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晋陕蒙“黑三角”;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一体化

晋陕蒙“黑三角”区域指的是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区,这几个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有大致相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政治背景、文化传统和发展前景。

由于多年过度开发,导致晋陕蒙“黑三角”区域植物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如何以能源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纽带,充分发挥资源富集区的区位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

一、晋陕蒙“黑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资源数量丰富、煤质优良

“黑三角”区域的资源不仅数量丰富且质量优良,其中又以陕蒙的优质动力用煤、山西省的炼焦用煤最为突出。

(二)三省各自做大煤炭产业,重复建设严重

晋陕蒙三省区均有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构想和举措,均在本省区的资源条件下发展能源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放在全国的层次来看,很可能会出现局部发展加快而整体失调、局部结构优化而大局失衡的现象。晋陕蒙三省区经济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破坏严重

晋陕蒙区域的大部分能源企业规模较小,设备落后,能源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浪M和损失很大。煤炭资源的技术标准较低,利用方式比较粗放,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过程中,利用率低。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破坏严重。

二、构建晋陕蒙“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整合资源、优化区域经济的需要

在当前复杂经济环境里,晋陕蒙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资源和要素市场的分割、城市问的竞争内耗和软环境管理等区域共管问题等。这些问题,导致了要素流动受阻、重复投资和环境破坏等后果。要彻底消除制约因素,提高区域竞争力,最好的途径就是实现区域能源经济一体化。

2、提升晋陕蒙“黑三角”区域竞争力的需要

晋陕蒙“黑三角”区域一体化对进一步扩展发展空间、扩大市场份额、发展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增长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压力和挑战,三省区加强合作,整合和优化区域内的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以新的竞争主体参与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是促进区域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可行性

1、相同的资源、相似的产业

晋陕蒙三省区均是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是我们国家的能源资源富集区。晋陕蒙区域所属的这几个地区有大致相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政治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自然条件看,有类同的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有极其丰富的资源;从经济发展来看,都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从政治背景看,大多是革命老区。

2、交通便利、联系紧密

从晋陕蒙“黑三角”区域通往北京、天津的交通便捷。铁路干线贯穿晋陕蒙区域,并将晋陕蒙区域与外界完美连接。三省的省道,以及高速公路使晋陕蒙区域内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圈外各地连接,不论从东到西,还是从北到南,四通八达。

三、构建晋陕蒙“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一)打破传统,建立有效的协调组织

构建晋陕蒙“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发展中的问题。区域行政部门的独立造成发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本位主义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地位高于晋陕蒙的、跨省区的行政部门,来处理应对这些问题。

(二)区域内合理分工,打造垂直产业链

借助于资源禀赋,晋陕蒙三省区近几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整体产业规划的缺失,产业结构呈现出区域之间相互趋同以及区域整体明显失衡的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站在区域整体的角度,谋划产业的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三)统筹环境治理,实现科学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模式。因而,环境治理就不是一个局部问题,需要在区域内结合生态环境现状和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分工。

(四)构建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地方保护和本位主义所引起的行政壁垒,阻碍了要素的流动,引发了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三省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在区域内构建“大市场”,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区域;现状;对策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发展趋势。从我国区域的发展来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是近年来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京津冀地区的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发展落后。形成了罕见的“环京津贫困带”。为此,本文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2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河北省环绕京津,是京津地区的腹地。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报告称,2015年京津冀三地GDP69312.9亿元,占全国的10.2%。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是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基地,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门户之一。

2.1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经济联系增强

自“十一五”以来,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在经济社会的部分领域联系逐渐增强。一是京津重要的物流腹地。河北人口密度相比京津低很多,具有突出的腹地空间和土地成本优势;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合作的加深,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保障体系逐渐成型。二是重要物资的供应地。河北省工农业区位优势突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在京津地区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旅游开发合作加深。京津冀通过加强旅游市场合作开发,推动旅游规划衔接,联合开展景区联票、项目招商和宣传促销等活动,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

2.2产业转移初步形成

北京是我国首都,天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它们产业发展特点有:一是拥有的人才资源、资金、技术资源等来满足构建产业结构的需求;二是拥有较高的产业结构层次,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三是北京、天津以项目为载体,主动合作加强。河北面向京津地区大力招商,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并成功吸引了一批京字头、国字号的战略合作伙伴。

2.3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在交通方面,京津冀地区现阶段已经达成了比较良好的合作,在该地区内,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三小时交通圈”,和国省干线相连的高速公路数量多达35条,在港口吞吐能力上,该地区的港口吞吐量达到7.5亿吨,占全国港口吞吐量中的16%。

