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格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格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格局范文第1篇

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差距不断缩小。随着“双转移”策略的深入推进和粤东西北产业发展新格局“落子”的逐步到位,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快于全省水平,地区差距扩大趋势有所抑制。2012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GDP达到47779.56亿元,增长8.1%,占全省总量的79.1%。粤东、粤西和粤北GDP分别为4138.87亿元、4683.43亿元和3821.81亿元,增长10.2%、10.0%和8.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下降,可见珠三角地区加快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区域经济两极分化趋势得到抑制。2012年,珠三角人均GDP达84355元,增长7.5%。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明显增加,分别为24315元、30271元和23467元,增长9.6%、8.9%和7.8%。四大区域人均GDP最高与最低比为3.59∶1,与2005年的4.56∶1相比,差距明显缩窄。

调结构力度加大,产业结构继续升级。2012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5.0∶48.5∶46.5,第三产业比重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比均呈上升趋势,反映产业升级水平的结构层次系数较上年提高。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继续增强。2012年,内需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8.2%,外需贡献率为1.8%。经济发展倚重内需特征明显,消费需求保持稳定。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677.11亿元,增长12.0%。其中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最快,达13.6%,粤北增长11.9%,粤东和粤北分别增长4.2%和9.2%。

区域经济应平衡发展

区域平衡发展仍有空间。全省各市地区发展差异系数居高不下,2012年按21个市计算达0.6359,高于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份。此外区域经济发展呈“哑铃型”(地区发展水平分布呈两头大趋势)变化。2012年,21个市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以下的有8个,比2000年多3个;处于中游的地市,即人均GDP在全省平均水平上下25%区间的市,2012年只有3个。

产业内外结构尚待提高。2012年,根据39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增加值计算结构相似系数,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6463,可见区域间产业差异不明显。同时,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13000美元,三产比重只有51.7%。珠三角9市中只有广州、深圳、东莞三产比重高于二产;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各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为0.6232,区域分工合作不明显,产业结构雷同,对粤东西北辐射的能力非常有限。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但产业层次总体水平不高,三产占比仅39.2%,比二产低6.5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格局范文第2篇

在即将迎来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江西省审计厅财金审计处,就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探索地税联网审计等问题与他们进行了探讨。

记 者: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刘家义审计长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从财金处直接从事省级预算执行和下级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看,你们认为应该如何理解和践行?

孟文军:这是一个大课题。先谈一点基本认识。

继国家审计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论断之后,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我认为,如果说“免疫系统”功能,阐明的是国家审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那么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指明的是国家审计怎么样发挥作用。

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对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每年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财政审计成为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审计监督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和民主法制建设的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构建基于有效实施财政收支审计监督的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国家审计充分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

周国亮: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应当把握法定范围和内容,这是基本前提。

关于财政收支审计,审计法的有关规定是: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从审计主体看,对本级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由审计机关内设各专业审计机构实施;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实际由上下级审计机关分别采取“上审下”、“同级审”进行。审计主体应当是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内设各专业审计机构。

从审计方式看,应当是“同级审”与“上审下”。

从审计客体看,本级各部门预算、下级政府预算都是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其他财政收支,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是指财政资金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因此,审计客体应当是纳入和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即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活动。

由此,总体上说,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就是构建一个国家审计机关对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活动实行有效审计监督的结构化体系。

孟文军:厅党组高度重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在王殿军厅长的大力推动下,厅专门设立综合处,具体负责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两个报告”起草工作。一是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为统领,对厅各业务处、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实现财政审计“一盘棋”;二是以“两个报告”为载体,对财政审计信息进行统一归集和分析,提高财政审计的整体质量。这实际上是搭建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平台。

傅志辉:为了不断推进和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王厅长提出了以财政资金为源头展开审计的思路,并由财金处组织实施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中央、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获得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在听取对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汇报时,王厅长又提出对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的审计与对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相结合、财政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思路,要求财金处进行探索。

孟文军:这进一步提出了适应财政资金运行的特点,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特征。

从省级财政资金运行而言,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是源头,横向涉及省级预算部门(上缴财政收入和接受财政拨款),纵向涉及下级政府(上缴省级财政收入和接受省级转移支付资金)。作为作用于财政收支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只有把审计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与审计省级预算部门结合起来、与审计下级政府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财政收支审计的整体效能。

