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行业研究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药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
一、引言
近年来,一些医药行业企业抓住我国医药行业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良好机遇,迅猛发展,并尝试开始并购其他相关领域企业来实现自身经营发展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然而,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而言,在并购过程中,最关键的还是要做好财务整合工作,这不仅是决定企业并购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并购以后医药行业企业的长远稳定经营发展也有着直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医药行业企业并购动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行为越来越多,受到政策以及市场的驱动,并购热度不断提升。综合分析,医药行业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实施背景下,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更加开放,同时为了解决当前医药行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国家对于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行为也制定了一些支持政策,鼓励有规模的医药行业企业实施并购。
2. 医药行业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一些医药行业企业经营发展态势良好,实现了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了推动企业下一步的更好发展,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份额,企业开始努力寻求并购,依托并购来拓展优质资源。
3.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并购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影像下,社会上的市场资金流动性非常充裕,而由于医药行业具有周期性弱、抗风险能力强以及行业成长性较好等一系列的特点,因而成为企业并购的首选。
并购对医药行业企业的经营发展会带来较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医药行业企业并购,有利于医药行业企业产生规模效应,能够降低医药行业企业的成本投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适当提高集中度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由于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尤其是企业的并购并不是单纯的合并,实现企业并购后的整体效应,需要在财务整合方面加强重点控制管理。
三、医药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对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整合重视不足导致容易出现财务管理失控问题。有的医药行业企业对于企业的并购行为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简单地认为并购仅仅是企业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增加的需要,而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方面的考虑不够,尤其是在财务整合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造成了并购后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企业无法有效控制内部财权,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不统一的问题,而且也存在着内部审计管理力度不足,财务风险漏洞较多等一系列的问题。
2. 企业整合后的资本结构处理不当。有的医药行业企业开展并购的过程中,为了加快并购扩张速度,大量举债融资,然而在企业并购以后并没有对资产以及负债等进行有效的整合,造成医药行业企业在并购以后出现了资本结构劣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于资本的控制能力,甚至出现了企业并购整合失败的问题。
3. 对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的控制能力不强。在医药行业企业并购实施过程中,由于并购实施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两者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组织架构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此在并购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财务风险,尤其是定价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支付风险等问题更易发生。有的医药行业企业未能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制定良好的应对管理策略,因此很容易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成本增加或者是资金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
四、加强医药行业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措施研究
1. 确保实现财务目标的有效整合。医药行业企业开展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产业整合,也就是通过提高市场份额等措施来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企业的价值,因此在并购的实施开展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实现医药行业企业财务目标的整合。具体来说,也就是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应该围绕企业的资本、资金以及资产管理等,将财务会计管理以及税务管理作为基础,围绕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等,重点在资本结构优化、现金流量控制、资金运作管理、资产合理配置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来指导企业并购以及并购后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
2. 科学的进行财务资源的整合。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财务资源的整合,精力主要应该集中在资产以及负债的有效整合方面,现阶段在医药行业企业的财务资源整合中,往往是将优质的内部资产拆分出来,对于各种经营不良或者是容易产生负债的各种资产应该及时进行清理剥离或者是注资盘活。
3. 加强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资金的整合。对于医药行业企业而言,在整合过程中,应该重点以资金的整合作为关键,一般来说,现阶段医药行业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往往是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通过在内部建立财务公司或者是内部资金池,将医药行业企业的全资企业以及控股企业纳入其中,实施财务集中管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运作的成本,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财务风险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为了保证医药行业企业并购整合以后财务工作各方面的规范有序运行,在财务并购整合过程中,应该理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主要是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审计管理体系、会计核算管理体系以及业绩评价管理体系等进行整合。重点主要是审计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体系,对于审计管理体系,主要是对医药行业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资金使用运作的合法合规性等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审计,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对于会计核算体系整合,主要是应该从企业的整体实际出发,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基本模式下,建立规范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以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5. 加强财务整合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在医药行业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短期内规模的迅速膨胀或者是管理难度的增加,造成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或者是举债融资并购难以实现等困难局面。因此,这就要求医药行业企业在并购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对财务风险全面监控。首先,应该加强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管理,重点是对现金资产有效整合,对优质资产合理组合。其次,应该重点关注财务管理风险,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来防范财务风险问题。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方面的风险控制,比如管理组织架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业务工作考评等,防范管理风险问题的发生。
五、结语
在医药行业企业的投资并购过程中,应该将财务整合作为整个并购工作的关键,依靠科学合理完善的财务并购,提高医药行业企业内部经营运转效率,这对于优化并购后的医药行业企业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医药行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立彬,张秋生,杨志海.融资能力、所有权性质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4(05).
