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受众心理; 传播效果; 国防生;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38-03

1946年拉斯韦尔在由莱曼・布莱森主持的犹太神学研讨班上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堪称为“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1]。

“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是文章开头部分的基本要素,其中的“对谁”中的“谁”就是受众,“效果”即传播效果。

通常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所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通常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的个体,受众是传播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任何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所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传播过程才算完整。

一、国防生受众主体的接受心理分析

作为受众主体的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受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及外化践行等,是源于接受主体本人自觉自愿的意识和行动,单纯的外在强制难以奏效[2]。

无论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被受众主体真正认同、接受、内化,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对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因此,优化国防生自身的接受心理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对383名毕业国防生的问卷调查分析[3],我们发现他们在接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基本的心理矛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国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1.基本的心理矛盾

(1)与教育者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在认知、情感上认同、喜欢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及其施教的内容、方法、创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等,则可能选择、接受教育者所传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否则,将会对教育者传导的心理健康知识产生厌恶、排斥心理。

(2)与教育内容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现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教育内容存在差距,就会使其在心理上不认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直到受众主体真正认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才能自觉地完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化过程,并将所认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3)与接受环境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自然、社会及心理环境与受众主体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符合,彼此适应,受众主体将产生积极、主动认同的接受心理。否则,则会使其产生困惑、怀疑甚至抵制、逆反等心理。

2.国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知,再进一步将认知转化为外在健康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中,在考虑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时,我们必须看到施教系统与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即基本的心理矛盾的同时,更应关注国防生因其特殊性而表现出的接受心理的特殊性,他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的各种心理矛盾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1)能动性与受动性 在对国防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国防生作为受众主体既有其主观能动性,又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把团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在团体教育环境中,国防生因其有极强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而使得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外界人为环境的制约,国防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影响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受动性。另一方面,在个体教育中,国防生展现了更多的能动性。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并能主动调节自己的接受活动,因而表现出主观能动性。

(2)递进发展性 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使新健康教育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不同阶段有机组合而成,国防生健康心理发展每个阶段的某些特征是在上一阶段已经萌芽,而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在下一阶段开始时仍保留痕迹,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3)实践活动性 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产生于国防生作为受众主体的接受过程中。国防生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积极的活动者,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反映以及认识的加深、提高与丰富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化而实现的。

二、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效果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向受众传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引起他们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意识的转变、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简言之,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就是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内容而产生的效果,它具有内隐性、恒常性、层次性等特征。

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集中反映在受众身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心理健康知识的增长,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看国防生能否对这些内容进行识记、保持、回忆、理解和运用。第二,心理健康意识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活动能够改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看法和态度,强化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这种意识的转变一方面表现为对固有意识的增强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固有意识的改变和抛弃。第三,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自我维护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技能,主要表现在国防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时能熟练和迅速的处理,使其对国防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同时,这种自我维护能力和心理健康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知不知”与“会不会”是两个有机联系的层次。第四,行为的变化。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传播,运用一定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巧,在国防生心理健康意识转变及自我维护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其行为习惯、行为方式有所改变,使其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通过对383名毕业国防生入营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约有25.8%的国防生存在心理适应问题,有近13.5%的国防生主动提出心理咨询要求。可见,目前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弱”:一是心理认知能力较弱;二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三是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四是心理应急能力较弱。

进一步而言,国防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挑战,我们在承认国防生入学后一直接受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教育而心理压力较大这一事实的同时,更需要深入思考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换言之,应更多关注国防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效果。而当前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授课教育的层面,紧贴实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的路还没有走开,同时也没有真正以人为本、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即从受众心理和传播效果的视角出发,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笔者认为,必须在客观分析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基础上,以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为依据,以科学的传播方式为桥梁,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

1.以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为依据

国防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接收者,是构成心理健康教育传播过程的两极中的一极,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优化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时,应考虑国防生这一受众主体的客观接受心理,并以此为依据。笔者认为国防生的接受心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动机不一 国防生接受心理教育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入学动机的影响。国防生的入学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个人理想型、强化自身素质型、解决就业型、迷茫型。如果国防生入学动机不端正,他们在入学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也会受到影响。

国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动机,决定了他们接收信息的成效不同,因而会产生教育效果的差异。而目前,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是以课程任务的形式进行,因而会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制约性,其接受动机不强,由此会弱化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而,在对国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依据不同的入学动机而产生的接受动机展开相应的教育活动。

