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徽;乡村旅游;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X32.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6602

0 前言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英语为Agri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在东亚地区,传统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追求。他们把这种追求视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回归。因而,许多国家亦将乡村旅游称为“绿色旅游”。

1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状态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他们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第一种是休闲观光式的度假方式。他们住在农家,吃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通过感受农家生活增加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种是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度假方式,称为“务农旅游”。在美国西部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上,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通常的工资,以资助自己的旅游费用。其它国家多是无报酬的劳动。而在日本,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参加劳动还要交费。

东欧的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他们的特点是参与接待的农户均是生态农业专业户,一切活动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到1996年底,波兰全国已有由450家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另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就曾闻名于世的匈牙利乡村旅游。它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这样高质量的旅游开发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极大,使客流方向、流量自90年代初开始,由欧洲的西部向东部转移。波兰与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典范,指明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诱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内容各有侧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2.2 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2.1 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2.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可以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2.2.3 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2.2.4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依靠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特色资源,开发观光型、休闲型、文化型、生态型、学习型和名人故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1985年,安徽黄山西递村农民勇开先河自办旅游,掀起了安徽省乡村旅游的新篇章。

3.1 安徽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3.1.1 独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全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安徽省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还有皖东南的茶乡、竹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3.1.2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

安徽省南北两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北方多平地而南方多山地丘陵,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加上盛行于安徽省各地乡村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及游春踏青、龙舟竞渡、花鼓戏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这些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1.3 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安徽省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文房四宝、徽派四雕和盆景、徽州漆器、竹编、芜湖铁画、灵壁磬石、青阳折扇等。

3.1.4 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

安徽省因其独特的徽州文化而享誉海内外,徽州民居可谓是古今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如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安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古称芍陂的寿县安丰塘,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3.1.5 富有特色的乡村劳作

乡村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在安徽省纷纷涌现出的菜花节、西瓜节、采茶节等一批颇具特色的旅游节庆,就是乡村劳作作为旅游项目的一种体现。这些劳作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3.2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力举措

3.2.1 创建乡村旅游行业规范标准

在2006年,安徽省创建了国内首个乡村旅游标准――《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该标准在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线路组织、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强调了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引导与鼓励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突出特色。与此同时,游客在参加乡村旅游时也可以享受到一定标准的服务。

2009年7月,安徽省旅游局编制了《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标准》,推进农业生态游、农家乐、农耕文化和农村民俗游等各种业态的乡村旅游形式健康发展。该标准着重对包括农家乐在内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卫生环保、体验参与、服务质量等都明确了量化指标,对组织管理、文化注入、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3.2.2 举行大型旅游推介会及乡村旅游摄影大赛

早在2006年,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旅游集团为了响应国家旅游总局推出的“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在南京举行了“江苏百万人,安徽乡村游”大型旅游推介会,引导广大江苏游客走进安徽,充分领略江淮大地独具神韵的民俗风情和绚丽多彩的田园风光,实现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举办“江淮晨报杯”安徽乡村旅游摄影大赛,七百多幅作品见证了安徽省乡村风景魅力。

3.2.3 积极组织专家打造全省乡村旅游规划

从2006年12月安徽省第一个县级乡村旅游规划――《休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诞生至今,安徽省旅游局积极会同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多个重点乡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其旅游发展前景、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的透彻分析,提出积极的发展战略,并对其功能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具体的规划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2.4 打造12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落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2007年,安徽省旅游部门在全省选择120个村落,依据不同村落的旅游资源、客源或区位优势,打造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交通枢纽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精品。

4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道路问题

安徽省某些乡镇的道路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而交通是否畅通无阻,影响着“乡村游”的发展。

4.2 同质化问题严重

安徽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景点遍地开花,但真正有特色的休闲项目并不多,玩来玩去,不外乎钓钓鱼、打打牌、吃吃农家菜,格调单一。乡村旅游亟待不断创新,只有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逐渐扩大产业链条,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而推进乡村旅游升级换代。

4.3 基础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环保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水平落后,服务档次不高。随着接待人数的增多,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消防安全隐患增多。部分农家乐大多临河、沟、渠,靠近公铁路,大多没有固定的安保人员,缺乏重点部位的提示性标牌,存在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济东.波兰旅游业奏响田园交响乐[J].中国旅游报,1997,(3):24.

