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工程新能源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力,自动化
一、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半导体的出现成为20世纪现代物理学的一项最重大的突破,标志着电子技术的诞生。而由于不同领域的实际需要,促使半导体器件自此分别向两个分支快速发展,其中一个分支即是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器件,而另一类就是电力电子器件,特点是功率大、快速化。自20世纪五十年代末第一只晶闸管问世以来,电力电子技术开始登上现代电气传动技术舞台,以此为基础开发的可控硅整流装置,是电气传动领域的一次革命,使电能的变换和控制从旋转变流机组和静止离子变流器进入由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变流器时代,这标志着电力电子的诞生。
电子电力技术包括电力电子器件、变流电路和控制电路3部分,是以电力为处理对象并集电力、电子、控制三大电气工程技术领域之间的综合性学科。电力技术涉及发电、输电、配电及电力应用,电子技术涉及电子器件和由各种电子电路所组成的电子设备和系统,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电力电子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控制和转换就是电子电力技术的利用。在21世纪已经成为一种高新技术,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种领域,因此对对电子电力技术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
传统电力电子技术是以低频技术处理的,现代电力电子的发展向着高频技术处理发展。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整流器时代、逆变器时代和变频器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中促进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1947年晶体管诞生开始形成,接着1956的晶闸管的出现标志电力电子技术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开始发展,以功率MOS-FET和IGBT为代表的、集高频、高压和大电流于一身的功率半导体复合器件的出现,表明已经进入现代电子电力技术发展时代。20世纪以来,电力电子作为自动化、节材、节能、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的基础,正朝着应用技术高频化、产品性能绿色化、硬件结构模块化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
电力系统自动化即对电能生产、传输和管理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度和自动化管理。电力系统是一个地域分布辽阔,由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网络和用户组成的统一调度和运行的复杂大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领域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调节和控制,系统和元件的自动安全保护,网络信息的自动传输,系统生产的自动调度,以及企业的自动化经济管理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供电的电能质量(频率和电压),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力求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发电控制的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传输自动化,电力调度的自动化,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配电自动化,电力工业管理系统自动化。
20世纪以来,电力电子作为自动化、节材、节能、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的基础,正朝着应用技术高频化、产品性能绿色化、硬件结构模块化的现代化方向发展。电子电力技术具有全控化、电路形式弱电化、集成化、高频化和数字化的特点。更能带来节能、节省材料和减少污染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能控制精度高、避免模拟信号的畸变失真,减小杂散信号的干扰,改善了工作条件。
故电力电子器件的高频化是今后电力电子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而硬件结构的标准模块是器件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先进的模块,已经包括开关元件和与其反向并联的续流二极管在内及驱动保护电路多个单元,并都以标准化和生产出系列产品,并且可以在一致性与可靠性上达到极高的水平。
三、工业电气控制
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原有的电力传动控制概念已无法在全面概括现代生产自动化系统中承担第一线任务的全部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控制策略的出现,使电气控制系统从控制结构到控制理念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利用工业电气自动化,我们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未来将向现代分布是式,开放被信息化发展。
四、新能源及发电技术
随着能源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能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以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为显著标志的能源产业革命。与长期广泛使用,技术上较为成熟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相比,新能源是指在科学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非常规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核聚变能。从世界来看,一次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从长久来看,新能源将是未来人类的主要能源来源,新能源发电是指把新能源转换为电能的过程。
我国当前在新能源发电及接入技术和技术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由于电源结构而导致的调峰能力问题;电网资源配Z能力难以满足风电基地远距离电力外送问题;新能源发电及接入技术标准与检测认证体系问题;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及调度决策支撑系统问题;及配电网建设适应新能源发电分布式接入问题。
五、结论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设置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选修课、工业自动化方向选修课、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选修课和跨方向公共选修课。第三层次设置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允许在七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的总学分不少于164,且各层次课程应满足相应模块的修业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通识类必修课和通识类选修课,分别要求达到36学分和11学分。学生至少需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多余学分可申请以50%的比例折算抵免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求毕业前必须选修不少于38学分的课程。通识类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全体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按学校文件规定,必须重修。所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第三学年开始选修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或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在相应方向所选修的课程要求至少要分别达到12、9.5及10学分。另外还建议学生每学期至多选修2学分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并选择适当的经济管理类通识课程,以丰富自己知识结构。学生应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开设的课程具体包括:
1.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类课程以及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共36学分。
2.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选修课)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体育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六大类别,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两类以上(含两类)课程,且要求在精品通识课程中选修不少于2学分,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总学分。通识类选修课要求修满11学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专业导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C程序设计、电路等,共30学分。
4.专业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共17学分。
5.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课)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调度、电力系统新技术专题、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要求修够12学分。工业自动化模块包括电机拖动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电梯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等,要求修够9.5学分。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智能变电站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智能电网技术、微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要求修够10学分。
6.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跨模块课)这部分课程3个方向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要求模块课和跨模块课的总学分至少达到38。包括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磁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电路CAD技术、专业英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DSP系统设计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
7.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外,3个方向的学生还要完成相应模块的课程设计,分别为电力系统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智能电网技术课程设计,为期均为1周。实践课的总学时为28。
二、新版培养方案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1.专业方向改革与原培养方案相比,专业方向作了很大改动,这样做的原因有三:第一,原培养方案并不分方向,所有学生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专业课程平台的26门专业选修课中自行选课,且要求毕业前修够至少36学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是因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把握能力不够,所选的课程不够系统化,导致学生毕业时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仍不明确,从而直接对考研或工作造成影响。第二,原培养方案的课程侧重于工业自动化方向,电力相关课程较少。然而从近几年我系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进入电网公司和发电厂等电力企业就业的学生每年都占据一定的比例,迫使我系对专业方向进行更合理的设置。第三,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能源技术与传统电工技术不断融合,丰富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微电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要求本专业应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综上,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3个方向,学生必须选定一个方向,并在相应的模块课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发展,毕业时有更好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在电力部门和新能源产业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跨模块课,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2.课程结构改革原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学时数及其所占百分比