[2]周绍妮,文海涛.基于产业演进、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
关键词:医药行业;财务分析;通化东宝
1 引言
通化|宝集团自成立以来,企业规模发展之猛,多元化项目经营之广,兼并国营民企数量之多,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之先,科研队伍研究水平之高,都堪称国内企业发展之奇迹,被业内人士誉为“东宝模式”,创造了中国企业快速蓬勃发展的神话。目前,东宝集团已成为世界上具有相当规模、拥有当今先进技术的胰岛素生产基地之一。
本文以通化东宝集团为对象,对其进行杜邦财务分析和行业地位分析,并据此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2 杜邦财务分析
通化东宝最近五年杜邦分析法指标及其变动趋势如下表和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企业权益净利率有较大的增幅,说明通化东宝近几年成长迅速,获利能力较强;企业权益乘数总体保持在1-2之间,变动幅度较小,有升高趋势。总体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升高,负债总额递增,杠杆收益大。这主要是与企业近年来采取的扩大销售规模和扩建项目的策略有关。
3 行业地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医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在对通化东宝进行杜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医药行业另外两家发展较好的企业--同仁堂和舒泰神,运用雷达图,进行行业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通化东宝的行业发展地位进行分析。
3.1 财务数据雷达图
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数据,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计三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2: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反映公司经营规模的几大指标上,通化东宝的经营规模水平远高于行业均值,且行业地位领先于舒泰神,但远远落后于同仁堂。
3.2 财务比率雷达图
同样,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比率数据,包括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六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3:
为了让图示更直观,在数据处理时,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乘以100,从而得到上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在利润率指标方面,通化东宝领先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较为理想;在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上,通化东宝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远高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上,通化东宝落后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
4 总结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医药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成本提高和售价降低的双面夹击下,医药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寻求发展,进行持续性的技术改造,降低成本。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和医改政策的继续发展,医药市场呈现了回暖态势,为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
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优化器械审批流程、鼓励技术创新都是大势所趋。在通化东宝的发展中,也应坚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利用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效率。
参考文献
一场关于医药垄断的审判,已经开庭。
今年伊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对国内药品市场的药品成本价格进行摸底。这是继白酒与奶粉行业之后,国家发改委锁定的下一个垄断“重灾区”。
7月4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对部分企业进行成本价格调查的通知》,明确宣布将在今年7~10月之间,派调查组前往药企进行实地调查。一场以“更公平,更透明”为主题的调查正式开始。
让国家如此重视医药行业垄断问题的,是垄断行为对医药行业的严重负面影响。医药企业的垄断行为不仅会对医药企业、整个医药产业产生影响,并将严重伤害到消费者本身。由于医药行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行业,整个医药行业的不健康发展终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
但也有业内人士给出不同声音。“对医药行业的反垄断不能一棍子打死,需要差别化对待。”国金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李敬雷认为,如果一味地只以成本价或者最低价来评估医药市场垄断的话,那么可能会导致部分药品质量的下降或者药企创新力的丧失。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国家相关政策方面从紧趋严的趋势之下,医药产业又该如何发展,能否突破自身的瓶颈,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
