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管理的主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困境;主体功能区;整体性治理

长期以来,区域公共管理作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一直倍受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关注总是与问题的存在息息相关。当前传统区域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无遗,“低效率”、“权威碎片化”、“职能分散化”等等问题的存在把区域公共管理带入举步维艰的困境。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学界开始就区域公共管理的新路径进行探索,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整体性治理作为学者们的宠儿有望成为区域公共管理的新出路,同时主体功能区概念的提出,又使得整体性治理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

一、传统区域公共管理的困境

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共同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博弈。利益永远是最佳向心力的来源,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区域政府实现合作,并共同解决区域内公共问题和提供公共产品。但在当地方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时,原处于合作状态的各地方政府会毫不犹豫的偏向属于自己的地方利益,这也就会使区域合作受到破坏乃至破裂。尤其是在“政绩等同GDP”的考核制度下,区域公共利益常常难逃“公地悲剧”的下场。区域公共管理和公共物品的供给一般更多体现在长远效益和集体利益上,有着为官一任只关心自己政绩的地方政府行政人员,在这种“大家”和“小我”博弈中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利益。博弈中的地方利益的胜出,直接就导致了区域公共管理过程中区域公共问题的出现和地方之间的恶性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环境破坏严重且无人治理,区域产业同构化严重等方面,在环境方面,忽视生态的竞相发展衍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搭便车”的心理作用下治理也成为口号,最终区域共有的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在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大局意识的重复性建设和雷同性产业布局在区域内肆意繁衍,而最终多因导致区域相同产业间的恶性竞争或因不适合本区具体情况而被迫停止而告终。

(二)区域政府合作缺乏长期有效的协作机制。传统区域政府间的合作一般是通过会晤和协商来就某些区域公共管理事务或公共物品的供给达成一些口头承诺或协议,然这种合作一般多是就具体问题的解决为前提的,且问题解决之后即为终止。这种短期的合作也就多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药方,且基于区域“共同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博弈,在具体合作进程中,各地方政府都是各有各的调,难以有效地协作解决问题。长期有效的区域政府合作协作机制一般是基于利益而存在的,没有这种长远利益的存在,政府合作长期有效协作机制也就缺乏原动力。再者当前我国各级政府还处在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渡性阶段,距“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政府职能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扮演一个近乎全能的角色,政府作为中缺乏合作意识。

(三)区域政府合作形成的决议缺乏权力性。当前,我国区域政府合作的决议由地方行政长官联席会议形成的某种协议或口头性承诺,这种决议一般并不具备法律效应,在具体合作的执行中缺乏权威性和约束性,甚至在不愉快的合作的它将只能是一纸空文。且由于区域政府合作没有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一般都没有建立相关的合作机构,即便建立了一些诸如合作执行办公室之类的机构,在执行合作形成的决议过程中,也将因其自身的临时性和缺乏权利性导致决议的执行难以落实。

二、区域公共管理的新路径―整治性治理

(一)整体性治理的起源。在新公共管理理念风靡世界几十后,20世纪90年,西方世界在对新公共管理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基础上,面对政府改革所面临的“碎片化问题”开始了一轮新的寻求“公共部门协调机制和改革”的运动,开始有人提出“整体性政府”、“网络治理”、“水平化管理”等各种理念。这些理念的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通过制度化和有效地“跨界合作治理”以解决复杂棘手的公共问题, 增进公共价值。[1]而这个共同之处的根本也就是整体性治理的理念。在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的基础上,以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登・力维学者们开始提出了整体性治理模式( holistic governance)。[2]希克斯认为, 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理念,它针对的是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强化的碎片化问题。他还认为,具体到功能上,整体治理针对的是碎片化带来的以下问题:一是转嫁问题,让其他机构来承担代价。二是互相冲突的项目。三是重复,它导致浪费并使服务使用者感到沮丧。四是互相冲突的目标,一些不同的服务目标会导致严重的冲突,五是由于缺乏沟通,不同机构或专业缺乏恰当的干预或干预结果不理想。六是回应需求时各自为政。七是公众无法得到服务,或对得到的服务感到困惑。八是由于没有考虑问题的原因,而是强调可得的或固有的一套专业干预,从而导致服务提供或干预的遗漏或差距。所有这些问题正是治理中的一些协调、合作、整合或整体性运作想解决的。

