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市场效率 逆向选择 信息中介 博弈分析 落后地区
落后地区的经济转变,必须依托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落后地区资金、技术、资源不足,企业和市场的发展经常面临着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问题,经济呈低效率运转。
一、信息完全和对称与否的比较
信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它能提高经济主体的效率和收益。信息的价值一般用使用信息带来收益的变化程度决定。
假设某企业为明天的销售进货。它的仓储能力为x。明天的销售价格是不确定的,为说明方便,假设明天的销售价只存在两种情况:有50%的可能性行情很好,单位销量可得利润m(正数),有50%的可能性行情不好,单位销量亏损n(负数)。
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即企业预先确切了解明天的销价,该企业可得利润∏=50%×mX+50%×0=-50%mX。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即企业无法预先确切地知道明天的售价,无论企业如何决策(假设企业进货量为Y,0
可见,信息可以减少经济主体的决策风险和失误,从而提高其预期收益。正是这个原因,人们需要信息,并乐于出钱出力去搜寻和购买信息。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不同的经济主体缺乏信息的程度也往往是不一样的。买卖双方对对方的信息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交易方可能进行逆向选择,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效率。
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企业的生产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可能出现失误。更甚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有些重要的市场可能根本无法产生,或者即使产生,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二、落后地区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中介存在的必要性
落后地区市场运作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所获得信息的数量和可靠程度,即信息的完全性。如果生产企业和顾客对对方的信息掌握均是完全且对称的话,交易将是非常简单并且是有效率的。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市场调查,了解顾客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并根据顾客的特定要求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各种形式的广告,把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有关信息向社会。如果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的话,这个目标更易达到。但是,也正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市场的交易存在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由于网络空间的广泛性和虚拟性,交易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回避交易主体难以确认、资信度难以保证、欺诈行为难以防范以及交易物品质量准以确保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交易的难度,还由于交易各方对市场信息可信度的怀疑,导致交易无法完成,降低市场交易效率。落后地区经济实力非常薄弱,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无力承受这种市场低效率带来的风险,客观上要求落后地区全面、准确地掌握经济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运作的不确定性,充分利用信息的价值,少走弯路,吸取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现跨跃式增长,赶超发达地区。
在市场交易中常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交易的完成常常依赖第三方介入,提供尽可能完全且对称的信息。这个第三方就是信息中介。市场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越严重,市场交易对信息中介的需求就愈强烈。信息中介为众多企业和顾客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共享的场所。它具有公告牌的功能,对保证交易双方的信用起到一定作用。
经济学认为,信息中介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索。信息中介依靠搜集、整理和有关信息而获得经济利益,成为交易双方之间的纽带。信息中介的存在,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
三、市场交易中信息中介存在与否的博弈分析
假设市场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经济活动主体,即企业和顾客交易双方及信息中介。交易双方的交易可以选择直接的交易方式进行,也可以选择通过信息中介获取有关交易的信息,从而间接地进行交易。不管是直接交易还是间接进行交易,都会产生一定的交易费用或者交易成本。从经济学术看,交易双方理性的交易必然会根据两种交易方式的费用或者成本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就是说,交易双方将在两种交易方式之间进行比较。权衡利弊,只有当信息中介参与的交易方式的成本更低或收益更大的情况下,交易双方才会选择信息中介参与的间接交易方式进行交易。
假设交易价格(交易时专门为该交易所标的支付的货币数量)为P,交易量Q(外生给定),即独立于交易各方。买方和卖方分别对交易标的价值有主观评估,它们分别是v和u,并且不随市场交易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一)信息中价不参与的直接交易方式
假设交易双方采取直接交易方式进行交易的基本交易成本为Cd,基本交易成本取决于市场结构本身的内生变量,对于交易双方来说是相同的。基本交易成本主要受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信息环境以及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通畅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交易双方面对的交易费用称为实际交易费用c。假定C=kCd。k是交易费用系数,它由交易双方的个人交易能力、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机会成本共同决定。
把买方在交易时愿意支付给卖方的货币数量称为买人价
四、信息中介参与交易的选择
信息中介常以第三者的身份提供市场交易信息。信息中介必须为它们所提供的信息产品支付一定的费用,并籍此获取一定的收益。即信息中介参与交易,也面临着一定的经济选择,即成本和收益的选择。是什么原因促使信息中介参与交易,并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呢?
