得土地分散经营状况很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家庭耕作再少的土地,也要购买相应的农机具。很显然,这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好处。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农村居民将土地志愿流转,由种田大户承包,实行规模化经营。但是,一方面,这些制度还没有得到推广,另一方面,一些已经实行土地流转地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流转后的收益分配,流转后种什么,流转后规模经营的土地环境问题归谁治理等。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红凤,周峰,杨慧,郭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3).

2、刘兆征.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村经济 新型 合作组织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41-01

吉林省近几年发展速度在不断增快,利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运行模式,提高农业水平的同时,优化提升农民的实际收入以及农工转型,在新型结构体建立的过程中,要运行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不仅要提高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也要针对吉林自身发展现状,提升发展项目和吉林本土地区运行的贴合度,从而提高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健全完整发展目标的同时,优化处理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 吉林省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在不断增多,不仅如此,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的农机、化肥以及疾病防治等组织数量也在增多。但是,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正是基于组织结构的偏差,导致产生较大的区域失衡问题,例如,在吉林省,吉林、长春以及四平等地区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其他地区则相对较为延迟。

2 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控资金缺失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由于基本的实施主体是农民,其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实际的闲散资金比较有限,在贷款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抵贷物品。这就导致农民获得扩大再生产资金的几率大大缩水,实际业务无法运行,也是制约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原因。

2.2 管控水平不足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立过程中,由于管理项目不健全造成的问题较多,加之农民多数文化水平并不高,先进的管理理念也较为缺失,也就不能形成较为有效的管理制度,在项目分析和处理中出现了管理混乱以及制度松散的弊病。另外,有一部分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基本的组织宗旨并不明确,制定的章程和规定缺乏实效性,甚至有一部门规定条款形同虚设,是造成管控发展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管控意识淡薄

在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中,基本组成人员是农民,本身就是经济市场内部的弱势群体,加之地方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进修计划并不是非常全面,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中的成员工作积极性也较为落后。另外,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眼前的即得利益,但是运行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获得的利益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就导致部分成员担心利益受损而畏首畏尾。

2.4 合作机制缺失

目前,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种类较多,都是处于初级发展框架内,正是由于缺乏高标准以及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因此,在运行合作机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农民不能将联合合作机制的优势发挥出来,也就导致整体合作机制缺乏实效性,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2.5 政策引导缺失

要想推进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进度,就要在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政府的政策引导,但是,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资金以及技术项目的弱势,由于组织不能对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就导致政府在项目运行中提供的扶持力度不够,甚至是政策落实困难。

3 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对策分析

3.1 强化培训机制

在强化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进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充分挖掘企业的优势,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项目培训机制,优化处理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用技术培训,以保证经济管理结构在运行过程中顺利推进。具体的培训项目包括、民主管理制度培训、财务管理制度培训以及实用技术培训等,不仅要提升研究成果的示范效用,也要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实际水平。

3.2 强化政策引导

要想提升整体管理效果和实际管理机制,就要在运行过程中强化政策的积极引导,确保政府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关注,更好的营造有利于项目发展的舆论氛围,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建立完整的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时间,提升金融支持的同时,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另外,地方政府也要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有效的资金贷款结构,健全地方税收机制,优化整个资金投资环境,尽可能提高管控实效价值,保证农民的利益,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3.3 强化合作机制

在吉林省开展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保证新型合作组织项目的优势,深化运行合作框架,提高合作层次的同时,建立完整的运行框架,真正实现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竞争力的提升,最大化的规避项目运行过程中遭遇的风险。

3.4 强化宣传理念

吉林省地方政府要借助政府的宣传和引导,从思想意识层面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建立健全完整的经济合作组织运行方案,真正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强化运行合作共赢的项目发展框架,保证农民能在提升认知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中去。

4 结束语

总之,在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地方政府政策引导的同时,建立健全地方管控框架,根据吉林地区的实际项目发展情况,强化项目处理机制,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强化新型合作组织中经济结构的实效性,在建立紧密命运共同体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村经济新型合作组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