整体治理除了是应改革需求而生外,它也还是对传统合作理论和整体性思维的一种复兴。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合作理论和整体性思维曾本就是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方法,只不过在一度的公共管理改革中被轻视。此外也还有学者认为整体治理的兴起与数字时代的到来密切相关。学者彭锦鹏认为,政府电子化改革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对不同政府层级、不同机构单位、不同政府网站进行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整合。他认为“没有高度发展的电子化政府,就无法跨越政府的层级鸿沟,也无法将数量庞大的行政机构和单位用电脑连接起来, 以便向民众提供整合性的服务。”

(二)整体性治理与传统区域公共管理模式间的区别。整体性治理是对传统公共管理中公共行政“碎片化”的一种战略性回应,是解决区域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路径,它不同于传统区域公共管理模式。这里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主要指传统官僚体制和新公共管理。传统公共行政里的官僚体制是一种以刚性科层组织为行为主体,以权威和行政命令为协调手段,强调集权且一切以中央利益为前提,自上而下进行决策的制度模式,缺乏灵活性,社会公信力较低。新公共管理主张在公共行政中引入市场机制,将政策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对公共机构实行绩效管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它以“经济人”人性假设为前提,在公共行政中引入竞争机制,试图以合同和契约的市场组织手段解决公共管理中的一切问题。也正是这些导致了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的结果是政府权威弱化,职能分散化、碎片化,公共行政丧失原有的调控、干预和有效获取信息的功能,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机制缺失,最终公共管理低效率、低效益。在对新公共管理改革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整体性治理被提出。整体性治理有效针对新公共管理存在的权威碎片化和分散化,提出“整合”、“协作”“网络化治理”等整体性理念,注重资源和利益相关各方的聚合,并把聚合各方通过稳定的关系构成一定得网络关系,强调网络关系中行为主体的自由裁量权,在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前提下通过互动、沟通、协商等方式相互协作,行政聚合效应,达到整体合作大于简单相加的最佳效应。整体性治理在网状管理结构中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优化管理职能,拓宽服务范围, 并在服务运行方案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自此, 整体性治理实现了跨界合作的最高境界。

对整体性治理与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比较,台湾学者彭锦鹏作做了比较系统的归纳。(见表一):

表3-1

资料来源:彭锦鹏:《全观型治理: 理论与制度化策略》 ,《政治科学论丛》 ( 台湾) 2005 年第23 期。

三、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公共管理的新要求

主体功能区建设意在实现国土空间的重新规划,以空间功能分割为基础,协调空间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使资源和要素在市场环境下得以自由流动和有序共享,最终达到空间整体效率最大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跨界合作的最高境界。而这目标的实现必须是建立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能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约束,推进区域公共管理改革,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公共管理新路径有效结合的基础之上。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约束。在学界对行政区划的界定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对行政区的划分;二是指行政区域本身。本文取第二种解释,即行政区域本身,当然这解释也是第一种解释行为的结果。传统行政区划中形成的行政区经济、行政区行政、区域管理理念、区域管理模式、区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等都在一定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约束。

行政区经济是指行政区划刚性约束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一种区域经济。其所坚守的必然也就是行政区划内的地方利益,犹如一种“诸侯经济“一般,在地方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博弈中,行政区经济必然是对区域公共利益采取抵制态度的。而主体功能区最求的区域利益重新调整,实现区域整体效益最大,这也就要求必须打破是传统行政区经济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不自觉的约束。

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区域行政突破传统行政区的刚性约束,以区域整体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强化区域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倡导主体功能区行政,实现健康的跨界治理。而我国的传统行政区划行政由于中央的分利放权和地方自主发展的积极性高涨,行政区的行政一切自然都以地方利益为出发点,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这种有着强烈行政区域边界意识的“内向型行政”是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消除的障碍之一。

主体功能区建设意在实现跨区域的无缝隙协作及治理,而传统行政区划的管理理念在行政地域观念的约束下,总是以繁荣本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为基本前提,对于“外溢性”的跨区域公共性问题,一般都有着搭便车的心里,谁都不愿充当解决问题的主力军。也这正是这种管理理念,使得涉及几个或多个行政区划的问题往往难以得到妥善处理。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定位,形成一个系统的分工体系。在此分工体系下,不同的区域依据各自的区域条件,发挥本区优势布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而传统行政区划的区域管理模式下,出于政绩的比较,很多行政区划内的管理趋同。在发展管理中,不考虑自己身实际情况,跟风进,盲从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最终导致区域发展的失败或低效率。这一冲突也是主体功能区建设所必须克服的。