(一)信息中介可从交易中获得收益
信息中介机构参与交易的最根本的动机是要从信息的提供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即向买卖双方收取费用a和b。信息中介不仅作为产品质量方面的行家,而且还是因为多次参与交易从而获得大量经验,搜集、整理、信息,总是存在一定的成本Ci。从(5)式可知,信息中介从交易中获得的收益Mi应该大于0,即a+b>Ci。任这种情况下,信息中介才会参与交易。
(二)信息溢出机制和竞争机制迫使信息中介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信息中介是信息产晶的供给方。买方(顾客)和卖方(企业)是信息的需求方,信息的供求之间存在着多次重复的博弈关系。信息的需求方向信息中介支付一定的费用后得到其提供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将如何得到保障呢?如
信息中介只是偶然地提供一次信息或者只为一家企业、一个顾客提供信息,这种信息本身是否真实的问题是存在的。但是,信息中介作为市场交易的参与者,面对的是整个市场,信息的需求者是众多的企业和顾客,每个企业和顾客也是面对着众多的信息中介机构。
如果信息中介提供的信息是一次性的,或者只提供给一家企业或一个顾客的有关信息。
信息中介完全有可能与这家企业或这个顾客串通起来,向交易的另一方提供虚假的信息,分享由此带来的利润。但是,信息中介不仅要向众多的企业和顾客提供有关的信息,而且向同一家企业或同一个顾客多次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在市场上。可供企业和顾客选择的信息中介电是众多的。这就使得中介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声誉。一旦信息的需求方知道信息中介提供的信息是不真实的,他们不仅会停止购买和使用信息中介的其他信息,而且会选择其他信息中介提供信息,这样原来的信息中介就无法再次从中获得收益了。这种信息溢出机制和竞争机制促使信息中介尽可能搜集并提供真变可靠的信息。鉴于这种惩罚机制和竞争机制,迫使信息中介在多次或无限次的重复交易中重视自己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尽管信息中介为此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但是,多次博弈的收益之和必定远远高于单次串通获得的收益,这是信息中介经过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三)信息中介信息提供的机制设计的两种约束
信息中介参与交易提供信息,并收取一定费用(信息的价格)。信息中介机构制定价格是从极大化自己的收益出发的,但这个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信息必须为信息的需求方所接受。实际上,信息中介面临着一种机制设计问题。信息中介提供信息被实际交易的买卖双方所接受,收取的费用或价格一定要合理,这就面临个人理性约束。信息中介定价时必须让信息的需求方普遍认为,购买并使用信息的期望效用会大于所支付的信息费用,这也是不使用信息的保留效用。否则,理性的信息消费者就不会购买这一信息产品了。
信息中介还面临着机制设计的第二种约束,即激励相容约束。从信息需求方的角度来看,信息中介在某种价格水平下提供信息时必须让企业和顾客感觉到,他们选择通过信息中介进行交易,虽然支付了一定的费用购买信息,但是获得的效用却是最大的。因此,信息中介在进行信息定价的时候,在保证自己的效果达到极大化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和顾客因为利用了信息中介提供的信息而获得的效用大小,也尽可能让他们在使用信息产品时获得利润的最火化。
五、结论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比较
前言:经济学研究是一门系统学问的研究,其源自于《国富论》中,且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后形成了众多派别。纵观经济学发展历史,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衍生与新古典经济学始终存在着某些不同之处,针对此现象,当代经济学专家开始对其展开了全面的研究与了解。以下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间比较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相关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由此带动新兴古典经济学考察的不断深入。
一、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差异
(一)二者研究核心不同
从大量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差异,而研究核心的不同即为二者间差异的主要体现。经过经济学者的大量研究可以看出,在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其研究核心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将资源配置问题化为了自身研究重点。而导致研究核心发生转变的原因主要归咎于马歇尔专家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工具较为匮乏等问题,最终导致其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将重点转移到了资源配置层面。然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的选择存在着异议,进而致使其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研究中的限制,并借助现代化研究工具展开了对分工与专业化问题的重点研究[1]。
