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观光农业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村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设计,为城市人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一、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类型
1、以农家体验为主的观光农业。所谓的农家体验,即经营者通过向旅游者提供农家的生产体验、农作物种植体验、日常生活体验等,让旅游者得到身心放松和休闲娱乐。这种以“农家体验”为形式的观光农业由于体验真实而获得大量旅游者的青睐。
2、以“休闲娱乐”为主的观光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的主要卖点是乡村的碧空,清净的环境,绿树成荫的田园风光。远离城市的喧闹和环境污染,到乡村来看一看走一走,既一饱眼福,又陶冶性情、消除疲劳,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本性的最佳选择。
3、以“农业生态”为主的观光农业。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将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为特点的旅游,它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其特点是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利用农业和农村景观,吸引旅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它以“绿色休闲”为主题,以农业生产为发力点,农业和旅游业合二为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1、市场潜力大,参与面宽。在调查的几个片区中显示,参与观光农业的游客中,每个年龄段的数量都不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不影响游客参与观光农业。从性别上看,男的占了49%,女的占了51%。从年龄段上来看15岁以内的占7%,25-49岁以内的占43%,50-64岁以内的47%,65岁以上的占3%。从职业上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占48%,个体经营者占23%,离休者占9%,学生17%,其他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观光农业旅游者的性别、职业、年龄都呈现出相对均衡的趋势,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潜力大。
2、交通工具以自驾车为主。到一个地方旅游,交通工具是一个前提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我们调查的西山区观光农业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自驾车旅游占了68%,徒步占了3%,自行车占了8%,公交车21%。从以上数据可看出,用私家车旅游的游客居多,主要原因是西山区的乡镇离昆明市主城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乘坐公交车不是很方便,骑自行车很累,徒步太远。 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可进入性还有待加强。
3、旅游活动以群体为主,注重亲情。个人旅游除了有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闲暇时间外,还有诸多因素,选择哪一种出游方式,反映出旅游的心理需要。根据西山区参加观光农业旅游者的调查分析,单位组织的占21%,以家庭形式出游的占37%,以朋友方式结伴出游的占39%,个人出游的仅占3%。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以家庭形式和单位以及朋友结伴方式的出游是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主要形式。
4、在旅游选择方面呈现多种选择方式。旅游者在选择观光农业时不局限某一个观光项目,旅游者在旅游项目方面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在被访问的旅游者中,选择农家体验的占35%,景点游览的占27%,果蔬采摘占12%,参与农事活动的占7%,滑草的占11%,其它的占4%。从这一组数据中可看出,西山区的观光农业从一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为集观光、游览、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三、西山区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形式比较单一。观光农业产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西山区农业观光产品的类型不齐全,目前以观赏型产品为主,参与型、疗养型等产品形式很少。由于产品形式少,因此在满足游客多方面旅游需求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同时,农业观光产品开发水平低,“农”味不够“重复”建设严重。在我们所调查的西山区,我们发现农家小院90%都是盖着小洋楼,很少看到昆明地区传统的建筑“一颗印”民居。
2、卫生条件差,环保意识不强。农家小院居住条件很差,房间里的被褥发出恶心的臭味并且卫生条件急差,乱扔垃圾,就地排放生活污水,厕所设施简陋。“墙内鸟语花香,墙外白色污染”等问题比较典型。在“休闲娱乐”型观光农业中,游客在感受绿色生态的同时不具有环保意识,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部分旅游者喜欢野外烧烤,这种旅游活动一方面存在火灾隐患,不宜提倡;另一方面,烧烤的烟味和遗留下来的垃圾对环境有破坏。
3、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西山区观光农业的发展缺少政府的统一规划。各观光农业的服务接待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4、专业的旅游业经营人才缺乏。西山区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员工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缺乏经营管理意识,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与游客的期望有不小的差距。
四、 西山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开发多样化的观光农业产品。对西山区的观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乡镇的资源特色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比如有古村落的,那就通过古村落文化的打造,来发展古村落文化观光农业;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则通过民俗的展示和复活,来发展民俗风情观光农业。有典型美食的,则可以通过美食的制作和开发,发展品尝型观光农业。
2、重视资源保护,实现观光农业可续发展。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保护是第一。资源保护,人人有责。当地的政府、旅游经营者必须深深的认识到当地的农业资源是观光农业的生存之根。[3]政府应该从政策方面对资源保护的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当地老百姓应该从主人翁的角度,在自己做到资源保护的同时,对游客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劝和制止。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加强对旅游者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3、发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俗文化精品观光农业。昆明市西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辖区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26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民俗多样性得天独厚。以民俗体验为抓手,重点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出别样的游客民俗体验,是发展西山区观光农业的一大特色。
4、政府主导,改善旅游交通。旅游业要发展,旅游交通是关键。只有旅游者的可进入性提高了,旅游业的各类设施和服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前往西山区的旅游交通一直是制约该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西山区政府应该在旅游交通改善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政府出面,对西山区的交通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建议开设昆明主城到西山区的旅游专车,设置固定的运载地点和固定发车时间,方便游客的出行。