[2]王兵.浅析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误区[J].旅游管理,1997,(34).

[3]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02).

[4]安徽省旅游局.乡村游标准首现安徽――乡村旅游创建设立三个等级[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6813.

[5]张文洲.乡村旅游年:农业大省安徽乡村旅游方兴未艾[EB/OL].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06331.

[6]王立武.安徽乡村旅游遭遇“成长的烦恼”[EB/OL].中国经济网,200962.

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乡村旅游;昌古州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12.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2-14-02

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具体而言,有针对地点的,即相对于城市、城镇的旅游体验;有针对文化的,即相对于压力较大的城市文化;有针对生活方式体验的,即以农业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等。本文的乡村旅游概念是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生活方式下的农业文明为本质的旅游产业概念。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邻哈密地区,西接石河子市,南与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是古代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行政区之一,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旅游产业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拟在分析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其发展方向并提出促进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目前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一)旅游行业整体情况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118个旅游景区(点),分属于35种基本类型,约占全国68种旅游基本类型的51.47%,约占全疆56种旅游基本类型的62.5%,其中,包括国家“A”级景区(点)16家、国家风景名胜区1家(天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l家(奇台硅化木一恐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家(吉木萨尔北庭西大寺)、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全州共有旅游星级宾馆25家、农家乐旅游点591家、星级农家乐69家、旅行社3家、旅游门市8家。全州旅游从业人员近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有3万余人。2007年,全州旅游收入为17.15亿元,旅游接待人次达505.8万,旅游收入约占全州GDP的4.6%,约占全疆旅游收入的8.9%(2007年全疆旅游收入为192.9亿),旅游收入仅次于乌鲁木齐市,同时旅游收入也连续5年实现了30%以上的增速。据统计,2007年乌昌合计旅游收入达102.15亿,约占当年度全疆旅游收入的50%以上。2008年,昌吉州一共接待旅游人次达476.2万人次,比上年度增长了10.46%;旅游收入为19.0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了31.35%,旅游人次比年初计划超出了1.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出了91万元。

(二)昌吉州乡村旅游现状

1、客户情况。目前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客户主要是昌吉州境内和乌鲁木齐市的客户,中青年人居多。以大学或大专文化程度为主体,企事业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居多,主要原因是距离近、交通方便、花费低等,构成当前乡村旅游的基础市场,具体客户区位模式上以城郊型和交通中心型为主。

2、主要模式。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旅游主要模式以农家乐为主,目前形成了一些较有特点、比较成熟的农家乐旅游实体,也形成了一定区域的产业链。主要是乡村度假村和休闲农庄,

3、基础设施。目前昌吉州道路以乡村旅游经营者自身改造停车场等措施为主,但属于交通干道的投资明显不足,主要是道路狭窄、路况不好、卫生条件参差不齐,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具体措施,厨房和卫生间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一些服务保障措施,如电视信号、手机信号等不稳定,也影响了一些乡村商务旅游工作的开展。

4、运营管理。农户自身经营和企业开展经营格局同时存在,专业的旅游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很小。新的服务项目同质性强,以服务为核心的产品开发工作理念还未形成,相关的专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工作、季节性的旅游管理工作和相关风险管理预案工作还没有开展。

5、管理模式。目前昌吉州各项旅游事业的具体业务均由旅游局开展,法律依据主要是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自治区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等,其从整体上对旅游行业进行管理,针对乡村旅游,包含住宿、游览、交通、餐饮等产业链,存在监管、管理精力分散的情况。

(三)目前的不足

第一,主管部门调控手段和经验不足。主管部门主要调控手段和政策方面的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旅游方面的正式法律,主管部门可以应用的只有国务院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自治区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从管理经验讲,昌吉州旅游局是一个新部门、小部门,面对昌吉州旅游业这一大市场、大产业,没有可以借用的经验和模式,必须要有实践中的摸索,不断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手段、经验的不足,加大了推进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困难。

