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
民营经济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指除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指除国有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以外的企业经济组织。本文的民营经济指狭义的民营经济。
第一,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在初创时,为求“红帽子”,自找婆婆,寻挂靠单位。发展起来后,有的与主管部门关系不清,出现权属之争;有的无形资产归属不明,形成隐患;有的虽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但产权的归属却没有界定。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没有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投资者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第二,管理不科学,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家庭式管理,由于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导致管理混乱,经营无序,往往以企业破产倒闭为代价。这种形式已经成为阻碍民营企业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融资渠道不畅。近些年来,企业资金的紧张状况虽有所缓解,但融资瓶颈并未真正打开。究其原因:一是信贷投向的制约,金融重点支持高效益项目和企业,支持有一定自有资金的企业;二是民营企业规模小,难以对银行形成吸引力,银行对民营企业有惜贷、惧贷现象;三是贷款抵押、担保难,金融部门信贷条件高、办理手续繁琐,与客户互信度低,信贷总量小、额度低等等,这些都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进行产权制度创新。要积极慎重地清理有名无实的假企业,严格把好注册登记关;对挂靠双方在产权问题上有异议的企业,要在认真评估资产的基础上明晰产权,既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又要防止对民营企业财产的侵占;对经营亏损的民营企业,要明确产权关系,采取租赁、拍卖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有条件的要大力推行和规范股份合作制经济。另外,对于国有改制成民营的企业,要加快国企民营化的步伐,尽快划清资产产权关系,优化配置有效资源。
第二,实行科学管理,突出人才的重要地位。在新经济时代,必须扭转在民营企业内极易滋生的家族式管理、个人化管理倾向,实施科学的、规范的人才激励和整和体制,以吸引、激励各种优秀人才,包括来自国际的高级技术管理专家,给他们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带动企业核心素质迅速提升。
第三,开通融资渠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金融政策方面,首先政府要引导银行对民营经济增加信贷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增速。其次,要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新的信用担保体系。三是要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将微型企业等各种政策扶持资金整合捆绑使用,建立县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持做大做强民营企业。
第四,制造有利用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舆论环境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环境之一,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给企业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可以成为激励鞭策企业成长的动力,可以当作监督规范企业行为的镜鉴和标尺。反之,恶劣的舆论环境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甚至可能陷企业于困境之中。毫无疑问,民营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
舆论的形成、传播及其影响,与人们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为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应从如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政府部门向积极方面引导社会舆论。这首先要求各级领导打破思想和行为上的禁锢,客观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然后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制定的方针政策,宣传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中所取得的成绩等。
二是各界媒体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民营经济队伍中涌现出的敢于投资、善于投资的新人新事和成功经验,宣传和表彰敬业守法、贡献突出的民营业主,宣传勤劳致富光荣,减少负面报道,推动全社会对民营企业的理解、尊重及对其劳动和贡献的肯定。
[论文内容摘要] 我国民营经济真正获得新生和快速发展是在党的以后。本文阐述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民营经济真正获得新生和快速发展是在党的以后。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使民营经济经历了由小变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出现的只是零星的、自发的、小规模、低水平的工商户。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据全国工商联统计,现在民营经济在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有约3.5亿人,名副其实的成为劳动就业的主渠道。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民营经济目前正以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每天增加30亿元的速度飞跃发展。就总体而言,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一些发达省份和市县来自民营经济的税收已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二、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营经济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健康发展。
1.政府思想观念滞后。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和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反之就遭受挫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新的飞跃,各地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都予以了积极肯定。但由于受传统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在部分干部身上依然存在着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起点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文件没有的规定就不敢突破,缺少超前眼光,缺乏敢闯敢冒的精神,对发展民营经济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有的口头上讲解放思想,行动上却墨守成规。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深处对国有和民营经济有“厚”“薄”之分,姓“资”姓“社”之分,还存在着对民营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不够的现象,相当一些部门还固守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模式和工作惯性,没有将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待,没有把它作为经济增长点和拓宽就业渠道来认识,各级政府服务功能还没有真正延伸到民营经济中去。