我国传统行政区划区域管理评价指标简单且无针对性,多是一刀切的做法,不考虑区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过分依赖GDP指标,忽视地域差异和获取GDP数字的代价。在GDP等同政绩的行政管理理念的驱使下,不少地方政府自然也就不顾及GDP的代价了,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不计为此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甚至有的行政区划内行政官员为追求在任内的政绩,不惜采取“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而这一切皆源于传统的区域管理评价指标的作用,故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必须重塑新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

(二)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整体性治理有效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对国土空间以功能分割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发展规划,它需要构建新的区域分工体系。而这种新的区域分工体系需要突破原有的区域行政区划及区域公共管理的约束,这也就一种新的区域治理理念来主导这场公共管理的改革。前文我们已经对整体性治理作为区域公共管理的新路径作了相关的论述,整体性治理所倡导的“整合”、“协调”、“信任”“网络治理”都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很好的契合,尤其是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突破传统行政行政区划弊病的束缚极为重要。故主体功能区建设与整体性治理的有效结合,将是我国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的主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原则

建筑工程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技术创新固然能带来企业快速发展,但管理不当,更会导致企业运行不畅,近年来,一些因为管理不良导致的企业破产现象不断增加,引起了行业内外的普遍关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良好的管理是分不开的,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受重视,通过良好科学的管理,提高生产能力、完善生产流程,保证生产秩序。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各个生产环节,需要在不同环节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开发与建设,才能有效发挥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

1 建筑工程项目主要特征

1.1 施工项目特点

要想做好项目施工管理,就需要明确施工项目的范围与内容,施工项目主要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一个项目的定义需要完整性,也就是说,施工项目必须是整体范围内的建设内容,其中存在的单项工程也算做项目的一种,主要是由任务状态存在的施工形式;二是施工项目在主体责任划分上要由建筑单位来承担,就是说建筑施工企业是整个项目运营管理的中心,是项目管理的主体方,在施工中需要对项目进行组织、谋划与进程控制;三是要满足施工项目任务范围要求,项目主要是由工程承包合同进行性质、产权、范围界定。以上施工范围就决定了管理范围,施工企业主要通过施工项目管理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项目进行有效控制与掌握,使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实现质量与安全需要。

1.2 项目施工管理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施工项目管理主体的要求,必须要由建筑施工企业来负责,企业是项目的总负责主体,需要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进行合理组织与协调,确保项目按进度推进完成,实现项目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责任的认定是管理的关键。二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存在于项目中的人、料、事等事务,项目施工完成,则管理效果则完毕,对管理对象的要求因施工项目进行认定,对被管理者有时间上的限制,只针对项目运转周期内有效,其时间控制性较明显,施工项目从投标到竣工验收后,整个时间段为有效管理周期。三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制定需要围绕项目进行,通过对不同流程的合理把握,确保各环节衔接到位,使施工项目管理内容能在有效时间段内达到最佳效果,通过有力的组织协调、调度指挥,按不同施工内容的变更,及时修订管理内容,纠正施工偏差,保证管理内容推动施工进度。

2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重要性

2.1 建筑施工组织要求特殊性

市场经济发展,使竞争更加激烈,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对工作建筑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严格控制好施工质量,才能有效维护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工程施工质量是企业的形象,更是企业的生命,管理在流程控制中的越发重要,只有全面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有效维护好企业信誉。建筑施工是由不同环节组成,其运行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的流程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保证在项目设计、施工、投入、成本各方面集约化,集成化,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在下一环节明显体现出来。比如,设计时如果出现问题,则在施工中就会显露,最终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只有对现场的了解与掌握,才能设计出良好的建筑产品,建设出与实际相符的精品。当前,是技术、信息时代,一些有创新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普遍得到推广与应用,只有通过良好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新问题,施工现场管理在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尤其重要。能够通过现场把握控制,合理纠正偏差与不足,完善施工行为,确保施工程序满足设计需要。

2.2 技术流程管理必要性

科技的创新,使建筑施工行业也有了快速发展,建筑行业通过与科技的融合,全面提升了技术能力与水平,推动了建筑行业技术条件和装备机械的日趋提高,为了满足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建筑企业就需要不断完善技术力量和技术装备,满足建筑需求。在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中,需要严格把握好管理层次,使新技术与新装备达到良好效果,要合理制定系统的实施方法,通过管理,发挥创新提升工作效率。