第二,产业化发展思路和布局还需明确。产业化的本质是对市场、客户的把握,形成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定位,从而形成相应的整套管理架构、基础设施、服务保障、经营模式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模式,最终形成不可复制的昌吉州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目前,昌吉州已编制完成了《乌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游发展总体规划》、《准噶尔大漠旅游总体规划》、《天池景区总体规划》及各县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13部,但还需要进一步详细规划以利于执行。

第三,支持和投入力度欠缺。针对产业硬环境缺乏资金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针对产业软环境,宏观的产业宣传不足,鼓励引导的乡村旅游模式没有形成;针对产业化进程,缺乏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推广模式;针对具体的产业经营管理,缺乏相关的旅游策划和宣传促销:针对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训、培养、产业扶持工作开展不足。

二、未来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未来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在市场拓展上,要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借“西部大开发战略”、“乌昌经济一体化”的有利形势,从战略高度,针对昌吉州乡村旅游,以“乌昌无障碍旅游”的新构想,开展客户细分和拓展工作,瞄准国内、国际市场,从作坊式乡村旅游向产业化乡村旅游模式转化。基础设施投入应以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展,即完备的道路交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产业服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的服务保障条件、乡村服务人才体系建设。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就是产业化。

具体而言,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持续扩大昌吉州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客户。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以市场为核心。高效地形成产业核心竞争

力。同时,必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工作要在可预期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开展。加快乡村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成熟度。积极深入一线、“走出去、请进来”,加大调研力度、学习先进经验,从整体上完成旅游管理体系建设,营造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环境,以战略眼光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思路,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三、促进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对昌吉回族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在整体旅游产业思路下,其乡村旅游发展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面对的问题也更多,因此,应该围绕产业化发展这一主线,从政府、主管部门、经营主体三个角度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政府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形成产业化格局。政府部门要做好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作用,比如:通往景区道路建设工作、旅游厕所工程等,2008年共投资4100万,修建可通往景区的道路264公里,2009年昌吉州给各县市安排的46座星级厕所建设任务已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同时,加大政策调控手段。2009年,编制了《昌吉州乡村旅游详细规划》,拟定了《昌吉州农家乐动态管理暂行规定》,为规范乡村旅游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手段。

第二,主管部门积极营建产业化软、硬件环境,积极完成产业化工作。加大昌吉州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工作。例如,2009年开展了“昌吉人游昌吉”活动,制作了《魅力新疆,神奇昌吉》的旅游风光片,举办了第十七届乌洽会,将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向国内外客商进行了推介,扩大昌吉旅游产业影响力。

第三,积极推进经营主体能力建设。加大对经营主体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力度。例如,2009年挂牌成立了昌吉州旅游培训中心,首期培训班主要针对星级农家乐和星级饭店的70名服务人员,同时举办了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选拔出26名优秀选手经过强化训练后,参加了新疆第十届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取得了3个团体第一、1个团体第三的优异成绩,团体成绩居全疆15个地州市之首。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第3篇

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14年,全国农家乐超过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2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乡村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游客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高于20%。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乡村旅游定会迎来新的机遇。政策的利好和收益的提高,吸引了更多投资资金的追逐,然而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形式趋同,结构单一,公共设施配套欠缺;缺乏监管,乡村生态的破坏;缺乏营销管理,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薄弱;过快的追逐收入增长,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本人认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因,为各方利益追求者均在寻求各自眼前利益最大化,即农民,村集体,政府,及投资方,均在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博弈的时候,容易进入囚徒困境,产生外部不经济,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平衡各方利益,寻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平衡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农村休闲恬静的生活。相对于其他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由于距离近,更能吸引周边居民前往消费,刺激了当地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并不是所有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都能成功,许多由于过度开发,不仅没给村里带来经济效益,更是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农地受损,人民收入更不如前,使得劳动力外流,造成经济的恶性循环。