2.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堪忧。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对称,在目前国家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实施宏观调控的大气候下,民营企业在用地、融资方面的困难更大,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首先,金融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与责任追究制使基层行丧失了放贷的积极性;机构网点收编导致信贷辐射面减少,造成信贷区域下降。其次,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为尽量避免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限制较多;能够进入证券市场的多是国有企业,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上市困难重重。第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长期靠自筹资金来维持,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自筹资金已无法满足要求,而向银行贷款又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致使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无法扩大再生产,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的进程。
3.民营企业自身存在先天性不足。大多数民营企业开始都是家族式企业,家族化几乎是所有民营企业创业之初的首选模式。随着企业逐渐壮大,这种家族式管理企业的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管理体系跟进,这种关系便成了影响民营经济扩张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民营经济中家族式管理的封闭性和不规范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领导偏重经验而缺少创新,基本是“有管无理、有战无术、有销无营”状况。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不少民营企业主还是粗放经营,家庭作坊式管理,走不出“老婆管钱、亲戚管账、自己跑市场”的圈子,很难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必须参与大循环竞争的新形式、新要求。同时,多数民营企业缺乏科技人才、外经贸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民营企业家队伍滞后,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集中度低和竞争力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4.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许多领域对民营投资虽没有明文规定的限制,但是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与国有经济甚至外资经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一些收益稳定、利润较高的行业尚未对民营资本开放,如在农村电网改造中,由于资金缺口大,很多地方电力部门宁愿向国家立项要钱,也不要民营资本参股经营。同时,行业垄断行为的存在也使得民营企业不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极大地制约了民营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民营经济已成为国家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但民营企业往往无法享受三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以及国有企业的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作为同等市场竞争主体的民营企业遭受政府财税政策的不平等对待,而且还面临众多权力部门名目众多的“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
5.企业文化发展薄弱。目前,民营企业大部分仍处在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企业文化发展存在着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处于创业阶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更为关注,而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则边缘化了。在江苏南通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70%以上的企业经营者都将此归类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企业文化定位模糊。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小作坊式的生产向规模生产、专业生产或多元生产逐步演进的,缺乏一以贯之的战略规划,更没有长远的文化定位,他们功利地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产品推销,希望马上产生经济效益。殊不知,企业文化定位需要稳定的内核,如果为了赶时髦而不断改变文化理念,企业最终只会像“流星”那样陨落。
三、针对以上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采取解决途径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发展民营经济的问题上要大胆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一定要真正破除姓“公”姓“私”的思想观念,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破除思想和体制上的障碍,平等地对待国有、民营、外资的发展问题,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民间投资。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理直气壮地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民营业主鼓与呼,增强他们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要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改变一些人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态度,特别是各级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对民营经济要公正对待、公正执法,让民营经济在理解和赞赏中放开手脚大胆前行,上规模的发展,为再就业提供充足就业岗位,为全社会做出最大贡献。
2.大力推进政府管理机制创新,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搭建支撑平台。政府建立和完善对民营企业的担保体系,改善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状况。各地方金融机构要发挥情况熟、网络广、机制活的优势,创造更多更便利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与民营企业建立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要进一步落实民营经济的“国民待遇”,放宽市场准入空间。凡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能进入的领域,都应允许民营企业进入。鼓励民营企业以兼并、收购、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实现低成本扩张。推动科研人员向民营企业流动,推动科研成果在民营企业形成产业。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的财政贴息,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转变政府职能,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为民营企业建立信息流通平台、培训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切实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工作的透明度,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3.深化民营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增强其发展动力。我国民营企业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经营机制,规范各项制度,以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规模,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方式,建立适宜的企业制度。打破家族式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民营经济发展。要引导民营经济积极探索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推进机制创新,实行公司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民营企业要逐步由家庭式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用先进手段实现管理科学,逐步向现代制度过渡。要建立起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度。民营企业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会管理、懂技术的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形成一套促进创业人才汇聚的机制,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4.