首先,对于个人理想型和强化自身素质型的国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较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并辅之以其他形式,就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对于解决就业型、迷茫型的国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较弱,如果简单地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在对这两种类型的国防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形式活泼的体验活动为主,着重增强其军人核心价值观,打牢从军报国的思想基础,强化爱国观念、激发爱国热情。

(2)接受能力不一 由于个体差异性,国防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会制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国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过程实质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是否能通畅完成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国防生接受技巧存在差异。若国防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反应不灵敏,不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灵活运用,很难高效地获取信息,这表明国防生缺乏相应技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受阻或中断。其次,国防生转换能力出现两极。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变换过程。国防生在接收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经信息转换,以各种方式对其反应进行信息反馈。有的国防生对信息的反馈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的则是消极、负面的,这两种反馈方式对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何引导国防生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正面、积极的反馈是发挥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点。

2.以科学的传播方式为桥梁

在强调受众心理过程的同时,我们同样要考虑到传播的能动性。信息能不能为受众所接受,固然和受众的心理及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有关,但还和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紧密相连。信息表达形式优劣高下的不同,对受众选择和取舍的概率有很大影响。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心理上有着极大的随意性,他乐意接受就接受,乐意接受什么就接受什么,反之亦然。一般而言,受众易于有选择地感知与他们原有的观点、兴趣、动机、态度相同或相似的传播内容,并有选择地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传播者的能动性在于他可以用巧妙的方法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相信它,使他们克服对信息的消极看法和逆反心理。科学的传播方式是实现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优化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以下三种传播方式:

第一,信息。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信息的可靠性与传播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教育信息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信息量都会影响教育传播的效果。如在国防生心理压力管理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和情景剧的方式促使国防生了解其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使有关心理压力的信息量及信息呈现贴近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选择方面,应根据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国防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选择和收集适当的信息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呈现,如果信息呈现的组块过小,国防生会感到太浅显而认为是浪费时间;组块过大,有些国防生会感到过于深奥而不胜负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呈现应尽可能适合国防生学习接受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量方面,由于一定时间里,国防生的接受水平的限制,应保持适量的教育信息。

第二,媒体。不同的传播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不可克服的局限,因而,在对国防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选择适宜有效的媒体,才能取得最优的教育传播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育,其媒体运用更加多样化,主要以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播。

第三,环境。一般来讲,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包含校园文化、区队管理、人际关系、教室环境等,尤其就教室环境而言,多以活动桌椅、温馨开放的活动场地为主。教育传播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国防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播环境,如精心设计传播场所可促成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杨昌裕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健康人格;塑造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6. 197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具有属于自己独立的复杂的系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人格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对于个体而言,人格教育应该早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是对人格教育的深入。人格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学生个体在整体发展过程中,会接受到不同的教育,这些教育始终不能脱离的就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并逐渐与其融为一体。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提,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思想不仅是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格教育上的不足

1.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格教育的认识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称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学目标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并不全面,实施也不够具体,也就是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抓住人格教育这个核心内容,只是过分注重智育教育,而严重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事实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目标也十分明确,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阶段,大部分中学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这些为基础选择录取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发展。这都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人格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且没有意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情感十分容易爆发,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够做到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更甚严重者对自己、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味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并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1.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实施力度不够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但是正是由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格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了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力度较弱。认知是实现行为的前提,认知如果不够,那么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活动难以全面实施。人格教育无法脱离个体的心理、情感、道德、人际关系等,而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波动性最为强烈的时期,这就直接增加了中学思想教育的难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的储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进一步确定。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常多,教育方式也比较丰富,相关活动也十分多样。但是由于认知的不足,使得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实施过程中明显不够突出,实施力度也严重不够,教育工作者没有做到全面掌握人格教育的关键内容和核心思想,这就使得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略了人格教育的精神,实施力度也逐渐减弱。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 1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也是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学校作为培养中学生的重要载体,必须要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配备优质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辅导机构。而且,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也针对家长和教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加强对其重视。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应该做到有意识地传播心理学知识给学生,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控制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合理利用时间,给学生播放一些有意义的心理学小视频,或者是做一些心理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绪情感,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让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身心进行积极影响,让学生在学习心理知识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幸福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情感体验,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最后,学校还需建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障碍等,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2. 2 建设良好的教育团队,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现阶段,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不够完善,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更新,现代化的中学生思想意识和心理特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个性差异也十分明显,这就给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了难度。所以,建设优质的教育团队迫在眉睫,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调动教师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格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必须要构建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校长要起到引导作用,积极督促教师,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还有,教师要积极端正教育思想和教学态度,提高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中学生一直被认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就进一步要求教师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学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有正确的认识,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全面发展。当然优质的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在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下,作为传播知识和育人的关键,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的综合实力的提高,积极参加定期培训,学习新型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因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想要实现对中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作支持。而且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想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知识。