3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仍然处于自然发展阶段,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京津冀的发展相对落后。根据以上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

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广东一省的GDP占全国的11.72%;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GDP的20%。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存在很大的差距。

京津冀内部经济发展落差较大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北京、天津综合实力最强,而河北的经济实力较为薄弱。2015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分别达到了17139.43美元、17505.73美元,河北省只达到了6481.14美元,唐山达到了12607.62美元,而张家口和保定的人均GDP却只有4952美元、4192.42美元。

资源要素分布不平衡,北京与天津是河北省中心区域独立出来的两个直辖市。直辖市能够给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平台,带来更多的利润,从而使周围的人才资源都聚集到京津,使得本应在京津冀均匀分布的资源要素转变为向京津地区聚集的不对称发展态势。

3.3区域产业格局和分工不合理

京津冀地区一些区位条件接近、产业基础相似的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仍然存在,突出表现为:一是首都新城与环京县市之间产业同构。二是河北各市之间产业同构。

国有经济占比较高,产业跨区域整合困难。京津冀区域作为老工业基地,受传统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较大,2010年,河北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总值的35.7%,天津市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与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中的国有经济占比过高,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大,对资源的控制力强。

城市之间缺乏协调分工。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均各自为战,相互之间争资源、项目、投资等过度竞争严重,许多重复建设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和结构趋同继续加重,造成整个京津冀区域的资源无效有效配置。

3.4促进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行政体制障碍突出。京津冀区域带有相对明显的政治属性。长期以来“京津冀”内部地区由于行政地位的对立,导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局面难以形成,行政区经济封闭的旧有格局依旧有较强的影响力,体制性障碍、行政功能已成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难题。

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多年来,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区为京津提供丰富的水源,但上下游之间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从而加剧了上下游之间的矛盾。虽然过去北京、天津给予了河北省很多的援助补偿,但这些援助补偿都不是以水资源补偿的名义,而是以其他项目来体现的,这些补偿多属于临时性的,不能弥补冀北地区的损失。同时这些援助并不固定,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3.5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以PM2.5为代表的大气污染加剧。京津冀区域各地区的污染物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彼此扩散、叠加。京津冀区域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以北京为代表的大中城市PM2.5都出现爆表现象。北京周边的石家庄、保定、邢台等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均为差。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京津冀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地区始终受到缺水的严重困扰和水荒的威胁。水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海河流域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目前,海河流域是全国污染程度最高的流域,污水排放量远超于水体纳污能力。该流域有超过2/3的污水无法得到处理。

4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议

4.1建设区域经济共同体,加快城市群建设

一个城市群或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在经济互利的前提下,生产要素遵循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汇聚组合,形成规模产业或产业集群,以此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如对外招商引资要尽可能统一优惠政策;高速公路收费由分段收取改为统一收取,实行“一卡通”制度等等;重点推进6大一体化,即城市群区域性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市场建设、城乡统筹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只有首先建设好京津冀城市群,以此为核心才能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4.2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为提升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适宜的地区集中,要在现有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形成若干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探索多种集群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布局,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建立企业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降低交易成本,在合理分工、促进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提高企业群体的竞争效率和应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应根据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和国家划分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集中布局,集群发展的原则,确定这一区域内的重点发展轴线和产业发展区域,确定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城市发展与城市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

4.3推进政府合作,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要加快建立京津冀的政府合作机制,为各方一起商讨、确定、研究问题,寻求共同利益所在及其实现途径,为引导、推动三地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区域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应改进经济调控方式和手段,将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集中于市场机制培育和障碍破除,为降低生产要素流动成本创造条件。在继续深化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等四大区域协调机制的同时,京津冀应重点推进三大机制建设,即金融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社会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4.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区域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大,应根据区域内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约束条件,合理规划资源、能源的利用途径。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减量原则是第一位的,应该从源头进行控制,着眼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最大限度的减少废物的产生。遵循“一高两低”的目标,即产品高消费、自然资源低消费、废弃物低排污。协调好高消费和低污染的矛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总结

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和新的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京津冀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最为复杂,关注度最高,解决难度最大。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要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开放的区域共同体,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体制,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124-125,317-322.

[2]孙久文,丁鸿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7:52-58.

[3]娄文龙.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测量和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4,02:90-92

[4]魏洪鹏.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与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4,20:21-23.