不断拓展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加快发展步伐。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民营投资涉及领域较窄,除城乡建房外,主要投向一些简单的机械加工工业、初级矿产品采掘业、食品制造业。上世纪90年代后期,民营经济开始涉足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上游产业。目前,在传统制造业中,民营经济已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基础设施一直是民营经济投资涉足最少、进入最为艰难、最难以扩张的产业领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民营经济涉及的行业范围较窄问题得到解决,依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各地对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政策导向,使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加快发展,一向作为国有资产传统领地的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大门正逐渐向非国有资本开启。宣布全面开放我国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运营、作业市场,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这些政策立即在民间投资领域引发巨大反响,各路民营企业精英争相出手,其稳定乃至高额的投资回报和巨大的规模效应自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种对民营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快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5.努力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国内市场上本土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与此同时,我国企业正在前所未有的广度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入世后市场的更大开放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空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世贸组织所要求的透明度原则、非歧视原则等都将给国内民营企业带来更好的市场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广的市场空间。要树立外向经营、知识产权、国际惯例、自立自强、公平竞争等先进理念,尽快学习和了解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和规则,学会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自身合法利益,通过各种渠道加快适应WTO专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显刚:“试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法制环境”,载中国农业信息网。
关键词: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贵州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82-02
一、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资源消耗。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产业结构是以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冶金、化工等原材料加工工业为主,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大,环境资源形势依然严峻。全省以原材料为主的高耗能工业技术装备普遍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这种情况在中小民营企业尤其常见。全省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内产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8倍。全省约70%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高出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大批的中小企业群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却依然走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数量求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速度,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伤害。
2.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人力资本存量低。贵州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贵州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根据有关资料,贵州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东、中部地区,甚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2003年,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全国为11.63%,西部平均18.30%而贵州更是高于西部平均水平为18.74%,而在农村,人口受教育比城镇人口受教育情况差距更大。
第二,贵州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表现在高校在校学生数以及技术人员数上,除了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超过西部平均水平,贵州高校在校学生数以及技术人员数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西部平均水平。
第三,西部地区技术人才不足。贵州不仅科研、经济管理、工程技术、高新技术人才等十分匮乏,一般的技术人才也比较缺乏。根据人事部统计,贵州科技活动人员数量2 854万人仅全国总量的1.4%,而专业技术人员仅159.76万人,低于西部平均值210.45万人,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
3.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中的必然法则,每年都有上万家大小民营企业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是正常的经济现象。然而,也有一些民营企业的倒闭则是一种非正常“死亡”。从企业自身来讲,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就可能面临非正常死亡的危险。以贵州县域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企业为例,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白手起家,大多基础工作差,管理不规范,产品多靠仿造。很多企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技术薄弱,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高。生产基本上以手工劳动和简单技术为主,工人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管理上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财务上则多不建账或造假账。不少企业缺乏法制观念,为追求眼前高额利润,假冒名牌,制造伪劣产品。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使不少中小私营企业定位不清,战线过长,不顾自身实力,盲目追逐“高效益”产业。特别是那些单独、薄弱的民营企业面对市场缺乏判断力和驾驭能力,往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
4.市场准入政策不公平。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非公经济36条”)。此后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不断得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更大发展。但由于有关部门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措施推进不平衡,造成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差。
尽管“非公经济36条”对市场准入做了不少原则性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隐性壁垒。民营经济的市场环境普遍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准入领域方面,民营经济还存在准入壁垒,在融资和社会舆论方面对民营经济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二是产业行政垄断,形成国有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民营经济难以进入。
