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代经济发展史

近代经济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代经济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代经济发展史

近代经济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后危机;发展路径;碳交易机制;差别化的产业政策;低碳都市圈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4—0088—05

一、引言

在后危机时代,战略新兴产业日益成为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具体来说,战略新兴产业集新兴科技、新兴产业和国家战略性于一体,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相互融合的产物。从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来看,战略新兴产业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市场需求稳定并且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二,具有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第三,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战略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七大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以及地质勘探。

二、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特征

后危机时代是全球经济危机缓和之后的一段时期,虽然该时期较之于低谷时期得到明显回升,且整体处于平稳增长状态,但经济体内部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国际贸易市场将长期处于供需不均衡,状态

鉴于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以及居民储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尚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到危机前的繁荣状态。而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内需不足,外向型企业和产业的持续性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拓展和培育国内市场势在必行。

(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发达经济体影响力下降,新兴经济体影响力上升。从经济危机的复苏进程来看,新兴经济体率先走出低谷,尤以中印为代表的亚太经济区(日本除外)复苏进程最为显著。发达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则一波三折,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加快但依然存在衰退的可能;欧盟经济区2011年再次遭受债务危机的重创,复苏进程暗淡;日本经济既受到欧美经济不景气的牵连,也深受2011年大地震的冲击,2011年经济为负增长。总的来看,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的新引擎,发达经济体的主导作用正日益被削弱。

(三)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将成为世界性趋势

一方面,鉴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带来的惨重教训,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以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以此来调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过渡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仍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全球气候日益变暖以及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条件下,低碳经济是人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从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已在发达国家悄然兴起。而哥本哈根协议的签署则意味着低碳经济不仅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将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政府干预将是各国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意味着美国自由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巨大漏洞,而且表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政府干预。对发达国家来说,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职能愈加突出。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自身市场体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经济风险的存在更加突出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三、后危机时代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影响分析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整体经济走向的变化将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我国整体经济走向会发生四种趋势性变化:第一,经济增长由过度外需依赖型逐步转为内外需求双向驱动型,而且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将最终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方向转变,这不仅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趋于均衡,而且表现在城市群内部,主要是核心城市腹地(包括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崛起;第三,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业将获得长足发展;第四,发展低碳经济亦将是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受整体经济走向变化的影响,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在后危机时代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一)具有稳定而广阔的市场需求

在后危机时代,我国产业的发展将会由过度依赖外部产业需求逐步转为主要依赖内部产业需求。一方面,迫于国际市场需求长期低迷的不利情势,产业发展不得不由外需转为内需;另一方面,我国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孕育了庞大的国内需求市场,从而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与尖端科学技术密切结合

从国际上来看,鉴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给整个经济体带来巨大创伤,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尤为重视发展与尖端技术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以此来保持自身的经济和科技优势。而我国作为日益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后危机时代的产业革命必将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绝好机会。这次产业革命将带动一大批战略新兴产业的兴起,进而推动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升我国产业整体的竞争力。

(三)与关联产业相互融合,逐步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战略新兴产业与关联产业密切结合,并带动相关产业兴起,是其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主导产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关联产业包括前向关联产业、后相关联产业以及旁侧关联产业,它们分别为主导产业提后、产前和产中服务。此外,关联产业中有相当比重是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与其相互融合必将推动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新兴产业与关联产业相融合并逐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极大改善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不利地位。

(四)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的严峻挑战,亟待产业转型,形成一种可持续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另外,被划为生态功能区的区域由于受自身环境和经济功能定位的限制,经济长期陷于停滞和贫困的状态,也亟需发展绿色高收益产业,实现与其他功能区的共同发展。而战略新兴产业作为低碳、节能的集约型产业对于落后地区的发展将是一个新契机。

四、后危机时代京津冀经济圈的内外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区域性政策和规划的出台促进了京津冀经济圈发展。2006年,国务院分别批准了北京和天津两市的城市规划,北京被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大都市”,天津被确定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从而划定了两市不同的目标和职能,也促使京津冀经济圈内的“双核”城市逐步由竞争关系转向竞合关系,从而有助于增强经济圈的整体竞争力。同年,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08年3月国务院又将其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滨海新区成为继深圳、上海浦东之后第三个全面开放的经济新区。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天津滨海新区经济获得飞速增长,2010年的GDP总量突破5000亿元,超过天津GDP总量的半数(天津市当年的GDP总量为9224.46亿元)。尤为重要的是,2006年编制的“十一五规划”将《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纳入为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由此正式确认了发展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性;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将酝酿已久的《京津冀都市圈规划》递呈国务院,该规划预计年底即将出台。由此,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方向将更为明确,经济合作将更为务实,区域经济凝聚力也将更为增强。