3 结 论

总而言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虽然存在着太多的问题和难题,也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但是即使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寻求完善的发展之路,并且希望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一些中学已经开始尝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体制,同时也向已有成效的学校进行学习和借鉴,并正在逐步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文英,刘淑珍.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J].教育探索,2013(4).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足;护理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它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积极控制血糖,防止外伤、感染,积极治疗末梢神经病变是处理糖尿病足的基本要素,对糖尿病足细致观察及积极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快糖尿病足愈合过程,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及截肢率,现将对60例糖尿病足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例选自我院2008年9月-20011年12月于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足患者60例,符合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1]。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5~86岁,平均(65±7.6)岁;糖尿病病程10~22年不等,其中10~15年34例,15~20年18例,>20年8例,平均患糖尿病时间(18±5.7)年;糖尿病足病程3-45天,平均(20±12.4)天;其中36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46例合并高脂血症,有心肌梗死病史12例,发作过心衰患者22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肌肝大于177umol/l)28例,吸烟者10例;该组病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2例,高中文化10,大学以上文化程度8例,其中工人或无业低保人员46例,教师5例,医务工作者2例,干部3例,个体老板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控制血糖及危险因素:糖尿病足患者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使血糖控制于FBG<7mmolL,PBG<10mmolL。同时积极戒烟,控制高血脂、高血压,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水肿,控制心力衰竭,改善肾循环,调节肾脏功能。 注:1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02;2.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妇幼保健院,山东,枣庄,277300 1.2.2改善和恢复足部的循环:应用654-2、杏丁、己酮可可碱等药物,通过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抗凝、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血流动力学,清除氧自由基及其它游离基对血管内壁的损伤而改善肢端缺血状况。 1.2.3积极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应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特别是维生素甲基B12(甲钴胺),刺激轴浆蛋白质合成,使轴突受损区域再生,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1.2.4局部治疗:及时彻底清除局部坏死组织,用胰岛素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再用胰岛素盐水浸湿纱布或林格溶液浸湿的伤口垫覆盖溃疡创面, 24h换药1次,对极个别的严重溃烂,可12h换药1次。同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控制足溃疡合并感染。 1.3 护理

1.3.1健康教育:对病人积极宣教,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嘱患者严格糖尿病饮食,定餐、定量,戒烟酒,合理运动,减轻体重。教会病人自我监测血糖,正确注射胰岛素,长期坚持合理治疗,坚持随访,严格控制血糖,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应仔细讲解,反复强调足部护理的重要性,争取患者家庭的有力支持,保持足部健康。

1.3.2加强足溃疡的防护:避免足部受损,每晚用温水洗脚,水温不宜超过40摄氏度,泡脚后察看足部和趾间有无小泡、皮损,以便及时就医,皮肤干燥的患者可用乳液,防止裂伤,修剪指甲时应在指甲较软时修剪,不宜剪的太短,冬季注意保暖,选择宽松舒适的鞋,袜子应选择透气性好、松软的纯棉制品,袜口不能太紧,勿长时间双叉或盘坐,以免压迫足部血管和神经。 1.3.3足溃疡的护理:足部一旦受伤,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对溃疡面较大者可采用红外线照射,使局部干燥、消炎。感染的伤口用654-2、胰岛素、庆大霉素湿敷,肉芽长出并有治愈倾向时应停止湿敷,由趾尖开始向上至膝关节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溃疡愈合。

1.3.4 加强出院后的监督:出院前要对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以协助患者足部护理;建立护患联系卡;经常进行电话联系监督或上门随访,以了解患者足部情况。

2 结果

评价标准:溃疡痊愈、溃疡改善。溃疡痊愈定义为溃疡面100%被表皮覆盖,且无渗出。溃疡改善定义为Waner′s分级降低≥1级和/或溃疡面积缩小≥50%[2]。住院期间,6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48例溃疡痊愈,9例溃疡改善, 1例因病情恶化转入外科接受截肢手术,因合并其它疾病导致死亡2例。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局部表现,在糖尿病足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病情详细观察和积极护理对糖尿病足的愈合意义重大。