垄断之弊
2009年4月16日,世界两大医药巨头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与美国辉瑞公司宣布将联手成立一家专门研制和销售抵御艾滋病的药品的公司。
此消息一出,舆论大惊,一时之间全球范围内抗议声不断。
尤其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非专利药物公司反对声音异常强烈,他们均表示辉瑞与葛兰素史克的联手,意味着新一代抗艾药物将被这两大巨头垄断。
这次事件的深层次含义是,在医药行业中通过专利垄断药物是一种“合法但不合情理”的竞争方式。在医药行业中,专利药品有一个外号,叫做“提款机”,放眼全球的大型药企无一不是靠着手中无数台“提款机”在开足马力取钞票。
而对消费者而言,专利药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昂贵的价格。对于药品厂商而言,通过专利药实现基于成本1000%的利润率,并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神话。
由于国内医药企业在某些产品的研发、资金和技术方面相对薄弱,使得外资药企在某些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市场支配地位,而外资医药企业可能会利用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从产业层面来看,一旦外资药企在国内市场上进行垄断,必将会挤压国内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而国内医药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来源可能会被外资企业占据,从而影响国内医药企业长远的发展。”赛迪智库消费品工业研究所研究员陈娟分析说。如果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存在问题,那么整个医药产业也会出现问题。“长远来看,这个行业可能会被扭曲,甚至被外资医药企业控制,不仅技术由外资医药企业说了算,而且这个行业的进入标准也可能由他们来制定,这样的后果很严重。”陈娟分析称。
但中国医药市场的垄断现象并不仅存在于外资药企之中。在寻求通过专利药实现市场支配碰壁后,很多国内厂商采取了“换个打法”曲线获得市场支配地位。
“目前中国很多的医药企业是自产自销的发展形式,企业生产出产品销售给医院,这是一种B2B的模式,而这种交易的过程在很多时候是不透明的。”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分析称。流通环节是整个医药产业链上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企业要派出自己的推销员将产品销售给医院,而这里面就可能涉及到层层加价的问题,甚至可能产生腐败问题,如销售人员通过行贿手段来垄断医院的药品销售。
而那些原本拥有“专利药天然优势”的外资药企在中国市场上也很快学会了这套“曲线打法”,从而加剧了市场的紊乱。
“最为典型的垄断行为就是外资医药企通过独家的形式,控制货源,抬高价格。此外,它还可能像国内的某些药企一样,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贿赂当地的政府官员或者医院医生,然后逐渐地控制市场。”资深反垄断律师魏士廪分析称。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是,相对于国内的电力、石油等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而言,中国医药行业并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自从废除了“国家专卖”和“统购统销”之后,中国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就早已走向市场化。
但令人疑惑的是,中国医药行业里的垄断行为却一直存在,整个市场环境如泥沼一般拖住了大多数药企,整个行业一直处在低透明度中。
造成如此“垄断泥沼”的是国内医药行业市场体系建设上的有所欠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依然存在着部分医院以药养医、利用药品销售创收的情况,这是中国医药垄断行为产生的根源之一。此外监管缺失、体制的不完善造成医院垄断药品销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专利药垄断还是曲线手法获得市场支配地位,这种紊乱市场生态、有悖商业精神的行为对中国医药行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致命性的。
2011年11月,医药行业出现了首起垄断重罚案。
由于控制复方利血平原料强迫下游生产企业抬高投标价格,山东潍坊顺通医药有限公司和潍坊市华新医药贸易有限公司被国家发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开出巨额罚单,总计687.7万元和15.26万元。
在当时,全国有上千万的高血压患者长期依赖复方利血平,而且主要是中低收入群体,该药品每年的消费量约为80亿~90亿片。复方利血平的主要原料为盐酸异丙嗪,当时仅有辽宁省东港市宏达制药有限公司和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2011年6月,山东省顺通与辽宁省宏达,山东省华新与辽宁医创分别签订产品销售协议书,垄断了盐酸异丙嗪在国内的全部销量。在控制了原料药货源后,山东这两家公司便将销售价格提高多倍,导致多家复方利血平生产企业无法承受,甚至被迫停产,最终市场出现供应紧张。
“这种垄断行为的存在对患者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抬高价格使一些患者没办法买药治病,从而面临生命危险。”魏士廪说。
需要警醒的是,一旦国内医药企业倒下,那么会加剧高度垄断的局面形成,下一步受到伤害的对象或许就是消费者。在魏士廪看来,国内的医药企业倒掉后再扶起来的过程必将非常困难,且成本更高。
破冰之策
其实,针对医药行业里的垄断行为,国家也下了大力进行整治和规范,但是收效甚微。
有专家表示,这样的状况与国内对垄断行为的处罚力度较低,司法体系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像国家发改委之前查处的茅台垄断案件,最终开出的罚金只占其企业年销售额的百分之几。如果能够加大处罚力度,这样将对有垄断行为的企业产生较大的威慑力,对中国的老百姓才能带来真正的福利。”魏士廪说。
