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体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全球一体化 技术转移 发展趋势 发展对策
目前,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一些工业化国家纷纷调整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把技术转移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技术转移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技术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转移的涵义
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通过转移服务于全人类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这是般意义上的技术转移。按照国际上技术研究领域的看法,总体而言,技术转移应该定义概括为:技术转移是围绕某种技术类型产生的某种技术水平的知识群的扩散过程。即各种形态的技术从供应方向接受方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在地理空间上进行,也可以在不同领域、部门之间进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实质是技术能力的转移。
技术转移的历史演变
纵观人类历史,知识和技术一经问世,便存在着传播和转移。人类技术转移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演化过程,技术转移方式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以技术传递为主流的阶段
这一时期发生在古代农业经济社会。受社会条件所限,地区性的技术转移是由商人、游人、工匠、宗教和文化传播者等个人零星、散落和有选择性地完成的。跨国家跨地区的技术转移主要靠军队、传教士和商人等人员的流动来实现。由于技术是个人生存的手段,技术发明人对技术传递的对象控制很严,对外很少扩散。因此,技术传递的范围狭小,传播范围简单,传递速度缓慢,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贡献微弱。
(二)以技术传播为主流的阶段
这一时期发生在工业革命经济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利制度应运而生。专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了发明创造者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同时,鼓励把发明创造的成果向社会公开传播,为技术转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工业革命阶段技术的传播介质非常广泛、丰富,既有方法、诀窍,又有科学文献、数据、公式等。这一阶段的技术转移,无论从内容、形式和规模来看,相比农业经济社会都有质的飞跃,对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以技术转移为主流的阶段
这一时期发生在现代工业经济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和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增多以及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技术转移有了很大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介质,使得技术信息传递时间更短、速度更快。同时,技术类别更加繁多,既有适用性技术,又有高新技术;既有以生产设备、技术装备等硬件,又有设计方案、商标、品牌等软件,还有管理技术、技术理念等。技术转移已成为现代工业经济重要的支撑条件,成为现代社会技术进步的助推器。
(四)以技术全球化为主流的阶段
这一时期发生在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在科技全球化潮流的引领下,人类科学技术活动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科技研究开发资源的全球配置;二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全球管理:三是研究开发成果的全球共享。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技术全球化浪潮的主旋律。其中,研究开发资源的全球配置又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到技术转移活动的规模和程度。这一时期,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技术转移已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核心,成为连接科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纽带和桥梁。
现代技术转移的趋势
技术转移在国际经济理论和技术理论中首次使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今天,技术转移已演变为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十分关注并广泛参与的战略性选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形态下,现代技术转移呈现出自己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技术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且领域不断拓宽
当前,整个世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使得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学术界高度关注技术转移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额平均每10年翻两番,已接近世界贸易总额的1/2。同时,国际技术转移的结构正在升级,技术转移载体趋向软件化,技术转移内容趋向信息化、技术转移传播趋向网络化,技术转移渠道趋向多元化,技术转移形式趋向多样化,技术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领域不断拓宽。
(二)国际技术转移发展不平衡且转移市场呈多样化分布
国际技术转移日益向高新科技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技术转移的重心。同时,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日益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两大主要方向。因此国际技术转移发展不平衡且转移市场呈多样化分布。发达国家是当今国际技术转移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力量,其垄断着世界高端的技术市场。同时,发展中国家中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国际技术转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技术转移的综合性特征不断增加
由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的广泛应用性,使技术转移常常具有扩展性、渗透性、侵入性,技术发生转移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很多有形或无形因素的移动。一项技术移入后,会通过溢出效应和波及效应对技术引进方的技术环境、社会技术水平、产业组织、经济状况和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影响。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自身发展已集中于高附加值的知识产业,为了战略利益的需要,一方面他们将其先进的技术移入发展中国家,采取母公司研制技术、子公司生产制造,以获取垄断地位,控制引进方的产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将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边际技术的转移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安全产生威胁。
(四)技术转移的非传统国家安全概念得到高度重视
当代国际关系的大量事实说明,以科技为导向、经济为基础、政治为目的是今日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当各国纷纷把一
部分传统工业和成熟技术向外转移的同时,世界范围内的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则显得非常激烈。出于对国家安全和高技术垄断的需要,各国政府对技术转移的干预比对普通商品贸易的干预程度正逐步加大,非传统国家安全(科技安全、经济安全、产业安全)概念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力正在加强,技术转移与技术外交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这在高科技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五)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准则逐步完善、趋向成熟,产权对象日臻完备、产权保护趋向广泛、严格和国际化发展。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探讨建立更为合理的技术转移行动环境,积极参加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性或者区域性组织。扩大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范围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正在逐步向全球一体化的统一实体法方向发展,并逐步取代关税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的排外手法,并且成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高技术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将成为技术转移的主要内容