2.3 项目成本利润结合的必要性

一个建筑项目从成本投资到获取利润,均离不开良好的管理,三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合理组织管理,使三者形成特殊形式,以计划为依据、以组织为保障、以领导为中心,形成有效的环节控制与掌握,对企业现有资源做好全面调动与分配,使人、财、物、料实现有机统一,配合项目最终实现。

3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原则

施工管理最终的目标是有效时间段内完成合同约定的建设内容。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导致项目不能如期完成,主要受到现场调整、设计变更、材料延误、市场变动、气候环境等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出现,均能使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所以说,只有全面遵循施工项目管理原则,和能确保管理到位,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一要遵循标准化原则。标准化原则是对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全面规范现场施工,才能确保现场不出现问题,提高各环节生产效率,使作业秩序得到良好保障。二是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只有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协调,才能实现现场管理科学化、正规化、合理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三是安全性原则。建筑行业是高危险行业,施工人员作业环境艰苦,只有对施工安全进行全面控制,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让不同工种施工人员均能遵章守纪,严格操作,才能保证安全生产,保证企业效益提高。各级监督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循管理原则,对各道工序进行严密检查落实,使管理原则落实到生产环节中,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隐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浪费和损失。

4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4.1 现场施工进度管理注意问题

现场进度至关重要,需要严格把握,要在管理过程中,全面发挥人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形成质量制度保障。企业现场施工条件和管理水平是获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必要条件,只有优良的管理,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

4.2 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注意问题

设计方案与成本、进度、质量和安全有直接关联,方案是管理的基础,使各生产环节形成量化考核管理,用业绩评估,用质量认定。管理要有整体性,通过周全、细致的安排部署,避免施工问题的出现。

公共管理的主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 ,问题, 思考, 措施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o bring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t increased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s contro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as well as the major mean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st, is always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common problem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measures to discuss the two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sues.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blem, thinking an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里的住房需求,所以说近几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需求量一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虽然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其建设速度有所减缓,但是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依然给建筑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建筑施工作为工程主体的建造过程,关乎着工程的综合质量以及建设效益,我们有必要对其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工作

工程施工是一项涉及因素众多的群体性人类创造活动,期间既包括人与物的管理,也包括施工技术以及设计方案等等文化知识的管理。下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问题:

(一)工程项目化管理中,项目组的组建问题

在签订完施工合同之后,公司项目部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开始组建项目部班子,主要有项目经理、材料人员、测量人员、档案人员、内业人员、质检人员、安全员、施工人员以及技术负责人,将这些人员的相关资料报送给公司办公室及工程部进行存档。

(二)加强图纸会审能力,确保工程施工能够按照工程设计进行实施

施工单位在接到施工图纸后,应该从整体上以及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要素实施图纸的审查工作,具体的做法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

1、实施施工图纸自审。项目部的技术负责人要及时地安排与组织技术人员以及各个专业的班组长读图自审,形成一个详细的各个专业的书面读图记录之后,再报出多方进行施工图纸会审。

2、由建设单位组织各施工主体单位进行施工图纸会审,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相关的分包单位均要参加,对会审当中提出的问题与回复要做好图纸会审记录。通过2次会审,可以更加深刻地理会到设计单位的设计意图。施工单位要及时地提出施工图纸当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感到比较模糊的地方,明确施工过程当中的施工要点,及时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图纸审查,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对高架桥施工地区的地质资料等环境进行了详细地了解,检查了设计图纸是否齐全完备,施工图与总平面图的几何尺寸、标高、位置是否符合,建筑图与电气、给排水、结构等相关专业图纸是否有出入。

3、对于一些结构非常复杂、施工难度特大或者是重点施工部位,在施工图纸会审前2周要将全套的施工图纸送至公司总工程部,在图审的时候要通知总公司办办公室或者工程部派专员来参加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

二、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我们对工程施工管理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想要很好的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就需要我们对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其详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关于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是规范工程施工的强制性措施

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强制性措施,也是建筑施工参照的基本标准之一。制定法律法规的细作,加强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对于规范工程建筑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能从根源上加强工程施工企业的作业能力,从而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健全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也能够使得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有硬性的制度可以参照,这对于从根本上加强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对建筑用材料的管理,也是确保施工管理质量有效的措施之一