[5]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肖金成,李忠.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49:3-29+43.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泛长三角 合作与发展

1 泛长三角金融业发展现状

1.1 四省一市银行业总体状况及比较 上海是全国金融中心,截至2007年底,上海金融市场累计成交328300亿元,存款余额30315.53亿元;浙江省银行业总资产为33966亿元,负债总额32900亿元;江西省银行存款余额达5900.1亿元,贷款余额4026.7亿元;安徽省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0273亿元。存款余额是衡量银行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下图1.1所示是四省一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较结果,从中可看出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存款余额基本持平,处于较高水平,而江西和安徽则明显落后。显然前三者的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而后两者较低。

1.2 四省一市保险业总体状况及比较 截至2007年末,上海全年保费收入累计达到482.64亿元,保险从业人员达到4.37万;江苏省保费收入577.08亿元,保险从业人员数增长到18.58万人;浙江保费收入达到441.94亿元;安徽省共有各级保险分支机构1765家,保费收入达到201.80亿元。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用保费收入这一指标来进行比较。比较四省一市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如图1.2,可以看出,在四省一市中江苏的保险业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上海和浙江,三者均处于较高水平;而江西和安徽较为落后。

1.3 四省一市证券业总体状况及比较 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国内核心主板市场,2007年,上交所有上市公司860家,上市股票数达到904个,累计成交38.00万亿元;江苏省融资总额达1221亿元,证券开户数达到了480万户;浙江证券市场从业人员约3600人;目前江西上市公司偏少;安徽省证券交易总量达14879.8 亿元,辖区内有证券公司21家、上市公司52家。

上海证券业的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泛长三角经济区中,也处于中心位置;其次是江苏和浙江,证券业较为成熟;而江西和安徽证券业处于成长期,才刚刚起步。

2 泛长三角金融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1 四省一市金融业行业结构问题 金融行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期货业及信托业等。泛长三角金融业在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后,银行、证券、保险业稳步发展,资产规模不断壮大。金融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尽管已经形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但是金融产业结构仍然明显失衡,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看,目前金融行业中银行业所占的比重都过高,在行业竞争中表现为银行垄断的市场格局;证券业、保险业等尽管有所增长,但增幅不一,所占比重显著偏低。下表2.1显示的是上海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对比,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泛长三角四省一市总体银行业资产占到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97%以上。金融业结构性失衡――银行业比例过大是泛长三角金融业的一个显著问题。

2.2 四省一市金融业区域结构问题 泛长三角各城市金融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梯度性。由表2.2可以看出,位于第一梯度的是上海。位于第二、三梯度的分别是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江西省分别位于第四、五梯度。浙江省和江苏省由于比较靠近上海市,受到上海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度较强,其金融业的实力也较强;但安徽省和江西省处于中部,受到上海金融中心的辐射较弱,其金融业发展十分落后,与上海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结合上图1.1、1.2,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金融实力相当,远远大于安徽省和江西省。金融业地域发展失衡是泛长三角金融业发展的另一严重问题。

3 促进泛长三角金融业合作的对策

3.1 促进泛长三角金融行业合作发展的对策 要解决泛长三角金融业行业结构的失衡的问题,就必须加强金融行业间的合作,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在业务方面加强合作。银行业本身发展较为完善,保险业和证券业可以借鉴银行业发展的经验,来完善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借助银行业强大的金融资源,如资金、客户等来壮大自己。

3.2 泛长三角金融业区域合作发展的对策 要解决泛长三角区域结构失衡的问题,首先要逐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部城市,要加大投资力度,给与一些特别的优惠政策,促进其快速发展,减小与东部城市的经济差距,为金融业的区域合作发展奠定基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2.1 建立共同遵守的区域公约和法规 国际经验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与缺乏制度保障是密切相关的。可借鉴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各地政府协商建立一个泛长三角地区必须共同遵守的区域公约和法规。在具体操作中,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实现区域金融某些职能管理方面的一体化,逐步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与联动,打通区域内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平台的管制壁垒,在区域内统一资金调度,统一结算,共同推进一体化。

3.2.2 建立专项基金推动泛长三角金融合作 区域经济金融政策要有允分的资金支持。欧盟成立了结构基金、团结基金、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平衡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而日本则通过政府拨款的形式成立风险投资财团,支持特区内的高新产业发展。“泛长角”可以借鉴这两地的发展经验,设立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基金形式,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峰,武南,黄丹.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条件分析与路径探讨[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32-36.

[2]黄正新.大珠三角金融产业圈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7(3):34-36.

[3]陈爱艳,宁军明.珠三角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J].海南金融,2008(8):32-35.

