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经济普查;难点;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0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展经济普查能够更好的掌握我国的国民经济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针对我国前两次所进行的经济普查中的难点进行分析总结,便于以后更好的开展经济普查工作。
一、经济普查中存在的难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上了新台阶,经济结构和企业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国民经济发展范围大、指标多、信息量大、结构复杂以及关联度大等一系列情况都一定程度上给经济普查带来难度。
1.普查工作要求高,加大了普查人员的选择难度
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普查数据质量保证的基础。普查员应由具有一定统计知识的人员组成,尤其第三次经济普查同前两次相比,新增了电子终端设备(PDA)的使用,对普查员选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村普查工作人员基本上是村干部担任普查员,他们大部分对统计工作不熟悉,在短期时间里掌握必需的普查员所必备的知识也有很大的难度。就算普查方案再科学再合理严密,若人员选择不好,普查员业务知识不行,没有责任心,整理的基础数据不可靠,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2.普查对象范围广,配合度低,造成资料采集难
由于普查的范围包括覆盖城乡的除“农村住户”以外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变革和利益多元化的取向,对于一些设计到利润、资本情况、收支情况等资料,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保护意识将不断增强,他们会隐藏一定的信息。例如,行政事业单位有时也不愿如实汇报单位的一些经济指标;一些私营企业根本就没有账目,使其无据可查;一些法人单位为了应付工作,私做一些账目等等,这些都为经济普查工作的进行带来难度。
3.普查数据的客观、真实性问题
普查数据的客观真实是普查数据质量的保证。但是由于普查时方法选择的不合理,技巧的不适宜,普查人员对业务知识的不熟,以及工作时候的疏忽,在工作进程中的控制和审查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这些都极大的增加了经济普查工作的难度。
4.普查经费的筹措问题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中规定,普查的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地方的经费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缺斤少两的现象。再者就是各级政府经费的筹措问题,特别是县乡的基层单位的普查经费筹措。国家税费改革,农业税的取消,乡村经费的筹措越发困难,没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只有行政力量,普查工作难以进行。
二、针对普查工作难点的应对政策
经济普查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国家政府部门在其工作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确保普查工作的每一项都能落实到位,政府就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和执行机制,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1.选择高素质的普查员,并对其进行业务培训。选择富有责任心、专业知识扎实的普查员对普查质量有很大的决定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普查人员的选择。可以从社会中广发招聘一些具有具有统计、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或者从高校里面选择一些志愿者学生,以确保普查员队伍的高质量。普查员选择后,还有对其进行集中的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2.减少普查对象的顾虑问题,增加其工作的配合度。普查对象如果全面了解经济普查的意义和目的,配合工作如实汇报资料,那工作的开展就顺利多了。这就要求国家、地方各部门通过各种媒介的力量,采取各种形式,不拘一格,对经济普查进行宣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摆事实、讲道理,让上级领导重视普查,使普查对象和广大人民群众知道普查,了解普查,对普查有个全面的认识。对于普查对象仍有顾虑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参与进来,表明立场,打消普查对象的后顾之忧。
3.数据的质量要严格审核和控制。高质量的普查数据,是普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数据的质量是整个工作的核心,普查人员一定要严把数据质量关。这不仅要求普查员工作认真富有责任心,严格依法普查,按照要求来完成工作,做到不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篡改统计数据,按时、如实填报普查表,同时做到及时审核,每个环节都要有专门人员把控质量。
4.确保中央经费按时足额落实到位,地方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经费的落实,这就要国家各级部门严格管理自己,不私自挪用、占有国家财务,中央部门对其经费的落实要严格督查,一经查出有部门私口经费,要严加处理。再者把地方普查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财政和统计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加强普查经费的统筹使用和管理,努力提高普查经费的使用效益,确保各阶段普查工作有序进行。
三、结束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更加加大了经济普查工作的难度,对高质量的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经济普查的各级工作人员更加努力,认真分析总结我国前两次经济普查的经验教训,确保“人力、物力、财力”三落实,为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的进行铺好道路,使其能够顺利高质量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彭强.如何搞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J].中国统计,2013(2).