高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竞争非常激烈。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对资本、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大,因此需要多个公司甚至多个国家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同时,高技术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很多是人类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也需要人类携手运用所掌握的高技术共同攻克。这一切都使得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将成为技术转移的主要内容,竞争与合作趋势同在。
(七)国际技术转移中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引领下,当前的国际技术转移,不再是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形成了一个以跨国公司为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相互协调合作的有机统一体――产业链。技术转移中产业链整体转移,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国家、地区和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在这样的趋势下,国际技术转移的质量、速度和范围都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八)技术性战略联盟的形式在技术转移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技术的综合性、复杂性使得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国际企业之间形成了技术性战略联盟网络。且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转移方式。这种战略联盟主要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形成。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结盟使技术特长、技术诀窍、技术优势相互补充。在战略上保持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领先地位,这种状况使跨国公司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国际技术转移活动。
(九)技术服务外包形成了技术转移新的增长点
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服务外包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是实现技术转移、产业升级、优化结构、扩大就业、培育财源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技术服务外包化日益流行,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既达到了发包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也提高7承包方自身的技术服务水平,形成了技术转移新的增长点。
(十)技术转移的软性化特点更加突出
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技术转移的软性化特点更加突出。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技术操作难度、降低了技术转移方和技术接受方对资源要素的准备,有利于技术转移的发生;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技术拥有方对技术的控制力,同时,技术接受方可以直接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提高自己的科研、设计和制造能力。技术转移的软性化增加了技术转移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极大促进了人们知识的更新、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管理方式的改进。
我国技术转移发展对策的选择
技术转移既是技术获取的方式,也是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技术转移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向现代科技化过渡的阶段,如何在资源禀赋有限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驱动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科学、合理的技术转移发展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转移体系
100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企业可以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和市场要素直接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企业是技术转移体系的核心。因此。我们要从战略上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逐步使我国科技体制由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转变为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在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在科技投入、研究计划和人员配置上向企业倾斜,将企业的重大技术课题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对课题所需的基础研究、开发性研究、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等进行统筹安排,并给予政策、经费支持。
二是改进国家财政的科研投资方向。国家财政科研投资的方向,应从主要投向科研机构转为主要投向企业。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除重大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外,其他的科研项目,必须有企业参与。促使科研机构和院校积极与企业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三是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政府要通过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自主创新。对高新技术企业可实行一定的税收返还或税收减免,将科研经费全部计入成本。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大潮还未退去,我们要抓住全球科技资源加速流动和重新布局的机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动摇,把产学研的技术转移模式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坚持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引进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高技术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事实表明,引进高水平的技术将会越来越难,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的技术即战略性技术。在我国当地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不是经济全球化就可以买得到的,而是必须靠自主研发的。这既是公司行为,也是国家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自主创新不等于闭关自守,我们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其模仿、消化和吸收,并为我所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引进、学习是基础,自主创新是提高,提高才能引领未来。
因此,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为主。技术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发展模式,要把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优化引进结构结合起来,提高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专
利或专有技术在技术引进中的比例;要把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企业在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上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选择重点领域和产业。扩大引进规模,实现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
(三)强化政府在促进技术转移中的作用并不断完善技术转移运行机制
技术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个部门能够完成的事情。涉及到产业界、企业界、大学、科研部门,以及工商管理、税务、进出口、技术监督方方面面的市场秩序的问题,政府在促进技术转移当中的作用是通过制定政策来完善市场,提供服务。
1 健全技术转移评估制度。我国政府应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特别是要针对国际技术转移特点。创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依靠市场反馈信息的技术转移评估制度,使之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加大社会对技术转移的绩效评估的认知程度和参与力度,实现技术转移决策、管理和评价的相对独立。