2.国际产业转移格局的变动促进了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外商投资北移的趋势不断增强:2005年,京津冀三地吸引FDI总额为1394亿美元,占全国的9.52%;2010年,三地吸引FDI总额达到2691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0.93倍,占全国的比重也上升至9.95%(与此同时,长三角的比重由2005年的38.82%下降至38.09%,珠三角的比重由2005年的19.74%下降至2008年的15.57%)。这种国际产业格局的变动以及外商投资北移的新趋势,有利于京津冀经济圈承接国际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周边经济圈的崛起使京津冀经济圈面临严峻挑战。以济南和青岛为双核的山东半岛经济圈,紧邻日韩,港口便利,又得益于密集的城市分布以及制造业的高度集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得以充分释放,其经济总量一直占据山东全省的三分之二强,2008年其GDP总量为27232.57亿元(山东全省GDP总量为39169.92亿元),是仅次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的第四大经济圈。以沈阳和大连为双核的辽中南经济圈,依托自身雄厚的工业基础,又得益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政策支持,近年来经济亦获得快速发展,2010年其GDP总量已达19084.09亿元。同处环渤海地区,两大经济圈日益崛起的态势对京津冀经济圈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4.周边省份的崛起为京津冀经济圈造就了良好的经济腹地。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经济腹地,内蒙古、山西和河南三地经济在近年来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自2001年以来,得益于资源和政策优势,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八年高居全国首位,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72亿元。另外,受中部崛起政策的助推作用,山西和河南两省近年来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10年两省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9200.86亿元和23092.36亿元。随着蒙、晋、豫三省经济的日益崛起,京津冀经济圈将获得日益广阔和稳固的的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腹地,从而有利于摆脱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强自身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内部环境分析

1.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缺乏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第一,由于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京津冀都市圈内各城市间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尤其是对某些共享性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使用常常得不到有效协调。第二,虽然出台了京津冀都市圈规划,三地也出台了各自的城镇发展规划,但是与正式的法律规范相比,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毕竟有限。第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小城市的发展,都市圈内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会不断出现,具有约束力的都市圈相关法律亟待出台。第四,都市圈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这就要求构建一个科学、规范、有效的都市圈治理机制。由此,科学的规划和健全的法律将为都市圈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加强都市圈立法迫在眉睫。

2.京、津、冀三地尚未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竞合关系。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进行分析,可知2007年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趋同性颇高:京、冀间相似系数为0.8512,京、津间相似系数为0.9024,津、冀间相似系数更是高达0.9432。这主要是由于三地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各自为政,又常常求全求大,不注重发挥自身的累积优势和比较优势,导致了区域间产业的同质化竞争。例如,渤海湾沿岸的黄骅港、曹妃甸、京唐港与天津港在产业规划中均将临港重化工业作为发展重点,石家庄、天津和北京三市均把医药制造业列为重点产业,由此加剧了同质竞争现象。除了产业间的同质化竞争外,京、津、冀三地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合作水平较低,制约了经济圈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总之,三地产业过度重叠所导致的同质化竞争,以及科技创新合作的不足,势必拖累京津冀经济圈整体的发展。

3.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仍是制约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瓶颈。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的不仅要求区域内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群,而且要求其合理分工,协作有序。虽然京津冀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但并未实现都市圈内高度的通达性。值得一提的是,津冀港口间的协作虽有进展,但远未形成分工合理、高效协作的一体化港口群。虽然2009年河北港口集团的成立加快了河北港口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天津港与河北港口间仍存在功能上的重叠,如天津港也配置了铁矿石和原油码头(兼有集装箱码头),直接导致了与河北港口的竞争。此外,京津冀区域内还缺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尤其是港口的集疏系统不够发达,海运与铁路、公路运输联合运营的模式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经济圈内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严峻。京津冀经济圈的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严峻:2010年三地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142110万吨,占全国的5.98%;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68760亿标立方米,占全国的13.24%;固体废物产生总量达34819万吨,更是占到全国的14.45%;2010年渤海的废水排入量达1.81亿吨,化学需氧量海洋污染物达0.79万吨,致使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重上升至24.5%;海河水系总体处于重度污染状态,在七大水系中污染最为严重,其中达到Ⅰ—Ⅲ类的水质仅占37.1%,远低于七大水系59.9%的平均水平。此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也都是京津冀经济圈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5.京津冀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截至2010年底,京津冀都市圈内地级市以上城市构成的层次结构如下:超过5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为北京、天津;超过200万的大型城市为石家庄、唐山;人口在100万以上的仅有保定;人口在50万和100万之间的城市为秦皇岛、廊坊、张家口、承德和沧州市。由此可见,京津冀都市圈的城市层次结构极不合理,一方面,核心城市过于发达,次级中心城市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尤为不发达,主要表现为人口50万—100万人的城市居多,而人口100万—200万人的城市极少(仅有保定)。

五、京津冀经济圈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构建区域性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体系

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相适应,京津冀经济圈应构建全区域性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各城市的规划应以此进行调整和修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京津冀三地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方面产生过度竞争,进而形成分工合理、高效协作的新兴产业分工体系。

(二)根据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施差别化的区域产业政策

由于京津冀经济圈内不同的地域环境差异,国家对不同地区采取了差异化的经济功能区定位。由此,也导致了区域间经济的差异,突出表现为张家口和承德地区的落后(两地均被定位为生态功能区)。在新形势下,与差异化的功能区定位相适应,应采取差异化的区域产业政策,尤其要加大对张承两地的生态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扶持当地新能源产业、绿色工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三)利用碳交易机制稳步推进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碳交易机制是根据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原理,对行业内的企业规定一个统一的碳排放标准,超出排放标准的企业可以向低于排放标准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碳交易机制可以有力刺激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低碳产业的发展,而目也会促使高碳产业向低碳化方向迈进。