建筑用材料作为构成工程主体的基本元素,对其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也是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建筑用材料实施管理主要通过这几个步骤,首先,对建筑用料的采购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采购人员的选择和采购过程的监督应该本着谨慎、科学的原则。其次,提高对施工现场中的原料看护和保存的工作水平,防止因为雨淋、受潮以及盗窃等现象给施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最后,加强对建筑用料施工前的检验,对于达不到施工要求的原材料应当不予使用或者进行更换。

(三)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识,从整体上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

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和标准,国家相关部门早已出台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也有了一整套既定做法。但是,在一般的工程上,还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严格地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意识。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质量意识,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提高质量意识和监督意识,使各个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端正思想态度,明确监督部门对施工管理、组织设计、工程质量以及整理资料等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四)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是保障施工管理水平的根本性措施

在编制施工方案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内容主要有质量检测、组织策略、工艺流程、施工的技术方案等等。工程施工方案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了工程的施工质量,这对于工业建筑工程来讲是一个核心部分。因此,在编制施工方案的时候,必须把质量控制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设计,对于施工存在的经济效益以及难题等,要在施工方案设计的环节给予正确地控制,实施有效的技术、经济、管理、操作、工艺等措施,以保证工程符合质量要求。

质量管理计划是专门针对施工的过程进行的管理计划安排,具体的做法主要为对施工的环节进行细分,并安排具体的管理人员,科学合理的根据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工期进行质量上的监督与控制。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做好施工计划也能切实的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

(五)建立高水平的工程管理团队,才是保障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的决定性措施

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只有高水平的人才才能确保高水平的管理工作。由于目前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致使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低下。建立高水平的工程管理管理团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着手,一方面加强人才的招揽和聘请。另一方面,建立内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培训计划。

(六)提高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水平

提高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水平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制定关于建筑施工人员、物料、机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颁布实施,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采取严格的奖励、惩罚措施。其次,施工单位加强与监理部门、建设单位以及国家安全监督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对工程的建设前、中、后期进行协同管理。最后,对质量管理的结果进行定期的评价与检验,对管理的过程进行再管理,更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

结语:建筑施工管理是一项涉及环节众多、工作量大以及实施控制难的管理工作,其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有效的措施还需要根据施工的环境以及工程的实际需要来综合性的制定,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因此,加强对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可以为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实施,提供理论性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牟杰,王东,陈勇.浅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J]. 建设监理. 2007(05)

[2] 栾凯峰.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03)

[3] 郭建霞.浅析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 经营管理者. 2011(17)

公共管理的主体范文第4篇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以主体结构封顶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基础和结构施工,后期主要指装修和安装以及其它附属项目的施工。本文就建筑工程后期施工的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建筑工程后期管理有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期都比较紧。一般来说,从结构封顶算起,后期施工阶段所用时间占整个工期的40%左右,如果结构施工期间工期拖延,后期施工时间会非常紧张。

(二)后期工程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的规格品种多。就投入的工种而言,是前期施工工种的2~4倍,而人数也在3倍以上,这些都给后期施工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参加施工的单位多,有总包、分包和专业施工单位。而且一个单位工程上有几家或十几家大小不同的单位同时投入施工,其施工管理就要求有高度统一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各工种交叉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个环节考虑不周或处理不妥,就会影响工期或质量安全,产生连锁反应,实现目标的难度加大。

(五)工程后期的配套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供电、煤气、自来水、通信、雨污水等各配套工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针对以上建筑工程后期施工的特点,后期施工怎样管理才能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一直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要不断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规律。我们认为,凡是后期施工搞得比较顺利的,其施工管理都处在“组织有序、计划得当、领导有方、控制有力”的管理状态下。

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考虑,我们认为成功的作法是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组织措施

(一)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该机构一般由总包单位领导牵头设置,如有若干项目是由业主发包的,可联合业主方、监理方和总包方共同组成。由于多工种、多专业同时施工,如果不善于组织协调,势必现场混乱,难以有效控制。协调机构要定期开会,有议有决,严肃认真。各施工单位互创条件,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作战,按时完工。

(二)组织机构要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

(三)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把一个项目总目标分解成为若干个子目标和分项目标,再把分项目标分配给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做到目标细致明确,人员分工及时到位

(四)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项目部应该有一套便于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比如,每周例会制度、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检查制度等。

二、技术措施

(一)编制一份完整、综合、具有可操作性的后期施工倒排计划,这是施工目标按期实现的前提,在计划中要明确关键工序和非关键工序,谁主导,谁配合,工序怎样交叉进行;明确在某个阶段以哪个工种为主,哪个为辅,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二)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管理