[2]戚建美.简析经济普查资料开发利用[J].浙江统计,2009(11).
[关键词] 发展方式 物流 支柱产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今后经济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代物流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对促进国家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原材料和产品流通的质量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水平、增强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发展现代流通作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措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性
在“九五”计划纲要中,我国就正式提出了“两个转变”的目标要求,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多方面有所改善,但总体效果不够理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的矛盾依然并存。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目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1.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已扩大和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在宏观上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干预,才能实现和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即高质量)又快(即高速度)地发展。因此,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第一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也已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包括经济体制、市场供求格局、经济运行环境和物质基础在内的良好基础条件。简言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因此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要防止经济由偏快变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重视物流对经济发展好中求快的促进作用。
2.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拚原材料消耗,消耗大批廉价劳动力,是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还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我国在世界上人均占有资源率比较低。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人类过分的陶醉于对大自然界的胜利时,在每一个胜利背后,自然界都会给人类沉重的报复。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与管理创新,这更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巨大转变。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
近几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2006年的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2年达到峰值以来却一路走低,由41.5%降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38.9%。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发展物流产业。
4.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求
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组合能否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并持续地保持和发展这种生产力,而不仅仅是依赖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多方面,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内各区域基础设施状况的整体改善和以优惠政策为代表的各地区投资环境差异的日益缩小,原有的政策、环境优势正在不断削弱。各地区正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切入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各地观念的更新,创造良好的投资竞争环境,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发展物流是一种则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蕴涵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含有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变化,更强调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和社会的和谐等。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的核心是落实在经济发展的“质”上,因此,必须重视物流产业。
二、物流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促进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是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结合世界产业变动的大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突出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取得重大新进展。[2]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是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产业,本身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对其他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通过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对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1.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物流,能够起到完善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质量和抗御危机的作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人们在分析和总结东南亚各国和各地区的情况时发现,以现代物流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新加坡和香港具有较强的抗御经济危机的能力。目前,我国地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东部、中部、西部产业相近系数高达0.95左右,规模经济难以形成。厂商生产和销售成本高,消费者购买价格高,可谓两者俱损。通过现代物流,不仅使各地区和企业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盲目竞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能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2.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潜在需求巨大。 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高效率物流服务的需求,将使传统物流业获得新的业务拓展领域,也需求把单纯的仓储货运转变为现代物流,提高附加值,。现代物流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发展物流,将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带动相关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的发展。这样就既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绝对数量,同时也提高了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从而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济。相对传统的物流业,它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地位。
3.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三个产业的比例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制约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些年来,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三次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三个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42∶31调整为15∶51∶34,一产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了9个和3个百分点。如果按照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容纳的劳动力比工业多2~3倍,尤其是缓解结构性失业上,第三产业更是具有特殊的作用。物流产业包括了分销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仓储业、加工配送业、包装业、国际货贷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等等。那么,从业人数不仅基数大,而且年年在增加,物流业的加速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加这一产业的就业人数。
4.有利于解决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将成为国民经济健康正常运行的调节器,物流产业促使经济运行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与平衡更趋向于合理化和科学化,它不仅对生产及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高效率与高效益的自动调节作用,而且还可以加速商品流通领域中相关产业如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商品零售和批发业等行业发展,同时也是国家赖以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领域。物流产业的社会职能正在悄然改变着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发展格局,市场供需的动态变化因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完成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即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飞跃。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方面通过财政、税收和货币等手段对市场供求进行总量控制,另一方面以流通部门为载体对流通领域市场物价水平进行调控,而物流产业对加速商品流通,降低商品流通费用,减少流通环节,调节市场供求,作为流通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5.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发展企业内部物流降低企业在内部物流上的成本是企业发展中的要求。因为这意味着企业产品的成本价格下降,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通过物流的开展和整合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而且通过改善和整合物流还可以促使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主业上,从而进一步降低消耗,减轻负债。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进行柔性化生产。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可以直接听取消费者的意见为顾客提品的定制服务并通过物流体系直接与顾客建立联系等等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企业物流除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外还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大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
现代物流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及各产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条件。物流产业及其组织的知识、技术与资金含量较高,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增长的能力将予以大幅度增强。目前,国家已经要求将物流独立开来,单独进行统计,并以此寻求产业快速成长的途径,以对其进行总体的宏观调控及管理,使我国物流产业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逐步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赵泉民: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经济发展方式〔IN〕.解放日报.2007.10.24
[2]白津夫: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望.2007(31)2