碳交易机制在京津冀经济圈的实施应采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从空间角度来说,鉴于目前京、津、冀三地发展水平的差异,初步的碳交易机制应分别在三地内部实施和推行,以避免资源过度流往京津地区。随着三地经济水平的逐步缩小,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建立全区域性质的碳交易市场,使碳交易机制适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产业部门角度来说,鉴于各产业间生产效率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亦应采取渐进推进的办法。首先在各产业内部分别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快碳减排的进程;待相邻产业科技水平相差无几时,再将各相邻产业的碳交易市场合并,建立大类产业碳交易市场;以此类推,最终建立一个产业间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以市场机制推导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四)培育和发展关联产业,形成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中轴的产业链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关联产业的支持和带动,单靠自身发展很难成为区域主导性产业。前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后服务(主要是提供市场需求),后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前服务(如原材料、燃料、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而旁侧关联产业则为主导产业提中服务。因而,必须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关联产业,使其成为密集的产业链,才有望成为区域的主导性产业。

(五)培育新兴产业聚集区,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在京津冀经济圈内部,部分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已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如保定、邢台和张家口的新能源产业,石家庄的医药制造业以及北京和天津的高端制造业等。根据现有基础和各自的比较优势,京、津、冀三地应稳步地布局新兴产业经济区,努力促使其集中布局,形成产业集聚群,实现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六、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路径

(一)构建法制化、规范化、三方互动的都市圈管治模式

第一,增强都市圈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和连续性,使各城市的中远期规划与京津冀都市圈整体规划相协调,并适时进行修改和调整,实现局部与整体的共同发展。第二,加快都市圈管治的相关立法,并且应本着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使国家性和区域性的都市圈立法共同推进,从而为京津冀都市圈实现有效管治提供具有约束力和针对性的法律保障。第三,在国务院下属分支机构中,设立一个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并且由京、津、冀三方共同参与的京津冀都市圈管治机构,专门处理都市圈内的环保、治安、公共物品供给等问题。第四,在发挥政府对都市圈管治职能的同时,积极鼓励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都市圈的管治中来,使都市圈的管治模式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政府、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四方共同管治型,从而有效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二)构建京津冀低碳都市圈

第一,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当中,使都市圈的长远发展更符合低碳要求。第二,在引进外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都市圈对外设置统一、严格的环保标准,阻止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进入本区。第三,构建有力的低碳消费政策支持系统,如对居民低碳消费方式给予物质奖励,为居民实现低碳生活提供制度性激励。第四,利用科技创新积极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使低碳经济成为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柱。第五,加大对环京津贫困带的生态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旅游业,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三)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将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一规划,尤其对共享性和竞争性基础设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其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形成错位竞争与协作并存的竞合关系。第二,对共享性基础设施和资源,应根据有偿使用、利益均沾的原则建立一种定期的平等对话机制(或有中央主持,避免不对等的局面),以协调基础设施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大力发展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尤其要加强沿海港口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港口的集疏能力。第四,构建一个统一的津冀港务发展中心,根据比较优势确定各港口的发展方向,指导其发展各具特色的港口经济,促使港口间形成错位竞争、互为发展的格局。

近代经济发展史范文第2篇

摘要: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刺激了经济金融类图书杂志的销售,但从出版行业的总体情况来看,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其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版业包括了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和以互联网、手机为基础的数字化出版,是传播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大众教育的重要工具,具有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笔者力图通过理性总结历史经验和预测未来趋势,深入探索可行措施,希望帮助中国出版业坚持改革决心,把危机转化成体制破冰和产业格局调整重组的时机,以此推动行业发展,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出版行业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出版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源起于美国,所波及到的经济领域范围广程度深,在影响呈现方面也比其他国家迅速。因此,美国出版行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波动先于其他地区发生,加上传统出版领域普遍受到来自数字出版的冲击,美国书业萧条的状况体现得更加全面深刻。

(1)出版物的发行印刷受到冲击

据美国在线媒体组织WhatTheyThink2008年11月4日推出的题为“美国印刷每月出货量”的最新报告显示,9月份美国商业印刷的出货量为84亿美元,与2007年8月相比下降了3.35亿美元,下降幅度为3.8%,该报告的组织者表示,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纸媒向其他媒体转移,是市场印刷需求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另据PIA/GATF(美国印刷协会/印刷技术基金会)10月份的统计报告显示,2007-2008年度美国印刷业的盈利出现下滑,美国印刷企业的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1%,较前一年度的3.4%下降了0.3个百分点,盈利能力降低。杂志出版方面,受到金融危机对广告的拖动与网络的双重冲击,部分杂志出现停刊减刊的现象。其中奢侈品时尚杂志12月广告页码较去年同期下降22%,趣味杂志《Radar》倒闭,少女时尚杂志《CosmoGirl》停刊仅保留网站,《Men"sVogue》合并到《Vogue》,形同停刊。

