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生;健康素养;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53-01
健康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维持并促进自己健康的能力[1]。2008年卫生部《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2],本研究依托全国居民健康素养项目在丹东地区组织实施,于2010年开展了全市中学生健康素养状况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首先随机抽取1个区和1个县,分别作为城市和农村调查点,然后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从每个样本区、县各抽取1所中学,抽取全部初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调查337名学生。
1.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国家健康教育中心统一设计的《2010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包括个人情况、健康知识、行为习惯、健康技能和知识获取途径等五个部分。采取无记名、自填方式进行,答完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1.3数据分析 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337人,城市149人,农村188人;男154人,女183人;调查对象民族以汉族为主,占40.9%。
2.2 健康素养总体结果
健康素养调查结果见表1,除基本技能外,城市初中生素养水平均高于农村(P
3讨论
3.1 健康素养是一种集健康知识、理念、技能与行为为一体的综合状态,四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促进健康,我市初中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8.1%,低于全国初中生的35.5%[3]。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学校历来在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投入少但容易取得好效果的理想场所。已经有研究表明学校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基本健康技能的掌握[4]积极贯彻落实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中小学生所应具备的健康素养内容纳入学校健康教。
3.2 本研究表明我市初中生具备健康素养程度分布不均,除基本技能素养外,城市初中生素养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在5类健康问题素养方面,除慢病防治和基本医疗方面无差异,其他健康问题也表现为城市远远高于农村。可能与农村经济、交通落后,资源分配不平衡等原因有关。在性别方面,表现为基本技能素养,科学健康观和安全与急救方面素养,女学生高于男学生,可能提示女生在学校接受健康教育方面比男生的依从性、可塑性相对要强。初中生在5类健康问题素养方面也表现分布不均,慢病防治、基本医疗素养水平仅为3.6%、3.0%,这反映了丹东市初中生在这些方面的缺欠,提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大对这几个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普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第3号,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活动中,要将人作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每个人。在教育中,人是被教育的对象,人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个性,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在心理教育的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着人来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按照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这些知识。教育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之后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愉悦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育形式,以此来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到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愉悦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缓解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确保初中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换句话来说,教育性与愉悦性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被看作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内容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总而言之,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二、预防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彰显人文关怀
预防性与治疗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发展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与预防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结合起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既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将初中生的心理潜能开发出来。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其要发现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还要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减少日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预防、治疗与发展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目标:第一种目标,消极目标;第二种目标,积极目标。所谓消极目标指的是预防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治疗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所谓积极目标指的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最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遵循着这两个目标,按照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坚持人文关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关注个别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将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才可以推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定与每一位学生发展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只有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才可以顺利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重视个别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就会导致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将全体性与个体性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单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发挥全社会力量
所谓单一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学校是开展的主体。然而多样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真正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想让初中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为初中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五、结语
【关键词】研究;心理问题;初中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被试来自宿豫区实验初中、关庙初中、丁嘴初中、大兴初中四所学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问卷回收总数为389份,有效回收率97.25%。
1.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我们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综合测量》量表,了解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共100题,每一问题有“是”和“否”可供选择,凡是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分量表分高于8分视为该方面有焦虑倾向;总焦虑分在65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视为存在心理问题。
1.2 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
1.3 访谈法。通过对部分学生与家长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避免问卷调查带来的不全面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
2.调查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
