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价值链延伸

中图分类号:F320;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对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及价值链延伸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促进石家庄农业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价值链中的利益最大化。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石家庄市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五大产业建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较快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359.2亿元,较同期增加39亿元,同比增长12.2%。到2017年,每个县(市)、区着力打造1-2个规模万亩以上,投资亿元以上的生态富民园区,构建“山绿、果丰、农民富”的西部生态发展格局,到2020年,东部“六次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环京津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形成规模,成为京津和周边地区生态休闲旅游聚集地。

(二)石家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多年来,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长足M步,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第一,农业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土地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流向城市,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幼为主,平均素质不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缺乏,也造成人工费用增加。第三,龙头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欠缺,辐射带动作用偏弱,还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第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单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大部分农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农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三、石家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思想与指导原则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主线,全面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美丽农业为主体,以品质农业、循环农业为两翼。

把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不断将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经营主体引入农业,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激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石家庄成为全省乃至全面的现代农业化示范地区。

第一,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地区特色。持续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积极打造产业新兴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并结合石家庄地区禀赋与实际,持续巩固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第二,突出休闲农业的统领作用。以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思维为统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休闲的理念贯穿到石家庄现代农业建设的始终,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双链提升”。第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影响力与知名度。第四,打通农业流通环节。加快石家庄批发市场、直销点、代购点以及电商平台的建设,与物流园区形成实时联动的市场体系。

四、石家庄农业产业价值链延伸分析

根据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将其应用于农业产业价值链中,农业产业价值链上游至下游依次是由农业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储运、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售后服务五个环节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观看的好坏,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一般来说,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创造产品价值,与农产品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创造顾客价值,失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服务。

第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一批休闲园、观光园、采摘园、示范园、文化园、创意园,大力开发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第二,大力培育加工龙头,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通过组建集团企业或企业联盟的形式,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构建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顾客的流通网络。第四,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第五,发展乡村旅游,培养现代农业美丽文化。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2]魏玲丽.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战略[J].农村经济,2011(2):47-49.

[3]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的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4]李世新.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J].甘肃农业,2006(2):42-43.

[5]养菊.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0:31.

作者简介:马世猛(1982-),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石家庄学院,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浙江嘉兴;凤桥镇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18-02

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惠农政策等指引下,嘉兴市凤桥镇以打造江南水乡现代田园示范镇为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安全、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受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市场变化的制约愈加突出,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1 农业产业化现状

1.1 农林牧副渔发展总体平稳

全镇有耕地面积5 133 hm2,农业生产主要以粮油、水果、蔬菜、畜牧、花卉苗木、水产为代表,也是全镇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全镇粮食种植面积3 733 hm2,水果种植面积1 300 hm2,其中水蜜桃733 hm2,葡萄433 hm2,梨、猕猴桃、蓝莓、冬枣、李等水果134 hm2;蔬菜种植2 520 hm2,其中茭白800 hm2;水产养殖213 hm2,其中白对虾、青虾125 hm2,鱼、蟹、甲鱼88 hm2;年出栏生猪45万头,存栏17.6万头,羊存栏0.5万头,兔1.1万只,家禽出栏234万羽,存栏56万羽;蚕茧饲养2 850张;花卉苗木170 hm2,其中鲜切花37 hm2,苗木133 hm2。

1.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近年来,凤桥镇以现代农业为依托,以田园景观为载体,全力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产业转型新亮点,已初步形成以“万亩水蜜桃、万亩茭白”,“千亩鲜切花、千亩食用菌、千亩南美白对虾”,以及星火村的台湾世合国际现代农业区、大星村的台湾八福现代农业区、庄史村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三星村的省级水蜜桃产业区、永红村的嘉兴市鲜切花产业园区、栖柽村的茭白产业园区等六大现代生态产业园区为主的“双万、三千、六园”产业发展格局。并建立了水蜜桃研发、茭白套种套养、食用菌、花卉苗木、蔬菜、水产养殖六大类12个基地。