(2)图书销售下滑,报纸广告与发行骤减

美国图书销售三大实体连锁店巴诺书店、鲍德斯书店、百万书店第三季度销售下滑明显。其中,巴诺书店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去年下滑4.4%;鲍德斯总销售额同比去年下降10%,净损失1.722亿美元;百万书店平价店总销售额则同比去年下滑9.9%。业界认为美国书业目前的表现比初期的预测更加萧条。美国报业在金融海啸下广告收入大减,发行减少,全美507份报纸08年前两季度发行量减少了4.64%。继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Gannett)和《时代周刊》的发行商时代公司10月底宣布裁员,《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2009年4月开始停止发行印刷版而专注网络版之后,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业12月8日宣布已向特拉华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是金融危机下公司无力偿还巨额债务的被迫之举。

(3)出版集团应对危机

企鹅出版集团旗下的哈泼•考林斯和皮尔森两家出版公司宣布冻结员工薪金增长计划并考虑裁员;西蒙-舒斯特和托马斯•尼尔森两家出版公司在美国已经分别裁员35人和54人;时代华纳旗下出版公司TimeInc第三季度业务收入下挫7%,计划裁员250人;

在总体市场萧条的局面下,唯有电子出版物和相关产品销售却表现出繁荣之势。各商家加大对数字化出版的投入,希望以此摆脱危机困扰,占领新媒体市场:企鹅集团宣布进军手机阅读市场,手机版图书供iPhone用户购买阅读;兰登书屋免费向iPhone提供部分畅销书的手机版本;亚马逊推出的电子阅读设备Kindle更是被称作出版业的“特洛伊木马”,业内人士认为它具有改变出版行业整体格局的潜力,巴克莱资本的分析师道格•安缪斯(DougAnmuth)12月5日宣布将亚马逊的股票评级调升至“超配”,相当于买进的评级,肯定亚马逊凭借其现有商业模式在经济低迷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并预估经济情况稳定以后亚马逊的业绩将恢复两位数的成长率。

(二)金融危机下欧洲、日韩、澳大利亚等国出版行业概况

英国:金融危机对银行资本的直接冲击对英国的大型出版集团和图书批发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鲍德斯集团08年年初曾以资产抵押的方式向Landsbanki银行申请了2300万英镑的贷款并得到批准,金融危机对冰岛Landsbanki的冲击使鲍德斯集团的资金链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凭借英国政府对Landsbanki英国支行提供的短期担保贷款得以暂时维持运转。英国第二大图书批发商贝特拉姆因其母公司伍尔沃斯集团失去信用担保而陷入信用危机,许多出版社因此要求贝特拉姆提前回款,甚至停止向贝特拉姆供货。

图书的销售市场略显疲态,据尼尔森图书公司的数据,如果排除“哈利•波特”的因素,截止08年10月,英国图书销售额比上年同期下滑1%。新闻集团旗下《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广告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分类广告和单一广告,默多克表示可能对旗下几家英国报纸进行裁员。

法国:2008法国出版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保持了稳定的发展速度,销售额持续走高。上半年出版物销售额比2007年同期上涨15%,中小书店销售额增长达到8%。

德国:2008年的德国图书市场和2007年比相对低迷,其中商业街书店的销售额在今年的前9个月同比减少3%。法兰克福书展作为世界最大的图书博览会,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状况并不明显,大多德语出版商相信,他们的商业环境仍然十分稳定。

日本:日本最大日报之一《读卖新闻》下属的《读卖周刊》由于发行量大幅下降,在12月1日之后暂停出版。日本出版物研究所预测,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预计2008年日本书业全年的销售额和2007年相比将下降3%。

二中国出版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挑战与潜在机遇

1.金融危机刺激下经济类图书出版销售大幅增长

全球范围的经济波动,大众了解经济现状的渴望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关注空前高涨,原本只有专业人士关注的经济金融类图书成为了人们寻找解答的重要工具。在图书销售市场上,《伟大的博弈》《次贷危机》《货币战争》等大众财经读物成为畅销书;中信出版社5月推出的《美元大崩溃》销量超过17万册,6月推出的《看不懂的中国经济》销售20万册,《黑天鹅》超过14万册,10月推出的《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上市不到一个月已经加印四次,对市场需求的快速感知和反应令他们收到丰厚回报;其他出版社也看到这难得的商机,加快推出更多的相关内容图书,开始一轮新的市场争夺,轻工业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出版集团等也纷纷准备从美国、欧洲等地购进相关畅销书的图书版权,加快制作推向市场。不过,这种热点书籍的销售成绩能够延续多久,也因经济的快速变动充满了不确定性。

2.中国图书在国际书展上版权输出成绩显著

法兰克福国际书展10月15日在德国开幕,这是国际版权交易最重要的平台,交易额高达世界版权交易高达额70%—80%。虽然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国际图书市场也进入一个版权交易趋于谨慎的观望期,中国展团仍有108家出版社参与了本次书展,品数量达到5300多种,交易成绩突出。据中国展团组织方不完全统计,此次中国展团输出版权1092项,总金额约3767万美元。其中签署版权输出合同的有408项,金额约1204万美元;达成版权输出意向的684项,金额约2563万美元。虽然数量上比2007年的1928项版权输出有所减少,但贸易额大幅攀升,成绩斐然。并且09年中国将作为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参加,全年将有机会举办大约150场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是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机会,全面推广中国的优秀出版产品,提升国中国出版业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国内杂志出版市场目前尚未出现明显波动

