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三只靴子现状看,两只已经落了下来。出口增速动辄20%以上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出口增速仅有7%的水平,今后几年基本上会维持在这个水平上。而基础设施投资高峰期是2000年左右,最近几年实际比重在逐步降低。现在面临的第三只靴子――房地产靴子何时落地?只有这只靴子落地了,才能找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底线,否则经济增长压力仍存在。在刘世锦看来,房地产靴子落地估计就在一两年内。当高投资回落到位以后,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或稳定在6%左右。
“三只靴子落地论”最为核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早几年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不可持续,因此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向下调整不仅是整个领导层的共识,也是当前国内经济的常态。市场根本就不用认为经济增长没有达到多少速度,就有多少压力。二是未来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底部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出口及投资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不确定的因素主要在于房地产市场,即房地产靴子在什么时候落下。也就是说,当前正在进行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有多久,其深度又在哪里?刘世锦给的答案是在两年内,但调整的深度则没有答案。
其实,刘世锦“房地产靴子落地”的比喻,给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一个清楚明确的信号,刘世锦作为国家最高层的经济顾问,这些话不仅是讲给市场听的,也是讲给听的。首先,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是当前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市场力量使然的客观存在,而不是政府对房地产政策的结果。因此,中央政府只会顺应其趋势,而不会由于这种周期性调整再出台政策干预。同时,对于地方政府对这种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人为干扰,中央政府知道这种人为干扰实际上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的人为干扰之所以得到中央政府的默许,这就是关键所在。
其次,当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并非一蹴而就。既然房地产市场调整是一个过程,那么要确定房地产市场调整在何时完成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住房作为不动产,没有全国统一的市场,而是分割为无数个不同的市场。不仅现在不同市场的泡沫程度不一样,且不同市场的调整速度也会不一样。这就使得国内不同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的时间、深度等都会不一样。因此,国内不同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会在多长的时间完成,不同市场的调整深度如何都是相当不确定的。估计这些还得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走一步看一步,或房地产靴子何时落地是不确定的,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不会停下是一定的。
关键词: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率 GDP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靠出口的拉动。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贷影响,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缩小,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1~5月份我国出口增长22.9%,扣除美元贬值和国内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出口增速不足10%,出口对经济的拉动进一步趋缓。如果没有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大量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速可能从2006年就开始进入回调状态。从发达国家来看,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仍然显得不足,而且呈下降趋势。只有充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拉动作用,就有可能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减缓的势头,使我过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居民消费贡献率再次超过投资,但是2008年上半年,由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以及国内经济宏观紧缩政策,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而同时国内经济增长步伐也趋缓。长期以来,投资过热而居民消费疲软的现象,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步伐。要想中国经济在未来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必须依靠靠内需拉动。 因此, 以消费需求结构为导向,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才能使消费与投资实现良性循环, 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一、我国居民消费低下的原因分析
1.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持续低于国民经济速度
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从而造成居民消费增长速度缓慢。从今10年来GDP增长和消费增长来看,除了1999年外,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落后GDP增长速度,而消费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增长缓慢。
2.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平均消费倾向降低
影响消费的因素不仅是居民收入增长慢,居民收入差距也是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造成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从而抑制居民消费,导致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
首先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近年来我国城乡间及其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不仅造成城乡间及其内部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且使得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趋于降低。其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大。
3.经济体制不完善造成居民消费低下
影响我国消费低下的原因很多,从消费心理到消费预期。而经济体制不完善,如社会保障、住房和教育体制不完善会直接导致居民消费低下,从而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首先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养老体制不健全,而医疗体制的改革直接导致广大居民对未来消费预期增加,减低当前消费需求。其次,住房体制改革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压抑现时消费。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后,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家庭消费重点。而我国在2002年以后,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商品房价格屡屡攀升和居高不下,中低收入家庭无力购买,导致居民抑制了当期消费需求。最后教育体制改革拉升了居民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预期,抑制其他消费。
二、对 策
1.改变过去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方式应该进一步修正,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因此,在应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变缓的良药应该是提高居民消费,应该改变过去的有关经济发展思路,制定有关促进消费政策来提高经济增长。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从我国居民收入和GDP增长来看,人民并没有完全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当前扩大消费需求,最实在的办法是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让人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改善民生,从而最终使我国经济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因此,今后应该实行更加积极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人民的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地增长,特别要注意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要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奖金的正常稳定增长机制,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在财政收入增长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
3.缩小收入差距