一、切实转变观念,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融资金力度。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信社的主要服务对象,作为自己的“黄金客户”和“衣食父母”,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信贷政策,遵循平等、自立、公平和诚实守信的原则,与民营企业建立互惠互利、良性互动的信企关系,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要深入民营企业调查研究,透彻分析和掌握资金运行情况,经常听取民营企业主对农信社金融服务的意见和要求,积极主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联合,通过银企协调会、恰谈会、项目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搭建信企合作平台,推动信企共同发展。
二、改进信贷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金融服务和授信制度。一是设立为民营企业的专门机构,专门研究、制定和督促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办法和措施,明确提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并进行定期考核。二是制定和实施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授信制度。将信用等级评估扩大到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条件不看其经营指标,重在考察其信誉及还款能力,科学确定民营企业授信审查指标,在信贷风险可防的前提下,方便民营企业及时得到贷款。三是适当放宽民营企业贷款的期限和额度。根据民营企业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防止脱离企业生产和流通的实际需求,人为延长贷款期限和额度,给企业增加利息负担和贷款困难。四是努力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贷款安全、风险可防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实行限时承诺制,在收到贷款书面申请后,应尽快予以答复和解决。五是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在结算、银行卡、提现、财务管理、咨询评估、投资理财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金融服务。
三、规范民营企业经营行为,强化信用意识。民营企业应增强信用观念,加强规范管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对信贷资产的吸引力,应自觉坚持诚实经营,履行守信,提高企业的资信度。同时,应突破家族式管理,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规范财务会计报表行为,以良好的信誉和规范的经营行为赢得农信社的信任和支持。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2012年1-9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91.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86.78亿元,增长5.5%;林业产值7.88亿元,增长3.2%;牧业产值15.48亿元,增长7.9 %;渔业产值76.59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21亿元,增长6.6%。1-3季度,全市茶叶产量6.14万吨,同比增长9.3%;食用菌鲜品和干品总产量8.6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0.88万吨,增长11.1%;春夏收药材面积7.90万亩,增长24.3%;产量0.94万吨,比增17.5%。1-3季度,全市水产品产量50.90万吨,增长5.7%。
2、工业保持快速增长
1-9月,全市工业完成投资197.06亿元,增长22.5%,增幅比1-8月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2.52亿元,增长416.9%; 制造业完成投资110.30亿元,增长32.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84.25亿元,增长9.5%。1-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6.17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分行业看,全市34个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其中12个行业增幅超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水平。分产品产量看,统计的6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有49种,占总数的81.7%。从轻重工业看,前三季度,全市轻工业实现增加值95.86亿元,同比增长23.0%;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40.31亿元,同比增长19.0%,重工业比轻工业慢4.0个百分点。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前三季度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312.12亿元,占全部经济类型的92.8%,同比增长21.8%,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1.7个百分点。
3、市场需求回稳提升
一是投资增速继续加快。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9.38亿元,同比增长37.8%,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35.08亿元,同比增长39.0%,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快8.3和7.9个百分点,呈逐季加快之势。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完成投资197.06亿元,增长22.5%;基础设施完成投资89.91亿元,增长45.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50.68亿元,增长37.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8.46亿元,增长5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0.77亿元,增长175.5%。1-9月,按验资口径统计,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286万美元,同比增长35.2%,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按历史口径统计,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8267万美元,同比增长10.1%。
二是消费需求总体平稳。1-9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2 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89.40亿元,增长16.4%;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7.02亿元,增长10.9%。1-3季度,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0.20亿元,增长16.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八成以上,达到87.9%,其中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82.66亿元,增长15.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4%,占批发零售业零售额的96.0%。从分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看,前三季度全市月均零售总额超24.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量保持在3.3亿左右。