当美国的时尚生活类杂志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举步维艰的时候,国内的杂志行业受到的冲击相对有限,中国的时尚杂志仍有相当大的市场拓展空间,未来生存与发展环境相对稳定。据桦榭出版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艾弥尔预测:“有实力的出版公司依然不会放缓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不会取消在华新项目的开展。”《摩登绅士》,《GQ》内地版,《芭莎男士版》等并未改变原有出版或改版计划,杂志出版商对中国市场仍有信心。

4.传统报业因广告收益下滑受到严重影响,数字化探索步伐加快

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汽车以及相关消费领域市场需求下滑,广告投放速度减缓或规模紧缩,报纸依赖广告实现赢利的能力降低,加上纸张成本的上涨导致的运营成本增加,报业的“寒冬”也许正在逼近。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指出,报纸行业2008年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可能。如果经济情况没有明显好转,中国报业在2009年可能更会面对雪上加霜的境况。另一方面,中国报纸的数字化由于技术弱、资金少、机制不灵活、新闻门户网站过于强大等因素的制约,发展方向不明确,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赢利模式,金融危机下整体经济环境的低迷,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报业数字化探索的步伐,寻求有效的网络出版赢利方式,协调传统发行与网络出版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价值。

5.数字出版产业在危机中受到制约也面临机遇

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是世界出版产业的趋势。中国的数字出版市场起步晚,在硬件开发、产业链建构、消费者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管理规则等相对滞后。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可能限制对电子出版物阅读终端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与市场推广,但从目前国际出版市场上,部分出版社关注数字出版以应对传统出版萧条的走势来看,金融危机会加快出版数字化转化的趋势,在传统图书销售下降的现实条件下中,推进版权的数字化开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建构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加快出版产业整体格局的转化。

三、我国出版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出版行业而言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技术升级与转型的关键阶段,外部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为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投资市场的谨慎可能减缓部分出版集团上市融资的步伐,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探索可能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经济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大众娱乐消费减少学习需求增加等客观因素为出版行业发展创造的有利外部环境,中国市场的相对稳定性和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为出版业发展所带来的机会。这是一场蕴涵机遇的挑战,也许会加速我国出版产业已有的增长缓慢、产业链不和谐等问题集中爆发,但同时也会产生外在压力让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和出版企业大刀阔斧坚持改革推进出版创新。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推行,让中国出版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扩大国内市场,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真正推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国家管理层面

1.发挥舆论引导的职能,在金融危机中担负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金融危机的冲击令国民收入消费状况出现一定的改变,不但需要一个物质选择上的调整期,社会心理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失去信心等,出版主管部门要通过自己的职能,引导提供大众需要的出版产品,疏导社会情绪,使人们通过学习增加对社会状况的理性认识,提高生产创收能力,积极面对危机,保持社会稳定。比如大力推进“农村书屋”计划,加快建设进程充实文化产品,切实考虑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相当数量的农民的知识需求,增加涉及农业生产技术、自主创业等相关内容的图书比例,配送大批使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出版产品,满足基层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2.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出版产业的市场转化

出版业担负着民族文化推广传承的重任,我国文化积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却因长期的体制限制,创新乏力,鲜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诞生,在国际话语领域处于弱势地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强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加快推进出版单位的“转企,脱钩,改制,重组”,鼓励出版企业上市融资,适度放宽行业外资金参与的条件限制,加快以质量衡量为标准的书号审批改革,拓展民营出版机构的发展空间,释放产业的内在创新活力,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生产出一批能体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出版作品,让中国出版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领域,通过市场规律的优胜劣汰实现出版业的资源整合、结构优化。

3.鼓励出版集团公司跨地域跨行业整合,培养一流的出版传媒集团

纵观维亚康姆,贝塔斯曼等世界十大传媒集团,它们都没有局限于某一单一传媒类型的产业结构,它们不仅仅是出版业的领跑者,还通过深度挖掘资源优势拓展相关传媒领域,相互补充提升,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全球化扩张。金融危机中单一出版行业抵御风险的实力较为单薄,与其他传媒行业的资源整合率不高。政府部门应鼓励出版企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实现资本资源人才的最优化为原则重新整合,壮大实力加强对相关传媒领域的探索,扶持建立产业链完备的真正跨区域、跨行业的出版传媒集团,针对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的强势出版传媒品牌,让中国出版业真正走向世界。

4、扶持版权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版权产业的规模发展

总结其他国家版权产业园区建设的经验,结合版权产业对智慧创意互动融合的内在需求,与金融危机下国家拉动内需的市场导向,大力支持版权产业基地的建设。依靠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几个中心城市,借助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的学术研究优势,建设“国家版权产业发展战略基地”与“国家版权产业研究中心”,推进版权产业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5、加强对数字化出版业的支持与管理,拓展新兴出版领域市场

