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健康教育,理论,体育锻炼促进
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当它停留在技术层面时,它是低级的不成熟的。当进入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人的行为时,它才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授促进学生健康的终身身体活动,培养学生对身体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体育锻炼行为是一种健康行为,体育习惯是一种健康行为习惯,因而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也遵循健康教育规律并符合相关理论。在体育教育中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是一种健康的体育教育形式,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所需,更是一种对健康体育教育的探索、尝试和创新,也以期对实现体育学科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所裨益。
1.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及体育活动行为阶段划分
健康教育的阶段改变理论是于1982年由Prochaska和Diclinente在其开展的戒烟项目中提出来的,该模式理论依据是: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作出行为改变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其理论基本点为:1. 人们以不同的速度在行为改变的五个阶段之间变动。2. 在改变的过程中,人们在这五个阶段之间反复往返;3. 对不同的个体,要使其发生行为的改变,应该对其采用不同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每一种行为变化都可以被人为地划分为五个阶段:1无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为阶段;5维持阶段。针对成瘾性行为如吸毒和酗酒,行为的改变还包括第六个阶段:彻底戒除阶段。
如果将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看作是行为改变的目标,规律运动的定义按照公共卫生领域推荐的合理运动量:每周大多数天数中,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根据阶段改变理论的行为改变五个阶段的划分,那么在体育活动促进的范畴中这五个阶段相应地分别可以指:1无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并且没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2打算阶段;每周中没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有增加体育活动的打算。3准备阶段:每周中至少有一天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超过30分钟,但活动不规律,没有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4行动阶段:体育活动水平达到推荐的合理活动量,但是尚未坚持到6个月。5维持阶段: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并已经坚持6个月以上。
2. 对不同阶段个体进行体育锻炼的促进与干预
针对处于上述不同阶段的个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1 无打算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可能尚未意识到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或是因为以前增加体育或的的尝试失败而充满挫折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不能认为处于无打算阶段者已经作好参加一项锻炼项目的准备,而应该把干预的重点放在向其宣传锻炼的益处,帮助其识别阻碍其进行锻炼的障碍上,鼓励其与坚持锻炼的人交谈以获得激励。另外,即使其暂时不可能有锻炼的行动,也可以鼓励其记录每天有过多少次锻炼的念头来自我激励,帮助处于无打算阶段者从无打算阶段向打算阶段迈进。
2.2 打算阶段:处于打算阶段者,已经有打算锻炼的念头,但还没锻炼。这时需要鼓励其开始尝试锻炼,帮助其分析:为了开始锻炼,存在哪些阻碍因素和有利条件,锻炼场所,锻炼应采取的形式,锻炼的时间如何安排。锻炼目标的设立应该从简单易行的短期目标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向干预对象传授一些自我激励和从外界环境和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的技能。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2.3 准备阶段:处于准备阶段者,已经不规律地进行一些锻炼,但尚未养成规律习惯,尚未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论文写作,健康教育。他们已经切身开始体会到锻炼带来的益处,但不知道怎样能够做到坚持锻炼。这时进一步帮助其识别影响锻炼的有利因素和障碍,继续从家人、朋友处寻求支持,并坚持记录锻炼的情况,这些都有助于其进一步规律地锻炼。
2.4 行动阶段:处于行动阶段者,每周大部分天数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锻炼,而且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但还少于6个月。对于处于行动阶段者的干预重点是设法使其将这一习惯继续坚持下去,帮助其识别影响其坚持锻炼的因素,寻求支持,让家里人和朋友对其进行监督,防止锻炼终止。在这个阶段,需要向干预对象着重强调的是,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中断锻炼几天或一两周,也不意味着规律锻炼计划的失败,不要因此而气馁甚至放弃自己的锻炼。
2.5 维持阶段:处于维持阶段者,已经成功地坚持规律锻炼6个月以上,将锻炼视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真正体会到锻炼的益处及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套适合其自身状况和时间安排的运动方案。在这个阶段,应鼓励其继续记录锻炼情况,尝试一些新的锻炼项目来防止同一项目所带来的枯燥感,并继续进行自我激励。
3. 健康教育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在体育锻炼促进中应用
根据阶段改变理论,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促进时,可以通过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策略来对处于静坐生活方式的干预对象进行干预,这些策略在上述的各阶段的干预中已有所论及,概括起来讲,针对体育活动促进的认知和行为策略各包括5个方面:
3.1 认知策略
1) 增加知识:进行各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如活动和锻炼益处的教育,什么是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怎样合理安排中等强度的锻炼项目。
2) 理解益处:鼓励干预对象思考采取和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对其个人会有怎样的益处。
3) 警告危害:讨论静坐生活方式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4) 考虑对他人的影响:鼓励干预对象思考其静坐生活方式对其家人和朋友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5) 增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多动员干预对象积极调查其周围有哪些可利用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资源和机会,如住所和工作单位附近的公园、体育馆、小区内的健身园和拳操队伍等。
3.2 行为策略
1) 做出承诺:鼓励干预对象设定特定的短期目标。如开始锻炼的第一周,可以设定每周中的3天健步走1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锻炼的时间和频度,并最终达到推荐的合理运动量。
2) 获取社会支持:鼓励干预对象从其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中寻找愿与其一起锻炼者。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3) 寻找替代:帮助干预对象根据其日常生活安排,在平时采取静坐生活方式的时段进行锻炼,如在看电视广告的时间散步,或在午休时间进行散步。
4) 自我奖励:鼓励干预对象在自己达到设定的短期或长期目标时,对自己进行奖励,以增强进一步坚持锻炼的信心和动力。
5)自我提醒:教给干预对象一些自我提醒锻炼的技能,如计步数、记录锻炼日记等。
4.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与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教育
健康传播学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改变过程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息认同——态度改变——采纳健康行为”。从知到行要经过的四个层次,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过程,特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行为转变,其过程就更为复杂和困难。从图1中可见健康教育的知、信、行三者的关系,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为了达到行为的目标,就要从这个目标出发使受传者知和信。另外,从知到信到行只存在因果关系,不存在必然性。论文写作,健康教育。论文写作,健康教育。
信息知 信 行 增进健康
图1 健康教育模式图
健康行为学认为影响锻炼行为的认知中,知识态度自我效能行为间呈逐步递减的轨迹。