3.课程设置改革由于专业方向的改动较大,因此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变化。改动较大的是专业课程平台,增设了多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工业自动化方向增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物流自动化技术。在跨模块专业选修课程中,删去工业控制总线、电子电路故障诊断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课程。另外,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紧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对每门课的教学内容都做了优化,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理论和技术。
三、结论
摘 要:为了加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一门新兴学科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学科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加强电气工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扩大电气工程行业影响力。该文笔者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字技术所带来的重要发展契机入手,简要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全面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电气工程 信息技术 工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030-02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我国多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小到电灯,大到航天、军事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电气工程自动化对工业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全面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帮助从业人员更好地开展电气工程运行任务,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
1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影响不断提升,它涉及到了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笔者从专业化角度进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分析研究,并对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电气工程进行分析,进而展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现状和未来的展望,希望能够对电气工程从业人员工作有所裨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诞生以来,已经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电气工程人员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该项工程在军事、航天或是生活中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应用,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是现代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技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逐渐延伸,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等。科学技术逐渐加快了电子器件的发展,实现了由单一、简单的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转变。可以说现代社会早已离不开电气工程的运用,电气工程被广泛地应用到金属冶炼和电力传送等领域当中,它是推动我国现代工业发展的最佳助力,是拉近我国同发达国家距离的重要渠道。我们必须要从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角度,深入透彻地进行中国经济分析研究,努力降低能源耗损,实现电力能源的高效利用,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我国在电气工程方面的应用越加广泛,其在工业的应用也更加普遍。针对中国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想要提升我国经济水平,就必须要从电气工程各方面研究准备,综合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加强我国电气工程建设。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的用电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加大电装机容量增幅建设,直至2013年我国电装机容量已接近13亿kW。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国电力领域正逐步朝着大电网和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电气工作人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发展现状,不断提升电气工程技术水平,更好地提升现代科技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加强对电力系统的控制和调度,实现高品质的电网实时运行监控,积极投身于电力系统统一化控制和调度,强化电网信息一体化,不断加强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推动电网系统的全面高速发展。
传统的电力系统采用的发电方式就是水利发电和火力发电等等,但这些发电方式也造成了环境能源的急剧消耗,同时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也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过度的环境索取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对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十分不利。我们应当努力寻找最佳的可再生能源供给电力系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增长,人们逐渐挖掘出了风能、太阳能、清洁能源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保证了电力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建设。我们不应有所懈怠,停步在这几种简单能源开发当中,应当继续努力挖掘安全性、经济性较强的新能源,这将会是我国电力学科领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研究的热门课题。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出现,极大地改变当前发展现状,电气工程所使用的最佳控制理论与神经网络极大地提升了电网安全技术水平,充分满足了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电气领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电气领域的应用逐渐加快了工业行业的发展,实现了电力系统的有效监控和准确诊断,进而提供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前沿行业的应用。
自迈入21世纪以来,我国也已经迈入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也成为了经济发展、建设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作用全面体现在了现代社会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实现了科学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改革,构建了良好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控制平台,极大地缩短了电气设备运行周期,提升了电气设备的实际应用效率。对于现代先进的工业控制技术来讲,单片机技术极大地推广了电气工程应用领域,加快了我国工业控制的先进化、智能化及科学化。从科学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来看,先进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实现了高灵活性集成控制系统的有效建设,从而奠定了良好的工业领域技术基础,增强了我国工业领域控制系统应用的便捷性,该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它极大地降低了工业领域生产成本,提升了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它也为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不断提升我国工业行业发展速度和水平,我们应当不断加大电气领域资金投入,加强先进科学技术在电气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工业生产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发展需求。
2 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虽然我们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所取得的成绩极为显著,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极大的不足,可以说我国同发达国家仍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仍相对落后,而一些核心技术仅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所以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的发展方向还是要注重对于技术的研究,使得我国也能够掌握前沿的核心技术,或者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智慧,所以对于高新技术科学研究人员以及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具有高素质的科学技术研发团队,才能够使得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不断地发展,设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些设备操作人员因为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因为个人的原因导致设备运行不当,同时也对我国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自动化技术会与数字化技术良好地结合,电气自动化系统结构渐渐会实现通用化,通用型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保证了企业网络结构各个控制系统之间信息的流通。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能够实时地对设备进行监管,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全面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增长,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3 结语
纵观近年来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整体发展趋势,我们在电气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极为显著的。但是仅停留在这一阶段仍是不对的,它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相比极为有限,我国电气工程中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尚未完善,并未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行业各个领域,这也将将电气工程特性全面、充分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乔荣耀,齐润东.浅谈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黑江科技信息,2014(16):1.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课程 精密机械与仪器设计、精密机械制造工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控制工程基础、信号分析与处理、精密测控与系统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干学科: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主要实践性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工电子学、光学、传感器技术、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 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现代测控系统与仪器的设计、开发能力;