(二)二者分析框架不同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间的分析框架也存在着某些不同之处,即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由于其自身研究重点定位的不准确导致其分析框架的设置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因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在设定分析框架过程中强调了对于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绝对两分限制了经济学的解释力,同时,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中利用了供求边际分析方法对资源配置等问题展开了详细阐述,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却无法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剖析。其次,新古典经济学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是利用生产函数来对厂商的生产情况进行描绘的,因而其对专业化经济概念来说无丝毫作用。在此背景下,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摒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构建符合自身研究特征的新型经济分析框架,且通过经济化概念的形式体现厂商生产状况。
(三)二者的基本分析工具不同
分析工具的选择是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间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体现在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将最优决策中的某个变量设定为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边际分析。而新兴古典经济学扬弃了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采用了超边际分析形式,即通过对文定理的分析排除不可能的数据解释,然后对剩下的角点解展开局部最优值求解处理,最终达到分析目的。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继承
(一)二者都是四层次分析法
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四层次分析法。四层次分析法中的第一层次即表示经济学家在对经济学进行研究时通常通过数学函数来描述决策前的经济环境,如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等。第二层次的决策结果取决于个人,此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环境存在着随时变动的特性,因而利用环境变化来描述人的自利行为必然会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第三层次是由个人行为和人与人间相互作用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个层次的分析结果常常处于静态分析状态。此外,若在对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时间因素对研究的影响,那么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及第三层次均会呈现出动态决策结果。第四层析的分析是对前面分析结果的一种诠释。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四层次分析法继承的同时,亦对其分析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与说明[2]。
(二)分析工具是一脉相承的
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一脉相承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应用的超边际分析工具脱胎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某些差异,即超边际分析工具分析的结果要更为集中且精确。此外,超边际分析应用了现代化的数理模型及工具,简化了分析过程,同时深化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第二,超边际分析内容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工具中分析的核心与关键,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新兴古典经济学中重点研究问题,即对分工与专业化问题展开了有效解决。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新兴古典经济学仍然处在发展中阶段,因而在此背景下对其展开细致的评价具有一定深远意义。即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兴起的背景下新古典经济学也由此迎来了新的挑战,并为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拓宽了其分析范围,致使其在此基础上必须通过整合自身核心理论达到最佳的分析状态。此外,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对超边际分析工具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代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发展,且强化了相关专家学者对分析工具的研究,最终由此提高了分析工具的应用水平。另外,新兴古典经济学也在我国经济改革中起到了引导作用,且调动了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3]。
结论:综上可知,古典经济学在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后实现了不同派别的分化,而新兴古典经济学作为发展中的经济思想,其在扬弃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核心与分析工具的基础上,也继承了其四层次分析法,且对其分析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相应补充,最终达到了精准分析的目的。此外,新兴古典经济学也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中分析工具的分析内容,且通过对分析工具的优化解决了分工与专业化等相关问题。(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周海欧.经济增长、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的一个形式化分析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贡献[J].当代财经,2013,15(05):5-14.