对糖尿病足的护理首先应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宣教工作。目前糖尿病末梢神经和血管病变不能彻底预防,故糖尿病足在防治过程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要重视要重视糖尿病足的预防护理知识教育[3],增强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和对足部的保护意识,加大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足部护理教育指导力度,以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教育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的鞋、袜,如果有足的畸形或存在足受压,应建议患者选择合适的保护性鞋子[4]。另外应教育糖尿病患者掌握正确的修剪趾甲的方法,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因修剪趾甲不当造成足部损伤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并不少见[5]。我科通过近4年坚持不懈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向患者传播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患者如何预防糖尿病足的并发症,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糖尿病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配合医生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饮食量,糖尿病足部坏死的患者因感染消耗大,应适当增加热量10%-20%[6] ,同时积极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剂量,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

糖尿病足的局部治疗决定患者最终的转归,直接影响糖尿病足的恢复与否。创面处理是局部治疗的关键,出现感染的创面,可根据脓液培养情况局部选用敏感抗生素[7] 。创面感染严重且有腐肉脓液时应切开引流或彻底清创、消毒,局部用红外线灯照射等。近年我们应用我科李树法博士研制的中药膏剂“糖足愈疡膏”对糖尿病足伤口进行处理,已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促进足部末梢血液循环可加速糖尿病足的愈合过程,应指导糖尿病患者每日适当作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min,平时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在应用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皮肤表象。4年来,我们通过加强糖尿病足相关护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将上述护理方法应用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因足部感染坏疽,伴有恶臭,常有自卑心理,部分患者因住院时间较长易产生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护理,动员家属共同安慰、鼓励患者,适时疏导使患者心态稳定[8] 。我们对每例糖尿病足患者均提供心理护理,出院后长期保持电话随访。发现经过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心态明显平稳,能够完全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糖尿病足的复发率取得显著下降。

4.结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知识匮乏,血糖控制不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感染,足部外伤是糖尿病足形成的重要原因。通过糖尿病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预防的强烈意识,加强对糖尿病足患者病情监测和细致护理,可显著提高糖尿病足愈合率,减少因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等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 李仕明.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6.

2 Rullan M,Cerda L,Frontera G,et al . Treatment of chronic Diabetic foot ulcers with bemiparin :a randomized,triple-blind,placebo-controlled,clinical trial

[J].Diabetes Med,2008,25(9):1090-1095.

3 范丽凤,张小群,郝建玲,等.530例糖尿病患者对选择穿着合适鞋袜知识了解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10-12.

4 王玉珍,王爱红,刘U,等.糖尿病足治疗鞋减轻了足底压力[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

(6):406.

5 范丽凤,张小群,郝建玲,等.糖尿病患者足病预防护理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493-497.

6 高伟.糖尿病足42例护理对策[J].河北医药,2006,28(2):156-157.

7 邓家德,李红玉,陈惠玲,等.糖尿病足溃疡处常见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55-957.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就地方媒体一段时间以来对社会性问题报道的导向提出质疑,这些报道夸大并抬高性、性生活的地位、功能,散布泛性论论调,对夫妻性生活问题的关注抛开精神层面,并蛊惑以法律手段干预等,对两个文明建设产生负面效应。还对媒体性问题报道应该作为的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地方媒体; 男性健康; 无性婚姻; 性生活不和谐; 法律; 离婚

1 地方媒体对受众性问题报道的误导

时下,我们南京地区的一些大众媒体“性”趣盎然,夫妻性生活成了这些媒体所开发的“性”奋点,其中又以关注男性性生理问题为焦点。笔者随手翻阅某日一份地方报纸,有关“彻底”解决男人各类性健康问题的商业广告达10处之多,有的占半个版面,有的占整版篇幅;有的广告是特邀权威专家举办大型会诊活动,有的广告销售中外专家精心打造的“护龙助阳”内裤,有的广告销售从国外引进的或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研制的助阳药等,一些售药广告还编成有名有姓的娓娓动听的故事,使人深信不疑。我们南京还有多个地方广播电台,每晚八时起直到午夜,先后播出男性性健康的专题节目,并由专业医师坐镇电台接听热线电话,患者电话打进去,一二分钟,不需见人、无需化验,病情就确诊了,药方也开好了。各家电台推销的助阳药都说很管用,效果非常明显,只需服满4个疗程左右,就能达15公分以上,性生活能维持3~40分钟,治愈后不复发不反弹。这些药对前列腺炎症、有效,对月经不调也有效,对肾阴虚、肾阳虚均有效,而且还得抓紧时间购买,正在搞活动,只剩最后3天……。本人不是医生,但对某种药能治好男女性医学方面的所有疾病,很难相信。如果说,商家为了推销产品,在营销宣传过程中言过其实,让消费者愿者上钩,见怪不怪;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一氛围下,传播先进文化主阵地的许多编辑、记者也不甘寂寞,一段时间以来,地方报纸上什么“关注无性婚姻”、“性生活不和谐”、“大胆追求‘’”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频频出现,并且还用上头号字体、通栏大标题吸引受众眼球,使性科学知识的普及偏离正确方向。媒体对大众的影响不容置疑,不久前各报报道了染发剂可能致癌的消息,美发店染发生意锐减,即使节日临近也没有顾客要染发。由此可见,媒体对夫妻性生活问题十分偏颇的报道于和谐社会建设十分不利,误导广大受众对“性”、“性生活”的正确认识及态度,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分析。