针对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大,应该调整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首先完善各种税收政度,加强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的征收,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其次通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增加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减少社会差距。此外加强对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等。
4.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树立居民消费信心
改善商品供给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培育居民消费热点。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居民教育、住房、大汽车消费。大力发展服务业,满足人们不断增强的服务消费特别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大力发展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是加快信用消费体系建设,尽快制定与信用消费有关的法律法规,拓展新消费渠道和消费方式。
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城乡商业设施,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为农村居民购物、消费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还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消费品市场秩序,严惩假冒伪劣、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等不法行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潜在增长率;增长因素分析法;贸易顺差
中图分类号:F124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呈现增速持续下滑、通胀率逐步走低、国际收支顺差增加的格局。但进入四季度后,经济呈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针对目前学者们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讨论,结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发的先行指数课题,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做下文的分析判断。文章分为四部分。一是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讨论;二是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理论与证据;三是对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四是对2013年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一、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讨论
关于2013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仍有很大争议。最主要的争议围绕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判断。2012年经济增长率在前三季度走低,四季度有所回升,但未必能够回到8%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判断存较大分歧。根据前些年国内外分析资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国内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在9%~10%,有的研究报告甚至认为2001-2007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有可能在11%左右。如果根据以往的经验,7%的增速明显偏低。但现在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中国潜在增长率是否已出现明显下降,归纳起来看国内有几派的观点。
一是以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未来20年,中国还具备保持8%以上的增长可能性。二是复旦大学韦森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出现明显下降,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能够保持5%~7%就不错了,与他观点类似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蔡昉教授认为,2011-2015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降到7.2%左右,2016-2020年期间只有6.1%,跟他观点类似的还有卡内基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佩蒂斯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将会下降到3%~3.5%。中信出版社的《大拐点》一书,从几个方面判断中国可能已经非常接近于经济上的大型拐点。蔡昉教授也提到这方面的情况。
二、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理论与证据
对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研究。 根据国际经验,把不同的国家发生经济增长速度转折的时间段归纳总结,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以此判断中国是否会出现类似的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转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艾臣格林和两位韩国学者根据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总结,在最新的报告里,他们认为,以2005年为基准的国际价格水平来测算,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在达到10000~11000国际元和达到15000~16000国际元这两个时段中,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速有可能出现下降的两个风险时段。过去的研究认为只有15000~16000一个风险时段,近期的研究分为两个风险时段。
对于中国来说,按照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购买力评价,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7146国际元,按照近两年中国经济和人口增速,我们估计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500国际元。按照近期中国的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人均GDP可能达到10000国际元,这是购买力评价测算,以2005年购买力评价为基准的国际元水平。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5000国际元左右。按照这样的经济分析,2015年前后是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第一风险时段。2020年前后是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第二个风险时段。这个分析和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增长因素分析法所提供的一些分析结论、论据大体上是一致的。
增长因素分析法由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罗、以及后来美国的经济学家丹尼森等开发应用。2012年,亚洲开发银行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撰写了《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报告,认为2010-2020年期间中国的年均增长速度是8%,2020-2030年期间年均增长是6%。国内其他的研究报告分析结果也与之比较类似。例如,2012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曾经联合的报告一些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分析也比较相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报告中使用增长因素分析法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做出了判断。认为在近阶段,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应该还在8%以上。采用“菲利普斯曲线”方法也可佐证该判断。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缺口与通胀之间有关联关系,当总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水平的时候,价格水平将上涨,当总产出增长率持续高于潜在增长率,尤其是增长率大幅度增加时,价格上涨率压力增大,将会提高。
2009年底至今,中国经济出现了接近于一个周期的演变过程。2009年底至2011年初,我国石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2011年以来价格上涨幅度走低,对照这样的运行过程,应该说中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还在8%以上。否则,对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略微低于8%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幅度和价格上涨率持续走低的现象就不好解释了。还需注意的是2012年中国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的购进价格都是同比下降的。
追溯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情况,工业品的出厂价格(现称为生产价格)、生产者的购进价格在1998年前后出现一次下降情况,2002年、2008年、2009年均出现过同比下降的情况。这是统计数据可查的四次同比下降。同时,消费价格的涨幅在不断走低,工业品价格同比出现了长时间持续下降。对于反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低于潜在增长速度具有说服力。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不到8%,可能还是低于目前这个阶段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文章开篇提到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偏低,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了答案。低于8%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低于潜在增长速度的。因此,2012年放松货币政策、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基于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判断。