2 加速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是促进创新体系内各参与主体间互动,实现技术转移所需各类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还未能形成系统化、全功能、全方位的市场化服务链,不能满足各类主体对技术转移的需求。因此,政府应积极打破多年来形成的行业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状况,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在发展理念、经营模式、人员组织、服务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同时要以科技资源整合建立技术资源平台,以技术产权化推动技术要素的价值确定,以技术交易实现技术资源的流动与价值升值。
3 保护知识产权。现代技术转移是建立在保护知识产权基础上的,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就不能引进先进技术。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因此,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是提高国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科技进步,弘扬创新,打击侵权的环境;二是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要从知识产权的全过程即所有权的获得、使用权的合作、使用权的应用、所有权的转让四个方面完善管理制度。为技术转移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侵权的查处力度。
结论
当前,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也给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带来了机遇。实践证明:只有把科技作为核心推动力和重要抓手,才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我们要以全球的视角、合作的意识、发展的观念、改革的思路,根据现代技术转移的特点,加强技术转移管理体制建设,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将技术转移作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桥梁和纽带,促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玉杰国际技术转移要素及行为方式[J],财经问题研究,2000
2 范小虎国际技术转移及其方式选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B/OL]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2002
3 郭燕青对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大连大学学报,2003
4 陈文山我国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B/OL]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2006
5 李志军当代国际技术转移新特点及中国的对策,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
【关键词】长春市 体育经济 发展现状
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体育经济是一种蕴含着巨大潜力的新型经济,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因此,很有必要对长春体育经济情况做一番调查,以扬长避短,推动长春市体育经济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长春市区体育经济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抽取了长春市区中不同阶层的16岁以上男女居民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城市居民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按照体育统计的制卷原理,设计出“长春市区体育经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调查问卷”,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0月初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00份,收回326份。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率77.75%。
3.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长春市区体育馆现状分析
长春市的场馆大都集中在大小中学校,主要先满足本校、本地区青少年、群众健身活动,其次才承接各种商业活动增加收入,经营规模初级水平,属于半经营性质的场馆。纯经营性质场馆休闲项目也比较单一,主要以篮球,排球、健美、游泳、羽毛球等项目。较大的长春体育馆,郭守敬游泳馆,设施一般水平,与省级体育场馆有很大差距,举办大型比赛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体育场馆经营、健身行业发展初具规模
健身行业在长春发展势头较好,经营较好的俱乐部主要有赛乐健身俱乐部,名仕健身中心,金力豪健身俱乐部,动组阳光健身俱乐部,英派斯健身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的经营方式都为私营,所以经营方式灵活,目标群体较为集中,市场经营程度较好,定位层次多样,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场馆大多有健身场、篮球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但不是很完善。
(三)体育用品销售火爆,体育彩票业刚兴起,观赏性体育收入较低
长春市区居民实物性体育消费仍占主导地位约占85.33%,说明长春市体育用品市场有较大需求量。体育参与性消费有快速发展势头占13.53%;观赏性体育消费相对滞后,占1.1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实物性体育消费是获得可持久使用的体育中介物质,可以代替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等,这样的物质产品消费是一举两得,比较符合我国人民传统的消费习惯。由于长春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低,各种休闲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不高,加上居民的预期收支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居民的体育劳务消费。还由于长春市整体竞技水平不高,甚至某些运动项目的整个环境不良,导致很大一部分居民对其失去信心,再加上媒体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宣传引导不够,也是人们的观赏性消费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市民消费意识及体育消费水平逐渐提高
经过调查从侧面发现广大居民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这是由于近年来学校教育、健康教育、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人们对体育健身娱乐的功能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参与或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再就是长春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在满足低层次需要后 ,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而体育需求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
(五)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大多数居民的锻炼场所都是就近为基本原则,大部分调查对象体育健身场所集中在家附近的广场,公园,空地以及公路道边等非正规健身场所。其中利用学校机关体育设施锻炼的占26.05%,而到健身房消费锻炼的只占13.83%,这也反映了消费健身在市民当中占的数量还很少。
通过调查认为满意的占19.94%,认为一般的占34.41%,不满意的占40.84%,非常不满意的有4.82%。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当今体育场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运动健身的需求。虽然近几年小区体育设施在不断得到发展,但是相对体育锻炼人群来说,在数量上及形式上还有很多欠缺。
随着城市的发展,要求职能部门在场馆建设和管理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场馆缺乏的地方设立比较大的、适合各阶层居民的健身中心和文体娱乐中心,从而弥补一些体育场馆不足的问题。那么,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 ,以及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体育消费市场存在着的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调查结果反映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商品意识的逐步增强,城市居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结语
(一)长春市区的体育场馆及设施水平较低,发展比较缓慢,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很难满足人们日常锻炼的需要。
(二)体育消费的绝对水平在逐年提高,但相对水平增长幅度不大,体育消费仍是实物性消费占主要地位,这种消费结构在我国现有的大环境下,会长期保持下去。
(三)应促进体育消费,搞活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强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活跃体育市场;增强体育市场的管理,提高服务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权力。
参考文献:
[1]颜春元,李春梅,文铁成.保定市区体育经济现状调查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5).
