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政府审计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综合的政府活动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里政府代表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国家权力,政府占有并支配的国家资产实质上为全体人民所有,包括各种税收或其他形式取得财政收入,那么一切以人民名义取得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消耗都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从而才能保证其真实、合理、有效,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惩治腐败、打击,建立高效、精干、廉洁的政府机构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飞速发展。伴随着公共支出大幅度扩张,由于规划不当,经济责任不清和铺张浪费等原因造成的公共资金浪费日益严重,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突出存在几个严峻问题:一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效率低下;二是严重,腐败盛行,这种现象在经济上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和浪费。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公共资:金使用方面信息,加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已成为当务之急。要使政府有效的使用资源,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关键是要提高政府管理官员的责任感、责任心和法律政策水平。政府绩效审计审查的就是政府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政府的责任履行情况,发现不足,提出建议促进提高效率,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确保国家职能发挥的需要
虽然我国财政支出规模连年增长,然而财政支出占CDP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且连续出现亦字,财政状况不佳,这就要求我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还很不合理,财政支出绩效不高,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改善投资环境的支出相对较少,人员经费成为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许多地方财政主要是吃饭财政。更有许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还存在重收入轻支出,重开源轻节流的理财观念,这种低水平的财政支出局面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而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的低下更是雪上加霜。对财政支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有利于促进各部门、各单位加强财政支出的控制,提高财政支出的绩效。
集约型经济是建立于市场经济上的效益型经济,它对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客观上需要突破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局限,扩大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上。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政府绩效审计无疑是顺应了社会呼唤,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部门的经济行为效果。另外,政府绩效审计也应主动承担起为集约型经济弹好前奏的任务,主动将审计前置,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迅速转换。到目前为止,我国一直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方式是靠高投入来维持产出效果,因此投入产出比率低,经济效益不理想,这种客观事实造成人们对投入产出经济效益的观念淡薄,有些部门的负责人造成上千万元的损失却照样高升。事实上贪污可治罪,损失浪费却让政府手足无措。在社会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走集约型经济道路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集约型经济是一种精耕细作的经济,是管理型和效益型相结合的经济,浪费和无效果是集约型经济的天敌。国家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监督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率先将工作重点从财政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以推动经济的转型。
【关键词】区域 生产力一体化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有其特有的经济发展规律与过程,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难题。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生产链条的初级阶段、生产资源的浪费与整合都是新一轮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作为目前可行的发展方式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等经济区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与实践。实行区域生产力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提高经济竞争综合实力。
一、区域生产力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发展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受制于特定的生产条件生产关系,发展过程呈现出特有的生产形态。就劳动者和劳动对象而言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劳动者依然是人,劳动对象也基本是大自然,而劳动资料却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最初的石器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生产资料的改革带动生产力的变革,构成了上层建筑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早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分散型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城市建设相对落后,。进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珠江三角洲面临发达国家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契机,借助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城市建设基础,开始建构大珠三角城市群。通过城市之间的比较沟通,整合地区资源,发展集约型经济,从而大大提高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简单来说,生产力一体化的发展得益于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制定统一的发展策略,由分散型经济发展到集约型经济,实现生产劳动力、结构、规模、市场的统一,实现生产力一体化目标。
二、生产力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生产结构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要想实现生产力一体化目标,需要各个组成部分的配合与适应。生产力结构大致由五个方面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也由最初的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释放了资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提升了发展空间。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比如长三角发展模式与苏南发展模式,各有其独特的发展条件和限制条件,因此在做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经济的发展逐渐脱离了低端生产状态,将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改变了以往靠消耗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低效益、高污染局面,有效缓解了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劳动力、资源市场的调整,就劳动力而言,以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在慢慢消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科技人才。资源市场的转变改变了以往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将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生产规模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产规模一体化过程其实也是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过程。小规模的经济发展状态不利于发展地区优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生产集团的吞并与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整合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生产集团规模的扩大,从内部来讲,分工的细化优化,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发展速度;从外部来说,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形成统一有效的市场,商品销售,人才培养都具备了相应的市场供应,统一的市场一旦形成,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拉动海外投资市场的扩大与增长,这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三)生产力布局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产力布局一体化过程往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的产物,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求生产的集约化与效率的提高。因为资源利用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生产商为了减少成本,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会自觉的发生进行集聚,发生集聚效应。加上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产业的生产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限制性,这些都促使生产力布局朝一体化方向发展。生产力布局一体化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形成统一的销售市场,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三、结语