2.1 初中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2.1.1 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1.2 意志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耐挫力差。
2.1.3 性格方面:(1)自卑孤独型。这类学生在交际中孤僻、骄傲、交往范围小,不主动,不愿意同其他同学交朋友;(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抗挫折能力差;(3)自私狭隘型,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自我意识极强,易与人形成隔阂。在交际中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1.4 自身人格的不协调,不和谐。德、智严重分离。
2.1.5 青春期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初中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问题等。
2.2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归因。
2.2.1 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1)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方法,他们在与同学相处时常遇挫折,或受到团体的压制,或受他人的排斥,或失去朋友时他们会感到痛苦与烦恼,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2)自我评价不客观。初中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这种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结果,容易导致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性生理成熟与心理相对不成熟的冲突。初中生产生对性知识的探索以及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在不良社会环境作用下,就容易过分追求性刺激,给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使之处于悔恨、自责、自卑、焦虑不安等情绪状态中,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问题的发生。
2.2.2 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的父母,时常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初中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2.2.3 学校教育不足的影响。
(1)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教师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2)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
(3)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教育方法不当,不能够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对犯错误的学生缺少尊重,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其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4)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表率作用差,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
2.2.4 社会方面。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由于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而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被学生负面的接受了。由此造成中学生长期接受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冲突。使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3.结果分析 我们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初中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如良好的教风、班风、学风、校风,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教学方式、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等。
教师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关注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心理品质,提高初中生的交际能力。
3.2 抓好学科渗透,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如:课堂上面向大多数;给每个学生显示才能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发现闪光点,目标定小点,活动多一点,反馈快一点;帮助学生消除焦虑,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持以恒心。
3.3 建立和谐亲情,优化初中生健康心理。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尽量与家长保持联络,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调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也可组织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经验,以增强教育的效果。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和谐的亲情关系,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3.4 建立心理档案,消除初中生心理障碍。为了及早发现初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初中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3.5 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教师应指导初中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指导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1)学会放松。如当感到焦虑忧郁或紧张不安时可用呼吸数息,听音乐、下棋等来转移自己的注意。(2)与人谈心。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初中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综合以上的结果与分析,本研究的基本结论为: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工作有待改善。
4.2 教育建议。
4.2.1 对学校及教师的建议 。
(1)加强研究者的理论学习。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引领初中生健康成长。
(2)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健康心理。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3)家校联手。学校要积极主动与家长交流,家校联手,引领初中生健康成长。
4.2.2 对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建议。
(1)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搞好家庭教育。
(2)初中生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我们要呼吁整个社会的关注,加强与社会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学校心理学》 俆光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初中生; 青春期; 性健康; 路径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 of adolescence sex knowledge path analysis
――Based on sexual health survey of grammatical knowledge in Sichuan thinking
WANG Yuxin, FENG Zhongyue
Sichu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Sichuan 610225, China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 adolescence physical and mental rapid changes of period.At this time they are easy to go astray them because of confused, fear, curious tosex.So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classroom teaching, education, and companion thematic activities approaches can effectively help junior high effective master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to form the correct sexual awareness and good sexual morality.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dolescence; Sexual health; Path
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高峰,是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的展示期。青春期一般从10岁开始,而初中生一般处于11~15岁这个年龄阶段,当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各种“性”信息汹涌而来,他们还没有做好各种准备,很容易误入性错误的歧途。因此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开展适时、适度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能优化其“性别化”过程,为其一生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