一、乡村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不同国家对乡村旅游概念有所不同,我国学者郭焕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一种旅游形式。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萌芽于20实际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双线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阳朔县,安徽黄山堂口村等。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人们对于自身精神层面建设的需求增大。乡村旅游由于旅途时间短,地方特色浓厚,发展迅猛。在各种政策利好前提下,乡村旅游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随着访客增多,公共设施不完善立显。2、规划无序,生态破坏。3、地方特色淡化,住宿及农副产品趋同。4、商业产品价格高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概况

1.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方面。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马波,1998)。(杨建翠,2004)根据成都的区域地貌特征,对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入深入的研究,将其开发模式划分为丘陵、低山区和平原区等并以城都市郫县和龙泉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伍勤忠,2008)在进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时提出了乡村旅游得四种发展模式:农业观光型模式、农业生态型模式、农业示范型模式、农村民俗型模式。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向规范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缺乏整体规划、旅游产品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不规范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等。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特色导向、农业产业导向和政府扶持导向逐步转向如今的市场导向,这些问题将会逐一得以解决。(郭焕成,2010)2.乡村旅游在国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影响等方面(王素洁、刘海英,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关系、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的计划、组织和政策等几个方面。在探索乡村旅游内在成因和作用机制,增加理论深度的同时,也要强化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意境塑造、乡村环境保护的专项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姚治国,2007)

三、中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目前乡村旅游根据区位、依托资源、制度、发展路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模式。发展模式分为四大类:大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农业园区旅游;古村落。古镇旅游;农业或农村的胜景和绝景游。然而我国乡村旅游投资分为三种类型:政府投资、乡村集体投资、农民个人投资。

(一)政府投资。很多时候,政府为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会牵头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政府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方面一般在公路、停车场、绿化、环保设施、医院、等基础设施,并以门票,经营性,收入,税收作为资金回笼。

(二)乡村集体投资。乡村集体投资在乡村旅游中主要关注于游乐项目,综合服务部等,资金回笼方式主要为经营性收入。

(三)农民个人投资。当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农民均希望通过乡村旅游带动自身的收入增加,而对于农民个人而言,由于自身资金有限,在乡村旅游的投资建设中,多数依附于自身的土地和房产进行改造。所以农民主要围绕着农家乐、客栈、特色小商品店等进行投入,而也是通过这些经营性渠道获得收入的增加。

(四)客商投资。除以上三种投资方式外,客商投资也是常见的投资方式之一。客商投资,通常在大规模旅游设施建设中,如酒店、餐厅、娱乐设施、综合服务部等。而资金回笼方式通常为大型经营性收入。可见,乡村旅游投资模式丰富多样,一般为多种组合。每个投资主体都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容易造成在追逐各方利益的博弈中,产生“公地悲剧”。

四、经济学原理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一)市场失灵: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外部性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乡村旅游建设中,部分居民在开发利用果园、林地进行旅游经营时,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该资源的享用,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当事人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是过度的开发破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存在负的外部性,市场无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即市场失灵。具体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超过社会总利益利的追求最优开发水平应为。两者相比较,显然。那么负外部性导致了过度开发。

(二)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十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由于涉及的多方面的利益,囚徒困境非常普遍,每一个经营主体都有个体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大多数经营者都想着自身情况出发,如当地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村民来说,村民最关心的是自身的收入是否增加,若有A和B两家农家乐,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若保护环境,对于这两家企业来说,增加收入为T,而不保护环境增加收入为T2,由于保护环境的长期性和外部性的特点,投入用于保护环境建设的资金往往比T大得多,由于村民往往只先考虑自身眼前利益,所以容易选择不保护环境,这样进入了A和B两家农家乐都陷入了保护环境的“囚徒困境”。

(三)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五、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一)以政府牵头,制定乡村规划蓝图。通过政府规划,能更有效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滥用,破坏生态等现象。且政府部门拥有更多规划及管理方面的人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各方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教育农民,提高村民在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政府可实行激励机制刺激农民,但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当地农民科技文化知识。而在精神层面需要提高农民的归属感和可持续发展观。让他们了解到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和民俗风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