一、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是指经济发展效率,即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与产出关系。效率是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也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中心,其高低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优劣。单位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多,表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越高。一般来说,生产要素投入数量、配置效率及其组合方式决定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方式。如果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说明经济发展质量较低,经济发展方式为数量型;如果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则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经济发展方式为质量型。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既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集中反映,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价经济发展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
——劳动生产率。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劳动消耗,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力投入产出水平的指标,根据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全社会平均从业人数对比来计算,反映社会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劳动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其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劳动者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受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产业结构、规模效益、政策体制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综合性,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将劳动生产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把经济发展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投资产出率。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相应的场所以及与之相关的机器设备等,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活动的起点是从投资开始的。投资产出率是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投资产出率=当年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投资产出率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全面评价投资使用效率的综合指标,可用来说明投资规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投资产出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这一指标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角度出发反映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科技水平和优化投资结构。
——贷款产出率。经济活动要有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投入,经济活动主体所需资金除部分自有资金外,一般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客观反映这部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所谓贷款产出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银行贷款余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贷款产出率=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银行贷款年平均余额。贷款产出率反映的是银行贷款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贷款产出率越高,贷款的使用效益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将贷款产出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耕地产出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我国是一个耕地相对贫乏的国家,农业发展又离不开耕地。因此,应将耕地产出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耕地产出率是农业总产值与耕地面积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耕地产出率=农业总产值/农业耕地面积。耕地产出率反映的是耕地利用效率,产出率越高,使用效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耕地产出率不仅受耕地质量的影响,还受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将其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既注重保护耕地数量,又注重提高耕地质量,并提高其集约利用程度,努力增加单位耕地产出,确保经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安全。
二、经济发展的充分性
经济发展的充分性是指经济发展潜能的利用程度。经济发展潜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现有各种社会与经济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现有生产能力是否已充分发挥了作用;二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是否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是否使原有的生产能力得以提高,是否为经济系统在未来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各种必要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在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性从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角度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了充分性就意味着条件允许下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反映,保持适当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高质量运行的基础和集中体现。没有速度,潜能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根据经济发展潜能,评价经济发展充分性的指标主要有:
——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把它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对立起来,而是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任何经济发展都要求有一定的速度,速度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史上众多的实例表明,各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的持续差异是造成他们之间经济实力变化的根源,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速度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所谓经济增长率是指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与基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百分数,其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报告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00%。稳定、合理、持续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显著标志,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对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过度“痴迷”国内生产总值,不顾经济效益一味追求高速度。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充分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它们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因为经济发展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因而会引起技术性失业。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高敏感度的弹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就业弹性系数来表示。就业弹性系数是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即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系数=当期从业人员增长率/同期GDP增长率。该指标从劳动就业变化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状况,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使失业率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从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潜能。
——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能力是指在合理的组织和技术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期间所能生产一定种类和质量的产品或处理一定原材料的最大能量。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反映经济发展的充分性,因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可以用生产能力利用率来衡量。所谓生产能力利用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实际产量与生产能力的比值,它从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状况,其计算公式为:生产能力利用率=实际产量/生产能力×100%。该指标越接近百分之百,说明生产能力利用越充分,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差越小,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说明有部分生产能力被闲置,实际经济发展速度小于潜在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没有该项指标的统计,要正确评价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完善该指标的统计和考核办法。
三、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指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贸易结构等的协调程度,它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并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协调的经济关系不仅标志着经济发展状况处于良好状态,而且是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在各类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它通过工业化的加速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优化城乡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质量提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是封闭、孤立的,总是在国际、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环境下实现。因此,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以用产业结构比、城市化率和对外开放指数来衡量。
——产业结构比。现代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成长模式,不同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整体效益,从而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质量状态。产业结构是指一国经济赖以构成的各种产业及其比重和相互关系,各产业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通常用产业结构比来表示。所谓产业结构比是一定时期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业结构比=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必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增加无效投入,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产业结构比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应提高各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保持各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均衡
.
