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资源优势
宁海海域辽阔,拥有“港、岛、涂、渔、能”等丰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一是优良的岸线港口资源。全县拥有218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大陆岸线176公里,岛屿岸线42公里。宁海湾内已建5万、3.5万、5000、3000吨级泊位各2个,另1万吨级磨盘山码头泊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三门湾内已建有500吨级伍山汽轮渡码头、300吨级梅岙码头、100吨级胡陈港码头,田湾山港区还有尚未开发的3.5-5万吨级6个泊位岸线。二是丰富的滩涂资源。全县有蛇蟠涂、下洋涂、双盘涂等资源共191.8平方公里,其中三门湾海区138.8平方公里,象山港海区53.0平方公里;具备理想的海洋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条件。三是充足的海洋渔业资源。海域水质良好,营养盐类丰富,海洋渔业资源约有200种左右。全县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2.87万亩,为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主要水产品有蛏子、牡蛎、泥蚶和蟹虾类等。四是独特的海岛旅游资源。全县共有岛29个,数量居宁波市第二,岛屿总面积5.2平方公里,适宜发展滨海旅游业。目前,象山港强蛟岛群已经纳入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三门湾内岛群、岛屿都已基本列入宁海县海岛开发和保护规划。
(二)产业基础
宁海对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2011年,全县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54亿元左右,占GDP近48%,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现代渔业等产业初具规模。一是海洋临港工业。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已构建起以港口开发为先导,以国华电厂为龙头,围绕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临港工业循环经济体系;西店卫星城加快滨海工业区、望海工业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家用电器、文教用品、金属制品、汽车部件、模具制造等5大主导产业;宁海三门湾区域宁东新城也加快开发建设。目前这三个区域分别实现工业95.3亿元、126亿元和2.5亿元。二是现代海洋渔业。加大对海水养殖的政策扶持,形成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带,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带动渔业乃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1年,全县海产品总产量达到14.5万吨,海水养殖总产值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5%,为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三是滨海旅游业。以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为载体的滨海旅游逐渐形成了规模,随着国际养生会所、游艇俱乐部、岛群旅游、水上运动区等新项目的实施,旅游与城市、旅游和工业相互联动发展,宁海滨海旅游服务业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全县滨海旅游总收入达21亿元,同比增长近30%。
(三)发展平台
一是宁海县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经济发展已纳入宁海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并提出要将宁海建设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平台的阶段性目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海县实施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各个重点区块的规划编制稳步推进,西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西店镇域总体规划调整、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等相继完成,宁海三门湾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宁海设立出口加工区研究、胡陈港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均已形成阶段性成果,宁海县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宁东新城总体规划、宁海三门湾工业园区“十二五”规划等形成初步成果。二是海洋经济区域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宁海三门湾新区开发建设前期办挂牌成立,三门湾新区列入拟新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和市十大海洋经济产业集聚区之一,三门湾开发建设成为宁波市政府咨询委首号调研课题,胡陈港休闲度假区、下洋涂临港产业集聚区等六大功能区功能和定位进一步清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宁海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宁海湾滨海新城、宁海湾强蛟港物流区和西店“两城两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三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海洽会宁海专场推介会。推出了港航物流、滨海旅游、清洁能源等七大类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20个招商项目,现场签约8个项目,投资总资金达105亿元。
(四)项目支撑
宁海三门湾区域和宁海湾区域是宁海县实施“东崛起”战略和“北跨越”战略的支撑区块,是宁海“十二五”时期打造“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平台”的关键抓手。为此,这两个区域的项目建设与安排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一是“十一五”时期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两湾”区域共实施项目38个,项目总投资263.5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211.3亿元。宁海三门湾区域共实施重大项目22个,总投资63.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2.4亿元。宁海湾区域共安排重点工程16个,总投资200.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8.9亿元。二是“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安排情况。“十二五”期间,“两湾”区域共安排项目73个,项目总投资979.0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75.2亿元,占全县“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计划投资的45.7%。宁海三门湾区域共安排项目40个,项目总投资444.2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47.3亿元;宁海湾区域共安排项目33个,项目总投资534.8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27.9亿元。
宁海县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先行先试,以海洋经济大平台、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旅游建设等为重点,以实施“六大行动计划”和“百项千亿工程”为抓手,以加强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努力实现宁海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基本建成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先行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区,为宁海建设成为生态型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宁波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全面实施“六大行动计划”。这是宁海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省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宁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实施海洋经济重点区块开发行动、海洋主导产业培育行动、综合交通构建行动、海洋基础设施完善行动、港口岸线开发行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百项千亿工程”。这是宁海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抓手,就是为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着重推进“百项千亿”工程,即加快建设100个重大项目,主要涉及现代海洋产业、滨海旅游、平台载体和海洋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左右,“十二五”时期完成投资500亿元左右。