当英美书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遭遇寒流之时,人们开始采用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来转“危”为“机”。虽然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逼近200亿,但中国的数字出版业基础薄弱,特别是对阅读器终端的开发推广不够,单位产品赢利能力不强,收益结构不合理。但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出版管理部门应放宽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入,加强与国际一流出版商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合理长效的盈利模式,引领大众建立对数字出版物的阅读习惯,紧跟世界出版的发展趋势,深挖国内市场,消化金融危机对传统出版业的负面冲击,带动出版产业的整体成长。

6.培养引进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变化

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印刷相关专业本专科层次专业学校多达250余所,人才培养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教育与实务需求的脱节,缺乏高水平的出版人才。金融危机压力下要求出版人才了解现代传媒特性、具备选题策划能力,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政府应推动编辑出版专业方面的教育改革,注重培养的科学性、实用性,认可学科的独立性、权威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满足出版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二)出版机构层面

1.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推出金融危机下满足消费口味的优秀作品,抢占市场先机。不仅仅要抓住现在经济金融内图书热销的机遇,还要对市场未来走向有预见和判断。比如在经济危机中读者可能普遍感觉苦闷,也许更需要更有趣味性的书来慰藉自己,休闲娱乐类图书在未来可能畅销。企业可以提前策划,指定选题,发掘相关优秀作品,尽量避免因对市场信息的滞后反应而丧失机遇。

2.有一定基础的出版企业要通过上市融资壮大自身实力,以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下。自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集团首创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合并打包上市,迈出了我国出版企业上市的重要一步以来,我国已有出版行业上市公司11家。上市企业要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增强自身实力,坚持创新,积极拓展。

3.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激发创造活力,为出版产业的发展寻求智慧支持。金融危机的冲击增加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国际优秀出版人才到中国的可能性增加。国内出版企业要充分发挥他们智力资源,了解国际市场和国外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找准选题,提高品质,减少因翻译、结构、设计造成的质量问题,多出精品,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

4.加快数字出版物的研发推广,培养消费习惯,探索一种稳定的抗风险能力较高的赢利模式。数字出版的推进工作需要政府与企业双方面的合作。经济的持续低迷使人们更希望通过书本增加知识,提高素质。出版企业对数字出版产品的推广开发要讲究战略步骤。平衡数字出版物与传统出版物的结构,新旧互动,拓展整体的市场需求。

结语

金融危机的强劲破坏力正在逐步显现,未来的一年,中国的出版产业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对未来保持足够的理性,但同时也要充满信心,通过政府与企业多方面的沟通合作,促进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能够走向世界的强势出版集团,为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注释]

[1]《2008年9月美国商业印刷出货量下跌近4%》,科印网,2008年11月11日

[2]《PIA/GATF数据显示:美国印刷业盈利下滑》,科印网,2008年10月10日

[3]《金融危机来袭,杂志的好日子过去了?》,东方早报,2008年12月10日

近代经济发展史范文第3篇

1. 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2.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

2.1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

(1)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本文由收集整理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各方面的追求逐渐升级。由于住房品质提高,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3)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住房购买力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大。(4)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住房是资产,现在也变成了一种高值商品。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房价格上升。

2.2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

2.2.1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束大。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贷政策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约束条件。

2.2.2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因此,随着地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

2.2.3住房供给受建造周期制约。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成,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

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

3. 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

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

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弹性的差异。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当价格变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地产需求的增加。短期内,由于住房供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交易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

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这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制。

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价下降。

4. 挤压泡沫的措施

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4.1从土地源头入手,规范土地市场;

4.2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

4.3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转贴于

4.4利用货币金融政策调控市场,规范房地产融资行为。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给世人很多警示,其一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如何做好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预测和调控;其二是房地产更多的是用于解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的产品,而不应过分看重它的投资回报;其三是避免受高涨的房地产市场的诱惑和吸引,动用高利和高额贷款来购买或投资房地产。日本政府在吸取教训和重塑房地产业的过程中,推出了三大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改革措施:一是通过增加国债来投入建设代价昂贵的公共配套项目,恢复房地产及其他经济部门的活力和提高房地产的附加价值;二是放宽限制,为了刺激经济,日本开始放松对金融行业的诸多限制,帮助投资者建立房产投资信托,主要用于设立商业地产投资的互助基金;三是政府调整了建筑标准以便于开发商的房地产项目开发,比如高度限制,并缩短了建筑方案的审批时间,鼓励节能建材的大量使用。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日本的房地产市场注入了资金,增强了活力,减少了再开发的难度,降低了市民进入房地产的门槛,使日本的房地产业迈入了新一轮的可持续发展周期。

结论

近代经济发展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钻石模型;江苏家具业;产业集聚;品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1502

1江苏家具产业现状

江苏是近年来中国家具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这里制造产业基础比较好,人才集中,交通便利,信息业发达,不仅文化积淀深厚,传统产业自古发展态势良好,家具市场不仅容量大,营销模式也比较灵活。