[4]上海市统计局.2004-2008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浙江省统计局.2004-2008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江苏省统计局.2004-2008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安徽省统计局.2004-2008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F114.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个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通过建立共同机构,进行长期、稳定的超区域经济调节,达成经济或政治联盟。

川南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成渝经济区腹地,与北部成德绵地区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一体两翼”发展架构。川南经济区[ 按照《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包括宜宾、泸州、自贡以及乐山市犍为、沐川、井研、峨边、马边五县。]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市全域以及乐山市犍为、沐川、井研、峨边、马边五县,幅员面积42395平方公里,人口占四川省22%,地区生产总值占四川省17.89%。

川南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战略地位重要,是四川省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实现成渝经济区“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的重要必要条件,也是成渝经济区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三区”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川南经济区发展现状

(一)区位优势明显

川南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位于成渝经济区腹地,受成都和重庆都市圈双向辐射;毗邻渝滇黔,是四川南向开放,联系南贵昆、泛珠三角,进入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西南战略节点。

(二)特色资源丰富

川南经济区地处攀西-六盘水战略资源富集区,煤炭、水能、页岩气、硫、磷、盐卤等资源富集配套。煤炭资源储量占全省50%以上;页岩气储量巨大,是国家确定的重点示范区;硫、磷资源占全省比重大,盐卤资源储量达200亿吨以上;旅游文化资源享誉国内外。

(三)经济快速发展

川南经济区开发历史悠久,具备较好的工业基础,饮料食品业、机械制造、化工、能源等产业特色突出。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4.88亿元,是全省增速最快的区域板块,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8.16%。宜宾、乐山、泸州三个城市GDP总量陆续突破1000亿元,自贡、内江市将2013年实现突破千亿。

(四)城镇分布密集

川南经济区人口、城镇和经济密集。在3.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4个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28个区县、351个建制镇,城镇密度居西部乃至全国前列,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为508人/平方公里和828万元/平方公里,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倍和2.4倍,已初步形成多中心大城市聚集为特征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三、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西部资源深加工基地建设、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川南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第二,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川南经济区加快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构建南向开放大通道,随着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川南经济区水陆交通条件便利,要素成本较低,科技人才环境较优,将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第四,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为川南经济区突破长期制约一体化发展的瓶颈提供了难得机遇,川南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有条件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实现异军突起、跨越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川南经济区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除酒类外,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第三,产业同构化问题较突出,承接产业转移缺乏协调合作,尚未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第四,产业创新不足,内泸自宜四个城市均列入了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转型升级尤为迫切;第五,城镇化质量与水平不高,总体规模偏小、体系结构不够合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育缓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第六,一体化水平不高,要素合理流动与区域分工协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严重制约川南经济区整体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同时,川南经济区还面临着重大基础设施支撑不足、开放水平亟待提高、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等严峻挑战。

四、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合作路径与保障机制

(一)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重点合作路径

图1 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路径图

1.确保规划一体化

第一,本着“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制定本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策略,加强五市之间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重大专项规划的衔接,从源头上实现一体化发展;

第二,各经济部门间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的沟通协调,推动区域内部关联产业相互衔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强化区域产业溢出效应;

第三,共同开展区域性政策研究,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共建政策洼地,提升区域战略地位;共同研究出台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建立互惠的投资促进机制。

2.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第一,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共商共建,加快对外通道和港口建设,增加川南经济区连接川东、川西、川北、重庆、云南、贵州的快速通道,扩大岷江、长江港口吞吐能力,提升区域运输通江达海功能;

第二,水利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工程等重点水利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相邻城市之间主要供水管网的联网运行,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体系。共同推进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等主要江河和中小流域重点河段堤防统一建设和治理,促进流域一体化防洪体系建设;

第三,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区域内电网、输油管道、LNG燃气管网及接收站等能源项目建设,统一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和成品油管道网络,提高区域内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第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实施区域内通信枢纽重大基础工程,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等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立跨区域便民公共服务平台。

3. 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泛珠三角”经济区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横跨东中西部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泛珠”区域经济合作概念提出后,经过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的飞跃,进入正式运作,这个成果的取得绝非偶然。原因不仅在于广东省委、省府的积极推动,更源于这个理念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泛珠”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迅速获得区域内各地的热烈响应和认同。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至少包括市场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发展一体化三个内容。其中:市场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没有市场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就无从谈起。同时,也只有市场的力量才能最好地推动生产的一体化和发展的一体化。因此,区域市场能否一体化也就成为了区域经济能否真正实现一体化的关键。