(二)发展目标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政策先行先试等举措,力争到201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长,海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先行区,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区,对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充分发挥宁海地处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产业带的交接之处,紧紧围绕浙江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以宁海三门湾、宁海湾为重点,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努力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南北两翼的重要节点。长三角地区滨海旅游先行区。充分发挥“滩、岩、岛”滨海旅游资源,以“大森林大景区”建设为主攻,以“5•19中国旅游日”为载体,以宁海湾旅游度假区、胡陈港休闲度假区等区块为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和生态资源联动开发,注重民俗文化、古镇文化、名人文化、养生文化等的延续和挖掘,大力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实现海洋文化、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产、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的同时,加快推进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加强重点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为全国海洋生态经济建设探索新路径。到2015年,一是海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二是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海洋经济比重达到25%;三是港口物流发展初具规模,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四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持一流,COD下降和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均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标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五是海洋开发环境显著改善,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机制体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社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
下阶段我县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海洋经济功能布局,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近岸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实施宁海湾区域和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一核两湾十区多岛”空间布局。一是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服务和要素集散功能,着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产业,加快推进会展中心、十里红妆博物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建设进度。二是继续推进宁海湾建设,着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和滨海旅游产业。加快园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横山岛、白石山岛等海岛的开发开放,理顺海岛开发体制机制,推进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宁东新城建设,提高区域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承载功能。力争实现“三个超十亿”目标,即引进项目总投资超十亿、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超十亿、实现十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开工。进一步做好前期谋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要素保障、服务环境、管理水平等六个方面工作。
(二)加快培育海洋产业,打造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加快编制完善宁海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海洋产业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和资源要素等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着力培育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三大海洋战略产业,重点推进海洋装备新材料项目核准,茶山风力发电、环保热电联产、东方日升光伏和LED项目配套产业园开工建设。二是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港口物流、海洋科技服务三大海洋新兴产业,重点拓展海洋生物开发、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推进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加快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产业。三是优化提升汽车零部件、现代海洋渔业两大海洋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产品、汽车五金功能件等重点领域,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变,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生态海水养殖基地。
(三)整合海洋旅游资源,推进大森林大景区建设。加快编制实施大森林大景区建设规划和海洋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尽早出台加快建设大森林大景区及滨海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早落地快开工。一是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产业。以宁海湾和三门湾北岸等区域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开发以海洋气候、海岛风光、海味品鲜、海上运动、海港风情等为特色的海洋旅游精品项目。加快推进宁海湾滨海新城、游艇基地、养生会所等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二是积极发展海岛旅游产业。依托海岛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基础条件较好的横山岛、中央山岛、白石山岛、铜山岛、满山岛等岛屿,形成不同主题的海岛游乐旅游区。努力把宁海努力打造成为融观光、休闲、疗养、度假为一体的现代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地。三是大力发展商务会议和休闲渔业旅游产业。以胡陈港、西店新城、宁海湾等为重点,重点建设海洋休闲、旅游商务和国际会议大型设施,打响“山水福地、人居仙境”的品牌。以双盘三山涂、蛇蟠涂等为重点,开发建设各类休闲渔业区,开展海岛垂钓、自助海鲜、渔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
(四)推进海岛开发和保护,打造海洋经济新增长点。根据重要海岛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及发展基础,因岛制宜选择合适的主导功能,积极打造海洋经济新增长点。一是积极打造港口物流岛。规划建设灶窝山岛、田湾山岛、下万山岛为港口物流岛,力争田湾港区纳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在田湾山岛布局3.5-5万吨级散杂货泊位3个,年吞吐能力300万吨,下万山岛布局3.5-5万吨级散杂货泊位5个,年吞吐能力600万吨,规划在灶窝山岛支持保障区布局千吨级港作船泊位4个,泊位长度325米。二是大力发展海洋旅游岛。规划建设白石山岛、中央山岛、铜山岛、横山岛等为海洋旅游岛,合理利用“港、渔、岛、滩、景”等资源优势,推动强蛟群岛整体开发。推进横山岛发展成为宗教朝觐与海岛生态休闲度假胜地,推进中央山岛与白石岛联合开发,将其打造成为生态休闲与户外运动营地,将铜山岛打造成为生态休闲与野营区。三是着力发展海洋生态岛。规划建设马岛、桔柿山岛为海洋生态岛,依托海岛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海岛生态优势,努力将马岛打造成为国家级海岛生态开发示范区,将桔柿山岛打造成为生态建设实验区。
摘要: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展现了新的曙光。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概念,分析了海洋经济产业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对策
资源枯竭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能源价格飙升,世界人口激增,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政府则面临着来自这些方面的各种威胁。人类在反思自我的同时,加快了调整和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步伐,不断的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寻求新的资源替代来源,而海洋蕴含的巨大能源资源,正是人类未来希望所在。
然而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开发不是很充分,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是很发达,海洋中的高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洋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资源消耗型的粗放性增长模式。因此,仅仅依靠初始的开发模式,难以维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调整海洋开发思路,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坚持科学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增长模式。
1、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概念
海洋经济包括海洋的开发利用及其保护和与之相关联的各类产业活动。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相关的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沿海旅游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研究教育管理服务。
