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欧姆定律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
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
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
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
论文关键词:电动势,能量转换,电路闭合
电动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电工学里引入这个物理量,是为了描述电路中通电流时有多少电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换。因此,我们只有认真地分析电路中的能量转换,才能深刻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焦耳定律
任何一段有电阻的电路通电流时都要生热。所生的热量Q总是正比于电流强度I的平方,电阻R和通电时间t用公式表示为Q=IRt
这就是焦耳定律。定律中所讲的‘总是’二字,是指不论产生电流的原因是什么,不论这段电路中是否同时有电能和其他形式的能发生互相转换,所生热量都等于IRt.我们《电工技术》教材中把电场力做的功
W=IUt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U=IR
结合起来、推导焦耳定律为Q=W=IUt=IRt
这样的推导法,只有在产生电流的原因是电场力作用,而且电路是纯电阻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对于非静电力作用产生电流的电路和同时有电能转换成热能之外的其它形式能的电路,上面的推导都不适用,但所生的热量仍等于IRt。所以,这样推导出的结果虽然是焦耳定律的表达式,但并没有全面地揭示定律的内容。
二、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换
一个闭合电路中通电流的条件是它里面含有电源。电源里有一种作用力,这种力做功的结果,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这种力不是电场力。设闭合电路的总电阻为ΣR,通电流为I,通电时间为t.在这段时间内,通电量q=It在电源里非电场力做功W时在电阻上消耗电能W产生热Q=W=IΣRt同时、在一部分电路中还可能消耗一些电能,而产生除热能之外的其它形式的能。设电场力做的这一部分工功为W2、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W=W+W或W=IΣRt+W,上式表示电路中通过电量时,转换的能量。可以证明,对于任意一个电路W、W、W都正比于电量q。为计算单位电量通过时转换的能量,将上式除以q得W/q=IΣRt/q+W/q
因为q=It所以W/q=IΣR+W/q我们定义W/q即电源内非电场力所做的功和通过的电量之比为电源的电动势,用E表示;定义W/q即电场力所做的功和通过的电量之比为这部分外电路的反电动势,用E表示,这样上面的公式可写成E=IΣR+E每一个电源都有电动势。它的大小由电源本身的条件决定,与外电路无关。它反映电源的一种性质,表示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本领的大小。例如:电热器(电炉、白炽灯等)之外的电器(如电解池、电动机等)有反电动势。它的大小也由本身的条件决定它反映出这个电器把电能转换其他形式能(热能除外)本领的大小,从上面公式可以解出电路中的电流I=E—E/ΣR这就是外电路的欧姆定律。如果外电路是纯电阻,也就是电路中消耗的电能全部生热,这时E=0,则I=E/ΣR设电源内导体的电阻为r(内电阻),电源外的电阻为R则ΣR=R+r,I=E/R+r教材里把公式变为E=IR+Ir用外电压和内电压之和来度量电动势,这就是《电工技术》中介绍的全电路欧姆定律。
三、闭合电路中各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下面就电池给蓄电池充电的例子讨论闭合电路中各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例如下图中有三个不同的电池,E=2V、E=V、r=2、r=2、r=3、
比较A、B、C三点的电位,并求出U、U、U
E+E+E=I(r+r+r)
I=
一、故事释疑法
所谓故事释疑法,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对有疑问的物理过程进行解释的教学方法。它是讲述法中的一种。它不是平铺直叙的方式,讲究的是故事释疑的策略。
在课堂中教师如何运用物理学史进行生动的教学呢?我认为在物理学史教学中应从设疑开始,加以故事讲述进行教学。巧妙设疑、留下悬念不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同时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悬念、反问等设疑方法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和利用物理学史素材,在课堂引入中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并思考提出来的问题。这样比直接渗入物理学史的效果要好得多。
以欧姆定律为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物理)第二册中第十五章《恒定电流》讲述了欧姆定律,但是课本中直接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没有提到当时欧姆(G.S.Ohm,1789―1854)是如何得到这个公式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个知识点,在此,有必要渗透物理学史进行教学。知识背景:欧姆在傅里叶(J.B.J.Fourier)热传导理论的启发下进行电学研究,得出欧姆定律:R=U/I,但是当时并没有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的呢?