周国亮:这种结合,可以实现审计内容的一体化,并且保持审计方式的多样化。如审计省级非税收入管理,从审计内容上,可以把审计省财政厅组织收入情况和审计省级预算部门、下级政府缴交情况结合起来;从审计方式上,在财金处审计省财政厅组织收入情况时,可以由财金处对重点省级预算部门、下级政府的缴交情况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也可以由各业务处在审计省级预算部门时对其缴交情况一并进行审计,或由财金处或其他业务处组织对下级政府的缴交情况进行专门审计。至于采用何种审计方式,可以通过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工作方案确定。

傅志辉:在这种结合下,还可以实现审计内容的横向成块、纵向成线。如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既构成整个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横向审计部分,又成为相对独立的审计单元。再如对某项本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既是本级预算资金向下级政府转移支付的纵向审计内容,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审计形态。

孟文军:如果说,把审计省财政厅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与审计省级预算部门结合起来、与审计下级政府结合起来,是在审计对象和内容上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结构性安排,那么,财政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涉及的则是在审计主体和方式上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制度性安排。这实际上要求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必须建立协同各类审计的基本机制。

常迎迎:这种基本机制,我认为,应当包括审计类型之间在审计内容上的协同和审计项目在审计时间上的协同。

一是实行一个审计项目融合多个审计类型内容的制度。对财政收支审计采取“同级审”与“上审下”两种方式是法定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财政收支审计是两种基本审计形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应当实行一个审计项目融合多个审计类型内容的制度,如把绩效审计内容融入财政收支审计项目,对财政收支审计项目中发现的每个问题分清领导责任,既形成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在每个审计项目上的制度化,又为开展专门的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保持在审计内容上的衔接。

二是实行年度审计项目为“两个报告”滚动服务的制度。审计机关每年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是一项法定制度,一般在当年6月或6月以后进行。因此,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年度审计项目的安排既要满足当年“两个报告”的需要,又要为次年“两个报告”打下基础。对每年6月以后的审计项目,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安排财政收支“上审下”或其他财政性资金审计项目,在审计内容上与次年上半年的财政收支审计项目形成互补;二是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延伸至当年6月底或审计日的上月底,在审计年度上与次年上半年审计项目的审计年度保持衔接。

孟文军:上面,就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谈及了基本认识、基本前提、基本平台、基本特征、基本机制,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显得粗浅,也不一定正确,还请批评指正。

记 者:今年是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财政审计见证和体现了国家审计的整个发展过程,对此有何感想?

孟文军:感想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财政审计是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如财政审计的功能定位,在审计机关成立初期集中体现在查错纠弊,后来总结为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现在概括为国家审计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再如财政审计方式,在经历了单一“上审下”后,实行“同级审”与“上审下”结合,再发展到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推动了财政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财政审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我省的财政审计在继往开来中呈现崭新局面。由1985年第一次由省政府批转46个财政赤字县(市)的审计报告、1990年第一次在《中国审计》介绍江西省财政审计的基本做法、1998年第一次以省政府令出台《江西省地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实施办法》,经十年来的开拓创新,到近些年财政审计为领导决策服务作用的充分发挥、江西省财政审计路子的鲜明特色、《江西省审计条例》的实施,特别是在2011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中,江西审计经验在全国审计机关推广、审计项目获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省债审办和财金处均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先进集体三等功,标志着我省的财政审计获得突破性进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呈现崭新局面。

记 者:税收是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财金处从去年开始探索地税联网审计,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孟文军:地税联网审计是王殿军厅长亲自推动的我省审计机关第一个联网审计项目。在何干成副厅长、胡志勇总审计师的高度重视下,经财金处与信息中心共同努力,地税联网审计正在有序推进。

杨 桦:目前,已实现联网方式的数据获取、转换和分析。

——完成联网工作。于今年5月,在省地税局机房安放前置服务器,通过党政内网(网),连接厅机房专用服务器,建立封闭式的联网链路。

——获取征管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获取了多年来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建立审计数据库。

——进行数据验证。对获取的数据库数据,按一定的方法,与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的前台数据进行核对,验证数据的一致性。