而国外有关医药行业的垄断案例或许能够给我们以启示。
2012年2月,智利史上最大医药连锁价格垄断案宣判,智利反垄断法庭对涉嫌价格共谋的医药连锁企业“绿十字”和萨尔科布兰德实施了总额达3800万美元的巨额罚款的裁决。另外一家连锁企业法萨因此前在案件调查过程中与智利经济检察院采取了合作态度,提供了相关证据并对消费者进行价格补偿之后就免遭。
在智利,医药销售体系独立于医疗系统,医院除急救药物外绝大多数需要患者在药店采购,“绿十字”、萨尔科布兰德和法萨这三大连锁药店占据了智利92%的市场份额。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间,这三大连锁药店通过“一方发送价格信号其他对手跟随”的方式对206种药物集体涨价达48%,从而实现价格垄断。
对于此裁决结果,智利经济部长隆盖拉曾说:“该项数千万美元的罚款,在智利反垄断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那些试图通过市场垄断地位牟取暴利的企业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严格追究企业的垄断行为,加大了对各行业的反垄断调查,这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曾实名举报辉瑞公司行贿的律师郝俊波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只要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必将会对具有垄断行为的企业形成较大的威慑力,最终将减少和避免垄断行为的产生。
而对于国家发改革委员会的反垄断调查,曹和平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国家发改委对企业进行价格核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通过行政手段对它进行控制,其实有一定的缺陷,在行政管理之外还有更好的管理方法。”最好的反垄断方法就是建立第三方平台。
曹和平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医药产业园区里,有一些为医药企业提供的配套的园区政策,有一个为医药企业的研发、市场销售、信息披露服务的第三方平台,那么园区里的医药企业与医院、终端之间的交易过程,也就是BtoB的过程就将变得透明,从而就避免了流通环节中出现的层层加价、行贿情况的出现。
“厂商间的第三方平台的建设,其实就是通过市场的方法来介入垄断存在的条件,以此进行反垄断,在目前我们国家医药产业的情况下,这样的反垄断方法将比行政反垄断更为有效。”曹和平解释说。
此外,由于国内医药企业在技术和研发上与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医药企业要想长远发展,还得靠自身努力去进行研发和创新,在提高药品的安全和质量方面下工夫。
不过,由于国内的企业在资金和人才等资源方面相对薄弱,因此国内的企业在自主研发方面的能动性不是特别高,所以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国家要给它们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并且还需不断的完善和健全我国的司法体系。
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愈发的严格,医药企业的压力和挑战也会逐渐增大,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这就会导致整个行业的淘汰整合局面加剧。
随着中国居民医疗需求的继续释放,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快速扩容。然而,由于医保支付压力渐增及控费趋势明朗,未来行业扩容的速度或将放缓至趋稳。目前来看,在各省区较少会出现超预期大规模低价招标情况下,中期内盈利水平仍将得到较好的支撑。
分化明显
根据德邦证券的报告显示,从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看,医药行业近5年(2008~2012年)ROE的水平在12%~18%之间波动,这个数值和美国各行业长期平均ROE维持在10%~15%相近。2009年(新医改元年)行业ROE达到最高,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都达到近5年最高,而后行业ROE出现下滑,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至2011年到低点才拐头回升。
截至2013年6月底,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9493亿元、91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6%、16.6%;医药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为6713亿元,同比增长19.8%。然而,在成本上升的推动下,毛利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从总的运行趋势看,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处于涨幅前列,同时在政策扶持下,生物制药的利润总额上升趋势明显,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
“从陆续的中报来看,相对超预期的公司还是比较少的。”日信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谢宁宁对本刊记者表示,“整体上延续了‘强者恒强’的趋势,行业内分化比较明显。”
从已的半年报公告看来,增长原因不尽相同。恒瑞医药公告表示,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29.7亿元,增长13.7%,净利润6.4亿元,增长15.2%。由于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天数缩短,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62.8%,说明增长质量很高。泰格医药公告称,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33.01万元,同比增长36.2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25.82万元,同比增长?3.64%;扣非净利润4,585.79万元,同比增长64.35%。在宏源证券看来,泰格医药是国内临床试验CRO领军企业,收入占比过半的临床试验服务项目毛利率同比下降了4.69%,主要是受“营改增”影响,报告期营收不含增值税,而上年同期营收含营业税金额。