这种渗透方式以教师传授为主,在传授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动态。以疑问为先导,用故事释疑,是一种很好的渗透方法。一般而言,《自由落体运动》《光的本性》等章节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史学故事,用设疑和讲故事的方法把物理学史渗透进来。
二、观摩讨论法
随着教学方式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中学课堂。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有关物理学史的视频资源和音频资源,用声音、图像、影片给学生更大的信息冲击,改变传统的教材教学和教师讲述。学生感性并深刻地获得史学知识。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参与讨论,并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学生就认识到物理学史中的内涵。
三、诱导自学法
诱导自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阅读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独立地进行学习,以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其特点是:教师不单是指导而要用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地获取知识,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物理学史有丰富的资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展现出来,毕竟物理学理论知识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主体部分,物理学史的渗透也是为了物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播。教师只能选择比较重要、比较适合的部分渗透课堂,很大一部分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先渗透一部分物理学史,留下一部分不传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更多的史学知识,而教师却又不再深入讲述下去,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受阻。教师接下来倡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物理学史知识。在不给学生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物理学史的作业促进学生阅读,同时积极帮助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在思想和理论上进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以上提供了三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结合物理学史的特性把多种方法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发扬我国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微”的主要体现
实验目的明确 任何实验都必须目标明确,初中物理实验也不例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是微实验,但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仍旧十分必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玩,经常有学生拿着一堆实验器材不知所措地“玩”,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实验前首先要告知学生实验目的,在实验目的完成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发挥。实验的目的可以是为了验证哪个猜想,亦可以是为了引发学生猜想,进而为专门的探究实验铺路。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前,让学生用橡皮擦铅笔字,感受阻力,然后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擦的干净,此时感受到的阻力大小如何。这样两个简单的微实验不仅让学生体会了滑动摩擦力,而且对于比较难以想象的猜想――压力大小因素有了切身体会。也可以是通过微实验来巩固新知识。如学习了电能表后,回家观察自己电能表的结构和运转情况。这些实验有效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比起枯燥的讲解和背诵更加有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实验器材简单 提到物理实验器材,不少人就会想到仪器一词。其实,在微实验中并没有这么高深,除了一些专业的测量仪器,很多器材都是学生身边唾手可得的用具。比如,拨动桌边刻度尺观察振动;在玻璃上哈气写字;两手指压笔尾和笔尖感受压力作用效果;找重心;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版……以上实验中的刻度尺和笔就是学生的文具用品,玻璃在每个教室都有,吸盘式挂钩在不少家庭中也很常见。微实验的器材虽然简单,但是其往往身兼数职,可以在多个实验中反复使用。如刚才的刻度尺,还可以在测量长度中用到,也可以在探究静电现象时用到;带有水的矿泉水瓶可以观察桌面发声振动,也可以透过水观察文字,还可以分别把两头置于海绵观察下陷程度,更可以留有少量水,轻盖瓶盖扭曲瓶身做功,观察盖子飞出等。
实验操作便捷 物理探究一共分为7步:发现提出问题、针对问题给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实验操作并记录现象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分析结论能否支持猜想、交流合作。如果每个小实验的操作过程都详细完善的话,不仅时间来不及,学生也很快会对循规蹈矩的物理实验失去兴趣。而对于微实验而言,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必须控制在3分钟以内,一般2分钟左右。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现象可能就是一个微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不擦怎样使桌面上的水快干;去超市称一公斤鸡蛋或苹果;人推墙感受反作用力等。所以平时的不少实验要简化操作步骤,学会抓住要点,放开散点。
实验现象直观 物理规律的建立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现象有各式各样的,有眼见的如针筒内乙醚的汽化和液化,有耳听的如辨别朗读课文的同学是谁,有触摸的如拉橡皮筋感受影响弹力的大小,也有数据记录的如探究欧姆定律实验。对于初中微实验而言,物理性和兴趣性并存。其实验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直观明显,能够吊起学生胃口。过分复杂的现象、数据不利于学生一眼看透现象分析本质。比如刚才的探究欧姆定律实验,书本要求对于同一个电阻记录三组电压电流值,可是从这三组数据中学生只能初步发现同一电阻电压越大,电流越大,很难直观地发现同一电阻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关系,这需要作图来研究。这种有复杂数据,需要处理的实验适合整节课探究,不适宜作为微实验推广。