——修正有关模型。在去年试用的基础上,对一些数据分析模型的取值范围或因素设定,进行调整或修正,以适应本地化的运用。

——开展数据分析。对数据分析模型生成的疑点,从逻辑性、合理性、重要性上进行再分析,形成重点疑点,组织重点核查。

经济发展格局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影响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简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这个概念逐渐凸显,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到现在,大概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状态,区域之间的联系很弱,基本不存在世界经济的概念,相邻的区域之间存在商旅并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虽然在当时长途旅行的商人也存在,但是相对而言影响力十分小。这种地区内部相对而言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很快被打破,工业革命带来欧洲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进而引发了欧洲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程度,决定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形式,而这种文化又会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当时的欧洲,以宗教思想作为当时的主流,这种布道式的思想主题,与当时经济发展的一贯方式,以及航海技术本身的成熟,共同推动了欧洲殖民行为的产生与成熟。殖民地的建立,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以欧洲作为轴心的经济格局,欧洲成了第一个世界经济轴心。随后,欧洲向美国移民,为北美地区带去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到达美国的移民,逐步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建立起更为自由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显然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战中的美国获利颇多,而欧洲却在二战中锉尽锋芒,二战后,美国积极发展经济,很快成为了世界经济格局中不能忽视的一股新生力量,并且最终成为第二个世界经济轴心。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弊端也逐渐凸显,经济危机成为了不仅仅是美国,而是其他众多资本主义国家都头疼的一个问题。2008年的次贷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的影响,无论是没有就业回升的经济复苏,还是次贷危机本身带给美国的经济问题,都让其难以招架。与此同时,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则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单从中国角度而言,一方面经过多年的专心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国与世界其他各个地区的经济关系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就目前而言,美国一贯主张的自由民主文化,已经初露弊端,而中国从古至今的朝奉体制,在目前阶段又开始呈现出一定的生命力。

二、中国经济发展对于世界格局的进一步影响分析

在中国建国的60余年中,除了建国初期还需要面对十分艰难的对敌斗争,相对都是注重经济发展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得到了整个世界的认可。同时在睦邻方面,中国也摆出颇高姿态,与邻邦共同发展。就目前的状况看,在未来,中国必将会成为国际上更具有影响力的经济主体。对于这一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经济发展格局范文第4篇

一、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进革命老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一)支持革命老区各类创业主体的设立。大力宣传、落实国家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帮助老区农民树立市场经济意识,迈开创业第一步。大力培育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主动参与,了解需求,排忧解难;提供注册登记相关法律法规的咨询,为老区各类经济主体的设立、变更、年检等提供优质服务。引导、扶持私营企业到革命老区发展,开拓市场,开发新的增长点;鼓励私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和资产重组,到革命老区建基地、办工厂。

(二)支持特色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围绕茶叶、水产、食用菌等支柱产业和水果、蔬菜、竹木、药材、禽畜养殖等优势产业,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健康养殖业,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在优势行业中选择龙头企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构建绿色、特色产业体系,加快革命老区主导产业的构成和发展。

(三)着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规模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支持其设立企业集团,鼓励、引导其通过股份公司治理参与上市融资,通过资本经营,增强企业资本实力,促其发展壮大,实现一个龙头企业带一个产业、带一批生产基地、带一方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支持龙头企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快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精加工、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延伸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着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合作社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组织机构,制定依法有效的章程,健全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重点引导建立合作社与农户间的长期稳定的利益联合机制,加强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合同契约履行,使之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范中快速发展。

(五)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型涉农金融组织。支持发展涉农、支农、惠农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作用,为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户融资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股权出资、股权出质登记以及动产抵押、商标专业权质押贷款,探索开展资金互助、信用合作,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

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革命老区现代流通

(一)支持农产品市场建设。积极培育、规范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依托革命老区资源、地域优势和县域特点,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重点投资开发专业市场,做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就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与之相配套。大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入拍卖、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提升市场交易服务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支持农村流通现代化。支持鼓励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机构、大型超市、商场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搭建农产品流通平台,搞活农村流通市场;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以及配合相关部门通过举办会展等活动,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提高老区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

(三)积极发展农村经纪人。积极引导、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从事农村经纪人活动,允许农民季节性地从事经纪活动,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村经纪人开办经纪人事务所、经纪公司、农村劳务培训和输出的组织;结合东革命老区农业产业特色,重点培育发展农产品经纪人、农业科技经纪人、劳务经纪人、物流信息经纪人,努力打造一批有市场经济头脑的能人,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三、实施涉农商标品牌建设,增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后劲