“整体而言,增长最快的还是医疗器械和诊断的一些公司,比如新华医疗。”据谢宁宁介绍,新华医疗在制药装备、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业务上不仅齐头并进,一直在做收购,使得近几年的增长水平几乎都在50%左右,“这种外延式扩张为其带来的盈利效应比较明显。”
谢宁宁表示,近一两年是医药行业并购的一个高峰,“下半年的收购还会比较多”。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统计显示,今年7月中国并购市场无较大规模并购交易拉动,整体活跃度有所降低。从交易规模分布来看,医疗健康首次领衔并购市场,交易规模为5.65亿美元,占比为?8%。对于受行业负面政策影响相对较小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企业来说,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会加速整合进行外延式扩张,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不过,申银万国提醒到,对于大型流通商而言,现有产品毛利率会缓慢下行,而深度介入医院的增值服务会带动毛利率提升。随着行业的变化,回款周期会逐步加快,从而财务费用有望降低。综合而言,盈利能力有提升20%~50%的空间,但盈利能力提升速度取决于医院改革速度。
?政策面趋紧
未来即将出台的各项政策成为医药行业未来发展走势的主要扰动因素。多家分析机构皆认为,下半年医药行业将面临反商业贿赂、药品降价、医保控费、药品招标日趋严厉等政策压力,行业政策面偏紧。
随着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GSK)事件的持续发酵,卷入外企已经从欧资企业向美资药企蔓延,一方面预示着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超国民待遇正在被打破,外资药企增速放缓,国内药企有望因此而提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随着部分地区加强对医院和药企的调查,国内大部分药品的营销模式将因此而逐步转型,“医药代表都放假了,有些医院明确写着‘药代请移步’。”某药业控股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制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变得较为谨慎,部分企业已经减少了走访医院的次数,有的甚至取消走访。
行业的发展在未来3~6 个月中可能呈放缓趋势,不过,与2006年有别,大概率上不会发展为大幅波及全行业的行为,“销售生态是在中国医疗体制的大背景下形成的,短期的局部动刀仅是行业发展中短暂的搅动,不会对整个行业的成长轨迹造成大的改变。”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
此外,近期的政策,除了发改委调研60家医药企业成本,强化了降价预期外,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亦显露出降价趋势,对企业的盈利空间形成一定挑战。据了解,此次医改工作安排基本上延续了之前的进程,然而和以往政策相比,在基药招标方面没有过多强调,但对药品流通差价方面却有较多提及。多家机构认为,未来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有可能对药价特别是原研药的价格有进一步压制。“2013年是药品招标大年,招标政策动向引人关注。”谢宁宁强调。
事实上,在基药招标过程中,降价仍会是“主旋律”,“在商务标环节中最低价中标仍是主流。”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在她看来,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结果将决定各省增补情况。地方基药增补的冲动一方面源于地方保护、各地临床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制药企业施展公关能力开了口子,而国家遏制地方增补的目的在于维护基层医保的支付能力和国家目录的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处于控费和政绩压力出台过激政策,脱离当前实际情况。其可行性偏差,纠偏是大势所趋。“比如相对比较激进的广东的招标政策,应该还会修改的,包括对外资药企的过期专利进行的定价也是不合理的。”谢宁宁表示,“不可能再按照原来的状况去执行的。”
不过,“医保控费”仍是众多机构分析师担心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中信建投认为,“医保控费”已经和正在下拉行业增速,预计2013年医药行业后收入增长20%左右,由于药品价格同比下降,全年净利润增速预测在18%左右。
因为政府投入仍然严重不足,随着“医保控费”的力度和范围的扩大,未来3年实际的“以药养医”会加强,一些价格高、独家或生产厂商少的辅助治疗用药企业的增长前景依然乐观。
【关键词】医药行业 无形资产 经营业绩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无形资产的发展和创新是社会创新进步的重要举措,完善和丰富无形资产的会计理论,对于建设创新性社会、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无形资产和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医药行业在沪市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1年作为研究时间序列,研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探索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程度,从而对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管理、培育和增值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国外学者对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比较早,在实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Amir and Lev(1996)的研究表明,一些传统的财务指标对他们所研究的移动通讯企业不具有价值解释能力,而如客户资源等未入账无形资产、公司成长性之类的非财务指标与经营业绩更具有价值相关性。