因此,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的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安排活动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动作做得很熟练,并不一定意味着课外学生也会积极参加锻炼。特别是当今,有许多因素阻碍人们经常参加锻炼,如电视和电子游戏机的诱惑,不安全的环境、缺少适宜的场地…因此,系统地学习安排体育活动的技能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尤其应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信念、态度及情感的培养。而上述的认知、行为策略就是一种很好培养与教育方法。
5.小结
由上述可见,在实践中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技能与策略培训,如通过家庭作业与家长交流,校外区域体育活动的集团学习等,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目标设定、运动问题解决等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公共卫生意识,融合公共卫生的要求开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自我负责的意识和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尝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的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监控体制和资源互助机制等措施,使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健康体质教育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
2.尚大光,姜文生.学校健康经验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
3.尚大光,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理论基础与操作技术[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7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5.sz.gov.cn/tyj/szsport2008/llyj/3/200806/t20080630_901104.htm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依赖性不断增强,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因此,如何开展和搞好社区健康教育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亟待研究的课题。
1 当前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城区是由各个街道办事处统管社区工作,各个办事处对应城区各部门,进行具体事务管理。但唯独区卫生部门在街道办事处没有对应的下设机构,由于机构不完善,导致管理机制不健全。卫生局对社区的管理不能到位,因而社区的健康教育无专人管理,造成了管理上的断层,使社区(街道办事处)这一基层政府职能部门无法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组织作用。
1.2 社区健康教育的网络不健全 社区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多手段地综合执行,因此,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三级健康促进网络是社区健康促进的基本要素。而目前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政策、资金及社会动员等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部门、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1.3 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由于地域、种族、社会习俗的不同,各地区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也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社区健康教育要抓什么?这需要通过社会调查,流行病学诊断,找出社区内急需解决的主要健康问题或行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知识教育和行为干预,并通过效果评价及时调整,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一般由社区医生和护士兼顾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其健康教育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更是缺乏社区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和效果评价。
1.4 社区健康教育手段单一,未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优良态势 目前的社区健康教育在相当多的地区仍停留于卫生宣传的水平,无法起到提高居民健康素质,降低疾病发病率、患病率的作用,因此,如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干预体系是每一个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综合国内外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以医院为中心扩大预防、分片负责,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开展系统教育,以媒体为媒介扩大宣传覆盖面,以居委会为单位、以健康教育骨干为依托开展持久的教育干预,以各个节日、卫生日为带动群众关注健康的积极性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尽快改变人群生活方式,形成健康行为,从而降低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5 社区健康教育支持经费不足 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 在性质上和社区卫生服务一样,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是健康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经费是开展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因素, 没有经费支持, 一切将无从谈起。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设立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没有社区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指标,在工作机制上没有健康教育经费的保障措施。而没有经费,就意味着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同时,社区健康教育很多硬件建设也无法落实。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明确政府职责, 突出政府行为和行政干预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本, 以健康为中心, 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的健康服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一。各级政府对发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有重要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协调机构, 制定相关政策, 健康教育要纳入当地卫生发展规划、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轨道。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 教育、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环保、计划生育等部门要把健康教育纳入各自的规划目标, 把普及卫生知识, 引导群众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变为自觉的行动, 把健康教育与各自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共同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而努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家庭参与社区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资助和志愿服务。
2.2 建立健全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网络 建立健全“双轨(向)管理、条块结合”的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织网络,是加强社区政府、专业机构和各部门间合作,协调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必要的组织保证。双轨管理即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一靠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协调;二靠各级健康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两条渠道,对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卫生局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市健康教育所的技术指导下,负责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实施、评价,是承上启下连接“双轨”的中心。条块结合:一是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以专兼职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骨干形成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纵向网络;二是社区内各单位协同参加,形成由教育、卫生、财政 、环保、群众团体以及各单位领导共同组成的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横向网络。