——城市化率。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大力推进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目标与基础。城市化水平通常用城市化率来衡量,所谓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全部人口。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以城市化水平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对外开放指数。对外开放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联系及竞争能力的强弱,对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具体表现。对外开放程度通常用对外开放指数来衡量,所谓对外开放指数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加权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对外开放指数=(进出口总值×0.4+对外资产负债总额×0.3+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额×0.3)/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可反映国家或地区经济国际化程度及其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吸引外资的能力和强度等,以其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发展对外的协调性。
四、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是指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指资源、环境承载经济长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要素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机整合的过程。忽视质量的经济发展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损害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自然资源被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付出巨大资源和环境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低质量的发展,会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国内生产总值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耗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单纯用其衡量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准确的。因此,评价经济发展质量不能忽视资源、环境代价。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可用资源供求系数、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来衡量。
——资源供求系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采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普遍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下降。资源对经济支持能力即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可以用资源供求系数来表示。资源供求系数是资源可供量与资源需求量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资源供求系数=资源可供量/资源需要量。当资源供求系数≥1时,资源供给足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当资源供求系数<1时,资源供给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可供量与资源储量、新增资源可开发储量、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资源进口量等有关;资源需求量与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相联系。无论是资源供给还是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以资源供求系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资源供求平衡,提升资源对经济的支持能力。
——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还与资源消耗量有关,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越大,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下降,表明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由于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来反映资源消费状况。所谓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是指每生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要消耗多少能源,即能源消耗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总量(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强制淘汰高耗低效产品,以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供求矛盾。
——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会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这些都会破坏环境、增加大气和江河水质污染等,从而产生环境质量成本。环境质量成本可以用单位产值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自然资源损失来加以衡量,单位产值环境质量成本=(环境污染损失+生态破坏损失+自然资源损失)/国内生产总值。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即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成本变动状况,其计算公式为: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报告期环境质量成本/基期环境质量成本-1。它是反映经济发展持续性的重要指标,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上升,说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差;反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好。以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对被破坏的环境尽快进行恢复。
五、经济发展的创新性
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主要是指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在这里,技术创新已经不是单纯技术概念,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经济学范畴,涵盖企业运行的全过程。技术创新既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19世纪下半叶开始,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成为当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使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从根本上来说,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手段,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可以用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专利授予权指数来衡量。
——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对科技进步的财力投入,是技术创新的物质保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即研究开发活动的全部实际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其计算公式为: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额/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依据一般规律,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在1%到2%之间,才会有所作为;大于2%,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以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使经济在不断创新中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终要反映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高技术产业化是其重要形式。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一般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来衡量,它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反映该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科技进步状况,而且还包含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等诸多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容,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其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