除了从经济增长、价格对判断形势的论据外,还有另外一些方面的论据。如在2012年全球经济较低迷的情况下,中国贸易顺差比2011年明显增大。2012年的顺差比2011年实际上增加了700多亿,增长幅度接近50%。在整个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较2011年同期有明显扩大,反过来也只能说明国内需求扩张的步伐和放缓的势头比较严重,这也是能够支持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结论。
可能还有一些指标能够支持这样的判断。如财政收入明显减速,货币供应量较2011年同期大幅下降,发电量和用电量指标争论特别激烈。发电量曾经出现过零增长,年终用电量指标稍微有些增长。最近已有好转。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速比2011年同期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出现了负利润。
以上分析说明,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并非如有些经济学者所言,纯粹是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导致的经济增速偏低;中国经济增长到了换挡期等。虽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因素还是来自周期性方面的,因需求不足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确实应当适度放松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需求,提升经济增长。
当然,经济低迷的原因是有共识的,如内外需都在放缓,外需放缓主要是因为国际经济形势不佳,内需放缓是因为整个国内投资都在放缓。体现在:2012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出现了负增长。这与2012年抑制通胀,货币政策收紧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发的中国经济综合动向指数也表明,尽管进入2012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但与经济比较低迷时候的状况仍较一致的。这也支持了前文提出的中国经济实际上还处于周期性低谷的判断。
三、2013年中国经济预测
2012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反弹,但仍处于低谷阶段,未来将会是怎样的情况。学者们的主要分歧是经济反弹会持续到什么时间。借鉴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开发的先行指数,下文将进行一些分析判断。
(一)出口形势的预测
出口形势的分析判断有一定的难度。2012年5、6月份以来,出口增速月度之间波动非常大,10月是1%左右,12月变成14%左右。这也许与我国出口订单短期化的趋势有关。总的来看,2012年整个出口的形势走低,到现在出口形势应该说还是很严峻的。笔者判断2013年会有一个小幅反弹,最主要的是国际经济形势会有一定幅度的好转。
目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应该说还是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没有找到很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这样的背景,美国、欧洲国家、日本近期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发展中国家也放松货币政策等。在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好转。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德、意、法三家著名的研究机构做了一个预测,认为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欧洲经济还有可能持续下降。2013年一季度有可能持平,同比下降的。2013年二季度环比有可能出现轻微正增长,扭转目前连续环比下降的状况。
据美国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预测,2012年四季度,美国受财政悬崖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跌至1%以下。2013年上半年两个季度也将处于低迷状态,预计在1.5%以下。但2013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将上升至2%以上。整体来看,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因受财政悬崖的影响,速度会有所放慢。
日本证券机构判断2013年的增长速度有可能与2012年大体持平。总的来说,随着欧洲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美国经济在2013年下半年也有可能出现好转,再加上随着政策效能的发挥,新兴经济体可能未来也会有一些好转的情况。
因此,整个中国的出口的外部需求将受到一些正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仍需考虑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总的来看,认为中国出口仍然比较低迷,但增长速度总体来看可能与2012年持平,有可能会有略微好转,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出口增速有可能会有轻微加快的情况。
(二)投资形势的预测
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拉动力量除了外需,内需主要还是投资方面的情况。2013年投资的反弹态势有望延续。材料表明,一方面中国近期投资增速有一些小幅反弹,尽管幅度不大。2012年以来基础设施项目增速均在反弹,原因是新开工项目增加,如高铁项目原来停止,而年终前后恢复施工,整个投资项目资金到位的情况有所改善。房地产方面,2012年下半年房地产成交有所活跃,预售房和售房所获得的资金使整个资金状况有所改善,成交活跃对于促进投资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说,整个投资增速有可能将目前这种小幅反弹的情况持续下去。不太有利的因素来自保障房建设。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保障房的开工增速比较快,但是按照整个保障房计划来看,2013年之后保障房开工和建设规模都有可能较2012年有所下降,这可能对整个房地产和整个投资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由于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在房地产投资和整个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够大,如果下降的幅度不那么大,还不会影响到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反弹的趋势。
因此,2013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渴望继续保持反弹的势头,全年的GDP增速应该高于2012年,预计 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实现略微超过8%的增速。
(三)消费形势的预测
从消费价格来看,2013年CPI较上年上涨2.5%。当然国家统计局解释,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但随着需求扩张步伐的加快,加之国际因素,如美欧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价格的影响,国内工业品和原材料价格2012年持续同比下降的情况会逐步得到扭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形势变化对此影响较大。
前文提到外贸形势可能会出现一些好转,但反复波动的态势有可能会延续。外贸顺差随着国内需求扩张步伐的加快,国际变化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外贸顺差较2012年会有所下降。国经中心研究开发的先行指数现在处于持续反弹的态势,一致指数也出现了反弹。根据两者之间有一个超前滞后的时差,我们判断目前这种经济增速反弹的态势会至少延续到年终。直到2013年三季度,这种经济增速反弹的态势都会延续下去,到四季度增速反弹的态势有可能会停止下来。
2013年价格上涨的态势有可能会有所加强,考虑到国内需求扩张步伐加快,以及国际上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大的因素,判断2013年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有可能比2012年要快一些,但应该还在可控的范围内,估计在3%~4%的范围内。
国内外工业品和原材料的价格联动关系比较明显。中国工业品的价格和国际上的变化同步性比较好,幅度上有时有一些差异。2012年,中国的工业品价格以及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都是下降的。比如美国、欧洲的经济那么不景气,也没有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一开始我们把这两类价格指数下降作为佐证中国经济比较低迷与潜在增长速度差距较大的一个证明,同时也参考了国际上一些价格变化的情况。随着2013年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这种下降的态势有可能会出现扭转,CPI价格指数、中国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同步性比较强的情况,给我们做出判断提供了一些支持。如,中国和美国的PPI的走势比较一致,2013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还持续下去的话,美元有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至少不会出现原来因受风险因素影响,短期曾经走高的情况。随着全球经济风险减弱,加上美国的量化宽松的影响,美元汇率有可能走软,对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推高的作用,对中国经济也会有一些影响。量化宽松对美国的货币供应业会有一些影响,同时通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传导到国内。
四、政策建议
第一,财政政策方面。要继续落实2012年初提出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为了保障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2013年在安排财政收支目标的时,就应考虑这方面的因素。由于没有考虑到要实行结构性减税这方面的需求,对2012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一些偏差,把财政收入的目标制定得偏高,财政支出有时跟不上收入变化的步伐,财政政策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2013年财政政策的力度应该加大一点,财政赤字的规模适当扩大。