2.3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 发展社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为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因此,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发展社区健康教育。一是在保障人们能够公平地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提下, 通过健康教育建立社区卫生知识服务体系, 健康教育贯穿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全过程, 贯穿于居民生命保护的全过程, 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社区人群, 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服务, 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二是积极探索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健康教育, 在医疗服务、康复指导、家庭护理、饮食起居照顾等多形式的安老助老服务模式中, 在提高卫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提供健康咨询、技能指导, 例如心脑血管疾病意外的家庭护送与护理、心肺复苏、骨折的家庭急救等。三是研究我国疾病控制工作承担两次卫生革命双重任务的严峻形势, 适应疾病控制工作的战略调整。当前我国城市社区面临着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新的疾病的威胁, 这些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不能过高期望医药的作用, 不良的行为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针对危险因素开展行为干预将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积极主动地研究市场和居民健康消费心理变化, 引导社区居民健康投资。如建立预警信息系统, 提供健康教育提醒工具,制作高质量的科普知识光盘,举办健康教育展览,开办高血压、糖尿病等俱乐部,开设戒烟门诊等。
2.4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 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成为当地的社区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要逐步建立起各地社区健康教育规划、工作目标、岗位职责、考核标准;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负责全科医生的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 指导社区健康教育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社区居民主要危险因素实施综合干预。社区健康教育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低收入人群为重点人群, 通过健康教育, 提高居民的基本健康知识水平, 掌握基本的自我保健技能, 建立健康行为, 提高生活质量。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每年普及5―10条健康信息, 结合当地情况对社区健康教育实行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经济文化状况, 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使健康教育在社区有针对性地进行, 有的放矢, 注重实效。建立信息系统, 逐步实现社区健康教育档案的网络化管理。卫生信息薄弱和缺乏基线数据是当前社区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 要搞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建立信息系统, 目前已有不少社区运用计算机管理, 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方法, 值得提倡。要尽快建立、推广社区健康教育应用软件, 改变目前大多数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资料“死档”状况, 逐步实现社区健康教育档案的微机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
2.5 开展以社区健康教育为主导的综合干预 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干预, 形成“社区诊断―社区规划―综合干预―评估”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 有利于将健康相关行为干预落到实处,使社区健康教育逐步地向以证据为基础的健康促进发展,通过社区诊断制定健康教育规划。社区诊断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社区人群的人口学特征、人群生产、生活环境及其生活质量, 从而找到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确定社区优先要解决的主要卫生问题。社区健康教育的综合干预主要表现在: 临床与预防的综合, 以健康教育作为主要策略;一、二、三级预防的综合, 以健康教育为导向;全人群策略与重点人群策略的综合, 以健康教育为主线;卫生部门与社会各部门协作的综合, 健康教育贯穿于全过程。
2.6 增加财政投入, 建立和完善社区健康教育经费补偿机制 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 在性质上和社区卫生服务一样, 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是健康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 必须予以保证。因此,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渠道筹集资源, 单位出一点、居民出一点的经费管理体制, 建立社区健康教育经费补偿机制。
2.7 加强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和效果评价 根据社区健康教育的规划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进行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包括年度评估、中期评估、远期效果评估。年度评估主要评价每年的健康教育效果, 包括组织领导、部门协调、资源保障及各项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健康教育覆盖人群, 群众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情况;人群基本健康知识水平、相关健康行为变化情况等。中期评估3―5年组织1 次, 主要评价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评估健康教育导致社区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根据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及时对社区健康教育目标与策略进行调整。远期效果评估包括健康教育对社区人群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改变, 以及卫生经济学的评价。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社区健康教育评价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建议组织专家与有关人员论证、研究制定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2.8 努力造就高素质的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健康教育队伍 建议成立国家级社区健康教育培训中心, 举办社区健康教育高级师资培训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加强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健康教育纳入全科医生培训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经考核合格上岗。加强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 将健康教育列入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必修课程。编写基层社区健康教育适用的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和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手册。组织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拍摄专题性的社区健康教育教学片, 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介绍典型范例, 推广社区健康教育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红叶, 李申生, 施建华等. 建立新型社区综合防治模式的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07 年第5 卷第1 期(上).