1 初中生性健康知识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1.1 性健康知识教育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性健康是指具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信念上、行为上和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即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性生理健康。
针对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困惑,如月经、,因身体发育带来的种种性困惑或性焦虑,同伴间的性尝试、无聊感、情绪波动等问题,本文所提及的性健康主要是指青春期的青少年具有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性心理、科学的性知识和良好性道德。
1.2 四川省初中生性健康知识的现状
2010年6月,四川省教科所义教室对四川省1992名初中生进行了关于性知识与性病、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对性知识和性病、艾滋病的了解比较少,总得分均分为19.67±7.52(满分39分)。对女性和男性第二性征包括那些现象,分别仅有14.5%的女生和20.3%的男生能够做出正确解答。关于性病艾滋病的知晓情况,有高达31.9%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性病,25.4%的学生完全不知道性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对于初中生早恋的问题,有53.4%的学生觉得虽不赞成,但能够理解。对初中生的看法,有18.9%、3.6%、7.1%的学生分别表达了能理解、赞成、无所谓的态度。经调查发现有30.62%的学生表示交往过异性朋友,在恋爱过程中41.9%发生过拥抱,23.3%有过接吻,27.6%有过轻抚,3.5%发生过。
如此令人堪忧的现状值得我们教育者去反思,我们究竟该如何将这些对他们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性健康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安全健康的青春期。
2 初中生性健康知识教育的路径探析
2.1 通过环境影响渗透性健康教育
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本文的主体是指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环境则是指在他们周围的能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各种外界事物,如校园文化、社会意识形态、成人的认识、行为和言语等。环境可以对处于其中的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因此可以通过环境影响对初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2.1.1 营造开放健康的校园环境 学生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甚至有些住校学生24小时都生活在校园里。因此营造开放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性健康教育,形成积极的性意识。所谓开放是指学校不能谈“性”色变,完全回避“性”问题,而应该坦诚的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壁报、咨询热线、青春信箱、咨询室、图书馆等途径大方的谈及性健康知识的话题。所谓健康是指宣传的内容要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关于早恋、过早引发的不良后果的案例时,学校要在批判的同时更多的进行正向引导,告知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例如在图书馆配置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图书、开设青春期信箱和咨询热线等,通过显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摆脱性神秘、性龌龊的不良认识,以科学和人文的态度对待性健康教育[1]。同时学校隐性环境的影响也需要注意,如青春期信箱最好以网络匿名的形式开设,这样学生可以没有顾忌地说出自己的困惑;性健康教育图书可以包装一个精美的封皮,以消除学生借阅时怕别人看到而不好意思的心理,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
2.1.2 营造轻松信任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每个孩子教育的启蒙地,也是他们感觉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因此温馨、轻松、信赖的家庭环境有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意识,养成良好的性道德。父母亲最能够看到和感受到孩子的身心变化,所以应该适时适度地对孩子进行性健康知识的渗透。父母亲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或是通过评论一些青春期性教育的案例,来让孩子消除困惑,向他们传达一种对性的正确认识。例如有个男孩子发现自己遗精后,总是觉得害羞又困惑,结果父亲发现后不经意间以一种玩笑口吻说“哦,小伙子,你还没有超过老爸哦,我13岁就第一次遗精了”。一句轻松的话让孩子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起来,不再为此烦恼。还有当看到关于早恋的评论时,家长可以针对某个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对“性”的态度,这样通过言他人之事来传达一种态度、一种观点,而且也不会尴尬。家庭中的长辈能够营造一种轻松的交流环境,不仅有利于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且可以培养亲子间的信任,让孩子心里感觉安全温暖,遇到问题会愿意与父母交流。
2.1.3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是必然的。尤其是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而广,成人很难控制。社会上各种黄色图书、音像、网络、广播、电影已经在侵蚀学生们尚未发育完全的身心,而社会环境不是哪一个部门或是领导可以改变的,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具有责任意识,宣传弘扬一种健康向上的性文化,例如社区、医院、共青团、妇联等可以定期搞一些性健康知识普及、性病的预防、艾滋病的预防等宣传活动,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性健康。
2.2 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性健康知识
课堂教学途径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二是有相关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三是学科渗透。
2.2.1 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性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中学讲授生理与身体机能知识,到大学则把重点放在恋爱、避孕与人际关系处理上。多年来,瑞典的性教育和咨询活动成效显著,在1991年~1996年的五年间,15~19 岁青年的艾滋病感染率下降了32.4% ,淋病和梅毒的感染也分别下降了65.8% 和55.9%。”[2]专门开设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可以科学地系统地实施教育内容,达成教育目标。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科学的性健康知识,避免了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不健康的性知识。开设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授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常识,因此教师的前期培训非常重要,一定要在教师具备了这些素养的前提下再开设课程,保证性健康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的方式应灵活多变,不能仅仅是讲授,还应根据内容增加一些活动、讨论、体验、阅读等教学手段;三是课下的观察很重要,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课下的行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2 有相关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 相对于前面提及的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校本课程是比较容易开发和开展的。例如四川省开发的《生活、生命与安全》地方课程,就专门针对初中生开设了青春期健康教育、青春期人际交往教育、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等内容,并且从生理到心理逐渐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性健康,形成良好的性道德和正确的性意识,可以很好的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消除困惑,获取科学系统的性健康知识。因此各地方或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时增加关于性健康知识教育的内容,以完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课程建设。
2.1.3 学科渗透 如果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也没有开设包含性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那么可以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性健康知识教育。例如可以在生物、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学中融入一些关于性健康的知识。如初中生物课程中涉及了人的起源与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计划生育、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内容,在讲解青春期时可以适当的加入青春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婚姻、性、责任的关系;在讲授人的生殖时可以适当适度的讲解一些关于避孕的常识等。再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涉及青春期、健康安全的生活、男生女生交往等内容,学科教师可以在教学男生女生时加入一些异往的原则、如何认识早恋、法律常识等内容,在教学健康安全的生活时可以加入一些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因此各学科教师可以统筹安排、整体布局,各有侧重的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性意识,提高对不良性信息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学会自我保护, 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堂教学是青少年接受性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层次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学生可通过各科课堂学习, 从科学的、人文的、社会的多重角度有机地接受性知识教育[1]。