不过江苏家具业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丰富且工资普遍偏低,因此在低级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高级要素,如设计、营销等几乎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随着新劳动法的出台,各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普遍调高,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家具生产的这些优势正在逐渐减弱。省内一些生产家具的小企业面临着停产、转产、合并调整的巨大压力。

从表1显示的情况来看,从2002年至2007年江苏家具市场一直呈不断发展的趋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市场个数和摊位个数均有所下降,2009年数量又有所回升。但商品成交额一直不断增长,从2002年38.07亿元到2009年128.46亿元,翻了2倍多。木材市场从2002年到2004年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阶段,到2005年经历了3年的高速发展,不论是摊位数还是商品成交额都增长迅速,2008年后开始逐渐下降,不仅仅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木材的供给减少和价格的上升也影响了木材市场的发展。

2江苏省家具行业所受影响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江苏省的家具行业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钻石模型来进行分析。

2.1江苏家具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1生产要素:要素层次偏低

虽然江苏家具业在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设备简单落后,工人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现在家具市场上中多为中低档次的家具,但同时高档家具却不能满足需求,市场上的高端家具多为进口。现在江苏省家具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1)不重视品牌培育。

不仅仅是江苏省,我国的家具行业普遍不重视市场培育,不愿意花时间和资金研究市场,引导消费者消费倾向,急功近利、只重视眼前利益的短期生产销售行为严重。市场上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的本土品牌屈指可数。

(2)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不足。

从表3中可以看出来,江苏省的软木及木材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从总体上来看,进出口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9年开始进口额和出口额开始下降。

江苏省乃至全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木制家具是以实木家具为主,对木材的消耗巨大(朱光前,2003)。江苏省森林资源相对有限,木制家具所需原材料依赖进口,由于国际市场的木材价格持续上涨,而且美洲、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的地区出于本国森林资源保护及促进本国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开始控制原木出口,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和国际社会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原木进口逐渐下滑。

2.1.4产品需求力:外需下降,内需不足

由于金融危机,国外需求大幅缩减,导致许多小企业损失惨重,这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主要出口国是美国,所以美国的经济形势一有变化,我国家具企业直接受到影响,而且出口的集中也会使家具业受到反倾销的伤害。

2.2后危机时代江苏家具业面临的机遇

经过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优胜劣汰,一批本来利润空间就低,没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逐渐失去市场,退出了我省的家具行业,一些幸存的企业则会进行合资重组,只有规模扩大后,才能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从分散管理走向规范管理,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化经营。近年来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江苏省建设了越来越多的廉租房,这也为江苏家具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江苏家具行业的改进措施

3.1培养设计能力、创新能力

江苏省家具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培育一批有原创精神的职业家具设计师。这不仅仅是各家具企业的责任,更是各个开设家居设计类专业的学校的责任。企业本身的实战需求和经验可以指导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江苏家具产业在生产的基础上,可以纳入设计、装潢、施工、居家整合等,提高服务业的比例。

江苏家具企业可以借鉴瑞典著名家具品牌宜家的经营方式,宜家的经营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而围绕这一核心理念的实现,宜家创造了宜家产品目录、宜家样板间、宜家设计团队及自己动手DIY概念等“秘密武器”。宜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源源不断的设计方案和创新能力。

3.2培养产业集聚力,集团化经营

一个优势产业无法单独存在,它必须同一定区域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为了克服家具企业目前这种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的弊端,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建立工业园区的形式来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与配套,通过专业化生产的方式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集加工、销售、商贸、物流、科研研发、展览、网络信息、辅料市场于一体,创立品牌,才能使江苏家具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

3.3政府发挥作用

虽然江苏省的家具业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市场主体的脆弱和本地资源的匮乏,使得市场调配资源发展地区产业的能力比较弱,从而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投资,帮助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培养高级要素。在金融投资、上市融资、银行贷款等方面,对具有良好资质的家具企业、产业基地和特色区域予以重点扶持,促进家具企业的优化重组以及产业的高级化。

3.4打造品牌

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集群中,企业品牌与地区品牌都非常重要,而相对来说地区品牌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区域品牌的促销效应会吸引更多的外部企业加入进来,有助于进一步壮大集群的实力。家具是人们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载体,具有文化特质的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江苏作为中国的一个文化大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工艺技术的结合将使新中式家具具有出口优势。如果江苏省能在一定时期内培育出若干个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这对树立江苏家具业崭新形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冉,程宝栋.关于乐从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J].企业,2010,(02):4748.

[2]雍娟,刘友来,冯勋.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木制家具产业竞争力分析[J]林业经济,2010,(9):6972.

[3]霍志勇,胡景初.家具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03):121122.

[4]王昭,宋维明.中国家具出口贸易增长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26(2):181184.

[5]胡景初.论家具、家具专业和家具产业[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8):1317.

[6]宁萍.顺德家具产业转型与产品出口的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12):2021.

[7]胡景初.中国家具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木工机床,2005,(04):15.