第二,货币政策方面,2013年国际形势比较复杂,美、欧、日都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2012年中国为了稳增长,也放松了货币政策。2013年是否继续放松,恐怕要保持灵活审慎的态度,监测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形势运行的态势。必要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如降低准备金率,在价格上涨幅度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降低基准利率,但是这个可能性相对会小一些。
第三,出口政策方面,要稳定出口的政策,2012年国务院提出了稳定出口的一系列政策,重要的是把稳定出口的政策落实好。
第四,稳定投资的增速。目前整个投资增速仍快于投资资金来源的增速。说明投资的资金来源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因仍赶不上投资增速,所以资金方面还需要把这方面的工作落实好,能够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好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索洛(R.M.Solow),等.经济增长理论[M]. 胡汝根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2](美) 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国家资本结构陷阱与金融危机[M]沈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亚洲开发银行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R].2012-10-27.
[4]袁剑.大拐点[M].中信出版社,2012.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经济发展 关系 研究
引言
早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就在他的论文《技术进步与总生产函数》中,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贡献的量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估计。这篇文献在历史上首次给出了用“余值法”测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规范方法。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由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在模仿创新上具有后发优势,所以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研发投资和自主创新,还可以激励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本文通过对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的改进,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实证研究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合研究结论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相关建议。
相关文献综述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收益,在于通过使创新者对其创新活动获得适当的回报,来激励能促进创新和经济长期增长的R&D。坎沃和埃文森(2003)直接验证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否促进了R&D支出。他们对32个国家在1981-1995年期间的数据进行了面板模型估计,发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R&D投入占GDP的比例具有积极且显著的影响。
罗默(1990)在经济增长中增加了R&D因素。这一被称作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方法沿袭了熊彼特(1934)的思想,认为技术进步来自于有目的的研发活动,并通过某种形式的事后垄断力获得报酬,由此使经济在长期实践中保持了正的增长率。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外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决定的。
Kein E.Maskus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的集大成者之一,他在1988年引用Brensztein等的实证结论,论证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的吸引外资的机会,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帕克(1999)运用似不相关回归(SUR)估计了一个包含四个方程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方程是经济增长方程,即产出方程,它被定义为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研发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指标的函数。其它三个方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分别影响三个资本投资变量。结论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在发达国家有显著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影响不显著。
古尔德和格拉本(1996)以95个国家1960-1988年期间的平均数据为样本,采用R-R指数验证了较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性;汤普森和拉欣(1996)进行了类似的检验,他们发现,R-R指数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向关系,但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于是,他们考虑是否可能是知识产权的影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水平,即只有当一个国家达到某一特定的发展水平,知识产权才对经济增长有影响。
Yang Lei(2007)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南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并减少南方国家公司的边际生产成本,这提高了南方国家出口部门的竞争力;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南方国家能够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受益,而吸收能力较弱的北方国家福利受损。
综上所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国家的特点。当国家的经济水平发展到某一特定值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才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从国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外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目前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多选取发达国家为样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很少;其次,国内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集中在法律界,相对国外比较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国对知识产权领域的经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鲜见实证分析,因此运用我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
本文以“索洛余值法”为基础,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导致的技术进步作为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以外的一项投入要素,估算出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已知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tKαLβ,把资本和劳动力作为重要的要素投入,其剩余部分索洛解释为技术进步。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因此,本文将知识产权导致的技术进步内生化,引入知识产权变量,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改进,建立包含知识产权的经济增长生产函数,为:
Y=At(N)KαLβIχ (1)
其中,Y表示经济增长产出(国内生产总值),K表示社会资本总量,L表示社会劳动力总量,I表示知识产权制度引起的技术进步,At表示全要素生产率,N表示除资本、劳动力和知识产权制度引起的技术进步之外的能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α、β、χ分别是资本、劳动力和知识产权制度的产出弹性系数。
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由此,得到线性计量模型:
lnY=lnAt+αlnK+βlnL+χlnI (2)
其中,lnY为产出增长速度,ln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n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lnI为知识产权制度导致的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α、β、χ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力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的产出弹性。因而,只要估算出参数α、β、χ,再分别乘上它们的增长速度,就可以求出它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外贸政策汇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1%,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5.4%。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1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1%,其中出口依存度为9.02%,进口依存度为14.08%,1990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首次达到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6.05%,进口依存度为13.84%,我国出口慢慢赶上并超过进口。这一阶段,主要由于国内资源紧缺和大量技术设备的进口,使进口依存度连续多年高于出口依存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于1994年突破40%。虽然1996~1999年四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滑落,但是在35%左右徘徊,2000年再次达到43.9%。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见附图)。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即贸易依存度集中在30%~100%之间,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德国等。