5.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民营经济要健康成长及发展壮大发展,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尤显重要。而在贵州广大县市各种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很多地区尚未完善甚至尚未建立起比如人才教育培训、创业辅导、筹资融资、技术开发、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后,这一问题将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时甚至可以使民营经济陷于困境。
二、制约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历史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交通便利,海陆运输条件好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外辐射的能力。贵州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山”是贵州地理环境的最大特征,喀斯特分布面广,类型多,地形崎岖,承载能力低下,生态系统脆弱。而且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灵通,必然使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升高,阻碍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入。深居内陆腹地的地理区位,没有直接的海洋运输条件,也影响到与国际经济的合作和交流。贵州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是形成东西部差距的客观原因。同时,东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取得了诸多优惠政策,在引进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均在全国处于优势位置。在优惠政策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双重作用下,大量资金和人才都向沿海开放地区流动,而贵州在不占地理优势又经济基础差、发展缓慢、缺乏优惠政策的吸引的多重重压下,不仅难以吸引外部资金,连原有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也大量外流,最终导致民营经济发展陷入内无支撑和外无支援的困难境地。
2.观念与发展思路原因。受封闭的历史、地缘、文化以及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的多重影响,改革开放对贵州的影响远不及对东部的影响深刻,大多数人对改革开放表现得热情不足。特别是,落后的山区与外界交流甚少,传统自然经济形成的小农意识比较强,人们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变动,会采取谨慎的态度,对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则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东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贵州一些县域却仍然抱着“等、靠、要”的惯性思维,等着国家大批注入扶贫资金。民营经济既缺乏内在萌发的冲动,也缺乏孕育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县域民营经济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保护反落入被排挤和轻视的境地,不仅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带有很大的偏见,同时社会也缺乏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一些群众对民营经济也抱有偏见,大中专毕业生甚至于一些下岗职工也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就业,在这样的状况下,很难想象贵州会自发地形成大规模的民营经济群体。
3.技术资金滞后。县域处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特殊地位。当前,科技进步已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的差距已成为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民营科技企业,尤其高新科技产业少,技术上的落后制约了贵州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加之不少外地企业在黔投资、办厂,使得贵州县域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增多,主要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合伙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但这些私有小企业(如小加工厂、小矿山、小作坊)他们大多生产工艺简单,技术落后。
资金缺乏也是县域民营企业发展的老大难。县域民营企业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据了解除非高新技术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大多很难贷到款。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近乎苛刻的审批程序,将民企挡在了银行门外。中小民企很难找到“钱途”。此外,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没有按规定建立财务账目,企业信用信息不透明、信用记录不清楚等种种主、客观原因,也造成了贷款、融资环节等方面的重重困难。由于获得贷款、融资较难很多县域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经常遭遇资金瓶颈。
4.管理制度不科学。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大部分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嫡亲治厂”的现象。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有极高的凝聚力,但在企业规模扩大后往往可能在资产上产生纠纷,反而成为企业矛盾和分裂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有“作坊式经营”、企业业主亲自管理企业等模式将愈来愈不适应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现实要求,这一管理模式劣势日益明显。不仅在人才资源利用上有局限性,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不利于决策信息的引进,而且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难以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而在贵州县域民营企业中,这一现象则表现得更为突出,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完全是依靠所谓的胆识与经验进行生产经营,缺乏管理创新的内容,易造成人治代替企业的科学管理,自以为是,进而作出非理性决策。在一些家族企业中缺乏规章制度,没有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有的则是规章制度不去执行,造成管理混乱。大多数的企业尚未建立生产、经营、投资、决策的健全机制。这也正是贵州县域民营企业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
5.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短缺。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有:(1)贵州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同一层次人才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差距大,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科技、信息发达,工作生活条件好能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因而有很大的吸引力;(2)贵州研究设备落后,经费困难、项目的研究与产品开发断裂使人才的知识及才能无法得以充分实现;(3)一些领导及政府不懂爱才、惜才、用才、挫伤人才积极性。
从企业内部原因来看主要有:(1)管理水平低下,我省县域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创业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水平普遍不高;(2)人才观念落后,许多企业老板的人才观念不能激发人才较大限度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3)缺乏沟通与交流,很多民营企业主忽视了与员工的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4)忽视组织学习和人才自身事业的发展,大多民营企业忽视企业学习氛围和学习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R].国发[2005]3号,2005-08-12.