——专利授权指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意在用市场换技术。然而,现实情况是,外资在中国大量投资建厂,但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专利控制在外商手里,我们使用外国专利要付大量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再快,并不表明经济发展的质量高。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程度通常用专利授权指数来表示,所谓专利授权指数是反映专利授权变化的动态相对数,其计算公式为:专利授权指数=报告期获授权专利数/基期获授权专利数。我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和高质量的。以专利授权指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六、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国民经济运行的平稳状况,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过度的经济波动会破坏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加大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如经济过热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过冷则会造成高失业率。当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并不是意味着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保持一个不变的常数,而是在正常经济发展速度附近窄幅波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越好,经济安全性越大,经济发展质量越高。稳定性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它可以用经济增长波动率和价格波动率来衡量。
——经济增长波动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率总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上下波动,判断经济发展是否稳定、过程是否健康,必须给出其波动的合理区间范围。一般当经济发增长波动率小于±0.5,且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处于协调状态时,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是平稳、过程是健康的;当经济增长波动率大于±0.5,或经济系统各主要比例关系处于失调状态时,表明经济发展不够平稳、过程不够健康。经济增长波动率可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差,除以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经济增长波动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要求各年经济增长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经济增长波动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将经济波动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价格指数波动率。价格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最终会通过价格波动得以反映。价格波动幅度越大,经济发展稳定性越差、质量越低。价格波动幅度通常用价格指数波动率来衡量,价格指数波动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幅度,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价格指数主要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而价格指数波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价格指数波动率=(报告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所以要用价格指数波动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是因为稳定物价不仅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而且也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标志。以此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七、经济发展的分享性
经济发展的分享性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果即经济发展对于减少贫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作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焦艳玲,1999),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很高,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较低,贫富两极分化,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低质量和不可持续的。因此,居民能否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经济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分享性可用居民收入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指标来衡量,它要求经济发展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以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享发展为目标的。
——居民收入增长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始终把保持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以实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应把居民收入增长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居民收入增长率是报告期居民收入与基期居民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居民收入增长率=报告期居民收入/基期居民收入×100%。居民收入增长率可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这是因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及收入统计不同的现实情况,需要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分别反映,才能更具体、更实际地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变化。以居民收入增长率评价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恩格尔系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状况。所谓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总额。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在收入水平较低时,食品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品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以恩格尔系数评价经济发展质量,可使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居民生活质量。
——城乡居民收入比。收入分配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公平,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但如果差距过大,突破合理的度,就必然走向两极分化。居民收入差距除行业、地区差距外,最突出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可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在城乡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能否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受到平等的待遇。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越小,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协调程度越好;反之,表明城乡发展的协调程度越差,经济发展质量欠佳。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评价经济发展质量,能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八、结束语