1.1 误导之一:抬高性、夸大性,进行泛性论宣传

所谓“泛性论”,即过分强调性的生命本质与身心活动地位的观点和理论。最为典型的说法,见《扬子晚报》2004年10月28日B9版刊登的某专家的论调:“众所周知,人有三大生活,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性生活,而性生活有三大功能,即生育功能、健康功能和享乐功能。”贸然一看,物质、精神、性的生活都是人类所需要的,没什么疑问,其实不然,这里面有认识论、世界观问题。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物质与精神是辩证唯物论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起反作用,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来完成,物质与精神两个要素高度概括了世间一切事物的矛盾性,性、性生活也不例外,即性、性生活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只能是两个基本要素所概括的内容之一。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长期的治国方针,决不容许恣意篡改。把性生活摆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理论上极其荒谬,在实践中对社会危害极大,这就是在广大受众中抬高性、夸大性,散布泛性论,对社会“性化”起推波助澜作用,给两个文明建设带来消极和负面效应。媒体把“性”作为卖点,彰显、的满足,置社会的、理性的文明于不顾,还不知有多少人会受到传播媒体的洗脑。此外,媒体有必要鼓吹性生活有几大功能吗?用意何在?在国人中越是文盲夫妇的生育越多,全国13亿多人口还不够吗?性生活可以增强健康,但没有性生活就没有健康吗?性生活=健康吗?至于鼓吹性的享乐功能更荒唐,难道社会的性泛滥还不够吗?谁能知道遍布城乡的可能涉性的场所有多少,还有未婚同居,、包二奶、养小蜜、性病艾滋病的快速蔓延等等,难道性享乐功能还要媒体、专家来对百姓教化?或许,媒体要辩解,上述观点是“性学研究专家”的言论,报纸只是客观报道,对与错由专家负责。笔者认为,该报纸只是在借专家之口表达报纸的观点,或者是在无知中追赶时尚。专家观点不适合你们编辑、记者的口胃能见报吗?况且有的“专家”不就是你报纸包装、热炒与翻炒出来的吗?媒体误导受众对性、性生活的正确理解和认识难咎其责。