1、要相互了解有关专业的设计及技术要求,把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以例会形式相互了解、熟悉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图纸上存在的问题或矛盾。

2、要有统一的标高、轴线,不能混乱。土建有轴线、标高要求,安装也同样,应由基础、结构施工单位提供,不能随意地定标高,否则累计误差会导致不合格和返工。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设备和仪器的安装,其标高应以建筑为准,结构标高、安装标高应与其一致。

3、在结构上打洞、开槽,补埋铁件一定要经过结构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核准。重要部位要报知设计单位。预应力结构上不得开槽、凿孔。

4、及时报送审批技术方案,并严格执行技术方案。审批过的方案要及时向有关人员详细交底,施工期间认真执行,严格检查,保证方案和实际施工一致。

三、管理措施

项目管理者要统一想,各参与方的管理目标应该保持统一。在实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并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安排、计划、控制好工作面。除在计划中详细安排外,还要作短期协调。比如,某个工作面谁先进入、谁跟进、何时进、何时退,都须明确决定。对于由某种原因而导致工期延误的。应设法抢回。使施工始终处于有序、受控状态。

(二)材料、机械设备供应要及时,提前报计划,按时进场。

(三)要及时检查工序质量,搞好工序交接检查,及时验收,并及时进行下一道工序。

(四)成品保护。对已完工的成品、半成品要有保护措施,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他人的成品。成品被破坏是后期施工的常见现象。一定要加强检查,责任到人。

(五)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处理好脚手架的占用。后期施工,一个垂直工作面上可能有两个或三个单位同时施工,立体交叉的防护工作是后期施工管理中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全面采取措施,既要保护自身,也不能伤及他人。

(六)使用垂直运输机械,要有统一安排,不能发生强占使用纠纷。结构封顶之后,还有许多材料和设备要进到室内,可通过塔吊(设受料平台)、施工电梯或龙门井架运输。施工电梯,既载人又运物,十分繁忙。在上下班高峰期间,我们安排五层以下作业工人,使用楼梯;六层以上隔层停靠以缩短电梯运行时间。对于大宗材料或多台设备,我们采取夜间运输的办法,加强协调,确保垂直运输设备忙而不乱。

(七)文明施工问题是后期施工管理的难点。室外场地要堆材料、脚手架及设备,楼层要清理,垃圾要运走。有时工期紧,室外工程又要开工,大型施工设备要拆除,室外作业人多等等,都须统筹安排。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划分平面,设专人作动态管理,如材料设备堆放有专人负责,楼上隔层设临时小便桶,每日有专人清洗等。加强现场文明施工教育,对违纪者当场警告、记录,并交其班组长处理。

(八)禁止用未竣工楼层作临时设施。经验告诉我们,占用楼层作仓库、办公室,甚至作宿舍、食堂的,该楼层往往形成进度障碍;同时,也加大了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力度,违反了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因此,要禁止这种情况发生。

(九)临时用水、用电及接水接电要有统一安排和有控制,不能任意接驳,以免造成浪费或带来安全隐患。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四、经济措施

(一)项目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资金是关键。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提前给甲方报送季度的资金需求计划,让甲方预测未来几个月内完成的工作量和资金量情况,提前作好资金准备。条件允许的话,向甲方申请缩短工程款支付的周期。

(二)对施工班组采取适当的奖罚,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一般通过施工任务单的形式,向子项目的目标责任人下达完成指标,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施工任务,给予奖励:否则,按规定进行处罚。

公共管理的主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施工管理是对特定目标、特定资源、特定时间及相关施工技术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活动。在实际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建筑项目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降低了施工质量,导致出现了建筑产品不合格、延误工期、施工事故等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策略,为我国工业与民用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方面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的原则

1、要以严格的质量标准来进行质量管理

为有效确保工程质量不管是什么项目都必须制定出严格的技术标准,这些工程技术标准通常是由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来一起完成,不仅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及合理性,而且还具有可操作性。实践表明只要以严格的质量标准来进行工程质量管理,就一定能有效保障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整体质量。

2、要基于一定的技术支持来实施质量管理

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均是由许多事项所构成的。在实施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在设计与落实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一定技术的支持;事实证明,想要有效地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技术支持。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存在的问题