(三)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目前,许多乡村中,一般由村支书,担任管理角色,由于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管理理论知识,对乡村旅游建设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在乡村旅游建设中,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很必要的。部分乡村中,由于村民归属感不强,当乡村旅游建设发展起来后,农民收入有所提升,部分年轻劳动力还是外流到城市中。在很多案例中看到,一旦乡村旅游品牌成功建立后,许多当地原住民,更愿意把房产和土地出租,以收租的形式获取收入来源。一旦原住民离开,乡村旅游的核心文化也会随之淡化,商业气息更为浓厚,乡村旅游业随之衰落。

(四)丰富产业结构。丰富产业结构,使第一、二、三产业交融发展,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能创造倍数式的利润。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均以乡村旅游观光为主。单一产业另游客感受过于单一,吸引力减弱。若以乡村旅游观光为龙头产业,增加互动体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特色建筑群建设等,定会大大增加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但在丰富产业的同时,应注重当地民俗风情及核心资源,避免景区复制,丧失当地特色。

(五)完善法律机制,以政府牵头,制定当地乡村建设法规,从而使各方利益平衡,保护当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已较为成熟,在欧洲很多国家,均修有乡村旅游相关的法律制度。当地农民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开发,自行约束,但是由于欧洲乡村旅游投资方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当地居民,所以在监控方面较为简单。

(六)重视科技及信息技术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的应用。现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科技及信息技术渗透在各个领域。乡村旅游建设中,无论在市场营销还是人才管理方面,对不能忽略互联网信息科技的运用。很多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都是通过驴友发掘,通过互联网进行病毒式的传播,进而引起政府规划人员的重视,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而作为产业融合的动力,科技和信息更是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信息的海量增长以及旅游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品牌宣传的新手段,借助网上潜在游客的大数据,更有可能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客的需求。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无论在管理,规划等方面均有所欠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剧增,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所展开的关于乡村旅游建设中法律、法规,管理,科技应用,教育,培训,等政策迫在眉睫。另由于不同地区,风俗文化不尽相同,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应尊重地方原有的乡规民约,不能“一刀切”,做到多方面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高谋洲,2008:《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乡镇经济》第3期。

[2]保继刚,2004:《旅游地地理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马波,1998:《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

[4]杨建翠,2004《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农村经济》第5期。

[5]伍勤忠,2008《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广西农学报》第2期。

[6]王兵,1999《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

[7]杨雁,2002《中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对比》,《兰州学刊》第2期。

[8]王素洁.刘海英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旅游科学》第21卷第2期。

[8]姚治国、苏勤、,陆恒芹、潘轼、冯书春,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透视》,《经济地理》27卷第6期。

[9]王文萍,2007:《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济南城郊乡村旅游开发为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郭焕成、吕明伟,2008《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经济地理》28(4):640-645.

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海南;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海南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从早期开始零星的一些以自然生态风光和农村生活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如海口的绿枫农庄、澄迈万嘉果园、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文昌的渔家乐等,到2000年9月,海南正式启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活动,这标志着海南乡村旅游开始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至2007年为止,全省已有6个市县、30余个村庄开展乡村游。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使得海南乡村旅游由点到片、有片到线地逐步发展。

总体来看,海南乡村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还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引导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明确

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非常广,如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社区的改造、旅游业发展、保护等部门和内容,这些都需要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从当前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的利益纠纷事例中看到,政府宏观管理力度不够,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各自为政,问题协调方面没有相互配合、相互推诿。由于政府的角色不到位,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无序状态。

2、认识不到位,盲目开发、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

表现在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源的分析和调查分析不够,乡村旅游区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许多经营者既不做市场调查,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简单地与渔家乐或农家乐等同起来,简单利用现有农田、果园、养殖场等资源发展旅游,开发模式、开发思路单一化。

3、配套设施不齐全,功能单一

配套设施不齐全依然是海南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一大问题。虽然部分文明生态村做到了村内道路硬化,但通往交通主干道的道路却未能硬化,一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缺乏必要的标示,可进入性差;客房、餐厅等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难以让人接受,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

4、经营管理不规范,旅游服务水平低

乡村旅游的部分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是本地乡村居民,从业人员自由散漫,素质相对较差,部分乡村居民从业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此外,海南教育比较滞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通话水平、服务技能不高,旅游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