关键词:能源企业;国际贸易;经济学分析;实践
本文以水利水电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国际贸易的动态演变,当前已从过去的商品贸易转换为更为高级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在我国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关于增强国内大型企业的海外竞争实力,也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在参与海外市场的水利水电工程投资时,必然面临着融资需求、区域植根性需求等。而正因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便导致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随时面临被蚕食的局面。从微观层面来看,表现为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损失;从宏观层面来看,则体现为国家海外竞争环境的恶化。从而,增强能源企业国际贸易的实力,则成为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
一、能源企业国际贸易实力的表现形式
就国际贸易类型之对外直接投资来看,能源企业的实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融资。根据资本循环循环公式可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从价值层面来看,依次经历G—W—G`这三个阶段。其中,G(物资采购)阶段存在着资金融通需求;同时,受工程技术性因素作用资金将长期处于W(施工)阶段,因此,在海外投资中面临着国际融资的需求。以间接融资为例,基于我国视角来看,国际股票市场受到市场调节机制的影响很大。包括当前国际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动态波动,都将深刻影响到融资的效果。为此,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增强企业国际贸易实力的要素之一。
2.区域适应。区域适应性包括两个方面:(1)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能否满足海外市场的需要。关于该点一般不存在太大问题,在竞标过程中已被解决。(2)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建设中能否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则是当前我国能源企业容易忽略的地方。具体而言:即能否带动当地就业、是否影响当地自然生态、可否违背当地风俗习惯等。不难看出,建立在第二个方面的区域适应性,将形成项目与海外市场的耦合共生效应。在该效应的推动下,企业将获得无法复制的品牌号召力。
由此可见,依靠企业自身经济理性的出发点,实则在于增强它的外部能量吸收,以及增进它的环境共生能力。
二、增强实力的经济学分析
将以上“表现形式”纳入到经济学理论框架内进行分析,将对实践措施的构建提供理性判断。
1.基于国际融资的经济学分析。发端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首先反映出国际金融链条的断裂,随后便逐步影响到各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其中,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融资环境上,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汇率风险。在全球网络化分工体系成为主导的当下,往往需要向第三国采购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为此,伴随着美圆、欧元贬值的不确定增强,将影响到跨国企业的资金融通成本。关于这一点,目前仍对中国能源企业海外业务实施产生深远影响。
2.基于区域适应的经济学分析。在成本控制要求下,水利水电企业在海外施工中往往雇佣当地劳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区域适应性的特征。然而,针对某些发展中国家而言,某项能源工程只是特定时期内的基础建设活动。伴随着关联性产业逐步形成,以及对本国民生问题的重视,他国政府在基础建设领域必然存在着持续推进的内驱动力。为此,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努力建构自身的范围经济效应。包括: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提升关联性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力等。惟有这样,才能在成本优化的前提下,因技术垄断性而获得足够的海外市场份额。
三、理论指向下的实践措施
不难理解,经济学分析建立在一系列公理性假设前提之上的。而实践过程必然存在着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为此,这里笔者在承认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实践措施的构建模式。
1.国际融资的实践措施。(1)国际融资的结构选择。国际融资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而各自内部又可以进行细分。由此可见,如何合理把握直接与间接融资的取舍问题,是目前中国能源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从目前诸多案例可以看出,大多中国海外企业喜欢依赖于国际股票市场融资。当然,这一方式能降低交易成本,并在国外容易被获准上市。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下,往往放松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力度。这就意味着,股票市场的波动并不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相契合。因此,现阶段应挖掘企业债券发行的潜力。(2)国际融资的资金使用。相对于我国民众,国外发达国家的公民更具有投资意识与投资经验。 因此,无论是通过直接还是间接融资而得到的资金,都应强化对它的使用效益。惟有在企业科学决策海外投资项目的前提下,才能最大化的提升国际融资的经济效益。
2.区域适应的实践措施。作为能源企业的母公司管理层,应确立企业未来10年的外海目标市场。针对海外目标市场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风俗因素,做出产品多元化的策略。所谓产品多元化,是指根据对他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动态预测,围绕企业核心产品而开发出具有关联性的产品来。有关这一点,不仅存在范围经济效应,还能增强企业的海外竞标实力。最后,还应在带动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民生上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从而,建构起企业海外市场的品牌号召力。
四、小结
我国能源企业因国际贸易实力不足,从微观层面来看,表现为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损失;从宏观层面来看,则体现为国家海外竞争环境的恶化。从而,增强能源企业国际贸易的实力,则成为当务之急。在具体的经济学分析和实践中,应突出国际融资和区域适应性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
一、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意义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在房地产专业领域有“五朵金花”之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01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生达300多人,已有毕业生近千人。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委员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非常有必要。现在又面临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该课题的研究将为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
二、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大致可分为偏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其中农业类、经济类院校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理工类、地质类院校多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资源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土地评价等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土地资源遥感、GIS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等。
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土地经济学、物业管理等。
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地籍测量、农田水利、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等。