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就是土木工程行业。土木工程行业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大部分的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由于土木工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以及设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会牵扯到很多不同的行业,所以,土木工程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还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中国的经济一直是处于高速发展的状况:国民经济的年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光城市比率就高达40%左右;社会的固定资产每年增高的近5万亿元人民币中60%是依靠建设行业来达到的;新建项目中每年的建筑面积会高达20亿平方米。为了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快速完成,国家需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等两种手段来实现的。而成人高等教育是必须要格外强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模式。20世纪很快就会过去,迎来新的21世纪,在此期间,培养土木工程的专业人才既面临着新的挑战又面临着很多机遇。所以,在成人土木工程的高等教育改革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怎样去培养新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去规划新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
二、相关状况分析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现状分析
全国目前共有13万个建筑企业,其中包括7万多个是施工企业的,1万3千多个是勘察设计单位的,3万1千多个是开发商的,而咨询服务型企业仅近2万个。但是土木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却高达5500多万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70%以上,但其中专业的人才仅占15%左右,3%左右是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一线作业人员中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例竟不到10%,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的人员同样没有达到10%。施工工人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更是少的可怜。
(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我国土木工程人员现在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状况:一种是“人满为患”,另一种是“人才短缺”。“患”的是施工人员素质不够高,“缺”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高技能的技术人员。土木工程行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了,建筑科技也持续进步了,因此,总部急需要引进大量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目前建筑的施工、装饰、设备以及建筑的智能化等4个专业领域都大量的出现了人才短缺状况。建筑与市政在未来的十年中关于建筑施工、装饰、设备以及建筑的智能化等专业领域均需要引进大量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其中建筑施工中包括约60万人的技术管理人员,213万人左右的高级技工,技师与高级技师大约有4.3万人;建筑装饰中平均每年需增大概15万人的技术管理人员,大概需要9.2万人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大概需要1.7万人;建筑设备中每年需增10万人左右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3.6万人左右的高级技工,1万人左右的技师与高级技师;关于建筑智能化方面的人员每年至少需增加5万人。
(三)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整个教育领域的核心就是成人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的加深,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对劳动者终身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可以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接受适当的学习内容。因此,就现状的国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成为最具有潜力的发展部分。市场经济的体制在变革,经济全球化在进展,国家相关部门也开始看重职业的资质与执业资格的管理制度。目前,在培养土木工程人才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单位的轻质量,重利益;学员高文凭,低能力;教师责任心差;各项管理不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低,各种矛盾无法得到妥善处理等问题。国家急需高素质工程师,企业急需高技能工程师,但是成人高等教育却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工程师,而培养出的工程师却是学科工程师。因此,土木工程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企业的需求而产生的矛盾才是主要的矛盾。导致这一主要矛盾产生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土木工程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缺乏实战经历,企业不接受短期的实习等。
三、基于职业特色的成人土木工程教育实施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明确,知识,思维,方法至关重要。注意教学要分为四阶段导学—讲授—讨论—评析,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一个“精”字,要点、重点、疑点、难点要分清。记住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创新更重要。详细步骤有以下几点:第一,拒绝灌输式、填鸭式、等规规矩矩的教学方式,鼓励学子采用启发讨论式、探究式等积极的思考方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对学科敢兴趣,拒绝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维模式,不仅让学校成为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变成能力训练的基地。第二,抓住基础与提高素质,培养实践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第三,不要仅限于传授知识,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发现型”的创造新知识。把教学过程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不能挤兑考试,反而要注重考试。在考试的内容或方式上尝试开、闭卷结合的考试形式。不能仅满足于通过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评估教学的质量,而是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去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的能力。把握好创新教育与知识教育二者的关系,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多少是会影响创新能力的大小的。创造愉快的教学氛围,树立良好的榜样,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知识载体的形象转化为指导者、帮助者、朋友的好形象。运用BS(BrainStorm-ming)法教学,增强课堂讨论与评图的步骤,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冒出创新的火花,保护学生高涨的创新热情,宽容失败,培植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学生开发潜能创造良好的坏境。