三是出口需求企稳回升。1-9月,全市进出口总额14.76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出口13.18亿美元,增长26.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特别是在4月份扭转下降格局之后,累计增速呈逐月回升态势,出口累计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的位次由年初的末位前移至第三位。从出口产品结构看,1-9月全市饮料食品类出口增长1.85倍,水产品出口增长26.6%,纺织品类出口增长49.1%,矿物材料制品出口增长26.5%,机电产品出口增长5.8%,农产品出口增长0.3%,这六类出口产品占全市出口总值的85.6%。从出口市场看,亚洲市场占比超六成,其中亚洲国家出口额占60%以上。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加。1-9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958元,同比增收88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18元,同比增收193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从收入构成看,受企业用工工资和农产品价格提升的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8.1%和17.1%,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和经营净收入10.5个和4.6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29.0%和26.3%,高于农民14个和7.5个百分点。
五是市场物价涨幅回落。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涨幅0.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物价上涨2.6%,农村上涨2.0%。从调查的类商品看,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5.5%,拉动CPI上涨1.8个百分点,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水产品和蔬菜类商品价格分别上涨7.7%和18.3%,涨幅较高;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商品价格上涨3.0%;衣着类、烟酒及用品类商品价格分别上涨2.1%和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居住类、交通和通讯类商品价格分别上涨1.0%、0.8%和0.6%。
二、当前宁德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增长面临下行压力
从先行指标看,工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1-9月,全市9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型企业124家,小微企业846家,970家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下降。1-3季度,全市有169家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特别是一些中型企业,如大唐火电、安诺纸业、嘉华电机等企业减少产值都在亿元以上。
从市场需求看,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售不畅。前三季度,全市出货值同比增长29.7%,比上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1-9月,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1%,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从4月份起持续6个月居全省各设区市末位。34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产销率不足95%,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虽然产值和增加值增长较快,但销售状况不容乐观,产品销售率仅有85.01%,同比下降4.85个百分点。
从企业生产经营看,成本上涨压力继续加大,资金回笼困难。一是企业融资成本提高。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14.95亿元,同比增长41.4%,其中15.4%的企业利息增长在100%以上。二是企业用工成本提高。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增长37.6%,薪酬增幅较快。三是原材料价格上涨。2012年以来,由于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进一步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
2、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
1-3季度,宁德市服务业增幅持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呈1位数的低速增长,增幅在全省各设区市均居后三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比明显下降。分行业看,有7个行业增速均为1位数,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业和非营利业等6个行业增幅位居全省后三位。一是房地产业下行影响明显。1-9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98.49万平方米,其中第三季度销售量比第二季度增加23.42平方米,累计同比增长1.2%,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仍回落7.6个百分点。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22.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库存明显减少,但待售面积总量依然较大。二是商贸业增速低缓。近年来,宁德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近1/4,但由于企业总体规模小、层次低的局面未根本改善(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上企业仅占32%左右),至今维持一位数的低速增长态势。三是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趋缓。虽然当前金融预调、微调的信号相对明确,但受政策滞后性的影响,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趋缓。四是非营利业增速减缓。1-8月,全市财政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9.6%,比上半年和前7月回落7.7个和3.0百分点。
3、需求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增长后劲
一是工业投资增长压力凸显。近年来,投资增长是宁德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来源。1-3季度,随着福鼎核电一期、宁武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竣工或投产,后续项目投资量的跟进日显重要。从项目情况看,福寿高速和沈海复线柘荣至福安段等新开工项目尚未形成工作量,海西宁德工业区千万方储油项目等已开工项目由于诸多原因进展缓慢,且仍有部分计划开工项目未开工。从基数看,2011年第四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9.33亿元,比前三季度平均量(108.72亿元)多出30.61亿元,因而今年要保持投资高速增长则第四季度投资仍需加快。
二是消费需求仍显不足。1-3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2 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1.8个和1.0个百分点,呈逐季回落之势。消费动力不足虽受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退出因素影响,但更主要还是居民收入增长趋缓造成消费意愿不强。
三是外部市场持续低迷。从外贸出口看,由于美国经济恢复缓慢、欧债危机深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原因,外部需求不足格局一时难以根本扭转,出口形势不容乐观。1-3季度,全市外贸出口总值增幅虽逐月回升,但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回落33.1个百分点),同时工业出货总值增幅也呈回落之势。1-9月,全市出货值同比增长29.7%,比上年同期35.5%回落5.8个百分点。
三、近期宁德市经济发展形势展望
1、不利因素
一是外部经济环境依然严峻。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虽已进入第5个年头,但欧美经济依然难见起色。尤其受欧元债务危机拖累,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马车”明显失速。可以说,我们已进入一个贸易保护加剧、金融风险犹存、慢复苏、低增长的发展新阶段,这将对宁德市经济企稳向好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不够稳固。虽然2012年宁德市整体经济延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一些行业、一些企业处于发展困难当中。出口下滑、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有效需求不足和财政收支矛盾等问题尚难根本缓解,尤其是后续项目投资有待跟进。2012年以来,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有力。随着福鼎核电一期、宁武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竣工或投产,后续项目投资量的跟进尤为关键。