1.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政府规划的缺位。长期以来,很多地区缺乏从区域发展战略高度对民营经济发展所做的专项规划,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仍然局限在会议号召、原则要求、宏观部署等层面。由于政府规划引导的缺位,加之对市场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并不明确,长期处在什么挣钱就做什么,能挣多少就挣多少的自发状态。也造成了民营经济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衔接不紧、关联不强的游离状态,没有真正相成分工合理、定位明确、相辅相成、配套协作、协调共进的良性发展局面;二是政策落实的不到位。尽管国家和省已经制定出台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意见,但在执行层面,涉及部门较多,协调难度较大,缺少更加详细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使得政策落实不够及时和到位;三是全社会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从社会人文环境看,宽容失败,尊重成功,鼓励创业的社会理念尚需进一步培育。
2.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民营经济发展所需求的各类服务组织尚不健全,在信用担保、成果转化、智力引进、市场开拓法律服务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企业大量需要的创业辅导培训不够,投资指导不够,缺乏所需的各种政策法规信息以及科技、经济和管理信息,融资服务需要的担保和信誉评估体系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3.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瓶颈制约严重。融资方面,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抵押物相对不足、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融资担保体系还不完善,同时缺乏直接融资的手段,使得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只能依靠“滚雪球”式的自我积累,或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融资。在土地使用方面,随着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土地的供需矛盾尖锐,有限的用地指标更多地向重点项目倾斜,土地供应远远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人才方面,突出表现在与民营企业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家群体明显不足;与产业升级要求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技工人才较为稀缺。人才匮乏,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低等问题严重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
4.民营经济自身素质较低。从产业构成看,民营企业大量集中在资源粗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水平加工业企业多,资源依赖性强,产品附加值少,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较高。从管理方式和水平看,亲缘、血缘、地缘的家族制管理仍然在民营企业中占主流,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从投资领域看,民营资本大仍然呈现集中投向门槛较低,过度竞争的传统工业领域,重复投资建设,低水平扩张等问题值得关注。此外,还存在有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偏低,过于重视眼前利益,小富即满,人本意识、社会意识、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个别甚至存在违法违纪行为,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民营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大中小并举、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的方针,积极引导民营经济不断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向有利于区域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①加强对民营经济的产业投向引导。引导民营经济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以及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引导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海外市场。②引导民营经济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把握好市场定位,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③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创业引导,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必要的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积极引进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促进其管理上水平,经营上规模,产品上档次。
2.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①政府应支持建立以包括市场准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共享、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在信息资源开发、政策信息披露、建立信息数据库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扶持。②要尽快完善以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以政府的担保中心为龙头建立多种形式的各类担保机构,允许各类担保机构进行商业化运作,把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多途径地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降低金融部门的放贷风险。
1引言
“十二五”中后期以来,我国金融领域的民营化的加速已不可逆转,我国民营金融机构以及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的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2014年3月11日,银监会公布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名单,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领域的准入条件也真正得到全面确立,让各地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制度阻力基本消失。在此形势下,江西同样没有甘居人后,在2014年3月即以书面政策形式加大了推进组建本省民营金融发展的力度,同时也为基于现实环境的江西省民营金融发展升级问题研究带来了充分的必要性。