(一)加强注册商标储备。按照“一地一品”、“一局一标”和“推荐一批、扶持一批、培育一批”的原则,加强调研和指导,对革命老区的企业产品、特色产业产品、具有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进行集中挖掘整理,建立待注册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培育库,形成商标培育梯队,并对其商标注册提供咨询、设计、申请、等“一条龙”服务。指导企业建立培育、发展品牌规划,帮助企业制定短、中、长期品牌战略,鼓励其争创知、著、驰名商标,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商标的管理和运作。引导、鼓励以革命老区农业资源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注册和使用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在“发挥、使用、保护、传承、重点”和“调研、建议、沟通、规划、重视、运作、规范、发展”上继续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响一批富有东革命老区特色和传统名称的“农字号”商标品牌,变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

(三)强化商标行政执法力度。积极协助农业企业解决名称权、商标权纠纷,严厉查处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以及擅自使用企业名称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权利人的权益,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推广“订单农业”,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农业发展

(一)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合同指导服务,为企业与农户双方提供事前咨询、事中监督、事后走访、诚信引导等服务;积极探索、推广“公司+基地+农村经纪人+农户”的运行经营模式,从规范订单合同入手,推广使用农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提升农业商品化、契约化、产业化水平,促进革命老区“订单农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业订单的跟踪监管。引导农业订单的签约双方通过风险控制的措施对合同订单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管”,及时调解合同纠纷。加大合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设置合同陷阱、骗取合同保证金等涉农合同诈骗的违法行为,防止损农、坑农事件发生。

(三)大力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加大对各涉农主体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信用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制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引导、培训,在大力发展与完善订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农户以产销连接为纽带,以服务连接为桥梁,以利益连接为核心,以机制连接为保障,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开展二次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起更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

五、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严把老区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经销有毒有害食品、食品中使用非食品添加剂和利用连锁配送、“送货下乡”等名义向农村销售假冒伪劣或过期食品等违法行为。加大力度查处老区内主导农产品如银耳薰磺、大黄鱼注水、海带掺沙、茶叶农残超标等违法案件。

(二)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认真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在食品批发企业中全面推行电子台帐,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强市场巡查,加大农产品质量监测,抓好食品安全有关制度的落实。

(三)强化农资市场监管。积极开展“红盾护农”活动,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大案件,切实加强对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及零配件等四大类农资商品的监管,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追根溯源,坚决、快速、严厉地予以查处。

(四)强化消费维权工作。充分利用“一会两站”和申诉举报网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优势作用,引导老区农民针对消费需求新增长点及国家惠农政策开展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工作。定期消费警示,解答消费咨询,受理申诉举报,和解消费纠纷,方便广大农民消费者就近申诉投诉。特别要快捷受理和处理有关食品安全、农资质量等方面的申诉举报,及时把消费纠纷解决在基层,依法保护老区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经济发展格局范文第5篇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载体。在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家的行政边界在淡化,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疆界却在延展。城市渗透到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著名城市学家沙森提出了全球城市理论。他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城市在世界城市比较中处在弱势地位,这个国家的国力就不好体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的中心城市,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成都、重庆是该区域的核心城市,20多个市州级城市是该区域的中,蹴,这些城市相互连接,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因此,在加快成渝经济区的构建中,应注重区域性中,建设。

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具有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城市。它通常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范围,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明显的区位比较优势,各种生产要素密集、服务设施完善,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和核心作用,是该区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从上述区域中,市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过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其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遂宁、绵阳、德阳、南充、乐山、达州、攀枝花、江津、万州等城市都将成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支撑点,这些支撑点与成渝两大核心城市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二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成渝经济区中,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两大核心城市形成多元互补关系,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构建成渝经济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从区域陛中,市的功能看,主要体现在:一是聚集功能。聚集是城市的一个核心特征。聚集不仅可使城市本身成为资源要素的聚集地,成为一个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实现程度更高、规模更大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聚集经济及其效应。城市作为聚集地中心,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市场容量、文化活动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边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使得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聚集效应是—种全~-f2,的外部经济效应,是城市化推进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又是见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战略背景下,积极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区域性中、每茈市聚集功能,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二是扩散功能。扩散是城市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主观上,城市作为一个确定的利益主体,它总不断地以自己所具有的实力拓展自己的腹地空间,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寻求足够大的市场;客观上,城市以其技术、资金、管理、观念、生产体系等优势提高和带动腹地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确立对腹地的主导『生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济系统受利润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本喷上有—种与其经济系统在技术上、经济上、组织上以及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包含了工业内部各行业的渗透,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城乡之间的相互渗透,±怵与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它们的共同名目合形成城市的扩散效应。这种扩散趋势的存在保证了聚集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进行,从而保证了聚集效应。同时,扩散是为了进—步增强聚集的功能。通过扩散,城市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聚集力进—步增加。区域l生中心訇制能具有明显的外部联系性,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加强区域性中,建设,发挥其扩散功能,增强廊俞经济区所涵盖的各城市间的联系性和整体实力。