关键词:光子晶体 专利 分析
中图分类号:TN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69-02
1 引言
光子晶体由E.Yablonovitch在1987年发现,是一种能够有效控制和操纵光波的产生和传播的人工或天然材料,其折射率或介电常数周期分布具有能隙。利用光子晶体可以制造出全新原理或传统技术不能制造的高性能有源和无源器件,我国、欧美、日本等国家、地区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为了给相关科研人员和专利申请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以CNIPR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专利数据来源,主要从专利申请数量、申请人、发明人、器件分类等几个方面对光子晶体专利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2 申请量年份分布
在2000年之前,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处于较低水平,这时的光子晶体研究仍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多发表在专业期刊上。在2000年左右,光子晶体的一些重要的原理和加工制造技术被突破,随后,大量的光子晶体器件被发明,从而光子晶体器件有了工业应用的技术前景,光子晶体专利数量井喷式增加,2005年申请量达到峰值。虽然2006年的申请量明显下降,但2006至2010年之间的申请量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体现了技术发展的从高峰到平台期的一般规律。由于微电子制造工艺水平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所以光子晶体器件的性能始终与理论预期存在差距,同时昂贵的制造成本也使得光子晶体器件在工业上的应用变得扑朔迷离,因此2010年后,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明显下降。
3 主要申请人的申请量
主要申请人的申请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光子晶体专利主要的申请人包括京都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日本电话电报公司、三菱电缆、佳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三星电子和住友电子,形成了中日韩三国竞争的局面。日本京都大学的申请量世界第一,其它日本著名企业的申请量整体优势明显,体现了日本在光子晶体专利申请中的产学研优势,这与日本在新技术、新材料领域的高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是中国光子晶体研究的桥头堡,拥有国内领先的人才、设备优势,在学术带头人郑婉华、许兴胜的带领下,以半导体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在光子晶体领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进入世界三甲。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则是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光子晶体研究实力雄厚,在光子晶体领域同样拥有大量的专利申请。
4 主要发明人申请量
主要发明人的申请量如图2所示。日本京度大学的NODA实验室是世界著名的光子晶体研究机构,NODA教授是世界上光子晶体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几乎每年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ASANO是NODA团队中的重要一员。TANAKA MASATOSHI是三菱电缆的研究人员,KUBOTA HIROKAZU和KAWANISHI SATOKI是NTT研究人员,均是光子晶体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宋延林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新材料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王京霞是其团队成员,宋延林及其团队在聚合物光子晶体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郑婉华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的研究员,主要从事光子晶体激光器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家的专利申请量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中国在聚合物光子晶体和光子晶体激光器领域已经取得大量成果。
5 主要器件申请量
光子晶体器件专利申请主要包括光子晶体光纤、波导、激光器、LED、微腔、开关、传感器和滤波器。其中光子晶体光纤的申请量最大,美日欧均有成熟的产品供应,丹麦NKT Photonic是世界领先的光子晶体光纤的开发商和供应商,近年,武汉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光子晶体光纤国家“863”通过了验收。光子晶体LED可以显著提高出光效率,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Y. H. Lee研究组报导的二维空气孔光子晶体LED,出光效率可以提高13倍。Luminus Devices是第一个销售光子晶体LED的公司。
日本NTT的基础研究实验室研制成的光子晶体微腔Q值突破了100万,基于这种振动器,NTT已经开发出转换时间为100ps的超高速光开关。自1999年加州理工学院Axel Scherer研究组第一次报道光子晶体激光器激射以来,各种结构、材料的光子晶体激光器被研制出来,包括微腔缺陷模激光器、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波导激光器、带边(分布反馈)激光器、FP腔激光器、量子级联激光器、量子点激光器等。光子晶体传感器有着普通传感器难以企及灵敏度,光子晶体滤波器具有更加精确的滤波特性、更好的波长选择能力。
6 各国申请量年份分布
在2003年以前,中国专利的申请量低于美国、日本和WO的申请量,国内光子晶体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03年后,随着国家支持的加强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国内光子晶体研究迅速打开了局面,创新性成果大量涌现,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美日欧的专利申请量呈逐渐下降的态势,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日欧国家普遍减少了科研投入,中国则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光子晶体研究仍然不断加温,2011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顶峰,同期世界各国的申请量已微不足道,中国已将远远将世界各国甩在身后,世界光子晶体的创新研究已经转移到中国。
7 总结与建议
经过国内外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光子晶体理论和器件的设计原理已经较为完善,但仍然需要克服光子晶体制造方面的挑战,比如制造工作在可见光波段具有完全带隙的三维光子晶体,在三维光子晶体中引入缺陷,和亚纳米量级的制造精度。虽然国内光子晶体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利申请量已遥遥领先世界各国,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问题和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景,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认清技术发展的潮流,勇于站到技术的最前沿,不要一味地做跟随研究。国内科研人员仍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倾向于选择国外研究热点作为研究方向。在中国国力和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科研投入已处于前列,我们完全可以做别人没做的领域。