根据经济学家们的测算,目前我国市场化指数值约为70%左右,“泛珠”区域的总体情况也大抵如此。但不容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市场化仍然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市场化进程相当不平衡,行政性市场壁垒仍然屡见不鲜,统一的市场体系远未形成,恶性市场竞争事件时有发生,高能位经济体的位能提升和辐射带动作用遭遇障碍,低能位经济体的位能提升和潜在优势发挥受到瓶颈制约,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制约各地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产生的直接外部压力和国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以区域协调互动模式加快解决上述市场化障碍问题,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争取经济发展的共荣共赢,必然地成了包括“泛珠”在内的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共识。

实际上,对“泛珠”市场一体化的要求也源于区域内各地共同的发展需求。譬如,港澳强大的资本、发达的金融和服务业、广东珠江三角洲日益增大的资本积累、高水平的制造业等,必然要求经济扩张和拓展更为广泛的市场腹地,对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需求也相当迫切。同样,桂、黔、滇、川等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正急待寻找经济合作伙伴和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所以,实现市场一体化实际上是反映了“泛珠”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需要。

二、市场一体化必将有力促进“泛珠”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区域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明,要“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泛珠”市场一体化正好完全符合这个发展思路。

实现“泛珠”市场一体化,能提升该区域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寻求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是经济活动的核心目标,经济科学的研究表明,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其配置的市场空间大小具有相关性,市场空间范围越广,一体化程度越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因为一体化的广阔市场空间,更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产业成长,形成经济聚集,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实现优势互补的目的,促进该地域各成员体经济的高效率增长。

建立统一的区域性市场,有助于“泛珠”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泛珠江三角洲涵盖了东、中、西部地区,完整地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区域内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存在极大差距,发达的港澳和珠三角,与区内欠发达的西部一些省区相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在十年、乃至数十年。倘若这种状况任其继续,影响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问题将会不断出现,而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世界银行对此也提出了警告,并在2003年9月9日的《中国经济报告: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中提出了推进市场一体化、实现公平增长目标的建议,这对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实现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推动“泛珠”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为区域的所有成员提供发展机遇。譬如,在市场一体化态势下,构筑产业链的空间更大、效果更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容易以双赢和多赢的结果促进所有成员体的经济发展。同时,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低成本的资本扩张,提高资本形成与集聚能力,促进产业和经济做大做强,并将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激发区内潜在消费需求,增加市场机遇。市场一体化还有助于恰当、有效的区域分工,为各成员带来发展机会,因为分工带来专业化的高效率生产,从而使区域成员能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各得其所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市场一体化拆除各种行政壁垒,将促使“泛珠”经济形成更为稳定、协调和均衡的态势。拆除各种壁垒后,阻碍经济资源高效率配置和限制竞争的因素会大大减少,有序的市场竞争会推动技术创新、提升经济效率,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形成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从长远看,则有利于加强各区域成员经济的造血功能,从而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降低外部不良因素和环境对该区域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提高“泛珠”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泛珠”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对策

设立权威性协作机构稳步推进。组建在“泛珠”区域合作协调机构下的具有权威性的市场一体化推动协作领导机构,建立高层协调和协作机制,以前瞻、互利、务实原则,对区域市场网络的布局和市场一体化进程进行规划,并以规划为依据务实、稳步地推动市场一体化。

尽快消除行政性市场壁垒。各地政府应加快清理各地有关市场管理的政策法规,破除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区域内的行政性市场壁垒,打破资金、人才、技术、产权、产品、信息等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实现区域内的市场开放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内及区外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起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促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市场中介组织是市场能够顺畅、健康运作的必要基础,其发育水平,也是衡量市场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大力扶持各种民间性行业协会、会计师事物、律师事物、审计师事物、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促进已有骨干市场中介组织,通过竞争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构筑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打造以法制为基础的一体化制度环境,对于构筑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尤为重要。必须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梳理区域内各地现有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减少各地在土地、税收等特殊政策优惠方面的差异,对各种经济主体实行国民待遇,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逐步实现经济法律政策环境的统一。同时建立有效监督机制,让经济主体在统一、规范、公平、公正的良好法制化环境中互动和发展。

渐进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市场一体化是一个逐步扩展与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进。从现实需要来看,可以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自由流动做起。因为基础设施不足是阻碍货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中最易先遇到、并且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而商品自由流动则只要实现各地商品检验、检疫、认证和商品贸易仲裁机制的互认,取消行政性壁垒,就能够很快为区域内经济主体带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