5、旅游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文化脆弱

随着游客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大量进入,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在日益下降。盲目的建设,不合理的开发,游客的任意践踏和采摘等在一定程度上给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造成破坏,旅游垃圾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破坏了环境卫生。经营者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人为地将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种商业性加工扭曲了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真性的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二、海南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建议

1、政府主导,多方支持

为使乡村旅游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同时加强多方渠道筹资,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银行贷款为铺的资金筹集方式,促使农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各级职能政府要明确责任,相互协调,研究并制定旅游管理制度,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环境卫生、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

2、规划到位,合理布局

发展乡村旅游,应做到规划先行,杜绝盲目开发,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进行。在空间布局上,乡村旅游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地理格局东西差异、南北异同,以及各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差异,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个性,保护旅游镇、村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旅游业在当地生态环境容量、农业生产容量、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容量范围内可持续发展。

3、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模式

乡村旅游应重点体现“真味”、“原味”,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要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在规划设计中,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依据各地资源优势,挖掘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充分调动游客的感观,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要着重于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性。开办海南乡村旅游网站,设置自助游、自驾游服务栏目,实现游客与景点随机互动。

4、建好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对旅游村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加大旅游村镇改水改厕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改善旅游村内公共厕所卫生状况,完善景区指示牌等。实现配套设施现代化,开通有限电视、农村宽带网、卫生服务站等。加强原生态植被的保护,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保留农村景观生态化。加快交通便利化,采用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的方式,开通海口、三亚等城市直达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公交路线。

5、规范接待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要出台统一的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统一标准,逐步健全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邀请相关部门和旅游院校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分层次、分岗位学习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改善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营造让游客舒心的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加强对各地乡村旅游理念的宣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一些类似于导游人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当地人,适当推广学习一些简单普通话、外语,提高接待档次,吸引国外游客。

乡村旅游发展范文第5篇

乡村旅游的出现距今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其初始形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欧洲国家的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大量的学术研究,并指导乡村旅游实践的发展,乡村旅游大规模地开展[1]。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随后不久,在农村脱贫致富政策的指引下,乡村旅游人数、乡村旅游地个数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1 面对日渐发达的工业文明,枯燥乏味的城市生活,以及旅游者日益成熟和理性的需求特点,乡村旅游不断地突破原有的发展水平,日益显示自身的个性和发展趋势。

1.1 乡村旅游发展呈现类型多样化的趋势[2]。即:①从中国乡村现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具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为发展多种特色旅游产品提供了可能。②从旅游者日渐多样化和专业化需求趋势来看,也需要乡村旅游突破以观光为特征的局限性。③从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来看,旅游者对于旅游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吃、住、行、游、购、娱都有所涉及。④从环境容量及生态环保的角度去理解,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多区域的联合开发,有利于实现旅游客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分流,更有利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

1.2 乡村旅游地游客市场广阔 。乡村旅游在我国一直是以周边发达城市的居民为主要的客源市场,同时以短途、短时、低价、重复性为主要特点。其原因一是由于都市人长期处在时间与空间的压迫下,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61%分布在距城市50km 的范围内,国内旅游目前突出特点是:短程旅游急剧升温[3]。另外,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与农村的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过去“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找昔日情怀的潜意识驱使他们钟爱于这种旅游方式,[4]。

1.3 乡村旅游重视旅游配套设施完善程度、服务水平及社会环境。由于乡村旅游具有休闲性特征,这就注定它在今后发展中并不注重旅游景点的等级规模和知名度,而比较重视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服务水平以及社会环境。

1.4 乡村旅游发展的大空间,大范围[2]。这就意味着乡村旅游不再是限于一村一镇的小范围的旅游,它要求各村、各镇、各县之间的大联合。这一方面不光涉及到基本交通问题,更要涉及到各乡镇县之间的行政划分的问题。

1.5 乡村旅游越来越重视对当地文化的发掘与体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5]。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同化现象的产生和旅游者文化素质和旅游需求的日益提高的这一趋势,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色彩,用一定的文化差异来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旅游需求就迫在眉睫。