而若按照形成时间分类,海洋产业可以分为传统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传统型产业主要是指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新兴海洋产业是指海水增养殖业、滨海及海洋旅游业、海水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海洋服务业。未来海洋产业技术尚未成熟但是有很强开发价值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2、海洋产业特征分析
2.1 海洋产业的开放性特征
海洋不同于陆地没有严格的封闭界限,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也难以准确的分割其界限,正因为如此国家上对与海域的竞争以及海洋经济的竞争都要比陆地更加激烈,同时也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因此海洋经济就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海洋经济需要跨越地区部门及行业之间的界限,从理论研究层面,海洋经济也涉及到多个产业多个科学领域,总而言之,海洋经济是一个开放型的国际化的全球经济体系。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开始步入大规模开放利用海洋的新时期,沿海国家动用各个方面的技术手段加紧开放利用海洋,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使得海滨地区成为国家发展与经济开发的热门地段。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特征
和传统的产业体系相比较,海洋体系本身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海洋的开发方面对高新技术的依赖要大于一般的传统产业。因为在广大的海域进行开发,本身具有的难度很大,而且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及密集的知识投入。真是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才推动了海洋开发的迅速扩张。世界海洋产业近几十年所取得的突破,离不开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石油探测技术的飞速进展。中国目前之所以海洋产业整体开发不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高新技术方面的制约,据数据统计,发达国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倚重的科技因素是我国的两倍以上。我国在海洋经济领域方面缺乏先进的探测仪器设备、资金和技术也不是很到位,因此发展海洋开发高新技术对于推动海洋产业化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从我国的国情上看,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依托于强大的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
3、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3.1 加大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产业开放主要是指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优势产业领域,在投资市场准入条件方面依照国际通用规则进行经济方面的合作。产业开发需要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的技术或者管理条件,进行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最终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自身的发展。
3.2 优化海洋产业区域结构
发展临海产业本身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一方面通过临海产业为载体可以将海洋优势从海洋推广到陆地,扩张海洋产业的服务基地。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吸引陆地资源的开发方向向沿海地区倾斜,充分发挥港口海运等方面的辐射海外的优势。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陆之间的关联度日益密切,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优势互补的关系,海洋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本质上取决于陆地经济的发展状况,海洋经济的制约因素也不然要通过加强陆地经济的发展来加以消除。只有在加强海洋产业与陆地经济的联动中全面布局,优化调整结构产业,才能促进海洋产业在整个经济和资源平衡中的作用。
3.3 优化海洋产业技术结构
针对传统产业,要继续发扬其原有的优势,并且通过开发高新技术为产同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延长传统产业的经济优势,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要加强国际地区间的和高新技术相关的信息技术、资金以及劳动力的交流渗透。例如,加强国际渔业经济技术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捕鱼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渔业的整体竞争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动一般都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粗放到集约逐步提高,从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农业社会,发展到以轻纺工业为主的阶段到重化机械的大型工业区结构,再到最近的新技术时代。
4、结论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科研支撑和创新引领,要全面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平台和载体。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促进海洋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切实增强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考虑发挥海洋经济的综合效应,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各级各部门要不断优化服务,形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海洋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齐心协力把海洋经济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余金.湛江举办海洋经济博览会[J].中国渔业经济,2001;01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思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vince's marine economy status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growing, becoming a new growth point lea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lead the coastal areas, to build a strong support for an open economy. On this basis, as a coastal frontier Sheyang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with loc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should further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So,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county how to give full play the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of its own, market-oriented, tightly around nurt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marine industry the main line, in order to promote marin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mprove the county comprehensive strength, seize the ocean the new commanding heigh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ty marine economy to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apfrog development, it should be said that we have to be placed in front of a local government the urgent task.
Key words: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thinking
一、海洋经济受困瓶颈,陆海统筹亟待破局