2、有利条件
一是中国宏观经济触底回升迹象显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3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7.7%,第三季度GDP增长7.4%。其他多项数据也显示了中国经济触底回升的格局。第一,工业生产活力增强。9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比8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79%,三季度呈现加速趋势;同时9月份先行指标PMI小幅回升,扭转4个月持续回落的趋势,虽然PMI库存指标表明工业企业仍处于去库存阶段,但去库存速度明显减弱,同时PMI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改善明显,这表明工业生产活力明显增强。第二,外贸和社会零售额数据好于预期。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2%,比8月份回升1个百分点,9月份出口增速为9.9%,比8月份高出7.2个百分点。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1-3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比前8个月提高0.3个百分点。
二是全市经济增长动力仍强。从生产角度看,农业方面预计后阶段如果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秋粮将获丰收;食用菌、水产品等农产品量价齐增有利于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全年农业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工业方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进入三季度以来已经连续3个月累计增幅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表明工业生产已止跌企稳,预计第四季度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从需求角度看,“五大战役”扎实推进、新型城市综合体和大型商贸业态的快速发展以及出口持续回升等多种积极迹象显示出三大需求的动力仍然较强。市场流动性有所改善,对全市投资趋稳形成有力支持。从社会融资总量观察,全国信托贷款、债券融资的增加,显示最近两个月的流动性情况总体有所改善。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98.63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比上月末提高2.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82.71亿元,同比增长20.2%,增幅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提高0.5个和1.1个百分点;比年初新增贷款超百亿,达126.36亿元,同比增长31.8%。
3、形势展望
展望未来,全市经济发展将继续面临诸多问题、困难和不确定性因素,但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向好的有利条件还比较稳固。从宏观环境看,宏观调控政策层面已进行了预调微调,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如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结构性减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民间投入准入和节能产品消费等密集出台。同时,省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扶企业、促融资、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市政府也出台了扶持总部经济、发展建筑业、企业融资等政策。随着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与落实,预计全市经济将企稳回升,实现较快的增长。
四、促进宁德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项目投资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易见效的手段。要努力扩大项目投资规模,推动项目建设和投资增长,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环三都澳的独特优势,在加强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形成全国性重点项目,积极对接央企龙头项目,继续引进和推动外商及港澳台资项目,推进项目落地。要持续推进“五大战役”,全力抓好重点项目调度,保障重大项目按序时进度加快建设。要对经营困难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专门帮扶,重点做好煤电油气运、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2、坚持用工业化城镇化理念统筹谋划农业和农村发展
要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农村二、三产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各类能人创办企业,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为能人办企业创造良好条件。要围绕茶叶、水果、食用菌、蔬菜、水产品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和发展一批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营销专业村。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抓实抓好,逐步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发展。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聚集,鼓励农民发展餐饮、商贸、乡村旅游、中介服务等二三产业,鼓励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依托产业就近就地转移。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在着力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要依托工业向服务业拓展,形成服务业与工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给予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更多的政策优惠,在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扶持其更快发展。要依托临港四大工业片区及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漳湾横屿综合物流园区等大型专业物流中心建设,促进物流业向规模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要以沃尔玛、万达广场等大型商贸中心入驻为契机,加快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业改造提升,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商贸业态,实现商贸业的跨越式发展。打好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品牌,以旅游业带动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商贸服务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持续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积极培育社区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休闲健身、租赁中介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4、着力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宁德市作为东部沿海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国内外高端产业转移,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捷径。要抓紧组织必要力量,开展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投资意向和在中国境内投资布局的调查与研究,根据宁德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科技储备、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着力承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利用率的产业,形成结构调整的综合效益。要积极承接与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强化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努力打造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的科学发展格局。