2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走高原因分析
2.1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千方百计地通过出口进行创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一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2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包括出口依存度增长过快,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增长密不可分。近1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三资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给大量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条件,造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出口。很多外商看准了中国,作为其加工基地,大量开展加工贸易。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率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对外贸易对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出口依存度显著降低。
2.3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1978年-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贬值中。1978年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5771人民币,1993年下降为1美元兑换5.7620元人民币;而1994年我国实施汇率并轨,国内银行挂牌的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骤升至8.6187元,因此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大幅增加,致使1994年相比1993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猛增11个百分点;1994年~2003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处于稳定趋势。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比其购买力平价(PPP)低3倍左右。从2003年至今,人民币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汇率小幅上升。但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被高估
GDP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中的分母,GDP统计结果对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对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所以统计遗漏很多。2005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两次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从两次公布的结果看,1993~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经济普查年度GDP上调了23002亿元,GDP年均上调7418亿元。与GDP数据修订前相比,GDP数据修订之后我国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降低了。2004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修订之前是70.01%,修订之后下降了10.2个百分点,1993~2004年年平均下降了4.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对GDP进行修订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被高估。
此外,GDP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其中第三产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所以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一般用商品贸易额/GDP,所以作为分子的进出口贸易额就较小。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外贸依存度就较低。从全世界范围看,21世纪初,世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平均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平均为67%左右,第三产业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如美国,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5%,2005年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25%,因而列入较低外贸依存度国家。而我国第三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贸易依存度就会偏高。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在理论界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评价各不一致。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而出口取决于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情况,如果外国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则对本国的产品需求会增大,从而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可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在获得出口增长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应该认识到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这一指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一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波动十分敏感,并且忽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GDP每增长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2.5%。鉴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仍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在今后将更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应调整对外贸易的状况和结构,使对外贸易切实拉动并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3.1继续开放市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其他国家。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快、更深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中去。
3.2进一步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增长
从长期看,为了利用好对外贸易依存度这把双刃剑,减缓国际经济波动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应稳定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扩大内需,将我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形成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自己掌控企业的生存状况。
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这正是很多外商看好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方。
3.3加强技术创新,创立国际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的加工贸易能耗高、污染严重、效率低下,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要想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必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从贴牌生产到创立世界品牌,使我国改变给发达国家打工,外贸以数量取胜的面貌,取得自主定价,商品以质量取胜的真正贸易大国地位。
3.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附加值高,且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张珣.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6(2)
2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9)
3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