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管理概论、地政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学等。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政策、城市经济学、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不动产管理概论、不动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不动产估价、不动产政策与法规、不动产投资分析、不动产金融、不动产市场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土地政策与评价、地籍管理、统计学、测量学。
3.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专业必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学、不动产评估。
专业必选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遥感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和资源环境管理四个方向。(1)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数据库技术、地图制图技术、专业软件操作及应用、城镇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学;(3)不动产评估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实例分析、资产评估学、建筑工程概论;(4)资源环境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可持续发展引论、环境学概论、土壤地理学、矿产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
实践类课程:测量学实习、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地图学实习、设计、土地资源学实习、地籍管理实习与设计、土地规划学设计、不动产评估实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综合实习。
4.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地学基础、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制图学、土地制图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规划、水资源与农田水利、不动产评估、测量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写作。
(二)启示与借鉴
从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设置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关键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
经过与专家、教师、已毕业学生及在校学生研讨,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确定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首都服务。根据该思路,制定了2008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点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为首都经济服务,掌握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房地产市场研究、物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修订与改革特点
1.专业特色
以土地管理为专业基础,以房地产经营管理为专业特色,突出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结合房地产业运作结点,将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就业岗位体系相互贯通。
2.人才培养特色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设置与就业充分链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考察、实习、实验课等环节,整合专业知识并与操作实践紧密衔接。
3.课程特色
本专业包含“土地资源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四大模块都设置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深化课程,既考虑了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008年起新实施的土地资源主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实践教学”组成。
其中,学科基础课有: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城市经济学。
专业课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房地产投资分析、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遥感技术概论、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建筑工程概论、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双语)、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案例、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智能建筑管理、房地产税收、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房地产策划案例、建筑工程造价。
该课程体系凸显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经济与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既考虑了土地专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的主要课程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投资分析、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房地产税收、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
“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工程与技术”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遥感技术概论、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造价、智能建筑管理。
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更加明确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既贯彻了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会议精神,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和土地信息系统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又体现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鲜明特色;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的先后顺序更加合理;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专业选修课给出了46学分的课程,学生在其中选购30学分即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增设了实操性很强的一些课程,如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等。
参考文献:
[1]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
[2]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3]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
关键词:经济学 资源配置 项目管理 城市化
引言: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普遍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开始追求身心享受,相应的各种建筑设施在有限的国土上拔地而起,有限的资源会有用之有竭的时候,需要探索出一条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宜城市化进程的道路。