1.3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提高

经过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功能区等项目开发建设,全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 000 hm2,新建改建灌溉机埠445座,硬化渠道475 km,喷滴灌设施250 hm2。拥有耕作拖拉机576台、收割机23台、插秧机11台。农业有效灌溉率达98%,土地机耕率达78%,农作物机播率达16%,机收率达68%。

1.4 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土地流转、农业招商引资等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经营主体。全镇有农业龙头企业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1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拥有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无公害生产基地12个。通过品牌、基地建设,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也为企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凤桥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畜禽养殖总量偏大,种养比例不合理

2012年底全镇生猪平均存栏17.6万头,出栏45万头,平均耕地承载养殖生猪90头/hm2。年产值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8%。养殖在给农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2 土地流转难度大,影响规模化生产进程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大部分农民依赖土地,不愿放弃经营,使土地流转困难、规模小,新的经营主体难以引进,原有的部分经营者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可见,小规模经营、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矛盾依然突出。

2.3 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弱

由于骨干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偏少,使企业带动农业发展、企业和农民共同抵御和降低农业风险的能力差,占有市场的主动性弱。加上没有宏观调控性的生产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没有长期相对稳定的渠道,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等,盲目种养导致不时出现蔬菜烂田、瓜果卖不出等收益大落现象。另外,在遇到大的灾害性天气时如台风、洪涝等,发生大棚设施倒塌、农作物受淹受灾,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保险不到位,生产者利益严重受损,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2.4 劳动力资源日益紧缺

目前农村劳动力日渐减少(凤桥镇2012年农村劳动力29 286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0 540人,占36%),年龄日益老化,普遍在50~60岁,还有一部分60~70岁的老人也在从事生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不断转移,年青人又不愿从事农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能力下降,劳动报酬率逐年提高。例如在凤桥镇目前从事粮油、蔬菜瓜果类行业中,2010年男劳动力工资55元/d,2013年为70元/d,2010年女劳动力工资为45元/d,2013年工资为60元/d,从事水果类的工资从100元/d上升至150元/d。劳动力的减少,劳动报酬的提升,使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工问题日益突出,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生产运作和经济收益受影响较大。

2.5 农业设施用地审批难

在推进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亟需建设必要的生产管理等用房。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业设施用地审批难。管理用房、产品处理包装用房、肥料农资仓库等场地难以落实,生产经营受阻,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2.6 生产技术和产品监管有待提高

随着产业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新品种不断引进,技术需求越来越高,但全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知识更新、人才更新跟不上产业发展。因缺少有力监管,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个别生产者使用违禁投入品现象,对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3 发展对策

围绕培植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将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设施建设、科技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依据农业传统优势资源,走“特色、高效、生态”的路子。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以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3.1 抓好“两区建设”,构建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认真实施粮食功能区建设,到2018年全面完成新民、茜柳、大星等7个项目1 513 hm2粮食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建设,通过土地深耕和施用有机肥、配方肥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二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主导产业园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按照“一心六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力推进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化都市农业。

3.2 大力培养以家庭农场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是农业产业化的新起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新的突破口。要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发展链条,以龙头带基地,联市场,变产品为商品[1]。全力打造水果、茭白、蔬菜、水产、畜禽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项目扶持、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等措施,把现有农业主体的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形成新的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要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并以此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确保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和收入[2]。

3.3 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积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标准化农田,形成田成方、渠相道、路相连、林成网的现代农村田园。同时要大力改造低洼易涝地区,按照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标准建设圩区,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3.4 积极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目前全镇农机拥有量还不高,特别是新型播种机械和采收机械还很少。因此,要提高农机购买补助标准,积极引进推广适合于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机械,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力紧张的压力。

3.5 加强品牌建设管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品牌建设是产品拓展市场、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径。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事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建设,要着力抓好农资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禽畜、蔬菜、水产、水果等农产品的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3]。