关键词: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特征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与此不同的是,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
2.宜宾白酒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2.1 可行性分析
2.1.1白酒行业的原料适于发展循环经济
白酒酿造以粮食为主要原料,而原料来源于土地,酿酒后的丢糟历来都是家畜饲养的饲料。目前,规模化酿酒后的丢糟,则采取工业化加工为丢糟粉、麦可利动物保健元素等饲料原料,饲料饲养家畜后的粪便,又是极好的有机肥,最终又回到有机原粮种植基地的土地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发展途径。
2.1.2白酒行业是个小污染行业,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酿酒企业的主要污染物为丢糟、黄水、有机污水、燃煤烟尘。其中:丢糟、黄水已完全循环利用,仅考虑如何提高其加工深度和精度,进一步提高技术附加值,控制一定产值的资源消耗;有机污水可以处理到符合养鱼的质量而排放,循环进入大自然,还需研究其回收利用途径,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控制一定产值的资源消耗;燃煤烟尘通过处理后,达到标准排放,但未能循环利用,只有通过技术的进步,对燃煤设备进行技改,才能有效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2.2必要性分析
2.2.1反哺农业的必要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既是一项惠农政策,也是推进工农业相融互动、协调发展的一项有效途径。近年来,宜宾市凭着自身优势,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积极探索工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反哺农业之路,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扶优扶强,落实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公司+支部+协会”、“订单农业”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产一斤酒约需三斤粮,全国白酒现在三分之二是液态酒,人们消费需求由液态酒(酒精勾兑酒)消费向固态发酵酒(粮食酿造酒)消费转变,使酒用粮食需求增加,缺口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宜宾大量酿酒用粮需外调,酒用粮食零星种植,原料供不应求,宜宾红粮缺口20万吨。
三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转移,增加劳务收入。据统计,2009年翠屏区16户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中有4794名固定职工,其中23010属于农民工,同时每年季节性用农民工2000多个,仅此一项将每年为农民工带来劳务收入2000元以上。
2.2.2促进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
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有参观游览,参与生产过程,学习管理经验,购买产品等,容知识性、观赏性、商品性于一体,可以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能带给人们温馨愉快的生活感受:传递丰富新颖的知识、展示激动人心的场面、提供货真价实的白酒产品、让人们体会富有成就的喜悦。还能让人们了解白酒的生产过程,这些特征表明白酒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带给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另一方面,白酒工业旅游的发展依托白酒企业现有的设施条件,同时增加完善部分与旅游服务相关的设施和内容,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为白酒企业增加利润和收入开辟新渠道。同时,工业旅游的发展还大大增加了白酒企业的就业容量,降低了就业门槛,这对于就业负担过重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具有明显的就业替代效益。而且,白酒企业开发和利用白酒旅游资源对于吸纳失业劳动力,缓解突出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旅游业每就业一人,会带动相关产业5—7人就业,尤其为白酒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寅宾白酒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3 1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基础
宜宾除五粮液、五粮春等全国知名品牌外,还有叙府、竹海酒业、梦酒、故宫御等区域性品牌,具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先天条件和基础,只要善加扶持、精心培育,其品牌价值会快速提升,届时,宜宾将成为中国名牌白酒荟萃之地。优先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白酒生产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积极探索库存原酒抵押贷款等模式,扩大对白酒企业特别是成长型白酒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建设项目上鼓励企业技改扩能,通过技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换代,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在税收政策上建立激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激励机制,将本地企业技改资金投入纳入招商引资政策管理,帮助企业规避和减少相关税费,降低白酒生产税赋,提高中、低档白酒的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3,2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只有立足特色,发展产业,建立企业利益与农民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以工哺农、兴企富民。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笔者认为,宜宾作为中国酒都,应以白酒主业为龙头,实施四大措施:
首先,向饮料产业延伸。玉米浆、果汁果蔬、茶饮料三大饮品系列,既与白酒生产有着“不解之缘”,又在我市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白酒企业应抓住商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开发,与农民签订规模种植合同,为农民提供种子、资金、技术等项服务,农民按照订单合同进行种植,真正做到反哺农业。
其次,向饲料产业拓展。如前述“循环经济”模式,笔者建议投资一定数量资金筹建有机饲料加工厂,对酿酒生产的酒糟、玉米浆生产剩余的玉米棒芯、秸杆等进行深加工,为农民发展奶(菜)牛、生猪、鱼禽等养殖业提供饲料。这一产业开发,将有力推动该地区农民规模化养殖的进程。 第三,向养殖业扩展。在发展饲料产业的同时,饲料工厂还应与农民联合,开展两大规模化养殖:一是投资资金在宜宾几个县镇建立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一定数量的奶牛、年产一定数量的优质鲜奶,并为周边地区农户提供优种后备奶牛;二是投资金在部分乡镇建立生猪养殖基地,既发展商品瘦肉,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链条,起到“循环经济”作用。两大养殖业采取“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办法,以五年为达产目标期,可创造不错的收入,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最后,向有机肥料产业推进。投资兴建有机肥料加工生产基地,按照“工业化生产、无害化处理”方式,将禽畜粪便等加工成有机肥料,为茶农生产有机茶、菜农生产有机菜和农民种植粮食提供肥源。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应“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对“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环经济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产业化是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偏离产业化路子便成为无源之水,而农业产业化离开循环经济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企业反哺农村,最忌拚资源、盲目上项目和搞短期效应;只有走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前言