1.2 误导之二:以“无性婚姻”、“性生活不和谐”为社会热点,误导受众的认识和价值抉择

《扬子晚报》2004年10月22日在C1版刊登都市白领许琴因无法忍受与丈夫杨明之间的无性生活毅然向法院提出诉讼离婚的报道,并组织了“无性婚姻是否该终结”的讨论,还开通热线电话,先后有上百名读者就此话题发表看法,大多数读者支持许琴离婚。该报还以“关注无性婚姻”热线话题作了连续报道。2005年12月4日《南京日报》B4版用通栏大标题“无性婚姻征婚点首现南京”报道城南某婚介所专为婚后不过性生活的男女介绍对象,生意不错。对媒体创造的新名词“无性婚姻”,笔者实在不敢恭维,婚姻既然是由两个有性别者组成,怎么能叫无性呢?婚姻都是有性的。所谓无性生活婚姻,可能指无插入式生活婚姻,这是媒体极其狭义的定义,把夫妻生活的全部内容单单指向插入式生活,抛开性生活的精神层面,误导广大受众对性生活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夫妻的婚姻生活是双方身体和情感的高度交融,插入式只是其中之一,接吻、抚摸、按摩、情话绵绵等都是夫妻生活的重要内容,都能给夫妻带来满足与快乐。人类除了、阴道等性器官外,手、嘴及身体其他部位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性敏感性,只要感情好,甚至完全停止插入式的夫妻生活照样能有声有色。因为除了,还有很多可以释放性能量的方法,即便一方患有生理疾病,有许多方法可以弥补疾病对的影响。所谓“性生活不和谐”更是一个概念模糊、语义不清的很不确定的名词。2005年4月17日《南京日报》A2版以“三成多离婚源于性生活不和谐”大标题,报道某著名性学专家在第8期新城市市民学堂所云:“一项调查表明,34.7%的离婚是由性生活不和谐引起的。”报纸未对抽象数字的出处说明,如调查年份、地点、调查对象的年龄层次等,使读者无法对该信息作甄别,媒体在以武断蛊惑人心。作为地方党报如此轻率地炒作夫妻性生活,令人不解。性生活和谐与否有可以测量的指标吗?性生活的感受应是属于夫妇自己的,本来只要双方在感情上即在性心理上能得到满意就足够了,不去追求什么也应是和谐的性生活。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寻找自己的快乐。但是如果接受了外界影响,如应该达到多少时间,应该有怎么样感觉等以后,则可能怀疑自己在性生活中的真实体会和感受,觉得存在什么什么问题。这就是媒体误导受众在婚姻关系中过分关注性生活可能引发的后果,有点问题的则会更加忧郁和焦虑,没有问题的甚至会无端猜测,毕竟有相当多的受众对与性有关信息的正确与否是无从识别的。夫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是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夫妻生活中即便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并非表示就不和谐、不幸福、不美满。新婚夫妇的性生活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调适才能逐步协调、和谐,而年老夫妇有爱无性未必不和谐。所以夫妇性生活的和谐与否完全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非专业媒体跟风媚俗将其作为社会热点炒作,本身就是导向的错误。

1.3 误导之三:“性”福问题亟待法律给说法

《扬子晚报》2003年10月22日A8版报道了我省如皋市有10多位农村妇女大胆走上法庭,用法律维护自己做女人做妻子的权利,大标题是:“如皋妇女大胆追求‘性’福”。2004年6月中旬《南京日报》以“女性争取‘’应该肯定”为标题,连续报道南京某妇女要求法院判令她丈夫尽夫妻义务,给她“”。似乎夫妻性生活问题全归咎于丈夫。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10月25日《扬子晚报》C3版上方用特号字体通栏标题:“无性婚姻亟待法律‘给说法’”,报道南京大学法学院邱教授的这一观点,邱教授认为:“无正当理由拒绝与对方过性生活视为违反法定义务”、“性生活决定家庭质量”,“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出台”等。这也是一个很偏激、武断的观点,极具误导性,媒体的立场就是把性与爱、与责任分离,去追求个人的“性”福,纯粹是“性本能”决定论。我们说,法律是带有强制执行的含义,真不知一方被强制的性生活如何进行,即便一方被勉强完成“义务”,这个过程除了泄欲,能有情感享受吗?性生活是两厢情愿的爱的交融艺术,夫妻一方如果只考虑从中得到什么是不可能探骊得珠的,相处中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性还有什么意义呢?即便走上法庭、赢得官司,“”能得到吗?我们说影响夫妻性生活的和谐与否的因素非常多,有身体、心理、技术技巧、经济问题、人品缺陷、服用药物、年龄差距、文化观念以及家庭琐碎事情等等,所以当事人在作出是否要因性生活问题离婚前,要全面慎重地询问专业人士,不可草率行事;只是单向法官、律师去说,法官、律师对性科学的知识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说,如果不借助于专业人士的分析判断,说不定你就会被错判官司,到头来失去爱情、失去家庭、失去真正幸福,始作俑者就是媒体惹的祸。再说,离婚后就一定能找到理想的性生活保证和谐的另一半吗?一般说,夫妻之间生活不和谐问题,首先应反省一下自己,只有坦诚交流,彼此慰藉,认识并承认自身的不足,或相信对方能够改变,给予第一,索取第二才有可能获得生活的和谐美满。

2 非专业媒体对性问题报道需注意的要点

一般来说,地方主流媒体,如城市党报、综合性晚报等,在关注社会性问题的报道方面是力不从心的,由于缺少专业知识,一些编辑、记者虽然想做这方面的事,但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在自身缺少对性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思考情况下,难以向广大读者传播正确的性知识、健康的性观念。如果你分辨、鉴别不了某些专家的观点是否正确,你就可能成为传播错误观点、传播脱口秀言论的工具,使谬种流传、误人不浅。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媒体做好社会性问题的报道,需要从业人员多学习、多思考,集思广益。对此,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要很好注意把握。