2研究现状
在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的产权结构特点的影响下,民营金融发展升级的阶段程度、市场定位、战略路径、战略举措等问题的研究在近二十年内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成果屡见不鲜。例如樊纲(2000)指出,中国改革金融体制、为中小民营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需要大批的中小型、地方性、民营的金融机构;[1]林毅夫、孙希芳(2008)则运用中国 28 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得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显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2]2013年民营银行准入闸门的放开、2014年首批民营银行的正式设立,以及近十年来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活动在我国的快速拓展,催生了更为贴近民营金融实际发展问题的大批研究成果,但能够凸显地方经济环境下资源禀赋特点(尤其是中部经济不发达省份)、吻合经济金融整体改革要求的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
3江西省民营金融发展的环境及现状
周小川等国内学者(2004)认为,金融企业也类似于生命系统,会和生命体参与自然环境中生态循环那样,与各类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生态”化的金融发展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企业的生存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其所面对环境的适应、利用与回馈、改善;[3]而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则应能使金融企业与各类环境因素间实现有效的功能协调、资源流通,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金融企业(尤其是具有更高市场化程度的民营金融机构)的孵化、发展、升级。
在致力于发展民营金融的省份中,位于中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江西省面对的发展环境可以说较为得天独厚,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短板与问题。一方面,在党和政府大力扶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下,江西省的经济增长潜力正不断释放,其产业结构转型进程加速、经济增长速度快(尤其是民营经济增速),而且拥有相当完备的现代工业产业链条体系,这些都可视作江西省未来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市场空间乃至原动力所在。另一方面,江西省虽然经济增长潜力可观,但其经济水平、金融发展程度、人文环境、法制水平、信用环境等金融发展环境要素仍大幅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尚无法满足以民营银行业为代表的高水平民营金融的发展条件;所以在2014年的第一轮申报工作中,江西省申报的3家银行均遗憾出局,这一结果意味着江西省只有付出更多努力来改善民营金融发展环境、更好地选择民营经济与民营金融发展战略,才能早日完成民营金融向民营银行等高水平机构的发展升级,让江西人的民营银行早日进入核准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的地方金融、民营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存在显著滞后;[4]省内小额贷款公司在数量和资产规模的增速上都领先于周边省份,而以村镇银行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遍布除浙、粤之外的所有周边省份[5],能够有力地保障江西省金融业在未来的创新发展,为民营金融的发展升级打好基础。
4江西省民营金融发展升级的方向、路径与策略
国务院在《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已明确指出,为了丰富金融供给,解决融资问题,要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可见,在我国目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各项举措中,促进民营金融机构向高水平阶段转型升级、加快民营银行等高水平金融机构孵化已成为重中之重,民营银行也已在事实上成为民营资本完善自身产业链中金融环节、民营金融企业加强并规范自身银行类业务的最主要选择。所以,对于江西省民营金融来说,民营银行是一个有利于顺应当前政策环境、迎合民间金融旺盛需求的发展升级方向。
在民营银行发展路径研究上,学界主要提出了“增量”和“存量”两派观点。以徐滇庆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强调民营银行试点要通过新设民营银行的“增量”途径来进行。王自力等持审慎观点的学者则主张民营银行的发展应该走支持现有国有金融机构改制的“存量”道路。[6]上述的两条改革路径实质上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而是适用于我国经济与金融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以近20年来,它们都在金融改革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存量”发展的民营化路线确实成为了信用社、地方性商业银行等机构的改革与创新路径并随之取得了成效,而2014年成立的我国首批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则又有力地践行了“增量”发展的模式。
在民营金融发展升级的路径选择方面,由于江西省民营金融机构(例如小贷公司)、地方性金融机构(例如城商行、农商行)的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并不落后,而且民营资本也已在其中发挥较大程度的作用。所以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培育的路径选择可以基于现有金融机构“存量”模式为主,在将来条件更加成熟时,则可引入以新设银行业民营金融机构为主的“增量”发展模式。
同时,为了更好地扬长避短,江西省民营金融机构在发展升级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省内民营金融服务潜在客户多数集中于乡村地区(农村创业者、私营企业投资者等)[7]的特点,在目标客户群定位上将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人员、“三农”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好江西省民营、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的现有成绩,通过深入基层、主抓普惠金融业务,明确业务模式中的区域、流程、人群等差异化要素,从而更好地融入今后全省乃至全国的创新创业环境之中,形成与传统银行间的错位竞争,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最终形成对当前省内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