1、建筑施工队伍素质低,水平差。建筑施工队伍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施工企业在人才选拔方面有漏洞,加上缺乏必要的人才培训机制,使得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各种问题极为普遍。

2、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与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及素质,所处岗位与自身能力是否相符,也是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

3、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与监督体系。实际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与监督体系,工程施工也就没有严格的标准,施工交接制度不完善,导致施工无论是质量还是安全方面都存在着重大隐患。

4、施工材料监督不彻底。施工材料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基础,无论是从采购,还是到材料利用,有些企业缺乏对施工材料的监督,使得施工材料质量与数量存在着问题,影响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运用。

三、有效控制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影响因素

1、建筑材料

无论是工业建筑或者是民用建筑,其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总体质量。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建筑材料质量。首先,要根据具体规定程序进行严惩操作,对各种施工材料的采购及进场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其次,科学合理使用各种建筑材料;最后,在整个施工过程阶段,要确实保管好建筑施工材料,确保建筑施工材料质量不会因外界条件等因素发生任何影响。

2、施工机械

有效保证顺利完成工程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把施工机械在工程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在采购和应用施工机械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施工工艺及施工环境来操作。在施工建筑过程中,机械的运用一定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具体操作。另外,对施工机械也要及时做好维护与保养。

3、施工工艺

作为工程建设者在进行相关工程建设方案制定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统筹全局,对各种工程影响因素及在工程施工中各种可能遇到的潜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可把周密的施工方案制定出来,从而有效保障整个工程建设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4、施工现场环境

在工程施工中,有比较多的环境因素会对工程整体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因素具有一定的多变性和随机性等特点,例如水文、地质、气象及污染等这类具有不可操控及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因此,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一定要通过充分分析影响工程建筑质量的各种环境因素,从而为工程顺利施工做好切实的事先预防准备。

5、施工人员

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产生影响的各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施工人员这个因素;由于施工人员均具有比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工程施工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管理好施工人员,特别要管理好各种技术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及其他服务性人员,因为他们能极大地对工程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因此要做好工程施工管理首先就要提高这些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严把施工过程质量关

在实际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想提高施工质量,就必须要严把工程施工质量关。严把施工过程质量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制定出质量解决方案。质量问题贯穿到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全过程中,质量问题很难一次性解决,只有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行阶段细分,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解决,才可以进一步解决施工中的主要质量问题,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制定出质量解决方案。第二,严格把守人才关。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人才聘用时,需要从综合素质、业务能力、身体健康、政治素养等多个方面,对选聘的人才进行审核,提高人才的管理与运行综合能力。第三,做好质量审查。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审查需要从细节入手,包括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施工计划、质量检测方法等具体环节入手,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此外,在施工过程结束后,还要做好已完成工程部位的成品保护工作,确保施工质量。

2、落实并加强建筑项目责任制

强化建筑项目目标责任制,这是施工单位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系统复杂过程,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承包关系。要想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就必须要将关于质量的管理目标分解到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部门,确定出不同施工阶段以及不同部门的质量管理责任目标。对于重点的施工管理环节以及施工管理部分,施工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加强对其进行重点管理与重点控制。同时,实行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交底制度,确保把目标责任制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施工人员,这样不仅能加强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直接的相互信息交流,而且还可把各个分目标进行分层次分步骤地完成下来,这对于工程整体建设目标的完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监督单位、检测检查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其相互合作,强化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实现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各个部门之间的施工关系协调。

3、严格检查隐蔽工程

在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隐蔽工程对整个工程施工管理和整体质量将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加大监督工程管理者的基础上,要严格检查这些隐蔽工程,确实把工程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起来。

4、加强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构成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最核心部分,所以要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也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施工安全知识,这对于确保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5、明确工程验收细则

首先,分项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项目极多,要提高工程项目的总体验收质量,就必须从各个分项目进行入手,分配人员进行分项工程的验收。同时做好验收记录,将验收记录呈报给工程监督部门,强化监督部门的过程监督管理。

其次,分部门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极其复杂,业务量极大,只有将各个部门联合起来,对各个部门进行分别验收,尤其是对重点部门,进行多次工程验收检查。

最后,分单位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完成之后,各个施工单位需要对自己负责的工程项目进行自检,自检合格之后再向监督工程部门进行上报,从而分析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系统工程,如何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具体施工过程中,大力加强和深入探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进行有效保障其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已经成为影响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主要因素。因此,想要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宝良.探究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完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