3.6 加快违章猪舍拆除,推进转产转业

以“拆、转、减”为核心,制定办法,落实措施,扎实开展违章猪舍拆除。一是调查摸底,通过上门走访摸清违章猪舍面积和农户基本情况;二是广泛宣传,全方位动员,多渠道宣传,营造猪舍拆除氛围;三是组织实施,要把握工作节奏,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拆违工作有力有序;四是转产转业,要制定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开展就业知识培训,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确保农民收入不降低。

3.7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要健全农技队伍,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骨干作用,要加强农技服务队伍建设,强化为农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进一步采取农业科技培训讲座、专家现场指导和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发展能力。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应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到农村去创办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8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优化产业化经营环境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少劳动力向城镇、企业转移,不少土地难以做到有效利用,因此,要合理引导,尽快促成这部分土地以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向规模经营集中,向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同时要积极营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采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营销、投资、预警等信息,指导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5]。

4 参考文献

[1] 范禄成.顺昌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337,342.

[2] 李莹,郝毅.农业产业化生产问题探讨[J].现代情报,2004(8):7-8.

[3] 王风池.德州市德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317-319.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

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潼南县;绿色农业;理论指导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87-01

一、绿色农业的理论概述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绿色农业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需要。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发展绿色农业可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将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力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第一产业高效、持续、协调发展,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数量型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所以,对潼南县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是为制定综合的系统发展提供可靠理论,是重庆市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重庆市潼南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重庆市潼南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潼南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发达占比高,工业滞后无污染,地貌以浅丘陵为主,沃野平坝较多,涪江、琼江沿岸冲积坝地面积多达近30万亩,土质肥沃,四季宜耕,既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也适宜规模化生产。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污染小,具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独特条件。潼南县利用区域优势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抓好粮油、蔬菜、畜牧、休闲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已创建省级及以上名牌农产品品牌数量9个,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A级产品4个。注册“潼南蔬菜”、“潼南绿”蔬菜集体商标和“桂绿牌”、“盘山牌”、“赐康牌”蔬菜和“天台山牌”、“加净牌”大米等农产品商标218个,依托30万亩油菜基地,按照“生态菜都、休闲潼南”规划理念,打造了“潼南油菜花节”品牌,是重庆市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西南地区最大的七彩山鸡养殖基地。

实现生态环境优化,真正做到农业“绿色”、环保。实施田园清洁工程:综合运用环境友好技术,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再利用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依托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培养10名畜牧知名专家,百名畜牧技术骨干,畜牧生产在西南地区首创了零排放生猪生态养殖技术,推广了“猪-沼-菜”循环养殖技术、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技术、林下生态养鸡技术,引进了CRP猪(渝荣Ⅰ号配套系)、PIC猪、DLY猪(洋三元)、美国七彩山鸡、罗曼鸡等畜禽新品种,养殖场80个,年出栏1000头的“家庭农场式”罗盘山猪生态养殖场300个。

近年来潼南县绿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培育生产型、加工型、营销流通型龙头企业。全县有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7家,县级龙头企业27家。到2009年,蔬菜基地面积2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51.8万亩,总产量130万吨,总产值16.4亿元,生猪67万头、家禽226万只,畜牧业产值达8.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3%,生猪商品率75%。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6亿元,农业增加值23.7亿元,增长6.1%,增幅居全市第1位;地方财政收入5.04亿元,增长31.5%。

(二)、重庆市潼南县绿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1、绿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整体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有限,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够,特色农产品未达到预期的品牌化优势;2、市场开拓相对于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企业品牌、市场开拓等专门从事绿色食品的营销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3、潼南县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污染从城镇向乡村转移,加剧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不利于农业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造成局部地区环境污染。

三、潼南县绿色农业提质发展对策

(一)把握市场前景,进行绿色农产品革命,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体制,建立起消费者与商家可监督、可查询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性,科学化管理龙头企业使之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其市场适应度和感知力,积极促进蔬菜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加工转化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独创意识,利用特色农产品,建立特色农业项目树立市场品牌标杆;