总体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否有效地推动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关键还在于能否去合理、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与寻找经济转型的突破口。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制约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也日趋突出。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县海洋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相对不足,特别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它已严重影响了我县海洋经济的发展。就以射阳县港口建设为例,港口对于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射阳发展建设的“腰杆子”---射阳港,自1992年江苏省政府批准建设射阳港北港区以来,港口面貌改善许多,但受河口拦门沙淤积影响,进港航道通航条件恶化,严重制约了射阳港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由南通港、盐城港共同组成的港口群。根据这一目标,射阳县实施了“港海兴县”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进港航道整治工程、通用码头工程等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相继引进了一批海洋风电、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拉动了射阳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射阳港地理位置特殊,它是我国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港口之一,拥有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三大国有农场、盐场和一些军事区域,生态环保和国防建设要求高,可用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海域较少,再加上河口拦门沙的淤积,限制了进港航道通航条件。目前,射阳港口的发展远远比不上一些周边城市或地区,即使与周边的大丰港、赣榆港相比,发展也仍显滞后,这里除了客观的经济基础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滩涂为主的地质条件。港口建设中,滩涂海岸的弊端,挖深、挖宽海岸,为港口发展排除地理上天然障碍。但长期的泥沙淤积不利于大型船舶的停靠,不利于港口扩大规模,以及这自然湿地带来的生态效应,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港口的发展。因而射阳县对于港口的开发大都还停留在初级的自然资源的攫取,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利用,这是对港口不断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瓶颈所在。因此“加快射阳港建设,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怎么推进都不会错,怎么要求都不算多。”射阳发展形势逼人,迫使射阳人民必须努力肩负起建设崭新射阳的重任。
2.产业结构层次仍然偏低
射阳县东靠黄海,是海洋大县,境内海岸线长103公里,海域总面积313.5万亩。沿岸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双洋港、奤套港5个自然港,其中射阳港为国家二类口岸,黄沙港为国家级中心渔港。海岸带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滩涂养殖业、垦植业和海洋水产业的优越条件。河海联运条件,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正在不断完善,已具备吸纳新特产业的能力。为此,射阳要发展,要振兴,潜力在滩涂,希望在海洋,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县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我县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我县富民强县的重要突破口与营造苏北振兴重要增长极的有效切入点。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资源不等于产业,海洋经济不等于海岸经济,发展海洋经济不能停留在岸边,要走向海洋,走向深远海。目前我县海洋产业还只局限在海岸发展,走向深海的程度还不够,我们对海洋的认识也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整体水平不高。我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较粗放,海洋经济总体规模较小,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由于长期大量捕捞,绝大部分海洋产业活动和开发利用活动发生在近岸海域,近岸开发呈现明显的过度状态,近海大部分经济鱼类已不成汛,过度捕捞、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造成了海洋生物资源日益匮乏,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再加上海洋养鱼用的鱼饲料原料短缺,价格上涨,导致海产品成本偏高。而低档的鱼饲料原料豆粕受到大豆、玉米等价格上涨的带动,也跟着涨价,导致海产品养殖业原料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都在直接影响着海产品成本。因此,一些产业发展布局尚无法适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要求。
此外,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也已成为制约我县发展海洋优势产业的瓶颈所在。以射阳县黄沙港镇为例。黄沙港镇是江苏省射阳县东部沿海的经济重镇,其东濒黄海,有大片芦苇湿地已经逐渐开发为生态工业园区,南近射阳盐场和国家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西与兴桥镇以及国营新洋农场相临,北接射阳县淡水养殖场和射阳港。它依靠天然靠海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我县海洋捕捞专业特色镇。海洋捕捞产业是该镇的传统特色产业,该镇镇域内分布三个港池,即运棉河、黄沙河、利民河,是我省唯一的最大的闸外天然渔港。据统计,目前黄沙港淦货物交易量达8.6万吨。常年停靠泊在黄沙港的各类捕捞渔船近千艘,(泊船量可达2000多艘)其中本地渔船600余艘。江苏省沿海海岸线长达1000KM,其中南通市有渔港三处,连云港市有渔港两处,而盐城市海岸线占整个江苏的60%,只有黄沙港一个港,其未来发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黄沙港镇渔港区与城镇生活区却夹杂在一起,导致功能区分不明确,居民在其中的渔民生活环境比较差,建成区内,渔港部分约占50%,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可以看出渔港用地没有真正有效利用,造成土地极大浪费。工业用地布置凌乱,镇区东南西北都布置有工业区。很明显,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镇区发展方向还尚不明确。令人忧虑的是,这样会带来区域重复建设问题的出现。照此发展,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趋同所引发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就在所难免。海洋经济发展遇到总量增加与结构调整、质量提高双重压力,如何着力发展海洋优势产业,海洋经济应该选择什么发展路径,如何避开盲目扩张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趋势,如何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新兴产业困局待破,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3.人才资源较为匮乏
现代海洋经济,已不再是沿海捕捞、养殖等渔耕时代那么简单,应该集储备、物流、贸易、金融、集散、航运于一体,海陆联动,全面展开。射阳作为海洋经济开发的前沿地,对涉海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目前我县海洋人才的需求与产业脱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专业人才、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从事“陆海污染综合防治”,“海洋生态建设与修复”、“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渔业”等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仍远远满足不了我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此外,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尚未对海洋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人才的数量需求高于市场可以满足的供应量,“海洋经济”和“人才”直接挂钩进行的专门研究还没有体系化,专项的海洋人才引进政策尚待出台,相应的教育机制上的问题还待解决,是否能解决人才与需求脱节岗位对接问题,还有待观察。因此,我县海洋经济强县转变任重道远,要又好又快地率先发展,人才储备是关键。
一个地方要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是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应该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将是沿海地区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资源和最大优势。而这一资源优势是需要人把它转化为真正的优势来支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人才资源匮乏不是我县独有的现象。支撑现代海洋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带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提升传统海洋经济的高端人才、推动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都是沿海区域普遍匮乏的人才,但我县如何突破人才瓶颈,是海洋经济能否在竞争中上新台阶的长远之策,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县海洋经济发展蓝图的实现。
4.开发利用有待改善
海洋本应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跳板,但我县的海洋经济一直发展滞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虽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但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较脆弱,它有明显的相互影响、扩散性强的特点。再加上近海海域涉及渔业养殖、渔业增殖、珍稀及经济鱼类海洋生物资源的洄游通道、产卵场、索饵场等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极其敏感。近海和滩涂的渔业逐步衰退,一些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殖繁衍场所消失,种类、数量锐减。由于涉海类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满足我县海洋生态保护的要求。因而,海洋生态保护工作还处于薄弱环节。