实验结论易得 如果实验现象直观,那么根据现象得到结论并非一件困难的事。这个结论究竟是支持还是猜想,一目了然,实验目的也顺利达到。如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里,给学生播放蜜蜂飞舞的视频,学生都能听到声音,也知道声音的来源是翅膀振动,然后请学生挥舞手臂,注意能否听到声音,思考为何听不到。实验现象很明显,无人能听到挥舞声,再对比蜜蜂的视频,学生很容易得出是挥舞快慢即频率决定了能否听到声音。“只要有声源振动发声,就能听到声音”这个错误概念就遭到了否定。
实验交流便捷 由于实验“微小”,学生可以在课上当场做了后交流,也可以事先在家里用手机等设备录下后交流,还可以把视频内容在网络传播,这样非常适合学生对实验观摩、评析和研究。通过自己做或者观看视频,可以对微实验中的细节体会入微,更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通过自己实践或观看人家实验视频,不断对微实验进行改进,为我所用。
评析与反思
微实验并非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实验。微,只是体现在容量小。这样更利于初中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对知识点的正反馈。做微实验时不一定非要探究要素步骤齐全。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只要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有所得,进而喜欢物理,实验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尤其是演示实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另外微实验的形式要不拘泥于课堂,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化的探究实验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以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初二学生普遍比初三学生喜欢物理。除了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内容简单,颇具新鲜感外,初二微实验多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尤其是学生自主动手随处可做的微实验。每当要做实验时,学生总是手舞足蹈,初中生好动的天性展露无遗。在他们看来,看人十遍不如自己一遍,这样对物理的兴趣就愈发浓厚了。而到了初三,随着内容加深,实验更趋理性和思考,微实验大大减少了。但请别忘记,他们还只是学了一年物理的孩子,他们还是喜欢动手。所以无论初二还是初三,多设计布置些简单易行的微实验对于学生反馈和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工基础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 演示实验 多媒体 对比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TM1-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90-02
一、引导启发教学法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中电压和电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它既可以用于直流、交流电路的分析,还可以用于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是学生必掌握的知识。但学生接触的一些概念、知识、规律和分析方法都是全新的,在分析计算上会遇到困难,必然给教学上带来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实际,联系学过的简单直流电路的基础知识,以旧引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运用思路启发式教学原则再设计独特的板书,已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先画出下图所示电路,让学生求解流过各电阻的电流I1、I2、和 I3。
那学生一看这就是老师前面讲的简单混联电路,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和分流公式,很容易计算出结果。然后紧接在R2支路中用醒目的红笔添画电源E2,简单分析后设问:同学们想一下,这时流过各电阻的电流I1、I2、和 I3。又是多少呢?在学生们无从回答的情况下,我会及时点出一句“像这种不能用串、并联的方法简化成简单回路的电路叫做”复杂电路“,接着再以直流电桥不平衡时是复杂电路为例作进一步说明。对复杂电路,单用欧姆定律和电阻的串、并联关系无法求解已无法求解,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习一些新的分析电路的定律,然后再板书标题,再依次详细讲述复杂电路、求解复杂电路的理论依据、基尔霍夫定律的适用范围和电路结构名词等内容。
二、表格对比教学法
谐振电路因其具有选频特性在电子技术中广为应用本节内容与专业课联系密切,是重点之一。并联谐振与串联谐振电路成对偶关系,在学生学完串联谐振基础上继而引导学生列出表格对照记忆相关内容,为后续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三、作诗+幻灯片教学法
采用作诗+现代媒体进行教学,形象、生动、直观,扩充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育传播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比方色环电阻识别不像固定电阻器那么简单,以下左图是四色电阻环,右图是五色环电阻,如果查表对照每环所代表的数字似乎太麻烦,如何快速读出电阻值。那么请记住下面这首诗:
首先背熟此口诀,其次是搞清第三环所表示的数量级,即第三环表示第一、二位有效数字之后加“0”的个数,再加上最后一环,金色为I级误差(±5%)、银色为Ⅱ级误差(±10%),这样就能迅速读出阻值和误差了。精密电阻(误差为±2%)用五条色环表示,可与上比较总结,记忆其规律。
这种教学效果经学生反馈还不错,那么在讲到后面学到的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等电子元器件时同样采用这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化解了教学难点,使得抽象难懂的知识更加通俗易懂。
四、演示实验教学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采用演示教学法,使教学效果更生动直观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例如,在讲解自感现象时,可以通过线圈与灯泡并联,再与开关、电源串联作一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会发现,当把开关断开时,灯泡没有立即熄灭,而是突然变得更亮之后才熄灭。等到学生们先对这一现象有一直观的印象,教师再引出“自感”这一概念,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
刻。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并不是单一使用的,我一贯认为,电工基础的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类专业《电工基础》.(第二版)
[2]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类专业《电工基础》教学参考书
[3]王俊峰《诗画学电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