近代经济发展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后金融时代 外向型经济 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2008年9月开始,欧美爆发自192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这次危机迅速波及发展中国家,使全世界受到影响。在遭受危机冲击的同时,中国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成为经济首先复苏的国家之一。但如何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为未来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做准备,这是我们探讨如何实现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学术上的概念,而是媒体自己创造,用于乐观估计金融危机最危急时刻已经过去,世界金融现在处于恢复时期的时代。关于这个表述,目前在学术界存在很多争议,焦点在于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过去,因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表述的是金融危机的后期。

外向型经济就是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由于外向型经济是中国与国外经济交流的突出体现,全球化程度高,所以受冲击程度也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缓慢,进出口严重下滑,中小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严重影响[1];外贸的顺差加大了国际贸易摩擦,经济风险加大;出口产品以粗加工为主,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难以奏效;外商投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贸易高速增长,资源与环境的代价日益提高[2]。有研究表明[3]沿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仍很低,与沿海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而且沿边省区之间差异也非常明显,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空间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一种体现。

目前我国外向型经济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外向型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不平衡,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利用外资的方式有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内部如发展理念原因的影响,同时又有外部客观条件的制约。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如何实现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上文的问题和问题原因出发,试总结提出下面一些发展策略。

一、制度支持,加强宏观调控,改进外汇管理

自2008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不同措施进行宏观调控[4],年初,针对国内经济发展偏快,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中央提出“双防”的宏观决策,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上涨转为恶性通货膨胀;年中,鉴于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经济的影响有扩大化趋势,而国内经济增长初步露出放缓势头,中央及时做出调整,提出了“一保一控”即保增长、控通胀的宏观调控政策;年末,在国际金融危机趋于严峻的当下,国务院日前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了“扩内需、保增长”的十大措施。这些都是应对危机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

改进外汇管理,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更好满足境内机构和个人合法持有和使用外汇需要;按照跨境资金流出入均衡管理的要求,严格跨境资金流动监督与管理。这些外汇管理措施自实行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产业集群治理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地区性,局部性的特点,因此可以采用集群治理的模式。产业集群治理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各方利益最大化原则,具有利益相关者治理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外部联系愈来愈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纳入了全球框架。产业集群处理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地方政府治理层面,为了早日走出“后危机时代”,政府应该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尽量减少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波动;企业家治理层面,产业集群的治理需要优秀的企业家,有优秀的企业家,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创新意识,管理理念,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地方网络治理层面,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治理需要相对健全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网络;价值链治理层面,全球价值链治理使我们认识到,光靠招商引资并不能自然地获得产业升级治理的效果,只有将本土企业与外资项目纳入到一个动态的经济互动过程才能达到区域产业集群治理的目的。

三、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5]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以一定形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在货币和信用充分发展的时代,它的发展总体上对实体经济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如果发展过度,则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次贷危机及其之后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是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实际的结果,所以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平稳发展的前提。

四、重视资源储备

在“后危机时代”,我们应该构建重视资源储备的战略策略。过去我们很重视外汇储备,但在次贷危机之中饱受美元贬值、财富缩水之苦。在应对危机、全球性庞大的救市规模下,未来通货膨胀已不可避免,美元必将继续贬值,这对美元储备量大的中国非常不利。因此,应扭转重货币储备的观念,转向重视资源储备,特别是稀缺资源的储备,金融危机以后衡量一个国家的财富标准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看一国的外汇储备拥有量,而是看它拥有的有色金属、煤炭、森林等珍贵自然资源和高科技人才资源的多少。谁拥有的资源多,尤其是稀缺资源,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更强的购买力。

五、转变企业增长模式,改善企业产业结构

合理利用外资,转变资金利用模式,由引资转向投资[6],掌握主动权,随着人民币升值以及升值预期的持续存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依然在快速增加,我国经济“走出去”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外向型经济应当由以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向外投资为主;转变企业的产业增长方式,改善茶叶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在国际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来料加工型的外向型经济必须要改变,这种改变要结合我国的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必须要有意识地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具有绝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

六、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世界科技竞争的使然,坚持自主创新都应当是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共同的唯一的选择[7]。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还需要企业培养模式,发展模式的大胆探索与改革。企业应该拥有强烈的产权意识和创新意识,未来社会中,谁掌握了科技,谁掌握了知识这些最重要因素,谁就有最强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文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因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既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源于内部的自觉行为,即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行为习惯。

七、立足区位实际,发展区位优势经济

我国东、中、西部各有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东部交通便利科技发达,而西部则矿产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如何发展西部,可以立足区位实际,发展区位优势经济。如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主要在于能源及矿产资源丰富;西部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还是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具有明显的粗犷性、垄断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有良好的国际交流区位优势,西部地区与周边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是东亚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以及蒙古、俄罗斯的陆上必经之地;同时还具有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等成本优势。

后金融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利用机遇,应对挑战,中国已经做出努力也将进行更多的努力和探索。对于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较明显的外向型经济,人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多元的视角,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高度去探索,去实践,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志强.危机后思考:外向型经济要提高核心竞争力[J].经济,2010(3).

[2]孔敏.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战略调整[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李钦,许云霞.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比较[J].开放导报,2009(6).

[4]王淑勇.把握当前形势,改进外汇管理,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科学发展[J].地方经济,2009(4).

[5]吴细玲.关于“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陈睿洁.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分析[J].中国商界,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