此外,射阳沿海近海与海岸湿地是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已经列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但由于海水养殖投放大量饲料,特别是网箱、围塘养殖投放了过量的小鱼小虾作为饵料,食用过剩的饵料腐烂严重污染了水体,围塘和滩涂养殖的渔民使用大量农药进行清塘,清塘的海水和淤泥直接放入海,也污染海水,毒杀海洋生物。加上工业废弃物排污入海可能带来海洋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以及滩涂转垦,改变海洋潮汐流和波浪动力条件、泥沙运移状况,对港口、航道带来一定的淤积威胁,沿海滩涂围垦、风力发电的规划规模、布局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相冲突,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发展与海洋功能区划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开发沿海及海洋经济,如何不让近岸开发过度,确保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解决现有环保问题,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污染物总量消减计划,为沿海开发腾出环境容量,是我县沿海环保工作面临的又一大挑战,也是摆在我县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深奥的科学发展难题。
二、整合有效资源,拓展射阳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
江苏沿海多处于洼地,沿海开发战略是通过陆海统筹带动苏北,加快区域协调发展。苏南苏北五方挂钩,南北共建园区,促进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科技转移,促进苏北发展。近些年来,苏北通过有规划有选择地接受苏南的产业转移,加快了产业体系培育与完善。通过增强转移产业在本区域中的粘连性,带动了区域产业的发展,统筹了南北发展,实现了区域共同繁荣。
1.实现“洼地”崛起,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成为重大项目的集聚区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过去的“经济洼地”逐渐崛起为产业发展的高地。过去,我省明显存在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南北经济差距,一直是制约我省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瓶颈。至新世纪之初,江苏省根据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梯级差异明显的省情,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5年、2006年,江苏省又作出了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的决策,让苏南10个县(市、区)在苏北跨区域挂钩共同建设10个开发区,鼓励苏南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之后又先后制定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沿江开发战略。射阳地处204国道以东,江苏沿海中部,江苏四大出水门户其中三条流经射阳入海,大海承载着射阳的历史和未来。没有大海,就没有射阳。正在建设的射阳港,远眺日韩,内接射阳河、黄沙河,联通着四通八达的里下河水网,疏港条件得天独厚。射阳港导堤向黄海深处延伸,整合了沿海多个单位和镇区,组建射阳港经济区。向东向海,既策应了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又切合射阳的实际,这些都是射阳未来发展的本钱,向东向海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因此,射阳必须走出洼地,突破洼地,走向海洋,使“经济洼地”尽快向“产业高地”转变 。此外,必须抓住“海上射阳”这一特色主题,努力打造生态特色渔港小镇。生态性是体现渔港城镇健康发展和进步的主题,同时生态渔港城镇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层次不断深入、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的由量到质,同外到内的过程。滨海小城,不需要“大”,但一定得有“特色”。以黄沙港镇为例,黄沙港镇具有先天的生态优势,该镇的发展就必须抓住“滨海渔港特色”, 且把它建成富有渔港特色的临港城镇。但在发展中,千万不可盲目引进高污染的产业,应该提高门槛,宁缺勿滥,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考虑环境容量、生态承载力对该城镇运行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同理兼顾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渔港经济规划的有机结合,要积极响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控制渔民数量,将过多的渔民向第三产业进行转移,以保证每年渔产量的稳定,保证该区域海洋鱼量的总体平衡。发展中,要向生态渔港城镇迈进,是总体发展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自身区域性特点,切合实际,搞多元化发展模式,有先有后,逐步发展,量体裁衣,切忌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这样黄沙港镇最终才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渔乡”、“特色城镇”,从而真正体现“海上射阳”这一特色主题。
2. 坚持港城互动,推进新城区建设步伐
向东、向海,是射阳县的发展之需。面对海洋经济竞争“白热化”的趋势,我县必须从其他城市海陆差异发展的经验中认识到,“转身”向海,拓展新空间,攫取新动力。射阳县已日益成为各路客商看好的热点区域之一,一个个“中字头”、“国字号”企业纷至沓来。目前我县已有18家企业落地,投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初步建成以华锐和吉阳为龙头的风电装备和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园区,下一步,还将做大做强纺织染整、机械装备、生物食品和生态造纸等特色产业,而港城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港城是港产的孵化器,港口先行,港产跟上,特色是港口的重要支撑。如何把港口与岸线、滩涂与海洋、风能与光能等宝贵资源转化为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将是政府的谋划点和关注点。通过调研知道,发展临港产业关键是要依托岸线、盐田、滩涂等沿海战略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定位,突出招引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形成彰显特色、错位发展的新特产业发展格局。“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港口、港城、港产 “三港联动”,港口是龙头,产业是基础。统筹协调“港”与“航”、“港”与“产”、“港”与“城”的关系,完善壮大港口、港城、港产各项配套服务功能,实现三港联动,互动发展是推动我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近几年来,随着射阳港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开工,未来“港口经济”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港城一体”的发展格局将促使我县城市发展将由传统内陆城市向海港城市迈进。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港口开发不能违规用海,区域建设用海要有长远规划。过去,我县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道口经济”,与港口联系较少,是典型的传统内陆城市。且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城市目标是企业选择城市,人口追随企业,城市提供就业,因而决定企业与城市的关键是区位(关注成本优势),未来的城市是以宜居宜业化为导向的城市目标,人口选择城市,企业追随人口,城市创造就业,决定人口与城市的关键是质量(关注整个生活)。目前,我县中心城区东部拥有射阳岛生态休闲度假区、射阳河口湿地滩涂游览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江苏滨海地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此外,中心城区东依射阳港,西接沿海高速,随着经济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及临港工业的兴起,凭借河海联运的天然交通优势,在苏北沿海地区具有成为新型制造业基地和港口物流节点的潜力。结合射阳县城东依射阳河,小洋河穿城而过的优越生态环境,以及河网纵横、依水沿路造绿的景观特征,规划塑造如下城市形象定位:“渔帆鹤影,水绿新城”。在较为均质的用地条件特征下,规划以合理引导人口、产业的相对集聚为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战略,因此,坚持产业兴城,突出比较优势,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实施重大城建项目,拉大县城骨架,拓展县城规模,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要不了几年,一座新兴城市会在新城区迅速崛起。
3.强化产业效应,培育海洋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发展海洋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海洋经济如何发展,如同一盘棋,每步棋都很关键。我县的港口开发、港城建设、园区配套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加速突破沿海产业发展瓶颈,加速突破传统海洋产业思维束缚,明确沿海产业发展定位,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大胆突破创新,着力整合滩涂、海域使用权等有效资源,着力发展海洋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培育我县陆海联动、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的重要腹地和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要立足现有基础,主动承接涉海产业和资源转移。在临港产业、港城定位等方面与规划全新对接,使“空间大”真正成为我县新一轮的发展优势。要牢固树立项目立县理念,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机制,瞄准大项目进行招商,实现投资项目滚动发展,引导蓝色产业集聚升级。着力培育与引进一批临港产业项目,把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作为加快港产发展的核心工程。且大力发展风电、光电新能源产业和重型装各产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围绕打造“清洁能源区、风光产业带”的产业定位,依托华锐风电、吉阳光伏两大行业龙头,致力建设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风光”互补产业基地,让新能源产业真正成为拉动全县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最强引擎。