一、工程项目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工程项目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什么是工程项目经济学?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诠释。是以建筑市场的经济为基础,从项目的主体看整个工程,应用经济学的的观点对工程做合理的设计和决策,涉及到项目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找到以最少的资源利用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使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达到最大。
工程项目经济学的研究对国民的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实力可以得到一个项目的经济学分析,对于这个工程项目的投入会带来多大的收益,来源于国民的经济状况。在对社会中个人、组织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通过和环境的影响来判断,并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用研究时要注意规范化,不能只是通过主观的判断。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在工程项目中通过分别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入手,静态分析又分为投资收益率和静态投资回收率,其中总投资收益率、资本金净利润率为投资收益率的切入点,动态分析有财务内部效率和财务净现值两个方面组成。可行性的研究结果要作为最终决策的依据,所以可行性研究也是项目决策前的重要工作。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通过对流量与存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工程项目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把握与认识经济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经济量,流量是指在某一时间段的经济量,流量包含了工程的投资额,在一个时期内新增加的工程器械、原材料等。而某一时期的资本是一个存量。流量与存量密切想关,一般而言,流量来自于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
二、工程项目中的城市化进程
适宜城市化进程的工程项目是当今建筑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从最新的研究显示:城市化通过产生新城市途径实现,但城市化的增长速度与其呈负相关,新城市的发展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但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低效率的城市化发展,一味追求城市化,只会带来经济发展的滞后,工业化的进程也会变得缓慢,和理想中的城市化差距太大。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与快速增长的城市化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在城市化的发展要理性,不能盲目的去发展。不然势必会造成难以收复的局面。
城市规模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域内聚集的人口、物质等要素的多少,有一个城市的人后、经济实力、建筑面积三个互相关联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常说的最优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所以成本最小一般作为国外建筑学者优先考虑的事。早起学者对最优建筑规模的定义和研究比较的浅,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术界的前辈们不得不对城市化的进程规模做深入的研究,不同学派的学者都持有自己的观点。进入了新世纪后,新的研究显示:如果聚集经济的程度是用土地的生产率对城市规模衡量的话,那么城市规模是唯一被确定的。认为现实中最优城市规模是当地政府对人民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政府对市民的管理程度、对城市的运转的能力。
基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工程项目,从城市进程的最优规模去分析,适度的放缓建筑行程,给城市化一个喘息的机会,缓解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的矛盾。
三、项目可用资本
在政府、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将手中的资源投入到项目之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这么多的组织去使用有限的资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去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资源,来使得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以及这些资源的用途。
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资源的价格不一定反应其真实的价值,这种情况下,我就要考虑到它的机会成本,在相同的资源上去做另一件事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一个资源的机会成本大小是可以被估量的,如果机会成本很高,那么这种资源就极为稀少。一般来说,市场的价格可以反映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但是,当市场失灵时,就不会反映出来。
工程项目资源的机会成本是相对的,同一种资源对于不不同的项目或组织是不一样的,即使相同,他们的用途和目标都不能被一一识别,所以,我们就不可能将工程项目的机会成本通过量化具体的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在分析项目的机会成本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地理、人文,这样才可以将机会成本发挥到最大。再者,资源的用途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政策和制度,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我们的资源,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可以对现有的工程行业进行改革创新,不能一味的按照先辈们的固守思维去做事了,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世界的脚步。不光是有限的资源,另外有限的资金、市场定价、有限的劳动力、用途有限的资源、闲暇时间、项目参与者的时间、外汇等都是机会成本的形式,其中我们谈到的是有限的自然土地资源,在政府、组织或个人在支配时要考虑到资源的有限,他既可以造楼又可以筑路,合理的去利用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一个问题,不要在开工前放弃原来的想法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四、社会福利
工程项目的分析、评价和选择许多都涉及社会福利的问题。所以,必须很准确的定义出社会福利的内涵和社会福利的函数。为了方便研究社会福利与项目的关系,评价产品等要素发生微小变化而引发的效率的变化。另外,要全面的了解对于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当前与将来的所带来的变化。
对于政府的决策都是从效益出发的,从社会福利的大小来支配。对于社会福利有多个说法,就会有多个结果。为了能够统一,避免冲突,就制定了新的社会福利标准,大家对于社会福利就会有相同的见解。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过,福利更多的是取决于而不是生产,但是生产对应的就是资源的消耗,为了求得更多的利益,去大肆的消耗有限的资源,肯定是不可取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应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辩证的看待有限资源被消耗的问题,我国的国土资源是不变的,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日益增加,建筑行业变得炽手可热,严重超过了城市所能承受的范围。
基于经济学角度对工程项目的研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有很多的目标。但这些目标都应符合与消费分配的基本目标。明确社会福利的函数,就会在再研究增长与当前消费再分配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工程项目是今后发展的趋势,社会福利也会随之增加。
总结:从目前已有的研究和论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与自然资源关系以及适宜城市化进程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正确的对待城市化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同时要转变我们固有的思想,建立出一个资源可循环利用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一个模式。
参考资料:
[1]宋晨先.现代西方经济学.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王蔚松,夏健明.项目评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