政府投资在地区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对市场经济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政府要有一定的投资政策和完善的投资体制,来确保地区产业结构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最大程度体现出好的影响。一旦地方政府投资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增长,相关负责人员一定要根据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政策。
一、地方政府投资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1.过渡招商。招商对地方经济的增长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地方政府也背负着发展当地经济与对抗其他地区竞争的双重压力,同时地方存量资本和资源的有限性又制约了地方财政增长,为了在较短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招商引资效率,致使各个地方政府推出大量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然而这些政策有些甚至具有巨大的负面效应,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社会矛盾的加深。
2.盲目投资和重复性建设。近年来中央对财政实行了分权,所以地方政府具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最大利益,也推出了很多有利于扩大自身利益的发展政策,如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在任期内实现政绩的快速增长,更加倾向于增加项目投资和选择较大规模的项目,但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规模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造成了大规模的重复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趋于单一,也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3.地区经济的粗放增长。由于地方政府具有投资审批的权限,所以对当地国有资本投资决择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多企业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站住脚,也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和政府搞好关系,有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才能有更足的底气上项目,这种现象就会导致地方经济粗放增长起来。
4.低效益投资,风险加剧。不少地方政府主导进行的投资和建设通常都会受到预算和资源的约束,违背市场规律,缺乏可行性论证,不考虑投入产出比,又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这些都可能导致政府投资效益不高,出现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另外,在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资金短缺,在城市基础建设时不得不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举债,如果举债投入的项目出现问题,那么政府所承担的债务压力就增大,很容易产生金融风险。
二、对完善地方政府投资的一系列建议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消除改革现有的体制障碍,才能真正使投资体制改革深入下去。经过多次改革,我国已经形成较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职能转变也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改革体制的加深,政府在职能方面必然会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政府机构调整和部门职能划分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促进政府职能的履行为前提,切实解决一切阻碍体制改革步伐的问题,政府的主要工作在于调控、监管和服务上,只有政府的职能真正得到发挥,才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确定好地方政府适度的投资结构和投资规模。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前,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财政情况,再结合产业结构是否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因为政府投资对当地经济发展所担负的责任很大,因此要尽量投资一些周期短、效益高和竞争性小的公共产品以及支柱产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强对经济效益好、见效快以及对环境污染少的项目进行政策性支持。投资规模上,应先综合考虑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资金,正确区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身份,政府自身应退出一般经营性项目,注重政策工具的运用,用较小的投资带动民间资本的注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3.对不同产业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上,政府则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吸引资金,扩大资金的投入来源,积极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基础设施短缺的状况,如许多发达国家的民间资本也可以参与一些国家垄断项目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支柱产业的投资上,地方政府可以统一协调和规划本地的产业布局,增强投资的力度,把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集中投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上;在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政府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完善的股权投资以及一些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完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民间投资要进行积极引导,选择实力较大的公司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同时还可邀请海外风险投资进入地区市场。
4.打开融资渠道,解决融资困境。我国的中小企业多属于民营,大部分的民间资本可以说都是民营企业提供的,要想推动民间投资的发展,首先要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为了体现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更好地获得信贷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如项目投融资模式;另外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但同时应完善制度,以规范融资行为。
5.建设投融资平台,完善投资服务体系。政府可设立担保机构,健全地方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制度,推动国有企业的重组,将盈利性较强的资产整合并注入投融资平台,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产质量和信誉,同时,加强资本运作力度,筹集资金,使投融资平台实力增强;清理和区分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并进行动态的监测和评估,防范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