突出重型装各产业在临港产业中的显要地位,引进吞吐量巨大的产业项目,满足港口充分释放集散能力的要求,培植促进港田繁荣的产业支柱,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用鲜明的政策导向把产业集中到射阳港经济区四大特色园区,促进产业集群有序且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我县在外海捕捞、海水池塘养殖、浅海养殖、水产加工流通为代表的现代渔业发展迅速,渔业科技水平、水产品出口、利用外资和设施渔业等相应都能取得较好成绩,海洋渔业层次和效益在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海洋渔业一定要着眼于优化养殖、深化加工、搞活流通、拓展远洋,海洋渔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升级的道路,从小规模家庭作坊式企业向大企业整合,从低档产品向高档产品发展,从低附加值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过渡,从而全面提升发展水平。要充分利用沿海开发的契机,加快改变我县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状况,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项目立县、港海兴县、特色强县、创业富县”,要把黄沙港镇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主阵地和桥头堡,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注入海洋经济内涵,凸显海洋经济特色,培育海洋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产业区域,在我县海洋经济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中充分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且要充分发挥岸线、滩涂、港口、风能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渔业经济带和产业园区,强势打造富有“海上射阳”特色的产业带,全力推进沿海百里现代渔业经济带建设,努力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4.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 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随着射阳港口的建设与发展,加大了射阳对于人才的渴求。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知识贡献的力度都要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港口越是发展,就越是促进了射阳县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射阳的青年越来越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建设家乡,圆梦家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也因此得到了不断深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更多的外地人也选择来射阳实施抱负、大展宏图,这是对射阳的建设,更是对自身的锻炼与提高,为此,要进一步做好培养与吸纳人才工作,要以人为本,政府要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只有把人的因素放到第一位,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好的氛围,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县的面貌和精神观念,从而促进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据了解,面对海洋经济发展,“难觅人才”是我县海洋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调研中获悉,我县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海洋高技术、现代物流、医药卫生等均属于“相当紧缺”,在构建海洋科研教育体系上,相关方面的人才也是比较稀缺的,因此,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我县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之举。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要不拘一格选聘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创新的机制发挥人才专长,以灵活的机制汇聚各方人才向沿海产业集聚,以激励的机制激发全员奉献动力。在建设“海上射阳”时,应该与一些大型海洋科研院、高校等联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智力中坚的作用。
创新机制,人才兴海。要积极营造海洋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从政策上予以引导。要解放思想,放宽在人才引进上的编制限制,研究出台政策,增加人才引进、培训、住房补贴的资金投入,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在做好人才选拔工作中,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要紧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分近期、中期、远期制定具体可行的人才发展规划,积极做好援助干部的引进和本地干部外出培训等工作。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盘活现有人才的主要措施,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前瞻性、实效性。一定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政策机制,以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总而言之,人才竞争主要是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竞争,我们一定要根据人才类型、层次、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服务工作,提高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定要以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要找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存在问题的症结,解人才发展之急。要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让干部群众知道,让广大人才明白,把人才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5.加强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做好开发与保护并重。良好海洋生态环境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沿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经济的竞争力,必须要把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要切实保护海洋环境,一定要把自然保护区调整工作做好,要维持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开展开发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要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把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建设海洋强县为目标,坚持陆海统筹,强化“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为重点,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不断健全海洋管理制度,规范海洋资源开发秩序,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海洋公共服务水平,努力促进海洋事业跨越式发展。
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海洋虽然面积辽阔,但其资源与承纳能力不是无限的,一旦超过临界值,其再生能力与生态系统将受到不可修复性的重创。因此,要在有限的海洋资源使用时,必须科学规划,并对这些规划的实施时间、方法与变化因素,作进一步的论证。要形成护海、用海、养海一体化推进的理念,在处理近海海洋的资源利用冲突时,需要优先考虑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以损害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可持续利用资源;必须完善相关政策与执行机制,采取以海定陆的原则,使陆域功能的确定符合海域的功能安排,优化涉海产业空间布局。为此建议: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前提,严格执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项目的环评制度,排放非达标项目坚决一票否决,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制定严格的涉海产业准入标准,严禁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临港地区落户;三是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及滩涂淤积速度,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涂围垦,严控六大入海水系河口围垦速度,禁止围垦各类海洋、湿地保护区,从源头预防海洋生态损害和环境污染;四是对海水养殖应控制容量,并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实现零排放。
此文作为射阳县政府沿海大开发的重点调研课题
参考资料:
1.省、市、县有关领导、有识之士的一些讲话精神及相关新闻报道。
天津海事测绘中心就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一朵美丽浪花,是我国沿海航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护航使者。
过去58年来,他们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凝聚团队精神,通过打造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责任,通过提供卓越服务助推区域经济发展,铸就了一只“善于开拓、勇于奉献、敢打硬仗”的专业技术队伍,成就了“万里海疆,探路先锋”的品牌,也成为了我国海事测量事业中的一个标杆。