生产力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布局的调整与统一规划,并通过打破行政界线,组建城市共同发展圈的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整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正霞,罗泽龙.论区域生产力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土地节约集约
一、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
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最大的土地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最大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从外延扩张型转为内涵挖潜型,从用地粗放型转为用地集约型,因地制宜的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保护政策,以实现真正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解决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体现。
2.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
土地集约利用包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2.1我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迅速扩张,造成农用地大量流失,土地资源严重浪费。(1)城市盲目扩张行为,导致用地扩张的速度远远大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以及经济增长速度,这种现象既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2)土地闲置现象普遍存在。土地闲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府过度追求招商引资进度,大面积占用土地,多处圈地建设,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研究,导致大量土地被圈后长年闲置,浪费惊人。(3)“城中村”带来的土地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城市扩张速度较快,城市内部的一些地区仍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在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之中,形成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即为“城中村”。“城中村”虽然位于城市之中,有的甚至还处于黄金地段,但其土地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多数依旧采用农村传统的住房方式,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都较低。
2.2我国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分析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对土地的管理较松散,农村居民点没有统一的规划,造成了农村土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布局混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再加上农民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认识不够深刻,“一户多宅”、建房乱占耕地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如果进行有效的农村土地整理,对废旧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对农村居民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仅能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实现耕地面积的增加,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使广大农民受益。
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经济增长的方式通常可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包括劳动力)的投入使产品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推动经济的增长;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资源资金利用的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迅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这种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带了很多问题。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的经济增长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损耗和浪费。而我国人均资源短缺,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1.4亩,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土地资源的浪费将会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必然之需,即经济增长的方式向可持续型转变,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向节约集约型转变,向低碳经济型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在不同的区域和阶段也会带来的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粗放型的,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更不利用经济的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节约集约用地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目标。土地集约利用的一些指标,比如建设用地容积率、工业项目投资强度等,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建设用地面积,迫使企业从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以及管理完善等方面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非常大,国家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实行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遵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和基础,我国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要求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要严格按照规划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严禁惩治违法规划用地行为,严格限制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深入贯彻“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
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主要是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对环境产生极大地污染,能源消耗量大而且投入过高,同时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多方面还出现了极为不协调和不平衡的现象,使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地加深,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二、通过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法的互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
(一)经济法的完善可以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可以使民生得到改善,只要扩大消费需求才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现有的经济法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以及社会保障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都能够有效的保障正常的消费,不断地促进消费的扩大。其中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社会保障法可以消除人们消费的顾虑,财税法是人们的收入分配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增加消费的能力。因此在经济法的保障下才能够不断地扩大人们的消费,进而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法的基础上从以出口和投资为主转变为以出口、投资与消费共同协调发展的方式。
(二)经济法的完善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城乡间不协调的发展、区域间不平衡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协调等现象,存在这种弊端和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不规范,缺乏约束力,这样一来就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采用经济法的手段,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利用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配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与协调的方向转变。
(三)经济法的完善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的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问题,其能耗高、污染高而且投入较高,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为主,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的发展,属于一种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绿色和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法中的一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极大地帮助,在《企业所得税法》里面相关的规定激励和提倡了企业要实施低碳和绿色生产。
三、通过经济发展方式和和经济法的互动实现经济法的完善