2.3 通过专题活动消除性健康困惑
专题活动是指针对某一方面开展的活动,一般都有一定的主题,有专业的人员指导。通过专题活动可以更深入、细致、科学、全面的了解某些方面的知识。
2.3.1 专题讲座 可以邀请医院、疾病预防中心、心理教育等部门的专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如疾病预防中心的专家讲解传染病的预防,包括性病、艾滋病,从传染病的病理特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深入讲解;心理专家可以讲解异往问题,包括恋爱的真谛、责任感、自我保护、拒绝的方法、交往的原则等。专题讲座是针对某个问题开展的系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性健康知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2.3.2 主题活动 讲座更多的是给予学生视听觉刺激,这种刺激的持久性和强度不及活动体验。因此针对有些性健康内容可以通过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如生命的由来,可以开展珍爱生命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孕妇体验怀孕的艰辛,意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进而懂得珍爱生命。
2.3.3 专题讨论 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首先确定讨论的主题,然后选择相关案例,进而展开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引导性结论。如针对一些关于过早引发的危害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过早”进行思考,然后出示一些案例,如17岁的学生因把悄悄生下的孩子扔到窗外而获罪,19岁的女孩因堕胎不当丧生等,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分析后得出积极导向的结论,让学生从他人的经历中得到启示。
2.4 通过同伴教育拓展性健康
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同伴教育是一些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性教育方式。同龄人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易唤起身边同伴的心灵共鸣。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 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 在自我保护及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伴教育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把班级任意分成若干组,每组由一名同伴教育者担当组长,每组由同伴教育者做组内主题发言,介绍性相关知识。小组展开讨论,同伴教育者回答、澄清组内学生不明白的性知识;其次,小组报告,组间分享;最后,教师总结。
同伴教育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对学生要求很高,在进行同伴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同伴教育者进行系统深入的培训,使同伴教育者真正领悟所要传递的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背诵知识,能够随机应变,对同组同学的提问进行科学的解答。
3 结语
总之,在初中学生中进行性健康教育,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其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落实在认识与思考、咨询与调查、调整与适应、防止与预防、观点与态度几个方面。教育者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适时、适度、适量地开展初中学生的性健康教育,为初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康成长,走好青春之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培禾.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982.
【摘要】目的:了解初中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资源库(学校版2006年)》动画版光碟做为健康教育内容,抽取某中学初一年级3个班共200名学生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开展健康教育前初中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总知晓率仅为42.0%。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后总知晓率提高为93.2%。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初中生开展内容生动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提高该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结核病;健康教育;学生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该病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 是国家重点预防和控制的传染病。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 学生集聚密度大, 同室学习生活, 接触密切, 一旦发生结核病感染, 处理不及时, 容易造成暴发流行。为了解中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评估动画片形式结核病健康教育效果,我们于2010年11月对南昌市某中学初一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中学初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200人做为调查对象,年龄为11-13岁,男性106人占53.0%,女性94人占47.0%。
1.2 方法:采用《中国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材料资源库(学校版2006年)》动画版光碟做为健康教育内容,根据结核病相关材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用同一问卷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前后两次现场调查,由调查员当场统一收回问卷,问卷回收率100%。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健康教育前后调查情况 某中学共调查初中生200名,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前发放200份问卷,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0%。开展健康教育后发放200份问卷,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0份,有效率为95.0%。即健康教育前后均调查学生190名,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42.0%、93.2%。两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具体调查情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前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其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是否考虑得肺结核、肺结核的规范治疗疗程、结核病是否能治愈这三项的知晓率最低,分别为16.3%、18.4%、26.8%。开展健康教育后有三项知晓率上升程度最高,达100%,分别是否听说过结核病、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得了肺结核对劳动能力的影响。资料表明,问卷中十个问题在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具有明显差别。详见表1。
3 讨论
结核病健康教育不仅是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手段, 也是结核病控制策略之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 由于学习紧张和群体生活的特点, 学校结核病爆发案例时有发生, 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极大危害。据调查, 有75%的在校学生从没有接受过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因此,对学生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方法来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以上资料表明,用生动活泼的动画片在学生中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能取得非常显著地效果。通过学生的亲情、友情链,还可向其家长和同龄人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结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光靠结防工作者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以学生为依托,扩大社会对结核病知识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公众防病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