(二)配套建立和完善了农技、畜牧兽医、水产、林业、农机、信息、社会化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等职能,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打造集耕、播、收和病虫害防治服务一体的机械化的农业专业化服务队伍,实现农机化服务从单纯的农田灌溉作业,扩展到灌溉、耕作、栽插、植保、收获、加工、运输等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三)健全农产品和农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以各种农贸市场为中心,公司、货栈为纽带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流通网络,发挥“巴渝新农网”县、乡镇、村三级信息平台信息传输作用,构建了完整的农业信息传输的快速网络通道。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发展蔬菜产业现代物流设施,构建蔬菜生产、市场信息网络,实行生产基地与城市超市对接;扶持壮大蔬菜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市场,完善企业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及合作关系,实现蔬菜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提高示范区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四)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日趋完善农业产业模式。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为着力点,采取转包、出租、互换、代耕等流转方式,促进了土地向农业基地集中,向产业大户集中,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利用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突出产品供给、观光休闲、示范带动、就业增收、生态保护等功能,强化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等方面,发挥服务辐射带动功能,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造就新型农民,最终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载体。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农业经济取得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全年种植业实现增加值30501万元,比上年增长6.08%;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5.98万亩,比上年增长3.44%;粮食总产量达121604吨,增长4.36%。其中,水稻产量49653吨,增长8.53%;玉米产量56257吨,增长3.11%。蔬菜、烤烟等特色农产品产量、效益大幅增加,线椒、佛手瓜成功试种,桑蚕、细刀豆订单生产成为农业增收新亮点。林业稳步发展,全年林业实现增加值3585万元,比上年增长9.01%。四月桃、杨梅、核桃、竹笋片、板栗、花椒等主要林产品增长较快。畜牧业继续实现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10807吨,增长2.16%;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3003万元,比上年增长17.67%。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02元,增长20.46%。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512.1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33%,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3.6%,居住支出增长9.95%,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4.91%,文化教育娱乐支出下降23%。

二、存在的不足与主要问题

1、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产业发展影响严重

平塘县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冰雹、地质灾害等。1972年,平塘县遭受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旱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2007年是平塘县历史上灾情最重的一年,遭受了“7•26”百年不遇洪灾、历史罕见秋旱,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近年来,平塘县境内均不同程度地遭受洪涝灾害袭击,如2009年5月17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该县19个乡镇出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隐患。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92.43万元。自然灾害中数旱灾危害最大,一是因为平塘县耕地中的旱地比重大、望天田土多,二是由于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成了“水灾灾一线,旱灾灾一片”的典型农业自然灾害特点。

2、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人才队伍支撑乏力

平塘县经济发展滞后,从客观上来看是受地理、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从主观来看,就在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普通劳动力资源富余,但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贫乏,农业产业的发展缺乏这两支队伍有效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也不断提高。但仍然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情况是:一是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县专业技术人员4063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有176人,只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3%。二是人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县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重低,2013年底全县有高级职称人员仅87人;中级1161人;初级2288人。三是各个行业人才分布有待优化,结构不合理,在岗的农技人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3、资源整合不力,品牌作用不大