关键词: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影响
依从性是指患者按照医嘱说明以及相关指导,服从遵守治疗和用药治疗,从而达到相应的治疗作用。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增强药物治疗依从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患者不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药物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效果有着直接关系。但是根据大量的调查发现,许多患者由于依从性不高,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危险性增加。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2012年期间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的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症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诊断标准,本组患者均为女性;患者排除脑器质性病变、躯体疾病、物质依赖(如吸毒、酗酒等)。健康教育组50例,年龄在25-60岁,平均年龄36,病程2-23年,平均11年;对照组50例,年龄在26-61岁,平均年龄38,病程1-22年,平均1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精神状况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与指标 以我院在2011-2012年期间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一组例行健康教育,另一组设为对照组(未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两组患者均给予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采用抗精神药物治疗,并进行常规护理,而健康教育组则需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健康教育干预治疗与护理,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及服药依从性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在干预前后对患者 BPRS总分及服药依从性进行评定。
1.3评定工具对于依从性判断,采用自制调查表、服药依从性调查表、精神病量表。
1.4依从性判断标准 评估人员采用询问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合理的依从性指标。完全依从:住院期间患者主动接受治疗,并按照服药;部分依从:住院期间患者被动接受治疗,并偶尔有藏药、拒药行为;不依从:住院期间患者完全被动治疗,常常拒药、藏药,在说服后仍旧不能改正。
1.5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是X2检验,计量资料用±s来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
2结果
健康教育组干预后的评分情况分别为24.78±7.23,对照组为26.78±7.12;干预组在干预后的BPRS评分与服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1两组患者评分情况
3讨论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根据有关报道结果显示,未能坚持服药治疗患者复发率高达62-73%以上,而坚持服药的患者病情复发率只能达到17%-22%以上。而所谓依从性,就是指患者按照医嘱说明以及相关指导,服从遵守治疗和用药治疗,从而达到相应的治疗作用。但是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为此,提高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就成为医学专家探讨的热点问题。据研究发现,健康教育有利于用药依从性的提高。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依从率达42%,干预组干预后依从性率达94%,服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因此,本结果提示,健康教育对用药依从性提高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不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药物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效果有着直接关系,为了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复发危险性,必须要加强健康教育干预,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并有效应用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然后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苏保育,陈汝兰,杨宇,钟皓,刘伟勤.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06:420-422.
[2]张玉海. 心理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1,03:605-606.
[3]陈梓朗.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3:876-877.