Gupta and J.Neersaj(2008)提出了广告营销和客户服务费用等无形资产支出是重要的价值驱动因素,同样也确认了无形资产和经营业绩具有价值相关性。国内相关研究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对无形资产的计量、确认和披露等问题上,无形资产和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薛云奎、王志台(2001)指出,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对股价有着显著的正向贡献。王轶英、王书林(2010)选取2003―2008年间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数据和截面数据模型检验无形资产与业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相比,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贡献程度显然更高。生物医药类公司作为科技类上市公司的一种类型,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刘振宇、魏凤(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医药生物类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起着显著的正向相关的关系,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因此对企业盈利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解释作用。
我国学者在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中,大都确认了无形资产和经营业绩的价值相关性,这一点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且这种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两者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比较,认为前者相较于后者而言,对经营业绩所作的贡献更大。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
1.研究假设。无形资产作为新时代企业重要的价值源泉,它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无形资产具有非竞争性,应用更具有广泛性;无形资产边际成本非常低,一旦研制出首个产品之后的批量生产成本很小,生产规模不受成本的限制;无形资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不断下降的成本更有利于创造规模效益。得益于以上三个特点,使得无形资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创造能力,成为企业在新时代的价值源泉。为此,本文设定的第一个假设为,假设1: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其经营业绩呈显著正相关。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本身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以医药行业为例,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基因技术以及医药技术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些疾病的认识,改进或提高了某些医疗方法和效果。因此,当前提升企业价值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而并非有形的固定资产等。本文针对无形资产能为企业经营业绩作出显著贡献这个普遍的预期,提出了第二个研究假设,假设2:单位无形资产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要大于单位固定资产所作的贡献。
2.研究模型。本文参考Aboody & Lev研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经营业绩价值相关性和Aboody,Barth & Kasznik(1999)研究固定资产重估价值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时采用的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两个实证模型来检验假设1和假设2。本文鉴于选取了三个年度来进行实证分析,用模型(1)来检验无形资产对当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贡献;用模型(2)来检验当年无形资产对随后两年经营业绩的作用。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9―2011年沪市发行的所有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开发行的年度报告为观察值。为了使得获得的财务数据更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制定如下限制条件:(1)删除2012年1月1日已暂停上市和停止上市的样本;(2)删除2009年之前没有完整财务数据和异常财务指标的样本;(3)删除现已被摘牌、ST公司、明显造假的样本;(4)删除没有无形资产或者无形资产为0的样本。依据以上限制条件,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取了47个研究样本。本文样本均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财务指标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200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