以上是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及自身特点所总结的乡村旅游五个发展趋势。

2.1 阳朔乡村旅游发展产品多样性,丰富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阳朔山水固然重要,但阳朔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型的旅游活动。目前阳朔乡村旅游模式可分为乡村田园风光型、农事体验型、地域风情文化型、探险旅游四种主要类型。①阳朔的月亮山、大榕树、黄布倒影、九马画山都是驰名中外的景点,阳朔平均每年接待慕名前来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达200多万人次,人均接待游客在全国名列前茅。②以农庄、民居旅馆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传统的农耕、插秧活动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③阳朔民风独特,集各地民风之大成,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主要有汉、壮族、瑶族、回族、侗、苗、满、黎、仫佬、毛南、朝鲜、高山、白族等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有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④以攀岩为主的探险旅游:月亮山,蝴蝶泉,金猫出洞山等为著名。总而言之,阳朔乡村旅游的旅游产品开发注重多层次性,丰富了旅游活动,满足了不同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2.2 符合大区域的旅游发展趋势。县政府还引进国债项目,建了遇龙河电瓶车道,月亮山自行车道,新修通村道路60多公里,把示范带沿途180多公里长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各镇各乡凭借自身独有的民风民俗,并依托阳朔县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符合了大区域发展的趋势要求[6]。

3 阳朔作为我国最早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地之一,它的一些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

3.1 乡村卫生及服务条件有待改善。对阳朔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进行统计调查发现,游客对该地的卫生状况不太满意,调查中游客认为其卫生差或很差的人数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46.6%[1],主要表现在农村卫生间、饮食卫生、住宿卫生等方面。虽然人们所持的不同卫生标准而多少影响数据统计,但这也足以说明阳朔乡村旅游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者对乡村及自然的体验。

3.2 道路问题不容乐观。虽然道路现已由阳朔县连接到各个乡镇,但是各乡镇内部的道路情况较差。道路颠簸不平,天晴灰尘四起,阴雨天则泥泞难行。在阳朔乡村旅游调查表中表明,旅游者认为道路差或很差的占23.3%[1],可进入性较差。

3.3 旅游地分流问题尚待近一步解决。西街游人如织,商业性太强,没有了那种和谐安宁的气氛。过多的游客,过浓的商业环境使得一些外国游客不想再来。

3.3.1 乡村旅游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7],根据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合理开发,重新布置旅游地的功能分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考虑自然环境对游客的承载能力,以及游客的心理感知因素,保证乡村旅游向着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3.3.2提高该地,尤其是家庭旅馆的卫生及服务质量水平。虽然乡村旅游以及家庭旅馆以自身特色来吸引人,不可管得过紧过死。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规范卫生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及卫生的环境为基础,那么特色就无法很好地表现出来。对于较为集中的家庭旅馆区域,成立家庭旅馆协会,颁布统一的卫生和服务标准。农户在申请开办家庭旅馆时,必须四证齐全(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经营许可证),提高市场准入条件[8]。

3.3.3加大道路建设的力度,提高阳朔乡村旅游各个景点的可进入性。对于乡村内部小道要急于改进,并适当增加绿化面积,增设照明设施。对于路边的照明设施也要加以解决,从而方便游人夜晚出行。

3.3.4要适度控制西街游人数,做好分流工作。只有丰富旅游活动项目,使游客到了晚上,有地方可去,有活动可参加,才能做好分流工作。对于家庭旅馆周边地区,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如篝火晚会或农村特有文艺表演。对于目前阳朔县举行的“印象・刘三姐”的大型演出,对于丰富阳朔县旅游文化内涵、分流旅游人数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这一宏观角度来看,阳朔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同时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规律。只有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集思广益,才能使阳朔的乡村旅游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程道品,李丰生,吴郭泉等. 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阳朔乡村旅游个案研究[J]. 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04第1版

[2] 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90-94

[3] 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年第5期:41-43

[4] 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乡村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5期:264-267

[5] 高云,李燕兰.内向型旅游产业的必然发展空间障碍[J].旅游管理.2003 第3期:16-19

[6] 阳朔旅游网省略

[7] 赵赞,李丰生,章怡.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的互动关系[J].凉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