[关键词] 朋辈支持计划 自杀预防策略 干预模式
一、引言
调查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6年,自杀是美国12~18岁年龄段和19~25岁年龄段排名第三位的死亡原因,在我国,自杀是第五大致死原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金盛华在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调查中发现,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过去几年曾有过自杀想法的人高达34.4%,有自杀企图的比例为4.4%。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作为一个介于社会问题和心理卫生问题之间的综合问题,已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它的出现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对此,各高校纷纷采取了诸多相应的措施、建立了自杀预防模式及干预机制。其中,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的朋辈支持计划(PSP)作为一种有效缓解身心困扰的模式还未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开展,根据其理论及原则,它将逐渐成为预防和干预在校大学生高危人群的一支重要途径,将成为一种大学生自杀预防策略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有效干预方法。
二、国内外大学生自杀预防策略概述
从国内研究来看,对于大学生自杀预防策略主要包括建立自杀上报制度、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预防机制、建立当事人自我成长机制、建立预警干预机制以及组建危机干预的师资和学生队伍等。
国外研究中,在对1965~2010年国外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自杀预防策略可分为两大类别,第一大类中得到印证有效的策略就是减少致死因子和在抑郁症管理中对家访医生(GP)的培训;第二大类策略包含了大型的宣教活动,以学校为基础的筛查计划和看门人计划。有研究表明宣教活动效果很小,甚至一些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群体中做广泛的自杀预防教育会产生副作用。有些研究称在对抑郁症的筛查中提升了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从而降低了自杀率,但是有些研究并没有看到这种效果。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施行的以社区为基础的青年自杀预防项目――GLSMA(the Garrett Lee Smith Memorial Act),包含了教育、培训课程、筛查、队伍建设、危机干预热线以及朋辈帮助一系列自杀干预活动,最普遍的干预措施就是看门人培训和识别高危人群的筛查计划。
三、朋辈支持计划(PSP)概述
1.概念研究
朋辈支持是指曾经面对、容忍和克服逆境的人能够为那些面对类似处境的人们提供有效的支持、鼓励、希望或者指导。国内运用同样理念的方法主要表现为“同伴教育”,最早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的许多领域,包括劝阻吸烟、预防和控制药物滥用、戒毒、艾滋病/性病/安全健康教育、预防犯罪、生殖健康教育、孕产妇保健、社区慢性病教育和营养学教育等;在职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研究中发现,这一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与北京、上海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在对强制戒毒人员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同伴教育骨干培训的研究中发现,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培训同伴教育骨干非常必要等。二是运用于教育领域,即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效果起到了提升作用。现在国内高校也开始建立朋辈学生组织或社团,但和PSP的涵义有所不同。
国外研究中,朋辈支持计划(PSP)作为一种在提升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上很有前景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癌症病人、慢性疾病病人、青少年行为问题人群等干预计划中。在美国,63所高中学生参与的自杀干预计划――LifeSavers培训计划中,PSP的培训内容分为团队合作、不带评判性的倾听他人的叙述、可能存在抑郁和自杀倾向的同伴的识别和专业性心理救助咨询资源列表四部分。
2.朋辈支持模式研究
从国内研究来看,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朋辈支持,而规范的朋辈支持模式目前在公共医疗领域部分存在,但在高校还没有开始实施。
就国外研究,朋辈支持的模式有很多,如面对面团队自我管理模式、朋辈教练或指导模式、朋辈社工模式、电话朋辈支持模式、网络朋辈支持模式、Chari compbell提出的“学生成功社交的朋辈辅导模型”(SSSPC);Tmothy A.Carey提出个体自我平衡的“分层法”朋辈辅导模式等,其中,面对面团队自我管理模式是基于激发权能理论,其关键在于朋辈领导。国外研究者建议成功的模式需要有几个如特定环境、贴合人群不同的工作日程、志愿者、领导者等关键性元素;朋辈教练或指导模式是一种非正式、更为灵活的PSP范式,这个是提供朋辈支持的朋辈教练与其他病人或参与者一对一会面,倾听、与他讨论相关问题、提供支持。较其他形式的PSP,朋辈指导范式同时能够帮助病人和指导者,有研究显示帮助他人的病人转而也能从中获益。
3.朋辈支持模式效果评估
关于朋辈支持的效果评估在公共医学领域应用较多,李晓波等、马迎华、梁升禄、刘宝花等研究发现,同伴教育是一种大学生乐于接受而又有确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近期效果明显,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王永进行的大学生的同伴心理互助实验研究表明,运用团体互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互动和教师督导相结合的大学生同伴心理互助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无论是医学领域,还是企业、学校中,朋辈教育及同伴教育等成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帮助手段。目前采用在自杀干预领域中的的实证性研究极少,局限性是在对PSP培训的效果评估上控制组实验很难做到。而且,PSP往往与其他干预措施同时进行,很难明确PSP干预措施的效果。
四、朋辈支持计划(PSP)的思考及展望
纵观已有研究,朋辈支持计划(PSP)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在学校心理教育及心理干预中尚未开展,亦有研究大部分仍依旧集中在理论研究上,实证研究极少;基本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高校还没有广泛实施;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朋辈支持模式干预过程、干预实效、评估指标等还需进一步标准化,希望本研究能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为未来的心理学研究增添新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金盛华.青少年自杀意向预测研究.青年研究,1996,(5).