这是一个具有专业精神和技术过硬的实品牌。多年来,他们充分发挥海洋测绘信息和航运信息优势,制作了大量专题电子海图,满足船舶引航、船舶监控、航道整治、渔业开发等方面的需要,为海洋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保障。
这是一个具有服务精神和敢打硬仗的硬品牌。海难事故的应急抢险测绘,是海测人在海事测绘领域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最能反映海事测绘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总能第一时间果断出击、应对考验,迅速扫测确定沉船、沉物位置,及时开展搜救打捞和事故调查处理,尽最大努力排除险情,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挽回损失,为海上船舶航行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这是一个具有团队精神和共担使命的好品牌。海事测绘是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长期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中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他们以“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展现出了一支老牌甲级测绘资质单位所应有的精湛技术、优良作风和优质服务。一个个星级测量班组、一段段感人故事、一个个鲜活人物,在航海安全保障过程中不断诠释出“精测海疆,使命必达”的海测精神,也为海测人成长孕育了美好的精神家园。
中国具有悠久的航海史和海道测量史,今天又迎来我国航海事业和航运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专业、价值、品牌、服务”已深深镌刻在天津海事测绘中心的文化价值追求中,也正在托起每个天津海测人的“海洋强国梦”。
1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在全国海洋经济中的地位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和升级阶段,2001年以后,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总体上也呈波动上升趋势(图1),但是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明显偏低.2001年浙江海洋经济仅处在蓝色崛起阶段,其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6%左右,相比于辽宁、山东还比较落后.当然,这与我国沿海各省海洋战略的提出先后也有很大关系.1986年,辽宁就提出建设“海上辽宁”[5],山东也在1990年提出“海上一个山东,陆地一个山东”[6],浙江虽在1989年就提出“大念山海经”的设想,但真正付诸实际行动只能从1993年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战略目标开始算起[7].可以说起步发展的时间比辽宁、山东等省至少落后了三四年.2002年浙江海洋经济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大幅上升,到2003年达将近10%.期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使其在全国海洋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升.2004年,受赤潮灾害及台风灾害的影响,浙江海洋经济产值在全国的地位急剧下降.2004年发生的96次赤潮中,有53次发生在东海,而东海海洋灾害直接影响了浙江海洋经济.此外,“电母”、“云娜”、“艾利”、“暹巴”、“桑达”5次台风灾害,浙江都是受灾重省,给浙江海洋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2005年是浙江海洋经济所占比重增长最快的阶段.在此期间,浙江海洋经济在全国海洋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06年又有大幅度的下降,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排到全国第4位,落后于广东、上海、山东.其主要原因是浙江海洋第二、三产业远远落后于广东、上海和山东.2006年以后,开始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浙江海洋经济在全国海洋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7年,虽然浙江海洋产业总产值排到了全国第5位,福建排到了第4位,但是总体而言,浙江海洋第二、三产业都有了较快发展,与广东、上海、山东之间的差距明显减小.以后几年,浙江海洋第二、三产业还是加速发展,生产总值每年创新高,2009年又超过福建,排到全国第4位.
2浙江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在全国海洋产业中的地位
2006年国家出台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8](以下简称标准),此标准规定了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各自范畴.根据这一划分标准,笔者选取了2006年以来浙江海洋三次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图2).从第一产业来看,2006~2008年浙江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都呈现上升的状态,2008年达到了近14%.2006~2007年浙江海洋第一产业产值均位于全国第5位,落后于山东、广东、福建、辽宁4省.而2008年跃居第4位,超过了广东.浙江海洋第一产业产值主要表现在海洋捕捞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上.浙江在海洋捕捞产量上一直雄居全国之首,2008年达到了全国总捕捞量的75%左右,每年都超过300万吨.虽然捕捞产量很高,但是海水养殖产量一直都很低,每年都在85万吨左右,远低于山东、福建、广东、辽宁等省.到2009年,比重又有所下滑.总体来看,浙江海洋第一产业在全国海洋第一产业中占中上地位.从第二产业来看,2006~2008年总体处于稳定状态.而2009年比重有小幅增长,达到了10%左右.2006年浙江海洋第二产业产值位居全国第6位,排在上海、山东、广东、天津、辽宁之后.2007年超过了辽宁,而2009年又超过了天津排在了第4位.这主要得益于浙江海洋矿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的发展.浙江海洋矿业产量每年都排在全国第1位,而且占了全国海洋矿业产量的85%左右.同时,修船和造船完工量也都排在全国前列,远远超过其他沿海省市.但总的来看,浙江海洋第二产业与广东、山东2省差距还很大,仅在海洋矿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上占优势.从第三产业看,2006~2008年浙江海洋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海洋第三产业产值9%左右,2009年海洋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超过了10%.2006~2007年均处于全国第4位,落后于广东、上海、山东.2008年被福建赶超,位列全国第5位.2009年又超过了福建位于全国第4位.总的来看,浙江海洋第三产业在全国也处于中上地位,但远远落后于广东和上海.这与自身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很大关系.
浙江海洋经济与沿海其他10省市的比较
1海洋经济规模比较
2003年以后,我国海洋产业进入了升级与优化阶段.2005年产业结构转变为“三二一”模式,海洋产业加速发展.除河北和上海2009年海洋生产总值略有下降外,其余9省从2006年起,海洋生产总值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图3).相比于浙江,上海、山东、广东的海洋生产总值遥遥领先.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基本稳定在第4位.而天津、辽宁、江苏、福建、河北紧紧跟在浙江后面.广西、海南2省的海洋生产总值一直较为落后,海洋经济比较低迷.因此,在相同发展速度下,浙江海洋经济规模远小于上海、山东、广东,但是也要比其余7省市规模大.2009年浙江海洋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6.73%,远高于浙江地区生产值的平均增长率7.12%,海洋经济规模急剧扩大.类似的还有江苏、福建海洋经济规模也是急剧扩大.而广东和山东虽然海洋经济较发达,但是它们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浙江和江苏.
2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较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将陆地产业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茨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也进行了深刻研究,得出陆地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一二三”,经过长期发展,最终演变成“三二一”的规律.而海洋产业结构与陆地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别.1958~1968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呈现的是“二一三”格局;1978年我国海洋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转变成了“二三一”格局;而到了1985年国家对水产品价格进行了大改革,使得海洋产业又呈现出“一三二”格局[9];2000年第一产业产值下降,又转换为“二三一”格局;2001年后由于国内滨海旅游加入海洋产业统计,中国海洋三次产业比重发生了质变,显现出明显的“三二一”特点.从2006~2009年的统计资料中,明显可以看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格局(表1).近几年,全国海洋产业都呈现的是“三二一”格局,但是每个省市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2006~2009年天津、河北、辽宁、山东4省市海洋产业结构都呈现“二三一”格局.而上海、浙江、福建、广东4省市则呈现“三二一”格局.江苏在2006~2008年呈现“三二一”格局,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转变为“二三一”格局.而广西与江苏正好相反,2006~2008呈现“二三一”格局,2009年因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转变为“三二一”格局(表2).海南的海洋产业结构比较不稳定,一直在“三一二”和“三二一”模式之间转变.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沿海各省市都不存在以海洋第一产业为主的海洋产业结构.