2.1 应注意弘扬主旋律

地方媒体对涉“性”问题报道的社会责任及舆论导向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作为媒体来说,尤其不能忽视自己作为先进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在对婚姻、家庭及两性生活的宣传报道导向上应高扬时代主旋律,以正面引导为主,不能片面追求群众“眼球率”,更不能追随商品文化泛滥的现状,迎合时尚、低俗。报道现代家庭的夫妻生活,不宜强调离婚,更不宜强调什么因“性生活不和谐”的离婚,如前所述,这是非专业人士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相关报道既缺乏文化科学深度,又缺乏精神层面高度,直接影响社会文明风尚。在遇到有关性生活、、等内容时,非专业媒体应注意慎重把握方向,文字表述严谨,没有必要做到摇旗呐喊的地步,毕竟这些问题很隐私,很专业,很敏感。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报道内容理当首推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以及家庭和谐稳定,有如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也如一对对步入婚姻殿堂的夫妇在结婚誓约中所说,无论贫穷、富有,健康、疾病,携手共度未来人生。

2.2 注意摆正“性”的位置

众所周知,人类的“性”,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述,那就是“爱”。就是说,人不仅有性本能欲求,还有爱的情感,人类的逸在爱之中。动物的性,其的解决可以不分时间、对象、场合,泄欲完事。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系更为复杂,因此不论何种性问题的解决,都应放到综合因素中的各种关系里来考虑。、性生活问题是重要的,但对政府对家庭对个人来说,都不是第一位的。是重要的,但感情更重要。性生活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比生存的欲望、发展的欲望、安全的欲望、创造的欲望更加重要。性是重要的,但它并不能包容人间所有的快乐。有人常夸张性在夫妻生活中的作用,说什么性生活不协调造成夫妻感情不好,其实正好相反,因夫妻感情不好造成的性生活不协调问题更多。感情不出问题,合不和谐不难解决。对于性,我们既不能夸大,也无需小视,否则,不是为朝三暮四、同居、离婚、寻求外遇找到合理的借口了吗?性生活比感情更重要吗?美国一杂志社曾就此问题对10万名妇女作问卷调查,其中72%的应答者认为,只要她们的丈夫对她们好,对她们温柔体贴,不管性生活如何,她们都满意,而且,在这72%的妇女中,有40%的人在40岁以下。这一结论说明,建设和谐社会,关注夫妻性生活,应该首要地、更多地关注夫妻感情交流问题,对于夫妻关系来说,感情始终是第一位的。将专业性很强的夫妻性生活问题开辟专栏,大讲特讲,是非专业媒体选题的一大败笔,只能不了了之收场。

2.3 爆料“性调查”数据需注意分析问题原因

一些媒体爆料社会“性调查”数据普遍不够科学、严谨,许多数据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因为缺少分析研究问题产生原因的内容,其实就是随意某个专家口无遮栏的数据,极不严肃。我们知道,性生活、、性关系属个人绝对隐私,对此要能调查到真情实况,要用专业的调查方法,并取一定的样本量。工作量很大,这不是哪一个人能随意做到的,最后调查数据的应用还要受到调查范围的局限等。上文提到的那个所谓“性调查”数据就是在以讹传讹,破绽百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相比之下,专业媒体对性问题调查数据的披露、报道,一般都比较严谨、规范,能使人感到真实可靠、具权威性,应该能够作为管理部门决策依据。请看2004年8月6日《中国人口报》第1版报道,大标题为:六成多中老年“阳痿”患者因心病所致,内容是披露京沪穗三地一项联合调查的发现,即北京广安门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广州市二院随机抽取40~70岁男性中老年社区居民样本,ED高达65.7%。随后经临床研究,由生殖器病变所致仅占10%,61.3%是心理因素所致,其余则由于患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因服用一定药物所致。换句话说,中老年中至少90%的ED只是暂时的现象,可治,可治好,用不着套上“无性婚姻”、“性生活不和谐”的不明不白的“帽子”,更不用以“离婚”、“法律给说法”相慑服。该报道提示:对男性性健康问题,我们需要关注普通人的情感状态及身体一些疾病对障碍的影响,这是切中时弊的,应是我们关注男性健康问题的主基调。