(二)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要想推进知识的创新,就必须要创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而且要积极的研究新问题,进行探索、创造以及应用知识。俗话说的好——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水平,才会培养学生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创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强化创新观念并提高创新水平,积极开展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着重传授专业课知识,在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以及探索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要追求创新。第二,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课程组成员不仅具备教师的资格,而且还要具备工程师的资格,理论方面不仅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较强的实践能力也是要具备的。师资队伍结构中不仅要有强大的专职教师力量,而且聘请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和知名度高的兼职教师也是相当有必要的。有条件的可以时常邀请国内的知名人士、高级的管理人员、大型设计院以及建筑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和学生进行交流。第三,履行“三评”竞争机制,综合学生的测评以及名师的点评,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水平以及优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有效管理教学过程
制定良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且建立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是为了能够让教学的活动更加有序、有效的进行。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就要耐心的做出教学的计划与编制好教学的大纲,选好教材和辅导资料,更重要的是选好教学老师。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把教材中的教学大纲、教学的进度表、学习的指导书以及实验的指导书等相关材料提前交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也能充分的保证其面授时间,利用好时间可以每学期给学生面授2次。要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从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手段上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建立高等教育的教学监督制度并对教学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对教学的所有课程安排测验或考试的环节。试题应当以教材或教学大纲为核心。每个课程必须要有标准的A、B两套试题,并且要带有标准(参考)答案以及评分的标准。主考人员与监考人员要严格监考,应尽职尽责,有效的处理好违纪违规等行为并记录监考的内容。关于没有正当理由就缺考的学生或是违反考试纪律的学生,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主讲教师应公正地按照评分标准给学生评定成绩。成人高等教育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其中他们的年龄、学历、知识水平、实践经验、社会阅历、求学目的、工作性质、家庭情况等都是有很大区别的。要想取得不错的佳绩,应该创建选课系统,制定模块式的教学计划,实行学分累计等制度,另外还可根据土木工程毕业班的特点设置有关环节。因此,该专门设立领导机构并安排指导教师,认真组织答辩并评定成绩。设计的图纸有多种样式,其中包括总平面图、分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基础平面图以及部分的基础详图、楼面或层面结构平面布置图、配筋图、构件详图等等;结构的设计说明也应达到规定的要求。
行情或将持续拉锯
建信内生动力股票型基金(以下简称内生动力)拟任基金经理卓利伟表示,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刚性上升与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国内通胀的压力仍较大;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对房地产行业与产能过剩相关行业的政策调控也将趋于长期化。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背景下,四季度出现明显的系统性机会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阶段性的、结构性的行情特征仍将延续。而从股市流动性方面看,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严厉调控可能导致企业与居民的金融资产部分转向证券市场的投资,这个因素的效应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有所体现。”
中小市值成长型与主题性投资的部分股票的估值仍较高,市场的结构性风险较为明显,再加上中小板、创业板限售股将逐渐迎来较大规模的解禁,这将对四季度的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卓利伟认为, “随着国庆节后周期类股票的相对估值水平得到较大程度上的修复,周期类与消费类股票的估值比较关系将逐渐趋于均衡,市场将重新回归到对基本面的把握上。“作为理性客观的投资者,我们不应该简单以周期或非周期、大股票或小股票、价值与成长的二元结构思维来指导投资。要基于基本面分析与估值比较,同时兼顾流动性与市场预期的阶段性变化,动态优化投资组合与资产配置,这才是合适可行的投资方法。”
抓住内生概念分享增长收益
基于这种判断,卓利伟表示,即将发行的内生动力会以自下而上的策略为主,着眼行业中观、精选个股,同时辅之以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策略,从更多维度优化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他认为,内生性行业的特征是其需求在国内、对民生改善与城镇化建设更为敏感、行业与公司的成长性具备较好的持续性。根据各行业在国民经济内生性增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将内生性行业分为以下3大类型:消费性、投资性及服务性内生动力行业。
消费性内生动力行业
居民收入增长等因素引领消费需求增加和结构升级,从而成为经济发展内生性动力的行业。从长期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消费支出比例也逐步上升,住房、车辆、电器、餐饮、旅游等各方面的消费将相应增长。此类行业包括农林牧渔、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餐饮旅游、医药生物、电子元器件和信息设备等。
投资性内生动力行业
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和民间投资的增加会带动上中下游行业的发展,从而成为经济发展内生性动力的行业。彻底摒弃资源型粗放型发展模式,必然会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对节能产品的支持,加快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此行业包括与新能源相关的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与装备、以及与城镇化深入息息相关的投资品行业等。
服务性内生动力行业
在消费增长、投资增加的过程中,将有部分行业为经济的内生性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在稳定经济基本面、巩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将着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此行业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及公用事业等。
卓利伟表示,建信内生动力基金将努力在上述3个领域寻找更好的细分行业与优秀公司进行投资,力求获得较好的超额收益。
买基金要有一颗平常心
卓利伟称,共同基金的本质是普通投资者分享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普通投资者在投资共同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要有―个理性的、客观的心态。
一是合理预期收益率:买基金不会一夜暴富,对公募基金的收益率预期不宜过高。从欧美发达市场的历史看,股票指数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而好的基金能在较长时期战胜指数,所以预期基金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在E8%左右可能是合适的,而预期50%显然是不合适的;国内也有不少公募基金的长期年化收益率还是不错的。
二是合理分配家庭金融资产:基金投资同样是有风险的,尤其在中短期。基金投资应该是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三是学会选择好的团队:选择较好的基金公司与能力强的投研团队十分重要,这是选择基金品种最为重要的因素。
四是着眼长期:从短期看,基金收益率的波动性较大,由于基金合同的约束(如股票型基金的股票仓位不低于60%),甚至在某个阶段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但从长期看,好的投研团队的投资能力会持续获得好的超额收益,其基金可能会获取较好的年化收益率。所以,基金产品不适宜短线交易。
个股:高质量的成长更为重要
在个股选择方面,内生动力更重视股票的成长性。卓利伟称,“我更喜欢定义为高质量的成长,即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是建立在长期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的持续性提升上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口,相信一定有一些行业、子行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要远远好于整体经济的成长性,所以我们的任务是要在国民经济中寻找到超过经济增速的行业,而又在这些行业中寻找到超越行业增速的公司,也即是在α行业中寻找α股票。大消费服务领域、具备产业化能力的新兴产业、具备国际定价权的一些资源产品、具备国际比较优势与较高行业壁垒的装备行业等领域一定会有我们说的这个双α特征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