4. 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5.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仪器、电子技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2、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3、新能源;
4、计算机软件;
5、机械/设备/重工;
6、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7、其他行业;
8、环保。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仪表工程、硬件工程、电气工程等工作,大致如下:
1、仪表工程师;
2、硬件工程师;
3、销售工程师;
4、电气工程师;
5、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6、区域销售经理;
7、技术支持工程师;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教学;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人才储备的主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普及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毕业生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无法胜任常规电气工程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显得非常迫切,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当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现状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增强学生理论基础、拓展专业知识面的最佳途径。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1]: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拥有学科单位的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研究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并将两者有益结合。然而,当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1.1学科建设单位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应落实到课程的变革上。理论教学始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在课程的清理、革新与重构方面加大力度。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投入的经费偏少、硬件资源欠缺等方面。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科点的多少、知名教授数量、科研成果质量等,忽视了课程体系建设[2]。
1.2研究生素质教育尚未落到实处
近年来,研究生教学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并没有在理念和内涵方面有所突破。例如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授课提升了教学效果,但这些并非教学创新。实际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此,素质教育在于知识本身,在于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1.3实践平台与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离不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需要实践支撑,实践创新需要理论指导。且满足上述两类创新均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教师的主动行为。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导致实验条件不够、平台不足,多数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教师的精力仅用于课堂教学,而教育的创新工作很大一部分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因而,这种实践平台与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制约着师生的创新思维[3]。
1.4课程结构单一
师资力量欠缺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从工程方法、教学案例出发引导。但分析授课方式发现,目前仍然以课堂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性、交流性和前沿性。这样的育人环境难与现代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同样,师资力量也亟须提高,目前的部分教师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对工程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不深,对电气工程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问题把握不准确,教学过程没有活力。
2研究目标
围绕国家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考虑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际现状,针对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我校电气工程学科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见表1)。即:AUTO-Academic—United—Tackle—Original。专业联合实践创新型人才模式,上述人才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要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笔者在梳理国内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预期:第一,树立好自己的“三观观念”,瞄准“国家和地方需求”,以课程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内容创新为突破,发扬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进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第二,树立好先进的课程观,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革新教学理念,促进研究生教学过程的互动和研讨氛围,建设优质课程。第三,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大力度强化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高层次建设内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
3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3.1总体思路
研究生培养是创新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的高级阶段。内蒙古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紧紧围绕电气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形成了基于分布式发电、绿色供能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凝练了电力系统分析与优化控制、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控制、新型电力电子技术3个学科方向,并设置了研究生课程体系。3.1.1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创新教学比重研究生培养是本科生的延续和升华,研究生课程的设置需综合考虑学科发展趋势、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4]。学科负责人及硕士生导师需要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5-7],并开展以下工作。第一,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学时。针对现代电力系统分析、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智能控制等学位课程的建设,在保障主要课程授课内容深度的基础上,加大新能源发电实践实训、分布式发电智能控制及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等实践类课程的创新案例教学内容。第二,建立课程群授课机制,整合教学资源。依据电气工程学科最新发展需求,结合凝练的学科方向设置相关课程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需要进行选择。每个方向又分为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开设“前沿知识”专题,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体系。第三,大力开展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工作,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增加电气工程热点和焦点内容,以充实研究生教材。3.1.2专业学科团队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科研团队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团队成员将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以“传帮带”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按照综合实训内容划分导师团队,凝练研究方向,带动学生了解前沿技术、尽早加入团队的课题研究工作中。3.1.3充分发挥自治区实验平台功能。提升实践课程学习效果依托“太阳能光热与风能发电”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这一科研平台,以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研究生和青年骨干教师为目标,做好科研平台的开发、利用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另外,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研究进行工程项目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3.2课程体系的结构
面向“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视角,加强实验基地、科研平台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预期设计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注重了基础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体现了本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特点,突出了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4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4.1优化培养方案
体现学科动态在课程设置上,拓宽基础理论,加强学科前沿;在教学模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实物半实物仿真实验,加强课堂互动;在拓展知识面上,开展专题和热点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工作。
4.2创新教学内容
实现“理论—实践”融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首要任务。根据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立足学科前沿,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面向工程应用设计开发实训内容及平台,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4.3改善科研条件
建设创新实践基地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任务,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依托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创新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校地、校企的产学研合作,创建新的实践基地、合作园区,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研究生和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实践支撑。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