(2)进一步加强专利意识。尽管国内光子晶体的专利申请量已经很大,但是国内科研人员仍然习惯性地发表文章而不申请专利。虽然理论计算和实验性的制作是光子晶体研究的主流,但是理论计算和实验性制作往往包含了创新性的技术方案,在几十年后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应当今早寻求专利保护,以应对将来可能存在的专利纠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区域经济;税收模式;提升;优化
从目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论著中可以发现,诸多学者聚焦于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并以建立经济增长极为核心的经济拉动模式。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以上思路都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与此同时,业内似乎对于一定的税收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及作用却较少关注。这样一来,就缺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观。
众所周知,税收不仅成为当地政府的财政来源,也构成了区域各经济主体的经营费用支出。在税收模式一定的基础上,该模式的结构和税率将直接影响到经济主体的投资偏好和经营态势。当然,最终也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就文章主题进行讨论。
一、优化税收模式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分析
区域经济若要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其须满足两个主要因素:(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新增资本存量的正向性。前者使得各产业之间形成耦合关联的拉动形态,满足区域内经济循环的需要;后者则成为扩大经济覆盖面的前提。围绕着上述两个因素,优化税收模式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产业导向功能
作为中观层面的区域经济范畴,在其发展中也贯穿着区域政府的经济规划。如同国家层面的5年规划一样,在根据当地的自然禀赋条件、传统经济优势等要件,区域政府将在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下建立自身的产业发展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政府惟有通过税收结构调整,才能在经济主体的利益驱动下完成产业导向。如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为了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然对该类型企业的营业税给予优惠。以此作为引导,将使得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经济主体尝试进入该生产领域。
(二)产业扶持功能
目前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各区域政府都努力构建区域增长极。试图通过增长极的涓滴效应来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承担区域增长极的主体,往往是由当地某一优势产业来承担。从而,建立合理的税收结构和税率,将在特定时期内建构起该产业的经济增长极效应。同时,以关注民生为宗旨的区域经济发展下,通过税收模式的合理设计,还将促进具有强外部性特征的企业发展。
以上两方面的功能,就为税收模式的设计提供了内在规定性。
二、基于功能分析探究税收模式的设计原则
具体而言,税收模式的设计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植根性原则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了分税制后,区域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方面拥有了更加独立的税收来源。目前,税收模式设计已成为区域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为此,首先应建立区域植根性原则。具体包括:(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收结构调整;(2)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自然禀赋条件,进行有目的性的税率设计。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努力,将使得区域经济微观主体在利益驱动下,根据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企业经营目标的调整。
(二)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直接根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化性,其中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由经验数据显示,区域经济发展体现为以工业为主体的拉动和推动效应,即工业拉动农业并推动服务业发展。这就要求,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已减免了农业税,但在发展服务业方面还应通过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动态支持。与此同时,针对第二产业的税率应在不影响税基的情况下,根据其平均利润率的涨浮给予比例提高。
(三)关联性原则
在社会网络化分工成为常态的当下,诸多产业门类之间以及各产业之间形成了价值链体系。诸如,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即该领域包括农户、深加工企业、零售商等主要经济主体;并且,还包含物流企业在内的流通性组织。因此,建立在统一价值链基础上的关联性特征,就要求在税率设计上应维系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
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则,便为税收模式的优化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原则导向下的税收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阐述并在原则导向下,税收模式构建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根据区域产业规划进行税收模式构建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区域产业规划必然面临着形成城市与农村间产业结构互补性的任务。因此,为了打破已有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确保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区域政府应在两个方面进行税收模式的构建:(1)针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应给予税收优惠。其优惠的模式可以采取降低税率的办法,也可以通过后期经政府创新基金的发放给予变相优惠。(2)针对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诸如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二)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进行税收模式构建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涉及到内生驱动力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以什么样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问题。目前,尽管在增强城市与农村经济间的联系互动,但二者各自的经济内循环态势仍十分明显。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根据区域产业分别给予两大区域的重点产业以税收扶持。如,农村经济系统中的乡镇企业。与此同时,在针对资源指向型的产业而言,应通过提高税率的办法来减少负外部性的产生。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把握三个特征