[2]彭鸿雁.大学生自杀预防模式的构建.高等函授学报,2010,(4).
[3],黄炎炎,方定志.谈艾滋病同伴教育及体会.医学教育探索,2005,4(5).
关键词 肺结核 健康教育 定点医院就诊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4-0048-02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the ninety-six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JIANG Yun
(Pengpuxincu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435, China)
ABSTRE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e health intervention on the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Total 96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anaged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between 2012 and 2013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ened with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its effect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he health intervention, the knowledge of the tuberculosis symptom, transmission, policy and prognosis in the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P<0.05). The treatment consultation rate in the designated hospita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1). Conclu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enhances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diseases and the treatment consultation rate in the designated hospitals of the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he management of the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th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pulmonary tuberculosis; health education; consultation in the designated hospital
我国肺结核发病率仍居高不下,据统计每年新发患者约100万例[1],居各类传染病报告率之首。加强疑似肺结核者的防治知识教育,提高其疾病知识认知和就诊依从性,及时赴定点医院就诊,是当今结核病早发、早诊、早治的重要策略[2]。2012年-2013年我们对疑似肺结核患者,实施结核病健康干预,观察疾病认知改变,并追踪就诊结果,研究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对2012-2013年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属辖区内疑似肺结核患者9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69例,女27例;年龄20~69岁。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自制调查问卷[3],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户籍、文化程度)、收入、是否首次发病等;结核病防治知识,包括结核病症状和传染性知识、有关卫生政策和结核病愈后知识。三部分题,每部分10题,每题2分,总分为60分,分数越高说明知识掌握的越好,疾病的认知度越高。采用二次调查法,由经培训的医务人员与肺结核疑似患者面对面调查。首次调查为健康教育前,4周后进行第二次调查。
健康干预
发放统一的结核病防治所编印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小册子、宣传折页。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时间为30~40 min。健康教育内容为结核病症状和传染性知识、有关卫生政策和结核病愈后知识。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填写结核防治知识调查表。比较健康教育前、后肺结核疑似患者对知识掌握情况、得分高低情况进行分析, 以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结果
干预前后的认知比较
干预前疑似患者对肺结核相关知识相当缺乏,干预后知晓率显著提高,如政策和愈后知晓率为81.3%(78/96),传染性知识知晓率为80.0%(76/96),症状知识知晓率为87.5%(84/96)。干预前后疑似肺结核患者相关知识得分见表1。
干预前后定点医院就诊率比较
干预后疑似患者对结核病认知水平提升,遵医行为、赴结核病定点医院就诊率较干预前的36例增加至84例。
讨论
本研究中疑似肺结核患者年龄在50~60岁者较多,相对年龄偏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6%,高收入的仅占24%,文化程度低下说明这些人群接受知识的理解力相对较低,低收入的疑似肺结核患者往往会考虑就诊的医疗费用,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针对这些人群大力宣传国家相关免费政策,打消这些人群在经济方面的顾虑,有利于疑似肺结核患者及时得到诊治,对传染源的控制,肺结核的早发现,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4]。所以,有必要对这些人群进行干预。
本研究显示,健康教育使研究对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认知率较干预前大幅提高,健康意识的改变促使其主动配合,提高了赴结核定点医院就诊依从性和就诊率,避免耽误早诊断、早治疗的最佳时期,已成为结核病患者及时发现和控制的关键环节。从个人角度来说,干预后减少了由于知识匮乏而影响疑似肺结核患者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表明健康教育干预是有效的。
结核病定点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三位一体”新的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三方各施其职,才能有效地促进结核病控制工作[5]。督促指导疑似肺结核患者赴定点医院就诊,是基层单位职责,对肺结核及时发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疑似肺结核患者追踪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 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 中国防痨杂志, 2012, 34(8): 485-508.
郭洪菊, 袁萍, 王谦, 等. 结核病可疑症状者首诊选择结防机构医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22): 4327-4328.
高秋菊, 高连勇, 刘天鹏, 等. 基层官兵肺结核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6): 641-643.
张巧焕, 史婵, 于丰, 等. 健康教育对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4): 533.