经济法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经济法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是紧密互动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中进行分析,才能使经济法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是金融法,在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之后,迅速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美国为了及时的矫正当前的经济模式,就颁布了《金融改革法案》,以促使金融系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和安全,此外还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进行了限制。由此看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是促使经济法不断完善的过程。第二是企业法,国有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本质主要是为了服务民生、提供公共产品以及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等,但由于近些年部分国有企业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垄断市场地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为了及时的遏制这种现象,我国对企业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使国有企业的经济性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法的完善。最后是产业法,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世界的多个国家,我国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2008年出台了相关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并在此政策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产业法,国家强制的保证实施。这些都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促使经济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结构 产业 价格体制 品牌
一、逐渐减少民营企业外贸依存度,实现集约型增长,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贸易结构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便是进行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因为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下,我国对外贸易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军,并且,在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尤其是在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成员之后,在对外贸易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国际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这种发展形式极易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受到国际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外贸结构转变之间具有互动性。也就是说外贸结构的转变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影响外贸结构的转变。内部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的提升是外贸结构转型的主要表现,对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人均收入、增加资本积累、提高教育程度、提高人力资本和技术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良性循环的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形成。
高投资率是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因而说这是一种缺乏社会效应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存在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的主要问题。所以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从而实现集约型增长是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目标。以产出效率的提高、耗费的降低、污染的减少等途径实现高品质产品的生产,从而保证环境的宜居性、资源的富裕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使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得到实现。
二、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代替从前的高耗费、高污染的产业
遍及全球的“Made in China”说明了中国具有能够为世界每一个人生产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实现是以巨大的耗费为代价的。相比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这种低质高速的粗放型产业更能够使我国高就业压力、高经济发展要求的需求得到满足。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亿吨,位居世界各国之首(数据来自中国节能产业网),导致我国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然而在经济危机面前,这样沉重的代价也难以逃脱倒闭。
当然,一些发达国家也是从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比如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70年代以后,日本走上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道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知识技术型”的集约经济增长。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日本也面临国际和国内环境的改变:国际上,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日元升值、能源与原材料投入成本显著增加;国内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立国”战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发节能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重视国民生活质量,最终造就日本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
当前中国面临的内外交困的经济环境与70年代日本面临的经济环境相似,我国也应以此为转折点,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这不但符合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在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变了国民生活质量。
三、改革价格体制
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掠夺性地开采廉价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源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广大民众没有社会保障的庇护;源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目前我国的平均工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1/40左右,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此外,工资上涨幅度小,其中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的工资增长更是可怜,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查,12年来珠三角的民工工资上涨了68元,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可能还要下降。
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使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可以使中国制造充斥着世界,而不经意间就会冲击进口国的制造业,导致了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推动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此次经济危机引发了中国多年来积累的矛盾,人民要求社会福利、工资上涨、确保就业,企业要求得到土地、资源、市场,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改革价格体制,让真实的市场价格反映要素价格。
四、树立自主品牌
我国对外贸易产品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我国出口500强中,名牌产品销售的比例只有6%,与国际上50%的水平差距很大。2003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仅有海尔入选。我国出口产品大多没有自主品牌,贴牌和低端生产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诟病。以鞋类为例,2008年11月30日公布的《全球鞋主要进出口市场分析报告》中指出,美国是全球鞋类产品的第一大进口国,中国产品一直占据其进口市场的绝对份额。但从美国进口鞋类产品平均单价来看,2005年美国成品鞋进口的均价为每双7.72美元,从中国、意大利、巴西、越南和印尼成品鞋进口的均价分别为每双6.45美元、40.64美元、12.79美元、10.62美元和10.95美元,意大利鞋的均价是中国鞋均价的6.3倍。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虽然我国鞋类产品在进口数量和进口总额上占绝对优势,但成品鞋的进口均价较低,各种类型的鞋类产品平均单价均低于美国进口市场平均单价。东南亚国家出口到美国的也是低端产品,但平均价格比中国鞋类产品高出很多。
我国出口的产品仅依靠低成本大量出口而获得利润,当遭遇经济危机,外需萎缩时,数以千计的企业开始纷纷倒闭。同时,经济危机也检验了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那些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在危机中表现出强有力的抗跌能力,比如安踏,从一个制鞋作坊成长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安踏品牌成功的塑造,有两点启迪:一是企业重视产品的科研,不断提高其品质;二是专业的销售团队,通过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观念的研究,依靠自身的努力打开市场。
参考文献:
[1] 陈德铭:关于国内外贸易的几个认识问题 [J].求是,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