以创新人才为依托。在“人口红利”逐步衰减、新生劳动者对劳动报酬要求更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是实体经济发展将长期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收入倍增目标必须通过高质量的就业来实现。实体经济如果继续依靠低劳动力成本模式发展,就难以生存下去。实践证明,传统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主要标志就在于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资源的重要性明显上升。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践表明,投资于劳动力能够激发更多的发明创造,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和拥有高素质人才。人才高度决定产业高度,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可能发展高端产业。
以创新产业为支撑。我国走过了跟随式工业化道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的工业化在相对技术成熟、产业成熟、市场成熟的领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当今世界正在孕育新的产业革命,其核心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融合推进产业突破。欧美国家近年来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地提高制造业比重,而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工业产业链,打造新的高端制造业。新的产业革命是一次系统性变革,必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必将改变工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孕育着巨大商机。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跟上新的产业革命步伐,从主要依靠量的扩张向主要依靠质的提升转变,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以创新为核心,向各个产业高地攀登。没有创新支撑、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最终只能被固化和锁定在低端环节。
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重工业发展阶段,由于资金、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更多地被政府控制,企业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大大削弱。在创新型经济下,企业主体的动力和活力尤其重要。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拥有良好创新管理和文化、技术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美国的苹果、波音、微软、英特尔,日本的丰田、索尼、松下,德国的大众、西门子,韩国的三星、现代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本国乃至全球的技术创新。
实现三个突破
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提升的突破。实现党的十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必须解决劳动者报酬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这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增加居民收入,既要强调再分配公平,更要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才能实质性提高劳动者收入。不能以牺牲劳动者报酬为代价来实现产业发展,而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发展产业与扩大就业、富裕人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就业结构、分配结构调整,促进收入倍增;通过就业结构、分配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使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提升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实现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一个较高阶段,但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产成本刚性上升、新兴产业缺少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高端产业处于低端环节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的突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导致国际市场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剧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和经济结构问题。必须加快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变政府主导发展带来的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光伏等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地方政府主导下的盲目发展,没有核心技术支撑,仅靠规模扩张,是不可持续的。必须真正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抓好三个转变
从抓物质要素投入为主向抓人力资本提升为主转变。过去发展产业,政府的着力点主要在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工作重心在于帮助企业协调资金、土地以及做好“三通一平”等物质要素方面。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把抓人力资本提升作为重中之重,舍得在人才培养上花精力、花财力。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战略企业家。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力量主导的职工技能培训体系。推行股权、期权激励,突破阻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制度瓶颈,推进高校院所科研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