二、积栖探索建设区蝎生中心城市的有嗵弪

如果从理论和实践、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层面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柿隹作一个描述,那么它应该包括:快捷的交通、迅达的通讯、良好环境、便捷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带动、鲜明的特色、发展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多维的开放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从更好地体现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上,去探索建设区域性:中,喊市的有径。

1.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明确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它具有普遍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给予了我们明确的指向。因此,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实践中,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建设区域性中心败卉结合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避免和克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倾向,避免和克服简单、片面倾向,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作为战略思想,它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对如何设计和建设区域性中,从战略上给予了我们明确的导向。因此,建设区域陛中,喊市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见点,牢固确立战略思维,把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区域性中心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

2.加快经济发展,夯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物质基础。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科学定位看,最基本的是要看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一座城市能否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终形成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首先要考虑它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因此,在建设区性中心城市的实践中,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摆在首位。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强该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聚集力和带动能力,才能为城市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3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建设区域陛中心城市的内在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需要以坚实的经济力为基础,而且也需要以文化软实力作为强大的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中间包含着对文化发展滞后性的清醒认识,对激烈国际文化竞争的强烈感知,对人民文化需求与文化权利的深切关怀。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健全和成熟。在推进区域,建设实践中,一方面要着力建设特色经济强市,另一方面要着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文化强市。一是要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匹配,以地方法规硬性约束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经济硬实力建设相互仂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从面上确保“文化强市”的整体推进。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四是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培育新的文化态。要适应国情、市隋、市场和时展的要求,牢固确立文化战略思维,激发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切实把城市文化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4.突出战略重点,提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既是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城市提升综合实力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包涵若干战略支撑点,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着力的重点。一是培育和发展优势工业产业集群,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主导产业的聚集力和带动力,必然成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支撑点。二是建设区域性现代交通体系,切实中心城市与周边市县的联系。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既是建设区域性中,已城市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构建城市群,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把建设现代交通体系作为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来抓。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区域性中,市的综合承载功能。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加快的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既要注重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又要积极推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四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促进广大市民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建设区域性中,市提供基础性保障。

5.改善发辰环境,塑造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优质形象。建设区域性中,与改善发展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有柳的统因此,一方面要者力造与区域性中匹配的硬环境,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使之更加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莉要求。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与区]或陛中,市相匹配的钦环境。目前较为重要的是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积极推进体制制度和政策创新。—是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优势产业的制度;政策,真正发挥带哑鞴掳业中自勺促进和保障作用。二是要进—步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结构升级、产品品种更新,是一个域市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酋路的关键环节,在科技政策方面要强化激发全社会喧IJ新活力的具体政策措施。科技政策要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三是要深入研究和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仅要唏赔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要为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促进非公有带!脸业参与文化产发展等发挥重要的政策导向和政策扶持作用。四是要进~步完善和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及相关政策。区殴陛中,的标志.生除了聚集力和带动力外,还应该体现在这座跋市经济社会充满发展活力,广大市民感到和谐章。因此,建立建全区域性中会保障韦叫系,刘哥增强姗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搭建参与平台,激发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创造活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一个城市的兴衰始终是同这个城市居民的创造、创新、创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城市的发展活力来源于广大市民参与创造、创新、创业的自觉。因此,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一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落实以人为本。要把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统一于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城市每个组织机构和单位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整合作用。在建设区域性中,屿戎市的实践中,城市各个组织机构和单位广泛发动,有效组织,激励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切实为各方面的人员搭建参与建设区域性中,筛的平台,大力支持“民众创业”,发展“民本经济”,积极探索市场配置资源,人民创造财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搞好服务的发展模式,真正使广大市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区域性中,啪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