从对全国沿海11省市2006~2009年总的海洋产业结构演化的分析中可得出,大部分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模式在近几年都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变化比较复杂的省份.具体的相对于浙江的其余10个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如何,这里引进了海洋产业结构百分比变动值的概念.从表3可发现,辽宁、江苏海洋产业结构变动速度高出浙江约65个百分点,而上海、海南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也分别高出浙江将近39个和20个百分点,其余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均低于浙江.广西仅低了约5个百分点,与浙江是最接近的.而剩下的山东、福建、天津、广东、河北均低于浙江.尤其是山东海洋产业结构变动速度远远低于浙江.由此可以得出浙江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在全国是比较大的.但是,浙江海洋经济的调整步伐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属于比较慢的,因为它的变动率远低于江苏和上海.所以,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充满活力的同时,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加大海洋经济的调整步伐.
3海洋产业部门优势比较
随着2010年我国将浙江、山东、广东列入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3省的海洋经济一下子站在了全国前沿.浙江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还有宁波-舟山港,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深水港口,同时又拥有类型最为齐全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新形势下,新海洋经济已改变了传统海洋经济以渔业为主导产业的状况,港口也不再仅仅是港口,它沟通了全球市场、原料产地及全球贸易.而海洋旅游资源也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源泉.为结合自身资源,探讨浙江在海洋产业部门存在的优势,综合《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笔者主要从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5个部门出发,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相对于其余10个沿海省市的优劣.
(1)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等活动[10].浙江的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渔场,近海蕴藏205万吨以上的渔业资源.在海洋捕捞方面,浙江占据着最大优势.2006~2009年浙江的海洋捕捞产量一直位居全国之首,超过了全国总捕捞产量的20%,且远高出天津、河北、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图4).同时,浙江拥有先进的近水捕捞船队和远洋捕捞船队,无论近水捕捞产量,还是远洋捕捞产量也都排在全国首位.这与浙江海洋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存在很大关系.而且,浙江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依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设备也越来越完善.此外,在海洋第一产业中,水产养殖产量和产值也在不断增加,涉及海洋二、三产业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总的来说,浙江海洋渔业的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2)海洋矿业
海洋矿业包括滨海矿砂、海滨土砂石、海滨地热、煤矿开采和深海采矿等采选活动[10].2006年浙江海洋矿业产量仅低于海南,位于全国第2位,而且远远超过其他省市.2007~2009年浙江海洋矿业产量占了全国总产量最大比重,每年都超过80%(图5).
(3)海洋船舶工业
2006~2009年浙江的造船完工量一直排在全国前列.2006年位于全国之首,达到了全国造船完工量的40%左右.2007~2008年都有大幅度的下降,明显低于山东,但是还是大大超过了其余9省市.2009年山东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而江苏大幅度上升到全国第2位,浙江跃居全国第1位(图6).而修船完工量在2006~2007年都居于全国之首(图7).2008年被江苏赶超,同时福建的船舶工业也开始兴起,修船量与浙江达到了同一水平.直到2009年,浙江又重新跃居全国第1位.这些都依赖于浙江沿海城市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舟山是船舶制造强市,将建设船舶产业集群作为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导向,台州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就是船舶制造,而宁波也不甘落后,依托长三角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温州也有特色优势的船舶制造基地和配套业生产基地.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为船舶停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城市发挥各自在船舶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呈现出优势互补的局面,推动着整个浙江海洋船舶工业的发展,使得浙江在全国海洋船舶工业中排在前列.
(4)滨海旅游业
滨海旅游是浙江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浙江旅游业收入增长的新增长点.浙江旅游资源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都独具特色.岛屿众多、类型齐全、开发条件好,资源本身就占有优势.而且,在基础设施方面相对于全国也是比较完善的.交通设施、星级饭店的建设,使得旅游区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各沿海城市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历史文化,推出特色旅游,如舟山沙雕节、象山开渔节等等,提高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区域,为浙江滨海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稳定的客源.2006~2009年浙江省国内旅游人次连续4年排在全国首位,达到全国25%左右,远远超过了同属长三角地区的江苏(图8).入境旅游人次连续4年排在全国第3位,远远落后于广东,与排在第2位的上海基本处在同一水平,都仅占了全国海洋入境旅游人次的10%左右(图9).
(5)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包括港口和海洋运输两方面,是海洋经济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浙江的诸多海洋产业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影响面最广,成熟度最高,也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之一.在港口方面,浙江港口资源优越而密集,其中面积比较大的有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浦坝港、隘顽湾、乐清湾、大渔湾、沿浦湾等.截至2008年,浙江万吨级深水泊位共计128个,其中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港口通过能力超过5亿吨.近几年来,浙江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至2009年已达到了71462万吨,比“十五”末翻了将近1.6倍,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于第三.然而从集装箱的吞吐量来看,虽然每年也保持着近1000多万吨的增长,但是,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2009年浙江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9839万吨,远远落后于辽宁的11718万吨,山东的13817万吨,广东的21432万吨以及上海的24619万吨(图10).此外,2009年浙江省已完成海洋货物运输量3亿吨,占全国海洋货物运输量的19%,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其中远洋货物运输量782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3844.73亿吨,居全国第四.完成旅客运输量3125万人,占全国旅客运输量的将近30%,在各个沿海省市中居于首位.其中,宁波-舟山港已开辟港口集装箱航线213条,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作为衡量港口国际地位标志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数量已达111条,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第集装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