2.4 对性问题报道媒体作为的建议

首先,面对我们日益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性环境,呼唤性道德的重建及传统婚姻道德的发扬光大,是媒体永恒的主题,也是性的健康教育、社会教育的重点内容,更是配合政府做好在“性”方面的社会管理工作,坚决抵制和批判违反公众性道德准则的现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其次,关注人口优生事业,为社会长治久安服务,大有作为。怎样才能生育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这些方面的性科学知识都需深入挖掘,作深度报道。第三,关注夫妻生活的情感沟通问题。夫妻之间关系首先是受情感支配的,性生活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有效的交流,而不是强调单方面的感受,应该互动。一般来说夫妻之间单纯的生理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而人心互动问题就十分复杂,这也是媒体能有所作为的原因。第四,告诉受众,在遇到性和生殖健康方面问题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咨询,或专科医疗诊治,并提供正规的性治疗的信息等。

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

国家的未来是掌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的。大学生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也是我国法治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群体素质(包括法律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影响很大。近年来,由于一些大学生法律素养方面的缺失,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是屡有发生。例如2010年发生在河北大学的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和令人发指的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驾车撞人后捅死伤者的案件,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在法律思维方式方面的缺陷。因此,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内涵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对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作为未来的法律事务从业者。他们需要培养的是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方式。这包含掌握运用法律术语,对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判断;保持溯及既往的习惯,中正稳重;逻辑严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对事物的探求过程多做事实判断,尽量少做价值判断;追求程序正义,在程序正义前提下追寻事物本质;判断结论总有单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确界限并要求作出判断。而对于广大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培养一般性的法律思维方式即可。这种一般性的法律思维方式包含: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根据;以程序为中心;以理由为支撑。

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或道德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与处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按照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会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一位好心的司机为了送一位情况危急的病人去医院闯了红灯,而受到了交通部门的处罚。如果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个司机做了一件值得人称道的高尚行为。但我们如果用法律思维的方式去思考,他闯红灯是违反了交通法规理应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处罚。这就是从法律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与从其他角度分析问题的不同。

二、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1.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是建设法治社会的迫切要求

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意味着国家的一切活动都要纳入法制的轨道。我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看法律思维方式能否深入人心。由于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积淀出来的泛伦理化的思维方式,习惯用伦理道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问题,阻碍了法律思维方式的深入。即使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人们也了解国家法律规定,但如果人们不按照法律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建设法治社会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只有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时代背景要求之下,当代大学生也应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2.法律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依法治理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法律化的社会。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掌握相关法律,遵守法律、法规,并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要成功适应高度法律化的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理智和深刻的理解现代社会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必然也必须具有法律思维方式。没有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没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在现代社会就会寸步难行。大学生只有学法、懂法,运用法律思维,让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办事,才能在现代社会做好工作,成就事业,规避风险。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加上年少轻狂,如果缺乏法律思维,盲目地做些凭感觉而冲动的事,后果会非常严重,影响自己也会波及他人。尤其是所谓的“80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的政治上幼稚、道德上清高、思维上鲁莽等弱点,这些都在影响着他自身的健康成长,加之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大学校园内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使他们对违法犯罪现象树立正确的认识、更深入的思考,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用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最佳时期。作为社会准劳动者的大学生,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否采用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则直接体现着他们的法律素质乃至综合素质。因此,无论是从社会角度还是个人角度,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发展观念,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这是需要整个社会、高校、大学生自我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1.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①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②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有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每一种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③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由于大学生年龄、经验、心理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大学生对社会法德现象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书本的教条、内心的感受和社会的评价,而忽视了法律思维方式的应用。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活动,从而培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和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法律实践,大学生会运用法律知识评价社会现象,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现实问题

2.学校的教育培养

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除了个人的努力外,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因此,学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

①开设法律课程,传播法律知识,指导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法制观念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高校教育应当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作为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的组成部分,重视并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②丰富法制教育活动的形式。突破课堂,将法制法律渗透到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中,如举行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趣味问答、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观看诸如《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制节目等等。

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由于经历过高考压力,面临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很多案例表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往往与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有关,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④以法制的观念来管理学校,重制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言传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来管理学校,实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同时,也使得校园文化更为清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社会方面的积极配合

大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除了个人和学校的积极努力外,更离不开社会这一大环境。我们在进行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利用案件处理的法律影响和效果,利用案件的预防、教育功能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而树立起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才能避免出现权大于法的情况,才能让对法律的信仰根植于大学生的心中,才会有利于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

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即可达到,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和学校形成尊重法律的良好氛围,大学生个人自觉努力学习法律。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使大学生形成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使他们成为学法自觉、知法完整、懂法透彻、用法正确、守法坚定和护法顽强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黄文艺.论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之培养[J].思想理论导刊,2006(16).

[2]黄邦道.当代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