平塘县有“玉水金盆”的美誉,自然资源丰富,还有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世界唯一奇石、中国第一个文艺家科普创作基地、中国唯一毛南族乡等旅游“名片”,把这些资源整合好,充分发挥这些名优资源及产品的作用,必将有利于总体效用的提高;尤其是平塘县的旅游资源,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资源。现在的问题是平塘县这些难得的优势资源缺乏整合,没有发挥好1+1>2的整体效应,导致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农产品品牌基本没有形成,品牌作用小。目前除茶叶有一个“第一壶”“四月桃”外,农产品几乎没有什么品牌,导致农产品价格和效益低、比较效益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4、基础条件有待改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策略以来,平塘县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大的改善,水、电、路、通讯等条件已基本能满足当地生产的需要。然而农业水利设施仍满足不了其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目前的农业生产依然是老天爷说了算,达不到稳产的目标,这样导致了单产水平低,且极不稳定,收入没有保证,产业发展基础不牢。此外,县开发公路标准化低,路网通行能力不足,近年来,公路里程确实有了提高,但限于资金的困扰,乡村86%的路仍为泥结路面,标准低,先天不足。县内通乡油路建设进程较慢,工程勘测设计、施工、交通行业各项管理工作均处于落后状况。

5、农业多功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系统总体功能差

农用资源及农产品本身具有多功能性,除具有提供农副产品等经济功能外,同时还具有促进社会发展、保持政治稳定、传承历史文化、调节自然生态、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等功能,且各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多功能有机系统特征。如经果林、特色农作物、畜牧家禽、河塘鱼类等,不仅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相应的农副土特产品,而且可作观赏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体验自然服务;平塘县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布局不合理,系统整体性和关联性差,导致农用资源和农产品多功能作用被忽视而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农业经济系统总体功能差,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6、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大市场矛盾突出

平塘县农业生产经营的方式主要是以农户为主体分散小规模生产和经营,组织化程度低,这是因为缺乏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户对客商缺乏讨价还价能力,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能力维护好自身的利益,从而制约了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社会大生产的产业化,而目前来看,平塘县的农业生产现状还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经营模式小型,生产品种单一,手段传统、落后,简单粗放,导致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大部分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三、平塘县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1、利用关联,加长链条,增强实力

充分利用好农业产业内部的相联性和互补性作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谋求农业内部之间、项目之间互动促进效果,通过加工,加长产业链条,留住产业增值,实现1+1>2的整体目标。在当前,平塘县要构建起“1(企业或组织)+1(生产基地)+1(农户)>3”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相关企业和组织的引领,将“产、供、销”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找到一条互利互赢、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发展之路,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为现代农业组织发展提供保证。

2、突出特色,集小成大,产业互动就是充分发挥喀斯特山区特点,积极发展数量多规模小质量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来提供旅游业发展的所需,集小成大,推进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发展效应,以后者带动前者的发展,以前者促进后者的发展。以旅游来实现农产品就地增值消费,通过农业,如特色农产品、农业资源环境和农业生产景观等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内向型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外向型农业发展力度、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逐步形成以外向型为主、内向型为基础支撑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坚持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方向

首先,平塘县自然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全县立体农业气候十分明显,适宜不同作物生长,环境污染较轻,工业和城市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轻,这对以无公害为前提的特色农业发展是一个有力的保障。其次,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使农业产业成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具有自身循环和发展能力的现代化产业。再次,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及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因此,坚持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

4、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供发展现代农业人才支撑为实现平塘县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要起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当地农民的思想认识。鉴于平塘县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观念还比较淡薄,特别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高的现状,应要做好宣传工作。要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宣传造势氛围,以增强和提高群众的现代农业意识、经济效益意识和生态效益意识。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家前来投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结合实际,适时引进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对于生产技术人员要强化培训,努力打造企业家和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两支队伍,为平塘县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人才支撑。

5、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作用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具有生产食物和植物纤维等农产品这一主要和传统的认知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商品生产功能,准确认识平塘县农业固有特点,把握农业多功能性的内在含义,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作用。在平塘县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中,平塘县的农业多功能性就表现在经济效益上,而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对平塘县农业经济的提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对平塘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6、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系统功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主要方法,随着平塘县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分散生产和经营模式,越来越需要社会化服务。如何提高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它将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目前,平塘县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仍不发达,农民的再生产能力很弱,只靠单家独户是很难形成有效地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的,必然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人员发挥他们的功能,整合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闲散资金,聚少成多,将这些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并做好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所以平塘县要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系统功能。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